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山东省枣庄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山东省枣庄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第1页
    山东省枣庄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第2页
    山东省枣庄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3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枣庄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枣庄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共35页。


    1.第I卷共20小题,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30分,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如图为某同学构建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注:“+”表示促进或增加,“-”表示抑制或减少。
    A. 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干扰雌雄交尾来控制特征⑥,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B. 某种群的特征②逐渐增加,可判断种群特征⑤是增长型
    C. 种群都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
    D. 种群甲的种群密度高于种群乙,但是种群甲的种群数量不一定比种群乙的种群数量大
    2.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具有趋光性的农林害虫时,可通过黑光灯诱捕法准确反映它们的种群密度
    B. 调查东北虎的种群密度时可借助红外相机,调查对象为大型濒危植物,则不宜选用样方法
    C. 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捉的间隔时间越长统计结果越准确
    D. 标记重捕法中,若第二次捕捉前有大量同种个体迁入,则实际统计数值会比原数值小
    3. 某学校同学对如皋长江边某区城内东方田鼠展开调查,调查范围2平方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8只,将捕获的东方田鼠标记后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位置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共捕获45只,其中标记过的个体数为9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被捕捉过的东方田鼠不易再被捕捉,则调查区内田鼠种群密度小于95只/公顷
    B. 该地原居民外迁,耕地荒废导致食物短缺种群密度降低,该因素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C. 调查东方田鼠种群密度时,还可同时获得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物种丰富度等种群特征
    D. 在田鼠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进行第一次捕捉,估算得到的该种群的K值小于实际的K值
    4. 某动物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在10年中增长速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第6年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以后开始下降,第10年增长速率降到0。经调查,在第6年时该种群数量为399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动物种群在该地区的环境容纳量为399只
    B. 第10年增长速率降到0,此时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 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动物种群时,若标记物过于醒目,则会使结果偏大
    D. 该种群的密度与密度制约因素,如气温、干旱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有关
    5. 研究人员对某个与其他水域隔绝的湖泊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调查。调查出了某鱼类种群的λ(λ=当年种群数量/一年前种群数量)值30年间的变化,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在1984~2000年间,该鱼类种群密度持续增加
    B. 在2001~2006年间,可能人为向该湖泊引入了新物种
    C. 在2013~2023年间,该鱼类种群的生态位可能不发生变化
    D. 调查的30年间,在1994年时该鱼类种群种内竞争最为激烈
    6. 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I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
    B. 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
    C亲体数量大于1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
    D. 亲体数量约为250个时,该水生动物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7. 下图甲、乙、丙表示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三种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三种情况中,只有乙所表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为S型增长
    B. 甲中b点后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经受到了破坏
    C. 丙中b点后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该种群迁入大量同种个体
    D. 乙中ab段的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波动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
    8. 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新迁入的某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λ值的变化曲线(如图1),以及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2);图3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关于种群特征的相关说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1的曲线a段表示该种群为“J”形增长,b段和de段都表示该种群数量减少
    B. 图1的de段和图2的CD段种群数量变化的含义相似
    C. 图3呈现“S”形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先增大后减小
    D. 比较曲线Y与曲线X可知,自然状态下种群最大增长速率可能超出理想状态下种群最大增长速率
    9. 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一猎物模型,如图甲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图乙为相应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乙中N为猎物的种群数量,P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
    B. 图甲中①②③④种群数量变化与图乙中abcd依次对应
    C. 图甲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N3和P3
    D. 图甲模型属于数学模型,该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
    10. 对于常见生物群落,叙述正确的是()
    A. 荒漠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如爬行动物体表覆盖鳞片、且以尿素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
    B. 草原上降雨均匀,植物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动物常为穴居或快速奔跑类型
    C. 森林生物群落中三七、人参等阴生植物具有茎细长、细胞壁薄、叶绿体颗粒大等特点
    D. 两个物种生态位重叠较多时,一定会因为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给对方带来伤害
    11. 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图示①②③三种类型,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结构变为图①类型
    B. 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网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图③表述类型
    C. 比较图示三种年龄结构的类型,图①所示年龄结构的种群出生率最低
    D. 调查显示近年我国出生率逐年下降,人口缓慢增长,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为图③类型
    12. 图甲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4种生物的食物网(其中A和B为植物种群),图乙为D种群中不同体长的个体食性相对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C和D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和捕食
    B. 若体长为6.5cm的D种群增重1kg,至少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10kg
    C. 若向池塘中投放大量体长为1.4cm的D种群,一段时间内A、B数量会增加
    D. 该池塘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13. 如图是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单位:kJ/(m2·a)]。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12.5kJ/(m2·a)的能量仅包括了生产者的枯枝败叶
    B. 植食性动物呼吸量与其同化量比值高于肉食性动物
    C.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各个营养级同化量之和
