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期末]吉林省白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语文][期末]吉林省白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第1页
    [语文][期末]吉林省白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第2页
    [语文][期末]吉林省白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期末]吉林省白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期末]吉林省白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由于民族精神的差异性,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和西方悲剧存在着鲜明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古典悲剧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封建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因而多数作品中的悲剧人物被束缚在现存总体秩序的罗网中而无法抽离,从而损失个体自主意识和对命运的反抗精神。而西方悲剧中的多数主人公总是和现存的总体秩序处于不可调和的对立状态,他们总是以挣脱现存秩序的束缚、否定现存秩序的合理性为自己行动的最终目的。
    其次,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中和之美”,在悲剧创作中则表现为“哀而不伤”。中国古典悲剧中的许多作品都具有“悲欢离合”的情节特征和苦乐相错的表现手法,往往有一个“欢乐的尾巴”,以“团圆”结局。如《窦娥冤》《赵氏孤儿》《娇红记》等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喜剧的因素。而西方悲剧,特别是古希腊悲剧,则强调“庄严的风格”在悲剧作品中的统一性,倾向于情节的发展要一悲到底,并往往以主人公毁灭而告终,从而在死亡中给悲剧盖上真实性的最后的印记。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死亡”这一著名的内心独白,就道出了西方悲剧冲突的严峻、残酷和不可调和的特征。
    第三,与西方以帝王贵族为主人公来揭开悲剧的历史不同,中国古典悲剧在早期就表现出贫民化的倾向。“偏于琐屑中传出苦情”是中国早期悲剧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特点。贫民化倾向在后来的《窦娥冤》《琵琶记》和《桃花扇》等优秀的戏剧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悲剧论的开山者,所界定的悲剧都是“英雄悲剧”,悲剧主人公必须是名声显赫、超越常人的“著名人物”。古希腊悲剧中的主角多是神化的英雄,而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角色,也都出于名门望族。在西方的一些戏剧理论家看来,悲剧和喜剧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模仿帝王贵人的行动,而后者是模仿卑微小民的行动。
    (摘编自赵凯《悲剧与人类意识》)
    材料二:
    在西方文化中,人没有完全把自我同自然割裂开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主要的关系,人处于自然的主宰之下,西方人观念中的“人性”不仅仅是指一部分人的性质,而是指所有人都不能没有的性质。人的各种悲剧的最深的根须不仅仅是扎根于人的自身,更扎根于超人间的意志的存在。在人之外有一个更巨大的力量制约着人的命运和人的发展,人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人的自由性是在人的悲剧性抗争中获得的。这是感受和理解西方所有悲剧性作品的一种基本观念。哈姆莱特的悲剧不仅有哈姆莱特的过错,还有他母亲和国王的过错,更有哈姆莱特根本无法超越的诸种无法直接感知的原因;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不仅有她和渥伦斯基的道德情操上的缺陷,更有存在于人本身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她的悲剧不仅是她的悲剧,也是所有女性的悲剧,甚至还是整个人类的悲剧。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和自然是绝对分离开来的。在儒家文化中,人是一个完全自足的系统,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可以靠人的努力完全得到解决,人的所有悲剧都是由人的过错造成,而非社会因素。人应当为自己所有的缺陷担负罪责。所以,中国的悲剧不具有真正的超人间的因素。
    西方悲剧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中国古代戏剧则是平民的戏剧,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贵族是强者,强者是有力量的人。强者重进取,重竞争,反抗道德束缚,因为他们不需要道德的保护,道德的保护限制着他们力量的发挥。平民是弱者,弱者是没有力量的人,他需要道德的保护。因此,西方的悲剧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是人的意志与超人间的意志或社会意志的冲突,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都是悲剧的制造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悲剧就没有悲剧性。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主动损害别人的人,应该获得自己正常的、平静的幸福生活。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不论他的冤情有没有获得最终的昭雪,他的悲剧都已构成。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超人间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对悲哀情绪的共鸣,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当然,它的悲剧精神的发展是受到平民意识的局限的,是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的,其悲剧精神的内涵相对薄弱。
    (摘编自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和西方悲剧之所以有着明显的区别,是因为中西方之间在民族精神方面存在差异。
    B.西方悲剧注重情节的发展一悲到底,往往通过主人公的死亡结局来展现戏剧冲突的严峻、残酷和不可调和的特征。
