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第1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第2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第3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流流经地势平缓地区,在河流弯曲地方洪水期河水冲断河曲颈,使河曲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下图为牛轭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牛轭湖一般形成在河流故道的( )
    A.左岸B.右岸C.凸岸D.凹岸
    2.导致图中②阶段虚线处河道相连通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B.流水搬运C.流水沉积D.地壳下陷
    3.河流自然截弯取直可以( )
    A.减小河流流速B.减弱洪水灾害C.增加航运距离D.增强河道淤积
    安徽黄山短尾猴喜食树叶、果实,尤喜嫩芽、嫩叶。栖息地依赖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其海拔范围随季节变化有明显的差异。下图示意黄山短尾猴各季节栖息地的海拔范围与林带的关系(图中Ⅰ、Ⅱ、Ⅲ、Ⅳ代表四个季节黄山短尾猴活动的海拔范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短尾猴食物供给最丰富的林带是( )
    A.常绿阔叶林B.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C.落叶阔叶林D.山地矮林
    5.代表夏季短尾猴活动范围的是( )
    A.IB.ⅡC.ⅢD.Ⅳ
    6.当地开垦森林种植大面积的竹林和茶园,可能对短尾猴造成的影响是( )
    A.利于种群优化B.栖息地碎片化C.种群数量减少D.食物种类减少
    燥红土是发育于热带和南亚热带干旱的稀树草原性植被下的土壤,也称热带稀树草原土、红褐色土等。燥红土分布区酷热期长,≥10℃积温高达8700-9000℃,年降水量750-1000mm,年蒸发量为降水量的2—3倍。据此完成以下小题。
    7.我国下列地区中,最可能分布有燥红土的是( )
    A.海南岛西南部B.台湾山脉东部C.广东南部沿海D.广西漓江两岸
    8.滇南的金沙江、红河、南盘江等深切峡谷区也有燥红土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A.山脉阻挡东南季风深入,常年炎热干燥
    B.深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高温多雨期长
    C.青藏高原阻挡西北季风,气流下沉增温
    D.深切峡谷区相对高差大,产生焚风效应
    9.对燥红土分布区土地的合理持续利用,应( )
    ①建坝截留河水,发展漫灌农业
    ②种植适宜树种,改善生态环境
    ③节水工程改造,发展观光农业
    ④种植特种水果,提高经济收入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下图示意黄土丘陵区夏季某林地带内、带间和农田中心位置的土壤水分含量垂直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题。
    10.甲、乙、丙依次表示( )
    A.带内、带间、农田B.带间、农田、带内
    C.农田、带内、带间D.农田、带间、带内
    11.林地内受降雨和地表植被影响波动较大的土层深度集中在( )
    A.0~100cm土层B.0~300cm土层
    C.0~500cm土层D.0~700cm土层
    12.丙表层土壤含水量最大的原因主要是( )
    A.植被覆盖率高B.降水下渗比例大
    C.锋面带来降水多D.农业灌溉下渗多
    下图为“我国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3.该地区地貌景观一般会历经下图所示的四个演变阶段,目前该地区地貌所处的演变阶段是( )
    A.B.C.D.
