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南三县六年级下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部编版)
展开1. 抄写下面的语句,做到正确、工整、美观。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学界的三魂》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学界的三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书写。
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意思:中国与中华民族是一体的。中国想要发展,前提是中华民族的发展。而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就是他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就是民族魂。只有民族魂发扬起来,民族才能站立起来,国家才能发展。
2. 根据拼音写词语。
清明节那天,同学们来到烈士陵园,一起miǎn huái_________为新中国英勇xī shēng_________的革命先烈。面对敌人屠刀shì sǐ rú guī_________的刘胡兰,一心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为kāi pì_________部队前进道路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千万党的优秀儿女,用生命筑造了民族fù xīng_________大业的基石,我们永远míng jì_________他们!
【答案】 ①. 缅怀 ②. 牺牲 ③. 视死如归 ④. 开辟 ⑤. 复兴 ⑥. 铭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看拼音写汉字。
解答此题时,要认真拼读题目给出的字音,明确要写的词语,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要做到工整、规范、正确。
书写时注意“缅、牺、辟、铭”等字的正确写法。
3. 根据“散”字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回答下列问题。
散 sǎn①没有约束,松开:披~着头发绳子~了。②零碎的,不集中的:~装丨~居。③药末:丸~膏丹丨健胃~。另见434页sàn。
散sàn①分开,由聚集而分离:~会丨云彩~了。②分布,分给:~传单丨撒种
(zhǒng)~粪。③排遣:~心~闷。另见433页sǎn。
1. “小明的书桌上零散地放着几本书,都是他平时喜欢读的。”这句话中“散”字的读音是 ______ ,意思是 ____________ 。
2. “电影散场了,观众陆陆续续地走出影院。”这句话中“散”字的读音是 ______ ,意思是 ____________ 。
【答案】 ①. sǎn ②. 零碎的,不集中的 ③. sàn ④. 分开,由聚集而分离
【解析】
【详解】略
4. 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乍一听他的解释,似乎可以 ,但是仔细推敲,漏洞还是很多。
(2)一名长须老者,白衣高冠, ,正讲述着诗经中的微言大义。
(3)如果你总是 ,你身边的朋友就会觉得厌烦、离开你。
A. 自圆其说 口若悬河 喋喋不休
B. 口若悬河 自圆其说 喋喋不休
C. 喋喋不休 自圆其说 口若悬河
D. 自圆其说 喋喋不休 口若悬河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自圆其说:使自己的论断或谎话没有破绽。
喋喋不休: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口若悬河:说话滔滔不绝,如瀑布倾泻下来一样。形容能言善辩。
(1)根据词义,结合语境可知乍一听他的解释,似乎自己的论断没有破绽,但是仔细推敲,漏洞还是很多,选择“自圆其说”。
(2)根据词义,结合语境可知一名长须老者,白衣高冠,能言善辩,正讲述着诗经中的微言大义,选择“口若悬河”。
(3)根据词义,结合语境可知如果你总是唠唠叨叨,说个没完,你身边的朋友就会觉得厌烦、离开你,选择“喋喋不休”。
故选A。
5. 填入下面语句中,正确一项是( )
老师当面批评了我。我感到很委屈。妈妈劝慰我:“ 。”我反思起自己的问题,内心也渐渐平静下来。
A.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B.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C.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D.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言名句的理解及运用。
A.“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出自近现代鲁迅的《答客诮》,意思:对子女没有感情的人不一定是真的豪杰,怜爱孩子怎见得就不是大丈夫呢?
