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第05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练习)(含答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
这是一份第05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练习)(含答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第05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练习教师版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第05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练习学生版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陕西宝鸡·一模)2023年10月31日神州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三名宇航员圆满完成了5个月的中国空间站出差任务。下图为北京时间8:53分返回舱着陆后的景观图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图符合宇航员出差期间,中国空间站绕太阳运动的角速度大小变化的是( )
A.B.
C.D.
2.图中物影的朝向大致是( )
A.西北B.东北C.西南D.东南
【答案】1.B 2.A
【解析】1.材料信息表明,神舟十六号航天员驻留期间是从2023年5月开始,10月31日结束,此期间中间经历了7月初,此期间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先接近远日点(7月初),公转速度逐渐变慢,后远离远日点,公转速度逐渐变快,因此在宇航员出差期间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先变小,后变大,与图B相似,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10月3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该地日出东南方向,北京时间8:53返回舱着陆,该地虽然位于120°E以西,但也已经日出,太阳应位于东南方位,所以图中物影大致朝向西北方向,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24·浙江嘉兴·二模)下图是摄影爱好者在我国某地拍摄的日出照片和拍摄的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地这两天的昼长大约是( )
A.13小时和11小时B.13小时和8小时
C.14小时30分和9小时30分D.14小时30分和8小时
4.拍摄地位于( )
A.西安B.南京C.北京D.沈阳
【答案】3.C 4.A
【解析】3.两幅图是在6月21日及12月22日拍照拍照所得,两日刚好是2023年的夏至日和冬至日,同一个地点,夏至日的昼长等于冬至日的夜长,所以夏至日的昼长加上冬至日的昼长等于24小时,所以B、D错误。昼长=(12时-日出)*2=(日落-12时)*2,由于该地使用北京时间,无法知道该地正午12时,北京时间是几时,设为x,由于夏至日的昼长等于冬至日的夜长,夏至日的昼长加上冬至日的昼长等于24小时,所以(x-5:32)*2+(x-7:57)*2=24,x≈12:44,夏至日昼长≈(12:44-5:32)*2=14小时24分钟约等于14.5小时,冬至日昼长≈(12:44-7:57)*2=9小时34分钟≈9.5小时,C正确,A错误。故选C。
4.该地地方时是12时,北京时间时12:44,相差44分钟,相差11°,120°E时间大于该地地方时,所以该地位置大约在109°E。西安经度大概是是109°E,南京的经度大概是是119°E,北京经度大概是是116°E,沈阳的经度大概是123°E,B、C、D错误,A正确,故选A。
(2024·山东烟台·二模)太阳中心点在地平线下0~6°时,期间天空微亮,地面微明,被称为“民用曙暮光”。一摄影爱好者某天19:28在成都平原某地(30.5°N,104°E)正好拍摄到民用昏影终时的照片。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5.拍摄当日,该地的昼长约为( )
A.11小时12分B.12小时C.14小时08分D.14小时56分
6.当日该地出现“民用晨光始”的时间约是( )
A.4:08B.4:32C.5:36D.6:40
【答案】5.B 6.D
【解析】5.太阳周日运动360°大约需要24小时,即太阳平均每小时移动15°。曙暮光出现在太阳位于地平线以下0°~6°这段时间,太阳运行6°需要的时间为(60分钟/15°)×6°/=24分钟,19:28(北京时间)在成都平原某地(30.5°N,104°E)正好拍摄到民用昏影终时的照片,表明大约19:04(北京时间)日落,当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晚1小时4分钟,所以当地当日于地方时18点日落,昼长为12小时。故选B。
6.结合上题,该日于地方时18点日落,则地方时6点日出,此时北京时间为7:04,太阳运行6°需要的时间为24分钟,所以出现“民用晨光始”的时间大约为北京时间6:40。故选D。
(2024·广西·模拟预测)为了研究太阳视运动特点,三位中学生于同一天在北温带的甲、乙、丙三地分别观测了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并绘制了太阳高度曲线图(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甲、乙、丙三地的方位关系排序依次是( )
A.自东北向西南B.自西北向东南C.自东南向西北D.自西南向东北
8.若此日为夏至日,天气为晴天,根据该图信息可推测( )
A.三地正午太阳高度越高,昼越长B.甲地正午时旧的一天约占一半
C.乙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18°D.丙地日落位置为西偏南
