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2023_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学情调研语文试题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181487/0-172696981389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镇江市2023_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学情调研语文试题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181487/0-172696981396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镇江市2023_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学情调研语文试题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181487/0-172696981400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镇江市2023_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展开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戏各题。
材料一:
“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核心观点,属于创造性美学范畴,意蕴丰厚,贯通古今、融汇中西。从美学角度看,王国维视“境界”为“文学之本”,认为纯粹的境界是最美的,或者说,境界是纯粹的美的世界。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境界”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分,并对二者的内涵加以阐释:“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而“无我之境,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国维基于民族文化本位立场,融汇西方美学与民族文化,并达成学理再创,在古今中西交汇时期具有开时代风气之先的重要意义。
事实上,作为审美境界的不同层次,“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区别也很明显,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审视。首先,在审美主体的观物方式上,“有我之境”采取的是“以我观物”的方式,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观照外物,并将其思想情感投射或倾注到外物之上;而“无我之境”采取的是“以物观物”的方式,诗人的感情色彩融化或稀释于外在事物或自然景物之中。其次,在审美客体的外在呈现上,在“有我之境”中,所观之物附着上了诗人浓重的感情色彩,成为诗人情感的寄托物;而在“无我之境”中,所观之物则以隐蔽的状态呈现,达到物我不分、陶然相忘的境界。第三,在美感性质的差异上,“有我之境”给人的美感是“宏壮”的;而“无我之境”给人的美感是“优美”的。
所谓“无我之境”,指“我”能够保持情感的克制,不作有意的情感宣泄,并且与外物“无利害之关系”,以内心“宁静之状态”沉浸其中,达到物我合一的化境,此即“优美之情”。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呈现出一种与物俱化的境界。这种境界作为一种生命体验,表面上看是对外物的沉浸,实则是主体意识与客体对象之间的界限消解和对外在利害关系的审美超越。“无我之境”并非完全超脱于生命之外,而是一种对景物有着深刻的生命体验,进而与景物浑然一体,达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的审美境界。从西方美学的视角,“无我之境”显然吸收和融汇了康德关于审美判断无利害的思想。在康德那里,审美判断只能是主观的,因为美感是一种无利害的快感,“只有对于美的欣赏的愉快是唯一无利害关系的和自由的愉快,因为既没有官能方面的利害感,也没有理性方面的利害感来强迫我们去赞许”。可见这种无利害的生命快感体验是促成“无我之境”的关键。
而所谓“有我之境”,指的是“我”带着欲望和意志观物,所写外物会附着实用的、现实利益的色彩,“我”的意志与外物之间形成较为强烈的争执和冲突,直到“我”暂时忘却欲望,沉醉于景色之中,“我”的意志挣脱各种欲求而获得独立之时,一种深切的壮美感才油然而生。此时,“我”处于一种从暂时的平静中获得的审美静观状态,进而也体现出审美超越性。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将日暮春寒,杜鹃啼血这些悲凄之景描绘得甚为深切,给漂泊蓬转的“我”带来强烈的生命体验,从而创造出一种无限凄婉愁苦的悲壮之境界,这就是一种“有我之境”。
概言之,“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包含了“境界说”争执与超越的不同层面:一方面,由于生命的欲望和意志得不到满足,造成物我关系的紧张和争执,并在这种生命的紧张和争执之须臾宁静瞬间生发超越性的“壮美之情”;另一方面,审美主体在与审美客体的“物我合一”中获得审美超越,从而达到充满生命意志与生命体验的愉悦和宁静,故而生发“优美之情”。当然,这两种审美境界也并非截然区分,王国维曾用“意余于境”和“境多于意”来概括,认为二者虽然时常相互交错、各有偏重,但又不能有所偏废。
(改编自刘发开《王国维“境界说”的理论结构与审美精神转向》)
材料二:
《人间词话》对“境界”的内涵界定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一内涵包含了三重含义:真景物、真感情、真表达。
先看“何谓真景物”。“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不难看出,王国维所谓的“真景物”当是要求作者极具体物之工,将景物的神态活灵活现、豁人耳目地呈现出来。宋祁的一个“闹”字烘托出来枝头红杏的竞相开放,点染出了无限春意;张先的一个“弄”字使得花的摇曳多姿尽在目前,并把月、花、影的关系衔接一体。这里,真景物有动有静,有听象有视象有触象,有色彩有光泽有阴影。
