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四单元,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维笃志奉佛,对其诗歌创作不能不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表面的佛教术语,而是禅境的那种深入到诗人审美意识和骨髓中的空、静、冷、寂的境界,从而形成最能代表士大夫简远、闲淡的人生风格和诗歌风格,使王维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成为与李杜鼎足而立的大家。禅对王维诗的影响更多的是使诗人的诗得到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审美境界,甚至可以说是开拓了一片新的艺术天地,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一派诗风:空寂、清幽。
王维在社会政治和自然山水中的心情基本是平静的,他消除了对政治与自然的比较意识,因而既没有超越者的快意,也没有失意者的心累。他的山水诗常常表达一种悟禅得道的瞬间体悟。
王维终身在官场,却能得到入道的超脱。他将政治功利作为一种生存的方式;而又陶醉于山水田园的自适。
王维精通佛理,并在自然和社会中实践佛理。在观察自然山水方面,寻得自然万物之真趣。王维的山水诗以超脱生活为动机,而又回到了生活之中,自然山水在他心中唤起美感,包括自我、自然、社会诸方面的因素,同时又超出了这三者的实际内涵,别具情趣。
王维所处的时代,没有社会恐惧和政治忧患,却有了禅宗的超越哲学。王维的山水精神,就是在这种宗教信念的支配下,从哲理的高度彻底解决对生存空间与时间的疑惑,使政治、自我、自然三者由分离到合一,而且在生命价值上平衡了政治功名与自然山水的关系,使其山水作品具有无尽的禅趣。王维的山水审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习佛参禅生活的一部分。“他一方面徜徉山林,一方面躬行奉佛,这两者互为依辅地结合在他的生活之中。他在倾心奉佛时不忘寄情山水,在欣赏风景时又从事佛教修行。”他的许多山水诗作品就是他隐逸生活的写照。他的山水田园诗,多追求一种寂静清幽的境界。王维多次隐居,曾经在嵩山、终南山、辋川等地的山水胜境中生活过,对那里的宁静、优美景色十分喜爱,并有真切的体验,所以他的诗能够创造出寂静清幽的境界。
王维的山水诗充满着禅趣,他生动地传达出了自己微妙的神悟体验,表现了一种以静为终极目的的动静情致。他特别醉心于表现自然界的静态美。在他心中,大自然的一切运动,最终是导向静穆的。他在很多诗句中的动静描写,几乎成为一种固定的结构,“静”的永恒与“动”的虚幻相映衬,使意境中的禅趣表现得幽妙而深切。王维这种诗禅一体的和谐是如何完成的呢?习佛参禅极大地改变了王维的世界观,他以虚空一切的心灵彻悟代替了对纷纭世界的观察和感受,自然物象进入他的视野,便在他心里唤起一种无待、忘我、超然物外的空无意念,这就是王维的内在心理。在创作中,他用自然物象与心灵感悟的契合,使这种内在的空无意念自然外化,便形成诗禅一体的意境。那淡远含蓄、玲珑澄澈的意境,沈是诗性的智慧和佛性智慧的闪光。
王维在中国山水田园诗上的贡献,就是以佛禅意识为内在精神,去体认和表现生命和自然,在一种特定的宗教体验中去幻构理想的心理时空,开拓山水诗的意境。
(摘编自《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材料二:
王维丰富了山水诗中的禅意,开创了禅意境界的新起点,开创了唐代的水墨山水画和泼墨山水画,对后世文人画产生了巨大影响。秦汉时期的绘画形式主要有壁画、石画、砖画和绢画,主要由图形和颜色构成。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体现在艺术中,画中的铭文也是这一时期绘画的主要特征。隋代绘画风格承前启后,具有“精、妙、美”的特点。唐代绘画在隋代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山水画相继成熟。盛唐时期不仅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也是一个佳作云集、风格新颖的时代。不同地域文化的绘画手法相互交融和反映,形成了一种流行的新形式。宋代的苏轼第一次比较全面地阐明了文人画理论,对文人画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明代董其昌推崇“文人画”,以唐代的王维为文人画始创者。在明末清初文人画迎来了鼎盛的时期。通现出了许多项尖的文人画家,其中最突出的是“四僧”,而“四僧”中又以八大山人和石涛最为突出。陈师曾认为文人画有四种元素即品格、知识、才智和思想,有了这四种元素,文人画才能得到提高。文人画追求的不是绘画技巧本身,而是“画外之意”。这种“画外之意”是“文人画”的含金量高于“画家画”的根本原因。绘画中的环境是可以描述的,但绘画之外的意境却很难找到,因为“绘画之外的意境”需要丰富的学识和生活积累才能实现。文人画家必须是善诗的文人、任性率直的画家和重视道德的书法家。文人画在观点上是写意的,在表达的本质上寻求图像之外的兴趣,而不是注重现实主义。文人画家都以一颗空旷宁静的心,深刻体会大自然的无言之美,也透视生命之根。在万物自由的大背景下,活着的人享受着自己的生活,也很自在。在这个天人无声交流的契机下,绘画的情感从文人的心中涌出,活跃于画幅上。