    14.该地区难以生长高大的树林,其原因是( )
    ①气候冷湿
    ②土层浅薄
    ③人为破坏严重
    ④地下水埋藏深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牛轭湖是河曲发展过程中天然裁弯取直而形成的。下图示意江汉平原牛轭湖自然演化的三个不同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江汉平原牛轭湖自然演化的三个不同阶段,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③②①
    16.形成牛轭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①受地质作用影响
    ②水流惯性作用的影响
    ③凸岸侵蚀、凹岸堆积
    ④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下图表示某大陆西海岸年降水量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7.该大陆最可能为( )
    A.亚欧大陆 B.非洲大陆C.北美大陆 D.南美大陆
    18.与该大陆同纬度东岸相比,M地降水( )
    A.总量大,季节变化大B.总量小,季节变化大
    C.总量大,季节变化小D.总量小,季节变化小
    19.N地的典型植被为适应气候而形成的显著特征有( )
    A.叶面宽大,多气孔 B.根系发达,叶刺化
    C.叶质坚硬,树皮厚 D.冬季落叶,夏葱绿
    土壤容重是描述土壤压实度的指标,它表示一定体积内土壤干物质的重量。研究表明,表层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图示意某河流上游山地不同植被类型表层土壤容重的空间分布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该山地最可能位于( )
    A.祁连山脉B.横断山脉C.太行山脉D.武夷山脉
    21.与该山地表层土壤容重呈负相关的是( )
    ①气温
    ②降水量
    ③海拔
    ④生物量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江心洲是河水周期性涨落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近年来,江苏省相关部门在八卦洲附近进行生态护岸(用植物或植物与土木工程结合来护岸)。右图为南京市西部江心洲—八卦洲汊道演变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八卦洲不同部位沉积沙砾的颗粒特征是( )
    A.洲头沉积物颗粒较粗B.洲尾沉积物颗粒较粗
    C.洲尾沉积物的分选性好D.洲面向下颗粒逐渐加粗
    23.下列生产、生活活动可导致八卦洲面积缩小的是( )
    ①下游南水北调
    ②上游植树造林面积扩大
    ③沙场等产业的退出
    ④长江三峡蓄水
    A.①③ B.②③C.②④ D.①④
    24.与传统护岸(硬质化挡墙)相比,生态护岸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有( )
    ①减少了下渗
    ②增大了地表径流
    ③增加了地下径流
    ④蒸腾作用增强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④
    水系格局是内外营力共同影响下的长时间尺度地貌演化结果,下图示意某河流水系依甲乙丙丁的演化过程。据此完成下题。
    25.图中干流的发育方向为( )
    A.由西北向东南发育B.由北向南发育
    C.由东南向西北发育D.由南向北发育
    26.促使图中水系发育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下蚀B.侧蚀C.溯源侵蚀D.沉积
    27.丁图中A地可能经历了( )
    A.地壳抬升B.地壳下沉C.水平错动D.火山活动
    某同学在研学日志中写道:“今天是十一假期的最后一天,我进入了一片姹紫嫣红、灼灼夺目的红叶林,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让我对植被与环境的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据此完成下题。
    28.研学日志中的“红叶林”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热带雨林
    29.当天,该同学研学的地点最可能位于( )
    A.海南省B.广东省C.上海市D.黑龙江省
    30.香樟是义乌的市树,在义乌各地随处可见。市内有千年以上树龄香樟1棵,800年以上树龄香樟4棵、200年以上树龄香樟103棵,百年以上树龄香樟近千棵,成为义乌香鲜明的风光特色。香樟树形雄伟壮观,树冠开展,枝繁叶茂,浓荫覆地,枝叶秀丽而有香气。关于樟树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叶片厚实,覆有蜡质B.针状树叶,耐寒耐旱
    C.终年常绿,革质叶片D.夏季盛叶,冬季落叶
