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专题05 水和溶液(测试)-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专题05 水和溶液(测试)-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原创题】地球上有丰富的水资源,科学家一直在研究成本低、效率高的催化剂,使水发生反应获得氢能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B.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C.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A说法正确;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故说法B错误;
C、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属于分解反应,故C正确;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发生改变,故D正确。
2、如图是教材中用来表示电解水过程的示意图(其中“””分别表示H原子和O原子)分析示意图,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
A.常温常压下水可以发生分解反应
B.电解水的最终产物是H、O原子
C.H原子是图示微粒中的最小微粒
D.O原子只有在通电条件下才能转化为O2分子
【答案】C
【解析】A、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所以A错误;
B、电解水的最终产物是H2和O2,B错误;
C、原子氧原子,氢原子,水分子三者中,最小的是氢原子,C正确;
D、氧原子结合形成水分子,不需要通电,D错误。
3、【原创题】下列与水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发生了物理变化
B.活性炭在净水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C.生活中可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D.明矾可促进浑浊水中悬浮物的沉降
【答案】B
【解析】A、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只发生状态变化,所以发生的是物理变化,A正确;
B、活性炭在净水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所以发生了的物理变化;B错误;
C、生活中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C正确;
D、明矾溶于水,生成胶状物吸附可促进浑浊水中悬浮物的沉降,D正确。
4、电解水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解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B.实验说明水由H2和O2组成
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 2H2↑+O2↑
D.a管收集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
【答案】A
【解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A正确;
B、电解水的实验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B错误;
C、C缺少了反应条件,错误;
D、b管收集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D错误。
【新考法】与重大科技成果结合
5、王亚平在太空做了油和水 “难分难舍”的神奇实验:她用力摇晃装有油和水的瓶子,让油水充分混合、静置,发现油水不分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太空中水不能作溶剂
B.在地面油水混合物会产生分层现象
C.在不同环境中同一实验可能现象不同
D.在地面向油水混合物中加入洗涤剂会产生乳化现象
【答案】A
【解析】A、溶解性是物质的属性,与所处的地方没有关系,在太空中水也能溶解一些物质,可以做溶剂,此选项说法不正确;
B、油是不溶于水的,在地面上物体受到重力,由于水的密度大于油,所以当把两种液体混合之后,油会浮在水的上面,形成稳定的分层现象,此选项说法正确;
C、在太空中油水混合、静置后不分层,在地面上油水混合、静置后分层,说明在不同环境中同一实验可能现象不同,此选项说法正确;
D、在地面向油水混合物中加入洗涤剂,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液滴而不聚成大的油滴,形成相对较为稳定的乳浊液,这种现象叫乳化现象,此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
6、如图所示,在蒸馏烧瓶中加入几粒碎瓷片,再加入约体积的自来水,连接装置进行制取蒸馏水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操作时先加热,后通入冷却水
B.实验时,冷凝管进、出水的方向:a进b出
C.图中所示装置,温度计的位置不对,水银球应该插入液态水中
D.加热蒸馏烧瓶必须垫陶土网
【答案】D
【解析】A、蒸馏需要先通冷却水,后加热烧瓶。若先加热烧瓶, 蒸气不能得到充分冷凝,且冷凝器温度过高,通入冷却水时易发生炸裂事故。不符合题意;
B、实验时,冷凝管进、出水的方向:b进a出,进水接触低温液体,出水接触高温蒸汽,能够保证冷凝管下端的水是温度最低的水,从而达到最佳的冷凝效果。不符合题意;
C、温度计的作用是测量物质的沸点,故放在烧瓶的支管口处,这样可以测量蒸汽的温度。不符合题意;
D、加热蒸馏烧瓶必须垫陶土网,以免受热不均炸裂。符合题意;故选D。
7、生活中区分硬水和软水常用的试剂是( )
A.食盐水B.稀盐酸C.蔗糖水D.肥皂水
【答案】D
【解析】硬水遇到肥皂水产生浮渣,软水遇到肥皂水产生泡沫,所以生活中区分硬水和软水常用的试剂是肥皂水,故选D。
8、【原创题】利用20℃时KNO3溶液(有少量未溶解的KNO3晶体)见图Ⅰ,进行下面实验:①加入NH4NO3固体后,实验结果见图Ⅱ;②加入NaOH固体后,实验结果见图Ⅲ。分析实验过程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
B.随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
C.图Ⅰ、图Ⅱ中,硝酸钾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D.图Ⅲ中,硝酸钾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答案】D
