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14.1《故都的秋》“故都尝秋“研学游方案设计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14.1《故都的秋》“故都尝秋“研学游方案设计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1页
    还剩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14.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14.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共2页。
    教学目标
    1.找出文本中“秋的联想物”和“秋的奇景”,并分析它们的特点。
    2.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的心境特点。
    3.理解“情景交融”手法中“因情写景,借景抒情”的根本逻辑。
    教学重点:
    理解“情景交融”手法中“因情写景,借景抒情”的根本逻辑。
    情境任务:
    请同学们作为旅行社的旅游规划师,尝试把《故都的秋》改编成研学游方案。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研学游方案写作要求
    1.日期:设定一个总时间
    2.住宿安排:一个地点或多个地点
    3.活动安排(两个)及理由。理由要指明你依据的课文语段,以及该语段体现了郁达夫尝过的怎样的“故都的秋味”。
    以上板块的设计都要以《故都的秋》课文为依据。
    (二)导入+研学游方案评审
    1.导入
    教育功能和旅游功能兼备的“研学游”是火爆旅游市场的新兴力量,一般是家长给孩子报的,希望各种文化味满满的景点和活动能让自己的孩子多点“文化味”。郁达夫作为浙江的文化名人,又写过不少写景散文,他的旅行足迹就非常适合改编成研学游方案。
    课文第一段是这样说的(师读)……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赶上北平来,是为了饱尝故都的秋味。根据郁达夫“饱尝故都秋味”的旅行目的,我们把研学游的主题定为“故都尝秋”,本次研学游要体现的文化味,就是郁达夫尝过的故都的秋味。
    在预习过程中,同学们已经作为旅行社的旅游规划师,进行了把《故都的秋》改编成研学游方案的尝试。在把研学游方案投入市场之前,我们先要评审各位规划师的方案。
    2.研学游方案评审
    评审要求:旅游规划师需要介绍自己的方案(时间、住宿、1个活动安排及理由),目的是要通过自己的介绍打动在座的评审,让他们通过自己设计的方案。
    其他同学和教师作为旅行社的旅游方案评审,判断研学游方案是否体现了郁达夫尝过的的“故都的秋味”。
    同桌讨论,根据评审要求来完善自己的方案。
    (三)作者心境总结
    1.调查在场同学参与该研学游方案意向
    全场53位同学,不到10位同学愿意参与环节二制定出的研学游方案。
    2.精准推送研学游方案
    如果旅行社想把这份方案进行精准营销的话,请各位旅游规划师思考:这份“故都尝秋”研学游方案适合推送给怎样的高一同学?
    (四)理解情景交融手法的根本逻辑
    1.分析该研学游方案不适合所有高一同学的原因
    并不是所有高一学生都有像郁达夫那样的心境,因此也不是所有高一学生都能从这些活动中感受到郁达夫尝过的“故都的秋味”。
    2.丰富研学游主题
    再给同学们提供两篇写北平或北京的散文节选,请分析:这两篇散文节选里的北平适合怎样心境的高一同学去开展研学游?
    材料一: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材料二:老舍《想北平》(节选)
    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
    3.教师总结
    以上三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散文,当我们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时候,不是看这些景物我喜不喜欢,也不是看作者的心境我拥不拥有,而是要看景物的特征和作者的心境是不是相似。就像我们之前根据高一同学的不同心境推送不同的研学游方案那样,《故都的秋》《我与地坛》《想北平》的景物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心境特意选取的。作者心境和景物特征是高度相似的,这种相似形成的和谐之美就是情景交融手法中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根本逻辑。
    当我们知道了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手法的根本逻辑以后,无论是阅读写景抒情的散文,还是写作写景抒情的散文,就会有一套可操作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当躲避国民党恐怖威胁的浙江富阳人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迁往北平,选取了体现北平的特别的清、静、悲凉的景物的时候;当23岁、正张扬青春却突然残废了双腿的北京人史铁生选取了北京地坛里剥蚀了表面浮华,绽放内在生机的景物的时候;当面对北平受到日本侵略者极大威胁的现实情况,远在山东的北京人老舍选取了让他感到心中完全安适的景物的时候,我们已经明白了什么叫因情寻景,什么叫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温暖文字背后矗立着的那一个个温暖的灵魂!

    教学反思
    本次《故都的秋》公开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故都秋味”的赏析,让学生深化对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手法根本逻辑的认识。我借助了“故都尝秋”研学游方案的教学情境,希望跟绝大部分学生都经历过的旅游相适应,在几次上课过程中,发现该情境确实比较能让学生融入。因此,我根据研学游方案设计的大情境,设计了如下环节:研学游的主题确定、研学游方案评审、为不同心境的高一同学设计研学游方案。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研学游方案评审环节,该环节特别需要依靠学生深入的预习程度。教师只有在学生能较深入预习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较深刻的“故都秋味”的赏析,进而才能期待有一些个性化的、有特色的课堂生成。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五中110班同学在预习上的用心和专注,也重点分析了两处《故都的秋》语段包含的秋味,让我感觉到收获良多。

    相关教案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14.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14.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绘秋,比秋,诵秋,议秋,结课,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获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获奖教学设计,共14页。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