    为适应西北地区极端的环境状况,胡杨树生长表现出对环境的极强适应性。庞大的根系可以深入到地下20多米,随着生长发育进程的递进,同一植株上会出现不同形态的叶片,且大致自下而上出现由“披针形叶—菱形叶—阔卵形叶”的渐变形态(如图)。完成下面小题。
    31.胡杨根系深入地下的主要目的是( )
    A.稳固高大的树干B.防止冬季被冻伤C.储存生长有机质D.汲取更多的水分
    32.从披针形叶到阔卵形叶的变化,体现了( )
    ①树叶的新老差异
    ②年降水量的差异
    ③光合作用的强弱
    ④土壤肥力的差异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长江荆江段河道曲折易变,天鹅洲故道群是长江裁弯取直后废弃的古河道。下图为“天鹅洲故道群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3.荆江段河道截弯取直会( )
    A.增加航运里程B.增加河床淤积C.减轻洪涝灾害D.减少上游来水量
    34.曾经位于长江南岸的是( )
    ①麋鹿保护区所在地
    ②六合垸所在地
    ③张智垸所在地
    ④永合垸所在地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3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通常,河流受地球自转偏向力、水流惯性力的影响,两侧的河岸不断侵蚀和沉积。图1为世界某河流局部平面示意图,地质历史时期这里曾经河流广泛发育。图2为沿图1中AB线所作的地质剖面图。该河流注入内海,河口地区有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分布。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河床底部沙层消失,淤泥层出露,淤泥中巨大的沉积木被拖出。

    (1)分析河流A~B处南北两岸地貌特点及其成因。
    (2)说明C、D两处沙洲形成的作用力。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粗木质残体(简称CWD),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枯立木(未倒下的死木)、折断、拔根倒(连根拔起的死亡木)等表现形式。某高校地理研究团队在黑龙江伊春市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CWD的研究。保护区地处小兴安岭南部,植被分布主要为山地阔叶红松林带和谷地云冷杉林带(喜冷湿针叶林),二者生长速度不一。研究发现,研究样地内不同类型森林CWD物质组成和不同形式的CWD腐烂程度均有较大差异。下图示意保护区研究样地范围内不同类型森林的分布密度及CWD的分布特征(材积:任何形式的木材体积)。
    (1)分析保护区内云冷杉林分布在山麓河谷地带的原因。
    (2)说明河谷CWD的形成对云冷杉林生长的促进作用。
    (3)保护区内云冷杉林CWD组成主要以中小径级为主、红松落叶林CWD组成主要以大中径级为主,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4)推测枯立木、折断及拔根倒的残体腐烂程度差异及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3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流水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河流袭夺对地貌发育以及人类迁徙等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汉江上游在地质历史时期发生过两次河流袭夺。第一次古汉江切穿西侧的分水岭,使汉中盆地的水系注入古汉江;第二次挤压脊隆起后南支流溯源切穿凤凰山袭夺汉江上游,使干流石泉一安康段成为汉江支流月河。下图示意汉江上游发生河流袭夺的水系。
    (1)指出第一次河流袭夺对古汉江水文水系特征的影响。
    (2)第二次河流袭夺后,南支流上普遍存在V形峡谷嵌套在宽浅河谷中的现象,试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过程。
    (3)分析汉江上游河流袭夺对该地区古人类生存和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
    3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3月,某科考队对新疆艾比湖(图左)湿地中的胡杨林进行了考察。下面是科考队员收集的资料和考察后绘制的统计图。
    融雪漏斗是指积雪在消融时,先从植物的主干周围融化,并以植物主干为核心,形成不规则的漏斗状溶洞。融雪漏斗的形成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相关,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土壤的保温能力也随之提高。图中示意某胡杨的林冠地表形状,图右示意该胡杨融雪漏斗地表形状(单位为cm)。
    在干旱半干旱区,由于生物和非生物过程共同作用,会导致冠下土壤养分的差异。土壤养分逐渐流向冠内,造成冠内土壤养分显著高于冠外,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种养分汇集现象,称为冠下“肥岛效应”。
