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解析版)
展开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全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
2023年1月7日午夜时分,位于我国约27°N地区的民众,目睹到大约18年才出现一次的“头上有明月,脚下无暗影”的有趣景象。月亮高悬在当地公众的头顶,月光垂直照射地面,呈现“月心、人心、地心,三心一线”的奇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位于北纬27°的地区看到“三心一线”现象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 湖南衡阳-福建建瓯-云南丽江
B. 云南丽江-湖南衡阳-福建建瓯
C. 福建建瓯-湖南衡阳-云南丽江
D. 福建建瓯-云南丽江-湖南衡阳
2. 该日民众看到的月相最接近( )
A. 满月 B. 上弦月
C. 新月 D. 下弦月
【答案】1. C 2. A
【解析】
【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1月7日午夜时分,月亮高悬在当地公众的头顶,月光垂直照射地面,呈现“月心、人心、地心,三心一线”的奇观,说明此时出现的月相为满月,满月时,月亮在黄昏的时候从东方升起,子夜位于南方,黎明前在西方落下,故位于北纬27°的地区看到“三心一线”现象先后顺序为自东向西,即越靠东越先看到,越靠西,越后看到,故福建建瓯先看到,其次是湖南衡阳,最后是云南丽江,则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1月7日午夜时分,月亮高悬在当地公众的头顶,月光垂直照射地面,呈现“月心、人心、地心,三心一线”的奇观,说明此时出现的月相为满月,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下图示意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 )
A. 由赤道向极地递减 B. 依据纬度间距等量变化
C. 低纬度地区辐射弱 D. 极地辐射量接近太阳常数
4. 影响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 大气厚度 B. 太阳活动 C. 距日远近 D. 纬度差异
5. 进入地球的太阳辐射可能( )
A. 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 B. 形成多姿多彩的地表地貌形态
C. 引起大气电离层中的电磁扰动 D. 影响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答案】3. A 4. D 5. A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由赤道向极地递减,A正确;由图中信息可知,0°—20°N的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但变化小,20°—70°N变化大,故各纬度间并不是间距等量变化,BC错误;太阳常数是指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内所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由于极地具有极夜现象,故极地辐射量应小于太阳辐射常数,D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大气上界太阳辐射,没有经过大气层,与大气厚度无关,A错误;太阳活动和距日远近,对大气上界太阳辐射有影响,但不是主导因素,BC错误;从图中信息可知,影响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变化的主导因素是纬度差异,D正确。故选D。
【5题详解】
进入地球的太阳辐射,被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A正确;多姿多彩的地表地貌形态不是由太阳辐射直接形成的,B错误;太阳活动会引起大气电离层中的电磁扰动,太阳辐射本身不会引起大气电离层中的电磁扰动,C错误;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受太阳辐射影响,D错误。故选A。
下图为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图示生物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是( )
A. ①-④-⑤-③ B. ②-④-①-③
C. ④-①-③-⑤ D. ⑤-②-③-④
7. 下列关于图示生物生存时期的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是重要的铁矿成矿期 B. ②-发生了全球性生物灭绝事件
C. ③-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形成 D. ⑤-喜马拉雅山脉在此时期形成
8. 关于地层和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相似的化石
②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③陆地地层只含有陆地生物的化石,海洋地层只含有海洋生物化石
④研究地层与其包含的化石可以推知地球的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6. C 7. D 8. D
【解析】
【6题详解】
晚古生代早期,鱼类大量繁衍,中期,部分鱼类进化成两栖类,晚期,一些两栖动物慢慢进化成爬行动物;中生代时期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出现并繁盛,中生代中后期,小型哺乳动物出现;新生代时期,哺乳动物快速发展,被子植物在此时期达到繁盛。故选项中排序正确的是④①③⑤。A、B、D错误,C正确。故选C。
【7题详解】
①生物生存的地质时期是古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A错误;②生物生存的地质时期是新生代,并未发生全球性生物灭绝事件,B错误;③生物生存的地质时期是中生代,现代海陆分布的格局在新生代基本形成,C错误;⑤生物生存的地质时期是新生代,喜马拉雅山脉在此时期形成,D正确。故选D。
【8题详解】