    C.在中国的悲剧中,人的悲剧是由人的自身原因造成的,而西方悲剧中人的悲剧则都是由超人间的意志造成的。
    D.中国悲剧中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只有弱者才可能成为悲剧主人公,西方悲剧中的冲突双方则都是强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时都谈到了儒家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但二者论述的目的并不相同。
    B.中国悲剧中的人物都没有个体自主意识和反抗精神,他们无法摆脱现存总体秩序的束缚。
    C.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中和之美”,许多古典悲剧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喜剧的因素。
    D.在西方观念中,人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在儒家文化中,人则能解决自身问题和社会问题。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冲突。——恩格斯
    B.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
    C.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者伟大人物的灭亡。——车尔尼雪夫斯基
    D.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王国维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色。
    5.请结合《窦娥冤》课文及材料二内容,简要分析《窦娥冤》是如何体现中国古代悲剧的悲剧性的。
    【答案】1.C 2.B 3.B
    4.①运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晰。开头提出了“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风格和西方悲剧存在着鲜明的区别”的中心论点,然后从三方面展开论述。
    ②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如:对比论证,把中西方的悲剧美学品格进行对比;举例论证,列举了《窦娥冤》《赵氏孤儿》等作品。
    ③语言科学严谨。运用了“多数”“许多”“往往”等词语,使表达恰切有分寸。
    5.①悲剧主人公因别人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幸福生活。《窦娥冤》中,窦娥因张驴儿父子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平静的生活,最后蒙冤而死。
    ②悲剧主人公反抗悲剧命运。窦娥死后,发出三桩誓愿,化成鬼魂申冤,最后借由父亲惩罚坏人,这是她对自己悲剧命运的反抗,对张驴儿父子不道德行为的反抗。
    ③观众出现相应的审美反应。窦娥的悲剧能够唤起观众对窦娥遭遇的悲哀情绪的共鸣,加强观众对悲剧精神的渴望,净化观众的心灵。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西方悲剧中人的悲剧则都是由超人间的意志造成的”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内容“人的各种悲剧的最深的根须不仅仅是扎根于人的自身,更扎根于超人间的意志的存在”,可知西方悲剧中人的悲剧形成的原因,不仅有超人间的意志,还有人自身的原因。
    故选C。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中国悲剧中的人物都没有个体自主意识和反抗精神”错误,根据材料第二段“多数作品中的悲剧人物被束缚在现存总体秩序的罗网中而无法抽离,从而损失个体自主意识和对命运的反抗精神”,可知多数作品中的悲剧人物没有个体自主意识和对命运的反抗精神,“都”太绝对。
    故选B。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和西方悲剧存在着鲜明的区别;
    B.不适合,是鲁迅对悲剧的定义,并不能体现出材料一提出的中方和西方悲剧的美学品格的区别。
    故选B。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色的能力。
    ①论证结构上:由开头的“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和西方悲剧存在着鲜明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主体部分的“首先,中国古典悲剧……从而损失个体自主意识和对命运的反抗精神”“其次,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中和之美’,在悲剧创作中则表现为‘哀而不伤’” “第三,与西方以帝王贵族为主人公来揭开悲剧的历史不同,中国古典悲剧在早期就表现出贫民化的倾向”,可知:运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晰,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三方面展开论述。
    ②论证方法上:由“中国古典悲剧没有也不可能……而西方悲剧中……为自己行动的最终目的”“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中和之美’,在悲剧创作中则表现为‘哀而不伤’……如《窦娥冤》《赵氏孤儿》《娇红记》等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喜剧的因素”,可知: 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如对比论证,把中西方的悲剧美学品格进行对比;举例论证,列举了《窦娥冤》《赵氏孤儿》等作品。
    ③论证语言上:由“因而多数作品中的悲剧人物”“而西方悲剧中的多数主人公总是”“中国古典悲剧中的许多作品”“并往往以主人公毁灭而告终” 等内容,可知:语言科学严谨,运用了“多数”“许多”“往往”等词语,使表达恰切有分寸。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二第三段“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结合《窦娥冤》的主体情节,善良的主人公窦娥,因为不善良的张驴儿父子,最后被押赴刑场,含冤致死。可知:悲剧主人公因别人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幸福生活,如《窦娥冤》中窦娥因张驴儿父子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平静的生活,最后蒙冤而死。
