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生物]2025届云南省三校高三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二)(解析版)

    [生物]2025届云南省三校高三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二)(解析版)第1页
    [生物]2025届云南省三校高三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二)(解析版)第2页
    [生物]2025届云南省三校高三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二)(解析版)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生物]2025届云南省三校高三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二)(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生物]2025届云南省三校高三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二)(解析版),共23页。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木耳原产我国,是重要的药食兼用真菌。但如果长时间泡发可能会滋生椰毒假单胞杆菌,后者能分泌耐高温的米酵菌酸和毒黄素,造成食物中毒。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米酵菌酸和毒黄素的加工、运输不需要内质网参与
    B. 木耳和椰毒假单胞杆菌的细胞核都含有DNA和RNA
    C. 与毒黄素合成相关的基因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D. 长时间泡发的木耳通过高温烹饪可以明显降低中毒的可能性
    【答案】A
    【分析】真核细胞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没有除了核糖体之外的众多复杂的细胞器。
    【详解】A、椰毒假单胞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不含内质网,A正确;
    B、椰毒假单胞杆菌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B错误;
    C、椰毒假单胞杆菌属于原核生物,不含染色体,相关的基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C错误;
    D、根据题意可知,该细菌产生的米酵菌酸毒性强、耐高温,故炒熟后食用,不能降低米酵菌酸中毒的可能性,D错误。
    故选A。
    2. 图甲为动物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乙为不同温度下胆固醇对人工膜(人工合成的脂质膜)微粘度(与流动性呈负相关)影响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细胞膜的这种结构模型被称为流动镶嵌模型
    B. 膜蛋白A的作用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C. 胆固醇和磷脂都是构成各种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
    D. 据图乙分析,温度较低时,胆固醇可以提高膜的流动性
    【答案】C
    【分析】据图乙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不同温度下胆固醇对人工膜微粘度影响,自变量是不同温度和人工膜的类型(是否含胆固醇),因变量为人工膜微粘度;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人工膜的黏度逐渐下降,而含有胆固醇的人工膜随着温度的升高微粘度的下降幅度较小。
    【详解】A、据图甲可知,图甲所示的细胞膜的这种结构模型称为流动镶嵌模型,A正确;
    B、膜蛋白A可以识别信号分子,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B正确;
    C、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植物细胞膜结构一般不具有胆固醇,C错误;
    D、据图乙分析,温度较低时含胆固醇的人工膜微粘度更低,故胆固醇可以提高膜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C。
    3. 线粒体外膜分布着孔蛋白构成的通道蛋白,丙酮酸可以经此通道通过。而线粒体内膜通透性低,丙酮酸需通过与H+协同运输的方式由膜间隙进入线粒体基质,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线粒体外膜蛋白质含量低于线粒体内膜
    B. 丙酮酸穿过线粒体外膜时经过的通道蛋白具有特异性
    C. 丙酮酸经内膜进入线粒体基质后被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D. 抑制质子泵的活性会影响线粒体内膜对丙酮酸的运输速率
    【答案】C
    【分析】物质运输方式:(1)被动运输: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①自由扩散:顺相对含量梯度运输;不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②协助扩散:顺相对含量梯度运输;需要载体参与;不需要消耗能量。(2)主动运输:能逆相对含量梯度运输;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3)胞吞胞吐:物质以囊泡包裹的形式通过细胞膜,从细胞外进或出细胞内的过程。
    【详解】A、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其上附着有多种酶,因此线粒体内膜的蛋白质含量大于线粒体外膜,A正确;
    B、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故通道蛋白具有特异性,B正确;
    C、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基质后被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和[H],C错误;
    D、抑制质子泵的活性会影响H+进入膜间隙,从而影响线粒体内膜对丙酮酸的运输速率,D正确。
    故选C。
    4. 用打孔器在某植物的叶片上打出多个圆片并用气泵抽出叶圆片内气体直至沉底,然后将等量的叶圆片分别转至含有等浓度的NaHCO3溶液的多个培养皿中,然后给予一定的光照,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测量不同温度下的叶圆片全部上浮至液面所用的平均时间,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据图可知,一定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叶片光合速率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
