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练习4.3物质的密度(练习)(原卷版+解析)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6169392/0-172663492274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练习4.3物质的密度(练习)(原卷版+解析)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6169392/0-172663492278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练习4.3物质的密度(练习)(原卷版+解析)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6169392/0-172663492280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3节 物质的密度课堂检测
展开【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为了探究“温度和物质状态对同种物质密度的影响”,小应在一定的环境下将1g的冰加热,分别记录其温度和体积的数据,利用描点法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图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0°C时,冰块的密度比水大
B.当0°C时,在冰变成水的过程中质量变小
C.当水从0°C上升到4°C的过程中,其密度逐渐增大
D.研究结果表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会随状态而发生改变
2.根据对密度公式ρ=的理解,下列能正确反映同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密度三者关系的是( )
A.B.C.D.
3.在平整地面上有一层厚度均匀的积雪,小明用力向下踩,形成了一个下凹的脚印,如图所示。脚印下的雪由于受外力挤压可近似看成冰层,利用冰的密度,只要测量下列哪组物理量,就可以估测出积雪的密度?( )
A.积雪的厚度和脚印的面积B.积雪的厚度和脚印的深度
C.冰层的厚度和脚印的面积D.脚印的深度和脚印的面积
4.在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中,小宁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出液体和量杯的总质最m及液体的体积V,得到几组数据并绘出如图所示的m-V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量杯质量为40gB.40cm3的该液体质量为40g
C.该液体密度为1.25g/cm3D.该液体密度为2g/cm3
5.如图所示,甲、乙两种实心球材料不同但体积相等,此时游码归零,天平平衡。则甲乙两种材料的密度之比为( )
A.3∶4B.4∶3C.2∶1D.1∶2
6.小明用天平、量筒和烧杯测量某种食用油的密度,下图表示了他的主要操作过程,几位同学对他的实验提出了如下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甲认为他测出的油的质量为62 g B.乙认为他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C.丙认为他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小 D.丁认为他的实验操作简捷,结果准确
7.分别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三个实心体a、b、c,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
A.若体积相同,则b物体的质量最大B.若质量相同,则c物体的体积最大
C.b物质的密度是2×103kg/m3D.c物质的密度最大
8.密度公式ρ=因能被写成如图所示的样式,而被称为“物理最美公式”。关于该公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不同种类的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定不同
B.ρ=是密度的定义式,实质上是密度与物体质量、体积无关
C.同种物质的密度和由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D.同种物质的密度和由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9.泡沫钢是含有丰富气孔的钢材料,可作为防弹服的内芯,孔隙度是指泡沫钢中所有气孔的体积与泡沫钢总体积之比。已知钢的密度为7.9×103kg/m3, 一块质量为1.58kg,边长为1dm的正方体泡沫钢,孔隙度是( )
A.1%B.80%C.90%D.99%
10.小科在测量金属块的密度,当天平最后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右盘中所放砝码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然后,小科取来的量筒盛上水,将系好细线的金属块放入水中,量筒中的水面升高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根据实验过程及现象,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金属块的质量为74g B.金属块的体积为
C.金属块的密度为 D.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线处静止时,表示天平平衡