再看“何谓真感情”。诗人总是在作品中关照世界,抒发感情,而王国维所谓的“真感情”当是要求作者在词中灌注发自内心的对外界的真切生命感受,它是自然流露的,来不得任何虚伪矫饰。这种“真感情”不单是一己之身世悲喜,而且是一种对人生领悟、洞见的深切之情。
最后来看何谓“真表达”。王国维所谓的“真表达”是要求作者以贴近形象的语言来刻画真情真景。代字与隔语会导致情景混沌,如雾里看花;美刺与隶事会游离情景,陷入理窟;粉饰与游词会导致浮夸,偏离真切。只有即景会心,不就他作想,借助自然明晰的语言与意象将此情此景、“须臾之物”如在眼前地写出来,才是“真表达”。
(改编自余开亮《再论王国维“境界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西方美学的视角来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呈现出“无我之境”,深受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
B.“有我之境”强调的是外物给“我”带来的生命体验,所观之物又附着诗人的感情色彩,是“宏壮”的。
C.王国维所谓的“真感情”是作者在作品中自然流露出的喜怒哀乐,更是对人生的领悟与洞见。
D.“境界说”是《人间词话》中的核心观点,具备“真感情”“真景物”“真表达”三个特点的境界是美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境界说”根植于传统美学,又受到西方哲学与美学的影响和熏染,为王国维美学理论注入崭新的生命活力。
B.分清审美主体的观物方式到底是“以我观物”还是“以物观物”,是区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前提条件。
C.若作者不能对“真景物”“真感情”真切地传达,不能对审美对象进行传神地描写,作品就不算有境界。
D.综合两则材料,不同的境界对“真”的要求是一致的,在“有我”与“无我”上可以有所偏重,但不能有所偏废。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呈现出“无我之境”的一项是( )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B.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D.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5.元好问诗有“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欧阳修词有“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请结合两则材料关于“境界”的论述,对上述诗句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熟藕
汪曾祺
刘小红长得很好看,大眼睛,很聪明,一街的人都喜欢她。
这里已经是东街的街尾,店铺和人家都少了。比较大的店是一家酱园,坐北朝南。酱菜里有一种麒麟菜,即百花菜,不贵,包在荷叶里。麒麟菜是脆的,半透明,不很咸,白嘴就可以吃。孩子买了,一边走,一边吃,到了家已经吃得差不多了。
酱园对面是周麻子的果子摊。其实没有什么贵重的果子,不过就是甘蔗、荸荠,再就是百合、山药。
隔壁是杨家香店。
杨家香店的斜对面,隔着两家人家,是周家南货店,亦称杂货店。这家卖的东西真杂。红蜡烛。一个师傅把烛芯在一口锅里一支一支“蘸”出来,一排一排在房椽子上风干。蜡烛有大有小,大的一对一斤,叫做“大八”。小的只有指头粗,叫做“小牙”。纸钱。一个师傅用木槌凿子在一沓染黄了的“毛长纸”上凿出一溜溜的铜钱窟窿,是烧给死人的。明矾。这地方吃河水,河水浑,要用矾澄清了;炸油条也短不了用矾。碱块。这地方洗大件的衣被都用碱,小件的才用肥皂。浆衣服用的浆面——芡实磨粉晒干。老板一天说不了几句话,跟人很少来往,见人很少打招呼,有点不近人情。他生活节省,每天青菜豆腐汤。有客人来,不敬烟,不上点心,连茶叶都不买一包,只是白开水一杯。因此有人从《百家姓》上摘了四个字,作为他的外号:“白水窦章”。白水窦章除了做生意,写账,没有什么别的事。不看戏,不听说书,不打牌,一天只是用一副骨牌“打通关”,打累了,走到门口闲着。看来往行人,看狗,看碾坊里放青回来的骡马,看乡下人赶到湖西歇伏的水牛,看对面店铺里买东西的顾客。
周家南货店对面是一家绒线店,是刘小红家开的。绒线店卖丝线、花边、绦子,还有一种上了浆的纱条,叫做“鳝鱼骨子”,是捆扎东西用的。绒线店卖这些东西不用尺量,而是在柜台边刻出一些道道,用手拉长了这些东西在刻出的道道上比一比。绒线店还带卖一种极细的铜丝,是穿珠花用的,就叫做“花丝”。刘小红每学期装饰教室扎纸花,都从家里带了一箍花丝去。
刘老板夫妇就这么一个女儿,娇惯得不行,要什么给什么,给她的零花钱也很宽松。刘小红从小爱吃零嘴,这条街上的零食她都吃遍了。她最爱吃的是熟藕。
正对刘家绒线店是一个土地祠。土地祠厢房住着王老,卖熟藕。王老无儿无女,孤身一人,一辈子卖熟藕。全城只有他一个人卖熟藕。煮熟藕很费时间,一锅藕得用微火煮七八个小时,这样才煮得透,吃起来满口藕香。王老夜里煮藕,白天卖,睡得很少。他煮藕的锅灶就安在刘家绒线店门外右侧。
小红很爱吃王老的熟藕,几乎每天上学都要买一节,一边走,一边吃。
小红十一岁上得了一次伤寒,吃了很多药都不见效。她在床上躺了二十多天,街坊们都来看过她。她吃不下东西。王老到南货店买了蜜枣、金橘饼、山楂糕给送来,她都不吃,摇头。躺了二十多天,小脸都瘦尖了,妈妈非常心疼。
一天,她忽然叫妈:“妈!我饿了,想吃东西。”
妈赶紧问:“想吃什么?给你下一碗饺面?”
小红摇头。
“冲一碗焦屑?”
小红摇头。
“熬一碗稀粥,就麒麟菜?”
小红摇头。
“那你想吃什么?”
“熟藕。”
那还不好办!小红妈拿了一个大碗去找王老,王老说:“熟藕?吃得!她的病好了!”
王老挑了两节煮得透透的粗藕给小红送去。小红几口就吃了一节,妈忙说:“慢点!慢点!不要吃得那么急!”
小红吃了热藕,躺下来,睡着了。出了一身透汗,觉得浑身轻松。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小红二十了,出嫁了。婆家姓翟,也是开绒线店的。翟家绒线店开在北市口。北市口是个热闹地方,翟家生意很好。丈夫原是小红的小学同学,还做了两年同桌,对小红也很好。
北市口离东街不远,小红隔几天就回娘家看看,帮王老拆洗拆洗衣裳。
王老轻声问小红:“有了没有?”
小红红着脸说:“有了。”
“一定是个白胖小子!”
