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期末]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生物][期末]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38分)
1. 2022年3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在官网发布: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安全有效。中医里所说的“切脉”的“脉”和给病人打吊瓶时针头插入手臂上的“青筋”分别是指( )
A. 动脉和毛细血管B. 动脉和动脉
C. 动脉和静脉D. 静脉和动脉
【答案】C
【分析】动脉,管壁较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主要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静脉,管壁较薄、弹性小,血流速度慢,主要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到心脏。毛细血管在体内数量很多,分布很广;其管壁最薄,只有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管的内径十分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这些特点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
【详解】中医的脉诊就是通过“切脉”掌握脉象,诊断出身体的某种疾病。这里的选择的“脉”是指动脉,它的结构与将血液从心脏运往全身各处功能相适应。
静脉有的埋藏较深,有的埋藏较浅,在体表容易看到,管壁较薄、弹性小,管内流动的血液含氧较少、颜色暗红,呈“青色”,俗称“青筋”。
故选C
2. 人体有病菌侵入时( )数目会大量增加,因为它具有防御和保护功能。
A. 血细胞B. 红细胞C. 白细胞D. 血小板
【答案】C
【分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详解】A.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A不符合题意。
B.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B不符合题意。
C.白细胞能够作变形运动,当细菌侵入人体后,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并将细菌吞噬,因此白细胞有防御和保护的作用,人体出现炎症时,白细胞会增多,C符合题意。
D.血小板的形状不规则,当血管破裂血液流出时,血小板在伤口处聚集成团,同时血小板还能释放出一些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加速受损血管的血液凝固,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 你知道一个健康成年人一次献多少血不会影响健康?( )
A. 200-400毫升B. 600-800毫升
C. 1升左右D. 1.5升
【答案】A
【分析】无偿献血是指为了拯救他人生命,志愿将自己的血液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而献血者不向采血单位和献血者单位领取任何报酬的行为。我国鼓励无偿献血的年龄是18-55周岁,男体重大于等于50公斤,女体重大于等于45公斤,经检查身体合格者,都可以参加献血。
【详解】人体内的血量是相对稳定的,成年人的血量为体重的7%~8%。医学研究证明,如果一次失血不超过400ml,血浆和血细胞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恢复到正常水平。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次献血200~400ml不会影响身体健康,而且还有利于提高自身造血器官的造血功能。由此可见,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 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的顺序是( )
A. 输尿管→肾脏→膀胱→尿道
B. 肾脏→输尿管→尿道→膀胱
C.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D. 膀胱→尿道→输尿管→肾脏
【答案】C
【分析】泌尿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详解】肾脏的功能是形成尿液;输尿管的功能是输送尿液;膀胱的功能是暂时贮存尿液;尿道的功能是排出尿液。因此,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的顺序是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5. “生命中枢”是指( )
A. 脑干B. 小脑C. 大脑D. 脊髓
【答案】A
【详解】脑干中有能够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等,一旦损伤会危及生命,所以脑干被称为“生命中枢”。
6. 某同学坐客车时,晕车,呕吐不止,与此有关的结构是( )
A. 耳蜗B. 前庭和半规管
C. 听小骨D. 鼓膜
【答案】B
【详解】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会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通常说的晕车、晕船。
7. 要想让同一棵树上结出黄桃、蟠桃、油桃几个品种的桃子,最好采用的方法是( )
A. 嫁接B. 压条C. 扦插D. 组织培养
【答案】A
【分析】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如植物中的扦插,嫁接等繁殖方式。从本质上讲,是由体细胞进行的繁殖就是无性生殖;主要种类包括: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出芽生殖、营养生殖(嫁接、压条、扦插等)、组织培养和克隆等。无性生殖的优点:后代保持亲本优良性状,繁殖速度快等。
【详解】A.嫁接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因此属于无性生殖,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优良性状的稳定,而砧木一般不会对接穗的遗传性产生影响。因此,要使同一棵树上结出黄桃、蟠桃、油桃几个品种的桃子,最好采用嫁接的方法,可以用不同品种的桃树的枝或芽做接穗,嫁接到一棵桃树上即可,A符合题意。
B.压条是指把枝条从植株上弯下来,再把枝条中部的树皮剥掉半圈,然后把枝条中部埋进土壤中,让枝条的顶端露出地面,等枝条生出不定根并长出新叶后,再与母体断开,B不符合题意。
C.扦插是把能产生不定根的植物体的枝条剪下,将下端插进潮湿的土壤中,使枝条长成一个新个体的方法,C不符合题意。
D.组织培养是将植物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等,在无菌的条件下,培养在含有营养物质和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使它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 小明的钢琴弹得非常好,老师夸他很有音乐天赋。小明弹钢琴这一行为是( )
A. 先天性行为B. 学习行为C. 社会行为D. 本能行为
【答案】B
【分析】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详解】小明的钢琴弹得非常好,老师夸他很有音乐天赋。小明弹钢琴这一行为是学习行为,因为它不是生来就会弹琴,是经过后天学习才学会的,即由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