(摘编自魏宝丽《论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维一心信佛,因此他的诗歌中形成了空、静、冷、寂的境界,这使他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成为与李杜鼎足而立的大家。
B. 受禅的影响,王维得以在诗歌中开拓一片新的艺术天地,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一派诗风,代表了士大夫简远、闲淡的诗歌风格。
C. 王维不介意政治和自然山水孰轻孰重,没有超越功利的快意,也没有失去功利的不快,他常常在山水中悟出一种瞬间的禅意。
D. 王维不忌讳做官,把政治功利作为一种生存的方式;他同时信奉道教超脱官场羁绊,畅游在政治和山水之间,获得舒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维山水诗以超脱生活为动机,找到自然万物之真趣,而又回到了生活之中;诗的内容包括自我、自然、社会,同时又超出三者的实际内涵。
B. 王维所处时代的特色,决定了他的山水作品具有无尽的禅趣;王维的山水精神,在禅宗的支配下,彻底解决了对生存空间与时间的疑惑。
C. 王维山水审美活动与习佛参禅生活缺一不可,他倾心奉佛时,必须写山水诗来表达愿望,也只有在欣赏风景时才表达对佛教的虔诚。
D. 秦汉时期的绘画形式多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融入了书法艺术,标志着中国画的成形,唐代山水画在隋代山水画的基础上逐渐成熟。
3.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习佛参禅极大地改变了王维的世界观,自然物象在他的心中唤起一种无待、忘我、超然物外的空无意念,从而完成了诗禅一体的统一和谐。
B. 以佛禅意识为内在精神,去体认和表现生命和自然,在宗教体验中幻构理想的心理时空,开拓诗的意境,这是王维对山水田园诗的贡献。
C. 王维的诗创造出寂静清幽的境界,因此他多次在山水胜景的嵩山、终南山等地隐居,对那里的宁静、优美景色十分喜爱,并有真切的体验。
D. 明代董其昌认为唐代的王维是文人画的始创者,苏轼对文人画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陈师曾列出了文人画所需的四种元素。
4. 根据材料二,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人画的一项是( )
A. 崔白的绘画《寒雀图》,鸟身用工笔勾画出轮廓,羽毛用渲染的方法,体现了柔软的毛绒质感;树枝先画出轮廓,再以淡墨渲染。
B. 苏轼的绘画《枯木怪石图》,画中绘有一枝枯木,虬屈的姿态有如扭曲挣扎而生的身躯,显示出了无穷的活力,气势雄强。
C. 王维的绘画《辋川图》,画面自然而闲适,呈现出悠然超凡的感觉,使人精神上很轻松惬意,也陶冶了观赏者的情操,令人有清新脱俗之感。
D. 李唐的绘画《万壑松风》,山像毛笔、手指一样细,像梦境。万壑松风,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表现出画家内心无法掩饰的爱国情怀。
5. 根据材料一的相关观点,评析下面王维的诗歌。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答案】1. D 2. A 3. C 4. A
5. 《鸟鸣涧》一诗刻画出一个极其幽静的境界。因为诗人心中宁静,所以视觉、听觉才格外敏锐,才能体会到大千世界最细微的变动。鸟鸣涧更幽,以“惊”和“鸣”这两个字,衬托出动中的极静。《鸟鸣涧》所营造的安静深远的静谧氛围,反衬出王维内心万物本属虚幻,一切有佛皆空的状态,展现出诗人内心向往自由自在、无缚无碍的禅意境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同时信奉道教”错误,材料一第三段说“能得到入道的超脱”,意思是能获得像入道一样的超脱,并不是信奉道教。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王维所处时代的特色,决定了他的山水作品具有无尽的禅趣”说法错误。王维的山水作品具有无尽的禅趣跟他所处的时代有关联,但不能表述为“决定”。
C.“他倾心奉佛时,必须写山水诗来表达愿望,也只有在欣赏风景时才表达对佛教的虔诚”说法错误。原文表述为“他在倾心奉佛时不忘寄情山水,在欣赏风景时又从事佛教修行”,选项说法曲解文意。