    ②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超人间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结合窦娥在被行刑前,发出“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这三桩誓愿,最后在窦娥死后,化成鬼魂申冤,告诉了父亲,由父亲惩罚坏人,沉冤得到昭雪。可知:悲剧主人公反抗悲剧命运,窦娥发出三桩誓愿,化成鬼魂申冤,最后借由父亲惩罚坏人,这是她对自己悲剧命运的反抗,对张驴儿父子不道德行为的反抗。
    ③根据材料二第三段“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对悲哀情绪的共鸣,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结合《窦娥冤》巨大成就和在文学史上的深远影响,尤其是对读者(观众)带来的心灵震撼。可知:观众出现相应的审美反应,窦娥的悲剧能够唤起观众对窦娥遭遇的悲哀情绪的共鸣,加强观众对悲剧精神的渴望,净化观众的心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骑桶者①
    卡夫卡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铲子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块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寻求帮助。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阳。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毙在门槛上,因此女主人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
    我怎么去,将决定此行的结果,因此我决定骑着煤桶前去。骑桶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是刚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妙哉,妙哉,那些平趴在地上的骆驼,在赶骆驼的人的棍下摇晃着身体站立起来时,也不过尔尔。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而煤店老板正在这地窖里伏在小桌上写字,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
    “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声音裹在呼出的热气里,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沉浊。“煤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因此我可以骑着它来到这里。行行好吧,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
    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边上。“我没有听错吧?”他转过头去问他坐在火炉旁边的长凳上织毛衣的妻子,“我没有听错吧?是一个顾客。”
    “我什么也没有听见。”妻子说,她平静地呼吸着,一面织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
    “噢,是的,”我喊道,“是我啊,一个老主顾,向来守信用,只是眼下没钱了。”
    “我的老伴,”煤店老板说,“是的,是有一个人,我不会弄错的,一定是一个老主顾,一个有年头的老主顾,他知道怎么来打动我的心。”
    “你怎么了,当家的?”妻子说,她把毛衣搁在胸前,暂歇片刻,“没有人,街上空空的,我们已经给所有的顾客供应了煤,我们可以歇业几天,休息一下。”
    “可是我正坐在这儿的煤桶上,”我喊道,寒冷所引起的没有感情的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请你们抬头看看,你们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你们给我一铲子煤,如果你们能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所有别的顾客你们确实都已经供应过了。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块在这桶里滚动的响声。”
    “我来了。”煤店老板说,他正要迈动短腿走上地窖的台阶,他的妻子却已经走到他的身边,拉住他的手臂说:“你待在这儿,如果你还固执己见的话,那就让我上去。想想你昨天夜里咳嗽咳得多么厉害。只为一件买卖,而且只是一件凭空想象出来的买卖,你就忘了你的妻儿,让你的肺遭殃,还是我去。”
    “那么你就告诉他我们库房里所有煤的品种,我来给你报价格。”
    “好。”他的妻子说,她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它运回家去,一铲最次的煤也行。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钟楼里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
    “他要买什么?”煤店老板喊道。“什么也不买,”他的妻子大声应着,“外面什么都没有,我什么都没有看到,什么都没有听到,只是听到钟敲六点,我们关门吧。真是冷得要命,看来明天我们又该忙了。”
    她什么也没有听见,什么也没有看见,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遗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我的煤桶虽然有着一匹良种坐骑的一切优点,但它没有抵抗力,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
    “你这个坏女人,”当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向店铺走去时,我还回头喊着,“你这个坏女人!我求你给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了,不复再见。
    (有删改)
    【注】①本篇小说作于1917年冬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促织》中成名之子变形后,一家人摆脱厄运,飞黄腾达,带有喜剧意义;而本文中“我”变形后仍摆脱不了被抛弃的命运,带有浓重的悲剧意义。
    B.本文两次描述了“我”的声音微弱不清,第一次是“我”首次呼喊煤店老板,第二次是“我”哀求老板娘,声音都与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
    C.本文开头写“我”因为唯一可以取暖的煤烧光了而打算向煤店老板请求帮助,并猜想煤店老板一定会因为“不可杀人”的十诫信条而帮助“我”。
    D.本文最后写煤店老板要动身回应“我”,却被老板娘截停了,但老板娘既听不见“我”,也看不见“我”,最后“我”被她用围裙扇走了。
    7.下列对文本相关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与《祝福》相似,采用第一人称叙述,随着“我”的叙述,读者迅速走进了叙述者所创设的时空,为当时的气氛所压抑,为人物的表现所震惊。