    (1)指出胡杨冠下融雪漏斗距离树干较近的方位并说明原因。
    (2)简述早春季节,融雪漏斗的形成对胡杨树主干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
    (3)分析艾比湖湿地胡杨林冠下“肥岛效应”形成的原理。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牛轭湖形成于河曲处,在河曲弯曲处凹岸不断遭受侵蚀,变得更加弯曲,最终河流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答案:A
    解析:弯曲河道往往凹岸侵蚀,凸岸沉积,虚线框内两个弯曲处的凹岸不断受到侵蚀,随着侵蚀持续发展,两个凹岸相隔越来越近,河流自然裁弯取直,通过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新的河道,因此导致图中②阶段虚线处的河道相连通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A正确;与流水搬运、流水沉积、地壳下陷无关,BCD错误,故选A。
    3.答案:B
    解析:河流截弯取直后,河水可以直接由取直后河道流走,水流速度增加,减少其在弯道处滞留的时间,有利于洪水快速排泄,从而减弱洪水灾害,B正确;河流自然截弯取直后,河道长度变短,因此会减少航运距离,C错误;河流自然截弯取直后,河水流动速度增加,不利于河道淤积,AD错误,故选B。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安徽黄山短尾猴喜食树叶、果实,尤喜嫩芽、嫩叶。由此可知在常绿阔叶林中,一年四季植被常绿,水热条件相对较好,植被的数量和密度都相对较大,可以为短尾猴提供最稳定和丰富的食物供给,A正确;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山地矮林植被并不是四季常绿,植被的密度和数量也相对较少,不能为短尾猴提供丰富和稳定的食物来源,BCD错误。故选A。
    5.答案:C
    解析:夏季由于黄山地区气温较高,海拔相对较高处气候也较为适宜,故短尾猴可以在海拔更高处进行觅食和活动,而且在夏季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中嫩芽和果实数量在此季节相对较多,吸引短尾猴前往觅食活动,所以对应的区域为Ⅲ,C正确;而I、Ⅱ处海拔较低,多集中在常绿阔叶林范围内,一般是气温较低时短尾猴的活动区域,不是夏季短尾猴理想的活动区域,AB错误;Ⅳ区域范围过大,不能体现出夏季短尾猴前往海拔更高处采食新鲜嫩芽果实的特点,D错误。故选C。
    6.答案:B
    解析:当地开垦森林种植大面积的竹林和茶园,使得自然植被减少,短尾猴栖息地面积缩小,同时竹林和茶园的建立分隔了连片的自然植被,使短尾猴的栖息地逐渐碎片化,B正确;由于短尾猴栖息地面积缩小,活动范围减小,种群间的交流变得困难,不利于种群的优化,A错误;黄山短尾猴是二级保护动物,虽然人类建设竹林和茶园,但不会直接捕杀短尾猴,且人类建设竹林和茶园并不会直接使短尾猴种群数量减少,C错误;虽然人类建设竹林和茶园使自然植被和生物数量减少可能导致短尾猴的食物数量减少,但一般不会使植被和生物的种类减少,故短尾猴的食物种类应该不会减少,D错误。故选B。
    7.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燥红土主要分布于热带与南亚热带局部相对干旱地区。海南岛西南部为阶地或低丘台地,由于五指山阻挡了东南季风的进入,形成雨影区和干热的气候条件,最可能分布有燥红土,A正确;台湾山脉东部、广东南部沿海和广西漓江两岸均降水丰沛,难以形成燥红土,B、C、D错误。故选择A。
    8.答案:D
    解析:滇南的金沙江、红河、南盘江等深切峡谷区,相对高差可达2000米以上,西南季风受高大山体阻挡,产生焚风效应,形成干热河谷,所以有燥红土分布。故选D。
    9.答案:D
    解析:燥红土分布区的有自然条件是热量丰富、光照充足,不利条件是干旱缺水。故对燥红土分布区土地的合理持续利用,应种植适宜树种,改善生态环境,②正确;有条件的地方,可进行滴灌等节水工程改造,发展观光农林业,也可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腰果等特种水果,提高经济收人,③④正确;干旱缺水地区不宜发展漫灌农业,①错误。故选D。
    10.答案:A
    解析:农田夏季有灌溉,土壤水分含量相对较高,因此可以判断丙表示农田,黄土区降水少,林地带内根系会吸收土壤水分,土壤水分含量最少,因此甲表示带内。
    11.答案:B
    解析:从甲曲线可以看出,300-500 cm 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变化不大,说明其受地表环境影响小,土壤含水量保持稳定。
    12.答案:D
    解析:丙表层土壤含水量大主要是农业灌溉下渗多导致的,
    13.答案:C
    解析:该图表示的是喀斯特地貌,既有地上喀斯特地貌也有地下喀斯特地貌,阶段Ⅲ地表没有完全被溶蚀掉,也保留着地下喀斯特地貌结构,和图中所处的演变阶段类似,故C正确。
    14.答案:D
    解析:喀斯特地貌多分布于温暖湿润的地区,①错。看图可知,该地区有水土保持林等,说明当地人们注重环境保护,③错。喀斯特地貌区以石灰岩为主,土层浅薄、肥力较低,且裂隙发育,地表水容易渗漏,地下水埋藏较深,难以满足高大树木的生长需求,故选D。