【分析】由图中可知,加入硝酸铵固体后烧杯内温度下降,试管内固体增多,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后烧杯内温度升高,固体消失,说明硝酸钾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解析】A、图Ⅱ中加入硝酸铵固体后,温度计示数下降,说明硝酸铵溶于水吸热,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图Ⅲ可知,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后烧杯内温度升高,固体消失,说明硝酸钾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图Ⅰ、图Ⅱ中试管底部均有固体物质,未全部溶解,是硝酸钾溶液的饱和溶液,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图Ⅲ中试管底部没有固体,可能是硝酸钾溶液的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新考法】化学实验与平面坐标系结合
9、温时,向25g某固体中分批次加入水,充分搅拌,结果如图所示(保持温度不变):
温室时该固体的溶解度可能是( )
A.50gB.35gC.30gD.25g
【答案】B
【解析】加入75g水时,25g某固体完全溶解,若形成的溶液恰好饱和,则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为eq \f(25g,25g+25g+25g)×100%≈33.3%,若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则该温度下的溶解度大于33.3g。加入50g水时,25g某固体未完全溶解,则该温度下的溶解度小于eq \f(25g,25g+25g)×100g=50g,因此该温度下,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为33.3g≤S<50g,因此B符合题意。
故选B。
【新考法】与古典文献结合
10、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烧酒”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种方法是( )
A.过滤 B.蒸发 C.蒸馏 D.升华
【答案】C
【解析】“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种方法是蒸馏,是通过加热汽化的方法而将物质分离的一种方法。故选C。
11、【原创题】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其中用乙酸钠进行的“点水成冰”实验让同学们发出了惊叹,于是大家在实验室用乙酸钠模拟了该实验,步骤如下图所示。以下有关该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②的溶液中乙酸钠质量分数为46.5%
B.③中加热至60℃得到乙酸钠饱和溶液
C.④中所得晶体的质量一定等于130g
D.④中产生晶体的原理是降温结晶
【答案】D
【解析】A、由于水的密度ρ=1g/cm3,根据m=ρv,所以100mL水的质量就是100g,由乙酸钠的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乙酸钠溶解度为46.5g,即100g的水最多能溶解46.5g的乙酸钠,因此②的溶液一定是乙酸钠的饱和溶液,所以②中乙酸钠质量分数=eq \f(46.5g,46.5g+100g)×100%≈31.7%,故选项不正确;
B、60℃时,乙酸钠溶解度为139g, 即100g的水最多能溶解139g的乙酸钠,但③中溶液中溶质只有130g,因此加热至60℃时,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不正确;
C、将热的溶液降低温度,会有晶体析出,但溶质不能全部转化为晶体,因为母液中也含部分溶质,所以④中所得晶体的质量应小于130g,故选项不正确;
D、由于乙酸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④中产生晶体的的方法是将③中热的溶液降温,即可析出晶体,其原理是降温结晶法,故选项正确;故选:D。
12、如图所示,下列胶头滴管内的液体滴入到锥形瓶中,不会引起气球膨胀的是( )
【答案】D
【解析】A. 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锥形瓶内气体增多,压强变大,气球膨胀。
B. 水和氧化钙反应放热,温度升高,气体膨胀,压强变大,气球膨胀。
C. 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锥形瓶内气体增多,压强变大,气球膨胀。
D. 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温度降低,气体收缩,压强变小,气球变瘪。
故选:D。
13、【原创题】浓度为10%的氯化钠溶液对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下图为配制氯化钠杀菌液的过程,结合图表信息,有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Na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A. 图1中搅拌可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
B. 图2中溶液为20℃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C. 图2中溶液对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杀菌效果
D. 从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氯化钠均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答案】B
【解析】A、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只能加快溶解速率,不能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表中数据可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所以该温度下,将10g氯化钠溶解在100g水中得到的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C、图2中溶液的浓度为:eq \f(10g,100g+10g)×100%≈9.1%小于10%,所以对葡萄球菌没有明显的杀菌效果,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可以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把氯化钠从它的饱和溶液中结晶出来,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4、试管内盛有20℃的饱和硝酸钾溶液,其上漂浮一小木块。如下图所承,将试管插入烧杯内的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是( )