【答案】7.C 8.C
【解析】7.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图中三地均在北回归线以北,故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因此图三地由南到北排序为甲、乙、丙。地球自西向东转,越东的点越早经过正午,读图中三地正午出现时间早晚可知,三地由东向西排序为甲、乙、丙。综上所述,图中甲、乙、丙三地的方位关系排序依次是自东南向西北,C正确,ABD错误。故选C。
8.三地位于北半球,夏至日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而三地正午太阳高度越高,纬度越低,昼越短,A错误;甲地正午时约为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2时,此时东12区为16时,新的一天范围大于一半,旧的一天范围小于一半,B错误;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结合图中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可计算得知乙地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5°,说明当地与北回归线的纬度差为25°,当地位于48°26′N),再根据乙地的纬度可计算乙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18°,C正确;丙地昼长更长,纬度更高,日出日落位置更偏北,D错误。故选C。
(2024·山东聊城·二模)日出景观始终是摄影爱好者拍摄的热点素材。在一次摄影作品展览中,同时展出了我国甲、乙两地在二至日的日出作品,作品中显示两地冬至日日出时间相同,而夏至日日出时间却差别很大(拍摄时间均为北京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甲地位于乙地的( )
A.东北B.东南C.西北D.西南
10.冬至日乙地日落比甲地早( )
A.18分钟B.36分钟C.72分钟D.108分钟
【答案】9.D 10.C
【解析】9.两地冬至日日出时间相同(7:12),位于冬至日某一时刻的晨线上,冬至日晨线呈东北—西南走向。夏至日,甲地日出时间应为5:12,乙地为4:00。而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我国各地纬度越高,日出时间越早。故甲纬度较乙地纬度低;拍摄时间同为北京时间,甲地日出晚于乙地,故甲在乙地西侧。综上所述,甲地应在乙地西南方向,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0.图示为北京时间,即120°E地方时。由夏至日、冬至日日出时间,可计算二分日日出时间(地方时时6时),甲地为6:12,早于北京时间12分;乙地为5:36,晚于北京时间24分。由此可知,甲地冬至日日出地方时应为7时(7:12-0:12),日落地方时为17时,北京时间17时12分;乙地冬至日日出地方时应为7:36(7:12+0:24),日落地方时为16:24,北京时间16时;可知,冬至日乙地日落比甲地早1小时12分,即72分钟,故选C。
(2024·海南海口·模拟预测)新华社上海电:11月1日,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登上“雪龙”号踏上为期5个多月的科考征程。本次科考由“雪龙”号、“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和“天惠”货轮3艘保障船组成,将建设我国在南极的第五个考察站—罗斯海新站。下图为“我国五大南极科考站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题。
11.12月22日0时,罗斯海新站国旗杆影朝向( )
A.西南方B.正北方C.西北方D.正南方
12.南极科考期间,我国五大南极科考站均( )
A.白昼时间先变长然后变短B.白昼长黑夜短
C.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D.有极昼现象
【答案】11.B 12.C
【解析】11.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罗斯海新站位于南极圈以内,有极昼现象,太阳高度最低时在0时,根据太阳视运动的规律,冬至日太阳东南日出西南日落,纬度越高偏南方向越大,南极圈上正南日出,正南日落,所以此时罗斯海新站看到太阳位于正南方,旗杆影朝向正北方,ACD错误。故选B。
12.南极科考期间为11月到次年4月左右,北半球冬半年,位于极圈以内的科考站会出现极昼现象,只有长城站的昼长会先变长后变短,距离极点近的科考站,如昆仑站,在科考期间都是极昼,白昼时间无变化,AB错误;正午太阳高度角随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而变化,科考期间太阳直射点先向南到达南回归线后向北移动,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都是先变大后变小,C正确;长城站位于极圈以北,没有极昼极夜现象,D错误。故选C。
(2024·辽宁辽阳·模拟预测)某地位于北半球,该地昼长最长时,正午太阳高度并不是最大。该地区建筑中庭顶部,有一种采用玻璃板下铺设百叶遮阳的建筑形式,可对射入室内的光照强弱进行调节。下图为该地区建筑中庭以及顶部百叶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为达到较好遮阳效果,该地区一年大部分时间,百叶上方开口朝向为( )
A.向东B.向西C.向南D.向北
14.为使得百叶和正午入射光线保持垂直,冬至日到夏至日期间,该地区建筑中庭顶部百叶与地面夹角关系为( )
A.一直变小B.先变小再变大C.一直变大D.先变大再变小
【答案】13.D 14.B