“托您的福。”
王老死了。
早上来买熟藕的看看,一锅煮熟藕,还是温热的,可是不见王老来做生意。推开门看看,王老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断了气。
小红正在坐月子,来不了。她叫丈夫到周家南货店买了一对“大八”,到杨家香店“请”了三股香,叫他在王老灵前点一点,叫他给王老磕三个头,算是替她磕的。
王老死了,全城再没有第二个人卖熟藕。
但是煮熟藕的香味是永远存在的。
文本二:
汪曾祺的小说耐读、耐品、耐人寻味。可是,当我们读完后却难以复述这篇小说到底写了什么。留给我们的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氛围,一种对生活的印象。他的大多数小说有一种“漫不经心的随意”。读他的《熟藕》,有一种随笔似的自由和亲切,有时竟被他绕进去了,感觉不到是在读小说,颇似真实的生活。“近似生活”的小说带来了小说观念的更新,也带来了别具一格的阅读趣味。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描写了女孩子刘小红和卖藕的王老之间忘年之交的深厚情谊,“熟藕”是联系二人关系的纽带。
B.街道两旁的店铺,作者重点介绍了周家南货店,突出卖的东西“杂”,意在说明当地生活贫穷落后。
C.刘小红婚后回娘家,小红和老王的对白看似不合情理,却展示了老王对小红如父爱般的深切关心。
D.文章结尾意蕴丰富,表面写熟藕的香味,实则赞美王老淳朴的品质,彰显人与人美好真挚的情感。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即用简洁的文笔,正侧面描写了刘小红的美,人物形象突出。寥寥几笔便又不再介绍刘小红,用笔新奇,颇具特色。
B.街坊们在得知小红感染伤寒都来看望她,这一描写照应了开头的“一街的人都喜欢她”,展示了淳朴的民风和友好的邻里关系。
C.文章对白简洁真实,如小红与妈妈的对白。再加上小红的动作配合,层层递进,最后说想吃“熟藕”,可见其对熟藕的喜爱之情。
D.文章以华丽的语言描写风土人情,具有浓浓的烟火气息。人物出场前也做好了环境的渲染、气氛的烘托,是一种别致的铺垫。
8.文章题为《熟藕》,作者却为何在文中饶有兴致地一家一家介绍卖其它东西的酱园、果子摊、杨家香店、周家南货店和刘小红家的绒线店。
9.文本二评论汪曾祺的小说“近似生活”。请结合小说《熟藕》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癸酉,师陈于鞍。邴夏御齐侯,逄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①,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②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③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袍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节选自《左传·齐晋鞍之战》)
材料二:
十年春,齐伐鲁、卫。鲁、卫大夫如晋请师,皆因郤克。晋使郤克以车八百乘为中军将,士燮将上军,栾书将下军,以救鲁、卫,伐齐。
六月壬申,与齐侯兵合靡笄下。癸酉,陈于鞍。逄丑父为齐顷公右。顷公曰:“驰之,破晋军会食”。射伤郤克,流血至履。克欲还入壁,其御曰:“我始入,再伤,不敢言疾,恐惧士卒。愿子忍之。”遂复战。战,齐急,丑父恐齐侯得,乃易处,顷公为右,车絓于木④而止。晋小将韩厥伏齐侯车前,曰“寡君使臣救鲁、卫”,戏之。丑父使顷公下取饮,因得亡,脱去,入其军。晋郤克欲杀丑父,丑父曰代君死而见僇后人臣无忠其君者矣克舍之。丑父遂得亡归齐。
十一年,晋初置六卿,赏鞍之功。齐顷公朝晋,欲尊王晋景公,晋景公不敢受,乃归。归而顷公弛苑囿,薄赋敛,振孤问疾,虚积聚以救民,民亦大说。厚礼诸侯。竟顷公卒,百姓附,诸侯不犯。
(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注】①郤克:郤献之,晋军主帅,居帅车中央掌旗鼓。②介:同“甲”,铠甲。③张侯:即解张。④絓(guà)于木:被树枝阻挡。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丑父曰A代B君C死D而E见F僇G后H人I臣J无K忠L其M君N者O矣P克Q舍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逄丑父为右”中的“右”与“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中的“参乘”意义相同。
B.“吾子忍之”中的“吾子”即你,与“吾属今为之虏矣”中的“吾属”意义不同。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属“春秋三传”之一。
D.“世家”指《史记》中帝王诸侯的传记,共三十篇,如《陈涉世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写人物极为出色。选文详写帅车上的对话,人物个性鲜明,解张有慷慨陈辞,又有理性分析,性格刚毅;郑丘缓则先表功又表关心,显得细腻。
B.《左传》写战斗场面精彩,选文突出战斗特点:快——快速进攻、快速反击、快速追击。《史记》选文除了记述战斗场面外,还交代了战争的前因后果。
C.齐晋鞍之战,齐军攻势凶猛,晋军主帅重伤在身,但毫不畏惧,一直坚持击鼓指挥战斗,最终齐师败逃,晋军乘胜追击,齐侯先被韩厥俘虏,后成功逃亡。
D.从《史记》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齐晋鞍之战的起因表面是齐国攻打鲁国和卫国,鲁国卫国向晋国求救,晋军出兵救援,但深层原因却是两个大国的争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
(2)其御曰:“我始入,再伤,不敢言疾,恐惧士卒。愿子忍之。”
14.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齐晋鞍之战晋国取胜的原因及齐侯成功逃亡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鹅湖寺和陆子寿①
朱熹
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
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篮舆度远岑。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
注:①鹅湖寺:故址在今江西铅山县鹅湖山上。陆子寿即陆九龄,字子寿,其弟陆九渊,合称“二陆”,两人都是南宋儒家心学一派的代表。②本诗创作背景:淳熙二年(1175),朱熹曾与陆子寿兄弟在鹅湖寺讨论过哲学上的问题,彼此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当时,陆子寿曾作诗一首,表明自己的观点。三年后,朱熹从福建崇安往南康军(今江西星子县),路过鹅湖寺,陆子寿又专程从抚州赶来会晤,所以朱熹写下这首诗追和陆的前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