    B.《变形记》的“我”有着沉重的“外壳”,而本文的“我”却轻飘飘的,时常随着煤桶被升到很高,但都有现代派小说人物“异化”的隐喻作用。
    C.本文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样,都采用了冷静而客观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通过环境、对话、细节描写等手法,深刻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D.本文通过动作细节的荒诞让读者体会到“我”作为现实世界中处于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卑怯而复杂的心理,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样,富有讽刺意味。
    8.请简要分析文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9.有人说:“这篇小说看似荒诞不经,仔细体会却又显得有几分合情合理。”请结合全文,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D 7.C
    8.①借煤前,“我”明知道只有乞讨才能得到施舍,还是选择“骑着煤桶前去”,实质上是渴望成功又害怕遭到拒绝,试图保持最后的尊严;
    ②借煤途中,“我”骑着煤桶远离地面,对煤店老板急切地请求却不愿与煤店老板面对面交流,显示出“我”的急迫、胆怯却又无可奈何;
    ③借煤失败后,对于老板娘的拒绝,“我”最后赌气咒骂,却只能浮升到冰山区域而永远消失,体现了一种愤怒、孤独与绝望的心境。
    9.(1)“荒诞不经”主要指故事的整体框架采用虚构的手法。作者虚构了“我”骑着空煤桶飘浮在空中去煤店赊煤,最后被老板娘用围裙扇走浮升到冰山区域上的骑桶借煤的情节。
    (2)“合情合理”主要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现实性:
    ①小说中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细腻逼真,符合生活真实,如煤店老板和老板娘的对话形象生动;
    ②小说真实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特定的时代背景,当时贫富差距悬殊,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情节合情合理;
    ③小说能够真实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处境和精神状态,“我”是那个时代众多底层小人物中的一员,“我”面临的匮乏、孤独、无奈、隔绝等困境,都是当时社会现实底层百姓的真实反映,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性。
    【解析】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但老板娘既听不见‘我’,也看不见‘我’”错误,由“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向店铺走去”可知,老板娘只是假装看不见“我”。
    故选D。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都采用了冷静而客观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错,本篇小说采用的是荒诞手法,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故选C。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由“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寻求帮助”“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我怎么去,将决定此行的结果,因此我决定骑着煤桶前去”等内容,可知:借煤前,“我”明知道只有乞讨才能得到施舍,还是选择“骑着煤桶前去”,实质上是渴望成功又害怕遭到拒绝,试图保持最后的尊严。
    ②由“骑桶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是刚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声音裹在呼出的热气里,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沉浊”等内容,可知:借煤途中,“我”骑着煤桶远离地面,对煤店老板急切地请求却不愿与煤店老板面对面交流,显示出“我”的急迫、胆怯却又无可奈何。
    ③由“她什么也没有听见,什么也没有看见,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遗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了,不复再见”等内容,可知:借煤失败后,对于老板娘的拒绝,“我”最后赌气咒骂,却只能浮升到冰山区域而永远消失,体现了一种愤怒、孤独与绝望的心境。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1)先分析“荒诞不经”,由“因此我决定骑着煤桶前去”“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等内容,可知“荒诞不经”主要指故事的整体框架采用虚构的手法,作者虚构了“我”骑着空煤桶飘浮在空中去煤店赊煤,最后被老板娘用围裙扇走浮升到冰山区域上的骑桶借煤的情节。
    (2)再分析“合情合理”:主要指的是作品体现出来的现实性。
    ①由“而煤店老板正在这地窖里伏在小桌上写字”“‘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声音裹在呼出的热气里’”“‘我的老伴,’煤店老板说”“‘你怎么了,当家的?’妻子说,她把毛衣搁在胸前”等内容,可看出小说中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细腻逼真,符合生活真实。
    ②由“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铲子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块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他转过头去问他坐在火炉旁边的长凳上织毛衣的妻子”“她平静地呼吸着,一面织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等内容,可知:小说真实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特定的时代背景,当时贫富差距悬殊,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情节合情合理。