    D. 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44kJ/(m2·a),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20%
    14. 剂量效应指化学(或物理、生物因素)作用于生物体时的剂量与个体出现特异性生物学效应的程度之间的相关情况。生态学家对某地区红松鸡的种群数量波动进行了长期调查(图中的对照),发现红松鸡体内的线虫可引起红松鸡产卵量下降;用不同浓度(5%、10%和20%)的驱虫药处理红松鸡,并观察各种群的数量变化,结果如图(图中0为药剂处理起始年)。从实验结果可以得到( )
    A. 野生红松鸡种群有明显的周期性数量波动,该地区的野生红松鸡种群K值约为80只
    B. 线虫对红松鸡产卵量的影响表明线虫与红松鸡之间为寄生关系
    C. 驱虫药对线虫的影响具有剂量效应,长期使用驱虫药可能会使线虫产生抗药性
    D. 线虫过多会导致红松鸡种群死亡率升高,进而引起红松鸡种群增长率变低
    15. 下列诗句与生物学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A.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现象
    B.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描述的是生物的种间竞争关系
    C. “肥田之法,种大豆最佳”是利用了大豆上寄生的根瘤菌固氮进行肥田
    D.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描述了群落的季节性变化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紫茎泽兰是我国常见的外来入侵植物,会释放强烈的化感物质,并改变入侵地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尤其是土壤丛枝菌根真菌可以显著促进紫茎泽兰的竞争力,而假地豆可能是对紫茎泽兰具有竞争力的潜在目标植物。为了防止紫茎泽兰的过度蔓延,生态学家提出利用有生态效益或经济价值的植物取代入侵植物的生物替代控制方法,并设计了相关实验,探究添加活性炭(AC)或杀真菌剂(FC)是否可以影响紫茎泽兰与假地豆的竞争力,从而促进本地植物的生长,所得数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生物替代控制方法的原理是利用种间竞争
    B. 紫茎泽兰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过程发生了次生演替
    C. 假地豆与紫茎泽兰混种时,假地豆处于劣势地位
    D. 混种时,添加AC或FC可以提升假地豆的竞争力
    17. 生殖对策指生物繁衍后代时所面临的各种抉择。r-对策是处于不稳定的环境、以更多的能量用于高生殖率来适应环境的生物的对策。K-对策是处于较稳定环境、以较少的能量用于生殖,而用较多的能量用于自身个体生长的生物的对策。下图是两类不同生殖对策的物种在群落演替中的消长情况统计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协同进化过程
    B. 在群落中相对比例出现差异原因是r-对策生物的出生率越来越低造成的
    C. 根据生殖情况,银杏和大熊猫均属于K-对策的生物类群
    D. 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极群落的特征是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
    18. 某农户靠养殖黑山羊发家致富,黑山羊的(K值-种群数量)/K值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曲线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呈负相关
    B. (K 值-种群数量)/K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大
    C. 捕获黑山羊后种群剩余量最好控制在 S3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 S5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接近该种群在该环境中的 K值
    19. 科学家研究了某种群数量与种群瞬时增长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虫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种群的瞬时增长量大于0时,其种群数量将增加
    B. 种群瞬时增长量最大时种群数量达到K/2
    C. 据图可知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100万个
    D. 该种群数量超过K值后,种内竞争最剧烈
    20. 生态学家将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称为同资源种团(以下简称种团),例如某国家公园中以森林灌草层的以植物为食的马鹿、梅花鹿等大中型有蹄类动物。如果某一种群从生物群落中消失,种团内的其它种可以取代其地位,执行相同的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中每个同资源种团物种数越多,其抵抗力稳定性越低
    B. 马鹿、梅花鹿等有蹄类动物在食物网中处于第二营养级
    C. 种团划分有助于研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D. 组成种团的物种相互代替可用于退化群落的恢复和重建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5大题,共55分。
    2.考生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和计算步骤、过程填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直接在试卷上作答的不得分。
    21. 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曲线X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假设A点时某动物种群的数量为50只,之后种群数量每年增加35%,则计算第20年该动物种群数量的算式为__________。
    (2)若某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曲线Y,B点时该动物种群年龄结构属于__________型。B点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动物种群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段时间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个体中未标记的有60只、标记的有20只。据此可以估算该动物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____________只。
    (3)若曲线Y表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为了防止蝗灾暴发,可通过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种群的__________,由此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有效防止蝗灾;也可以通过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措施)措施使C点下移。
    22.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历史上塞罕坝林场由于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北方沙漠的风沙可以肆无忌禅地刮入北京。自1962年开始,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林场由荒原变为林海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__演替,该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演替过程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___________,从而使动物群体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2)研究林海中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在___________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
    (3)在自然环境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能否建立起塞罕坝式的林海?_______(“能”“不能”)。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
    (4)樟子松在塞罕坝林区广泛分布,其常见病虫害之一为松梢螟。林场建设者在防治松梢螟的问题上,提出了两种方案:方案一是喷洒高效农药;方案二是放养松梢螟的天敌长距茧蜂。请对上述两种方案进行评价(判断防治类型,优、缺点至少各答出一点):__________。
    23. 如何科学有效地处理污水,成为现代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首选方案,可以获得生态、社会和经济三重效益。如图是某人工湿地公园污水处理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湿地中的芦苇有高有矮,__________(“是”或“不是”)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人们对污水排放量要加以控制,原因是人工湿地以___________为基础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在此基础上,某地进行生态工程建设,建立了一个集污水净化、休闲、养鱼为一体的新型人工生态系统。科研小组对该新型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相关数据,如上表所示(部分数据未给出,能量单位为J/cm2▪a,肉食性动物作为只占据一个营养级研究)。据表分析,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J/cm2▪a,X是指___________的能量,数据Y为_____________Jcm2▪a。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_____________,其渠道是____________,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__________,都在不断进行着从___________的循环过程。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是___________。
    (4)放养鱼的数量要严格控制,才能保证持续高产,从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来分析,意义在于___________。
    24. 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模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点a的纵坐标值____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2)草原的植物大都具有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请分析这种特点有何具体适应意义__________________。
