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年七下入学测试语文
展开一、基础知识及运用(31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酝酿(niàng) 贮蓄(chǔ) 棱镜(léng) 拈轻怕重(niān)
B. 徘徊(huái) 荫蔽(yīn) 惩戒(chěng) 参差不齐(cēn)
C. 一霎(shà) 热忱(chén) 凌乱(líng) 畏罪潜逃(qián)
D. 狭隘(ài) 称职(chèng) 温驯(xùn) 杞人忧天(qǐ)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憔悴 决别 禁锢 刨根问底B. 帐篷 呼啸 晕眩 人生鼎沸
C. 宽敞 云宵 炫耀 惊慌失措D. 余晖 殉职 暮色 神采奕奕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退休后,奶奶隐居在乡下老家,深居简出,但还是会有朋友不时登门造访。
B. 随着烟花爆竹市场的火爆,网红烟花价格水涨船高,经销商四处抢货的现象也油然而生。
C. 重庆中央公园的樱花开放了,洁白的樱花随风舞动,如云似雪,争妍斗艳,美不胜收。
D. 医务人员直面困难,从不拈轻怕重,用实际行动践行医务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新春伊始,红月超市特推出优惠活动:每人每次消费超过100元以上者,有礼品赠送
B. 消费旺季我们更应该提倡简约适度、绿色低碳,购买年货要识别消费陷阱,维护自身权益。
C. 这次入学测试语文成绩是否如意,是由我们寒假期间的学习态度决定的。
D. 心理学家认为,给孩子讲故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的水平。
5. 下列句子中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腊梅的清香缓缓流动在寂静的冬夜里,萦绕在家门的小巷里。
B. 小姑娘合上书,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咽了一口唾沫,吞下了所有的智慧。
C. 重庆的夏天,只要一出门,滚烫的阳光就舔着人的皮肤,热得让人心慌。
D. 十年了,这对父子愣是一句话没说过,横亘在父子间的那堵厚厚的墙何时才能打破?
6.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①读《西游记》这样的古典小说,就适合“精读”与“跳读”并用。
②跳读则是主动地舍弃、有意地忽略,以求更高的效率。
③这两种方法在同一阅读过程中是可以交替使用的。
④我们读一本书,根据兴趣或读书目的不同,可以分别采取精读或跳读的方法。
⑤精读指向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
A. ⑤②④③①B. ①⑤②③④C. ④⑤②③①D. ④①⑤②③
7. 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够得体的一项是( )
A. 你曾经送给我的那张樱花树下的合照,我始终惠存着。
B. 令爱不愧是丹青高手,画的牡丹引得蝴蝶环绕。
C. 这只是本人的几点拙见,大家畅所欲言,多多指点。
D.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先生请留步,在下就此告别!
8. 人间烟火处,年味渐浓时。请仿照示例,诗意地描绘出你心中的年味。
示例:
年味就是——一把瓜子、一碟花生、一壶热茶,在炒货的浓香中,家人围坐一团,共叙佳话。
年味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性学习活动(7分)
9. 文学以其独特的美感形式,伴随我们成长。为此,七年级(3)班开展“走进文学部落”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班级要布置一个文学角,准备设计一块文学展示墙,请你为展示墙设计一条宣传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2)现征集名家作品进行展示,请你从下列作品中任选一部并阐述推荐理由
示例:我推荐杨绛的《我们仨》,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在老人深切追思中我们感受到了生者的坚强。
①《荷叶•母亲》 ②《再塑生命的人》 ③《秋天的怀念》
我推荐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下是第一、二小组推选出的作品,作为文学小组负责人,请你根据文章题目的共同 特点为展示墙拟写两个四字建军的栏目名称以便分类展示作品。
第一组:《外婆的手》《家的味道》《送给母亲的纸船》《兄弟》
第二组:《岁月留痕》《刹那芳华》《牵着光阴的手》《记忆,在时光深处永恒》
栏目一:____________
栏目二: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4分)
(一)古诗默写。
10. 默写填空。
(1)君言不得意,_________________。(王维《送别》)
(2)_________________,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3)野老念牧童,_________________。(王维《渭川田家》)
(4)_________________ ,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
(5)山中相送罢,_________________。(王维《送别》)
(6)_________________ ,谈笑无还期。(王维《终南别业》)
(7)迷津欲有问,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早寒有怀》)
(8)_________________ ,端居耻圣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9)荷风送香气,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夏夕南亭怀辛大》)
(10)_________________,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1. 解释下列加点字。
(1)缀行甚远_______________
(2)屠大窘_______________
(3)一狼径去_______________
(4)屠自后断其股_______________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2)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13. 下列选项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他著的《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小说集。
B. 本文讲述了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的故事。
C. “投以骨”“复投之”“顾野有麦场”“目似瞑”“乃悟前狼假寐”这些句子都省略了主语“屠”,翻译的时候要将主语补充完整。
D. 文章情节的发展先写了狼占上风,继而双方相持,最后屠户消灭了狼。文章以作者的议论收尾,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14. 请结合选文内容和【链接材料】,简要分析狼和鼠的相似之处。
【链接材料】
鼠好夜窃粟。有人置粟于盎①,鼠恣②啮,且呼群类入焉。月余,粟且尽,主人患之。人教以术③,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上。是夜,鼠复来,欣欣然入,不意咸溺死。
注释:①盎(àng):古代一种腹大口小的器皿。②恣:放肆。③术:方法。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小题。
①从前,有一个农夫,他非常穷,连一块地都没有。妻子去世后,他只能和唯一的女儿住在一间简陋的小木屋里,靠着每天去森林中挖野菜,勉强维持生活。
②这一天,农夫的女儿对他说:“爸爸,我们去请求国王陛下分给我们一块儿荒地吧,这样一来,我们就不用每天挖野菜,可以自己种粮食了呢!”
③农夫听了女儿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去请求国王。
④他历经艰辛终于见到了年轻的国王,于是跪在地上诚恳地说道:“尊敬的陛下,我实在是太穷了,我和我的女儿已经好久没有吃过一顿饱饭了,您是很仁慈的国王,请求您赐给我们一小块儿荒地吧!这样我们可以自己种植粮食了!”
⑤国王听完农夫的诉说,非常同情他,于是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⑥父女俩一个晚上都没有睡,兴奋地憧憬起未来的美好生活。
⑦第二天天一亮,他们就拿着锄头来到了荒地,准备开垦了。他们用锄头不停地把土翻起来,再把土块打散,好让泥土更松软,适合谷物生长。
⑧忽然,农夫在翻地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只纯金的臼。
⑨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臼是什么吗?臼,其实是我国古代的时候,人们用来捣谷物或药材的工具,它和杵是一起使用的,谁离了谁都不行。
⑩看着金灿灿的臼,农夫觉得必须把它献给国王,因为正是国王的仁慈才让他们拥有了土地。
⑪于是,他对女儿说:“我要进宫把它献给国王,来表达我们对陛下的忠诚和尊敬。”
⑫但是女儿并不赞成农夫这样做,她皱着眉头说:“__________________。”
⑬农夫不听女儿的劝说,执意把金臼献给了国王,并诚恳地对国王说:“我亲爱的陛下,这是我在那块地里捡到的金臼,就是因为您我们才拥有了那块荒地,希望您能将它当做礼物收下。"
⑭国王看了看农夫手里的金臼,不高兴地说:“我好心赐给你土地,你却来欺骗我!”
⑮农夫一听,吓得跪在地上忙说:“陛下……我没有欺骗您啊!”
⑯国王生气地说:“哼!臼和杵本来就是在一起的,你现在却跟我说你只捡到了臼,这不是骗我吗?你应该把杵也一起献出来!狡猾的农夫,你一点儿诚意也没有!”