D.“标志着中国画的成形”于文无据。原文表述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体现在艺术中,画中的铭文也是这一时期绘画的主要特征……唐代绘画在隋代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山水画相继成熟”,可见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标志着中国画的成形的信息。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C.“王维的诗创造出寂静清幽的境界,因此……”说法错误。原文表述为“王维多次隐居,曾经在嵩山、终南山、辋川等地的山水胜境中生活过,对那里的宁静、优美景色十分喜爱,并有真切的体验,所以他的诗能够创造出寂静清幽的境界”,选项说法因果关系颠倒。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表述,文人画追求的不是绘画技巧本身,而是“画外之意”。
BCD画作均有“画外之意”,A项只客观说明了崔白的绘画《寒雀图》的特点,没有“画外之意”。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依据原文“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一派诗风:空寂、清幽”“他的山水田园诗,多追求一种寂静清幽的境界”可知,《鸟鸣涧》刻画出一个极其幽静的境界,正符合王维作品的一贯风格。
依据原文“王维在社会政治和自然山水中的心情基本是平静的,他消除了对政治与自然的比较意识,因而既没有超越者的快意,也没有失意者的心累。他的山水诗常常表达一种悟禅得道的瞬间体悟”,因为诗人心中宁静,所以视觉、听觉才格外敏锐,才能体会到大千世界最细微的变动。
依据原文“以静为终极目的的动静情致”“他在很多诗句中的动静描写,几乎成为一种固定的结构,‘静’的永恒与‘动’的虚幻相映衬,使意境中的禅趣表现得幽妙而深切”可知,王维的作品中有动静之妙,本诗中月亮升起时惊动了山中的鸟儿,鸟儿的鸣叫反而衬托出山里的幽静与闲适。通过动态的景物来突出静态环境,勾勒出一幅“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
依据原文“他以虚空一切的心灵彻悟代替了对纷纭世界的观察和感受,自然物象进入他的视野,便在他心里唤起一种无待、忘我、超然物外的空无意念”“淡远含蓄、玲珑澄澈的意境,沈是诗性的智慧和佛性智慧的闪光”可知,王维的《鸟鸣涧》所营造的安静深远的静谧氛围,正是王维内心万物本属虚幻,忘我、超然物外的空无状态,展现出诗人内心向往自由自在、无缚无碍的禅意境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遥望贾谊
彭晓玲
我曾长久仰望贾太傅祠那座安放灵魂的建筑,墙檐上苍苍的青瓦、厚重的大门,用惊奇的眼神静默地与我对视。门环和墙面之上,袒露着斑驳的痕迹,石阶和地砖的棱角似乎都已磨平。由此我想,时间永远神奇,既能将精神打造出来,将灵魂磨出锋利的光芒,也能让一切变钝变老,甚至毁灭。
贾谊从遥远的长安,来到时为南蛮之地的长沙,湘江的轰鸣之声可曾震撼过他的灵魂,让他为之一震?初冬时节,寒雨纷飞,缓缓穿过省城长沙古老的太平街,我不停地张望着两侧那兰古老的建筑,好似缓缓地穿行于时间的深处。当我走进贾太傅祠内:时间好似已然静默,一切都静悄悄的。站在空荡荡的庭院,站在凛冽的寒风里,我仿佛听到历史深处贾谊的声声叹息。
当然,贾谊的才华在千年之后,依旧让世人惊叹。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博士(官职),是当朝最年轻的博士。每逢汉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政事,贾谊的回答往往最有见地。文帝自是很赏识他。
文帝之时,依旧沿用刘邦时期的“与民休息”“无为而治”。贾谊却站了出来,慷慨地陈述自己的政见,他认为汉朝从开国到文帝时,已经二十多年,天下太平,正是该改立法、易服色、定制度、振礼乐的时候了。
如此却惹得了几乎所有大臣的不满。此时,文帝再看重他,也不可能因他一个人而得罪一群人,于是派他去做长沙王的太傅,而长沙其时为南蛮之地。
贾谊不明白,明明是尽职效忠为君主效力的事情,怎么会演变成这般被动局势呢?贾谊怀着忧郁之情缓缓南下,当他来到湘江之边,屈原投江自沉的情景不由自主地在脑海浮现。100年前,忠洁不阿的屈原受谗被流放该地,如今自己也遭诬陷被贬谪长沙,境遇何其相似。贾谊触景生情,感慨万分,他特地跑到屈原投江的地方吊祭,并将《吊屈原赋》抄在纸上,投入滔滔的江水之中,让被怀念的人能够感受到生者的温情:天下九州都会有施展抱负的地方,又何必仅苟怀这一个都城?凤凰在千仞之上飞翔,选择有道德生辉的地方落下,如见到苛细的小人、险恶的征兆,就重击翅膀离去。他将自己心中的愤慨不平与屈原的忧愁幽思融汇在一起。不过,此时的贾谊并没有一厥不振,他依旧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抱负终有施展于天下的那一天。
贾谊对长沙并没有好印象,他曾经说过,他将居住在溽湿的长沙,或许因此而不能长寿,但仍不愿如屈原般选择自尽……然而,曾经唯我独尊,如今却猛然跌到深深的尘埃里。于是,他每天面对着滚滚流逝的湘江水,目睹自己的心在一天天枯萎,却无能为力,这或许比彻底的死心更让人难熬吧。
贾谊依据道家关于一切事物都处于对立状态中反复变化的观点,对祸福、生死做了极其通达的评述,企图以此来求得自己精神上的解脱。“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人们通过这些豁达的辞语,却依然感觉到在贾谊旷达的精神世界中,其实还隐忍着深沉的悲哀!