B.“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摘自《增广贤文》,意思:知识只有到实际运用的时候才遗憾自己读太少了,事情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就不知道其中的艰难。
C.“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摘自《元史·列传》,意思:逆耳:不顺耳,不中听。 全句译文:良药吃起来苦口却有利于治病,忠直的话语听起来有些不顺耳却有利于办事情。
D.“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摘自《增广贤文》,意思:过好日子的时候要居安思危,想想以前贫困的时候,不要等到真正过上穷日子的时候才只能去回想当年富足的风光。
结合名句的意思可知,此处妈妈在劝面对老师批评时感到委屈的我时应用: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故选C。
6. 与例句中的破折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进了太和门,就来到了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A. 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筑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
B. 她从小便是“别人家的孩子”——听话、懂事、成绩优异。
C. “叮叮当——”,门被推开了,郑音逆着光看见一个身如修竹、肩背画板的少年站在门口。
D. 直到现在,我们身上还保留着来自遥远祖先的痕迹——背部和腕关节的主要骨骼都是从水生生物进化而来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破折号的用法。
结合句子可知,破折号后面的内容“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对前面内容“紫禁城的中心”的解释说明,故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A.结合句子可知,破折号后面的内容“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是对前面内容“可是已经像个成人”的解释说明,故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B.结合句子可知,破折号后面的内容“听话、懂事、成绩优异”是对前面“别人家的孩子”的解释说明。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C.结合句子可知,“叮叮当”是推开门的声音,所以后面的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续。
D.结合句子可知,破折号后面的内容是对前面的“保留着祖先的痕迹”进行解释说明,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故选C。
7. 下列诗句属于描写春天的一项是( )
A.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B.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C.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D.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名句的理解。
A.“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季的乡村田园美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夏季田园景色的喜爱和对农民辛苦生活的同情。
B.“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句意是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描写的是春季。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句意是忽然之间,间宛如一夜的春风吹来,使得千树万树梨花盛开了。描写的是冬天的景色。
D.“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句意是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描写了夏天季节。
故选B。
8. 参观书法作品展览,依次对下列四幅作品字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草书 隶书 小篆 楷书
B. 草书 楷书 隶书 小篆
C.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D. 草书 小篆 楷书 隶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书法作品的赏析判断。
(1)观察图片可知,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草书最容易看出来。
(2)观察图片可知,字体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是隶书。
(3)观察图片可知,字体为长方形,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是小篆。
(4)观察图片可知,工整又不乏锋芒之势,字形方正,各部匀称,是楷书。
故选A。
9. 填入下面语境中,意思连贯通畅的一项是( )
我的同桌家里养了一条小狗,天天跟我炫耀,我可羡慕了。在我的软磨硬泡下,今天早上妈妈终于松口了,她答应我周末去乡下挑一只,带回家里来养。我吃完早饭,出门上学去。 。
A. 路旁的花儿耷拉着脑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吵闹不休。
B. 路上一片静寂,没有人,能听见路边的房屋里传出“咚”“咚”沉闷、单调的练琴声。
C. 小巷里冷冷清清。我低着头,一片枯黄树叶飘落在脚边。秋天到了吗?
D. 不知怎么的,原本这条长长的上学路也不显单调了,两旁的树木好像在跟我赛跑似的,空气里都是甜美的秋的味道。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充句子。
结合“在我的软磨硬泡下,今天早上妈妈终于松口了,她答应我周末去乡下挑一只,带回家里来养。”可知,妈妈答应我养一只狗,那么此时“我”是非常开心的,所以“我”在上学路上看到的一切都是美好而开心,欣欣向荣充满希望的。
A.“花儿耷拉着脑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鸟儿叽叽喳喳吵闹不休”衬托出人物心情不好。
B.“路上一片静寂”“沉闷、单调的练琴声”衬托出人物心情不好。
C.“小巷里冷冷清清”“一片枯黄的树叶飘落在脚边”衬托出人物心情不好。
D.“这条长长的上学路也不显单调了”“空气里都是甜美的秋的味道”衬托出人物心情好。
故选D。
10. 根据课文或积累完成下面填空。
(1)同桌同学把我的书借走了,到现在还没还。这真是刘备借荆州——_________(把歇后语补充完整)
(2)……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____________,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____________的痕迹呢?(朱自清《匆匆》)
(3)中国传统文化智慧闪耀。《两小儿辩日》中,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____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____乎?”尽显思辨的智慧。
(4)“____________,冷露无声湿桂花”描写的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夜晚的景色。“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类似表达这种情思的诗句,请你再写一句:“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有借无还 ②. 薄雾 ③. 游丝样 ④. 日中如探汤 ⑤. 近者热而远者凉 ⑥. 中庭地白树栖鸦 ⑦. 不知秋思落谁家 ⑧.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的是歇后语。
刘备进荆州——有借无还:指刘备在起事之初曾向东吴暂借荆州立足, 后来刘备羽毛丰满与魏, 吴成鼎足之势, 也终未归还荆州。比喻借故占用, 拒不归还。
(2)本题考查的是课文背诵默写。
注意“薄”“雾”“丝”这些生字的正确书写。
(3)本题考查的是课文背诵默写。
注意“探”“汤”“热”这些生字的正确书写。
(4)本题考查的是古诗默写。
注意“栖”“鸦”“谁”这些生字的正确书写。
类似表达游子思乡的诗句还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等。
11. 下面是某同学写的一个作文片段,仔细阅读后,根据提示加以修改。
①考场上鸦雀无声,大家都在默默地奋笔疾书。②我感到被一种紧张的氛围包裹着,握笔的手指都有点僵住了。③老师走过来,轻轻拍拍我的肩膀:“放轻松,再接再历,你一定行的!”
