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广东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课时课件+练习含答案
广东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八乡村与城镇练习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八乡村与城镇练习含答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2中水闸的主要功能是,最可能位于居住区的站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1 乡村、城镇的空间结构
(2023海南,3—4,6分)岭南某古村落地处滨水低地,因势而建,内修墩塘,外防水患,形成具有“堤围护村,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景观特征的散村聚落结构(图1)。图2为该古村落的堤围及水闸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下列示意图中,符合该村落空间结构特征的是( )
答案 D
2.图2中水闸的主要功能是( )
A.抵御外敌 B.蓄水发电
C.防洪排涝 D.美化环境
答案 C
(2021北京,11,3分)下图为某特大城市四个地铁站(非换乘站)工作日进出站人数随时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3.最可能位于居住区的站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B
(2021山东,10—11,6分)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在老城区东北方向的滨河湿地规划建设新城。下图示意新城区的功能分区,其中住宅区规划为三个不同等级。O、P区的住宅设计为装配式木质建筑, Q区的住宅设计为钢筋混凝土建筑。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新城区内设计“串珠状”湖泊的首要目的是( )
A.改善市民居住环境 B.提升土地商业价值
C.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D.应对城市内涝灾害
答案 D
5.O、P区的住宅设计成装配式木质建筑,主要是为了( )
A.降低成本 B.提升品质
C.隔热防潮 D.生态环保
答案 A
(2020天津,10—11,6分)下图表示我国西北地区某城市中心城区交通、金融、医疗和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密度。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面两题。
6.图中虚线圈内区域最可能的城市功能是( )
A.商业和住宅 B.工业和行政
C.旅游和休闲 D.仓储和物流
答案 A
7.影响该市中心城区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 B.地形 C.气候 D.科技
答案 B
8.(2022北京,19,12分)美国塔科马市(47°17'N,122°28'W)是位于北太平洋东岸的港口城市,人口约21.9万(2020年)。该市一位名叫约克的年轻人非常喜爱中国文化,工作之余经常前往图书馆读书,或漫步公园游憩。1873年,横贯美洲大陆的北太平洋铁路建成。这条铁路成了分处铁路两端的约克曾祖父母缔结姻缘的纽带。他们初识时,位于铁路西端的塔科马仅千余人,到1889年人口达3.6万。下图示意塔科马市内部空间结构。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概述该市兴起与发展的过程。(5分)
(2)归纳该市商业区的分布特征。(3分)
(3)说明该市适宜步行的原因。(4分)
答案 (1)北太平洋铁路建成后,人口数量增多,城市逐步兴起,海运和陆运交通联系日益紧密,带动产业发展,城市服务功能日趋完善,用地规模逐渐扩大,城市进一步发展。
(2)临近港口和城市中心集中成片,沿主干道呈带状,在街角和居住区呈点状分布。
(3)城市环境宜人,建有步行道,步行范围内的设施较为便利、公园绿地分布广。
考点2 城镇化
(2023广东,15—16,6分)下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地区某特大城市近几十年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由阶段Ⅰ发展到阶段Ⅱ,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推动力主要是( )
A.人口增长、社区改造
B.社区改造、政府引导
C.企业参与、人口增长
D.政府引导、企业参与
答案 D
2.与阶段Ⅰ相比,阶段Ⅲ郊区演变的最显著特征是( )
A.产业分布均衡 B.产城融合加强
C.空间结构单一 D.居住功能弱化
答案 B
(2021湖北,4—6,9分)亦庄新城由1992年开始建设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开发区)发展而来,起步面积约4 km2,目前面积已达66 km2。根据《亦庄新城规划(2017年—2035年)》,未来将建成为面积达225 km2的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和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综合新城。下图示意亦庄新城规划功能区布局。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上图所反映的城市化表现是( )
①人口规模持续扩大
②地价向北部地区递增