    (3)草原生态系统的动物类群除了食草动物,还有许多土壤小动物,这些土壤小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________成分。
    (4)由于某种气候原因,年降雨量增加,导致该草原群落朝向灌木演替,在此过程中灌木将会取代杂草,其原因是____________。一定时间后,该生态系统达到生态平衡,其判断依据是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特征。
    25. 回答下列有关种群密度和群落丰富度的问题:
    (1)检测人员将1mL水样稀释103倍后,用______法检测每毫升样品中大肠杆菌的数量。将______放在计数室上,滴加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液体。已知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格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mm3,计数室如下图所示,若N4中方格内的大肠杆菌分布如图所示,则1mL水样含有大肠杆菌______个。
    (2)用标记重捕法调查5公顷草原上野兔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和第二次捕获的野兔数量之积为1200,第二次捕获的野兔中带标记的有24只,在捕获过程中,研究人员偶然会看到草原上有脱落的标记物,则此草原上野兔的种群密度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_______只/公顷。
    (3)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常采用_______法。统计物种数量时,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种群数量的方法称为_______法。年度
    1984~1994
    1995~2000
    2001~2006
    2007~2012
    2013~2023
    λ
    1.4
    1.25
    0.5
    0.75
    1
    生物类型
    呼吸散失
    X
    未利用
    下一营养级
    输入的有机物
    生产者
    44.0
    5.0
    90.0
    20.0
    0
    植食动物
    9.5
    1.5
    10.0
    Y
    5.0
    肉食动物
    6.3
    0.5
    7.5
    0.7
    11.0
    枣庄三中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2月质量检测
    生物试题
    2023.12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班级填写在答题纸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共45分)
    注意事项:
    1.第I卷共20小题,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30分,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如图为某同学构建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注:“+”表示促进或增加,“-”表示抑制或减少。
    A. 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干扰雌雄交尾来控制特征⑥,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B. 某种群的特征②逐渐增加,可判断种群特征⑤是增长型
    C. 种群都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
    D. 种群甲的种群密度高于种群乙,但是种群甲的种群数量不一定比种群乙的种群数量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图分析可知:①③能使种群密度降低,①③是死亡率和迁出率;②④能使种群密度上升,②④是出生率和迁入率,⑤通过影响①使种群数量减少,通过影响②使种群数量增多,则⑤是年龄结构,①是死亡率,②是出生率,③是迁出率,④是迁入率,⑥是性别比例,它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详解】A、由图分析可知:①③能使种群密度降低,①③是死亡率和迁出率;②④能使种群密度上升,②④是出生率和迁入率,⑤通过影响①使种群数量减少,通过影响②使种群数量增多,则⑤是年龄结构,①是死亡率,②是出生率,③是迁出率,④是迁入率,⑥是性别比例,它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干扰雌雄交尾来控制特征②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A错误;
    B、②是出生率,某种群的出生率逐渐增加,不能判断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还应考虑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关系,B错误;
    C、常见的种群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率,但没有性别或雌雄同体的种群没有性别比例的特征,C错误;
    D、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甲的种群密度高于种群乙,种群数量还有面积或体积有关,故种群甲的种群数量不一定比种群乙的种群数量大,D正确。
    故选D。
    2.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具有趋光性的农林害虫时,可通过黑光灯诱捕法准确反映它们的种群密度
    B. 调查东北虎的种群密度时可借助红外相机,调查对象为大型濒危植物,则不宜选用样方法
    C. 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捉的间隔时间越长统计结果越准确
    D. 标记重捕法中,若第二次捕捉前有大量同种个体迁入,则实际统计数值会比原数值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1、一般调查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样方法的注意事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3、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详解】A、调查具有趋光性的农林害虫时,可通过黑光灯诱捕法估算种群密度,A错误;
    B、东北虎体型大,危险度高,且活动能力强,调查东北虎的种群密度时可借助红外相机,不适合采用样方法,B正确;
    C、两次捕捉时间间隔长短对调查结果有影响,如时间太长导致部分标记物脱落等,导致调查结果不准确,C错误;
    D、标记重捕法中,若第二次捕捉前有大量同种个体迁入,则实际统计数值会比原数值大,D错误。
    故选B。
    3. 某学校同学对如皋长江边某区城内东方田鼠展开调查,调查范围2平方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8只,将捕获的东方田鼠标记后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位置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共捕获45只,其中标记过的个体数为9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被捕捉过的东方田鼠不易再被捕捉,则调查区内田鼠种群密度小于95只/公顷
    B. 该地原居民外迁,耕地荒废导致食物短缺种群密度降低,该因素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C. 调查东方田鼠种群密度时,还可同时获得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物种丰富度等种群特征
    D. 在田鼠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进行第一次捕捉,估算得到的该种群的K值小于实际的K值
    【答案】A
    【解析】
    【分析】田鼠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故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详解】A、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38=45:9,N=190只,在两次捕获期间若有部分标记老鼠迁出,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小,求得的N值偏大,调查区内田鼠个体总数小于190只,则调查区内田鼠种群密度小于95只/公顷,A正确;
    B、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
    C、调查东方田鼠种群密度时,还获得了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种群特征,但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的多少,C错误;
    D、若在田鼠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则第二次捕获时种群数量大大超过第一次, 会导致再次捕获的总个体数偏大,根据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计算得出的N偏大,由此估算得到的该种群的K值大于实际的K值,D错误。
    故选A。
    4. 某动物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在10年中增长速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第6年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以后开始下降,第10年增长速率降到0。经调查,在第6年时该种群数量为399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动物种群在该地区的环境容纳量为399只
    B. 第10年增长速率降到0,此时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 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动物种群时,若标记物过于醒目,则会使结果偏大
    D. 该种群的密度与密度制约因素,如气温、干旱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0~10年种群增长率先增加,10~20年种群增长率减少为0,表示S型曲线,其中第10年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的数量为K/2。
    【详解】A、在第6年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种群的种群数量为399只,说明此时处于K/2值,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应为798只,A错误;
    B、第10年增长速率降到0,此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B错误;
    C、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个体数,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过于醒目,易被天敌捕食,重捕被标记的个体减少,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C正确;