A.首句直言对陆子寿人品风度的称赞,自然引出了下文诗人对他的牵挂之情。
B.颔联写诗人为排解思念,时而扶藜杖出谷,时而乘竹轿远行,却终是徒劳。
C.诗人认为学术不是一成不变的,旧学与新知在不断讨论交流中严密和深化。
D.诗人强调论学若讨论到得意忘言的境界,精神就同古人贯通,没有区别了。
16.诗歌表现了诗人的学术精神和为人品格,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的“ , ”两句,用踮脚和爬山 所得的两种视野相比较,形象地说明了“君子善假于物”的道理。
(2)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用“ , ” 两句委婉而贴切地表达了对故友的怀念、对岁月流逝的感叹。
(3)李白在《蜀道难》中的“ , ”连续使用数量词, 写出了山林的蜿蜒曲折。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5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金庸小说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他的小说武侠其表,世情其实,透过众多武林人物的描绘,深入写出历史和社会的人生百态,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内容和作者自身的真知灼见,活泼轻松有时又令人沉重,兴趣盎然又启人深思。作者以写“义”为核心,寓文化于技击,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又借传统文化来阐释武功修养乃至人生哲理,做到互为________,相得益彰。与这种对传统文化的________、萃取相交织的,却是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这也是金庸小说超越于传统武侠小说、赢得一代一代新读者的地方。比如,对于旧式武侠小说“快意恩仇”的普遍观念,金庸小说从根本上是批评和否定的,他反对________,反对滥杀无辜。《射雕英雄传》里郭靖报完国仇家恨之后的复杂心情就是证明。再有,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怎样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具备有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金庸的民族平等、民族融合思想,表现得非常明显。此外,金庸小说里的人生理想、道德观念也是________的。他虽然写古代,但是笔下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并不是行侠、报国、封荫做官的模式,( ),而是渗透着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精神。金庸笔下的侠客多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行侠仗义,反抗官府的黑暗腐败,反抗不合理的礼法习俗,具有浓重的个性色彩。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启迪 浸染 小肚鸡肠 自成一家B.启发 浸染 睚眦必报 自成一家
C.启迪 浸润 小肚鸡肠 与众不同D.启发 浸润 睚眦必报 与众不同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有没有现代精神、现代思想的一个标志。
B.能不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有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个标志。
C.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是考察作品有没有具备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
D.能不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是考察作品具备有没有现代精神、现代思想的—个标志。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也不是体现着他们的人生理想
B.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也不是他们的人生理想
C.人生理想也不是体现着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
D.也不是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的人生理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网上搜索,会找到很多关于功能饮料的说法:“功能饮料与心血管功能密切相关”“功能饮料会使心跳加快心律不齐”“喝功能饮料有生命危险”等等。 ① ,但是也都是各执一词,没有定论。
有研究发现,功能饮料中含有牛磺酸和咖啡因,这些成分是提高人们的注意力和反应速度的主要有效成分。的确,每天摄入适量的咖啡因 ② 。但根据推荐标准,咖啡因每天的安全摄入量不得超过300毫克。 ③ ,就容易导致咖啡因中毒,引起失眠、头痛、易怒、暴躁、肠胃不适、心悸和肌肉颤动等不适症状,严重的话甚至威胁生命。我们平时喝一罐功能饮料,一般来说达不到引起咖啡因中毒的量,但如果每天都喝,或者一次喝得太多,就可能引起不适的症状。另外,也不能说如咖啡因是功能饮料带来威胁的唯一原因,除了咖啡因,一般的能量饮料中还含有很多其它的成分,据报道,对这些成分安全性的研究目前还不够。
因此,虽然每个人的体质和身体状况对功能饮料的敏感程度不相同,但是如果不是实在需要还是尽量少喝或不喝功能饮料。
21.下列句子中的“实在”和文中加点处的“实在”,语意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愿意一点一滴地做点实在事情,留点痕迹。
B.他匆忙上岸,竟不曾说真姓名与实在的住处。
C.他名义上是个大学生,可实在只有中学程度。
D.这一件衣裳也只配他穿,别人穿了实在不配。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3.“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有人认为愚公身上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如不畏艰险,脚踏实地、敢于挑战恶劣环境等:也有人认为愚公的行为不值得称道,如移山太难太苦、耽搁子孙前程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如何看待“愚公移山”呢?