    15.答案:B
    解析: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犊,故称之为牛轭湖。一阶段,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的发展,河曲愈来愈弯;二阶段,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遂截弯取直;三阶段河水从截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被废弃的河曲成了牛轭湖。读图根据“牛钜湖自然演化的三个不同阶段”可知,牛轭湖自然演化的三个不同阶段的先后排序为①③②。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轭湖的形成主要与水流惯性作用和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作用有关,受地质作用影响较小,②④正确,①③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7.答案:C
    解析:
    18.答案:B
    解析:
    19.答案:D
    解析:
    20.答案:A
    解析: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山脉海拔达到4000多米,且在低海拔地区植被为山地荒漠草原,说明本地区低海拔地区降水较少,气候干燥形成草原,该山脉最有可能为祁连山脉,A正确;横断山脉地处我国西南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海拔较低处植被为森林,B错误;太行山脉和武夷山脉平均海拔较低,达不到四千米以上,CD错误。故选A。
    21.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表层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此,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因素即与当地表层土壤容重呈负相关。结合上题可知,该山脉有可能为祁连山脉,该地区气候较为干燥,水分成为制约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水分影响植物生长,生物量影响土壤有机质,②④正确;气温和海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土壤有机质来源,但影响较小,排除①③。故选C。
    22.答案:A
    解析:洲头属于迎水面,侵蚀作用较强,沉积物颗粒较少;而洲尾流速趋缓,沉积作用强,颗粒物小,但不一定为一次沉积,分选性不一定好;八卦洲为沉积作用形成,虽为沉积作用,但不一定为单次沉积,故颗粒物不一定呈逐渐加粗的变化。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3.答案:C
    解析:下游南水北调对上游沙洲影响不大,①错误;上游植树造林面积扩大,水土保持力度加大,入河泥沙减少,沙洲淤积减少,②正确;沙场等产业的退出将导致河道泥沙增加,沙洲来沙量增加,③错误;长江三峡蓄水后导致下游洪峰水位下降,泥沙淤积量减少,故沙洲面积减小,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4.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用植物或植物与土木工程结合来护岸导致岸堤植被增加,下渗率增加,从而导致地下径流增加,涵养水源功能增强,地表径流减缓;植被增加,蒸腾作用增强。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5.答案:C
    解析:通过观察四幅图中干流的发育特征,可得出干流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发育(注意题目不是问的河流流向)。
    26.答案:C
    解析:图中干流不断向源头方向延伸,结合所学知识,应是溯源侵蚀使得河流不断变长。
    27.答案:A
    解析:丁图中A处原先河流干流流经,后可能由于地壳抬升,形成新的分水岭,导致河流水系发生改变。
    2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描述,国庆节期间红叶林姹紫嫣红,由此可知红叶林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春季发新叶,秋冬随着温度变化树叶颜色变化并逐渐落叶,A正确。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四季常绿,B、C错误。热带雨林植被丰富,垂直方向上植物繁茂,其树种没有随着季节树叶颜色变化的现象,D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9.答案:D
    解析: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主要生长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四个选项中黑龙江的环境更适合,海南省以热带季雨林为主,广东省和上海市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0.答案:C