⑰农夫流着泪一再解释没有找到金杵,但是,不管他说什么,国王都不相信,认为他在说谎,就把他关进了监狱。
⑱农夫不住地叫喊:“冤枉啊,陛下,我真的没有找到金杵啊!唉……要是我听了女儿的话就好了!”
⑲侍卫们听到后,就把这些话禀报给了国王。
⑳于是,国王叫侍卫把农夫带来,亲自询问他这样哭喊的原因:“说!你的女儿对你说了什么?你为什么一直喊着应该听你女儿的话呢?”
㉑农夫一五一地她把女儿的话转告给了国王。国王听后觉得不可思议,对农夫说:“你的女儿真有这么聪明吗?我不相信,你去把她找来,我要亲自见一见。”
㉒没办法,农夫的女儿只得进宫来见国王。
㉓年轻的国王看着眼前这个平凡的农家女,对她说:“听说你很聪明,我要考考你,看看你是不是像你父亲说的那样聪明,如果你能答对我出的这道题,我就让你做王后。怎么样?”
㉔农夫的女儿自信满满地回答:“尊敬的陛下,我愿意试一试。”
㉕国王点了点头,说:“好!我要你这样到王宫来——既不穿衣服,又不光着身子;既不骑马,也不坐车;既不走在路上,又不走到路外。如果你能按照我的要求来到我这里,我就娶你为妻。”
㉖这并没有难倒聪明的姑娘。
㉗农夫的女儿回到家里,脱掉了所有的衣服,再找来一张大渔网把自己的全身都裹起来,这样她就既没有穿衣服也没有赤身裸体。接着,她又借来一头驴子,把渔网绑到了驴尾巴上,她坐在网里,让驴子拖着她来到王宫,这样她就既没有骑马,也没有乘车。路上,驴子在车轨上拖着她,而她只用两个大脚趾着地。这样一来, 她既不在路上,也不在路外。
㉘当她这样前来见国王的时候,国王只得承认她解开了这个谜,而且符合所有的要求。
㉙于是,国王让人从监狱里放出了她的父亲,并信守承诺娶她做了妻子,还把所有的王室财产全都交给她来管理。
㉚从此以后,国王在王后的辅助下,将国家治理得更加井井有条了,百姓们都很感谢这位聪明的王后。
(改编自《妈妈讲故事》编者:孙平)
15. 请以农夫女儿的口吻,简要概括这个故事。
16. 聪明如你,一定知道这篇童话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第⑨段。
17. 农夫的女儿在⑫段说的话很重要,可惜被作者撕掉了,请你帮她复原。
18. 作者发表这篇童话时忘记写标题,请你帮他取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19. 童话文字虽简单,却能带来丰富的启示,请结合文章,说说你获得了哪华启示。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小题。
残弓
李海燕
①阳光像个调皮的孩子,在屋外肆意地欢笑着,站在门槛上向屋里张望。
②父亲躺在里屋的炕上,一床软塌塌的蓝花被子盖着他瘦骨嶙峋的身体。他的眼睛一直盯着炕梢上方的房梁,好长时间没眨动一下。房梁上吊着一张棉花弓,上面扯着几张蜘蛛网,弓黑髅髅的,看不出原本的颜色,但是明显有一端短了一截。父亲看着看着,眼泪就弯弯曲曲地流进了两侧花白的头发里。
③菜园里那一大片红皮萝卜,仿佛是红色的火焰,和阳光一样耀眼。母亲拔了几棵萝卜,翠绿翠绿的缨儿,看着让人很有胃口。她刚刚进屋眼睛有点花,但她还是朝着父亲笑了笑,说“咱晌午吃好吃的萝卜条炖豆腐!”父亲没有什么回应,母亲走过去紧挨着父亲坐下,又说了一遍,父亲才把目光从那张弓上撤回来。
④母亲看见那湿湿的眼角,有些惊慌:“咋还哭了?”父亲突然眼泪就多了起来,顺着眼角散开的鱼尾纹,滴落在枕头上。母亲急急忙忙扯过一条毛巾在父亲的脸上擦着:“好好的哭个啥?咱没事!我给孩子们打电话,马上就打……”
⑤父亲已经瘫了四年八个月零三天了。
⑥据说祖父走南闯北靠的就是自己弹棉花的手艺,而父亲从小就是在棉花弓“邦邦邦”的敲击声中长大的。一到秋天,放眼望去被压弯的杆儿上尽是棉球,一朵朵全都咧着嘴笑,吐出的絮被秋风染得洁白耀眼。父亲常说:“我看见棉花就觉得亲,咱家的棉花长得旺!”到了采摘季节,父亲一米八的大个子也会像母亲一样身前缀着大大的围兜。当围兜里鼓鼓囊囊揣满棉花时,大腹便便的父亲就会吆喝着我们笑盈盈地往家赶。
⑦刚摘下的棉花像橘子一样,一瓣瓣的,摸起来湿漉漉的,中间裹着籽。采摘回来马上需要晒干,不然颜色就会发黑,还会腐烂。
⑧北方的秋天,太阳短,晒棉花需要不停地翻动才干得快。出事那天,父亲在房顶上翻晒棉花。当看到乌黑的云快速地向这边游过来,父亲手脚并用地把棉花归拢在麻袋里。最后一袋棉花下了房,秋后的冷雨已把他浑身淋湿,也把梯子浇得水淋淋的。父亲在下梯子时,一个哧溜滑,从梯子上摔了下来,伤了中枢神经,除了头和颈子会动,其他部位像被一把锁头锁住了,那把钥匙放在他的身体里,任谁都拿不到。
⑨母亲见父亲看棉花弓的眼神,知道父亲又想起了那些走街串巷弹棉花的岁月。那时候父亲是远近闻名的弹花匠,十里八村每家每户被子里的棉花,几乎都出自父亲的手。父亲推着一辆没有上过漆的旧架子车,车里装着那张弓和一个木头槌,还有几件换洗的衣服。父亲不用吆喝,进了村只需有节奏地敲几下弓,听着“邦邦邦”的声音,村民们便七嘴八舌地围上来了。那棉花弓的声音,是每一个秋天,父亲和乡人们之间的暗号。那个声音响起,预示着很快就可以飞针引线,冬天便有了着落。
⑩走进一户人家,主人把生棉铺在炕上,父亲用两根绳子把弓悬在房梁上,然后左手握着弓的把手,右手拿起木头槌,举起槌的那一刻,父亲的脸变得庄重而生 动。他长长地运一口气,砸下去第一槌,弹性十足的弓弦弹蹦起来,发出“嘭”的一声。五尺长的弓弦,父亲要从左至右在摊开的棉花上砸四下,同时移动弓弦。最后一槌,弦音陡然划向高音,拖着长长的余响,在屋子里冲撞着,然后缓缓地回落。 炕上的棉花随着弓弦的振动,荡起细微的白色绒毛,四下飘散开来。
⑪乡下人追求的是耐用实在,父亲弹的棉花厚实,网的线繁密。算工钱的时候,父亲也不认真,少个三块五块的,父亲手一挥:“还有明年呢!”明年父亲自然早就忘记了,也不一定又到这个村子来。在同一个村子待的时间长短,是由弹花的庄户数量决定的。常常上一家的活还没有做完,又有好几家在候着排队了。父亲就会扎在那个村子里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和主人同吃同喝的日子,除了弹棉花父亲也不会闲着,他帮着在灶堂添柴煮饭,帮着补围墙,帮着修修农具……庄稼人的活,他样样都做得来。
⑫慢慢地,有了蚕丝,有了羽绒棉,种棉花的人家已经不多,父亲的手艺也渐渐地无人问津。但父母亲每年都坚持种两亩地棉花。最后一次弹棉花,只差最后一槌就完工了,不知为啥父亲的最后一槌却砸偏了,棉花弓的一端残了,父亲愣住了。 母亲安慰着他说:“没有关系,扔了吧。“父亲一声没吭,把残弓悬在了炕梢上方的房梁上。
⑬看着父亲还是痴痴地望着那张棉花弓,母亲问:“是不是想摸摸?”父亲的眼里闪着不一样的光。母亲搬来一个板凳上了炕,费了很大劲儿才把那张弓从绳索上解了下来。母亲把父亲的长满老茧干枯两只手搭在弓背上。
⑭当豆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散发出萝卜的清香,父亲最爱吃的菜便可起锅了。等到母亲端进屋子里,发现父亲眼睛微闭,抱着残弓,似乎睡着了。母亲轻轻地放下豆腐碗,看一会儿父亲,又去看天。东南方的天边,一朵棉花一样白的云朵,向西边慢慢地游去。
⑮母亲转过身去,眼泪像雨珠子一样滚落下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20. 根据文章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对棉花的感情深厚,是因为自己从小就是在弹棉花的“邦邦邦”声中长大的,也因为自己就是弹花匠。
B. 残弓是文章的题目,在文中既指父亲最后一次弹棉花时砸残了的棉花弓,也指摔伤瘫痪在床的父亲,还指父亲走街串巷弹棉花的岁月。
C. 父亲开始弹棉花的时候,他的动作很有仪式感,表情庄重而生动,能够感受到他内心深处对自己所做事情的看重、在乎。
D. 文章中的母亲是个细腻体贴的妻子,她尽可能照顾和安慰父亲,虽然自己也难过,但是不愿意当着父亲的面哭泣。
21. 请结合语境,按要求作答。
(1)父亲已经瘫了四年八个月零三天了。(理解句子的含义)
(2)最后一槌,弦音陡然划向高音,拖着长长的余响,在屋子里冲撞着,然后缓缓地回落。(品析加点的词的表达效果)
22. 有人说文章开头第一段同全文哀伤的基调不符合,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23. 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父亲的性格。
24. 很多传统手艺在时代的变迁中都渐渐消失了,请根据文章和自己的生活,对这种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四、作文
25. 请按要求完成作文。
历史的悠悠长河里,生活的涓涓细流中,总有一些闪着光的日子,牵动我们的悲喜,记录生命的丰盈,在回忆里蜿蜒成诗。
请以“那些闪光的日子”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③不得抄袭。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重庆八中2022-2023学年七下入学测试语文参考答案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酝酿(niàng) 贮蓄(chǔ) 棱镜(léng) 拈轻怕重(niān)