请以“我看‘愚公移山’”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A 2.B 3.A 4.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总写“境界”内涵的三重含义;主体采用并列式,然后分别对“三真”进行具体阐释。 5.①元好问诗传达了淡远心境融于静穆景物之中的境界,是“无我之境”。
②欧阳修词,以“我”之“泪眼问花”,看雨横风狂中乱红飞落,“我”的伤春情感在“乱红”飞舞中得到渲染和增强,是一种“有我之境”。
③无论是元好问诗还是欧阳修词,都是“真感情”“真景物”“真表达”的作品。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呈现出‘无我之境’,深受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错误,由原文“从西方美学的视角,‘无我之境’显然吸收和融汇了康德关于审美判断无利害的思想”可知,深受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得是“无我之境”,而不是呈现出“无我之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分清审美主体的观物方式……是区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前提条件”错误,由原文“作为审美境界的不同层次,“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区别也很明显,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审视。首先,在审美主体的观物方式上……其次,在审美客体的外在呈现上……第三,在美感性质的差异上……”可知,区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前提条件有三个维度,分清审美主体的观物方式只是条件之一。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根据原文“‘无我之境’,指‘我’能够保持情感的克制,不作有意的情感宣泄,并且与外物‘无利害之关系’,以内心‘宁静之状态’沉浸其中,达到物我合一的化境”“‘有我之境’,指的是‘我’带着欲望和意志观物,所写外物会附着实用的、现实利益的色彩,‘我’的意志与外物之间形成较为强烈的争执和冲突,直到‘我’暂时忘却欲望,沉醉于景色之中,‘我’的意志挣脱各种欲求而获得独立之时,一种深切的壮美感才油然而生”可知,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能够保持情感的克制,不作有意的情感宣泄,并且与“明月、清泉”这些外物无利害之关系,以内心宁静之状态沉浸其中,达到物我合一的化境,呈现出“无我之境”;
B.“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句采取的是“以我观物”的方式,诗人将其“断肠”思想情感倾注到“夕阳”外物之上,呈现出“有我之境”;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此句给人的美感是“宏壮”的,且所写之物“江山”附上了词人豪迈之情,呈现出“有我之境”;
D.“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此句采取的是“以我观物”的方式,诗人将其满怀的愁绪寄托在傍晚的江水、深山、鹧鸪这些外物之中,呈现出“有我之境”。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分析论证结构题,首先需回答文章采用的结构,然后可以按照“首先……然后……最后……”的答题模式去分析材料。
根据材料第一段 “《人间词话》对‘境界’的内涵界定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一内涵包含了三重含义:真景物、真感情、真表达”、第二段开头“先看‘何谓真景物’”、第三段开头“再看‘何谓真感情’”、第四段开头“最后来看何谓‘真表达’”可知全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结构,主体采用并列式。材料先总写“境界”内涵的三重含义;然后分别对“三真”进行具体阐释。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元好问诗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写出了颍水上清波淡淡而起,洁白的鸥鸟悠悠而下的画面,将自己淡远心境融于寒波、白鸟这些静穆景物的之中,体现了“无我之境”;欧阳修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写的是泪眼汪汪问落花可知道我的心意,落花默默不语,纷乱地一点一点飞到秋千外。以“我”之“泪眼问花”,看雨横风狂中乱红飞落,“我”的伤春情感在“乱红”飞舞中得到渲染和增强,体现了“有我之境”。无论是元好问诗还是欧阳修词,都表达出了“真感情”,写出了“真景物”,亦是“真表达”的作品。
6.B 7.D 8.①为小说中的人物提供生活背景,写各家店铺,渲染出出场人物朴素自然的生活背景;②烘托人物形象,作者以调侃的笔调写周家南货店老板,与王老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王老善良、勤勉、敦厚的品质;③暗示小说的主题。写众多的店铺,营造了平实温和的生活氛围,表达了作者对敦厚淳朴民风的怀念和呼唤。 9.①语言:淡雅、朴素、自然、洁净,却又生活韵味十足。②情节结构:从容舒缓,没有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体现生活的本真特质。③在塑造人物方面,人物着色浅淡,绝少铅华,非脸谱化,而是客观自然生活化,不作故意的褒贬和抑扬。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作者重点介绍了周家南货店,突出卖的东西“杂”,意在说明当地生活贫穷落后”错。文本一第5段写周家南货店的货物,“红蜡烛。……蜡烛有大有小,大的一对一斤,叫做“大八”。小的只有指头粗,叫做“小牙”。纸钱。……。明矾。……碱块。……浆衣服用的浆面——芡实磨粉晒干”,从日常洗衣的用品到死人用的纸钱,品类众多,是为了体现杂货店货物的丰富,散发出自然的生活气息,具有浓厚的烟火气。并非说生活的贫穷落后。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文章以华丽的语言描写风土人情”错。文中用朴实自然的语言来写世态风情,如第二段“这里已经是东街的街尾,店铺和人家都少了。……酱菜里有一种麒麟菜,即百花菜,不贵,包在荷叶里。麒麟菜是脆的,半透明,不很咸,白嘴就可以吃。孩子买了,一边走,一边吃,到了家已经吃得差不多了”,其中像“店铺和人家都少了”“不贵”“不很咸,白嘴就可以吃”“到了家已经吃得差不多了”, 语言口语化,贴近生活,真实自然,朴实无华。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作者在文中饶有兴致地一家一家地介绍了酱果、果子摊、杨家香店、周家南货店和刘小红家的绒线店,看似闲笔,实则不闲。闲笔不闲,它不是文学作品中可有可无之物,而是不可或缺之笔墨,无则文章显得生硬不真实,缺乏生命力,有则生机勃勃,活力四射。作者用淡雅之笔描摹了生活用品、饮食特点、风土人情、礼仪风俗等突出了鲜明的地域特点,展示了一幅质朴、祥和、美好的民情风俗画,为刘小红和王老的出场做足了功课。