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的化石不同,①对;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②错;由于海陆变迁,陆地地层也可能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而海洋地层也可能含有陆地生物化石,③错;研究地层是了解地球历史最主要的途径,④对。答案选D。
人类利用地震波(下左图)揭示地球内部物质组成。地震发生后,地震波对地球各圈层有着深刻影响。右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四大圈层,E为内部圈层的分界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人类利用地震波揭示地球内部结构时,发现( )
A. P波通过莫霍面时速度降低 B. 软流层处地震波速度无变化
C. S波在E界面处消失 D. 外核处S波速度加快
10. 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 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B.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C.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 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答案】9. C 10. B
【解析】
【9题详解】
据图可知,P波通过莫霍面时速度加快,故A错误;软流层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据左图可知,在二者之间,地震波速度一直在加快,故B错误;“E为内部圈层的分界面”,右图中莫霍面已经明确标出,所以E为古登堡面,据左图可知,S波在古登堡面处消失,故C正确;S波在古登堡面处已经消失,未进入外地核,故D错误。故排除A、B、D。选择C。
【10题详解】
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 “黄金12秒”。地震纵波传播速度快,纵波先到达地表会使得地面物体上下跳动,建筑物一般不会倒塌,此时容易逃生和救援;横波传播速度幔,横波后到达地表时,会使得地面物体水平摇晃,建筑物容易倒塌,此时不容易逃生和救援,因此“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B符合题意;地震救援所说的“黄金12秒”与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和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无关,排除A、C、D,选择B。
太阳黑子是出现在太阳表面的暗黑斑点。森特在某年4月6~12日每天的同一时间观察某组太阳黑子,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由图可知,太阳( )
A. 自西向东自转,在此处的自转周期约为15天
B. 自西向东自转,在此处的自转周期约为28天
C. 自东向西自转,在此处的自转周期约为15天
D. 自东向西自转,在此处的自转周期约为28天
12.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因此,太阳黑子数较多的年份( )
A. 全球降水普遍增多 B. 航天航空活动被迫中断
C. 太阳耀斑数量减少 D. 地球磁场所受扰动增强
【答案】11. B 12. D
【解析】
【11题详解】
太阳存在自转,可以从图中黑子在日面上的移动来证实,由图中黑子的移动方向可知,太阳自西向东自转,排除CD;图中显示7天转动了四分之一圆周,故周期约为28天,排除A。故选B。
【12题详解】
太阳黑子数与降水呈一定的相关性,使有的地区降水增多,有的地区降水减少,A错误;航天航空活动会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但不至于中断,B错误;太阳黑子多的年份也是耀斑爆发强的年份,C错误;太阳黑子多的年份太阳活动强,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D正确。故选D。
宜居带是指某恒星周围一定距离的范围,它是人们基于地球的生命保障条件来划定的。2021年,科学家在恒星格利泽486的宜居带上发现了一颗岩石行星,该行星距地球约26光年,被命名为格利泽486b。下图为“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恒星格利泽486处于(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河外星系
14. 科学家在划定格利泽486星系的宜居带时,主要是根据该星系中( )
A. 母恒星释放能量的强弱 B. 母恒星运动速度的快慢
C. 岩石行星总数量的多少 D. 岩石行星距恒星的远近
15. 行星格利泽486b所处的宜居带应为( )
A. 圆形 B. 环形 C. 扇形 D. 方形
【答案】13. C 14. A 15. B
【解析】
【13题详解】
读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示意图”,可知半径为137亿光年的天体系统是总星系或可见宇宙,直径为10万光年的天体系统是银河系,直径为150亿千米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月地距离为38.4万千米的天体系统是地月系,恒星格利泽486的一颗行星距地球约26光年,远大于太阳系直径,再加上我们知道银河系大约由2000亿颗恒星组成,因此推断恒星格利泽486位于银河系中,C正确;而ABD三个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题详解】
由材料宜居带是指某恒星周围一定距离的范围,它是人们基于地球的生命保障条件来划定的。"可知,首先,宜居带本身是具有一定宽度范围的环状;其次,宜居带与恒星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这是宜居带位置划定的表现;第三,宜居带的位置划定,最重要的是适合人类生存,也就是必须满足地表温度维持在15℃左右。而宜居带获得的最根本能量,来源于恒星提供多少能量。因此母恒星释放能量的强弱从根本上决定了宜居带的位置划定,所以A正确;宜居带内的这颗岩石行星,它距母恒星的远近,能够为宜居带的位置划定提供一定依据,但无法划定宜居带的宽度范围,因此D错误;而宜居带的位置和范围划定跟B项母恒星运动速度的快慢、C项岩石行星总数量的多少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因此B、C错误。综上所述,故A正确。故选A。