    解析:根据描述中提到的香樟的特点,它具有雄伟壮观的树形,树冠开展,枝繁叶茂,浓荫覆地,枝叶秀丽而有香气。并且义乌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这表明香樟是终年保持绿色的,冬季植被不落叶,并且夏季此处容易出现伏旱,叶片会出现革质叶片的特点。此外,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判断,描述中没有提及叶片厚实、覆有蜡质或针状树叶的特点,因此选项 ABD 都不正确,C正确。故选C。
    31.答案:D
    解析:由材料“适应西北地区极端的环境状况”可知,杨根系深入地下是为了适应西北地区干旱的环境,干旱地区最大的限制性因素是水分,所以胡杨根系深入地下主要是为了吸收水分,D正确;根系深入地下有利于稳固树干,但这并非胡杨的主要目的,A错误;胡杨根系深入地下不能防止枝干和叶片冬季被冻伤,B错误;土壤有机质多在土壤上中部的枯枝落叶层与腐殖质层,与根系深入地下无关,C错误。故选D。
    3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大致自下而上出现披针形叶菱形叶阔卵形叶”可知披针形叶先于阔卵形叶生长出,①对,胡杨的披针形叶叶片面积小,光合作用效率低,阔卵形叶叶片面积大,光合作用效率更高,③对,B正确;由“西北地区极端的环境状况”可知,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土壤发育程度低,因此年降水量和土壤肥力的差异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小,②④错,ACD错误。故选B。
    33.答案:C
    解析:荆江段河道航运价值低,截弯取直利于通航,并非增加航运里程,A错误;荆江段河道为地上河,九曲回肠,易发生洪涝灾害,裁弯取直利于洪水下泄,利于泥沙搬运,减少河床淤积,减轻洪涝灾害,B错误,C正确;上游来水量取决于上游补给状况,与截弯取直无关,D错误。故选C。
    34.答案:C
    解析:天鹅洲故道、黑瓦屋故道、老河故道都是长江裁弯取直之前的河道,其南侧地理事物以前位于长江的南岸,北侧地理事物以前位于长江的北岸。读图可知,六合垸、永合垸曾经位于长江南岸,②④正确;麋鹿保护区位于老河故道和天鹅洲故道之间,最可能位于长江以北,①错误;张智烷虽然位置偏南,但是位于长江河道的北侧,③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5.答案:(1)特点:南岸以侵蚀地貌为主,河岸比较陡峭;北岸以堆积地貌为主,河岸比较平缓。
    成因:河流南岸为凹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北岸为凸岸,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2)C处受流水惯性力影响,凸岸沉积;D处受地球自转偏向力影响,左岸沉积。
    解析:(1)根据图示材料,该河流A—B处北岸河岸平缓,沉积平原面积大、沙洲多,说明北岸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南岸河岸陡峭,沉积平原面积小、沙洲少,说明南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2)通常,曲折的河岸受水流惯性力影响大,平直的河岸受地球自转偏向力影响大。图中C处河道曲折,该处河道沙洲的形成主要是在水流惯性力下沉积而成;而D处河道平直,说明该处河道沙洲的形成主要是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左侧沉积而成,说明河流位于北半球。
    36.答案:(1)谷地水源条件较好,地下水埋藏浅,土壤湿润;谷地冬春季形成冷空气汇集地,(产生逆温效应,)气温低于山坡。
    (2)CWD腐烂可增加土壤肥力;减少水土流失;增强涵养水源功能;促进云冷杉林的自然更新。
    (3)云冷杉林生长速度较慢,生长密度大,谷地林内光照条件差,低矮的小树因光照缺乏容易死亡形成CWD;红松落叶林生长速度较快,生长密度较小,容易受风力和积雪压迫等外力作用导致折断倒伏。
    (4)差异:枯立木腐烂程度最低、折断腐烂程度其次、拔根倒腐烂程度最高。原因:枯立木形成时间最晚,未与土壤接触;拔根倒形成时间最早,与土壤接触面积最大;折断居于两者之间。
    解析:(1)本题考查植被分布特征分析。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主要是水热条件。云冷杉林喜冷湿条件,山谷地带水源汇集,水源条件较好,地下水埋藏浅,土壤湿润;谷地地势低,冬春季冷空气汇集在谷地,气温低于山坡。所以云冷杉林分布在山麓河谷地带。
    (2)本题考查影响植被生长的因素。CWD是粗木质残体,其作用类似于林间地表覆被物和腐殖质,故可以联系这两类物质的生态价值进行分析,包括增加肥力、涵养水源和促进植被更新等。粗木质残体(CWD)腐烂之后可增加土壤的肥力;粗木质残体覆盖地面,使地表径流速度减慢,增加下渗,减少水土流失;河谷CWD的形成,可促进云冷杉林的自然更新。