也许是天气太冷,穿行于空荡荡的贾太傅祠,尔后站在寂然无声的庭院里,我不停地眺望历史的深处,贾谊孤独的背影是如此触目惊心。
至他服侍的主人梁怀王坠马而死时,贾谊积攒了那么多年的泪水终于滚滚而下。可以想见,他所有的不得志早已化为内心的无边愁苦,汪洋恣肆的豪情也早已变成无涯的悲苦——此刻他其实已然勘破自己的命运;死是必然的归宿,只不过是以什么方式。
那么,与其说贾谊悲伤梁王,不如说他在哀叹自己的命运。
辗转于贾太傅祠,我依然不明白,继屈原、贾谊之后被流放到湘江之滨的文化人,大多有一种末日感觉,被不幸遮蔽了他们的心灵,比如赵汝愚、柳宗元、刘禹锡、黄庭坚等。他们因为精神的不幸,而迁罪于这块土地,使得他们进入这块土地时心境郁闷,他们的才情却更为恣意汪洋,诗篇里弥漫着五彩斑斓的悲凉。于是,原本倔强的湖湘文人精神更为丰蕴,添上了深切的悲观与忧郁。
但是,千百年来,浪花滔滔的湘江水,依然执着地奔涌,生生不息。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一段中,作者通过对贾太傅祠的描写,表达了对时间把物质、精神消磨的忧虑。
B. 贾谊才华突出,被汉文帝赏识,但他提出的改革路线得罪了当时的很多大臣,最终被贬谪。
C. 贾谊对长沙印象不好,不会像屈原那样自尽,但他内心受到精神折磨或许让他比自杀还难受。
D. 虽然贾谊自己遭受不幸,受道家思想的启发后,企图求得解脱,但我们还是看到他的忧虑。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写了作者在贾太傅祠的所见所感,联想丰富,结构严谨,抒写了失落文人的悲剧人生。
B. 文章第二自然段画波浪线部分,营造了一种凄冷的氛围,突出贾谊对命运的不屈精神意志。
C. 作者在文中写贾谊少年得志,突出他的才华,是为了下文写他受到排挤被贬长沙做铺垫。
D. 文章写贾谊,而多处提到屈原,把贾谊和屈原进行类比,突出贾谊的崇高人格和不幸人生。
8. 文章围绕“贾谊”展开,请简要分析本文的思路。
9. 文章最后一段说:“千百年来,浪花滔滔的湘江水,依然执着地奔涌,生生不息。”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 A 7. B
8. 文章从现实切入,联想到历史,写贾谊的才华和遭贬,再写贾谊对自己的命运的态度和认识,最后回到现实,写贾谊留给后世的精神。
9. 文人被贬是一件不幸的事,但是他们的才情也因此丰富起来,很多人取得了不俗的文学成就。
这些文人共同推动了湖湘地域文化的发展,使湖湘地域文化得以更加丰富。
正是这种力量使湖湘地域文化千百年生生不息。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表达了对时间把物质、精神消磨的忧虑”错误。由原文“由此我想,时间永远神奇,既能将精神打造出来,将灵魂磨出锋利的光芒,也能让一切变钝变老,甚至毁灭”可知,“时间永远神奇”是对时间的赞颂,而整个句子表达了岁月对事物带来的沧桑变化的感慨,没有表达“忧虑”之情。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突出贾谊对命运的不屈精神意志”错误。本处烘托了人物的不幸命运,而“突出贾谊对命运的不屈精神意志”有拔高之嫌。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思路的能力。
本文开篇写到“我”层长久地仰望贾太傅祠那座安放灵魂的建筑,由眼前的的贾太傅祠想到了历史。
然后写到历史上贾谊二十几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博士,深受文帝的赏识,而正是贾谊的才华,让贾谊慷慨地陈述自己的政见惹得几乎所有大臣的不满,于是贾谊被贬长沙,做长沙王太傅。
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怎么也想不明白怎么会演变成这般被动局势,于是贾谊将自己心中的愤慨不平与屈原的忧愁幽思融汇在一起,但他依旧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抱负终有施展于天下的那一天。然而每天面对着滚滚流逝的湘江水,目睹自己的心在一天天枯萎,却无能为力,于是贾谊依据道家关于一切事物都处于对立状态中反复变化的观点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直到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已然勘破自己的命运,所以这一部分写到贾谊对自己的命运的态度和认识。
最后写到自己辗转于贾太傅祠,想到继屈原、贾谊之后被流放到湘江之滨的文化人,大多有一种末日感觉,被不幸遮蔽了他们的心灵,但是他们的才情却更为恣意汪洋,诗篇里弥漫着五彩斑斓的悲凉,文章以浪花滔滔、生生不息的湘江水结束全篇,所以,最后回到现实,写贾谊留给后世的精神。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语句作用的把握能力。
文章写到被贬于湘江之滨的文化人的文人,如屈原、贾谊、赵汝愚、柳宗元、刘禹锡、黄庭坚等,他们被不幸遮蔽了心灵,但是精神的不幸,却让他们的才情更为恣意汪洋,诗篇里弥漫着五彩斑斓的悲凉。所以,文人被贬是一件不幸的事,但是他们的才情也因此丰富起来,很多人取得了不俗的文学成就。
这些被贬于湖湘的文人,诗篇里弥漫着五彩斑斓的悲凉。使得原本倔强的湖湘文人精神更为丰蕴,添上了深切的悲观与忧郁。所以文章结尾写到生生不息的湘江水,具有了象征含义,这些被贬于湖湘的文人就像这生生不息的湘江水一样,共同推动了湖湘地域文化的发展,使湖湘地域文化得以更加丰富。正是这种力量使湖湘地域文化千百年生生不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决壅蔽
苏轼
所贵乎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者,何也?天下不诉而无冤,不谒而得其所欲,此尧舜之盛也。其次不能无诉,诉而必见察;不能无谒,谒而必见省。使远方之贱吏,不知朝廷之高;而一介之小民,不识官府之难,而后天下治。
今也不然。天下有不幸而诉其冤,如诉之于天;有不得已而谒其所欲,如谒之于鬼神。公卿大臣不能究其详悉,而付之于胥吏。故几贿赂先至者,朝请而夕得;徒手而来者,终年而不获。至于故常之事,人之所当得而无疑者,莫不务为留滞,以待请属。举天下一毫之事,非金线无以行之。
今天下所为多事者,岂事之诚多耶?吏欲有所鬻而未得,则新故相仍,纷然而不决,此王化之所以壅遏而不行也。
