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章末整合提升练+评估检测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2章章末整合提升练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2章章末整合提升练含答案,共9页。
章末整合提升发展路径1 运用结构与功能观、进化和适应观分析群落的形成和演替。问题情境1.某生物学研究机构在对某草原生态系统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后,得到如下所示统计表(单位: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种群之间存在共生关系B.甲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则以甲为食的生物数量减少C.甲、乙种群的变化过程不属于演替过程D.甲种群密度变化只受乙种群影响解析:据题表可知,甲种群逐渐衰亡,乙种群逐渐占优势,二者之间存在种间竞争的可能性最大;一种生物减少后,会导致以这种生物为食的生物数量减少;表中所示甲、乙种群的变化过程属于演替过程;在生态系统中,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很多。答案:B素养阐释1.同一区域甲种群数量减少,乙种群数量增多,从二者关系来看,属于种间竞争。造成甲种群数量减少的生物因素可以从种内竞争考虑,也可以从种间关系考虑。甲种群数量减少,对其他生物也会造成影响,有利的保留下来,不利的就会被淘汰。2.结构决定功能,甲、乙两种群存在竞争关系,在竞争中具有优势的就会保留下来,数量越来越多,反之,数量越来越少。3.生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甲种群灭绝,则会对与其有关的其他生物造成影响。发展路径2 基于对不同类型的群落与其环境关系的分析,认同群落的形成和演替是有客观规律的,人类活动也应顺应自然界的客观规律。问题情境2.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我国某自然保护区由于地震导致山体滑坡,30年后,科研人员对其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科研人员在两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多个样地,测定生物量,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S2B.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恢复群落的过程是次生演替C.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只有原始林群落的20%D.恢复群落植被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子是光照解析: 恢复群落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相对简单,植被的有机物总量少,所以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S2;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还可能存在植物种子、可能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恢复群落总生物量为19 g/m2,原始林群落总生物量为95 g/m2,前者是后者的20%;恢复群落植被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子是土壤条件。答案:D素养阐释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最本质的区别是演替的起点。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还可能存在植物的种子、可能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因此会形成新的群落。利用人工措施恢复群落植被也应该考虑山体滑坡后的土壤条件,帮助群落植被快速恢复。发展路径3 基于对人类活动影响群落结构和演替的了解,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认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必要性。问题情境(2023·广东卷)20世纪70-90年代珠海淇澳岛红树林植被退化,形成的裸滩被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占据,天然红树林秋茄(乔木)-老鼠簕(灌木)群落仅存32 hm2。为保护和恢复红树林植被,科技人员在互花米草侵占的滩涂上成功种植红树植物无瓣海桑,现已营造以无瓣海桑为主的人工红树林600 hm2。各林龄群落的相关特征见下表。回答下列问题:(1)在红树林植被恢复进程中,由裸滩经互花米草群落到无瓣海桑群落的过程称为 。恢复的红树林既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也是多种水鸟栖息和繁殖场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无瓣海桑能起到快速实现红树林恢复和控制互花米草的双重效果,其使互花米草消退的主要原因是 。 (3)无瓣海桑是引种自南亚地区的大乔木,生长速度快,5年就能大量开花结果,现已适应华南滨海湿地。有学者认为无瓣海桑有可能成为新的外来入侵植物。据表分析,提出你的观点和理由: 。 (4)淇澳岛红树林现为大面积人工种植的无瓣海桑纯林。为进一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根据生态工程自生原理并考虑不同植物的生态位差异,提出合理的无瓣海桑群落改造建议: 。 解析:(1)题干中的“裸滩”由红树林植被退化形成,土壤条件基本保留,该地发生的演替类型应为次生演替;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方面,恢复的红树林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也是多种水鸟栖息和繁殖场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2)根据表中信息,无瓣海桑群落高度和树冠层郁闭度高,与互花米草竞争阳光等环境资源,且占据优势,故无瓣海桑能使互花米草消退。(3)无瓣海桑不会成为新的外来入侵植物,理由是16年和>50年的红树林群落都没有林下无瓣海桑更新幼苗,却仍有林下秋茄更新幼苗。(4)根据题目信息,无瓣海桑是大乔木,秋茄是乔木,老鼠簕是灌木,再选一些红树林草本植物,它们具有不同的生态位,根据自生和生物多样性原理,引入占有不同生态位的植物,提高了生物多样性,使群落结构更加复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答案:(1)次生演替 间接 (2)无瓣海桑群落高度和树冠层郁闭度高,在与互花米草竞争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过程中占优势 (3)不可能,在红树林群落演替后期没有林下无瓣海桑更新幼苗,却仍有林下秋茄更新幼苗 (4)引入秋茄、老鼠簕和一些红树林草本植物,这些植物占有不同的生态位,提高了生物多样性,使群落结构更加复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素养阐释1.西北干旱地区经过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治理后,自然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部分地区的沙漠变成了绿洲,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2.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影响有时会超过其他因素的影响,通过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等,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当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导致灾害频繁发生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和退牧还草是非常有必要的。生物术语第1节群落、物种丰富度、原始合作(互惠)、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寄生、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分层现象、镶嵌分布、季节性、生态位第2节适应性、协调和平衡、天然群聚第3节群落演替、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答题语言第1节1.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高2.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而是种内竞争,捕食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3.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4.水平结构上种群的分布与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等有关5.识别组成群落的物种并列出它们的名称,这是测定物种丰富度的最简单的方法6.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能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空间等环境资源的能力7.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8.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样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9.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10.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第2节1.群落的划分依据是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2.某地的群落是什么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3.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从而维持种群之间的协调和平衡4.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适宜的生存环境,因此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第3节1.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2.群落演替中的森林阶段对光能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3.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甚至可发生优势取代4.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5.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6.群落的发展变化是生物与环境间定向选择的结果7.恢复群落植被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子是土壤条件种群第1年第2年第3年第5年第8年甲4 4904 1203 8896710乙01202803 2114 553红树林群落(林龄)无瓣海桑群落(3年)无瓣海桑群落(8年)无瓣海桑群落(16年)秋茄-老鼠簕群落(>50年)群落高度/m3.211.012.55.7植物种类/种3324树冠层郁闭度/%70809090林下互花米草密度/(株·m-2)301500林下无瓣海桑更新幼苗密度/(株·100 m-2)01000林下秋茄更新幼苗密度/(株·100 m-2)0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