    B. 叶圆片上浮至液面的时间由光合作用释放氧气速率的相对大小决定
    C. 图中b点和c点对应的温度下光合作用有关酶的活性大小相等
    D. 增加 NaHCO3浓度,各温度下叶圆片上浮至液面的时间会缩短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当叶圆片抽取空气沉入水底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时产生的氧气在细胞间隙积累,使圆叶片的浮力增加,叶片上浮,根据上浮的时间判断出光合作用的强弱。
    【详解】A、随温度升高,叶圆片全部上浮至液面所用的平均时间先减小后增大,故叶片光合速率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A错误;
    B、叶圆片上浮至液面的时间由光合作用释放氧气速率的相对大小决定,即净光合速率大小,B正确;
    C、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由于温度变化也会影响呼吸酶的活性,b点和c点是净光合速率相等,对应的温度下光合作用有关酶的活性大小不一定相等,C错误;
    D、光合速率还会受光照强度的限制,另外NaHCO3浓度过高会使叶片细胞失水影响光合作用,此时可能已经达到CO2饱和状态,则叶圆片上浮至液面的时间不一定会缩短,D错误。
    故选B。
    5. 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图为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成熟的红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蛙的红细胞进行无丝分裂
    B. DE段细胞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DNA数目相同
    C. CD段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减数分裂Ⅰ同源染色体分离
    D. 图中BC段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可能是体细胞的一半
    【答案】D
    【分析】一、真核细胞的细胞分裂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是二分裂;细胞增殖是细胞数量的增加,既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也包括二分裂。
    二、减数分裂显著的特点是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最终分裂得到的生殖细胞中的核DNA和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比减半。
    【详解】A、人成熟的红细胞是高度分化的体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A错误;
    B、DE段可表示有丝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是由于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因此两个子细胞的核DNA在不发生变异的情况下是相同的,但质DNA不一定相同,B错误;
    C、无论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CD段出现的原因都是染色体着丝粒分裂,C错误;
    D、若图表示减数分裂,则BC段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D正确。
    故选D。
    6. 粗糙脉孢菌(n=7)是一种真菌,其有性生殖过程如图所示。甲、乙菌株的基因型分别为Ab、aB,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因甲、乙融合已导致合子染色体数加倍,合子在减数分裂前无需染色体的复制
    B. 若②的基因组成为AB,正常情况下①、③、④的基因组成分别为AB、AB、ab
    C. 菌株甲和乙及②、③、④、⑤萌发成的菌株中均只含一个染色体组,属于单倍体
    D. 图示中减数分裂过程和有丝分裂过程都未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C
    【分析】根据题意,甲、乙菌株基因型分别为Ab和aB,只含一个染色体组,为单倍体。粗糙脉孢菌有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两种方式两种菌丝的结合方式类似于受精作用。
    【详解】A、合子在进行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也需要进行染色体(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为分裂做准备,A错误;
    B、甲、乙菌株的基因型分别为Ab、aB,形成的合子是2n,基因型是AaBb,若②的基因组成为AB,结合图中颜色可知,③④的基因组成分别为AB、ab,①应是AABB,B错误;
    C、分析题图,菌株甲和菌株乙核融合形成的合子染色体数目是2n,推测菌株甲和乙均含一个染色体组,②、③、④、⑤是合子先经减数分裂后又经有丝分裂得到的,其萌发成的菌株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n,含一个染色体组,属于单倍体,C正确;
    D、图示中减数分裂Ⅰ过程可能会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C。
    7. 萝卜是雌雄同花植物,其储藏根(萝卜)红色、紫色和白色由一对等位基因W、w控制,长形、椭圆形、圆形由另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多株基因型相同的紫色椭圆形根植株自交,F1的表型及其比例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注:不同基因型植株个体及配子的存活率基本相同。
    A. 推测亲本紫色椭圆形根植株的基因型是WwRr,其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B. F1中杂合子植株所占比例是1/4
    C. F1紫色椭圆形根植株与白色圆形根的植株杂交可验证两对基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D. 食品工艺加工需大量紫色萝卜,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种苗
    【答案】B