今天下治安,大吏奉法,不敢顾私,而府史之属,招权鬻法,长吏心知而不问,以为当然。此其弊有二而已:事繁而官不勒,故权在胥吏。欲去其弊也,莫如省事而厉精。省事,莫如任人;厉精,莫如自上率之。
今之所谓至繁,天下之事,关于其中,诉者之多而谒者之众,莫如中书与三司。中书不待奏课以定其黜陟,而关与其事,则是不任有司也。三司之吏,推析赢虚,至于毫毛,以绳郡县,则是不任转运使也。故曰:省事莫如任人。
古之圣王,爱日以求治,辨色而视朝。苟少安焉,而至于日出,则终日为之不给。以少而言之,一日而废一事,一月则可知也,一岁,则事之积者不可胜数矣。欲事之无繁,则必劳于始而逸于终。晨兴而晏罢,天子未退,则宰相不敢归安于私第;宰相日昃而不退则百官莫不震悚尽力玉事而不敢宴游。如此,则纤悉隐微莫不举矣。天子求治之勤,过于先王,而议者不称王季之晏朝①,而称舜之无为;不论文王之日昃②,而论始皇之量书③。此何以率天下之怠耶?臣故曰:厉精莫如自上率之,则壅蔽决矣。
(选自《苏东坡全集》,有删改)
[注]①晏朝:迟退朝。②日昃:从早上到太阳偏西。③量书:文中指每天定量处理的文件。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宰相日昃A而不B退C则百官D莫不震悚E尽力F于王事G而不敢H宴游。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察:文中指审查,与《石钟山记》中“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的“察”意思相同。
B. “朝请而夕得”与“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而”用法和意思相同。
C. 绳:文中指约束,与《过秦论》中“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的“绳”意思不同。
D. 胜:文中指尽,与《项脊轩志》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的“胜”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主旨是劝谏皇帝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当时政治上的“壅蔽”顽疾,使社会清明而天下太平安定。
B. 文章认为由于“公卿大臣”不守法和纵容,使得“府史之属”“招权鬻法”,造成了“权在胥吏”的局面。
C. 文章揭露了北宋王朝官僚机构重叠庞杂,冗官冗员享乐腐化,因循荷且,舞文弄法,鱼肉人民的弊政。
D. 文章称赞古代的圣王为追求天下安定而宵衣旰食,是在激励当朝天子勤于政务,为百官做出表率。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所当得而无疑者,莫不务为留滞,以待请属。
(2)则新故相仍,纷然而不决,此王化之所以壅遏而不行也。
14. 文章第六段,作者举王季、舜、周文王、秦始皇的例子,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回答。
【答案】10. CEG
11. A 12. B
13. (1)人家按常理该办且毫无疑问的事,官吏也没有不想方设法积压拖延的,以等待别人来请托。
(2)就把新旧案件积压成堆,杂乱无章不予解决,这正是朝廷政令之所以堵塞、推行不下去的原因。
14. 作者用人们非议王季、周文王的辛勤,而不非议舜、秦始皇的安逸,批评提倡怠惰的风气,阐明“厉精莫如自上率之,则壅蔽决矣”的道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宰相从早上到太阳偏西时还没有退朝,那么百官都会为之震动,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不敢去宴饮游乐。
“日昃”作状语,修饰“不退”,“不退”的主语为“宰相”,而后句的主语为“百官”,所以应在“退”后面断开,即在C处断开;
“百官莫不震悚”是主谓结构,“莫不震悚”的主语为“百官”,所以应在“悚”后面断开,即在E处断开;
“于王事”是“尽力”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事”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
“不敢”修饰“宴游”,中间不应断开。
故选C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意思相同”错误。察,审察/观察。句意:而有了诉讼就一定会有人来审察。/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
B.正确。均为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句意:早上提出,晚上就很快解决了。/倦飞的鸟儿也知道飞回巢中。
C.正确。绳,约束/用草绳拴。句意:这样约束郡、县官吏。/然而陈涉是一个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拴门轴的穷苦人家的子弟。
D.正确。胜,尽/光彩。句意:那积压下来的事就不能数清了。/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由于‘公卿大臣’不守法和纵容”错误。由原文“公卿大臣不能究其详悉,而付之于胥吏”可知,“府史之属”“招权鬻法”并非由于“公卿大臣”不守法和纵容,而是“公卿大臣”因公务繁忙而无法有效监督“胥吏”。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当得”,按常理该办的事;“留滞”,积压拖延;“请属”,请托。
(2)“仍”,多;“纷然”,杂乱无章;“所以”,……的原因。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观点态度的理解能力。
由原文“天子求治之勤,过于先王,而议者不称王季之晏朝,而称舜之无为;不论文王之日昃,而论始皇之量书。此何以率天下之怠耶?臣故曰:厉精莫如自上率之,则壅蔽决矣”可知,当今天子治理国家的辛勤,已经超过了以前的帝王,可是议论的人们(朝官)不称颂王季每天晚退朝(勤政),却赞许虞舜的无为之治;不夸奖周文王的勤政,却宣扬秦始皇每天定量处理的文件都是用秤称好的。这样的言论凭什么为天下怠惰的人做表率呢?因此我说:励精图治不如由天子先做出表率,那么政令法规阻塞无法执行的弊病就可以解决了。