【15题详解】
由于行星格利泽486b是绕恒星格利泽486能够公转运动的,因此宜居带的形态不可能是扇形和方形,因此C、D错误;由于“宜居带是指某恒星周围一定距离的范围”,这说明宜居带本身是具有一定宽度范围的,因此排除A项,推断可能是环形。故选B。
二、非选择题(满分55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年日照时数是指太阳直接辐射地面时间的一年累计值,以小时为单位。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
材料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于2017年4月20日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8月1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在轨释放一颗立方星。
2017年6月15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慧眼”。
(1)说出图中甲、乙两区域年日照时数的范围,请描述图示区域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
(2)对比分析海南文昌和甘肃酒泉两大航天发射中心的突出优势。
【答案】(1)3600小时<甲<3800小时,2400小时<乙<2600小时。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增。
(2)文昌: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利于航天器发射,节省燃料;海上运输方便,可以运输大型火箭;四面环海,发射安全。
酒泉:地形平坦开阔;降水稀少,多晴天;铁路交通便利;地广人稀,有利于保障发射安全。
【解析】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等值线差值为200;甲处中心数值高于四周,为3600—3800小时;乙处中心数值低于四周,为2400—2600小时。年日照时数等值线大致由东南向西北数值逐渐增大。
【小问2详解】
选择文昌和甘肃酒泉作为航天发射基地的突出优势,可从纬度因素、交通条件、安全因素等方面分析。文昌较酒泉纬度低、临海;酒泉深居大陆内部。卫星一般是向东发射的,主要是利用地球自转的惯性,纬度越低,地球自转向东的线速度越快,卫星可以获得较大的向东运动的速度,这样可以减少能耗,利于航天器发射;文昌拥有优良的深水港,很多材料可以直接从海上运到文昌,这样大大节省了成本;文昌周围是茫茫大海,万一火箭发射失败一般不会掉回海岛,正常情况是掉在茫茫大大洋里面,发射安全。酒泉发射中心具有以下得天独厚的条件:第一,已建场数十年,拥有相当雄厚的物质基础,生活设施基本齐全,技术保障、测控通信、铁路运输、发配电等配套设施完善。第二,发射场区为戈壁滩,航区200公里内基本为无人区,600公里内没有人口密集的城镇和重要交通干线,航区安全有保证。第三,深居该大陆内部,地势平坦,全年少雨,利于航天器的发射与跟踪。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为了提高贵州省高原峡谷喀斯特地貌区多种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某科研团队设计了一种新型太阳能热水器(下图),新增了带有出水孔的反射镜面面板、雨水接水板和集水管等。
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结合新型太阳能热水器的新增设计,分析其如何提升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答案】地处贵州省高原峡谷,日照时间较短,且阴雨天气较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该热水器反射镜面面板使太阳能集热管背光一侧获得更多太阳辐射,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喀斯特地貌区地面多裂隙,地表水易渗漏,该热水器反射镜面面板有出水孔,通过雨水接水板和集水管接收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解析】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结合新型太阳能热水器的新增设计,着重分析当地自然环境如何影响太阳辐射和新设计有何作用。由材料可知,试验地地处我国西南地区贵州省高原峡谷,虽然纬度较低,但是由于地形落差大,山高谷深,日照时间较短,且西南山区阴雨天气较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总量较少。西南地区多喀斯特地貌,虽然降水条件较丰富,但是地面多裂隙,地表水易渗漏,使得地表水存续较少,可利用水资源并不充足。同时,由图可得,新型太阳能热水器的新增设计有:反射镜面面板、反射镜面面板有出水孔、雨水接水板和集水管四个部件,作用于太阳辐射和大气降水两方面。反射镜面面板通过将缝隙处漏下的太阳辐射反射回太阳能集热管,使太阳能集热管背光一侧获得更多太阳辐射,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反射镜面面板有出水孔,通过雨水接水板和集水管接收雨水,充分利用屋顶空间,将大气降水储存起来,供日常生活生产使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美地峡(下图)是指连接北美和南美大陆的狭窄陆地,形成时间晚于南、北美大陆,地形以山地为主,从成因看山岳地貌类型多样。中美地峡就像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一道闸门:闸门关闭前,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水可以通过该海域自由交换;闸门关闭后,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海水的交换受到限制。专家通过获取中美地峡两侧附近海域沉积地层的年龄、各地层形成时的海水性质和生物种群特征等信息,并进行比对,最终确定了中美地峡闸门关闭的时间。