    D、该种群的密度与密度制约因素,如天敌、食物等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有关,气温、干旱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故选C。
    5. 研究人员对某个与其他水域隔绝的湖泊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调查。调查出了某鱼类种群的λ(λ=当年种群数量/一年前种群数量)值30年间的变化,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在1984~2000年间,该鱼类种群密度持续增加
    B. 在2001~2006年间,可能人为向该湖泊引入了新物种
    C. 在2013~2023年间,该鱼类种群的生态位可能不发生变化
    D. 调查的30年间,在1994年时该鱼类种群种内竞争最为激烈
    【答案】D
    【解析】
    【分析】当λ(λ=当年种群数量/一年前种群数量)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λ<1,种群数量减少;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
    【详解】A、在1984~2000年间,λ值减少但仍然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A正确;
    B、2001~2006年间,λ<1,种群数量一直减少,可能人为向该湖泊引入了该鱼的捕食者或竞争者,B正确;
    C、2013~2023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其生态位如栖息地、食物、天敌等可能没有发生变化,C正确;
    D、1984~2000年间,λ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2001~2012年间,λ<1,种群数量一直减少,2013~2023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在2000年时该种群数量最大,种内斗争最激烈,D错误。
    故选D。
    6. 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I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
    B. 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
    C. 亲体数量大于1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
    D. 亲体数量约为250个时,该水生动物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1、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2、题图分析:曲线 I 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除亲体数为1000对应的点外,曲线 I 始终在曲线Ⅱ上方,说明该实验水域中该种水生动物数量是在增加的。当亲体数为1000时补充量也为1000,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状态。
    【详解】A、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该种群的补充量等于亲本数量,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是K值,根据种群的增长率变化可知,捕捞后种群数量处于K/2时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A错误;
    B、图中曲线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补充量最多,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B正确;
    C、当亲体数量大于1000时,一个繁殖周期过后的种群数量(补充量)仍为1000,说明种群处于衰退状态,C错误;
    D、据图可知,亲体数量约为250个时,该水生动物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错误。
    故选B。
    7. 下图甲、乙、丙表示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三种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三种情况中,只有乙所表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为S型增长
    B. 甲中b点后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经受到了破坏
    C. 丙中b点后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该种群迁入大量同种个体
    D. 乙中ab段的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波动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A、分析曲线可知,甲、乙、丙三个种群数量增长方式均为S型增长,A错误;
    B、甲中b点后的变化表明环境条件不适合甲种群生存,导致甲种群数量下降,但不能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经受到了破坏,B错误;
    C、丙中b点后变化的原因最可能环境条件改变,有利于丙种群的生存,其环境容纳量增大,C错误;
    D、乙中ab段的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波动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8. 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新迁入的某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λ值的变化曲线(如图1),以及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2);图3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关于种群特征的相关说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1的曲线a段表示该种群为“J”形增长,b段和de段都表示该种群数量减少
    B. 图1的de段和图2的CD段种群数量变化的含义相似
    C. 图3呈现“S”形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先增大后减小
    D. 比较曲线Y与曲线X可知,自然状态下种群最大增长速率可能超出理想状态下种群最大增长速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t年后种群数量为Nt = N0 λt,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详解】A、由图1可知,a段 λ=2,且恒定,因此a段表示该种群为“J”形增长,b段λ位于1和2之间,种群数量增加表现为增长型;de段λ位于0.5和1之间,种群数量减少,A错误;
    B、图1中的de段λ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图2中的CD段R小于1,种群数量也减少,故两段曲线变化的含义相似,B正确;
    C、图3呈现“S”形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增加,C错误;
    D、比较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X表示理想状态的种群数量增长,则曲线Y表明,在自然状态下,由于空间和资源条件有限,所以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故自然状态下种群最大增长速率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种群最大增长速率,D错误。
    故选B。
    9. 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一猎物模型,如图甲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图乙为相应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乙中N为猎物的种群数量,P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
    B. 图甲中①②③④种群数量变化与图乙中abcd依次对应
    C. 图甲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N3和P3
    D. 图甲模型属于数学模型,该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1、据图甲可知,捕食者一猎物模型中,捕食者的数量变化会随之引起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化,因此横轴为被捕食者数量,纵轴为捕食者数量变化,猎物数量在N2处上下波动,所以猎物K值为N2,捕食者数量在P2处上下波动,所以捕食者K值为P2;当被捕食者的数量上升时,捕食者由于食物充足,其数量也会随之上升,而捕食者数量增加后,对猎物的捕食量增加,所以猎物的数量会下降,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过程。种群数量保持平衡说明生态系统存在反馈调节。
    2、根据图乙判断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猎物的判定: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猎物(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猎物的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详解】A、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因此乙图中P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N为猎物的种群数量,A正确;
    B、甲图中①区域表示猎物种群数量增加引起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增加,对应乙图中a;②区域捕食者数量增加,使得猎物种群数量减少,对应乙图中b,③区域表示猎物种群数量减少引起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减少,对于乙图中c;④区域捕食者种群数量减少,引起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对应乙图中d,B正确;
    C、分析该模型,如果捕食者数量下降到某一阀值以下,猎物数量种数量就上升,而捕食者数量如果增多,猎物种数量就下降,反之,如果猎物数量上升到某一阀值,捕食者数量就增多,而猎物种数量如果很少,捕食者数量就下降,则猎物用N表示,捕食者用P表示,且猎物数量在N2处上下波动,所以猎物K值为N2,捕食者数量在P2处上下波动,所以捕食者K值为P2,C错误;
    D、甲图模型是对种群的数量进行的统计,描绘曲线反应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属于数学模型,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捕食者和猎物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C。