第一,为小说中的人物提供生活背景,写多家店铺,层层铺垫,如介绍了酱果、果子摊、杨家香店、周家南货店、刘小红家的绒线店及王老的土地祠厢房,重点写了周家南货店的“白水窦章”、土地祠厢房的王老及绒线店的刘小红,写出了东街店铺的丰富和特色,以及相关的主要人物,体现出当地的民俗风情,渲染出出场人物朴素自然的生活背景;
第二,烘托人物形象,作者以调侃的笔调写周家南货店老板,“老板一天说不了几句话,跟人很少来往,见人很少打招呼,有点不近人情”“除了做生意,写账,没有什么别的事。不看戏,不听说书,不打牌,一天只是用一副骨牌‘打通关’,打累了,走到门口闲着。看来往行人,看狗,看碾坊里放青回来的骡马,看乡下人赶到湖西歇伏的水牛,看对面店铺里买东西的顾客”,幽默风趣地展示了他不近人情、枯燥无味、毫无生趣的性格特点,与后文王老形单影只、孑然一身却充满了温煦人情味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煮熟藕很费时间,一锅藕得用微火煮七八个小时,这样才煮得透,吃起来满口藕香”“王老挑了两节煮得透透的粗藕给小红送去”突出王老善良、勤勉、敦厚的品质;
第三,暗示小说的主题。写众多的店铺,营造了平实温和的生活氛围,其中重点写王老卖熟藕的土地祠厢房,铺面不起眼,在众多的铺面中却显得尤为突出,王老的熟藕良心制作,精良味美,同时他又关爱邻里,与人为善,透露出诚信质朴的优良品质,表达了作者对敦厚淳朴民风的怀念和呼唤。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文本二提到,读《熟藕》,有一种随笔似的自由和亲切,感觉不到是在读小说,颇似真实的生活。“近似生活”的小说带来了小说观念的更新,也带来了别具一格的阅读趣味。在原文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第一,语言方面:语言淡雅、朴素、自然、洁净,却又生活韵味十足。像“店铺和人家都少了”“不贵”“不很咸,白嘴就可以吃”“到了家已经吃得差不多了”, 语言口语化,贴近生活,生动自然。
第二,情节结构从容舒缓,没有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体现生活的本真特质。写街上的各家店铺,果子摊、周家南货店、刘家绒线店等,各具特色,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具有浓厚的烟火气息,体现质朴自然、祥和美好的民情风俗。
第三,在塑造人物方面,人物着色浅淡,绝少铅华,不作故意的褒贬和抑扬。如作者以调侃的口气写到“白水窦章”,说他是有点不近人情的守财奴,但也绝非大奸大恶之人。
10.AGP 11.D 12.C 13.(1)郤克被箭射伤,血流到了鞋上,没有中断擂鼓,说:“我受重伤了。”
(2)给他驾车的人说:“我刚进入战斗,就两次负伤,我不敢说疼,因为害怕使士卒恐惧,希望您能忍痛继续战斗。” 14.晋国取胜原因:晋国将士顽强坚韧。齐侯骄傲轻敌。
齐侯成功逃亡原因:丑父忠诚、勇敢、机智。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句意:丑父说:“我替国君挡死:被俘,现在你却要杀我这样的忠臣,此以后再也不会有忠于国君的臣子了,以后为人臣子的就不会有忠于国君的人了。”邵克听后释放了他。
“丑父曰”中“曰”是说的意思,一般与后文说的内容断开,所以在A处断开;
“后人臣无忠其君者矣”中“后”指以后的情况,在“后”前即G处断开;
“克舍之”中“克”作主语,在“克”前即P处断开。
所以填:AGP。
1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A.“逄丑父为右”中“右”“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中的“参乘”都是陪乘护卫,意义相同,判断正确。句意:逄丑父陪乘在右边护卫。/是沛公的护卫樊哙。
B.“吾属今为之虏矣”中的“吾属”是我们的意思,意义不同,判断正确。句意:你还是忍忍吧。/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D.“帝王诸侯”说法错误,“世家”是记载侯王家世的一种传记,不记帝王。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但毫不畏惧,一直坚持击鼓指挥战斗,最终齐师败逃,晋军乘胜追击,齐侯先被韩厥俘虏,后成功逃亡”说法错误。有畏惧,《史记》记载“克欲还入壁”;“张侯曰……左并辔,右援袍而鼓”,最后击鼓的人是解张;“丑父恐齐侯得,乃易处,顷公为右……丑父使顷公下取饮,因得亡,脱去,入其军”,可见被俘的是丑父。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伤于矢”,被动句,被箭射伤;“屦”,鞋;“病”,重伤。
(2)“再”,两次;“恐惧”,使动用法,使……恐惧;“子”,您。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晋国取胜原因:
结合“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等可知晋国将士顽强坚韧。结合“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可知齐侯骄傲轻敌。
齐侯成功逃亡原因:
结合“齐急,丑父恐齐侯得,乃易处,顷公为右……丑父使顷公下取饮,因得亡,脱去,入其军。晋郤克欲杀丑父,丑父曰代君死而见僇后人臣无忠其君者矣”可知丑父忠诚、勇敢、机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公元前589年六月十七日,齐、晋双方军队在鞍摆开阵势。邴夏为齐侯驾车,逄丑父当为戎右(古代战车,将领居左,御者居中。如果将领是君主或主帅则居中,御者居左。负责保护协助将领的人居右)。晋国的解张为郤克驾车,郑丘缓当戎右。齐侯说:“我姑且消灭了这些人再吃早饭。”不给马披上甲就驱马奔驰(之:指驾车的马)。郤克被箭射伤,血流到了鞋上,没有中断擂鼓,说:“我受重伤了(古代病重、伤重、饥饿、劳累过度造成体力难以支持,都叫‘病’)。”解张说:“从一开始交战,箭就射进了我的手和肘,我折断射中的箭杆继续驾车,左边的车轮都被我的血染成了黑红色,我哪敢说受伤?您(‘吾子’比‘子’更亲切些)忍着点吧!”郑丘缓说:“从一开始交战,如果遇到地势不平,我必定下去推车,您难道知道这些吗?——不过您确实伤势很重难以支持了。” 解张说:“军队的耳朵和眼睛,都集中在我们的鼓声和战旗,前进后退都要听从它。这辆车上只要还有一个人镇守住它,战事就可以成功。怎么能由于伤痛而败坏了国君的大事呢?穿上盔甲,手执兵器,本来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伤痛还不至于死,您(还是)努力指挥战斗吧!”解张将右手所持的辔绳并握于左手,腾出右手接过郤克的鼓槌擂鼓。张侯所驾的马狂奔起来(由于单手持辔无法控制),晋军跟随他们。齐军崩溃。晋军追赶齐军,绕着华不注山追了三周。