(1)句①意思重复,须删去“____________”。
(2)句②用词不当,须把“____________”改成“____________”。
(3)句③有个错别字,须把“____________”改成“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默默地 ②. 包裹 ③. 包围 ④. 历 ⑤. 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修改习作。
(1)“鸦雀无声”的意思是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默默是形容非常安静;因此两个词语表达的意思重复,去掉“默默地”,改为:考场上鸦雀无声,大家都在奋笔疾书。
(2)氛围不能包裹人,因此包裹用词不当,需要把“包裹”改为“包围”;
(3)再接再历——再接再厉: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
完成下面与“读书节”相关的主题任务。
12. 下面古人读书的故事,分别说的是谁?主人公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家徒四壁,夏天的夜晚用白袋子装了数十只捉来的萤火虫取光读书。
②他勤学却无钱买烛,只得在墙上凿洞,借邻人的烛光读书。
③他很小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见到父亲有本《笔说》藏在枕头中,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④他少年时就痴迷读书,曾经在梦中看见所用的笔开了花,后来果然“斗酒诗百篇”,被誉为“诗仙”。
A. 车胤 王羲之 匡衡 李白B. 车胤 王羲之 李白 匡衡
C. 车胤 匡衡 王羲之 李白D. 匡衡 车胤 王羲之 李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学阅读积累。
①根据“用白袋子装了数十只捉来的萤火虫取光读书”可知,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车胤。晋朝人车胤勤学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②根据“在墙上凿洞,借邻人的烛光读书”可知,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匡衡。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隔壁烛光透不过来,匡衡就在墙壁凿了一个洞引进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但是不识字,家中富有,有很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辛勤劳作,却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借给他书。最终匡衡成了有学识的人。
③根据“擅长书法”可知,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王羲之。
④根据“被誉为‘诗仙’”可知,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李白。
故选C。
13. 有一位同学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自己在阅读《爱的教育》过程中的感受,请你根据日记内容在下边目录中,圈出对应的章节。
【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结合日记内容“拿来当做报答原宥之恩的礼品”可知描写的是卡洛斐报答原宥之恩的事情,结合所给目录,应该是感恩这一章节里的内容。
因此将感恩圈出。
14. 阅读滋养着我们的心灵。这学期,你们学校或班级开展过哪些读书活动?请你再列举两个,填写在横线上。
①图书漂流 ②美文诵读比赛 ③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
【答案】 ①. 阅读量竞赛
②. 精美读书笔记展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综合实践。
结合自己的班级阅读经验和阅读实际,列举学校或班级开展过的读书活动,答案不唯一,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如:诗歌大赛、讲故事比赛,默写书名大赛,经典诵读比赛。
【阅读与理解】
15. 阅读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北人不识菱①
①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③(dàn)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④强⑤(qiǎng)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即菱角,水生植物的果实,鲜嫩时可作水果吃。②仕(于):(在)官,做官。③啖:吃。④此坐:这是因为。⑤强:硬要。
(1)据词定义,与“其人自护其短”的“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短兵相接B. 短斤缺两C. 扬长避短D. 纸短情长
(2)用“/”给下面的句子画出一处停顿。
此 坐 强 不 知 以 为 知 也。
(3)你从短文哪些地方看出“北人不识菱”?用文中的原句填一填。
(4)通过《北人不识菱》这个故事,你得到的启发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C (2)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并壳人口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4)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会露馅儿,所以我们要实事求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字词的理解。
分析题干可知,“其人自护其短”中的“短”的意思是:缺点、短处。
A.短:长度小,与“长”相对;
B.短:缺少;
C.短:自己不擅长或存在缺陷的方面;
D.短:两端之间的距离小,跟“长”相对。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断句的划分。
分析句子可知,“此”发语词,在句首可作一处停顿,“坐”在这里表转折关系,前后两层意思,所以“坐”后作停顿。“不知”出停顿。
故划分为: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点信息的抓取。
结合阅读文言文,结合译文,可知从文中“席上啖(dàn)菱,并壳入口(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可知北人不识菱从文中“并壳入口”与“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可看出。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主要内容的理解与辨析。