(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说明中美地峡形成的原因。
(2)列举中美地峡主要的山岳地貌类型并指出其成因。
(3)请你为专家研究中美地峡闸门关闭时间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答案】(1)中美地峡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处,南极洲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下方,美洲板块隆起形成陆地,连接北美和南美大陆,形成中美地峡。
(2)火山、褶皱山;原因:板块碰撞挤压,岩层弯曲隆起形成褶皱山,同时板块边缘地下岩浆喷发后冷却、凝固形成火山。
(3)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因此可以通过研究地层和化石(生物种群特征),从而确定中美地峡闸门关闭时间。
【解析】
【小问1详解】
中美地峡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处,南极洲板块为海洋板块,比较薄,而美洲板块比较厚,南极洲板块会俯冲到美洲板块下方,导致美洲板块隆起形成陆地,连接北美和南美大陆,形成中美地峡。
【小问2详解】
中美地峡主要的山岳地貌类型是褶皱山和火山;根据上题可知,中美地峡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处,板块碰撞挤压,岩层弯曲隆起形成褶皱山,同时板块边缘地下岩浆沿着裂隙或岩石中的薄弱地带喷处地表,岩浆冷却、凝固后形成火山。
【小问3详解】
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所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生物的生长过程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由古生物形成的化石种类及特点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当时地理环境的烙印。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科学家可以发现了不同时期主要生命形式的特点及其变化、并以此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因此,可以通过研究地层和化石(生物种群特征),从而确定中美地峡闸门关闭时间。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当地一所幼儿园收到20秒地震预警后,老师在1分57秒内安全撤离了127名孩子。地震台能够在地震造成破坏前数十秒进行预警,但是却不能预报地震的发生。图1示意四川泸定地震发生时某地震台接收到的地震波,图2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及不同圈层结构示意图,人们一般认为M圈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1)据图指出地震波向地震台传播过程中的速度变化,并说明理由。
(2)科学家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请说出横波和纵波在传播过程中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3)推测地球内部M层的特征。
(4)结合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特征,说明地震台能够提前进行地震预警的主要依据。
【答案】(1)速度变慢。理由: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中;地震发生后,地震波向地震台传播的过程即从地壳向地表传播,速度变慢。
(2)不同点:纵波的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相同点: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因介质不同而变化。
(3)呈熔融态,能缓慢流动;高温高压。
(4)地震发生时横波和纵波在地球内部圈层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传播速度较快的纵波先到达地震台,传播速度较慢的横波后到达地震台;对地面的破坏主要是横波造成的,地震台就是根据纵波与横波之间的时间差进行预警的。
【解析】
【小问1详解】
结合图文材料可知,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震源深度16千米,震源所在的地球内部圈层是地壳。根据图2可知,地震波由地壳向地表的传播速度不断减慢。地震发生时,地震波由震源向地震台传播的过程即由地壳向地表传播,速度变慢。
【小问2详解】
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横波和纵波在传播过程中的不同点:纵波的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相同点: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不同而变化。
【小问3详解】
结合图文材料可知,M层是软流层,其物质形态呈熔融态,能缓慢流动,且位于上地幔上部,有高温高压的特征。
【小问4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传播速度较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地震发生时,传播速度较快的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震台;横波主要引起地面左右晃动,对地面造成破坏;电磁波的传播速度远快于地震波,地震台可以根据纵波与横波之间的时间差进行地震预警。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0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9页。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甲、乙两地降水相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