11.北方寒冬,为制作冰雕所需的冰块,艺术家找来如图所示的长方体箱子,箱内空腔长1m、宽0.6m、高0.5m。在箱内加深度为h0的水,一夜之后水完全结冰,且冰块恰好与空腔形状完全一致。已知,,则h0为( )
A.0.5mB.0.45mC.0.4mD.0.35m
12.在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中,小科利用测得的数据绘制出“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与“液体的体积V”的关系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量杯质量为20gB.该液体密度为0.8g/cm3
C.50cm3该液体的质量为80gD.120g 该液体的体积为100cm3
13.用竹子制作的酒提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酒的香味,如图是一种最多能装2两(100g)白酒(密度为0.8g/cm3)的竹提子,若用它来盛放水,可以装满水的质量为( )
A.100g B.125g C.75g D.1250g
14.如图所示是A、B、C三种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的关系图,由图可知,A、B、C三种物质密度大小的关系是( )
A.A物质的密度为0.6kg/m3 B.A、B、C三种物质的密度都是随着质量的变大而变大
C.三者密度最大的物质是C D.B物质的密度是C物质的1.5倍
15.小金想测量酒精的密度,先用烧杯盛适量的酒精,再用天平称其总质量为80g,然后把烧杯中的酒精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最后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剩余酒精的质量,如图所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小金的操作不需要进行“测量空烧杯的质量”这一步骤
B.倒入量筒中酒精的质量为8g
C.该酒精的密度为0.8×103kg/m3
D.如果把酒精倒入湿润的量筒,则会导致测量出的酒精密度偏大
16.下列对密度定义式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密度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B.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C.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D.密度是由它的质量和体积所决定
17.在做“测盐水的密度”的实验中,有下列步骤:
(1)用托盘天平测出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
(2)将盐水倒一部分到量筒中,读出量筒中盐水体积
(3)用托盘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
(4)计算出盐水的密度值。
上述步骤合理顺序是( )
A.(1)(2)(3)(4)B.(4)(1)(2)(3)
C.(2)(1)(3)(4)D.(3)(1)(2)(4)
18.小梦参加了5月份的实验操作考试。下表中记录的是小梦与其他三位同学测出的小石块密度(注:查密度表可知,石块的密度为2.50克/厘米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四位考生的实验都失败了,因为密度表中石块的密度为2.50克/厘米3
B.只有小满的数据可以接受,因为他的数据最接近密度表中的数据
C.只有张扬的数据不可以接受,因为他的数据偏差最大
D.只要实验操作正确,数据真实,上述数据均有效
19.现有密度分别为ρ1、ρ2(ρ1<ρ2)的两种液体,质量均为m0,某工厂要用它们按体积比1:1的比例配制一种混合液(设混合前后总体积保持不变),且使所得混合液的质量最大,则( )
A.这种混合液的密度为2ρ1ρ2/ρ1+ρ2
B.这种混合液的密度为ρ1ρ2/2(ρ1+ρ2)
C.按要求配制后,剩下的那部分液体的质量为
D.按要求配制后,剩下的那部分液体的质量为
20.小颜同学根据常温常压下一些物质的密度,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 )
A.固体的密度一定大于液体的密度
B.100克酒精倒掉50克,剩下酒精的密度为0.4×103kg/m3
C.体积相同的实心铝块和冰块,铝块的质量是冰块的3倍
D.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则铝块体积一定大于铜块体积
二、填空题
21.油、盐、酱、醋是百姓人家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在一次科学拓展性课程中,朱老师带领同学们测量“浙江老字号”丽水某品牌酱油的密度,小清同学调节天平平衡后,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A.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如图甲);
B.将适量的酱油倒入空烧杯,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乙);
C.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出酱油的体积(如图丙)。
(1)分析图中实验数据可得酱油的质量是___________克。
(2)根据图中实验数据计算该品牌酱油的密度。( )
(3)小华认为按照小清的实验步骤,测得的酱油密度值会偏大,理由是___________,若要减小测量误差,更合理的实验步骤顺序应该是___________。