【解析】13.材料信息显示,该地位于北半球,该地昼长最长时,正午太阳高度并不是最大,表明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地区,有太阳直射现象,正午太阳大部分是在南方,因此为达到较好的遮阳效果,一年大部分时间,百叶上方开口应背向阳光,即朝向北方,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14.根据上题分析已知,该地位于北半球的热带地区,冬至日到夏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到90°,然后再减小。百叶与地面的夹角和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互余的关系,因此为使得百叶和正午入射光线保持垂直,冬至日到夏至日期间,该百叶与地面夹角关系为先变小、再变大,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2024·江西吉安·模拟预测)分别位于我国两学校的小明和小华利用光影探讨地球运动的相关规律。他们在各自学校操场观测某日杆影的变化规律,并将观测结果绘制成图(局部),图中阴影部分为杆影变化范围,时间为北京时间;该日影变化在当地一年均只出现一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小明测得杆影长度最短时,北京时间是( )
A.11:24B.11:36C.12:00D.12:24
16.小明所在学校位于小华所在学校的( )
A.东北B.西南C.西北D.东南
【答案】15.B 16.A
【解析】15.图中日出日落时间均为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根据所学知识,一天中地方时为12:00,影子最短。根据小明测得的数据可知该日当地昼长为15小时44分,当北京时间3:44日出时,根据公式:日出时间=12-昼长的一半,可计算出当地日出地方时为4:08,该地北京时间3:44日出时,当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早24分钟;当该地日影最短时,地方时为12:00,北京时间较其晚24分钟,即11:36,B正确,排除ACD。故选B。
根据太阳直射点运动规律,除冬至和夏至外,其余时间日影变化在一年中会出现两次,材料”该日影变化在当地一年均只出现一次“,说明观测日期为二至日中的一天;由于两地都在北半球,根据小明测量数据可知当地该日昼长为15小时44分,昼长夜短,为夏至日;小华所在地当日昼长为9小时52分,夜长为14小时8分,昼短夜长,为冬至日,结合所学知识“同一纬度地区,冬至日的夜长等于夏至日的昼长”、“夏至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因此小华的地方夏至日昼长为14小时8分,夏至日昼长小于小明所在地,位置偏南;根据小明测量数据可计算出当地夏至日日出地方时为4:08,根据其对应的北京时间(3:44)可计算出小明所处的的经度为126°E;根据小华测量数据可计算出当地冬至日日出地方时为7:04,根据其对应的北京时间(7:47)可计算出小华所处的经度为110°E,据此可以判断小明所在地偏东。所以小明位于小华的东北。排除BCD,A正确;故选A 。
(2024·广东卷)距今约3000年前的金沙遗址(30°41'N,104°01'E)是古蜀国时期的一处大型聚落遗址。在该遗址祭祀区的东部,有一处九柱建筑基址,其9个柱洞呈“田”字形分布。研究发现,这些柱洞分布具有一定的天文属性。左图为九柱建筑的复原示意图;右图示意该建筑柱洞平面分布及当时冬至日的日出方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如果当时祭祀人员站在右图中的D5处,他在夏至日看到的日出方位位于( )
A.D5→D6连线方向B.D6和D9之间
C.D5→D9连线方向D.D8和D9之间
2.已知3000年前的黄赤交角比现今大,与现在遗址地居民相比,则当时金沙先民在( )
A.春分日看到日出时间更早B.夏至日经历更长的夜长
C.秋分日看到日落时间更晚D.冬至日经历更短的昼长
【答案】1.B 2.D
【解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正北方向与D5→D6连线方向有27.17°的夹角,冬至日日出方位位于D5→D8连线方向,该地位于北半球,冬至日日出方位位于东南,则图中D5→D9连线方向大致为正东方向,该地位于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当地日出方向位于东北,应位于D6和D9之间,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黄赤交角变大后,冬至和夏至时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大,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增大,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更短、夜更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更长、夜更短,B错误,D正确;春秋分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全球昼夜平分,该地日出日落时间不会变化,AC错误。故选D。
(2024·福建卷)每天的日照时长受太阳高度角,建筑物遮挡,树木遮挡影响极大。福建学者小明在美国波士顿访问,6月25日,垂直天空中心拍下来这张照片,虚线表示春分日的太阳移动轨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夏至日,最有可能日出的位置是( )
A.①B.②C.③D.④
4.6月25日,最有可能在哪个时间段(地方时)看到太阳( )
A.8:30-9:00B.10:30-11:00C.13:00-13:30D.15:00-15:30
5.图中行道树为地方树种,在晴朗无云的天气里,哪个日期看到的日照时期最长( )
A.5月30日B.7月1日C.9月1日D.11月30日
【答案】3.A 4.C 5.D