B. 徘徊(huái) 荫蔽(yīn) 惩戒(chěng) 参差不齐(cēn)
C. 一霎(shà) 热忱(chén) 凌乱(líng) 畏罪潜逃(qián)
D. 狭隘(ài) 称职(chèng) 温驯(xùn) 杞人忧天(q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贮蓄(chǔ)——zhù;
B.惩戒(chěng)——chéng;
D.称职(chèng)——chèn;
故选C。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憔悴 决别 禁锢 刨根问底B. 帐篷 呼啸 晕眩 人生鼎沸
C. 宽敞 云宵 炫耀 惊慌失措D. 余晖 殉职 暮色 神采奕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A.决别——诀别;
B.人生鼎沸——人声鼎沸;
C.云宵——云霄;
故选D。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退休后,奶奶隐居在乡下老家,深居简出,但还是会有朋友不时登门造访。
B. 随着烟花爆竹市场的火爆,网红烟花价格水涨船高,经销商四处抢货的现象也油然而生。
C. 重庆中央公园的樱花开放了,洁白的樱花随风舞动,如云似雪,争妍斗艳,美不胜收。
D. 医务人员直面困难,从不拈轻怕重,用实际行动践行医务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A.“造访”的意思是拜访。使用正确;
B.“油然而生”指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结合句子“经销商四处抢货的现象”可知,这里指的是一种不良的现象,因此这里用“油然而生”不正确;
C.“美不胜收”指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使用正确;
D.“拈轻怕重”指接受任务时拣轻的担子挑,怕挑重担。使用正确;
故选B。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新春伊始,红月超市特推出优惠活动:每人每次消费超过100元以上者,有礼品赠送。
B. 消费旺季我们更应该提倡简约适度、绿色低碳,购买年货要识别消费陷阱,维护自身权益。
C. 这次入学测试语文成绩是否如意,是由我们寒假期间的学习态度决定的。
D. 心理学家认为,给孩子讲故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的水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重复累赘,“超过”“以上”删掉其一;
B.成分残缺,可在“绿色低碳”加“的生活方式”;
D.搭配不当,“培养”和“语言表达水平”不搭配,可以在“和”后面添加“提高”;
故选C。
5. 下列句子中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腊梅的清香缓缓流动在寂静的冬夜里,萦绕在家门的小巷里。
B. 小姑娘合上书,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咽了一口唾沫,吞下了所有的智慧。
C. 重庆的夏天,只要一出门,滚烫的阳光就舔着人的皮肤,热得让人心慌。
D. 十年了,这对父子愣是一句话没说过,横亘在父子间的那堵厚厚的墙何时才能打破?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辨析修辞手法。
A.“花香萦绕于小巷里”使用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B.“吞下了所有的智慧”使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C.“滚烫的阳光就舔着人的皮肤,热得让人心慌”使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D.“横亘在父子间那堵厚厚的墙何时才能打破?”把父子之间的“隔膜”比喻成“厚厚的墙”,使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D。
6.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①读《西游记》这样古典小说,就适合“精读”与“跳读”并用。
②跳读则是主动地舍弃、有意地忽略,以求更高的效率。
③这两种方法在同一阅读过程中是可以交替使用的。
④我们读一本书,根据兴趣或读书目的的不同,可以分别采取精读或跳读的方法。
⑤精读指向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
A. ⑤②④③①B. ①⑤②③④C. ④⑤②③①D. ④①⑤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
通过读这五个句子,可知④“我们读一本书,根据兴趣或读书目的的不同,可以分别采取精读或跳读的方法”是中心句,因此④句应放在前面;读书的方法分为精读或跳读,⑤“精读指向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介绍的是精读,②“跳读则是主动地舍弃、有意地忽略,以求更高的效率”介绍的是跳读,因此⑤应放在④的后面,②应放在⑤的后面;③“这两种方法在同一阅读过程中是可以交替使用的”介绍了两种方法的关系,因此③应放在②的后面,①“读《西游记》这样的古典小说,就适合‘精读’与‘跳读’并用”是举读《西游记》的例子来介绍“精读”与“跳读”并用,因此①应放在③的后面。所以正确的排序是:④⑤②③①;
故选C。
7. 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够得体的一项是( )
A. 你曾经送给我的那张樱花树下的合照,我始终惠存着。
B. 令爱不愧是丹青高手,画的牡丹引得蝴蝶环绕。
C. 这只是本人的几点拙见,大家畅所欲言,多多指点。
D.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先生请留步,在下就此告别!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口语交际。
A.“惠存”是敬词,使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本句用来表达自己保存别人赠送的照片,不恰当,可用“保存”;
故选A。
8. 人间烟火处,年味渐浓时。请仿照示例,诗意地描绘出你心中的年味。
示例:
年味就是——一把瓜子、一碟花生、一壶热茶,在炒货的浓香中,家人围坐一团,共叙佳话。
年味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幅窗花、一盏灯笼、一对春联,在红纸墨香中,亲人齐聚一堂,共庆佳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仿写。
仿照第一句,先写出了种具有年味的物品,再写出人们过年的举动和感受,句式相同,内容相符即可。
如:一串鞭炮、一副春联、一张年画,在传统的习俗中,亲人济济一堂,共享团圆。
综合性学习活动(7分)
9. 文学以其独特的美感形式,伴随我们成长。为此,七年级(3)班开展“走进文学部落”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班级要布置一个文学角,准备设计一块文学展示墙,请你为展示墙设计一条宣传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2)现征集名家作品进行展示,请你从下列作品中任选一部并阐述推荐理由。
示例:我推荐杨绛的《我们仨》,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在老人深切追思中我们感受到了生者的坚强。
①《荷叶•母亲》 ②《再塑生命的人》 ③《秋天的怀念》
我推荐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下是第一、二小组推选出的作品,作为文学小组负责人,请你根据文章题目的共同 特点为展示墙拟写两个四字建军的栏目名称以便分类展示作品。
第一组:《外婆的手》《家的味道》《送给母亲的纸船》《兄弟》
第二组:《岁月留痕》《刹那芳华》《牵着光阴的手》《记忆,在时光深处永恒》
栏目一:____________
栏目二:____________
【答案】(1)走进一片书海,沾染一身书香。
(2) ①. 示例:我推荐《秋天的怀念》 ②. 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讲述了一位虽重病缠身,却仍贴贴入微地照顾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并在临终前还挂念儿女的母亲的故事。歌颂了伟大无私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地怀念,以及对母亲的愧疚、悔恨之情。