    【分析】分析表中信息:F1中红色∶紫色∶白色=1∶2∶1,长形∶椭圆形∶圆形=1∶2∶1,说明紫色和椭圆形均为杂合子。F1中红色长形根∶红色椭圆形根∶红色圆形根∶紫色长形根∶紫色椭圆形根∶紫色圆形根∶白色长形根∶白色椭圆形根∶白色圆形根=1∶2∶1∶2∶4∶2∶1∶2∶1,比例为9∶3∶3∶1的变形,说明控制两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F1中红色长形根∶红色椭圆形根∶红色圆形根∶紫色长形根∶紫色椭圆形根∶紫色圆形根∶白色长形根∶白色椭圆形根∶白色圆形根=1∶2∶1∶2∶4∶2∶1∶2∶1,比例为9∶3∶3∶1的变形,推测亲本紫色椭圆形根植株的基因型是WwRr,控制萝卜颜色和形状的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A正确;
    B、亲本基因型是WwRr,就颜色而言,F1中有1/4WW、1/2Ww、1/4ww,就形状而言,F1中有1/4RR、1/2Rr、1/4rr,因此,F1中纯合子植株所占比例是1/2×1/2=1/4,则杂合子植株所占比例是1-1/4=3/4,B错误;
    C、萝卜表型为紫色椭圆形根(WwRr)和白色圆形根(wwrr)的植株作亲本进行杂交,则子代表型及其比例为紫色椭圆形根∶紫色圆形根∶白色椭圆形根∶白色圆形根=1∶1∶1∶1,可验证两对基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
    D、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量所需特定性状的种苗,D正确。
    故选B。
    8. 海岛上有一群野兔,后因地质变迁,变为一南一北相互隔绝的两岛,野兔随机分成两部分,野兔体色受A(黑色)、a(白色)、a1(灰色)控制,原岛上野兔种群基因频率为A(60%)、a(40%);十年后,南岛基因型频率为AA(55%)、Aa(10%)、aa(35%),北岛基因频率为A(8%)、a(32%)、a1(6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全部野兔所含有的与体色有关的全部A、a、a1基因是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B. 南岛和北岛的野兔种群因地理隔离不能发生基因交流从而形成了两个物种
    C. 若a、a1基因均由A基因突变而来,则这三个基因的碱基数目不一定相等
    D. 与原来相比,南岛和北岛的野兔种群都发生了进化
    【答案】C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A错误;
    B、南岛和北岛的野兔种群因地理隔离而不能发生基因交流,但不一定具有生殖隔离,B错误;
    C、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若a、a1基因均由A基因突变而来,则这三个基因的碱基数目不一定相等,C正确;
    D、原岛上野兔种群基因频率为A(60%)、a(40%),十年后,南岛基因型频率为AA(55%)、Aa(10%),aa(35%),则基因频率A=55%+1/2×10%=60%,a=1-60%=40%,基因频率不变,故南岛上野兔种群未发生进化,D错误。
    故选C。
    9. 药物甲、乙、丙均可治疗某种疾病,相关作用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NE)。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NE-β受体复合物可使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
    B. 药物甲的作用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
    C. NE受体只存在于突触后膜
    D. 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
    【答案】C
    【分析】据图可知:去甲肾上腺素(NE)存在于突触小泡,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故NE是一种神经递质。由图可知,药物甲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灭活;药物乙抑制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药物丙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回收。
    【详解】A、神经递质NE与突触后膜的β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A正确;
    B、由图可知,药物甲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从而阻止NE被灭活,进而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B正确;
    C、据图分析,NE既可与突触前膜的α受体结合,也可与突触后膜的β受体特异性结合,C错误;
    D、由图可知,药物丙抑制突触前膜上的NE通道,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D正确。
    故选C。
    10. 白细胞介素(IL-10)和干扰素(IFN-γ)能够作用于免疫细胞进而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其部分调节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各类免疫活性物质均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B. IFN-γ的分泌会促进巨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和加工
    C. IFN-γ和IL-10对巨噬细胞的活化作用呈抗衡关系
    D. 巨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在特异性免疫中起呈递抗原的作用
    【答案】A
    【分析】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如病菌等),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抵抗或防止微生物或寄生物的感染或其它所不希望的生物侵入的状态。免疫涉及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不需要事先暴露,可以立刻响应,可以有效地防止各种病原体的入侵。特异性免疫是在主体的寿命期内发展起来的,是专门针对某个病原体的免疫。
    【详解】A、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包括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A错误;
    B、IFN-γ的分泌会激活巨噬细胞,促进其对抗原的摄取和加工,B正确;
    C、IFN-γ激活巨噬细胞,IL-10抑制巨噬细胞活化,两者对巨噬细胞的作用相抗衡,C正确;
    D、巨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又在特异性免疫中起呈递抗原的作用,D正确。
    故选A。