③用地规模不断扩张
④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4.开发区发展成为亦庄新城的主要驱动力是( )
A.劳动力丰富 B.市场广阔
C.产业集聚 D.环境优美
答案 C
5.有利于亦庄新城未来建设的措施是( )
①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②保障各功能区等量投入
③建立智慧交通体系
④建设产业协同创新平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考点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2022湖北,1—3,9分)在某城市中心,一种创新型绿色建筑——垂直森林高层住宅落成面世。它是在建筑的垂直方向上,覆盖满本地乔木、灌木和草本等植物,为每层住户营造“空中花园”,形成具有森林效应的生态居住群落。下图示意“垂直森林”局部景观。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与传统设计相比,“垂直森林”在居住空间设计上变化最大的地方是( )
A.阳台 B.客厅 C.卧室 D.厨房
答案 A
2.“垂直森林”的灌溉系统适宜采用( )
A.井灌 B.漫灌 C.喷灌 D.滴灌
答案 D
3.相较于一般城市绿地,“垂直森林”( )
A.抗风能力更强 B.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C.维护成本更低 D.土地利用效率更高
答案 D
(2022湖南,3—5,9分)舞龙、赛龙舟、武术等传统民间体育活动经申报批准后,方可列入各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体育非遗”)名录。龙常被先民视作“雨水之神”,湖南省湘江文化圈中龙元素体育非遗占到体育非遗总数的一半以上。下图示意湖南省湘江文化圈体育非遗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对该文化圈体育非遗分布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是( )
A.气候 B.植被 C.河流 D.土壤
答案 C
5.长沙市成为体育非遗密集区之一的重要条件是 ( )
A.地形封闭 B.聚居民族多
C.交通便利 D.经济实力强
答案 D
6.关于该文化圈中龙元素体育非遗比重大的地理背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农耕文化发展历史悠久
②河流众多水量大,季节变化小
③先民们的生活稳定安逸
④受季风气候影响,多旱涝灾害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7.(2023福建,18,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开启了郊区城镇化进程(下图),逐步在郊区规划建设了许多功能区,促进各类要素在此集聚。2001年后,上海在郊区建设新城,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布局大型购物中心,逐步实现产城融合。
临港新城(L)是上海产城融合的典范,中国新闻网对此报道:“脚下是陶瓷废料制成的再生地砖,蓝色透水沥青路旁边草木葱茏。海风徐徐,树影婆娑,高达50%的森林覆盖率让临港不仅空气清新,而且较别处更多了几分清凉。围绕滴水湖,已经形成了功能各异的城市环带。”
(1)归纳阶段Ⅰ到Ⅲ上海郊区功能区演变的特点。(4分)
(2)说明阶段Ⅲ各要素流动对上海人口流向郊区的拉力作用。(6分)
(3)从集聚效应的角度,评价上海郊区大型购物中心对入驻商家的影响。(6分)
(4)说明临港新城是如何实现自然环境调节功能的。(6分)
答案 (1)数量增加,类型增多,规模扩大,部分工业区、开发区和卫星城融合为新城。
(2)生产要素流向郊区,郊区就业岗位增多;居住要素流向郊区,郊区居住环境改善;消费要素流向郊区,郊区生活更加便利。
(3)利:大型购物中心使商家集聚,便于共享基础设施,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降低交易成本;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吸引消费者,提高商家经济效益。弊:大型购物中心同类商家集聚可能导致恶性竞争,推高店租。
(4)合理布局功能区,保留生态涵养空间;利用海滨、湖泊和森林,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铺设透水路面,增加下渗,减轻内涝;循环利用废弃物,减轻自然环境压力。
考点强化练
考点1 乡村、城镇的空间结构
(2024届广东部分学校8月联考,3—4)20世纪70年代,英国开始探索城市中心区空间的优化更新,将车行交通从城市中心区的核心逐步外迁,逐渐形成了以地面步行为核心,公交优先的圈层人车分流空间结构模式(下图),取得了步行高品质、换乘高效率的良好效果。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图中步行区范围内最适合布局的城市功能是( )
A.商业、文化 B.医疗、学校
C.超市、车站 D.居住、工业
答案 A
2.英国城市中心区形成的该空间结构模式,可以( )
①提高城市等级 ②使市中心功能单一
③优化人居环境 ④疏散城市过境交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2023惠州三调,9—10)后临河村地处河北省山区,在防洪减灾、因地制宜理念下形成了“山—林—田—村—水”的聚落格局。下图为该村聚落格局剖面示意图和道路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图中林、田的布局,主要有利于增加( )
A.下渗 B.径流
C.降水 D.蒸发
答案 A
4.后临河村的主要道路布局( )