(3) ①. 栏目一:亲情萦怀 ②. 栏目二:岁月如歌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拟写。宣传标语具有语言精炼、内容醒目、便于记忆的特点。拟写宣传标语可借助恰当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拟人、双关等。只要能做到紧扣主题、用语简明、有号召性即可。本题的主题是“文学部落”,主要目的是“陶冶性情,滋润心灵,让文学伴随我们成长”。拟写时要注意把握主题,可以采用对偶手法。示例:经典润心田,书香溢校园。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推荐语的能力。此题从待选作品中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篇(部),根据其内容或主旨拟写推荐语,要简洁而生动。如:《荷叶·母亲》通过描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联想到母亲对儿女的呵护及关爱,抒发了对母亲由衷的感激和赞美之情。《再塑生命的人》主要写了安妮·莎莉文老师对“我”的教育,塑造了一个循循善诱,富有爱心的教师形象,表达了“我”对老师的感激、崇敬之情。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拟写栏目标题。要根据所给文章,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拟写。根据栏目一选择的四篇文章看,第一篇《外婆的手》应该是要叙述和外婆有关的事情,第二篇《家的味道》要叙写家中发生的事情,表达对父亲情深的感谢,第三篇《送给母亲的纸船》要表达对母亲的爱,第四篇《兄弟》要是表达兄弟情深的。故根据这几篇题目可知,可拟写的栏目名称为:感悟亲情。栏目二中的几篇文章都是有关岁月馨香的,故可给栏目拟题:岁月留香。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4分)
(一)古诗默写。
10. 默写填空。
(1)君言不得意,_________________。(王维《送别》)
(2)_________________,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3)野老念牧童,_________________。(王维《渭川田家》)
(4)_________________ ,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
(5)山中相送罢,_________________。(王维《送别》)
(6)_________________ ,谈笑无还期。(王维《终南别业》)
(7)迷津欲有问,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早寒有怀》)
(8)_________________ ,端居耻圣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9)荷风送香气,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夏夕南亭怀辛大》)
(10)_________________,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答案】 ①. 归卧南山陲 ②. 竹喧归浣女 ③. 倚杖候荆扉 ④. 泉声咽危石 ⑤. 日暮掩柴扉 ⑥. 偶然值林叟 ⑦. 平海夕漫漫 ⑧. 欲济无舟楫 ⑨. 竹露滴清响 ⑩. 开轩面场圃
【解析】
【详解】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注意易错字词:浣、荆扉、柴扉、叟、楫、圃。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1. 解释下列加点字。
(1)缀行甚远_______________
(2)屠大窘_______________
(3)一狼径去_______________
(4)屠自后断其股_______________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2)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13. 下列选项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他著的《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小说集。
B. 本文讲述了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的故事。
C. “投以骨”“复投之”“顾野有麦场”“目似瞑”“乃悟前狼假寐”这些句子都省略了主语“屠”,翻译的时候要将主语补充完整。
D. 文章情节的发展先写了狼占上风,继而双方相持,最后屠户消灭了狼。文章以作者的议论收尾,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14. 请结合选文内容和【链接材料】,简要分析狼和鼠的相似之处。
【链接材料】
鼠好夜窃粟。有人置粟于盎①,鼠恣②啮,且呼群类入焉。月余,粟且尽,主人患之。人教以术③,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上。是夜,鼠复来,欣欣然入,不意咸溺死。
注释:①盎(àng):古代一种腹大口小的器皿。②恣:放肆。③术:方法。
【答案】11. ①. 连接、紧跟 ②. 处境困迫,为难 ③. 径直
④. 大腿
12. (1)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
(2)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 13. C
14.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吃了骨头,竟然还想吃人,可见狼的贪婪;链接材料中“鼠恣啮,且呼群类入焉。月余,粟且尽”“是夜,鼠复来,欣欣然入”,可见鼠和狼一样,也是贪得无厌的。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紧跟着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
(2)句意:屠户感到处境危急。窘:处境困迫,为难。
(3)句意: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径:径直。
(4)句意: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股:大腿。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顾:看,视;积薪:堆积柴草;苫蔽:覆盖、遮盖;
(2)黠:狡猾;顷刻:一会儿;变诈:巧变诡诈;几何:能有多少。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分析。
C.“目似瞑”是对狼的神态描写,主语是“狼”;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文中“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可知屠户投肉只不过让后狼暂时停脚,而“前狼又至”;直到骨头投尽了,也没有填饱饿狼的饥肠,而“两狼并驱如故”,可见狼的贪婪的本性;根据“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可知狼的狡诈本性。
链接材料中“鼠恣啮,且呼群类入焉。月余,粟且尽”,鼠在粮盎中吃了一个多月,快要把粮食吃光了;“是夜,鼠复来,欣欣然入”可知,粮食没有吃光,鼠是不会罢休的,表现了鼠的贪得无厌的本性。
由此可见,文中的狼和链接材料中的鼠都是贪婪成性、贪得无厌的。
【点睛】参考译文:
狼
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它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链接材料:
老鼠喜欢夜间偷吃粮食。有个越国人把粮食装入腹大口小的盎(容器)里,任凭老鼠去吃,从来不去管它。老鼠呼唤它的同伙跳进盎里,必定要饱餐一顿才肯回去。越国人于是就把盎里的粮食倒干净,换上水,然后用一层糠皮浮盖在水面上。老鼠不知底细,到了晚上,依旧又呼唤同伙一个拉着一个地跳进盎里,结果全部被淹死。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小题。
①从前,有一个农夫,他非常穷,连一块地都没有。妻子去世后,他只能和唯一的女儿住在一间简陋的小木屋里,靠着每天去森林中挖野菜,勉强维持生活。
②这一天,农夫的女儿对他说:“爸爸,我们去请求国王陛下分给我们一块儿荒地吧,这样一来,我们就不用每天挖野菜,可以自己种粮食了呢!”