    11. 在黑暗中生长的植物幼苗通常表现为黄叶,称为黄化苗。光照影响幼苗叶色的分子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光敏色素仅分布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B. 光敏色素接收光信号后,其空间结构会发生变化,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
    C. 光照环境下,进入细胞核的光敏色素抑制HY5降解,使幼苗发生去黄化反应
    D. 黑暗条件可能促进了细胞分裂素的降解,导致叶绿素合成量减少,形成黄化苗
    【答案】A
    【分析】一、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受到光照射后→光敏色素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传导到细胞核内→基因选择性表达→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二、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作用:①促进细胞分裂;②促进芽分化、侧枝发育、叶绿素合成。
    【详解】A、光敏色素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细胞中比较丰富,A错误;
    BC、由图可知,黑暗环境下光敏色素与光照环境下光敏色素的结构不同,推测其接受光信号后,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并且根据图中信息推测光敏色素结构改变之后,进入细胞核内,抑制了HY5降解,HY5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B、C正确;
    D、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叶绿素合成,黑暗条件可能加速了细胞分裂素的降解,导致叶绿素合成量减少,形成黄化苗,D正确。
    故选A。
    12. 如图是一种分离式“鱼菜共生”生态养殖系统结构示意图(箭头表示水流方向),该模式通过在鱼塘附近修建人工湿地使鱼塘中的水质得以净化,解决了传统水产养殖导致周边水体污染的问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养殖系统中存在多种种间关系,包括“鱼”和“菜”的互利共生
    B. 人工湿地中的水生蔬菜的及时采收,能有效缓解鱼塘的水体富营养化
    C. 人工湿地中的细菌、鱼和菜都能直接利用鱼塘中的有机污染物
    D. 人工湿地中的蔬菜既能净化水质又能食用,仅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详解】A、题干未体现“鱼”和“菜”需要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A错误;
    B、鱼塘中富含N、P等无机盐经循环水管到人工湿地,可被人工湿地中的水生蔬菜吸收,随蔬菜的采收从而降低N、P等无机盐含量,能有效缓解鱼塘的水体富营养化,B正确;
    C、人工湿地中部分细菌作为分解者可利用鱼塘中有机污染物;菜为植物,不能直接利用有机污染物,只能利用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无机物,C错误;
    D、人工湿地中的蔬菜能净化水质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而能食用体现了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B。
    13. 紫茎泽兰又名破坏草、臭草,为菊科泽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或亚灌木,原产于中美洲,大约于20世纪40年代传入我国,紫茎泽兰对我国草原生态系统破坏性很大,造成巨大损失。图Ⅰ表示某被紫茎泽兰破坏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其中甲~己表示各组成成分,箭头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图Ⅱ表示对该草原紫茎泽兰进行防治过程中紫茎泽兰种群数量的调查结果。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为准确表示该生态系统碳的流动关系,图Ⅰ中缺少3个箭头
    B. 对该草原进行修复时应尽量选择当地物种,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 图Ⅱ中a点之前,紫茎泽兰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大
    D. 若图Ⅱ中a喷洒农药,e引入天敌,则a防治效果更持久而稳定
    【答案】D
    【分析】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详解】A、由于各生物都会呼吸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图中缺少乙→甲、丙→甲和己→甲,A正确;
    B、进行生态修复时应尽量选择当地物种,种植的植物更能适应当地环境,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正确;
    C、在a点之前,由于缺少天敌和食物充足,曲线大致呈“J”形增长,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C正确;
    D、农药防治随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加,有害生物产生了抗药性,引入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可利用生物间的捕食、寄生等关系,使防治效果更持久而稳定,D错误。
    故选D。
    14. 某种除草剂(一种含氮有机物,在水中溶解度低,含一定量该除草剂的培养基不透明)在土壤中不易降解,长期使用会污染土壤。为修复被该除草剂污染的土壤,按图过程选育能降解该除草剂的细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进行图示Ⅰ步骤前不需等比稀释土壤液
    B. 接种需在酒精灯火焰周围进行,每次接种前需对接种环进行灼烧灭菌
    C. Ⅲ中透明圈/菌落面积比值越大说明其降解效果越好
    D. 除图示接种方法外还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二者均可分离并进行活菌计数
    【答案】D
    【分析】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其中,前者不仅能获得单菌落,而且还能用于微生物计数。
    【详解】A、蘸取上清液前不需等比稀释土壤液,因为图Ⅱ中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A正确;
    B、接种需在酒精灯火焰周围进行,每次接种前需对接种环进行灼烧灭菌,以去除接种环上残留的菌液,B正确;
    C、有透明圈的菌落是以该除草剂作为氮源的,而无透明圈的菌落是以空气中的N2为氮源的,故Ⅲ中透明圈/菌落面积比值越大说明其降解效果越好,C正确;