    ③由“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毙在门槛上”“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了,不复再见”等内容,可知:小说真实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处境和精神状态,“我”是那个时代众多底层小人物中的一员,“我”面临的匮乏、孤独、无奈、隔绝等困境,都是当时社会现实底层百姓的真实反映,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罪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①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
    材料二:
    汉兴之初,反秦之敝,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疏阔,而相国萧、曹以宽厚清静为天下帅,民作“画一”之歌。孝惠垂拱,高后女主,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至于文、景,遂移风易俗。是时,循吏如河南守吴公、蜀守文翁之属,皆谨身帅先,居以廉平,不至于严,而民从化。
    朱邑字仲卿,庐江舒人也。少时为舒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
    是时,张敞为胶东相,与邑书曰:“明主游心太古,广延茂士,此诚忠臣竭思之时也。直敞远守剧郡,驭于绳墨,匈臆约结,固亡奇也。虽有,亦安所施?足下以清明之德,掌周稷之业②,犹饥者甘糟糠,穰岁余粱肉。何则?有亡之势异也。昔陈平虽贤,须魏倩而后进;韩信虽奇,赖萧公而后信。故事各达其时之英俊,若必伊尹、吕望③而后荐之,则此人不因足下而进矣。”邑感敝言,贡荐贤士大夫,多得其助者。身为列卿,居处俭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
    (节选自班固《汉书·循吏传》)
    【注】①次行:秩序。②周稷之业:指农业。③伊尹:商朝贤相。吕望: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三得相A而不喜B知C其材自得之也D三去相E而不悔F知G非己之H罪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为,认为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的“以为”意思不同。
    B.效,仿效之意,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信者效其忠”的“效”意思不同。
    C.为,担任之意,与《六国论》中的“邯郸为郡”中“为”意思不同。
    D.举,被推举之意,与《阿房宫赋》中“函谷举”中“举”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司马迁眼中,法令是用来引导百姓的,刑罚是用来禁止奸邪作恶的,他对循吏的评价是积极的,认为这些官员能够促进国家治理。
    B.楚庄王实行货币改革,百姓携带起来很不方便,孙叔敖急百姓所急,积极进谏,楚庄王虚心采纳,下令恢复旧币制,后来市场秩序如初。
    C.朱邑理解张敞来信的意思,极力举荐人才,并给予他们多方的帮助。朱邑身为列卿,但生活节俭,所得俸禄和赏赐都与族中人共享。
    D.张敞任胶东国相,此地偏远难治,他常常感叹自己怀才不遇,难以施展抱负,于是他写信给朱邑,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朱邑身上。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
    (2)足下以清明之德,掌周稷之业,犹饥者甘糟糠,穰岁余粱肉。
    14.什么样的官员才可以被称为“循吏”,在这个问题上,司马迁和班固有哪些共同看法?请简要概括。
    【答案】10.BDF 11.A 12.D
    13.(1)关心慰问年迈老人和孤儿寡妇,对他们多有恩惠,他所在地区的官吏民众都很喜爱敬重他。
    (2)您以清廉贤明的品德,主持农业,好像饥饿的人把糟糠当作美味,在丰收之年把美味看成多余。
    14.①仁厚爱民,以政宽得人和。②善于听取进言。
    【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孙叔敖)三次居于相国之位却不沾沾自喜,因为他知道是靠自己的才能得到了这个位置;(他)三次离开相国之位却不感到后悔,因为他知道这并不是他自己的罪过。
    “三得相而不喜”与“三去相而不悔”结构一致,“知其材自得之也”与“知非己之罪也”结构一致,单独成句,BDF处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都是“认为”的意思。句意:楚庄王认为楚国的货币太轻。/我私下认为和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
    B.正确。仿效;献出。句意:近处的人看到后仿效他。/诚信的就会献出他们的忠心。
    C.正确。担任;成为。句意:他年轻时曾任舒县桐乡负责听讼、收取赋税的啬夫一职。/邯郸成为秦国的一个郡。
    D.正确。被推举;被攻占。句意:又因贤良被推举为大司农丞。/函谷关被攻占。
    故选A。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朱邑身上”理解有误,文中“邑感敞言,贡荐贤士大夫,多得其助者”是朱邑理解张敞的意思,便极力举荐人才,并给予多方的帮助,但根据张敞写信的内容可知,张敞并不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朱邑身上,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D。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存问”,关心慰问;“耆老”,年迈老人;“焉”,代词,他,代朱邑。
    (2)“清明”,清廉贤明;“甘”,把……当作美味;“穰岁”,丰收之年。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列举孙叔敖政令和缓,百姓安居乐业的事例。材料二第二段通过列举朱邑宽厚爱民的例子,可知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循吏要仁厚爱民,以政宽得人和。
    ②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司马迁列举楚相听取市令意见,让庄王恢复币令的例子,材料二第三段列举朱邑收到张敞的信后,便极力举荐人才,并给予多方的帮助,可知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循吏,要善于听取进言。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太史公说:法令是用来引导百姓的,刑罚是用来禁止奸邪作恶的。法令、刑罚不完备时,善良守法的百姓仍能够有所戒惧,修身行善,那是因为官吏不曾胡作非为啊。只要各级官吏都能奉职守法,依理办事,也可以使国家大治,何必使用严厉的刑罚呢?