(4)实验结束后,小清突然想起在调节天平平衡时,没有将游码归零就调节了天平平衡(如右图),在本实验中,该错误操作会使测得的酱油密度值___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2.如图所示是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示意图。
(1)在调整天平平衡时,发现指针向左偏,则横梁上的螺母向______调(填“左或右”)
(2)该小石块的质量为______克,体积是______厘米3,密度是______克/立方厘米。
23.图甲所示为同学们在综合实践基地制作的水培植株,其水面上浮有一些“小石头”,同学误称其为“浮石”。它们实际上是起固定植株作用的“陶粒”,是以页岩、黏土为原料,经高温焙烧形成。
(1)真正的“浮石”是由火山喷发后的岩浆冷却后形成的有气孔构造的岩石,其本质属于______岩。
(2)小明要测定某品牌陶粒(无吸水性)的密度。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取20颗陶粒,用托盘天平称量其质量。当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该20颗陶粒的质量为_______克。
步骤二:将该20颗陶粒,置于量筒A中,并用一个带孔隔板(浮石不能通过小孔)卡在量简里。用另一个装有50毫升水的量筒B,往A中加水,至液面到达隔板处,此时量筒B中剩余水的体积如图丙所示。。
通过计算说明该品牌陶粒的密度。_______
24.如图为某容器盛某种液体,液体的体积V与容器和液体总质量m的关系图,请根据图回答:
(1)容器内液体的密度是___________;
(2)当盛100液体时,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是___________kg。
考生
小梦
小满
李明
张扬
小石块的密度
2.45克/厘米3
2.52克/厘米3
2.56克/厘米3
2.60克/厘米3
水
1.0×103kg/m3
冰
0.9×103kg/m3
酒精
0.8×103kg/m3
铝
2.7×103kg/m3
水银
13.6×103kg/m3
铜
8.9×103kg/m3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
物质的密度
【同步练习-解析】
一、选择题
1.为了探究“温度和物质状态对同种物质密度的影响”,小应在一定的环境下将1g的冰加热,分别记录其温度和体积的数据,利用描点法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图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0°C时,冰块的密度比水大
B.当0°C时,在冰变成水的过程中质量变小
C.当水从0°C上升到4°C的过程中,其密度逐渐增大
D.研究结果表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会随状态而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A.由图像可知,在0°C时,冰块的体积大于水的体积,质量不变,利用密度公式可知,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A错误;
B.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与形状、状态、空间位置无关,所以0°C时,在冰变成水的过程中质量不变,故B错误;
C.由图像可知,水从0°C上升到4°C时,其体积变小,利用密度公式可知,水的质量不变,体积减小,则密度增大,故C正确;
D.密度会随状态发生改变,水结冰后密度会变小,故D错误。
2.根据对密度公式ρ=的理解,下列能正确反映同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密度三者关系的是( )
A.B.C.D.
【答案】C
【解析】
AB.根据m=ρV可知,同种物质密度相等,那么它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即二者图像是一条通过坐标原点的斜线,故A、B错误,故AB不符合题意;
CD.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在数值上等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但是与质量和体积无关,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同种物质的密度肯定相同,因此密度随体积变化的图线应该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故C正确,符合题意;D错误;故D不符合题意。
3.在平整地面上有一层厚度均匀的积雪,小明用力向下踩,形成了一个下凹的脚印,如图所示。脚印下的雪由于受外力挤压可近似看成冰层,利用冰的密度,只要测量下列哪组物理量,就可以估测出积雪的密度?( )
A.积雪的厚度和脚印的面积B.积雪的厚度和脚印的深度
C.冰层的厚度和脚印的面积D.脚印的深度和脚印的面积
【答案】B
【解析】
设脚印的面积为S,积雪的厚度为h,脚印的深度为h1,冰的密度为ρ冰,
则由ρ=可得,脚印下积雪的质量 m雪=ρ雪V雪=ρ雪Sh
被挤压变为冰后的质量 m冰=ρ冰V冰=ρ冰S(h−h1)
根据m雪=m冰得 ρ雪Sh=ρ冰S(h−h1) ρ雪=ρ冰
可见,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积雪的厚度h、脚印的深度h1。
4.在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中,小宁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出液体和量杯的总质最m及液体的体积V,得到几组数据并绘出如图所示的m-V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量杯质量为40gB.40cm3的该液体质量为40g
C.该液体密度为1.25g/cm3D.该液体密度为2g/cm3