    D、图示所用的接种环接种的方法为平板划线法,此外还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二者均可用于分离微生物,但稀释涂布平板法能进行活菌计数,而平板划线法不能用于计数,D错误。
    故选D。
    15. CRISPR/Cas9是一种基因编辑技术,Cas9蛋白能与人工设计的sgRNA形成复合体(如图)。利用该技术可以对DNA进行一系列的定向改造(向导RNA即sgRNA)。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Cas9蛋白属于限制酶,能切割目的基因的特定碱基序列
    B. CRISPR/Cas9系统可应用于对人类遗传病的治疗
    C. 向导RNA识别序列发生错配可能会导致基因被错误剪辑
    D.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引起的变异属于广义的基因重组
    【答案】D
    【分析】分析题意,CRISPR/Cas9系统基因编辑技术是利用该基因表达系统中的引导RNA能识别并结合特定的DNA序列,从而引导Cas9蛋白结合到相应位置并剪切DNA,最终实现对靶基因序列的编辑。
    【详解】A、Cas9蛋白能与人工设计的sgRNA形成复合体,复合体中的sgRNA与目的基因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特异性结合,Cas9蛋白相当于限制酶,Cas9蛋白结合到相应位置并剪切DNA,最终实现对靶基因序列的编辑,A正确;
    B、向导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靶向目标序列结合,核酸内切酶Cas9使该基因上下游的DNA双链断裂,对基因进行定点切割,生物体自身会将断裂上下游两端的序列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了细胞中目标基因的敲除,实现对人类遗传病的治疗,CRISPR/Cas9系统可应用于对人类遗传病的治疗,B正确;
    C、复合体在sgRNA引导下结合目的基因,Cas9蛋白切割目的基因造成双链断裂,细胞在修复断裂的DNA时会随机插入、删除或替换部分碱基对,向导RNA识别序列发生错配可能会导致基因被错误剪辑,C正确;
    D、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替换或缺失,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16. 马铃薯削皮后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表面会变成黑色或褐色,这种现象被称为“酶促褐化反应”。科学家研究发现,该反应主要是因为马铃薯中的儿茶酚氧化酶可催化儿茶酚和氧气反应生成褐色的对羟基醌。某实验小组利用儿茶酚溶液和儿茶酚氧化酶溶液,以耗氧量为检测指标探究温度对儿茶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的无关变量有______(答出一点即可),实验过程中应该将每组的儿茶酚和儿茶酚氧化酶______(处理),一段时间后再将相同温度下的两种物质混合,再将混合物置于对应恒温箱中保温。
    (2)据实验结果推测儿茶酚氧化酶的最适温度在______℃之间。实验结束时,45℃下溶液颜色最浅,判断依据是______。
    (3)生活中还发现,冬季原本不甜的红薯在放置一段时间,经过霜冻(气温为5℃~10℃)后,就会变得很甜。红薯为什么会变甜呢?有研究表明:经低温处理后,红薯细胞淀粉水解酶活性增加促进淀粉水解,使红薯变甜。现利用以下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对此研究结论进行验证,请完善实验思路并预期结果。(注:淀粉等多糖不具甜味,而淀粉水解产物麦芽糖、葡萄糖等具有甜味;麦芽糖、葡萄糖具有还原性)
    主要实验材料用具:10%淀粉溶液、经低温处理过的红薯细胞的淀粉酶提取液和未经低温处理的红薯细胞的淀粉酶提取液(红薯为同一品种、白心、处理前生理状态完全相同)、试管、量筒、两支滴管、恒温水浴锅、斐林试剂等
    ①实验思路:取两支试管,编号1、2,向其中各加入2mL______。用两支滴管分别向1号试管中加入1mL经低温处理的红薯细胞的淀粉酶提取液,向2号试管中加入______,并摇匀。一段时间后,分别向两支试管中加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2min,观察比较两试管产生砖红色沉淀的情况。
    ②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
    【答案】(1)①. pH、酶的用量、底物的用量、反应时间等 ②. 分别放入对应温度恒温箱中(或分别在8种设定温度下保温)
    (2)①. 10~20 ②. 45℃温度下耗氧量最低,儿茶酚和氧气反应生成的褐色对羟基醌(或褐色物质)最少,故溶液颜色最浅
    (3)①. 10%淀粉溶液 ②. 1mL(等量)未经低温处理的红薯细胞的淀粉酶提取液 ③. 1号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2号试管不出现砖红色沉淀(或2号试管砖红色沉淀量远少于1号试管)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
    【小问1详解】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儿茶酚氧化酶活性,故无关变量有pH、酶的用量、底物的用量、反应时间等。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为探究温度对儿茶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应该将酶和底物先放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一段时间,再将相同温度下的酶和底物混合,不然,因为酶具有高效性,若先将酶和底物混合,再放于不同的温度条件下,会得不到实验效果。
    【小问2详解】据实验结果推测儿茶酚氧化酶的最适温度在10~20℃之间,实验结束时45℃下耗氧量最少,生成的褐色物质最少,溶液颜色最浅,15℃下则恰恰相反。
    【小问3详解】实验目的:验证低温下,红薯细胞淀粉水解酶活性增加,促进淀粉水解。淀粉等多糖不具甜味,而淀粉水解产物麦芽糖、葡萄糖等具有甜味;麦芽糖、葡萄糖具有还原性斐林试剂与还原糖,生成砖红色沉淀。实验室利用斐林试剂可以检测麦芽糖、葡萄糖等还原糖。
    ①实验思路:分取两支试管,编号1、2,向其中各加入2mL(等量)10%淀粉溶液;用两支滴管分别向1号、2号试管中加入1mL(等量)经低温处理过的红薯和未低温处理过的红薯组织匀浆并摇匀;一段时间后,分别向两支试管中加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2min,观察比较两试管中产生的砖红沉淀量。
    ②预期实验结果:1号试管中应该会产生还原糖,2号试管中淀粉不会分解,不会产生还原糖(或还原糖少),故实验结果预期:1号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2号试管不出现砖红色沉淀(或砖红色沉淀量远少于1号试管)。