故选B。
9. 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现象和解释对应正确的是( )
A. 望梅止渴——是人生来就有的简单的反射
B. 巨人症——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
C. 婴幼儿遗尿——大脑发育不完善
D. 手指被针扎到,感觉疼痛但肌肉无收缩反应——反射弧的传入神经受损
【答案】C
【分析】(1)简单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2)生长激素的作用是调节人体生长发育,幼年时分泌不足患侏儒症,幼年时分泌过多患巨人症。
【详解】A.望梅止渴是出生后才有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复杂反射,A错误。
B.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得巨人症,B错误。
C.婴幼儿因大脑的发育不完善,对排尿的抑制能力较弱,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控制排尿,而出现尿床现象,C正确。
D.手指被针扎到感觉疼痛,说明传入神经未受损,但肌肉无收缩反应,是传出神经受损或效应器受损导致的,D错误。
故选C。
10. 一粒小小的种子能长成参天大树,主要是因为种子中具有( )
A. 胚B. 胚乳C. 胚芽D. 子叶
【答案】A
【分析】种子一般包括种皮(有保护作用)、胚乳(储存营养物质)和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子叶),种子中最重要结构是胚,它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详解】在一个完整种子中,种皮具有保护作用,胚是种子的重要部分,包括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将来发育成连接茎与根的部分,胚根将来发育成根,子叶具有储存或转运营养物质的作用,由此看出种子中的胚将来发育成新的植物体,所以胚是植物幼小的生命体,所以一粒种子能长成参天大树的奥秘在于种子中存在胚。
故选A。
11. 种子在潮湿松软土壤里的种子容易萌发,这是因为潮湿松软的土壤为种子的萌发提供了( )
A. 温度和空气B. 温度和水分C. 水分和空气D. 水分和阳光
【答案】C
【分析】种子萌发必须同时满足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外界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为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详解】温暖的天气为种子的萌发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潮湿松软的土壤为种子的萌发提供了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12. 下列生物中生殖方式为胎生的是( )
A. 青蛙B. 家蚕C. 家燕D. 老鼠
【答案】D
【分析】(1)青蛙是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水里完成受精,受精卵→幼体→成蛙。
(2)昆虫是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生。
(3)鸟类是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生,孵卵育雏。
(4)哺乳动物,雌雄异体,体内受精,胎生哺乳。
【详解】青蛙是两栖动物,卵生,A不符合题意;
家蚕是昆虫,卵生,B不符合题意;
家燕是鸟类,卵生,C不符合题意;
老鼠是哺乳类,胎生,D符合题意。
13. 蟋蟀的发育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这种发育过程称为( )
A. 完全变态发育B. 不完全变态发育C. 变态发育D. 不变态发育
【答案】B
【分析】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包括: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而不完全变态发育包括: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详解】蟋蟀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故选B。
14. 下列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A. 鹦鹅学舌B. 惊弓之鸟C. 谈虎色变D. 婴儿吮吸
【答案】D
【分析】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又称为本能,如蜜蜂采蜜、蜘蛛结网、亲鸟育雏等。先天性行为往往是一些简单的、出生时就必不可少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先天具备的非条件反射行为。先天性行为往往是一些简单的,出生时就必不可少的行为,维持动物最基本生存的需要。
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鹦鹉学舌、海豹表演、小狗钻火圈等。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学习行为是动物不断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证,动物的生存环境越复杂多变,需要学习的行为也就越多。
【详解】ABC.鹦鹅学舌、 惊弓之鸟、 谈虎色变都是后天形成的学习行为,ABC错误。
D.婴儿吮吸是婴儿生来就有的先天性行为,D正确。
故选D。
15. 正确表示家蚕发育过程的是( )
A. 卵→若虫→成虫B. 卵→若虫→蛹→成虫
C. 卵→蛹→幼虫→成虫D. 卵→幼虫→蛹→成虫
【答案】D
【详解】家蚕的发育为完全变态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因此家蚕的发育过程是卵→幼虫→蛹→成虫。
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蝶、蚊、蝇、菜粉蝶、蜜蜂,蚕等;昆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相似,只是大小、翅膀有无、生殖器官等发育成度不同,如蜻蜓、蟑螂、螳螂、蝼蛄、蟋蟀、蝗虫等。
16. 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 农田生态系统B. 草原生态系统
C.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D. 城市生态系统
【答案】C
【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其自动调节能力越弱。
【详解】A.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同野生植物相比,农作物抵抗旱、涝或病虫害的能力差,因此,需要在栽培和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自我调节能力较弱,A不符合题意。
B.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很少,缺乏高大的植物,动植物种类虽然比森林生态系统少, B不符合题意。
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自我调节能力就最强,能够长期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C符合题意。