【解析】3.根据材料信息,图中虚线为春分日太阳移动轨迹,该地位于波士顿,属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置位于正南,因此图中下面是南,上面是北;再结合材料“该照片是小明在美国波士顿访问,6月25日,垂直天空中心拍下来这张照片,”可知拍照的方向是垂直于天空中心,拍照方向是朝着上空拍照,结合图中下面是南,可判断左面是东,右面是西。则②④位于西侧,①③位于东侧,夏至日该地日出方位为东北,对应图中的①,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4.6月25日为北半球夏半年,日出东北,日落西北,该地位于波士顿,正午太阳方位位于正南,日落西北,根据材料信息“每天的日照时长受太阳高度角,建筑物遮挡,树木遮挡影响极大。”8:30-9:00太阳位于偏东方向,10:30-11:00太阳位于南偏东,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图中的方向,从图中可看出偏东以及偏南方向都会受到树叶遮挡而看不到太阳,AB错误;13:00-13:30太阳位于西南方,从图中可看出,西南方向最不容易受树叶和建筑物遮挡,因此能够看到太阳,C正确;6月25日接近夏至日,该地纬度为北纬42°,日落时太阳西偏北角度较大,15:00-15:30时太阳已在偏西方向,受建筑物遮挡看不到太阳,D错误。所以选C。
5.该地位于波士顿,地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属于北半球温带,地方树种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冬季树木落叶,树叶遮挡较少,11月30日日照时期最长,D正确;5月、7月、9月树叶茂盛,遮蔽率较高,日照时间较短,ABC错误。所以选D。
(2022·广东卷)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我国3名航天员顺利送入距离地表约400km的中国空间站。2022年4月16日,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符合航天员驻留期间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大小变化的是( )
A. B.
C. D.
7.驻留期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塔与广州市区广州塔两地每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 )
A.先变大后变小B.先变小后变大C.持续不断变大D.始终保持不变
【答案】6.A 7.D
【解析】6.空间站绕地球在绕转,则地球与空间站构成一个天体系统,该天体系统绕太阳旋转,这样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大小变化也就是地球绕日公转角速度大小变化,在航天员驻留期间,地球绕日公转经过了近日点,近日点公转角速度较快,所以在10月16日到1月初,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在变快,1月初到4月16日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在变慢。故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选A。
7.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值,在航天员驻留期间,两地始终都位于太阳直射点的以北,则两地与太阳直射点的距离变化始终一致,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始终一致,保持不变,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始终为两地纬度之差。故选D。
(2023·福建卷)局部强降雨后,太阳光线以一定的角度投射在雨幕上可能形成彩虹。图3示意彩虹最高视点与太阳高度角(h)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华南是我国出现彩虹概率最大的地区之一,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
A.锋面活动频繁B.强对流天气多C.地形较复杂D.日照时数长
9.暑假某日,小明同学在武夷山旅游,雨后邂逅一轮美丽的彩虹。此时的时间和他的朝向最可能是( )
A.07:30-08:30,面向太阳B.10:30-11:30,背向太阳
C.14:30-15:30,面向太阳D.16:30-17:30,背向太阳
10.从冬季到夏季,我国北方的彩虹可见概率的增幅较南方更大,主要是因为夏季北方较南方( )
A.白昼更长B.降水更多C.大气能见度更高D.太阳高度角更大
【答案】8.B 9.D 10.C
【解析】8.由材料可知,彩虹是在局部性强降雨后形成的,锋面雨涉及范围较大,难以形成局部降水,A错误;强对流天气一般发生在午后,此时太阳高度角较小,且空气中水汽多,适合彩虹的形成,B正确;地形复杂不一定会形成区域性强降水,C错误;日照时数长与彩虹形成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9.由图可知,要观测到彩虹必须背对太阳,AC错误;10:30-11:30接近正午,武夷山纬度较低,夏季太阳高度角大于42°,不能形成彩虹,B错误;16:30~17:30太阳高度角较小,可能会形成彩虹,D正确。故选D。
10.夏季北方昼长较南方长,但昼长与彩虹形成关系不大,A错误;北方降雨少于南方,B错误;北方太阳高度角更小,D错误;北方夏季降水较少,大气能见度更高,太阳光线的投射角度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干扰少,C正确。故选C。
(2021·福建卷)1997年以来,宁夏闽宁镇从一片“干沙滩”逐步发展为“金沙滩”。2012年闽宁镇开始发展光伏大棚、光伏发电等光伏应用产业,未来将利用“照射光线自动跟踪”技术,让光伏面板始终保持与太阳光线垂直,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光伏应用产业为闽宁镇提供绿色能源的同时,还能( )
A.增加年降水量B.减少风沙威胁C.增大昼夜温差D.降低地下水位
12.若应用“照射光线自动跟踪”技术,与6月1日相比,闽宁镇7月1日光伏面板( )
A.正午影子长度较长B.跟踪调整时长较短
C.仰角移动幅度较小D.水平转动角度较大
【答案】11.B 12.D