    10. 对于常见的生物群落,叙述正确的是()
    A. 荒漠生物具有耐旱特性,如爬行动物体表覆盖鳞片、且以尿素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
    B. 草原上降雨均匀,植物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动物常为穴居或快速奔跑类型
    C. 森林生物群落中三七、人参等阴生植物具有茎细长、细胞壁薄、叶绿体颗粒大等特点
    D. 两个物种生态位重叠较多时,一定会因为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给对方带来伤害
    【答案】C
    【解析】
    【分析】①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荒漠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它们以独特的生存方式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②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以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③森林生物群落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林下的阴生植物的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但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这类植物适应在弱光条件下生存。④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角色,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详解】A、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荒漠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如爬行动物体表覆盖鳞片,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而不是产生需要更多水才能溶解的尿素,A错误;
    B、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植物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B错误;
    C、森林生物群落中三七、人参等阴生植物的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但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因此,这类植物适应在弱光条件下生存,C正确;
    D、两个物种生态位重叠较多时,物种之间的竞争较大,但不同物种可以通过减少生态位重叠来减弱竞争(例如活动的时间不同),因此不一定会因为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给对方带来伤害,D错误。
    故选C。
    11. 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图示①②③三种类型,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结构变为图①类型
    B. 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网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图③表述类型
    C. 比较图示三种年龄结构的类型,图①所示年龄结构的种群出生率最低
    D. 调查显示近年我国出生率逐年下降,人口缓慢增长,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为图③类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1、据图分析,①为衰退型,预测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减少;b为稳定型,预测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当,种群数量稳定;c为增长型,预测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多。
    2、出生率降低≠年龄结构为衰退型;人口老龄化≠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出生率不一定低,但出生率<死亡率。
    【详解】A、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使得害虫出生率降低,从而降低幼年个体数量,可能使害虫的年龄结构变为图①类型,A正确;
    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网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图③表述类型,保证鱼种群数量在K/2以上,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有利于鱼种群数量增加,B正确;
    C、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出生率不一定低,增长型的种群出生率不一定高,年龄组成只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C错误;
    D、我国人口缓慢增长,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为③增长型,D正确。
    故选C。
    12. 图甲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4种生物的食物网(其中A和B为植物种群),图乙为D种群中不同体长的个体食性相对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C和D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和捕食
    B. 若体长为6.5cm的D种群增重1kg,至少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10kg
    C. 若向池塘中投放大量体长为1.4cm的D种群,一段时间内A、B数量会增加
    D. 该池塘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图甲可知,A、B为生产者,C、D为消费者。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A→D、A→C→D、B→D、B→C→D。分析图乙可知,体长小于2.8cmD种群,为100%的肉食性动物;体长2.8cm的D种群,为50%的肉食和50%的植食动物;体长4.2cm和6.5cm的D种群,为25%的肉食和75%的植食动物。
    【详解】A、C和D之间具有捕食关系,同时二者又均能以A和B为食,故二者具有竞争关系,A正确;
    B、体长6.5cm的D种群植食性比例为75%,肉食性比例为25%,增重1kg,0.75kg从植物性食物获得,0.25kg从动物性食物获得,故至少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为0.75÷20%+0.25÷20%÷20%=10kg,B正确;
    C、体长为1.4cm的D个体肉食性比例为100%,向池塘中投放大量体长为1.4cm的D种群,将大量捕食C,一段时间内A、B数量会增加,C正确;
    D、该池塘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D错误。
    故选D。
    13. 如图是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单位:kJ/(m2·a)]。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12.5kJ/(m2·a)的能量仅包括了生产者的枯枝败叶
    B. 植食性动物呼吸量与其同化量比值高于肉食性动物
    C.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各个营养级同化量之和
    D. 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44kJ/(m2·a),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20%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2)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一般来说,在输入到某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个营养级。
    【详解】A、图中12.5kJ/(m2·a)的数值是指生产者传给分解者的能量,包括生产者的枯枝败叶和植食性动物的粪便,A错误;
    B、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呼吸量和同化量的比值分别是18.8/62.8≈0.3和7.5/12.6≈0.6,植食性动物呼吸量与其同化量比值低于肉食性动物,B错误;
    C、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不是各个营养级同化量之和,C错误;
    D、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62.8-18.8=44kJ/(m2·a),第二营养级同化量为62.8kJ/(m2·a),流入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为12.6kJ/(m2·a),则第二营养级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2.6/62.8×100%≈20%,D正确。
    故选D。
    14. 剂量效应指化学(或物理、生物因素)作用于生物体时的剂量与个体出现特异性生物学效应的程度之间的相关情况。生态学家对某地区红松鸡的种群数量波动进行了长期调查(图中的对照),发现红松鸡体内的线虫可引起红松鸡产卵量下降;用不同浓度(5%、10%和20%)的驱虫药处理红松鸡,并观察各种群的数量变化,结果如图(图中0为药剂处理起始年)。从实验结果可以得到( )
    A. 野生红松鸡种群有明显的周期性数量波动,该地区的野生红松鸡种群K值约为80只
    B. 线虫对红松鸡产卵量的影响表明线虫与红松鸡之间为寄生关系
    C. 驱虫药对线虫的影响具有剂量效应,长期使用驱虫药可能会使线虫产生抗药性
    D. 线虫过多会导致红松鸡种群死亡率升高,进而引起红松鸡种群增长率变低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与对照组相比,使用驱虫药之后,红松鸡产卵量波动幅度减弱,当使用20%的驱虫药处理红松鸡时,产卵量基本保持稳定。
    【详解】A、K值为在环境条件不受到破坏的条件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该地区的野生红松鸡种群K值约为40只,A错误;
    B、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体表或体外,并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叫做寄生,从曲线图看,使用驱虫药浓度越高,红松鸡产卵量越大,说明线虫有可能因为利用了红松鸡的养料而导致红松鸡产卵量下降,可推测线虫与红松鸡之间为寄生关系,B正确;