A.与等高线平行,利于排水
B.与等高线平行,利于通行
C.与等高线垂直,利于排水
D.与等高线垂直,利于通行
答案 C
考点2 城镇化
(2024届广东南粤名校9月联考,7—8)城市群作为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正越来越受到关注。北部湾城市群地处华南、西南沿海,其前身为南北钦防城市群,在南北钦防城市群的基础上增加了广西的玉林市、崇左市,广东的湛江市、茂名市、阳江市以及海南的海口市、儋州市等。夜间灯光数据可替代传统的宏观经济指标,对北部湾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进行测度。下图为北部湾城市群2001—2020年夜间灯光数据聚集图,完成下面两题。
1.由图可判断,该城市群( )
A.总体空间差异大,并且出现明显的变化趋势
B.整体上保持稳定集聚,多中心结构趋势占优
C.城市群内部大多数县区的经济活动聚集显著
D.经济联系强度高,边缘区经济发展水平趋同
答案 B
2.要将夜间灯光数据进行如上图的空间可视化表达最终需用的技术手段是( )
A.RS B.GPS C.GIS D.BDS
答案 C
(2023东莞一模,3—4)城中村是城市化过程中的特有现象,其与周边城区常存在明显的边界,造成城市景观的二元割裂。织体渗透式改造是指基于城市空间的多元特征,模糊城区与城中村的交界地带,使其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一种改造方式。下图示意城中村的织体渗透式改造,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关于城中村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经济活力匮乏
②人口结构复杂
③非农就业率低
④公共空间不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C
4.下列措施与织体渗透式城中村改造不相符的是 ( )
A.保留原有建筑,向外拓展空间
B.扩展交通轴线,增进城乡融合
C.增设公共空间,提升生活品质
D.引导产业进入,弱化生产边界
答案 A
考点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2024届惠州二调,3—4)宗祠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增城石屋新村曾是空心村,威武祠堂也被荒置。2017年旅游投资商进驻,对祠堂及周边民居进行改造,发展民宿产业。祠堂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被打造成网红打卡地。下图示意威武祠堂的空间布局。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威武祠堂曾被荒置,主要因为( )
A.人口流失
B.人口老龄化
C.产业转型
D.产业转移
答案 A
2.威武祠堂的改造,利于( )
①吸引客流入村
②保留传统建筑
③保存宗祠文化
④增加住宿空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2023华附、省实等四校联考,1—2)永庆坊位于历史悠久的广州西关,是一个典型的广州老城历史街区。80年代以来社区衰落、居住环境恶劣,经过近年的“微改造”,保留了原有街巷肌理,以旧补旧,成为广州首条非遗主题历史街区。街区将老城“微改造”、商业品牌、潮流艺术等与非遗资源有机融合,育成一批新业态、新模式,具有岭南文化的新姿新貌。下图为永庆坊改造前后的对比。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改造前 改造后
3.永庆坊的旧城“微改造”,主要改变了( )
A.城市的外部空间形态
B.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
C.民居建筑的空间格局
D.建筑文化的内在传承
答案 B
4.广州永庆坊旧城“微改造”中的各种举措主要是为了( )
A.保护发扬历史文化
B.治理老城居住环境
C.打造城市旅游景点
D.促进西关经济繁荣
答案 A
限时拔高练
分钟:30分钟 分值: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2024届广州花都调研,15—16)城市群作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主战场,具有引领中国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下图是1995年与2015年基于创新联系强度的珠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空间演化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珠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空间演化主要特征为( )
A.均衡化 B.双极化 C.邻近化 D.边缘化
答案 B
2.关于珠三角城市群发展说法合理的是( )
A.建相似工业结构促进城市合作
B.边缘城市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
C.吸纳大量劳动力扩大城市规模
D.核心城市加强产业创新与升级
答案 D
(2024届广东六校联合摸底,1—2)杭州亚运会场馆建设秉承“绿色、智能、节俭、文明”办赛理念,确保满足赛事要求,助推城市建设,展现城市形象,服务市民群众。下图为某学者提出的亚运会场馆分布与城市空间关系三种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下列关于三种场馆分布模式描述正确的是( )
A.分散式布局分散且新建场馆多
B.内置集群式主要分布主城区外围
C.对城市土地开发带动作用相同
D.拓展集群式有利于城市外围发展