【分析】11.光伏应用产业,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减少了,年降水量会减少,A错误;光伏大棚、光伏发电的设备可以起到沙障和风障的功能,可减少风沙威胁,B正确;光伏应用产业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了,地面辐射减弱了,白天气温降低了,昼夜温差减小了,C错误;光伏应用产业,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地下水位会上升,D错误。所以选B。
12.与6月1日相比,闽宁镇7月1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更大,光伏面板正午影子长度较短,A错误;7月1日比6月1日的白昼时间更长,跟踪调整时长较长,B错误;7月1日比6月1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更大,日出日落太阳高度为零,一天中太阳高度角变化更大,仰角移动幅度较大,C错误;7月1日比6月1日的白昼时间更长,从日出到日落太阳转过的水平角度更大,光伏面板水平转动角度较大,D正确。所以选D。
(2021·天津卷)科考队在北极圈内某地进行科考时,于北京时间6月22日16时测得了当地一天中太阳高度的最小值为10°。完成下面小题。
13.该地的纬度为( )
A.83°26′NB.80°34′NC.76°34′ND.72°34′N
14.该地位于( )
A.欧洲北部B.亚洲西部C.亚洲东部D.北美北部
【答案】13.C 14.D
【分析】13.6月22日是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该地为北极圈以内,有极昼,一天中最小太阳高度为10°,为0:00的太阳高度,此时北极圈上0:00的太阳高度0°,从而得出该地的纬度为北极圈以北10°,即76°34′N,故C项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由材料可知,此时为6月22日(夏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因此该地出现一天中最小太阳高度时,地方时应为24时,而此时北京时间为16时,说明与北京所在时区相差八个时区,每时区经度相距15°,由此可得出该地经度约为120°W,选项中符合条件的只有北美北部。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故选D。
(2021·浙江1月卷)我国某中学生发现,在书桌的固定观测点上,每年仅有一天通过窗户既可观察到日出也可看到日落。下图为该日日出、日落的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若乙为该日日出位置,则该窗朝向( )
A.正南B.东北C.正北D.西南
16.若该日日出为北京时间6点56分,日落地方时为18点59分,正午太阳高度为83.8°,则该学生所在地最可能是( )
A.济南B.广州C.武汉D.拉萨
【答案】15.C 16.D
【分析】15.夏半年,我国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冬半年,我国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春秋分,正东日出、正西日落。如图,甲乙在180°的视线范围内,时间上不可能是春秋分,空间上应面向正北或正南。若乙为该日日出位置,甲则为日落位置,如果朝向正南,则乙为西南应为日落位置,与材料不符,则图示窗户朝向正北,故选C。
16.正午太阳高度能达到83.8°的城市应在30°N以内,且为昼长夜短的夏半年。日落地方时距正午相差6小时59分,则日出地方时也应相差6小时59分,即日出地方时为5点01分,这与北京时间(中央经线120°地方时,东八区区时)相差1小时55分,约30°经度,即约东经90°,最有可能是拉萨。故选D。
【点睛】昼长夜短时日出方位为东偏北(北半球)、东偏南(南半球);日落方位为西偏北(北半球)、西偏南(南半球)。日出时间南北半球均为6时以前,南北半球日落时间均为18时以后。
(2021·北京卷)下图示意北纬27°附近部分地点某年的平均气温。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影响图中气温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拔高度B.大气环流C.海陆位置D.人类活动
18.某地理小组连续多日在该纬线附近同一地点用木杆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记录的木杆影长数值先增大、后减小。该小组测量影长的时间段是( )
A.立春-惊蛰B.芒种-小暑C.白露-寒露D.大雪-小寒
【答案】17.A 18.D
【分析】17.该图示意北纬27°附近部分地点某年的平均气温,从116°E到121°E,可推断该地区为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的差异不是大气环流导致的,故B错;海陆位置的差异主要影响降水,对年平均气温影响不大,故C错;年均温的差异主要是自然因素导致的,和人类活动关系不大,故D错;同纬度地区,年均温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导致的,海拔高的地方,年均温低,海拔低的地方,年均温高,故A正确。
18.结合学过的知识,影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成反比,太阳高度角越小,影子越长,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回归线移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冬至日达最小值,木杆影长数值先增大到最长,然后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木杆影长数值减小,到夏至日达最小值,故木杆影长数值先增大、后减小的时间段必须经历冬至日。大雪(12月6--8日)----冬至(12月22日前后)--小寒(1月5--7日),故D正确;立春( 2月3-5日)---惊蛰 (3月5-7日),芒种(6月5-7日)---小暑 (7月6-8日),白露 (9月7-9日) ---寒露 (10月8-9日),显然都没经过冬至日,故ABC错。