所以,作者用人们非议王季、周文王的辛勤,而不非议舜、秦始皇的安逸,批评提倡怠惰的风气,阐明“厉精莫如自上率之,则壅蔽决矣”的道理。
参考译文:
决壅蔽
苏轼
一个国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最重要的标志是什么呢?(首先)天下的人不经过诉讼而不存在冤案,不用向上请求便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做到这点,就可以说)这是尧、舜时代的盛世。其次是不可能没有诉讼,而有了诉讼就一定会有人来审察。不可能没有人向上请求,而提出请求后就一定会有人来察看。(这样就)使远方的低级官吏不感到朝廷高不可攀;而一个小小老百姓也不觉得见官十分困难,然后天下才能达到大治。
当今情况不是这样,天下有人不幸要告状伸冤,如同向天申诉一样不易;天下有人迫不得已向上提出请求,如同向鬼神求告一样困难。公卿大臣不能考察详情(百姓详尽的诉说),却将案件交给小吏去办。所以凡是先送财物来请求办案的,早上提出,晚上就很快解决了;空着手来请求办案的,一年完了还得不到解决。至于那些符合常例、应当替人家办理而没有疑问的案件,没有不故意拖延的,以等待别人私下请求嘱托,普天下一毫一末的小事,不用金钱就办不成功。
当今人们认为天下多事,难道事情真的很多吗?官吏想要卖法谋利却未能得逞,于是新老案件相互积压,乱纷纷地解决不了,这就是朝廷政令受到阻碍、不能很好实施的原因。
当今天下太平安定,大官们奉行国家法令,不敢顾念私人利益,可官署里的僚佐(小吏)这类人却揽权卖法,长官们心里明白而不过问,甚至认为应该这样做。其中的弊端有两个:事情繁多而官员不努力办事,所以权力就落到了处理文书的小吏手中。想要去除这两个弊端,不如精简事务和激励官员们振奋精神办事。要精简事务,不如信任官员;要激励官员们振奋精神办事不如从天子带头做起。
现在所说的事情繁多,是把天下之事由一两个部门总揽起来了。上诉者之多而请求者之众,莫过于中书省和盐铁、度支、户部三司。但中书省没等到下属的上报鉴定文字就决定官员的进退升降,这样参与其事,则是不信任有关部门的官吏了。三司对各路财赋妄加推算,不分巨细管得过死,这样约束郡、县官吏,则是不信任转运使了。因此说:要精简事务,不如信任人。
古代的圣君爱惜时光,抓紧治理好国家,每日天刚亮就上朝听政。如果稍微贪图安逸,到了太阳出来时才上朝,那么一天时间就不够用。即使从少的方面来说,一天停办一件事,一个月耽误多少事就可想而知了,如果过一年,那积压下来的事就不能数清了。所以要想事情不繁多,就一定要从辛劳开始,而以安闲告终。每日早起上朝而晚上退朝,天子不退朝,那么宰相也不敢回到私人住宅去享受安乐;宰相从早上到太阳偏西时还没有退朝,那么百官都会为之震动,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不敢去宴饮游乐。如果能像这样,那么就算是细小琐碎、隐微不显的事情也没有不能办好的。当今天子治理国家的辛勤,已经超过了以前的帝王,可是议论的人们(朝官)不称颂王季每天晚退朝(勤政),却赞许虞舜的无为之治;不夸奖周文王的勤政,却宣扬秦始皇每天定量处理的文件都是用秤称好的。这样的言论凭什么为天下怠惰的人做表率呢?因此我说:励精图治不如由天子先做出表率,那么政令法规阻塞无法执行的弊病就可以解决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出塞词
[唐]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注]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注]青冢黄昏:出自杜甫王昭君的诗《咏怀占迹五首》中“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诗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对细节的描写,如“卷旗”表明将军旗卷在旗杆上,悄然指向敌军兵帐。
B. 马诗“乱斫胡兵缺宝刀”中的“缺”字写出刀剑竟然在杀敌的过程中残缺,表明边塞将士死伤惨重。
C. 纳兰词“青冢黄昏路”一句化用昭君和亲的典故,说明自古以来为了争夺江山,边塞之地时战时和。
D. 纳兰词虚实结合,“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为虚写,而“深山夕照深秋雨”为词人所见之实景。
16. 两首诗词都以边塞为题材,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马诗写边塞士兵奋勇战斗的场面,写出将士饱满的战斗精神和奔腾的气势,歌颂了边塞将士的勇武善战。纳兰词由眼前之景回顾古战场上的情景,面对这塞外古战场,词人不仅表现出对历代兴亡和历史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一往情深。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缺’字写出刀剑竟然在杀敌的过程中残缺”错误。一个“缺”字非常传神,写出唐朝军队因砍杀敌人过多,刀剑竟然为之缺豁卷刃,表明与敌人战斗的激烈和惨重。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①马诗中,“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描绘了将士们装备整齐、不畏严寒,勇猛冲锋的英姿。“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则描述了夜间突袭敌人营帐的激烈战斗,以及士兵们奋不顾身的拼杀。整首诗洋溢着豪迈与壮烈,歌颂了边防将士的英勇和牺牲精神,同时也透露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和对敌人坚决打击的决心。