材料二:
齐顷公十年(前589)春,齐国征伐鲁国、卫国。鲁、卫两国大夫到晋国求援,都是通过郤克。晋国派郤克率领战车八百乘,做中军之将,士燮率领上军,栾书率领下军,出兵前去援救鲁、卫两国,讨伐齐国。
六月壬申日,晋军与齐军在靡笄山下交兵。癸酉日,两军在鞍地对阵。逄丑父做齐顷公的车右武士。顷公对众将说:“冲上去,击破晋军后会餐。”齐军射伤郤克,郤克血流到脚。此时郤克想退兵,给他驾车的人说:“我刚进入战斗,就两次负伤,我不敢说疼,因为害怕使士卒恐惧,希望您能忍痛继续战斗。”于是郤克不顾伤痛又投入战斗。晋军越战越勇,齐军形势开始危急,逄丑父怕齐顷公被活捉,就互相交换了乘车位置,顷公装成车右武士,战车撞到树上停下。晋国小将韩厥拜伏在齐顷公战车之前,说:“我们国君派我来救援鲁、卫。”韩厥这是在讥讽齐侯。丑父装成顷公,让装成车右武士的顷公下车取水,顷公借此得以逃脱,逃回齐军阵中。战后郤克欲处死丑父,丑父说:“我替国君挡死:被俘,现在你却要杀我这样的忠臣,此以后再也不会有忠于国君的臣子了,以后为人臣子的就不会有忠于国君的人了。”邵克听后释放了他,丑父逃归齐军军阵。
十一年(前588),晋开始设置六卿,用以封赏鞍地战争中的有功人员。齐顷公朝见晋君,想用朝见天子的礼节拜见晋景公,晋景公不敢承受,齐君于是回国。回国后,齐顷公开放自己游猎的园林,减轻赋税,赈济孤寡吊问残疾,拿出国家积蓄来解救人民,人民也十分高兴。齐顷公还给诸侯厚礼。直到顷公去世,百姓归附,诸侯没有侵犯齐国的。
15.B 16.①求知求真的学术精神。颈联诗人认为学术不是一成不变的,旧学与新知在不断讨论交流中严密和深化,体现了求知求真的学术精神。②谦逊大度的胸怀,首句就表达了对异己观点的都有着对不同观点的陆子寿的钦佩之情。③待人真诚的品格。首联言己之“关心”表现待人真诚的品格,待朋友情谊真切。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写诗人……时而乘竹轿远行”错,“又枉篮舆度远岑”意思是你却屈尊乘竹轿远道前来翻山越岭。坐竹轿来的是陆子寿。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形象和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联“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写朱熹对陆子寿道德与义理的称赞,它们是自己素所钦服的,此时别离三年,更是常常挂念在心。以陆子寿的“德义”可见诗人谦逊大度的胸怀;言己之“关心”表现待人真诚的品格,待朋友情谊真切。这是诗人的为人品格。
颈联“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意思是,旧学问相互商量更加精密,新知识经过切磋培养愈益深沉。诗人认为学术不是一成不变的,旧学与新知在不断讨论交流中严密和深化,体现了求知求真的学术精神;对鹅湖之会上学术之争的看法,学问上相互“商量”,体现了诗人对不同观点持有者的尊重。这是诗人的学术精神。
17. 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跂”“博”“吟”“赋”“翻”“烂柯”“青”“萦”“峦”。
18.D 19.B 20.C
【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
第一组,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启迪:开导,启发。“启迪”不针对具体,“启发”针对具体。“启发”较为通俗,“启迪”则比较书面化。一般的场合、小的方面、较浅的知识理论,用“启发”。而正规的场合、大的方面、较深的知识理论,用“启迪”。语境“做到互为”,用“启发”,
第二组,浸染:逐渐感染,逐渐沾染。浸润:沾濡滋润。文中语境说的是“传统文化”,在此选择“浸润”。
第三组,睚眦必报:连瞪了他一眼的小怨小忿都要报复,形容气量极其狭小。小肚鸡肠:比喻气量狭小,只计较小事,不顾大局。结合“《射雕英雄传》里郭靖报完国仇家恨之后的复杂心情就是证明”分析,选用“睚眦必报”。
第四组,自成一家:在某种学问上或技术上有独创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结合“他虽然写古代,但是笔下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并不是行侠、报国、封荫做官的模式”分析,选用“与众不同”。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能不能……也是考查作品有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个标志”错误,一面对两面。
C.“能不能……也是考查作品有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个标志”错误,一面对两面;“是考查作品具备有没有现代精神”错误,“具备”与“有没有”语意重复的问题。
D.“是考查作品具备有没有现代精神”错误,“具备”与“有没有”语意重复。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衔接句子的能力。
从前后语境“但是笔下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并不是行侠、报国、封荫做官的模式”“而是渗透着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精神”,分析得知,所补写的句子与上一分句结构基本一致,“人生理想……”,与下一分句构成“不是……而是……”的并列关系。
故选C。
21.D 22.①虽然说法各种各样(虽然说法很多) ②可以提神醒脑、振奋精神(可以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 ③如果摄入太多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加点处的“实在”是“确实、的确”的意思。
A.具体而切实。
B.真实,不虚假。
C.其实。
D.确实、的确。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上文列举的很多关于功能饮料的说法,可以总结出“各有各的说法”;从后文提到“但是也都是各执一词”,可以推断出应填入的应是表转折关系的分句,且前后两个分句须共用一个主语。因此可填入“虽然说法各种各样(虽然说法很多)”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根据上文“这些成分是提高人们的注意力和反应力的主要有效成分”以及本句承接上文说法的“的确”一词,可以推断出应填写摄入适量咖啡因的效果,可填写与提振精神有关的内容,因此可填入“可以提神醒脑、振奋精神(可以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之类的内容。