(23-24高三上·浙江·期中)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于某日北京时间12:30在学校附近拍下了一张“白墙树影”的照片,此时树干影子刚好与东西向白墙垂直。1小时后该小组再次来到此地进行第二次观察。完成下面小题。
1.该学校最可能位于( )
A.山西太原B.浙江杭州
C.西藏拉萨D.辽宁沈阳
2.与第一次相比,第二次观察到的墙面树影( )
A.东移且变长B.东移且变短
C.西移且变长D.西移且变短
【答案】1.A 2.A
【解析】1.由材料信息可知,此照片拍摄时间为北京时间12:30,树干影子与东西向白墙垂直,说明太阳位于正南方天空,可知此时当地地方时为12:00,据此可推断,该地经度应为120°E-(30min/4min)=112.5°E,根据选项所给四个城市,联系哈尔滨、北京、西宁和太原的空间位置可知,该学校最可能位于山西太原。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根据日影的变化规律和材料中“1小时后”可知,当地时间由正午转向13时,太阳视运动位置偏西,所以墙面树影东移;太阳高度变小,所以墙面树影变长,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24·广西·一模)下图为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34.6°S,58.4°W)某中学足球场及旗杆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7月份晴天时同学们面朝球门练习射门,以下球门位置和时间(北京时间)阳光最刺眼的是(无建筑物遮挡)( )
A.甲、16点B.甲、4点C.乙、16点D.乙、9点
4.7月份内旗杆正午影长及一日内旗杆影子在地面转动的角度变化情况分别为( )
A.变长、变小B.变长、变短C.变短、变大D.变短、变小
【答案】3.B 4.C
【解析】3.7月份,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所以布宜诺斯艾利斯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正午太阳位于正北。甲位于西北,乙位于东南,向乙地射球不会出现阳光直射的刺眼情况,C、D错误;布宜诺斯艾利斯位于西四区,当北京时间16时,布宜诺斯艾利斯区时是4时,太阳没有出来,A错误;北京时间4点钟时为阿根廷当地区时是16点左右,此时太阳处于西北方,在甲地朝球门射球正对太阳,最为刺眼,B正确。故选B。
4.7月份,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向南移,布宜诺斯艾利斯位于南半球,所以正午太阳高度角将逐渐变大,影子变短,A、B错误;日出日落方位由东北、西北逐渐往正东、正西方向移动,使得太阳视运动轨迹转动角度也逐渐变大,C正确,D错误。故选C。
(2024·天津河西·三模)电子黑板屏幕反射太阳光线会对视力造成危害,可通过窗帘解决。某日,南昌某教室B5座位同学在日落时受电子黑板反射阳光影响。几天后,B6位置同学受到日落反射阳光影响(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该日最可能是( )
A.10月2日B.1月20日C.8月23日D.4月29日
6.在上一小题的情况下,未来4个月后( )
①B1位置会受日落反射阳光影响 ②需关闭窗帘②④
③D5位置会受日落反射阳光影响 ④只需关闭窗帘②
A.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④
【答案】5.B 6.D
【解析】5.由光学反射知识可知,日落反射阳光能影响B5位置同学,阳光应从窗帘④所在窗户射入,即日落西南,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几天后,反射阳光能影响B6座位同学,则太阳日落位置向西移动,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综上所述,该日应在冬至日至春分日之间,B正确,10月2日位于秋分日至冬至日之间,8月23日位于夏至日至秋分日之间,4月29日位于春分日至夏至日之间,ACD错误。故选B。
6.当日为1月20日,4个月后约为5月20日,恰好关于春分日对称,则日落方位关于教室中线对称。此时反射光线影响B1位置,而不影响D5位置,①正确,③错误。日落时阳光从窗帘②所在窗户射入,需关闭窗帘②;下午时阳光虽会从窗帘④所在窗户射入,但此时太阳高度角大,不会照在电子黑板上,无需关闭窗帘④,②错误,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24·河北邢台·模拟预测)二十四节气对应着太阳黄道上的24个位置(相邻节气之间太阳黄经相差15°),可反映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等。下图为2023年我国某地相邻节气平均气温变量(本月与上月平均气温的差值)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节气中,反映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的节气分别是( )
A.清明、立春、小暑B.雨水、小满、大寒
C.冬至、白露、惊蛰D.立秋、芒种、小雪
8.据图判断该地2023年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的节气分别是( )
A.清明、立冬B.小暑、大寒C.夏至、冬至D.大暑、大寒
9.该地一年中气温最高时( )
A.太阳直射点向北移B.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C.白昼最长,黑夜最短D.午间日照入室最多
【答案】7.D 8.B 9.B
【解析】7.立秋反映季节变化,芒种反映物候现象,小雪反映气候变化,D正确;清明反映物候现象,立春反映季节变化,A错误;雨水反映气候变化,B错误;白露反映气候变化,惊蛰反映物候现象,C错误。所以选D。