根据文言文译文可知,文言文内容主要讲的是:一个北方人,没见过菱角。到南方当官,被人宴请在席上吃菱角,故意装作自己认识菱角,强行要面子,不懂装懂,反为人笑。给我们的启示有:做人处事一定要实事求是,人可以不懂,但一定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会露馅出丑。
【点睛】参考译文: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16.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城市学生几乎人手一机。手机进校园,不仅浪费了学生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影响听课效率,还容易滋生事端,各种事故防不胜防。目前美国大部分学校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意大利2007年起就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学生在教室使用手机;2010年法国教育法规定,在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禁止学生上课时间使用手机。2021年初,我国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
材料二
某社会调查小组在光明小学做了个调查统计,具体数据见下图:
材料三
光明小学张校长认为,学生手机的管理,要结合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序稳妥积极推进,防止“一刀切”。校园里禁止学生带手机,可能会让极个别心理特殊的学生无法接受,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所以要采取“堵”和“疏”、“管”和“控”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1)下面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个城市学生都拥有一部自己的手机。
B. 使用手机对学生的视力影响最大。
C. 我国没有明确出台过任何关于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规定。
D. “适得其反”在这里指学生遵守规定,不带手机进学校。
(2)材料一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的意思。
(3)材料二的这份图表,从查答案作弊、影响视力等五个方面进行调查统计,可见这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
(4)请结合以上材料,提出两点解决校园里学生手机管理问题的建议。
建议①:___________________
建议②: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 (2) ①. 举例子 ②. 各国对学生使用手机的管理很严格 (3)手机对学生的影响
(4) ①. 规范手机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防止机械地“一刀切”,做到“疏”和“堵”,“管”和“控”相结合。 ②. 家长就手机使用问题积极配合学校,与孩子达成共识,让孩子科学、合理地使用手机。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材料二,根据统计数据图可知,使用手机对学生的视力影响最大,占80%。故选B。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材料一,划线句子列举了“美国”“意大利”以及我国对学生使用手机的规定,是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各国对学生使用手机的管理都有明确的规定,并且很严格。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材料二,根据图表可知,调查的这五个方面都是手机对学生各方面的影响。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材料一和二说明了手机的使用对学生有很多不利的影响,各国都有明确严格的规定;材料三给出了一些建议。根据这些材料,结合实际情况,可提出相关的建议。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如:
学生要配合学校管理,原则上不带手机进校园,要科学使用手机。
学校要加强手机使用的引导和教育,规范手机使用的规章制度。
17.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杨利伟
华强
①2003年10月15日9时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艘搭载载人飞船、总重为487吨的火箭,随着一声令下,火箭尾部8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发出巨大的轰鸣,在耀眼的火光中升空。一时间,古老的大漠为之颤抖。这是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上天,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坐在飞船里,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
②杨利伟乘坐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飞船升空时非常平稳,火箭逐步加速,杨利伟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加,身体感受良好。杨利伟看到了深邃而美丽的太空,向地面报告:“我看到美丽的太空了!”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这个低频振动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杨利伟觉得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全身肌肉高度紧张,甚至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可怕的共振时间持续了26秒,此后慢慢减轻。杨利伟从可怕的共振中解脱出来以后,仿佛经历了一次重生。飞船继续飞行以后,杨利伟突然感到身体似乎要飘起来,他意识到飞船已经脱离地球引力进入太空轨道了。他还没来得及体验失重的奇妙感受,就觉得好像头朝下脚朝上,十分难受。
③飞船以90分钟一圈的速度绕着地球高速飞行,在杨利伟的眼里,一会儿是白天,一会儿是黑夜,黑白交替之间,无比奇妙。飞船飞行到第7圈时,杨利伟在飞船上展示了中国国旗和联合国国旗,表达了中国人民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美好愿望。