    C、抗药性的线虫个体本身就存在,长期使用驱虫药,其选择作用可能会使抗药性的线虫个体增多,C错误;
    D、线虫过多导致红松鸡种群死亡率升高,出生率下降,才会引起红松鸡种群增长率变低,D错误。
    故选B。
    15. 下列诗句与生物学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A.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现象
    B.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描述的是生物的种间竞争关系
    C. “肥田之法,种大豆最佳”是利用了大豆上寄生的根瘤菌固氮进行肥田
    D.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描述了群落的季节性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原始合作(互惠):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3)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4)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5)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如: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
    【详解】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说的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描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现象,A正确;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说的是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
    C、“肥田之法,种大豆最佳”,利用根瘤菌在豆科植物根部互利共生的关系进行肥田,根瘤菌可固氮,提高土壤肥力,C错误;
    D、群落的季节性:由于阳光、温度、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描述了群落的季节性变化,D正确。
    故选C。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紫茎泽兰是我国常见的外来入侵植物,会释放强烈的化感物质,并改变入侵地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尤其是土壤丛枝菌根真菌可以显著促进紫茎泽兰的竞争力,而假地豆可能是对紫茎泽兰具有竞争力的潜在目标植物。为了防止紫茎泽兰的过度蔓延,生态学家提出利用有生态效益或经济价值的植物取代入侵植物的生物替代控制方法,并设计了相关实验,探究添加活性炭(AC)或杀真菌剂(FC)是否可以影响紫茎泽兰与假地豆的竞争力,从而促进本地植物的生长,所得数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生物替代控制方法的原理是利用种间竞争
    B. 紫茎泽兰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过程发生了次生演替
    C. 假地豆与紫茎泽兰混种时,假地豆处于劣势地位
    D. 混种时,添加AC或FC可以提升假地豆的竞争力
    【答案】ABD
    【解析】
    【分析】生物入侵是指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它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后,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域稳定扩展的现象。生物入侵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详解】A、生物替代是利用有生态效益或经济价值的植物取代入侵植物的生物替代控制方法,利用的种间关系是竞争,A正确;
    B、紫茎泽兰入侵引起当地群落结构发生改变,这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B正确;
    C、混种时,假地豆的生物量明显高于紫茎泽兰,说明在种间竞争中,假地豆吸收利用资源的能力强于紫茎泽兰,处于优势地位,C错误;
    D、分析柱形图可知,添加AC或FC均明显提高了假地豆的生物量,面对紫茎泽兰的影响不明显,说明提升了假地豆的竞争力,促进假地豆的生长,D正确。
    故选ABD。
    17. 生殖对策指生物繁衍后代时所面临的各种抉择。r-对策是处于不稳定的环境、以更多的能量用于高生殖率来适应环境的生物的对策。K-对策是处于较稳定环境、以较少的能量用于生殖,而用较多的能量用于自身个体生长的生物的对策。下图是两类不同生殖对策的物种在群落演替中的消长情况统计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协同进化的过程
    B. 在群落中相对比例出现差异原因是r-对策生物的出生率越来越低造成的
    C. 根据生殖情况,银杏和大熊猫均属于K-对策的生物类群
    D. 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极群落的特征是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
    【答案】ACD
    【解析】
    【分析】1、K-对策K-对策者类型的r值较小,而相应K值较大,种群数量比较稳定。属于此种类型的物种,一般个体较大,寿命较长,繁殖力较小,死亡率较低,食性较为专一,活动能力较弱,其种群水平一般变幅不大。当种群数量一旦下降至平衡水平以下时,在短期内不易迅速恢复。
    2、r-对策r-对策者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类型的r值较大,K值相应较小,种群数量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变幅较大,易于突然上升和突然下降。一般种群数量下降后,在短期内易于迅速恢复。属于此种类型的物种,一般个体较小,寿命较短,繁殖力较大,死亡率较高,食性较广。
    【详解】A、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
    B、由题意知,r-对策繁殖力较大,所以生物在群落中相对比例出现差异的原因不是r-对策生物的出生率越来越低,B错误;
    C、银杏和大熊猫生殖率较低,所以根据生殖情况,银杏和大熊猫均属于K-对策的生物类群,C正确;
    D、顶极群落即群落演替达到了一个成熟阶段,该阶段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相对稳定,从而使生态系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ACD。
    18. 某农户靠养殖黑山羊发家致富,黑山羊的(K值-种群数量)/K值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曲线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呈负相关
    B. (K 值-种群数量)/K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大
    C. 捕获黑山羊后种群剩余量最好控制在 S3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 S5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接近该种群在该环境中的 K值
    【答案】AB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和曲线的信息可知,存在K值的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为S型增长曲线;K值是与横轴的相交点,接近200。当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捕捞后的种群数量应控制在K/2;当种群数量到K值时,增长速率几乎为零。
    【详解】A、在S型增长曲线中,K/2之前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增大,K/2之后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减小,不是负相关,A错误;
    B、(K值-种群数量)/K值越大,种群数量越小,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B错误;
    C、图中的S3点时种群数量为K/2,捕获黑山羊后种群剩余量最好控制种群数量在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不影响资源的再生,实现可持续发展,C正确;
    D、K值是环境可以容纳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K值一种群数量)/K值=0,即与横轴的相交点,S5点最接近横轴,对应的种群数量接近该种群在该环境中的K值,D正确。
    故选AB。
    19. 科学家研究了某种群数量与种群瞬时增长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虫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种群的瞬时增长量大于0时,其种群数量将增加
    B. 种群瞬时增长量最大时种群数量达到K/2
    C. 据图可知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100万个
    D. 该种群数量超过K值后,种内竞争最剧烈
    【答案】ABD
    【解析】
    【分析】种群瞬时增长量可表示增长速率,由曲线可知,在一定范围内(20万个~80万个),随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先升高后降低,超过一定数量(80万个)后,种群增长速率小于0,种群数量会减少并稳定在该数值,由此可知,该种群数量变化符合“S”形增长曲线。
    【详解】A、种群瞬时增长量可表示增长速率,该种群瞬时增长量大于0时,种群数量将上升,在种群数量为20万-80万时种群数量增加,A正确;
    B、图中种群数量为80万个时种群的瞬时增长率为0,此时达到K值,种群瞬时增长量最大时(即20/100个)种群数量达到K/2(即40万个),B正确;
    C、图中种群数量为80万个时种群的瞬时增长率为0,此时达到K值,C错误;
    D、曲线表示种群瞬时增长量的变化,当种群数量大于80万时,种群数量下降,所以80万为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即K值,据图可知,该种群数量80万-100万时,种内斗争比80万时更剧烈,D正确。
    故选ABD。
    20. 生态学家将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称为同资源种团(以下简称种团),例如某国家公园中以森林灌草层的以植物为食的马鹿、梅花鹿等大中型有蹄类动物。如果某一种群从生物群落中消失,种团内的其它种可以取代其地位,执行相同的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中每个同资源种团物种数越多,其抵抗力稳定性越低
    B. 马鹿、梅花鹿等有蹄类动物在食物网中处于第二营养级
    C. 种团划分有助于研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D. 组成种团的物种相互代替可用于退化群落的恢复和重建
    【答案】BC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详解】A、生态系统中每个同资源种团物种数越多,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越高、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也越高,A错误;