8.从图中可以看出,从立春到小暑平均气温变量均大于0℃,说明气温是逐渐上升的,而小暑以后平均气温变量小于0℃,说明气温下降了,由此可以判断小暑时平均气温最高;同理可以判断大寒时平均气温最低,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所以选B。
9.该地一年中大暑气温最高,此时为7月,我国日出东北,日落西北,B正确;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A错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是在夏至,C错误;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午间日照入室最多是在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冬至,D错误。所以选B。
(2024·河北沧州·三模)日晷是我国古代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赤道日晷的晷面平行于赤道,晷针平行于地轴,图中晷针指向北极星方向(图左)。地平日晷的晷面平行于地面,晷针垂直于晷面(下图右)。一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某智能制造工厂考察日晷的制造过程,并就一些问题和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完成下面小题。
10.同学们发现不同地区订制的赤道日晷晷面的时间刻度范围不同,主要是因为( )
①不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不同②不同纬度地区的日出日落方向不同
③不同经度地区的昼夜长短不同④不同经度地区的日出日落方向不同
A.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
11.同学们认为只要是晴朗天气,每一天都能利用赤道日晷的日影来计时,但工作人员说理论上有两天是做不到的,这两天是( )
A.春分日夏至日B.春分日秋分日C.夏至日冬至日D.秋分日冬至日
【答案】10.D 11.B
【解析】10.赤道日晷是根据太阳视运动形成的投影来计量时刻,不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不同、日出日落方向不同,所以为了节省成本,不同纬度地区的赤道日晷晷面的时间刻度范围不同,①②正确;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方位与纬度关系较大,与经度无关,③④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1.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太阳光线和晷面重合,晷针日影不能落到晷面上,B正确;夏至日、冬至日晷针日影能落到晷面上,ACD错误。故选B。
(2024·湖南邵阳·三模)某学校(27°N,110°E)地理研学小组在探究垂直物影的朝向及移动规律的研学活动中,利用指南针在水平地面上标出方位坐标(如图1)做为参照来观测垂直于地面的铁杆(高1.7米)影子的朝向及移动方向,并制作简易的赤道式日晷仪(如图2)。日晷仪由晷针和晷面(南、北面)组成,晷针的日影可落在南、北面并移动。据此,完成以下小题。
12.北京时间2024年3月10日12:40观测到的日影朝向、长度约为( )
A.OA、1.7米B.OD、1米C.OC、1.7米D.OB、1米
13.4月10日晷针影子的位置及移动方向应为( )
A.位于北(上)晷面,顺时针移动B.位于北(上)晷面,逆时针移动
C.位于南(下)晷面,顺时针移动D.位于南(下)晷面,逆时针移动
【答案】12.B 13.A
【解析】12.12月22冬至日太阳直射23°26′S,次年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在此期间,太阳每天大约向北移动0.25个纬度,可计算得出3月10日太阳直射的纬度约为3°S,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所求点纬度与直射点纬度的纬距,计算出这一天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约为60°后,根据铁杆长1.7米,算得此时日影长约1米,A和C错误;北京时间是120°E的地方时,该地经度110°E,可知该地与北京时间相差40分钟,由于位置偏西,该地比北京时间晚40分钟,当北京时间12:40时,当地为正午12点,根据太阳运动轨迹,此时太阳在正南,影子就在正北;材料中方位坐标是用指南针标出的,由于地球的磁极与地理南北极并不重合,二者之间有夹角,所以OB并不是真正的指示正北方向,B正确,D错误;故选B。
13.根据材料,晷针与地平面的夹角为当地纬度值,因此该日晷面与地平面的夹角与当地纬度值互余,为63°,根据图,若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63度,则晷针的日影在北轨面上,若正午太阳高度角小于63度,则晷针的日影在南轨面上。根据上题分析,4月10日太阳直射的纬度约为5°N,该地日出东北,正午太阳在正南,日落西北,正午太阳高度约68°,大于晷面的倾角63°,因此影子落在北晷面上,CD错误;由于日晷面是坐南朝北摆放,当面对北晷面站立时,前南后北,右西左东,上午太阳在东,影子朝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影子朝晷面的最下方,下午太阳在西,影子朝东,故影子做顺时针运动,A正确,B错误;故选A。
(2024·贵州贵阳·二模)贵阳(26.5°N)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为探究正午日影长度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制作了简易的日晷(左图)。并将日晷晷面与地面夹角设置为3°并朝向南方进行观测、记录,绘制了二十四节气正午日影长度变化,如右图所示。测量过程中发现一年中最长的正午日影长度刚好与晷面半径相等。完成下面小题。
14.右图中甲节气是( )