    (3)本题考查植被差异的成因。粗木质残体的差异与植被的生长节律密切相关,因此要从各自的生长条件、生长速度、生长密度方面分析。云冷杉林以中小径级为主,说明低矮的小树容易死亡,结合其生长条件分析,云冷杉林主要分布在谷地,气候冷湿,生长周期长,植株密度大,影响其存活的主要是光照条件,故低矮的小树容易因缺乏光照死亡,形成CWD,所以云冷杉林CWD组成以中小径级为主。红松落叶林以大中径级为主,说明高大的树木容易折断死亡,结合其生长条件分析,红松落叶林主要分布在山地,山坡上光热条件好,红松落叶林生长速度较快,植株密度较小,树木高大,山坡风雪大,故高大的树木更容易受风力和积雪作用而折断,故红松落叶林CWD组成以大中径级为主。
    (4)本题考查影响植被腐烂程度的因素。残体腐烂是微生物活动的结果,因此枯立木、折断及拔根倒的残体腐烂程度与其和土壤接触面积大小有关。枯立木直立于地面,没有倒伏,与土壤接触面积小,微生物活动程度低,所以枯立木腐烂程度最低;拔根倒倒伏在地面,与土壤接触面积最大,微生物活动活跃,所以拔根倒腐烂程度最高;折断居于两者之间。
    37.答案:(1)对古汉江水文特征的影响:使古汉江的流量增大,河水的搬运能力增强,河水对河床的侵蚀作用加强;对古汉江水系特征的影响:使古汉江的流域面积增大,流程变长,支流增多,落差增大。
    (2)该段是古汉江干流的一部分,长期受流速平稳的流水侵蚀形成宽浅的河谷,第二次袭夺后水量增大,短时间内在宽浅河谷中下切形成V形峡谷。
    (3)袭夺之后,水量加大,水源更加充足,更有利于河谷地区发展农业;袭夺之后,水量加大、流速加快,洪水更加迅猛,古人类面临的洪水风险增大;为趋利避害,聚落可能向高处(阶地)迁移。
    解析:(1)据图可知,第一次河流袭夺后,汉江水系向分水岭以西拓展,汉中盆地内部的河流并入汉江,成为汉江上游的一部分,因此河流汇入的水量加大、流速加快、流程延长、流域面积增大,支流增多等。
    (2)注意河谷形成的先后顺序。V形峡谷嵌套在宽浅河谷中,故先形成了宽浅河谷。河流长久侵蚀形成宽浅河谷;发生第二次袭夺后河流水量增大,在宽浅河谷中下切形成嵌套的V形峡谷。
    (3)汉江袭夺对古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影响,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分析,要紧密结合汉江袭夺后水文特征、水系特征的变化。关键在于流量加大带来的利弊和古人类的适应策略。有利方面:袭夺之后,水源更加充足,有利于河谷地区发展农业;不利方面:袭夺之后,水量加大、流速加快,面临的洪水风险增大,聚落可能向高处(阶地)迁移。
    38.答案:
    (1)西北或北。
    该地常年以西北风为主,西北(北)为胡杨树的迎风向,积雪厚度大,融化更慢;西北(北)枯枝落叶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保温作用弱,融雪慢;西北(北)阳光照射时间短,温度较低,融雪更慢。
    (2)有利:融雪后,水分下渗增强,地下水位升高;积雪融化,土壤水热条件好,生物数量增加。不利:积雪融化,病虫害概率增加。
    (3)植物冠内郁闭度高,对降水、地表径流等具有截留作用,增加土壤水分;植物冠内郁闭度高,可以降风滞尘,增加土壤养分;植物冠层可以遮蔽光照,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减轻外力对土壤的侵蚀,加快养分循环;冠下动植物遗留物丰富,土壤表层养分积累多。
    解析:
    (1)方位:题目中提到新疆地区冬季盛行西北风,并且由于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的西风会向右偏转,即向东南方向偏转。因此,在胡杨的南侧和西侧,由于背风坡效应,积雪会比较厚。原因:背风坡效应:南侧和西侧为背风坡,风力较弱,积雪不易被吹散,因此积雪较厚。太阳辐射:南侧为阳坡,太阳辐射强,积雪融化快,容易形成融雪漏斗。
    (2)土壤湿度:融雪漏斗内的积雪融化后,水分被土壤吸收,增加了土壤湿度,有利于胡杨树生长。土壤温度:积雪融化时,会释放潜热,增加土壤温度,为胡杨树提供温暖的环境。风力侵蚀:融雪漏斗的存在减少了风力对胡杨树干的直接侵蚀,保护树干。土壤肥力:由于融雪漏斗内土壤湿度增加,有利于微生物活动,提高土壤肥力。
    (3)降水截留:胡杨林冠层能够截留降水,减少地表径流,使冠下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温度调节:冠层能够削弱太阳辐射,降低地表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进一步增加冠下土壤水分,为土壤微生物活动提供良好条件。风力保护:冠层能够减少风力侵蚀,保护土壤,减少土壤养分的流失。生物活动:冠下土壤湿度和温度适宜,有利于微生物活动和植物根系生长,促进土壤养分的循环和积累,形成“肥岛效应”。
    分布密度(株/hm²)
    冷杉林
    532
    云杉林
    130
    落叶松
    47
    红松
    12

    相关试卷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专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专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专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专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