    孙叔敖是一位楚国的隐士。相国虞丘把他推荐给楚庄王来代替自己。孙叔敖担任楚相三个月,施行教化,引导人民,举国上下和睦同心,世俗极好,政令和缓,有禁则止,官吏中没有奸邪之人,盗贼之事也不再发生。秋冬时节,规劝百姓上山伐木采摘,春夏时节,借助水势把木材运出山中,百姓各自从业谋生,全都安居乐业。
    楚庄王认为楚国的货币太轻,就下令把小钱改铸为大钱,百姓携带起来很不方便,很多人都被迫放弃了自己的职业。市令向楚相报告说:“市场秩序混乱,百姓都不安心从业,市场秩序很不安定。”楚相问:“这种情况有多久了?”市令回答:“三个多月。”楚相说:“不要再多说了,我马上就让市场恢复秩序。”过了五天以后,朝会的时候,楚相对楚庄王说:“前些日子更换了钱币,因为原来的钱分量很轻。现在市令前来报告说‘市场秩序混乱,百姓都不安心从业,市场秩序很不安定’。我请求恢复原来的币制。”楚庄王答应下来,命令才下达三天,市场秩序就恢复如初。
    这就是不用说教但是百姓也能受到感化,近处的人看到后仿效他,远处的人看到四周的变化后也去仿效他。因此(孙叔敖)三次居于相国之位却不沾沾自喜,(因为他)知道是靠自己的才能得到了这个位置;(他)三次离开相国之位却不感到后悔,(因为他)知道这并不是他自己的罪过。
    材料二:
    汉朝兴起之初,一反秦代的弊政,让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凡事都从简而行,禁例法规也大为放宽,而相国萧何、曹参以宽厚清静的办事作风成为天下的表率,人民因而编了一首“画一”歌来加以称颂。孝惠帝无为而治,吕后隐居深宫,而天下安宁,人民专心从事农业生产,一片丰衣足食的景象。而到文帝、景帝年间,便又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当时能奉公守法的循吏如河南郡太守吴公、蜀郡太守文翁这些人,都能严于律己,为人表率,平时办事清廉公正,不用强迫的方法,就能使人民顺从地接受感化。
    朱邑字仲卿,庐江郡舒县人。他年轻时曾任舒县桐乡负责听讼、收取赋税的啬夫一职,办事清廉公正,不施苛政,以仁爱之心为民谋利,未曾笞打欺辱过乡人。关心慰问年迈老人和孤儿寡妇,对他们多有恩惠,他所在地区的官吏民众都很喜爱敬重他。后来他调任太守卒史,又因贤良被推举为大司农丞,后又调任北海郡的太守,接着又凭借政绩和品行考核第一的成绩而升任大司农。(朱邑)为人淳朴敦厚,珍重故旧之情,然而又秉性正派,公事上不徇私情。因此天子器重他,朝廷官员也敬重他。
    那时张敞任胶东国相,给朱邑来信说:“当今皇上向往远古圣明之风,广泛招用贤良之士,这真是忠臣竭尽思虑(推荐人才、报效国家)的时候。然而我此时远守偏僻难治之郡,受到法规的拘束,胸怀狭隘,原本没有奇才。即使有,又哪有地方施展?您以清廉贤明的品德,主持农业,好像饥饿的人把糟糠当作美味,在丰收之年把美味看成多余。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有和没有之间的情况差异造成的。从前陈平虽有贤能,也需有魏倩的帮助,然后才得以进步;韩信虽是奇才,也要靠萧何的举荐,然后才得到信任。从以往那些各得时宜的英才俊杰的事例来看,假如一定要人才具有古代的伊尹、吕望那样的才能,然后才去推荐,那么这样的人才不用通过您推荐就会崭露头角了。”朱邑理解张敞的意思,便极力举荐人才,并给予多方的帮助。(朱邑)身为列卿,家中却十分节俭,所得俸禄和赏赐都与族中人共享,自家却没有多余的钱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①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①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陵是六朝古都,词的前两句就是盛赞它的繁华的。“自古”二字点明金陵作为帝都时间之久,“佳气”则指帝王之气。
    B.上片的末句是说晋代风光一时的王公贵族、社会名流,现在已经化为抔抔黄土。“衣冠”原指衣服和礼帽,这里是借代。
    C.“恣行”即随意走动,写词人的悠闲自在。“回头”一语双关,视角由楼内转向楼外,又从历史回忆过渡到眼前实写。
    D.词的最后一句以景结情,以“空自流”的长江之水的无情,来衬托词人内心之有情,扩大了词的意境,丰富了词的意蕴。
    16.本词与《桂枝香·金陵怀古》均为金陵怀古之作,请分析两首词的怀古之情有何不同。
    【答案】15.C
    16.①《南乡子》把六朝兴盛与衰亡的历史看作是人生一梦,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怅然之情,作者借咏史抒发退隐后的孤寂之感。
    ②《桂枝香·金陵怀古》借古讽今,借六朝竞逐豪奢相继灭亡的历史,劝谏当朝者奋起变革,切勿重蹈覆辙,表达了对政局的关心。
    【解析】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写词人的悠闲自在”错误,绕水游是排遣心中的愁绪或不平事的一种办法,在这里作者借这种典型的动作来表现内心的无边愁绪。好在这种绕水游并不受外在任何事物的限制,可以“恣行”,随意地到处走走,但这是一种无奈的自由。
    故选C。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南乡子》中“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等内容,感叹四百年的繁盛如今变成旧梦,尤其是晋代显赫一时的名士高官,也早已入土作古,历史的沧桑使人悲愁,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怅然之情,这是作者“晚年退居金陵时”,退隐后借咏史抒发的孤寂之感。
    ②《桂枝香·金陵怀古》“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等内容,感叹故都金陵曾经何等繁盛堂皇,在这朱雀门外结绮阁,六朝君主一个个地相继败亡,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无不对历代荣辱喟叹感伤,而今剩下的只有寒烟惨淡、绿草衰黄,借古讽今,借六朝竞逐豪奢相继灭亡的历史,旨在劝谏当朝者奋起变革,切勿重蹈覆辙,表达了对政局的关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魏征劝告太宗不可凭借“严刑”和“威怒”治理天下,否则会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后果。