②纳兰性德词中,“今古河山无定据”表达了对历史变迁、江山易主的无奈和悲凉。“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则通过描绘边塞的荒凉景象,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寥。“从前幽怨应无数”透露出对过往恩怨的回忆,而“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则借用杜甫的典故,暗示了战争带来的悲剧和牺牲。最后,“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用自然景象比喻情感的深邃和复杂,表达了诗人对于逝去时光和情感的深切怀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李密《陈情表》中,作者说自己家外面没有近亲,家里没有服侍的儿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一句用蝉作喻,写屈原的高洁;“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屈原可以跟日月争光。
(3)课堂上,老师要求小明引用古典诗词中含有“美人”或“佳人”一词的句子,小明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②.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③. 蝉蜕于浊秽 ④.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⑤. 朱弦已为佳人绝 ⑥. 青眼聊因美酒横(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如下:僮、蜕、浊秽、聊。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嫦娥五号的环月轨道不同,嫦娥六号任务采用环月逆行轨道方案,即探测器在环月轨道上的飞行方向与月球自转方向相反。据专家介绍,之所以选择逆行轨道方案,并非为了 A ,而是由嫦娥六号的任务特点决定的。
作为“嫦娥家族”的一员,嫦娥六号沿袭了“前辈”已有的构型布局和硬件产品,但着陆位置却由月球的北纬地区变化为南纬地区。由于太阳始终直射在月球赤道附近的区域,如果 B 采用原有的环月顺行轨道方案,探测器在月球南半球着陆时相比嫦娥五号任务会出现受晒面调转180°的情况,即探测器本应朝阳的一侧处于阴影中,而应当处于阴影环境的一侧处于光照中,这会影响采样过程中的能源供给、采光等条件。 C 这一难点,设计团队先后考虑了多种措施和方案,比如重新调整探测器的构型布局来适应朝向需求,或是在下降过程中进行大幅度姿态调整。但这些措施要么会带来重大的技术状态调整,要么会增加在轨实施的风险。
①解决难题的关键一棒交到了轨道设计师手中。②经过轨道设计师充分研究,③为嫦娥六号探测器巧妙设计了环月逆行轨道方案,④即通过调转飞行轨道的方向,⑤避免因采样区域位置的变化带来朝向的变化,⑥同时也避免大幅度调整构型布局和硬件产品,⑦顺利化解了因着陆点变化带来的朝向、姿态。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包括成语)。
19. 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增删少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请简要说明文中“前辈”的引号的作用。
【答案】18. A.标新立异 B.仍然 C.针对
19. ②“经过”移到“轨道设计师”后面;
⑦“朝向、姿态”之后加上“的问题”(或“等问题”)。
20. 文中“前辈”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使表达更具趣味性和新奇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熟语)的能力。
A空,根据前文“之所以选择逆行轨道方案”,后文“而是由嫦娥六号的任务特点决定的”,可知此处指出“选择逆行轨道方案”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的,而不是追求新奇,可填“标新立异”。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见解、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有时也指敢于打破旧框框,进行革新创造
B空,根据前面的“如果”,和后面的“采用原有的环月顺行轨道方案”,可知此处提出假设,表示按照原来的方案继续不变,可填“仍然”。
C空,根据前文“……这会影响采样过程中的能源供给、米光等条件”,结合后文“设计团队先后考虑了多种措施和方案”,可知此处指出“设计团队考虑多种措施和方案”,是立足事实,对实际情况进行有特定的考虑、处理,可填“针对”。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句,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应该把“经过”移到“轨道设计师”后面。
⑦句,成分残缺,“化解”后缺少必要的宾语中心词,应该在“朝向、姿态”之后加上“的问题”(或“等问题”)。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前辈”一词加上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这里的“前辈”并不是指人,而是指代之前发射的月球探测器。
使用引号,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使得“前辈”这个比喻性称呼在句子中的含义更加明确,同时使句子的表达更加生动,能够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琳琅满目的街道总是藏着扣人心弦的地方,挑逗味蕾的香气才是让我脚踏凉拖不顾形象的原因。儿时的记忆仿佛久远,能一把拉回从前的,就只有填满肚皮的各色吃食。_______①________,一坏甜豆花、一碗馄饨或是木耳豆腐面,就能让人开心一整天。偶尔带来惊喜的是装着烤饼的摩托车路过,有声大喇叭欢快地喊着“卖烤饼,又香又大的烤饼”。刚从泡沫箱里拿出来的,正冒着热腾腾的香气。吃起来软软的,但又不失嚼劲。馅儿炒得极香,真让人难以忘怀。
还有什么值得一提的?________②_______,皮薄馅大,运气好就能咬着一个包着馄饨皮的馄饨。别丧气,碗里还有几颗零星的小葱,就着汤汁一起喝,鲜美又健康。去得早一些,就能看到老板娘在熬骨头汤。乳白浓醇的汤汁,扫走清晨的慵懒,满屋子的香气。蒸饺又恰好出锅,淋上花生酱,一口咬下去满嘴流油,加上花生丰富的层次感,也谈不上绝美,大抵是新奇的口感。若是“国库充裕”,便花一元加一个煎蛋。现煎的土鸡蛋被堆叠在一个盘子里,金灿灿的又有一点金山的意思。一碗见底,饥饿感一扫而空,仔细瞧瞧最后那点嗦汤底的玩意儿,权当解馋而已。