D.城市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少,自我调节能力弱,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 “血脉相通”是用来形容母子关系赞美之词,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所需营养物质是由母体提供的,她们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是( )
A. 胎盘B. 子宫
C. 脐带D. 与子宫相连的血管
【答案】A
【分析】胚胎发育所需营养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产生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
【详解】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从母体中获得营养物质和氧,胎盘呈扁圆形,是胎儿和母体交换物质的器官,胎盘靠近胎儿的一面附有脐带,脐带与胎儿相连,胎盘靠近母体的一面与母体的子宫内膜相连,胎盘内有许多绒毛,绒毛内有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与脐带内的血管相通,绒毛与绒毛之间则充满了母体的血液,胎儿和母体通过胎盘上的绒毛进行物质交换,而胎儿产生的废物也是经胎盘由母体排出体外的,由此可知,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所需营养物质是由母体提供的,她们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是胎盘,A符合题意。
故选A。
18. 青春期的时间是( )
A. 10岁—25岁B. 10岁—20岁
C. 10岁—18岁D. 12岁—18岁
【答案】B
【分析】根据人体在成长过程中的生长发育水平和特点,把人的发育过程人为地划分数个年龄阶段,称为年龄分期,依次是:婴儿期、婴儿前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
【详解】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其中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其次是体重增加,另外,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青春期又包括青春前期、青春中期和青春后期,其年龄段通常是指大约9、10岁到20岁之间,可见B正确。
故选:B。
19. 下列有关生物的碳-氧平衡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生物圈中的氧气来自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氧气
C.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气少于自身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氧气
D. 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方面作用很大
【答案】C
【分析】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的生物圈中的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
【详解】A、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因此,生物圈中的氧来自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A正确。
B、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氧气,B正确。
C、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都以气体的形式排到了大气中,C错误。
D、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D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2分)
20. 下图是眼球的结构模式图,请仔细观察,然后填空
(1)正常情况下,观察一定距离内的物体,人体可通过调节[ ]______的凸度,可以使物像始终落在[ ]______上,但视觉的形成最终是在视觉中枢。
(2)当我们从昏暗的室内突然来到明亮的室外,眼球可以通过调节瞳孔的大小,使之______(填“放大”或“缩小”)来控制进入眼球的光线的多少。
【答案】(1)①. 2晶状体 ②. 8视网膜
(2)缩小
【分析】题图中,1角膜,2晶状体,3瞳孔,4虹膜,5睫状体,6巩膜,7脉络膜,8视网膜,9玻璃体,10房水,11视神经。
(1)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人体能看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是通过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完成的。因此,正常情况下,观察一定距离内的物体,人体可通过调节2晶状体的凸度,可以使物像始终落在8视网膜上,但视觉的形成最终是在视觉中枢。
(2)瞳孔能够调节光线的强弱,光线强时,瞳孔缩小,光线弱时,瞳孔放大;因此,当我们从昏暗的室内突然来到明亮的室外,眼球可以通过调节瞳孔的大小,使之缩小来控制进入眼球的光线的多少。
21. 在中国,乒乓球运动十分普及,乒乓球被称为国球。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动作完成来看,运动主要通过运动系统来完成。运动系统主要由骨、______和骨骼肌组成。图甲中樊振东大力扣球时,其力量来源于骨骼肌的收缩。
(2)一块完整的骨骼肌是一个器官,它是由图乙所示的肌腱和肌腹组成的。图乙所示为伸肘状态,此时的肱二头肌肌群______(填“收缩”或“舒张”)。
(3)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图丙中______(填名称)内有少量的滑液,从而使关节活动灵活。
【答案】(1)关节 (2)舒张
(3)关节腔
【分析】图乙中:①是肌腱,②是肌腹。图丙中:③关节软骨,④关节囊,⑤关节头,⑥关节腔,⑦关节窝。
(1)人体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骨骼包括骨和骨连结;骨连结包括关节、半活动连结和不活动连结,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因此,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和骨骼肌组成。
(2)人体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图乙表示伸肘动作,此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3)关节面上覆盖着关节软骨,能减少运动时骨与骨之间的摩擦;由关节囊和关节面形成的密闭的关节腔内有关节囊内壁分泌的滑液,有润滑关节软骨的作用;这些特点使关节具有灵活性。因此,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图丙中关节腔内内有少量的滑液,从而使关节活动灵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56,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