③农夫听了女儿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去请求国王。
④他历经艰辛终于见到了年轻的国王,于是跪在地上诚恳地说道:“尊敬的陛下,我实在是太穷了,我和我的女儿已经好久没有吃过一顿饱饭了,您是很仁慈的国王,请求您赐给我们一小块儿荒地吧!这样我们可以自己种植粮食了!”
⑤国王听完农夫的诉说,非常同情他,于是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⑥父女俩一个晚上都没有睡,兴奋地憧憬起未来的美好生活。
⑦第二天天一亮,他们就拿着锄头来到了荒地,准备开垦了。他们用锄头不停地把土翻起来,再把土块打散,好让泥土更松软,适合谷物生长。
⑧忽然,农夫在翻地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只纯金的臼。
⑨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臼是什么吗?臼,其实是我国古代的时候,人们用来捣谷物或药材的工具,它和杵是一起使用的,谁离了谁都不行。
⑩看着金灿灿的臼,农夫觉得必须把它献给国王,因为正是国王的仁慈才让他们拥有了土地。
⑪于是,他对女儿说:“我要进宫把它献给国王,来表达我们对陛下的忠诚和尊敬。”
⑫但是女儿并不赞成农夫这样做,她皱着眉头说:“__________________。”
⑬农夫不听女儿的劝说,执意把金臼献给了国王,并诚恳地对国王说:“我亲爱的陛下,这是我在那块地里捡到的金臼,就是因为您我们才拥有了那块荒地,希望您能将它当做礼物收下。"
⑭国王看了看农夫手里的金臼,不高兴地说:“我好心赐给你土地,你却来欺骗我!”
⑮农夫一听,吓得跪在地上忙说:“陛下……我没有欺骗您啊!”
⑯国王生气地说:“哼!臼和杵本来就是在一起的,你现在却跟我说你只捡到了臼,这不是骗我吗?你应该把杵也一起献出来!狡猾的农夫,你一点儿诚意也没有!”
⑰农夫流着泪一再解释没有找到金杵,但是,不管他说什么,国王都不相信,认为他在说谎,就把他关进了监狱。
⑱农夫不住地叫喊:“冤枉啊,陛下,我真的没有找到金杵啊!唉……要是我听了女儿的话就好了!”
⑲侍卫们听到后,就把这些话禀报给了国王。
⑳于是,国王叫侍卫把农夫带来,亲自询问他这样哭喊的原因:“说!你的女儿对你说了什么?你为什么一直喊着应该听你女儿的话呢?”
㉑农夫一五一地她把女儿的话转告给了国王。国王听后觉得不可思议,对农夫说:“你的女儿真有这么聪明吗?我不相信,你去把她找来,我要亲自见一见。”
㉒没办法,农夫的女儿只得进宫来见国王。
㉓年轻的国王看着眼前这个平凡的农家女,对她说:“听说你很聪明,我要考考你,看看你是不是像你父亲说的那样聪明,如果你能答对我出的这道题,我就让你做王后。怎么样?”
㉔农夫的女儿自信满满地回答:“尊敬的陛下,我愿意试一试。”
㉕国王点了点头,说:“好!我要你这样到王宫来——既不穿衣服,又不光着身子;既不骑马,也不坐车;既不走在路上,又不走到路外。如果你能按照我的要求来到我这里,我就娶你为妻。”
㉖这并没有难倒聪明的姑娘。
㉗农夫的女儿回到家里,脱掉了所有的衣服,再找来一张大渔网把自己的全身都裹起来,这样她就既没有穿衣服也没有赤身裸体。接着,她又借来一头驴子,把渔网绑到了驴尾巴上,她坐在网里,让驴子拖着她来到王宫,这样她就既没有骑马,也没有乘车。路上,驴子在车轨上拖着她,而她只用两个大脚趾着地。这样一来, 她既不在路上,也不在路外。
㉘当她这样前来见国王的时候,国王只得承认她解开了这个谜,而且符合所有的要求。
㉙于是,国王让人从监狱里放出了她的父亲,并信守承诺娶她做了妻子,还把所有的王室财产全都交给她来管理。
㉚从此以后,国王在王后的辅助下,将国家治理得更加井井有条了,百姓们都很感谢这位聪明的王后。
(改编自《妈妈讲故事》编者:孙平)
15. 请以农夫女儿的口吻,简要概括这个故事。
16. 聪明如你,一定知道这篇童话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第⑨段。
17. 农夫的女儿在⑫段说的话很重要,可惜被作者撕掉了,请你帮她复原。
18. 作者发表这篇童话时忘记写标题,请你帮他取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19. 童话文字虽简单,却能带来丰富的启示,请结合文章,说说你获得了哪华启示。
【答案】15. 父亲不听我的劝告,把从国王赐给的荒地里寻到的金臼献给了国王,却因没有配套的杵(欺骗国王)而入狱。我想办法破解了国王的难题,救出了父亲,并成为了王后辅助国王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16. 第九段用设问的方式解答了臼的概念,强调了臼和杵配套的特点,为后文女儿的话和国王的猜疑做铺垫,使情节发展自然流畅。童话是写给孩子看的,“小朋友们”的称呼,符合童话的语言特点,对臼的概念的解读帮助了儿童更好地理解文章。
17. 爸爸,臼和杵应该是在一起的,而我们只有臼没有杵,国王就会让我们把杵也找到,我们要去哪里找呢?还是不要把金臼献给国王了。
18. 示例:《农夫的女儿》,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就是农夫的女儿,标题交代了主要人物。这也是一个贯穿全文可以作为线索的人物,父亲不听女儿的劝告而入狱,女儿用智慧救出了父亲还当了王后。可以说农夫的女儿推动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
19. 启示一:农夫的女儿先是预测到国王会问关于臼和杵的问题,再又在父亲入狱后不慌乱,解决了国王出的难题,告诉我们遇事要沉着冷静,多动脑筋。
启示二:父亲不听劝告,差点惹来杀身之祸,告诉我们应该听从别人的劝告,不要一意孤行。
启示三:国王不听农夫的解释,在得到臼之后还想得到杵。告诉我们人性是贪婪的多疑的自私的,我们要有所防备。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概括思路:人物+事件+结果。
本文作者是以第三人称的形式讲述文章故事:一对父女请求国王赐给了他们一块荒地,在荒地上耕种时发现了一个金臼,父亲想把金臼献给国王,但是女儿不同意,因为金臼没有配套的金杵,可能会引来国王的猜忌。父亲没有听女儿的劝告,坚持把金臼献给国王,结果被国王下狱。狱中父亲一直喊着后悔没有听女儿的话,被国王知晓后,国王给女儿出难题,告诉女儿只要回答对了,就可以放过父亲并娶女儿为妻。女儿最后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破解了国王的难题,成功救出了父亲,也同时成为了王后,和国王一起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题干要求“以农夫女儿的口吻”概括故事,那么在概括的时候需要用第一人称“我”来概括,并且站在女儿的角度来讲述故事,那么故事可以概括为:父亲不听我的劝告,把从国王赐给的荒地里寻到的金臼献给了国王,却因没有配套的杵(欺骗国王)而入狱。我想办法破解了国王的难题,救出了父亲,并成为了王后辅助国王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根据第⑨段“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臼是什么吗?臼,其实是我国古代的时候……谁离了谁都不行”可知,本段用到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臼”的概念,从而理解后文故事的发展。并且句中“小朋友们”这一称呼,可以让小读者感到更加的亲切自然,更容易去理解文章内容。根据句中“它和杵是一起使用的,谁离了谁都不行”,再结合下文第⑫段“但是女儿并不赞成农夫这样做”第⑯段“国王生气地说:‘哼!臼和杵本来就是在一起的,你现在却跟我说你只捡到了臼,这不是骗我吗?你应该把杵也一起献出来!狡猾的农夫,你一点儿诚意也没有’”分析可知,本段强调杵和臼配套的特点,可以为后文女儿的话和国王的猜忌做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补写。补写句子的时候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断相关内容情节。