生活的不完美,总是被这些寻常烟火气悄悄扫除。幸福感从你打了个饱隔的气音,轻轻溜出。如果把遗憾和痛苦当作主旋律,那就少吃点青椒、苦瓜,尝试一道糖醋排骨或可乐鸡翅,如果一顿不行,那就多来几顿。快乐从舌尖上的那一抹甜迸发,最后剩下行云流水的畅快从容。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案】21. 示例:①小时候容易满足 ②那一定是鲜美的香馄饨
22. 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口袋里有充裕的钱,可以买一个煎蛋加到馄饨里带来的愉悦和惬意;语言诙谐,幽默,口语化,符合文段的语言风格。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前文“儿时的记忆仿佛久远”,以及后文“一坏甜豆花、一碗馄饨或是木耳豆腐面……馅儿炒得极香,真让人难以忘怀”,可见小时候特别容易满足,可填“小时候容易满足”。
②根据前文“还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以及后文“皮薄馅大,运气好就能咬着一个包着馄饨皮的馄饨”,以及后文对和馄饨有关事物的描写,可见值得一提的还有馄饨,可填“那一定是鲜美的香馄饨”。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把握能力。
“国库”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自己的口袋比作国库,同时将口袋说成是国库也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国库充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口袋里有充裕的钱,可以买一个煎蛋加到馄饨里带来的愉悦和惬意。
同时“国库充裕”用语诙谐、幽默。“便花一元加一个煎蛋”具有口语化的特点,本文是对儿时记忆的回忆,运用诙谐、幽默兼具口语化的语言,符合文段的语言风格。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在发现电磁感应定律后被人问道:“电有什么用?”法拉第反问道:“婴儿有什么用?”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有用”与“无用”,本是相对而言。在一些人看来,不能带来直接利益的事物似乎就是无用的。然而,真的是这样吗?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面对“电有什么用”的疑问,以“婴儿有什么用”来回应,这看似奇怪的回答,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世间许多看起来无用的东西,往往有着大用。就如电,在刚被发现时,或许很多人无法想象它的巨大用途。但如今,电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驱动着各种电器设备,照亮了我们的生活,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样,那些看似对当下没有直接作用的知识、技能、爱好等,也许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文学、艺术等看似无用,却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素养。读一本经典著作,或许不能立即带来实际的收益,但它能让我们领略到人类思想的深邃与美妙;欣赏一幅艺术作品,也许不能直接变现,但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实际上滋养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宁静与寄托。
看似无用的兴趣爱好也有着独特的价值。一个热爱绘画的人,也许不能凭借绘画获得巨额财富,但绘画可以成为他表达情感、释放压力的方式;一个喜欢音乐的人,或许不能成为著名的音乐家,但音乐可以带给他快乐和慰藉。这些兴趣爱好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老子的“无为而为”和庄子的“无用之用”,即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有我之我方得从容”。主体采用分论点并列的形式。分论点一,“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须知,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分论点二,“不为无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此时无用彼时用。分论点三,无用之用是长期之用,破茧成蝶之日,方其展现大用之时。最后思考二者之间复杂的辩证关系,思考如何正确平衡、合理摆正二者的关系。
立意:
1.要善于发现事物潜在的价值。
2.莫以眼前“有用”“无用”来衡量事物。
3.看似无用的可能蕴含着巨大价值。
贵州省黔东南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贵州省黔东南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 文章最后一段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贵州省铜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贵州省铜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贵州省黔东南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贵州省黔东南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文章最后一段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