    B、马鹿、梅花鹿等有蹄类动物以森林灌草层的植物为食,属于草食性动物,位于第二营养级,B正确;
    C、种团的生物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种团的划分有助于研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C正确;
    D、因为种团内的其它种可以取代其地位,执行相同的功能,所以组成种团的物种相互代替可用于退化群落的恢复和重建,D正确。
    故选BC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5大题,共55分。
    2.考生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和计算步骤、过程填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直接在试卷上作答的不得分。
    21. 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曲线X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假设A点时某动物种群的数量为50只,之后种群数量每年增加35%,则计算第20年该动物种群数量的算式为__________。
    (2)若某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曲线Y,B点时该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_____型。B点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动物种群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段时间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个体中未标记的有60只、标记的有20只。据此可以估算该动物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____________只。
    (3)若曲线Y表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为了防止蝗灾暴发,可通过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种群的__________,由此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有效防止蝗灾;也可以通过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措施)措施使C点下移。
    【答案】(1) ①. 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 50×1.3520
    (2) ①. 增长 ②. 800
    (3) ①. 性别比例 ②. 引入蝗虫的天敌、减少蝗虫的食物来源等
    【解析】
    【分析】图中X曲线呈“J”型,表示种群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的情况环境中的增长;Y曲线呈“S”型,表示种群在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环境中的增长。
    【小问1详解】
    图中曲线X为“J”曲线,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需要满足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种群数量每年增加35%,也就是第二年是第一年的(1+35%)倍,即λ=1.35,根据最初数量为50只,可以计算N20=50×1.3520。
    【小问2详解】
    图中B点时种群的数量正在急剧上升,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该区域某动物总数/第一次捕获并标记个体数=再捕个体数/再捕个体中带标记的个体数,故B点时该动物种群的数量是(80×100)/20=400(只)。由“S”型种群增长曲线的特点可知,B点时的种群数量等于K/2,故该动物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为800只。
    【小问3详解】
    诱杀雄虫可改变蝗虫种群的性别比例,降低蝗虫的出生率,从而降低种群数量。使C点下移的实质是降低蝗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以通过向环境中引入蝗虫的天敌、减少蝗虫的食物来源等措施实现。
    22.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历史上塞罕坝林场由于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北方沙漠的风沙可以肆无忌禅地刮入北京。自1962年开始,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林场由荒原变为林海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__演替,该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演替过程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___________,从而使动物群体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2)研究林海中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在___________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
    (3)在自然环境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能否建立起塞罕坝式的林海?_______(“能”“不能”)。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
    (4)樟子松在塞罕坝林区广泛分布,其常见病虫害之一为松梢螟。林场建设者在防治松梢螟的问题上,提出了两种方案:方案一是喷洒高效农药;方案二是放养松梢螟的天敌长距茧蜂。请对上述两种方案进行评价(判断防治类型,优、缺点至少各答出一点):__________。
    【答案】22. ①. 次生演替 ②. 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③.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3. 群落 24. ①. 不能 ②. 两地自然环境不同,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同
    25. 喷洒高效农药可以短时间内见效,但喷洒高效农药,在消灭松梢螟的同时,也会杀死大量的松梢螟的天敌,松梢螟失去了天敌的控制就容易再度大发生,并且农药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在林海中放养长距茧蜂,由于松梢螟和长距茧蜂在数量上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能够将松梢螟的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水平,而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从这个角度看,方案二有利于提高塞罕坝林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
    【分析】1、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物种丰富度、群落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
    2、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机械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
    【小问1详解】
    由题干信息可知,该林场由荒原变为林海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其原因是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演替过程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使动物群体也有垂直分层现象。
    【小问2详解】
    林海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
    【小问3详解】
    在自然环境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不能建立起塞罕坝式的林海,因为两地自然环境不同,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现有的气候条件无法形成森林生态系统。
    【小问4详解】
    方案评价:喷洒高效农药可以短时间内见效,但喷洒高效农药,在消灭松梢螟的同时,也会杀死大量的松梢螟的天敌,松梢螟失去了天敌的控制,就容易再度大发生,并且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在林海中放养长距茧蜂,由于松梢螟和长距茧蜂在数量上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能够将松梢螟的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水平,而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从这个角度看,这个方案有利于提高塞罕坝林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3. 如何科学有效地处理污水,成为现代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首选方案,可以获得生态、社会和经济三重效益。如图是某人工湿地公园污水处理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湿地中的芦苇有高有矮,__________(“是”或“不是”)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人们对污水排放量要加以控制,原因是人工湿地以___________为基础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在此基础上,某地进行生态工程建设,建立了一个集污水净化、休闲、养鱼为一体的新型人工生态系统。科研小组对该新型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相关数据,如上表所示(部分数据未给出,能量单位为J/cm2▪a,肉食性动物作为只占据一个营养级研究)。据表分析,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J/cm2▪a,X是指___________的能量,数据Y为_____________Jcm2▪a。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_____________,其渠道是____________,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__________,都在不断进行着从___________的循环过程。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是___________。