    (2)《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竭力搜刮财物却又不珍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诗词中,诗人经常借景抒情,抒发物是人非的悲叹之情,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终苟免而不怀仁 貌恭而不心服 (2)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3)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登上古都“中心”,精巧的斗拱、华丽的彩绘引人驻足。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馆长王磊介绍,经历多年岁月风霜,钟鼓楼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①王磊说:“以彩绘保护为例,我们近些年只对其做过一次清洁工作。修旧如旧、存其原貌,才是最终目的。”
    “70克黄金可以做什么?②除了制成金条、首饰,也可锻造成约3800张金箔,层层贴附在钟楼的宝顶之上,在日月照耀下 A 。”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业务部负责人张清三向中新社记者“解密”。
    鼓楼在钟楼西北侧,古时,它们共同担任着报时、报警和发布启闭城门信号的职责,钟鼓楼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聚集之地。③随着时代变迁,“晨钟暮鼓”之声渐息,但钟鼓楼下, B 之景依旧。
    “钟鼓楼就像生活中的‘影子’,走哪都绕不开,可谓‘ C ’。”④离开家乡二十四年,从事中日文化交流的西安人刘剑说,钟鼓楼见证了自己与祖辈的血脉相连,也联结着游子对故土的牵挂。他感叹,在钟鼓楼的“影子”中,寄托着游子们浓浓的乡愁。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钟鼓楼就像生活中的‘影子’,走哪都绕不开”中“影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
    B.“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
    C.“五四”以来,中国青年们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
    D.广大党员干部决不能“闯禁区”“踩红线”和“打擦边球”。
    20.“助其‘延年益寿’不可‘大动干戈’”这句话出现在文中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答案】18.A.熠熠生辉 B.车水马龙 C.如影随形
    19.D 20.A
    【解析】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结合前文“约3800张金箔,层层贴附在钟楼的宝顶之上”可知,此处形容这些金箔在“在日月风光中”发出闪耀的光芒,可填“熠熠生辉”。熠熠生辉:亮晶晶地发出光辉。
    B.此处和前文钟鼓之声渐息,形成转折,虽然楼上的钟鼓声渐息,但是楼下的城市热闹依旧,可填“车水马龙”。车水马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
    C.从前文“钟鼓楼就像生活中的‘影子’,走哪都绕不开”可知,人们的生活和钟鼓楼息息相关,就像自己和影子的关系一样,可填“如影随形”。如影随形:指好像影子老是跟着身体。比喻两个事物或人关系密切不能分离。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影子”所用引号,表特殊含义。本句不是指真正的影子,而是和自己密切相关的事物。
    A.表示引用。
    B.表示强调。
    C.表示特定称谓。
    D.表示特殊含义。
    故选D。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延年益寿”,本义指增加岁数,延长寿命,加引号则表示特殊含义,句中指对钟鼓楼进行保护;“大动干戈”,本义指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加引号则表示保护钟鼓楼不能大刀阔斧地改变。
    A.①处后王磊说应该“修旧如旧、存其原貌,才是最终目的”,这句话和王磊所说勾连紧密,完全契合。
    B.②处前后介绍用黄金锻造金箔,如果插入这句话,则会导致前后文断裂。
    C.③处前后介绍钟鼓楼的职责发生变化,没有涉及保护层面的意思。
    D.④处前后表达的是游子对钟鼓楼的牵挂、思念,也没有涉及保护层面的意思。
    故选A。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鸟群喜欢“排兵布阵”,比如迁徙的大雁一会儿排成“一”字, ①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降低鸟群飞行的能量成本,研究表明,大雁在“人”字飞行时可以比它们单独飞行时减少12%~20%的能量,有助于鸟群进行更长时间的飞行。另外,保持队形还能使每只鸟都能看到同伴的位置,避免鸟类之间相互碰撞,毕竟个体多起来很容易发生“剐蹭的安全事故”。
    不过,对于一些大型宽翅猛禽来说,这种问题就不存在,因为它们大多会孤身上路,独自完成迁徙。 ② ,因为白天太阳加热空气带来的热气流可以支撑它们进行远距离翱翔。