【答案】B
【解析】
由图像可解出图像与纵轴交于20g处,此时液体体积为0,则可知量杯质量为20g;
由图像可知,当液体体积为20cm3时,总质量为40g,则液体质量为20g,密度
则40cm3的该液体质量
故B正确,ACD错误。
5.如图所示,甲、乙两种实心球材料不同但体积相等,此时游码归零,天平平衡。则甲乙两种材料的密度之比为( )
A.3∶4B.4∶3C.2∶1D.1∶2
【答案】C
【解析】
天平左右两侧的质量相等,所以
2ρ甲V+ρ乙V=ρ甲V+3ρ乙V ρ甲V=2ρ乙V ρ甲∶ρ乙=2∶1
6.小明用天平、量筒和烧杯测量某种食用油的密度,下图表示了他的主要操作过程,几位同学对他的实验提出了如下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甲认为他测出的油的质量为62 g
B.乙认为他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C.丙认为他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小
D.丁认为他的实验操作简捷,结果准确
【答案】B
【解析】
A.由题图可知,小明的这个实验中,空烧杯的质量为m杯=14g,而烧杯和油的总质量为m总=62g,故油的质量应为
故A选项错误;
BC.这个实验设计中,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再测出烧杯和油的总质量,故两者质量之差即油的质量.之后再把烧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测量油的体积,这个过程中,由于油从烧杯中倒出时会有一定的残留,故量筒测出的油的体积会比原来烧杯中油的体积要少,根据公式可知,体积测量值比真实值小,测出的密度就比真实值大了,故B正确,C错误;
D.由于实验步骤不合理,误差较大,应先测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再倒一部分到量筒中测体积,最后测剩余食用油与烧杯的质量,从而测出食用油的密度,故D错误。
7.分别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三个实心体a、b、c,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
A.若体积相同,则b物体的质量最大B.若质量相同,则c物体的体积最大
C.b物质的密度是2×103kg/m3D.c物质的密度最大
【答案】B
【解析】
AD.由图可得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a物体的质量最大,所以a物质的密度也最大故AD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得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c物体的体积最大,故B符合题意。
C.由图可得在b物体的体积为3m3时,其质量为3×103kg,可得b的密度
故C不符合题意。
8.密度公式ρ=因能被写成如图所示的样式,而被称为“物理最美公式”。关于该公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不同种类的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定不同
B.ρ=是密度的定义式,实质上是密度与物体质量、体积无关
C.同种物质的密度和由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D.同种物质的密度和由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答案】B
【解析】
A.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为实心物体的密度,不同种类的实心物质密度是不同的,若一个实心的铝球有可能与一个空心铁球的质量和体积比相等,故A错误。
B.密度的公式为质量和体积比,这只是一个计算的定义式,而密度与物体质量和体积无关的,故B正确。
C.对于同种物质来说,密度是保持不变的,故与质量是无关的,故C错误。
D.同种物质的密度不变,故与体积无关,例如:一块橡皮切了一半,体积减半,质量减半,但是密度不变,故D错误。
9.泡沫钢是含有丰富气孔的钢材料,可作为防弹服的内芯,孔隙度是指泡沫钢中所有气孔的体积与泡沫钢总体积之比。已知钢的密度为7.9×103kg/m3, 一块质量为1.58kg,边长为1dm的正方体泡沫钢,孔隙度是( )
A.1%B.80%C.90%D.99%
【答案】B
【解析】
孔隙度是指泡沫钢中所有气孔的体积与泡沫钢总体积之比。
由密度公式可知正方体泡沫钢中钢的体积
正方体泡沫钢的体积 V=1dm3=1000cm3
泡沫钢中所有气孔的体积 V孔=V-V钢=1000m³-200cm³=800cm3
孔隙度为
10.小科在测量金属块的密度,当天平最后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右盘中所放砝码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然后,小科取来的量筒盛上水,将系好细线的金属块放入水中,量筒中的水面升高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根据实验过程及现象,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金属块的质量为74g
B.金属块的体积为
C.金属块的密度为
D.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线处静止时,表示天平平衡
【答案】B
【解析】
A.由图甲可知,金属块的质量 m=50g+20g+4g=74g
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金属块的体积 V=60cm3-50cm3=10cm3