    17. 研究表明,circRNA是细胞内一种环状闭合RNA,可通过miRNA(细胞内一种单链小分子RNA)调控P基因表达,进而影响细胞凋亡,其大致调控机制如图。

    (1)图中的DNA片段M基因不能编码蛋白质,但仍把M称作基因,理由是______。
    (2)催化过程①的酶是______,与过程②相比,该过程中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______。
    (3)circRNA是一种环状闭合RNA,是链状RNA的首尾通过磷酸与______(填物质名称)连接起来形成的。
    (4)图中P基因mRNA的a端为______(填“3′”或“5′”)端,其最终合成的P1、P2、P3三条多肽链的氨基酸序列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5)据图分析,circRNA______(填“促进”或“抑制”)细胞凋亡。
    (6)据图分析,miRNA表达量升高也可影响细胞凋亡,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1)M能转录形成circRNA,可通过miRNA调控P基因表达,进而影响生物性状,说明M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①. RNA聚合酶 ②. T—A
    (3)核糖
    (4)①. 5´ ②. 相同
    (5)抑制
    (6)P蛋白能抑制细胞凋亡,miRNA表达量升高,与P基因mRNA结合的概率上升,导致合成的P蛋白减少,无法抑制细胞凋亡
    【分析】分析题文描述和题图可知,当miRNA与P基因mRNA结合时,会因停止P基因mRNA的翻译过程而降低其P蛋白的合成量。当miRNA与circRNA结合时,miRNA就不能与P基因mRNA结合,从而提高P基因mRNA的翻译水平。
    【小问1详解】由图可知:M基因能转录形成circRNA,circRNA可通过miRNA调控P基因表达,进而影响生物性状,说明M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图中的M基因不能编码蛋白质,但仍把M称作基因。
    【小问2详解】过程①是转录,催化该过程的酶是RNA聚合酶。过程②是翻译。在转录和翻译过程中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与翻译相比,转录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T—A。
    【小问3详解】核糖核酸,简称RNA,其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circRNA是一种环状闭合RNA,是链状RNA的首尾通过磷酸与核糖连接起来形成的。
    【小问4详解】在翻译过程中,核糖体沿着mRNA的移动方向是5′→3′,根据图中合成肽链的长度可知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左向右,故图中P基因mRNA的a端为5′端。由于P1、P2、P3三条多肽链合成时以同一条mRNA为模板,故其最终合成的P1、P2、P3三条多肽链的氨基酸序列相同。
    【小问5详解】由图可知,P蛋白能抑制细胞凋亡。当miRNA与P基因mRNA结合时,会因停止P基因mRNA的翻译过程而降低其P蛋白的合成量。当miRNA与circRNA结合时,miRNA就不能与P基因mRNA结合,从而提高P基因mRNA的翻译水平。可见,circRNA影响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是:circRNA能靶向结合miRNA,阻断miRNA与P基因mRNA结合,提高P基因的表达量,进而抑制细胞凋亡。
    【小问6详解】分析题图可知:P蛋白能抑制细胞凋亡,当miRNA表达量升高时,miRNA与P基因mRNA结合的概率上升,导致合成的P蛋白减少,无法抑制细胞凋亡。可见, miRNA表达量升高也可影响细胞凋亡。
    18. 糖尿病的治疗是现代医学仍未很好解决的难题。研究人员通过多种实验试图找到治疗或减轻糖尿病患者症状的方法。
    (1)人体中血糖的来源有______(答出1个方面的来源即可)。与胰岛素作用相抗衡的激素是______(至少填两种)。
    (2)胰岛素在维持血糖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如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胰岛素的作用机理(IR表示胰岛素受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 正常情况下,人体空腹血糖的含量稳定在3.9~6.1mml/L
    B. 图示中,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B细胞可接受3种刺激,使胰岛素分泌增加
    C. ③与IR结合后,增加了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
    D. 若②与肝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发生障碍,会引发糖尿病
    (3)有研究表明:口服葡萄糖比静脉注射葡萄糖引起更多的胰岛素分泌;进行回肠切除术的大鼠,细胞表面的葡萄糖转运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下降。据此,有人提出假说,认为小肠后端的内分泌细胞及其分泌的一种肠源性激素(GLP-1)对血糖的控制至关重要。为验证该假说,研究者选择生理状况良好的同种大鼠若干,随机平均分为4组,检测血糖变化,其中部分进行高糖高脂饮食等诱导制成糖尿病模型鼠。部分实验方案如下表。
    请将上述实验方案补充完整:
    4:______。若以上4组小鼠的餐后血糖水平大小顺序为______,则支持该假说。
    (4)下丘脑可通过多种方式调节血糖,其中一种方式是当血糖含量降低时通过______(填“交感”或“副交感”)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该过程反映了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联系是______。
    【答案】(1)①. 进食、肝糖原水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②. 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
    (2)ABC
    (3)①. 正常大鼠+切回肠术+GLP-1 ②. 2>3>4>1
    (4)①. 交感 ②. 有的内分泌腺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分析】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胰岛B细胞的活动增强,胰岛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的上升,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等;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这样既增加了血糖的去向,又减少了血糖的来源,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的活动增强,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血糖的平衡还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例如,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含量上升。另外,神经系统还通过控制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分泌活动来调节血糖含量。