    ③ 。特别是随着人类越来越多地介入自然,鸟类在迁徙过程中很容易与人造物体发生碰撞,比如与建筑物的玻璃窗和栏杆、电线和信号塔、车辆等的碰撞。毫不夸张地说,候鸟的每一次迁徙都是一首勇气的赞歌,因此希望人类更多地关注候鸟,给予它们更好的迁徙环境。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请简述第一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55个字。
    【答案】21.①一会儿排成“人”字 ②它们通常在白天迁徙 ③鸟类迁徙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
    22.鸟群之所以喜欢保持队形,一是因为可以降低鸟群飞行的能量成本,二是因为能够避免鸟类之间相互碰撞。
    【解析】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句,结合前文“比如迁徙的大雁一会儿排成‘一’字”,后文“大雁在‘人’字飞行时”,可知此处指出大雁飞行时不仅排成“一”字,有时候也会排成“人”字,故可填:一会儿排成“人”字。
    ②句,结合后文“因为白天太阳加热空气带来的热气流可以支撑它们进行远距离翱翔”,这是对原因的解释,可知此处指“白天迁徙”这一事实,故可填:它们通常在白天迁徙。
    ③句,结合后文“鸟类在迁徙过程中很容易与人造物体发生碰撞”等内容,可知此处指出鸟类迁徙会遇到很多艰难险阻,并不容易,故可填:鸟类迁徙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
    【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第一段共三句话,第一句指出“鸟群喜欢‘排兵布阵’”,并以大雁排成“一”字、“人”字为例。第二句解释第一个方面的原因“可以降低鸟群飞行的能量成本”;第三句解释第二个方面的原因“避免鸟类之间相互碰撞”。
    根据题干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进行概括,压缩后大致为:鸟群之所以喜欢保持队形,一是因为可以降低鸟群飞行的能量成本,二是因为能够避免鸟类之间相互碰撞。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被迫置身于人群的时候,往往是最应该自守孤独的时候。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找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只有一句话,充满辩证的哲理意味。材料中的关键词是“被迫”“自守”,强调人有时被迫置身于群体环境中,被群体裹挟,“被迫”一词含有不得不的意思,与主动地融入群体有本质上的区别。“自守”则是指人在群体中应保持思想和人格上的独立,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考和认知。
    材料的侧重点是放在“自守孤独”之上的。此处“孤独”非贬义,指的是远离人群,独自静下心来钻研、或者在独处中清醒冷静地认识自己。材料中被迫置身的“群体”也要进行辩证地分析,这里的“群体”不止是会给个体以庇护,也会让个体丧失精神上的独立性,甚至使个体身不由己。可见材料要表达的意思是:当我们不得不身处喧嚣和热闹中时,常常是我们最应该保持冷静、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时候;我们不要被热闹和喧嚣裹挟,要在内心为自己留一方净土。我们要得守住内心的孤独,即使踽踽独行,也不能被浮世支配了我们最后的清欢。行文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论述的侧重点,不要对“喧嚣”与“自守孤独”平均使用笔墨,而应将重点放在“自守孤独”上,这样才是切合题意的。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身在闹市,自守孤独。接着,分析结合现实例子,分析个体与人群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同时又与这个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我们生活在群体中,在享受着群体带来的红利的同时,又被纷杂的信息所扰。然后指出,“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当我们被迫置身于人群当中时更应时刻谨记,一时的欢愉带来的快意不能真正穿透内心。学会享受学会独处,学会保留自己的判断并保持自我坚定,在黑暗幽远的道上,当心地慢慢走着,仔细倾听自己的足音。最后,总结观点:“被迫置身于人群的时候,往往是最应该自守孤独的时候。”人们是离不开群体的,我们身处当中,秉持独自思想是一种独特的风采。可以将自己的思维融入集体,丰富自我,坚守是非,避免被“羊群效应”所击倒,沉浸在那份仅能令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之中。愿你能谙于孤独,坚守自我,笑对人生。
    立意:
    1.身在闹市,心若止水。
    2.耐得住寂寞也是一种能力。
    3.浸润喧嚣,依然年少。
    4.不被繁华裹挟,保留心中净土。
    5.以宁静心,赴喧嚣流。

    相关试卷

    吉林省白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吉林省白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色, 有人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吉林省白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吉林省白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吉林省白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吉林省白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1页。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