故B错误,符合题意;
C.金属块的密度
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天平的使用可知,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线处静止时,表明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了,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11.北方寒冬,为制作冰雕所需的冰块,艺术家找来如图所示的长方体箱子,箱内空腔长1m、宽0.6m、高0.5m。在箱内加深度为h0的水,一夜之后水完全结冰,且冰块恰好与空腔形状完全一致。已知,,则h0为( )
A.0.5mB.0.45mC.0.4mD.0.35m
【答案】B
【解析】
在箱内加深度为h0的水,水的体积 V水=1m×0.6m×h0
水结冰,冰的体积 V冰=1m×0.6m×0.5m
水结冰,状态变化、质量不变,可得 m水=m冰
1×103kg/m3×1m×0.6m×h0=0.9×103kg/m3×1m×0.6m×0.5m h0=0.45m
12.在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中,小科利用测得的数据绘制出“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与“液体的体积V”的关系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量杯质量为20gB.该液体密度为0.8g/cm3
C.50cm3该液体的质量为80gD.120g 该液体的体积为100cm3
【答案】B
【解析】
A.根据图像可知,当液体的体积V=0时,总质量为40g,则烧杯的质量为40g,故A错误。
BD.当液体的体积为100cm3时,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120g,则液体的质量为
m液=m总-m杯=120g-40g=80g
液体密度为
故B正确,D错误。
C.根据图像可知,当液体体积为50cm3时,液体的质量为 m=×V=0.8g/cm3×50cm3=40g
故C错误。
13.用竹子制作的酒提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酒的香味,如图是一种最多能装2两(100g)白酒(密度为0.8g/cm3)的竹提子,若用它来盛放水,可以装满水的质量为( )
A.100g B.125g C.75g D.1250g
【答案】B
【解析】
白酒的体积 V==125cm3
竹提子的体积等于白酒的体积,水的体积等于竹提子的体积,所以装满水的质量
m水=ρ水V水=ρ水V=1g/cm3×125cm3=125g
14.如图所示是A、B、C三种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的关系图,由图可知,A、B、C三种物质密度大小的关系是( )
A.A物质的密度为0.6kg/m3
B.A、B、C三种物质的密度都是随着质量的变大而变大
C.三者密度最大的物质是C
D.B物质的密度是C物质的1.5倍
【答案】C
【解析】
A.由图可知A的密度 =0.6g/cm3=600kg/m3
故A不符合题意;
B.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和体积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C.由图象可知,当三种物质的质量都为30g时,C物质的体积最小,A物质的体积最大,所以C物质的密度最大,A物质的密度最小,故C符合题意;
D.B物质的密度 =1g/cm3
C物质的密度
B物质的密度是C物质的
故D不符合题意。
15.小金想测量酒精的密度,先用烧杯盛适量的酒精,再用天平称其总质量为80g,然后把烧杯中的酒精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最后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剩余酒精的质量,如图所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小金的操作不需要进行“测量空烧杯的质量”这一步骤
B.倒入量筒中酒精的质量为8g
C.该酒精的密度为0.8×103kg/m3
D.如果把酒精倒入湿润的量筒,则会导致测量出的酒精密度偏大
【答案】D
【解析】
AB.由题知,烧杯和酒精总质量为 m总=80g
把烧杯中的酒精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根据图示可读出烧杯和剩余酒精的质量为
m剩=50g+20g+2g=72g
所以量筒中酒精的质量为 m=m总-m剩=80g-72g=8g
所以不需要测空烧杯质量,故A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筒中酒精的体积为 V=10mL=10cm3
酒精的密度
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如果把酒精倒入湿润的量筒,会导致体积变大,质量不变,由可知,测量出的酒精密度偏小,故D错误,符合题意。
16.下列对密度定义式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密度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B.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C.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D.密度是由它的质量和体积所决定
【答案】C
【解析】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与质量和体积无关,故C正确,ABD错误。
17.在做“测盐水的密度”的实验中,有下列步骤:
(1)用托盘天平测出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
(2)将盐水倒一部分到量筒中,读出量筒中盐水体积
(3)用托盘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
(4)计算出盐水的密度值。
上述步骤合理顺序是( )
A.(1)(2)(3)(4)B.(4)(1)(2)(3)
C.(2)(1)(3)(4)D.(3)(1)(2)(4)
【答案】A
【解析】
为避免液体在烧杯壁上有残留造成实验误差,合理的实验步骤是:
①用托盘天平测出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
②将盐水倒一部分到量筒中,读出量筒中盐水体积;
③用托盘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
④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盐水的密度值。
所以正确的实验顺序为(1)(2)(3)(4)。
18.小梦参加了5月份的实验操作考试。下表中记录的是小梦与其他三位同学测出的小石块密度(注:查密度表可知,石块的密度为2.50克/厘米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四位考生的实验都失败了,因为密度表中石块的密度为2.50克/厘米3
B.只有小满的数据可以接受,因为他的数据最接近密度表中的数据
C.只有张扬的数据不可以接受,因为他的数据偏差最大
D.只要实验操作正确,数据真实,上述数据均有效
【答案】D
【解析】
在实验中,只要操作正确,数据便是真实的。几个组数据的不同,是因为在测量过程中存在误差的原因。故ABC错误,D正确。
19.现有密度分别为ρ1、ρ2(ρ1<ρ2)的两种液体,质量均为m0,某工厂要用它们按体积比1:1的比例配制一种混合液(设混合前后总体积保持不变),且使所得混合液的质量最大,则( )
A.这种混合液的密度为2ρ1ρ2/ρ1+ρ2
B.这种混合液的密度为ρ1ρ2/2(ρ1+ρ2)
C.按要求配制后,剩下的那部分液体的质量为
D.按要求配制后,剩下的那部分液体的质量为
【答案】C
【解析】
AB、由题知,某工厂要用它们按体积比1:1的比例配制一种混合液(设混合前后总体积保持不变),设所需每种液体的体积为V,则混合液体的总体积为2V,
由可得,两种液体的质量分别为m1=ρ1V,m2=ρ2V;则混合液体的总质量为m=m1+m2=ρ1V+ρ2V,所以,混合液体的密度==,故AB错误;
CD、因为原来两液体的质量相等(质量均为m0),且ρ1<ρ2,所以,由可知,原来两液体的体积关系为V1>V2,即质量相等的两液体,密度为ρ2的液体体积较小;要使所得混合液的质量最大,且是等体积混合,则密度为ρ2的液体全部用完,密度为ρ1的液体有剩余,则取用每种液体的体积均为V=V2=,所以,剩下的那部分液体的质量:m剩=m0﹣ρ1V=m0﹣=(1﹣)m0,故C正确,D错误。
20.小颜同学根据常温常压下一些物质的密度,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 )
A.固体的密度一定大于液体的密度
B.100克酒精倒掉50克,剩下酒精的密度为0.4×103kg/m3
C.体积相同的实心铝块和冰块,铝块的质量是冰块的3倍
D.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则铝块体积一定大于铜块体积
【答案】C
【解析】
A.由表知道,固体的密度不一定都大于液体的密度,例如:冰的密度比纯水的密度小,冰、铝、铜的密度都比水银的密度小,故A错误;
B.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状态不变时,密度不变,所以,100克酒精倒掉50克,剩下酒精的密度仍为0.8×103kg/m3,故B错误;
C.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与密度成正比。从表知道,铝的密度是2.7×103kg/m3 ,冰的密度是0.9×103 kg/m3 ,由于铝的密度是冰的3倍,所以相同体积铝的质量是冰质量的3倍,故C正确;
D.铜的密度大于铝,质量相同的铜块和铝块,由知道,铜的体积较小,故D错误。
二、填空题
21.油、盐、酱、醋是百姓人家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在一次科学拓展性课程中,朱老师带领同学们测量“浙江老字号”丽水某品牌酱油的密度,小清同学调节天平平衡后,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A.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如图甲);
B.将适量的酱油倒入空烧杯,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乙);
C.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出酱油的体积(如图丙)。
(1)分析图中实验数据可得酱油的质量是___________克。
(2)根据图中实验数据计算该品牌酱油的密度。( )
(3)小华认为按照小清的实验步骤,测得的酱油密度值会偏大,理由是___________,若要减小测量误差,更合理的实验步骤顺序应该是___________。
(4)实验结束后,小清突然想起在调节天平平衡时,没有将游码归零就调节了天平平衡(如右图),在本实验中,该错误操作会使测得的酱油密度值___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 45 1.125g/cm3 烧杯中的酱油不能全部倒入量筒,使测量所得酱油的体积偏小 B C A 不变
【解析】
(1)由图可知,烧杯的质量=10g+5g+2g=17g,烧杯与酱油的质量和=50g+10g+2g=62g,则酱油的质量=62g−17g=45g,故填45。
(2)由图可知,酱油的体积为40mL,则酱油的密度==1.125g/cm3,故填1.125g/cm3。