    【小问1详解】人体中血糖的来源有进食、肝糖原水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胰岛素能降低血糖,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能够升高血糖,因此人体中与胰岛素有拮抗作用的激素有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
    【小问2详解】A、正常情况下,人体空腹血糖的含量稳定在3.9~6.1mml/L,A正确;
    B、由图可知,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B细胞接受的刺激有葡萄糖、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①、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②等,使胰岛素分泌增加,B正确;
    C、③与IR结合后,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转运到细胞膜上,增加了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C正确;
    D、若②与肝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发生障碍,不能促进肝糖原转化为葡萄糖,不会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不会引发糖尿病,D错误。
    故选ABC。
    【小问3详解】假设认为,小肠后端的内分泌细胞及其分泌的GLP-1对血糖的控制至关重要,造模组的GLP-1含量降低,说明GLP-1能降低血糖。为了验证这一假说,将生理状况良好的同种大鼠若干,随机平均分为4组,1组为正常小鼠进行假手术组,2组为高糖高脂饮食模型组,3组为正常大鼠进行切回肠术处理,4组为正常大鼠进行切回肠术处理后再注射GLP-1激素,处理相同时间后,测定各组小鼠的血糖浓度,若GLP-1能降低血糖,则第2组的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血糖浓度最高,第3组切回肠术处理后,GLP-1激素的表达量明显下降,则血糖浓度也较高,而第4组,切回肠术处理后又注射了GLP-1激素,能使小鼠血糖浓度降低,但是作用效果略低于正常大鼠,即测定的各组小鼠的血糖浓度为2>3>4>1,则支持该假说。
    【小问4详解】下丘脑可通过多种方式调节血糖,其中一种方式是当血糖含量降低时通过交感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从而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进而升高血糖。该过程体现了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之间的联系,即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19. 2024年03月18日,记者从云南省临沧市政府新闻办获悉,发生在临沧市临翔区的森林火灾已全部扑灭。森林火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请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山火有地下火、地表火和树冠火,这与森林群落的______结构相关。
    (2)山火扑灭后,该地逐渐被杂草、灌木所覆盖,该地森林群落的重建属于______演替。灾后重建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______(填“增强”或“减弱”),理由是______。
    (3)某研究小组致力于山火后群落的演替过程的研究,发现该演替中存在食物链:草本植物→小型无脊椎动物+小型肉食性动物,其中小型无脊椎动物同化量与摄入量的比值明显较低,从它们的食性角度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4)该山火后重建的演替过程中,测定得到土地上有机物干重(生物量)逐年增加。为解释上述演替过程中生物量逐年增加的原因,研究小组构建了如图所示模型:

    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④______ ⑤______
    请选取合适的选项填在上图中相应的位置,以使上图的逻辑成立。
    a.植物间存在“优势互补”的效应
    b.提高了群落利用各类资源的能力
    c.水平结构使资源利用更充分
    d.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
    e.相对较高的植物与相对较矮的草本搭配
    f.时间利用更充分
    g.该地植物类群丰富度逐年增大
    h.不同植物根系深浅不同
    i.阳光等资源利用更充分
    j.不同生长周期的植物搭配
    k.充分利用土壤内的水和无机盐
    【答案】(1)垂直
    (2)①. 次生 ②. 增强 ③. 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营养结构日益复杂
    (3)小型无脊椎动物摄入的草本植物含大量纤维素,不易消化吸收,随粪便排出比例较大
    (4)①. g ②. c ③. e ④. f ⑤. h
    【分析】一、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二、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小问1详解】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明显的分层现象,因此山火有地下火、地表火和树冠火,这是由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决定的。
    【小问2详解】火灾后由于具备土壤和一定的植被条件,故森林火灾后植被重建属于次生演替。灾后重建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营养结构日益复杂,由此可知,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小问3详解】由食物链:草本植物→小型无脊椎动物→小型肉食性动物可知,可能由于小型无脊椎动物摄入的草本植物含大量纤维素,不易消化吸收,随粪便排出比例较大,导致小型无脊椎动物同化量与摄入量的比值明显较低。