    (4)放养鱼的数量要严格控制,才能保证持续高产,从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来分析,意义在于___________。
    【答案】(1) ①. 不 ②. 负反馈调节
    (2) ①. 175 ②. 被分解者利用 ③. 4
    (3) ①. 能量的输入、传递、 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②. 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 元素 ④. 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 ⑤. 它们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4)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协调
    【解析】
    【分析】1、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在生态系统中某营养级的同化量可划分为:呼吸散失量、流向分解者的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量和流向分解者。
    【小问1详解】
    芦苇是一个种群,其中的高矮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所谓负反馈,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并且使系统工作的效果减弱或受到限制,它可使系统保持稳定;人工湿地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小问2详解】
    在生态系统中某营养级的同化量可划分为:呼吸散失量、流向分解者的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量和流向分解者。结合表中数据,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量+外来有机物输入的能量=(44.0+5.0+90.0+20)+(5.0+11.0)=175.0J/cm2▪a,并且可以判断出表中X代表的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根据表中的数据,植食性动物流向下一营养级是能量即肉食性动物的同化量为Y,根据上述能量分配关系有 Y+11=6.3+0.5+7.5+0.7,所以Y=4。
    【小问3详解】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 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 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是它们同 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小问4详解】
    在养鱼过程中,放养鱼的数量要严格控制,才能保证持续高产,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意义在于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协调。
    24. 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模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点a的纵坐标值____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2)草原的植物大都具有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请分析这种特点有何具体适应意义__________________。
    (3)草原生态系统的动物类群除了食草动物,还有许多土壤小动物,这些土壤小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________成分。
    (4)由于某种气候原因,年降雨量增加,导致该草原群落朝向灌木演替,在此过程中灌木将会取代杂草,其原因是____________。一定时间后,该生态系统达到生态平衡,其判断依据是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特征。
    【答案】(1)大于 (2)可以减少水分散失,适应草原干旱环境 (3)消费者和分解者
    (4) ①. 灌木较草本植物更高大,在竞争阳光时更有优势 ②. 结构平衡 ③. 功能平衡 ④. 收支平衡
    【解析】
    【分析】1、在草原上,各种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有 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 草原上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 草原上的动物大都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由 于缺水,草原上两栖类、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非常少见。稀树干草原上,生长着伞形树冠状乔木,动物以 斑马、长颈鹿和狮子为主。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4、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结构平衡: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保持相对稳定。第二,功能平 衡:生产-消费-分解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保证了物质总在循环,能量不断流动,生物个体持续发展和更新。第三,收支平衡,例如,在某生态系统中,植物在一定时间 内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机物的量,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小问1详解】
    环境容纳量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题图可知,虽然a确实是最大数量,但是环境不能维持这个数量,a大于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小问2详解】
    草原生态系统降水量较少,环境干旱,草原的植物大都具有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可以减少水分散失,适应草原干旱环境。
    【小问3详解】
    土壤中的小动物可以以其他生物或者动植物的遗体为食,因此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
    【小问4详解】
    由于灌木较草本植物更高大,在竞争阳光时更有优势,所以演替过程中灌木会取代杂草,生态系达到平衡的三大特征是结构平衡、功能平衡、收支平衡。
    25. 回答下列有关种群密度和群落丰富度的问题:
    (1)检测人员将1mL水样稀释103倍后,用______法检测每毫升样品中大肠杆菌的数量。将______放在计数室上,滴加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液体。已知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格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mm3,计数室如下图所示,若N4中方格内的大肠杆菌分布如图所示,则1mL水样含有大肠杆菌______个。
    (2)用标记重捕法调查5公顷草原上野兔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和第二次捕获的野兔数量之积为1200,第二次捕获的野兔中带标记的有24只,在捕获过程中,研究人员偶然会看到草原上有脱落的标记物,则此草原上野兔的种群密度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_______只/公顷。
    (3)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常采用_______法。统计物种数量时,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种群数量的方法称为_______法。
    【答案】(1) ①. 显微镜直接计数 ②. 盖玻片 ③. 2×109
    (2) ①. 小于 ②. 10
    (3) ①. 取样器取样 ②. 目测估算
    【解析】
    【分析】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小问1详解】
    微生物数目的统计方法可以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其检测过程是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滴加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液体。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格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mm3,水样中1mL大肠杆菌数量=80个小方格细胞总数÷80×400×10000×稀释倍数=40÷80×400×10000×103=2×109。
    【小问2详解】
    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记后重新捕获数,则草原上野兔的种群密度=1200÷24÷5=10只/公顷。由于标记物脱落,则标记后重新捕获数减少,这种情况下估算的数值偏高,则实际上草原上野兔的种群密度小于10只/公顷。
    【小问3详解】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年度
    1984~1994
    1995~2000
    2001~2006
    2007~2012
    2013~2023
    λ
    1.4
    1.25
    0.5
    0.75
    1
    生物类型
    呼吸散失
    X
    未利用
    下一营养级
    输入有机物
    生产者
    44.0
    5.0
    90.0
    20.0
    0
    植食动物
    9.5
    1.5
    10.0
    Y
    5.0
    肉食动物
    6.3
    0.5
    7.5
    0.7
    11.0

    相关试卷

    山东省枣庄市2024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枣庄市2024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生物试题,文件包含2024年枣庄高二期末生物答案pdf、2024年枣庄高二期末生物试题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枣庄市2023_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10月阶段性检测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枣庄市2023_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10月阶段性检测试题,共11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南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含解析,共6页。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