④杨利伟绕地球14圈以后,于10月16日4时31分接到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返航命令。载人航天,升空固然不易,落地却更加困难。人类征服太空的历史证明,返回地面是最容易出事故的阶段。人类自从开展载人航天活动以来,已有22名航天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11人是在返回着陆过程中牺牲的。
⑤杨利伟心里默诵着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的着地要领。5时58分,飞船减速到一定数值,开始脱离原来的轨道,进入无动力飞行状态。此后,杨利伟按照地面输入的数据,依靠飞船上的小型发动机不断调整姿态,沿返回轨道向着陆场飞行。6时0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大气层。飞船急剧减速,与大气摩擦产生了1600——1800℃的高温,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杨利伟看到通红的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原来飞船的外表面有防烧蚀层,随着温度升高开始剥落,剥落的过程惊心动魄。一个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出现了:飞船右舷窗出现无数裂纹,右舷窗大约裂到一半的时候,左舷窗也开始出现裂纹。杨利伟心里猛地一惊:航天器要解体了!他知道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就是因为一个防热板出现裂缝,然后就爆炸了。杨利伟抱着拼死一搏的信念,没有惊慌失措,按部就班进行规范操作。这时飞船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杨利伟感到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似乎要将人挤扁,非常难受。经历了一系列的惊心动魄,6时23分,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全世界人民通过电视看到航天员杨利伟顺利出舱的画面。
⑥杨利伟成为民族英雄。杨利伟以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之旅,绕地球14圈,成功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飞船总设计师高度评价杨利伟的太空飞行:“这不是一般的成功,而是非常成功;不是一般的完美,而是特别完美。”
(摘自网络,有删改)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0字)。
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②~③自然段,摘抄关键词句完成下表,并填空。
从上表可以看出,这两个自然段按照飞行过程,详写了________________。呼应了文章题目中的两个关键词“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自然段详写了杨利伟返回着陆场过程中经历的“一系列的惊心动魄”:_________、_________、近4G的过载挤压。其中你印象最深的是_________,反复品读相关语句,你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
(4)读第三部分画线的句子,有人认为文中两次写到载人航天出事故的事情,没有必要,可以删去。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至少两点。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杨利伟的太空飞行之旅。
(2) ①. 火箭与飞船产生共振 ②. 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全身肌肉高度紧张 ③. 眼中一会儿是白天,一会儿是黑夜,无比奇妙 ④. 杨利伟的身体感觉 ⑤. 进入太空 ⑥. 杨利伟
(3) ①. 防烧蚀层剥落 ②. 航天器解体 ③. 航天器解体 ④. 飞船着地时的危险和杨利伟面对危险时的从容镇定
(4)不同意,第一次写到载人航天出事故是为了表现载人航天落地的困难,表明了返回地面是最容易出事故的阶段,第二次写到载人航天出事故是为了说明当时情况的危急,表现了杨利伟面对危险情况的从容镇定。因此不能删去。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句子“这是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上天,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坐在飞船里,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结合文章第⑥自然段句子“杨利伟以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之旅,绕地球14圈,成功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可知文章写的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杨利伟的太空之旅。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寻找关键词。
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句子“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这个低频振动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杨利伟觉得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全身肌肉高度紧张,甚至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可知飞船情况是火箭和飞船产生共振;身体感觉是感觉五脏六腑都要碎了,全身肌肉高度紧张;
结合文章飞船第③自然段句子“飞船以90分钟一圈的速度绕着地球高速飞行,在杨利伟的眼里,一会儿是白天,一会儿是黑夜,黑白交替之间,无比奇妙。飞船飞行到第7圈时,杨利伟在飞船上展示了中国国旗和联合国国旗,表达了中国人民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美好愿望。”可知身体感觉非常奇妙。
结合表格可知,这两个自然段重点详细地描写了杨利伟的身体感觉和进入太空的状态,和题目中的“进入太空”“杨利伟”相照应。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含义。