答案 D
4.杭州并未选择内置集群模式场馆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主城区用地成本较高
B.主城区外围基础设施落后
C.主城区交通通达性好
D.主城区外围环境污染严重
答案 A
(2024届湛江调研,5—7)凤和村位于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是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至今仍保留一些岭南传统民居。改革开放以来该村空心化严重,宅基地闲置率高。2017年借力乡村振兴政策,X企业在凤和村投资建设全国首个空港文旅特色小镇,通过合作租赁的方式改造空置的旧房屋。下图示意该改造项目的功能分区规划。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吸引X企业在凤和村投资改造的主导因素为( )
A.位置优势 B.国家政策
C.民居特色 D.土地租金
答案 A
6.在项目二期开发过程中,国家对农村宅基地的住房进行严格限高。受该政策影响最大的功能区为( )
A.特色民宿 B.餐饮区
C.酒店公寓 D.酒吧街
答案 C
7.项目改造完成后,对凤和村产生的影响可能是( )
①住宅用地大量增多
②空港物流迅速发展
③返乡就业村民增加
④土地增值收益提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2023佛山二模,3—5)城镇化是城镇和乡村人口变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城镇人口集聚、乡村人口流失都可能提高城镇化水平。近年来,西部地区城镇化的速度逐渐赶超东部沿海地区。下图示意2000—2020年我国各城市群城乡人口密度增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8.2000—2020年间,城镇对区域外的人口吸引力越来越弱的是( )
A.东部城市群 B.中部城市群
C.西部城市群 D.东北城市群
答案 D
9.近年来,西部城市群比东部城市群城镇化速度快的主要原因是其( )
A.乡村人口流失更多
B.城镇经济水平更高
C.乡村居住环境更优
D.城镇人口增量更多
答案 A
10.为了推动各城市群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可采取的措施是( )
①东部城市群扩大城镇用地面积
②中部城市群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③西部城市群引导人口大量迁入
④东北城市群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2024届佛山南海区开学考,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G村位于广州市边郊,为珠三角都市边缘区典型传统村落。明清时期,该村形成岭南建筑特色鲜明、布局井然有序的老村区。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华侨回乡的背景下,该村逐步发展形成新村区。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该村农业生产力得以释放,人口明显增长,但老村区域出现房屋废弃等空心化现象。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引导下,企业投资乡村旅游项目,促使该村生活空间由农业空间向旅游服务空间转型,在老村区内形成具有旅游服务功能的区域。下图为G村生活空间演变示意图。
(1)描述改革开放前至20世纪90年代,G村民居建筑的空间分布变化特征。(6分)
(2)从产业结构角度,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G村空心化程度先增后减的原因。(8分)
(3)该村如何利用老村区的旅游开发进一步促进G村的经济发展。(6分)
答案 (1)G村区域建筑面积增加;空心化建筑数量增多,面积增加。
(2)改革开放初期,G村还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发展落后,农业吸引就业的竞争力弱,提供的就业机会少,农村劳动力持续外流,导致G村空心化程度增加;近年来政策支持当地旅游业发展,带动了周边产业发展,吸引劳动力回流,空心化程度有所减缓。
(3)发挥当地区位优势,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区接待能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利用互联网加强宣传,拓展客源市场、扩大知名度;加强与周边旅游城市的协作,吸引更多游客;通过旅游业扩大当地知名度,加强对外开放度,吸引外地企业投资或入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八乡村与城镇练习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015年后,该城市的建设用地,由图可判断,该城市群呈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八乡村与城镇练习含答案,共8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为优化功能布局,抚顺市城区宜,图2中水闸的主要功能是,甲型对应区域的功能最有可能是,地铁通常有助于提升城市活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九章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练习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