根据第⑨段“它和杵是一起使用的,谁离了谁都不行”和第⑯段“国王生气地说:‘哼!臼和杵本来就是在一起的,你现在却跟我说你只捡到了臼,这不是骗我吗?你应该把杵也一起献出来!狡猾的农夫,你一点儿诚意也没有’”分析可知,女儿之所以拒绝父亲献出金臼,是因为怕国王猜忌父亲不忠诚,只献出了金臼而没有献出金杵,毕竟臼和杵本来就是在一起的,如果因此引来一些祸端就得不偿失了。据此,可以推断第⑫段女儿的话可能是:示例:爸爸,臼和杵原本应该是配套的,现在我们只挖出了金臼,而没有杵,你就这样把金臼献给国王,恐引起国王的猜忌,觉得我们好像私吞了金杵,到时候如果国王怪罪起来,我们怎么办呢?我们还是不要把金臼献给国王吧?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拟写。可从人物、事件、主题等角度拟题,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聪明的农夫女儿》,这篇文章主要讲的就是农夫女儿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救出了惹来杀身之祸的父亲,并且成为了国王的王后,和国王一起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农夫的女儿”是本文的写作对象,同时作为文章的线索人物,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聪明的”是女儿的人物形象,本文故事的重点就在于凸显女儿的聪明机智,以《聪明的农夫女儿》为标题,可以点明文章写作对象,同时也可以突出人物形象,另外女儿也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本文故事中所涉及到的人物有三个,作者对他们所做的事情都或详或略有所交代,故本文可采用角色分析法,分析文章的道理启示。概括的时候注意根据事件,分析出启示。
示例一:女儿的角度:女儿在父亲挖到金臼想要献给国王时,推测到国王可能会起疑心,于是拒绝父亲献臼;在父亲入狱后,她沉着冷静,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破解了国王的难题,救出了父亲。告诉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沉着冷静,多动脑筋。
示例二:父亲的角度:父亲挖到金臼后执意要献给国王,不听女儿的劝告,最后被国王下狱。告诉我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要多听却他人的意见,不可一意孤行。
示例三:国王的角度:看到农夫献来的金臼,猜忌农夫欺骗自己,没有献出金杵,不听农夫解释,坚决要农夫献找出金杵。告诉我们人性是自私、猜忌和贪婪的,我们要有所防备。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小题。
残弓
李海燕
①阳光像个调皮的孩子,在屋外肆意地欢笑着,站在门槛上向屋里张望。
②父亲躺在里屋的炕上,一床软塌塌的蓝花被子盖着他瘦骨嶙峋的身体。他的眼睛一直盯着炕梢上方的房梁,好长时间没眨动一下。房梁上吊着一张棉花弓,上面扯着几张蜘蛛网,弓黑髅髅的,看不出原本的颜色,但是明显有一端短了一截。父亲看着看着,眼泪就弯弯曲曲地流进了两侧花白的头发里。
③菜园里那一大片红皮萝卜,仿佛是红色的火焰,和阳光一样耀眼。母亲拔了几棵萝卜,翠绿翠绿的缨儿,看着让人很有胃口。她刚刚进屋眼睛有点花,但她还是朝着父亲笑了笑,说“咱晌午吃好吃的萝卜条炖豆腐!”父亲没有什么回应,母亲走过去紧挨着父亲坐下,又说了一遍,父亲才把目光从那张弓上撤回来。
④母亲看见那湿湿的眼角,有些惊慌:“咋还哭了?”父亲突然眼泪就多了起来,顺着眼角散开的鱼尾纹,滴落在枕头上。母亲急急忙忙扯过一条毛巾在父亲的脸上擦着:“好好的哭个啥?咱没事!我给孩子们打电话,马上就打……”
⑤父亲已经瘫了四年八个月零三天了。
⑥据说祖父走南闯北靠的就是自己弹棉花的手艺,而父亲从小就是在棉花弓“邦邦邦”的敲击声中长大的。一到秋天,放眼望去被压弯的杆儿上尽是棉球,一朵朵全都咧着嘴笑,吐出的絮被秋风染得洁白耀眼。父亲常说:“我看见棉花就觉得亲,咱家的棉花长得旺!”到了采摘季节,父亲一米八的大个子也会像母亲一样身前缀着大大的围兜。当围兜里鼓鼓囊囊揣满棉花时,大腹便便的父亲就会吆喝着我们笑盈盈地往家赶。
⑦刚摘下的棉花像橘子一样,一瓣瓣的,摸起来湿漉漉的,中间裹着籽。采摘回来马上需要晒干,不然颜色就会发黑,还会腐烂。
⑧北方的秋天,太阳短,晒棉花需要不停地翻动才干得快。出事那天,父亲在房顶上翻晒棉花。当看到乌黑的云快速地向这边游过来,父亲手脚并用地把棉花归拢在麻袋里。最后一袋棉花下了房,秋后的冷雨已把他浑身淋湿,也把梯子浇得水淋淋的。父亲在下梯子时,一个哧溜滑,从梯子上摔了下来,伤了中枢神经,除了头和颈子会动,其他部位像被一把锁头锁住了,那把钥匙放在他的身体里,任谁都拿不到。
⑨母亲见父亲看棉花弓的眼神,知道父亲又想起了那些走街串巷弹棉花的岁月。那时候父亲是远近闻名的弹花匠,十里八村每家每户被子里的棉花,几乎都出自父亲的手。父亲推着一辆没有上过漆的旧架子车,车里装着那张弓和一个木头槌,还有几件换洗的衣服。父亲不用吆喝,进了村只需有节奏地敲几下弓,听着“邦邦邦”的声音,村民们便七嘴八舌地围上来了。那棉花弓的声音,是每一个秋天,父亲和乡人们之间的暗号。那个声音响起,预示着很快就可以飞针引线,冬天便有了着落。
⑩走进一户人家,主人把生棉铺在炕上,父亲用两根绳子把弓悬在房梁上,然后左手握着弓的把手,右手拿起木头槌,举起槌的那一刻,父亲的脸变得庄重而生 动。他长长地运一口气,砸下去第一槌,弹性十足的弓弦弹蹦起来,发出“嘭”的一声。五尺长的弓弦,父亲要从左至右在摊开的棉花上砸四下,同时移动弓弦。最后一槌,弦音陡然划向高音,拖着长长的余响,在屋子里冲撞着,然后缓缓地回落。 炕上的棉花随着弓弦的振动,荡起细微的白色绒毛,四下飘散开来。
⑪乡下人追求的是耐用实在,父亲弹的棉花厚实,网的线繁密。算工钱的时候,父亲也不认真,少个三块五块的,父亲手一挥:“还有明年呢!”明年父亲自然早就忘记了,也不一定又到这个村子来。在同一个村子待的时间长短,是由弹花的庄户数量决定的。常常上一家的活还没有做完,又有好几家在候着排队了。父亲就会扎在那个村子里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和主人同吃同喝的日子,除了弹棉花父亲也不会闲着,他帮着在灶堂添柴煮饭,帮着补围墙,帮着修修农具……庄稼人的活,他样样都做得来。
⑫慢慢地,有了蚕丝,有了羽绒棉,种棉花的人家已经不多,父亲的手艺也渐渐地无人问津。但父母亲每年都坚持种两亩地棉花。最后一次弹棉花,只差最后一槌就完工了,不知为啥父亲的最后一槌却砸偏了,棉花弓的一端残了,父亲愣住了。 母亲安慰着他说:“没有关系,扔了吧。“父亲一声没吭,把残弓悬在了炕梢上方的房梁上。
⑬看着父亲还是痴痴地望着那张棉花弓,母亲问:“是不是想摸摸?”父亲的眼里闪着不一样的光。母亲搬来一个板凳上了炕,费了很大劲儿才把那张弓从绳索上解了下来。母亲把父亲的长满老茧干枯两只手搭在弓背上。
⑭当豆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散发出萝卜的清香,父亲最爱吃的菜便可起锅了。等到母亲端进屋子里,发现父亲眼睛微闭,抱着残弓,似乎睡着了。母亲轻轻地放下豆腐碗,看一会儿父亲,又去看天。东南方的天边,一朵棉花一样白的云朵,向西边慢慢地游去。