(3)测量过程中,烧杯中的酱油不能全部倒入量筒,使测量所得酱油的体积偏小,测得的酱油密度值会偏大,故填烧杯中的酱油不能全部倒入量筒,使测量所得酱油的体积偏小;
为避免烧杯中的酱油不能全部倒入量筒,使测量所得酱油的体积偏小,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实验步骤的顺序是先测出酱油与烧杯的质量和,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出酱油的体积,最后再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即BCA,故填BCA。
(4)由图可知,使用托盘天平两次称量质量时,游码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该错误操作不会使测得的酱油密度发生改变,故填不变。
22.如图所示是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示意图。
(1)在调整天平平衡时,发现指针向左偏,则横梁上的螺母向______调(填“左或右”)
(2)该小石块的质量为______克,体积是______厘米3,密度是______克/立方厘米。
【答案】 右 47.4 20 2.37
【解析】
(1)在调整天平平衡时,发现指针向左偏,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2)图乙中石块质量 m=20g+20g+5g+2.4g=47.4g
石块的体积 V=70mL-50 mL =20 mL =20cm3
石块的密度 。
23.图甲所示为同学们在综合实践基地制作的水培植株,其水面上浮有一些“小石头”,同学误称其为“浮石”。它们实际上是起固定植株作用的“陶粒”,是以页岩、黏土为原料,经高温焙烧形成。
(1)真正的“浮石”是由火山喷发后的岩浆冷却后形成的有气孔构造的岩石,其本质属于______岩。
(2)小明要测定某品牌陶粒(无吸水性)的密度。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取20颗陶粒,用托盘天平称量其质量。当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该20颗陶粒的质量为_______克。
步骤二:将该20颗陶粒,置于量筒A中,并用一个带孔隔板(浮石不能通过小孔)卡在量简里。用另一个装有50毫升水的量筒B,往A中加水,至液面到达隔板处,此时量筒B中剩余水的体积如图丙所示。。
通过计算说明该品牌陶粒的密度。_______
【答案】 岩浆 6.4 0.32
【解析】
(1)浮石是由火山喷发后的岩浆冷却形成的,属于岩浆岩。故填:岩浆。
(2)托盘天平的读数是砝码加游码,即5g+1.4g=6.4g;
由图可知,B量筒中剩余的水的体积是20mL,即倒入A量筒中的是50mL-20mL=30mL,A量筒中水和浮石的总体积50mL,V石=20cm3;
。
答:该品牌陶粒的密度为 0.32g/cm3。
24.如图为某容器盛某种液体,液体的体积V与容器和液体总质量m的关系图,请根据图回答:
(1)容器内液体的密度是___________;
(2)当盛100液体时,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是___________kg。
【答案】 1 0.14
【解析】
(1)由图象知,当液体体积为0时,液体与容器的总质量为40g,则容器质量为m0=40g,当m=100g时,V=60cm3,由于100g是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所以液体的质量为
m液=m-m0=100g-40g=60g
液体的密度为
(2)当盛100液体时,液体的质量为 m1=ρV1=1g/cm3×100=100g
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是 m2=m0+ m1=40g+100g=140g=0.14Kg
考生
小梦
小满
李明
张扬
小石块的密度
2.45克/厘米3
2.52克/厘米3
2.56克/厘米3
2.60克/厘米3
水
1.0×103kg/m3
冰
0.9×103kg/m3
酒精
0.8×103kg/m3
铝
2.7×103kg/m3
水银
13.6×103kg/m3
铜
8.9×103kg/m3
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2节 细胞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a href="/kx/tb_c5620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2节 细胞达标测试</a>,共20页。
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4章 物质的特性第3节 物质的密度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a href="/kx/tb_c76857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4章 物质的特性第3节 物质的密度课时作业</a>,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网络,知识掌握,巩固提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4章 物质的特性第3节 物质的密度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a href="/kx/tb_c76857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4章 物质的特性第3节 物质的密度同步练习题</a>,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