第三空,根据上文“适量”“安全摄入量”等字眼及下文“就容易导致”的不良后果,可以推断出填写的内容是假设摄入过量咖啡因的情况。因此可填入如“如果摄入太多”之类的内容。
23.例文:
我看“愚公移山”
古老的故事经过时间的淘洗,非但没有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反而历久弥香。之所以如此,源于它透析的思想、彰显的精神对当下仍然具有积极的作用。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这种精神,并与浩浩汤汤的时代洪流相融合,赋予它新时代的意义。
一座巍峨的大山,全凭人力想把它搬走,简直是痴人说梦。但是,就是这种明知不可为的事情,“愚公”却全家总动员,举全家之力“而为之”。据实而言,如果没有“神仙”的助攻,老人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对老人而言,想了并付诸行动,距离目标的达成就近了一些。再说,“箕畚运于渤海”的过程,是一种过程体验,更是践行人生价值的过程。也许老人不知道钓胜于鱼的道理,但是他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它的真意。
大山最终挪移,老人的夙愿达成,这归功于老人的精神感动了上苍。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老人之所以能够达成所愿,一方面得益于他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精神,一方面得益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帮助。把视角从故事移向现实,不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国家,在前进的路上都横亘着无数有形或无形的大山,我们是望山却步、停滞不前,还是向“愚公”学习,以自己的毅力再借助外力,把它们移开,决定了我们能不能走得更远、发展的更好。
五千年文明浸润泱泱大国,饱受战争的创伤,如何摘下积贫积弱的帽子,把高耸在面前的大山搬走,是华夏儿女面临的巨大挑战。躺平,永远无法摆脱任人欺凌的屈辱;逆境突围,才能迎来一片艳阳天。“众心齐,泰山移。”国人以愚公为榜样,战天斗地,筚路蓝缕,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昂首阔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新时代,新气象,更需要愚公精神的砥砺。快节奏发展的时代,“大山”无处不在,在自我坚强的“意志”和充沛的“体力”的作用下,再很好地利用“外物”,这样才能搬走一座座的“山”,才能“天堑变通途”。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型命题写作题。
情境材料取材于中国古老故事“愚公移山”的相关话题。针对这个故事蕴涵的道理,关注的角度不同也就有了不一样的结论。而材料中列举了两种迥然不同的态度与观点:第一种人从故事中看到积极的一面,指出这个故事所体现的“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脚踏实地和勇于挑战恶劣环境;第二种人则指出愚公的行为不应该被认同与称道,因为以个人之力搬移大山不仅太苦太累,而且会耽误子孙的前程。两种对立矛盾的看法,代表了不同人的观点,而且两个阵营都不乏其人。而对“愚公移山”的故事,生活在当下的年轻人自然也有自己想法。基于此,根据材料提供的话题可以思考的角度有:愚公的行为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我们该从愚公身上学习和继承什么精神,新时代的青年当如何理性地看待“愚公移山”。
明确了材料提供思考的角度,再回到根据材料提出的写作任务。虽然只有一句话,但是却明确了要完成的任务。首先明确了所写文章的标题,这就要求写作必须以之为题构思立意、谋篇布局的标准;其次清楚了文章的体式——议论文,就是说所写的文章一定按照议论文的文体格式写作,文体意识要明确,不能另起炉灶。
既然标题已经设定,根据材料提供的思考问题的范围也划定,那么写作时首先要明确文章写作的意旨,提出文章的观点——思辨性继承,创新性发展,赋予“愚公精神”新时代的意义。明确观点之后,从理论上对其进行分析;然后,把所论述的问题与现实对接,理论联系实际,道理分析与典型事例相结合进行多角度的阐释;最后,把“愚公精神”与当代青年的学习、生活对接,继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以赋予这种思想新时代的意义。
立意:
1.“愚公精神”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
2.继承和发展“愚公精神”。
3.新时期需要“愚公精神”。
4.继承和发展,为“愚公精神”赋能。
江苏省盐城2023_2024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学情调研检测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2023_2024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学情调研检测试题,共16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2023_2024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学情调研测试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高邮2023_2024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学情调研测试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10,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苏州市2023_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州市2023_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语文试题,文件包含语文试卷2023-2024苏州高三上期中调研考pdf、语文答案2023-2024苏州高三上期中调研考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