⑮母亲转过身去,眼泪像雨珠子一样滚落下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20. 根据文章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对棉花的感情深厚,是因为自己从小就是在弹棉花的“邦邦邦”声中长大的,也因为自己就是弹花匠。
B. 残弓是文章的题目,在文中既指父亲最后一次弹棉花时砸残了的棉花弓,也指摔伤瘫痪在床的父亲,还指父亲走街串巷弹棉花的岁月。
C. 父亲开始弹棉花的时候,他的动作很有仪式感,表情庄重而生动,能够感受到他内心深处对自己所做事情的看重、在乎。
D. 文章中的母亲是个细腻体贴的妻子,她尽可能照顾和安慰父亲,虽然自己也难过,但是不愿意当着父亲的面哭泣。
21. 请结合语境,按要求作答。
(1)父亲已经瘫了四年八个月零三天了。(理解句子的含义)
(2)最后一槌,弦音陡然划向高音,拖着长长的余响,在屋子里冲撞着,然后缓缓地回落。(品析加点的词的表达效果)
22. 有人说文章开头第一段同全文哀伤的基调不符合,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23. 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父亲性格。
24. 很多传统手艺在时代的变迁中都渐渐消失了,请根据文章和自己的生活,对这种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20. B 21. (1)父亲瘫痪的时间很久了,父亲很痛苦。
(2)化抽象为具体(或者拟物),写出了最后一槌的弦音会让有力度,侧面反映了父亲当时很有力量。
22. 示例一:符合。第①段用了比喻和拟人,写了阳光灿烂耀眼,以乐景写哀情,更加反衬出后文父亲瘫痪在床的伤心难过。
示例二:不符合。第①段用了比喻和拟人,写了阳光的灿烂耀眼,同后文父亲瘫痪在床的伤心难过的哀伤基调形成对比,和全文的风格不统一。
23. (1)手艺高超。父亲是远近闻名的弹花匠,大家都很信赖他的手艺。
(2)朴实大方。算工钱的时候,父亲也不认真,少个三块五块的,父亲也不计较。
(3)能干。庄稼人的活, 他样样都做得来。
(4)勤劳。和主人同吃同喝的日子,除了弹棉花父亲会帮着做各种活。
(5)执着坚持。种棉花的人家已经不多,但父母亲每年都坚持种两亩地棉花。
24. 文章中的父亲本来是个远近闻名的弹花匠,但当有了蚕丝羽绒棉,种棉花的人家已经不多,父亲的手艺也渐渐地无人问津,说明在时代的发展中,父亲的手艺没落了。听我的爷爷说,以前的人生活比较艰苦,锅烧坏了,就需要补锅补盆的手艺人,补上还要接着用,那时候的人大多使用搪瓷盆,漏水了,堵上接着用。现在物资发达了,用旧了就扔,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越来越多。补锅补盆的手艺人也成了传说。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B.“残弓”是文章的标题,也是本文的重要物象。根据第⑫段“最后一次弹棉花,只差最后一槌就完工了,不知为啥父亲的最后一槌却砸偏了,棉花弓的一端残了,父亲愣住了”可知,残弓指父亲最后一次弹棉花时砸残了的棉花弓;根据第⑧段“父亲在下梯子时,一个哧溜滑,从梯子上摔了下来,伤了中枢神经,除了头和颈子会动,其他部位像被一把锁头锁住了,那把钥匙放在他的身体里,任谁都拿不到”可知,残弓还指摔伤后瘫痪的父亲;根据第⑨段“母亲见父亲看棉花弓的眼神,知道父亲又想起了那些走街串巷弹棉花的岁月”可知,父亲看到这把残弓,回忆起走街串巷弹棉花的岁月,并不是选项中说的“残弓指父亲走街串巷弹棉花的岁月”,理解错误。
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1)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第⑤段“父亲已经瘫了四年八个月零三天了”,根据下文第⑧段“父亲在下梯子时,一个哧溜滑,从梯子上摔了下来,伤了中枢神经,除了头和颈子会动,其他部位像被一把锁头锁住了,那把钥匙放在他的身体里,任谁都拿不到”可知,父亲因为在下梯子时摔了一跤,所以瘫痪了。而“四年八个月零三天”这一具体的数字,则写出了父亲瘫痪的时间之长,再根据第②段“父亲看着看着,眼泪就弯弯曲曲地流进了两侧花白的头发里”和第④段“父亲突然眼泪就多了起来,顺着眼角散开的鱼尾纹,滴落在枕头上”可知,长时间瘫痪在床的父亲,很痛苦。
(2)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效果。
“最后一槌,弦音陡然划向高音,拖着长长的余响,在屋子里冲撞着,然后缓缓地回落”中,“冲撞”的本意是冲击碰撞、冒犯、触犯,引申为破坏。声音是无法看见的,该句将弹棉花的弦音化抽象为具体,说它“拖着长长的余响”,在房间里“冲撞”着,写出了最后一槌的弦音非常有力度,在房间里回响,最后才“缓缓回落”;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父亲当时很有力量。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
本题答案不唯一,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结合文章内容阐述自己的理由即可。
文章的开头第一段“阳光像个调皮的孩子,在屋外肆意地欢笑着,站在门槛上向屋里张望”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阳光”比喻成“调皮的孩子”,并赋予其人的情态,写阳光“欢笑”“张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屋外的阳光明媚,天气很好。
若是认为同全文哀伤的基调符合,可从以乐景写哀情的角度出发。根据第②段“父亲躺在里屋的炕上,一床软塌塌的蓝花被子盖着他瘦骨嶙峋的身体。他的眼睛一直盯着炕梢上方的房梁,好长时间没眨动一下”“父亲看着看着,眼泪就弯弯曲曲地流进了两侧花白的头发里”可知,屋外的天气很好,但是父亲因为瘫痪在床哪里也不能去,只能孤独的躺在床上,寂寞冷清,与第①段屋外的明媚情境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父亲瘫痪在床的伤心难过。
若是认为同全文哀伤的基调不符合,可结合文章内容作答。本文叙述了曾经意气风发,弹棉花手艺远近闻名的父亲因为从梯子上摔下来而瘫痪在床,在最后一次弹棉花时,陪伴他很久的棉花弓也断裂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父亲的手艺也渐渐地无人问津,父亲只能抱着“残弓”在床上独自伤心难过,全文的情感基调都是哀伤的,唯独第①段写阳光的灿烂耀眼,和后面的哀伤基调形成对比,与全文风格不统一。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根据第⑨段“那时候父亲是远近闻名的弹花匠,十里八村每家每户被子里的棉花,几乎都出自父亲的手”和“父亲不用吆喝,进了村只需有节奏地敲几下弓,听着‘邦邦邦’的声音,村民们便七嘴八舌地围上来了”可概括出:父亲手艺高超,是远近闻名的弹花匠,大家都很信赖他的手艺。
根据第⑪段“算工钱的时候,父亲也不认真,少个三块五块的,父亲手一挥:‘还有明年呢!’明年父亲自然早就忘记了,也不一定又到这个村子来”可概括出:父亲朴实大方。算工钱的时候,父亲也不认真,少个三块五块的,父亲也不计较。
根据第⑪段“和主人同吃同喝的日子,除了弹棉花父亲也不会闲着,他帮着在灶堂添柴煮饭,帮着补围墙,帮着修修农具……庄稼人的活,他样样都做得来”可概括出:父亲很勤劳能干。和主人同吃同喝的日子,除了弹棉花父亲会帮着做各种活,且样样都做得来。