    【小问4详解】演替过程中生物量逐年增加的原因:g.该地植物丰富度逐年增大;a.植物间存在“优势互补”的效应;d.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c.水平结构使资源利用更充分;e.相对较高的灌木与相对较矮的草本搭配;i.阳光等资源利用更充分;j.不同生长周期的植物搭配;f.时间利用更充分;h.不同植物根系深浅不同;k.充分利用土壤内的水和无机盐;最终b.提高了群落利用各类资源的能力。
    20. 癌症的免疫疗法是指重新激活抗肿瘤的免疫细胞,进而克服肿瘤的免疫逃逸。某些种类癌细胞表面有高表达的银蛋白PSMA,CD28是T细胞表面受体,T细胞的有效激活依赖于CD28在癌细胞与T细胞结合部位的聚集。图甲为科研人员尝试构建的双特异性抗体PSMA×CD28生产流程图;图乙为双特异性抗体PSMA×CD28的结构及作用机理图,请据图分析:

    (1)图甲分析可知,制备双特异性抗体PSMA×CD28的过程中,用到的动物细胞工程技术主要有______(至少回答两点)。
    (2)双特异性抗体PSMA×CD28制备时,应先将______(物质X)分别注射到小鼠体内再分离出B淋巴细胞。与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不同的是可用______的诱导方法。将第一次筛选获得的细胞进行多倍稀释,借助多孔细胞培养板,利用______原理进行第二次筛选,选出能分泌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与传统血清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是______。
    (3)抗体都是由两条H链和两条L链组成的4条肽链对称结构。由于融合细胞会表达出两种L链和两种H链且L链和H链又能随机组合,因此杂交瘤细胞A×B会产生______(填“一种”或“多种”)抗体。双特异性抗体PSMA×CD28协助杀伤癌细胞的机理是______。
    【答案】(1)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
    (2)①. PSMA、CD28 ②. 灭活病毒诱导法 ③. 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④. 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大量制备的特点(或能准确识别抗原的细微差异,与特定抗原特异性结合,并且可以大量制备)
    (3)①. 多种 ②. 双特异性抗体PSMAXCD28既能结合PSMA,又能结合CD28,使CD28在癌细胞与T细胞结合部位聚集,从而有效激活T细胞杀伤癌细胞
    【分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首先用特定抗原注射小鼠体内,使其发生免疫,小鼠体内产生具有免疫能力的B淋巴细胞。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将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的两次筛选:第一次筛选:利用特定选择培养基筛选,获得杂交瘤细胞,即AB型细胞(A为B淋巴细胞,B为骨髓瘤细胞),不需要A、B、AA、BB型细胞。第二次筛选:利用多孔板法和抗原-抗体杂交法筛选,获得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小问1详解】制备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用到的动物细胞工程技术有动物细胞融合(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培养B细胞等)等。
    【小问2详解】双特异性抗体PSMA×CD28制备时,PSMA、CD28相当于抗原,需要先将PSMA、CD28分别注射到小鼠体内刺激小鼠产生B淋巴细胞,再分离出B淋巴细胞;灭活病毒诱导法是动物细胞融合特有的诱导方法;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故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可筛选出能分泌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能大量制备的特点。
    【小问3详解】融合细胞会表达出两种L链和两种H链,而L链和H链又是随机组合的,所以杂交瘤细胞A×B会产生多种抗体;双特异性抗体PSMA×CD28协助杀伤癌细胞的机理是双特异性抗体PSMA×CD28既能结合PSMA,又能结合CD28,使CD28在癌细胞与T细胞结合部位聚集,从而有效激活T细胞杀伤癌细胞。
    F1表型
    红色长形根
    红色椭圆形根
    红色圆形根
    紫色长形根
    紫色椭圆形根
    紫色圆形根
    白色长形根
    白色椭圆形根
    白色圆形根
    比例
    1
    2
    1
    2
    4
    2
    1
    2
    1
    温度/℃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耗氧量/mL
    28.6
    43.2
    36.3
    29.2
    21.1
    10.0
    4.1
    0.7
    组别
    对照组
    实验组
    编号
    1
    2
    3
    4
    大鼠种类及处理
    正常大鼠+假手术
    糖尿病模型鼠
    正常大鼠+切回肠术

    相关试卷

    云南省三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二)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云南省三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二)生物试卷(含答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云南省三校高三下学期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七)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云南省三校高三下学期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七)生物试卷含解析,文件包含2024届云南三校高三下学期联考备考实用性联考七理科综合试卷-高中生物含解析docx、2024届云南三校高三下学期联考备考实用性联考七理科综合试卷-高中生物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云南省三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云南省三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2024届云南三校高三下学期联考备考实用性联考七理科综合试卷-高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docx、2024届云南三校高三下学期联考备考实用性联考七理科综合试卷-高中生物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