结合第⑤自然段句子“杨利伟看到通红的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原来飞船的外表面有防烧蚀层,随着温度升高开始剥落,剥落的过程惊心动魄。飞船右舷窗出现无数裂纹,右舷窗大约裂到一半的时候,左舷窗也开始出现裂纹。杨利伟心里猛地一惊:航天器要解体了!他知道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就是因为一个防热板出现裂缝,然后就爆炸了。杨利伟抱着拼死一搏的信念,没有惊慌失措,按部就班进行规范操作。这时飞船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杨利伟感到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似乎要将人挤扁,非常难受。”可知描写了防烧蚀层剥落,航天器解体,近4G的过载挤压。等一系列的惊心动魄的过程。
选择自己觉得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写出自己的感受,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航天器解体,从中我感受到杨利伟的镇定和从容果断。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文中两次写到载人航天出事故的事情的意义,表明自己的观点,能否删去,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如:我认为不能删去,两次写到载人航天出事故的事情更加说明了进入太空并安全返回的危险性及困难程度,突出表现了我国航天员杨利伟完成第一次进入太空的航天任务的重要性。
【习作与表达】
18. 习作。
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汉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妙”“望”两个汉字中选择一个你感受最深的汉字写一篇习作。先想清楚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注意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合适材料。把能够表达中心意思的部分写具体,做到中心明确、详略得当。温馨提示:不在文中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等。
【答案】例文:
望
从小,我就渴望长大。那样,我就可以做我们小时候不能做的事。
每当我想出去玩,想上街买东西时,妈妈总说:“不行不行,你才这么小,怎么能一个人出去呢?等你长大以后啊,你想干什么,妈妈都不管。”这时,我小小的心灵上就刻上了四个字: 我想长大!我感觉长大很美好,可以到处玩耍。
每当我想骑自行车时,妈妈总是不放心,说:“你才这么小,怎么能骑自行车呢?等你长大了,妈妈再让你骑!”听了这句话,我心中就更想长大了。长大了多自由,可以骑着自己的自行车,到处乱逛,我想想就很快乐。
每当我想帮爸爸妈妈做家务时,妈妈总是生气地说:“你一个小孩子,怎么能做家务?小孩子的本分就是学习,当你长大了,你可以给自己做家务呀,快去学习吧!”我真想一下子变成大人,让妈妈看,我已经长大了!因为没长大,连想做一些自己喜欢、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行。“你太小”成为爸爸妈妈拒绝我的最佳理由不行,这样绝对不行!可我怎样才能长大呢?外公笑着对我说:“哎,在我们看来,我们的孩子永远都长不大。”我想着想着,蓦然一惊:如果我永远要听着爸爸妈妈的话,不去思考,不去做出正确的选择那我岂不是永远长不大了?想想自己从7岁到12岁,错过了多少长大的机会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话题习作。
本次习作围绕的字是:妙、望,选择一个你感受最深的汉字写一篇习作,不管哪一个字,都需要围绕中心来。我们所选择的中心思想要积极向上,所选择的素材要求不落俗套,能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一篇作文的中心只有一个,确定了中心后,从不同点选取素材,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描写时,将重点部分详细描写,这样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最能突出中心的地方使用“镜头定格”,用描写细腻、锤炼词语、运用修辞等方法使叙事具体生动,人物形象可感,从而让读者的情感达到高潮。
开头:开门见山,写出自己选择的汉字。
中间:运用具体事例表达自己的情感。
结尾:总结全文,抒发感情。
2023年5月6日
今天,我读了《 》一节。当读到卡洛斐把自己平日费尽心血、珍爱着、很值钱的邮票簿,拿来当做报答原宥之恩的礼品,我大吃一惊,内心里很感动。卡洛斐平日虽然很精明,这个时候却显得非常懂事,让人敬佩。
第三
十二月
“商人”/44 女教师/52
虚荣心/45 访问负伤者/53
初雪/47 小抄写员/55
“小石匠”/48 坚持/61
雪球/50 感恩/63
飞行过程
飞船情况
身体感觉
升空时
逐步加速
压力在渐渐增加,身体感受良好
上升到三四十公里高度时
_____
_____
继续飞行
脱离地球引力进入太空轨道
似乎要飘起来好像头朝下脚朝上,十分难受。
绕着地球高速飞行
/
_____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六年级下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部编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六年级下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部编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爱国诗文,千古传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六年级下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部编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六年级下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部编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下列名句引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根据要求填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六年级下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部编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六年级下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部编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选出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排列顺序, 按例句的写法特点,仿写句子, 古诗文默写, 写出下列成语中的主要人物, 联系文章内容,解释下列词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