根据第⑫段“慢慢地,有了蚕丝,有了羽绒棉,种棉花的人家已经不多,父亲的手艺也渐渐地无人问津。但父母亲每年都坚持种两亩地棉花”可概括出:父亲执着坚持。种棉花的人家已经不多,但父母亲每年都坚持种两亩地棉花。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根据文章第⑨段“那时候父亲是远近闻名的弹花匠,十里八村每家每户被子里的棉花,几乎都出自父亲的手”和第⑫段“慢慢地,有了蚕丝,有了羽绒棉,种棉花的人家已经不多,父亲的手艺也渐渐地无人问津”可知,文章中的父亲本来是个远近闻名的弹花匠,以前十里八村家里的被子里的棉花都出自他手,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有了蚕丝,有了羽绒棉,用棉花的人越来越少了,父亲的手艺也渐渐被时代所淘汰,无人问津,“弹棉花”的这项传统手艺因为父亲的瘫痪和需要的人越来越少,在时代的变迁中渐渐消失了。据此,再结合自己的生活里的实际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即可。
示例:因为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生活变得更便利,我们享受着这些进步,但同时这也代表着我们要接受一些传统手艺市场被挤占从而慢慢失去它们的生存空间这种现象。对于这种现象,既然某些传统手艺不能再成为人们的生活必备品,我们可以选择让广阔的市场给它们留下工艺品这个小空间,不至于让手艺消亡。
四、作文
25. 请按要求完成作文。
历史的悠悠长河里,生活的涓涓细流中,总有一些闪着光的日子,牵动我们的悲喜,记录生命的丰盈,在回忆里蜿蜒成诗。
请以“那些闪光的日子”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③不得抄袭。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答案】例文:
那些闪光的日子
记忆被淡淡花香剪作一段又一段,吹散在风中。陌上相逢,花香淡淡,不禁让我回忆。记忆中与姥姥在一起的时光,温暖了我的心灵,令我淡淡地勾起了嘴角。聆听阳光的声音,风中云,雨中景,千年期盼有谁懂?一颗颗粽子,飘满艾香;一缕缕阳光,氤氲唯美。终于又盼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每当这时,您便早早为我系上五色丝线,为我挂上您亲手做的香包,里面飘满淡淡的蒲公英的香味。随后,您又为我做了甜甜的粽子,里面仍日飘满淡淡的蒲公英的香气,淡淡的若有若无,沁人心脾。温暖的阳光透过明亮的玻璃折射在您的脸上,汗珠从您的脸上滑落而下。您身袭一抹蓝,在断断续续的阳光的衬托下,宛若从仙境中走出来的一般我抬头望向您的双眸,眸中有的都是对我的宠爱。
您曾为我花开满树,静静守候。记忆中,看着您充满慈爱的目光,连记忆也变得闪闪发光。
摇曳笔尖的舞姿,月朦胧,夜清冷,竟夜孤灯剪影萧。快期末了,我坐在桌前奋斗着,一丝一缕在数学题上缝补,一笔一划在作文纸上镌刻。本以为您早已经睡了,但您却推开门,给我递上一杯咖啡。轻声说道:“早点休息,别累着!”说罢,便轻轻出去了。品一口浓浓的咖啡,香气沁人心脾,回味浓浓。我目不转睛地盯着桌上高高摞起的练习册,心中燃起战意,努力奋斗。
您曾为我花开满树,静静守候。记忆中,看着您那关切的眼神,连记忆也变得闪闪发光。
抚出青春的旋律,琴弦动,心弦动,一阙清歌谁与共?又是一年春暖花开,又是一年一度的演讲比赛。就快要轮到我了,我的怀里就像揣了只兔子一样,砰砰直跳。轮到我上场了,我走上台,望着观众席一下便看到了您,望着您的眼眸,我从中看到的是对我的鼓励以及对我的坚信。我望着您轻轻地点了点头,随即开始了演讲。当演讲结束时,台下的掌声如潮水般涌来,浸润了我的心浸湿了您的眼眶。
您曾为我花开满树,静静守候。记忆中,看着您对我的鼓励与坚信,连记忆也变得闪闪发光。
找寻自己的记忆,守候自己的温暖,念一缕风声吟一片丹心。长堤上的一盏盏灯宛若一颗颗金黄的星星,沉着地闪烁在深不见底的天慕上,仿佛一遍又一遍讲着一个古老的神秘故事……在这向前的道路上,您便是我的引路人,温暖着我。
寂静的沙滩残留着一个个脚印,灰暗的天空散漫着一缕缕余辉,枯老的古树铭刻着一道道年轮,记忆中与姥姥存一起的时光,眷恋地被挽留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这是一则命题作文。要求以“那些闪着光的日子”为题写一篇文章。“闪光的日子”包含两个要素: 日子、闪光。“那些日子”,表明这是一段过去的经历,是留存在记忆中的深刻的往事;“闪光”,首先指向的是我们心灵的一种感觉,一种让我们心里春日艳阳般暖洋洋的感觉,因此,这段记忆中的经历应该是正向的,能够温暖人心的。这种感到“闪光”的记忆,是与父母在一起的一个片断,是与老师在一起的一段经历,还是与同学在一起的温馨场面?还是在社会上感受到的温情?这种闪光是你自己感受到的爱的温暖,还是你看到别人的幸福?这两种都是可以选的。构思力求不落俗套。记忆中的闪光点,它可能是冬日里父母为你端上的热牛奶,也可能是考试失利时老师向你投来的那一束鼓励的目光;它可能是你获得帮助后的那份感动,也可能是你得到表扬时的那份惊喜。
2.构思选材。这类情感极为丰富的作文首先要摆脱那种“爸爸关心”“妈妈呵护”的平常题材,学会从“遭遇挫折后同学的关心”“生活贫困时陌生人的照顾”等方面取材。继而要学会挖掘新颖角度: 如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写自己生日那天不同寻常的经历表现自己的感受;用引出误会的方法,描写师生之间曲折的经历;用日记的形式,逐一展开自己与父母沟通的故事等。在选材上,自然、社会时时处处都有着让我们深受触动的地方,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一颗敏感的心灵,整个生活都可以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一抹夕阳,一朵野花,一丛杂草,一眼山泉,一丝细雨,一缕春风…… 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家庭中父母关爱我们的的一个眼神;学校里同学、老师的一举一动;就是社会中一个陌生人的微笑,都有可能让我们终生难忘,也都可以成为会议中那些“”闪光的日子。要尽量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最有话可说,最容易出彩的内容。
人教版重庆市第八中学2024年八上开学测试语文: 这是一份人教版重庆市第八中学2024年八上开学测试语文,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知识及运用,古诗文积累与阅读,名著阅读,拓展学习,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年七下期末试卷语文: 这是一份人教版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年七下期末试卷语文,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知识及运用,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重庆市巴蜀中学2024年七下期末试卷语文: 这是一份人教版重庆市巴蜀中学2024年七下期末试卷语文,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知识与运用,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