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
15.如果用该日晷在西安测量正午日影,并得到右图的日影变化结果,测量时应将( )
A.晷面与地面的夹角增大,晷针长度不变 B.晷面与地面的夹角减小,晷针长度不变
C.晷面与地面的夹角增大,晷针长度增长 D.晷面与地面的夹角减小,晷针长度增长
【答案】14.B 15.A
【解析】14.阴影部分的长度为正午影子长度,贵阳处在北回归线以北,一年中,夏至日时太阳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此时正午日影长度最短,图中甲节气的正午日影长度为一年中最短,故选B。
15.西安的纬度高于贵阳,西安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小于同时间的贵阳,西安的正午日影长度长于贵阳,由于日晷朝向南方进行观测,西安与贵阳正午太阳均在正南方,为了保证与图4中日影变化结果一致,此时可以增大晷面与地面的夹角,晷针长度保持不变,A正确;B选项会使得晷针的影子变长,不能得到与图4一致的日影变化结果,B错误;C选项晷针长度增长,影子会变长,不能得到与图4一致的日影变化结果,C错误; D选项减小晷面与地面的夹角,会使得正午影子长度变长,且晷针长度增长,更会导致影子长度更长,不能得到与图4一致的日影变化结果,D错误。故选A。
(2024·黑龙江牡丹江·模拟预测)圭表是一种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和水平的圭组成,利用了立竿见影的原理来测量日影长度。其主要功能是测定二分二至日、四季(中国的四季以四立为起始点)和回归年长度。下图为我国某地圭表示意图,图中圭上的刻度代表二分二至日和四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下列选项中,圭上刻度代表的节气对应正确的是( )
A.甲—立冬B.乙—春分C.丙—立夏D.丁—立秋
17.丙节气石家庄市( )
A.日落西北B.昼夜等长C.日出东南D.正午太阳高度全年最小
【答案】16.D 17.B
【解析】16.圭表,主要以日影长短来判断节气。其中,日影最长者是冬至日(甲),日影最短者是夏至日(戊),故A项错误。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日影越长,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春、立冬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立春在冬至后一个半月,而立冬在冬至前一个半月,二者日期不同,但是太阳直射点纬度相同,大致在12°S),日影长(除冬至日外,日影最长),即乙为立春、立冬二日,故B项错误;同理,立夏、立秋都是北半球夏半年的节气,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立夏在夏至前一个半月,而立秋在夏至后一个半月,大致在12°N),与夏至日相比,日影稍长,即丁是立夏、立秋二日,故D项正确;二分日的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介于二至和四立之间(日影长度同样如此),即丙为二分日,故C项错误。故选D。
17.根据上题的结论,我们可知丙节气为二分日。在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范围来说,日出正东,日落正西,昼夜等分(昼夜时间相等),故B项正确,A、C二项错误(日出东南是冬半年,即太阳直射南半球;日落西北是夏半年,即太阳直射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全年最小的时节是冬至日,而非二分日,故D项错误。故选B。
目录
01 模拟基础练
02 真题实战练
03 热点应用练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05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讲义)(含答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第05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讲义教师版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第05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讲义学生版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04讲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讲义)(含答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第04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讲义教师版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第04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讲义学生版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04讲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练习)(含答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第04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练习教师版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第04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练习学生版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