A.试管内溶液的质量变小
B.试管内有固体析出
C.试管内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D.小木块浸入溶液内的体积变大
【答案】C
【解析】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将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试管插入盛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温度降低,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有硝酸钾晶体析出,试管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溶剂的质量不变,则试管内溶液总质量减小,说法正确;
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将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试管插入盛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温度降低,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有硝酸钾晶体析出,说法正确;
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温度下降,硝酸钾溶解度下降,为降低温度后的饱和硝酸钾溶液,此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说法错误;
D、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温度下降,硝酸钾溶解度下降,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质量降低,溶液密度减小,所以根据浮力公式F=ρgV排,溶液密度减小,小木块浸入溶液内的体积变大,说法正确。
故选C。
15、为探究硝酸钾的溶解性,进行了下图所示实验(实验过程)
结合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③中的溶液均为不饱和溶液B.②③中溶液的质量:③>②
C.②③④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③>②>④ D.④中析出晶体的质量是0.9g
【答案】D
【解析】
A.①中温度为20℃,该温度溶液的溶解度为31.6g,所以有50g水能够溶解硝酸钾15.8g,只加入10g硝酸钾,所以为不饱和溶液;③中温度为60℃,该温度溶液的溶解度为110.0g,所以有50g水能够溶解硝酸钾55g,而此时加入的硝酸钾有20g,所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正确。
B.②固体有不溶的,③固体全溶,所以对应溶液的质量:③>②,正确。
C.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eq \f(15.8g,50g+15.8g)×100%≈24%;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eq \f(20g,50g+20g)×100%≈29%;④中温度为10℃,该温度溶液的溶解度为20.9g,所以有50g水能够溶解硝酸钾10.45g,对应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eq \f(10.45g,50g+10.45g)×100%≈17%;所以②③④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③>②>④,正确。
D.④中析出晶体的质量是20g-10.45g=9.55g,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本题3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6、根据下列实验装置改进,请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一:①仪器a的名称是 ;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为 ;②改进装置的优点是 (写一条即可)。
(2)实验二:①两套装置中作用相当的仪器:漏斗与 (填“b”、“c”或“d”);②装置改进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双选)。
A.同样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B.冰块与水的性质完全相同
C.比原装置得到的蒸馏水更纯
D.利用太阳光、塑料袋、矿泉水瓶等作替代品可户外自制饮用水
【答案】
(1)长颈漏斗 CaCO3+2HCl===CaCl2+CO2↑+H2O 控制反应的速率
(2)C AD
【解析】a的名称长颈漏斗;制取二氧化碳的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H2O;改进后的优点是注射器能控制反应的速率;与漏斗作用相同的仪器是冷凝管;二者都用了蒸馏的原理,说法A正确;冰块与水的物理性质不同,B错误;制得的都是蒸馏水,C错误;利用太阳光、塑料袋、矿泉水瓶等作替代品可户外自制饮用水可以组装成蒸馏装置,D正确。
【新考法】与载人航天结合
17、回答问题
(1)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正式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在此期间,中国空间站将最终完成“T字构型”建造任务,这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试回答:
①为增加飞船发射时的动力,选用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组成双元动力推进剂,二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8N2+2N2O4=2X+4H2O+3N2,其中物质X的化学式为_____。
②空间站配有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其中电解制氧子系统能利用循环水电解制氧,试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该反应属于____反应(填“分解”“化合”之一)。
(2)室温时,小明在实验室中配制了一烧杯硝酸钾溶液(图甲),并利用该溶液进行了下图所示一系列操作(下图中乙、丙、丁分别代表操作后烧杯中的硝酸钾溶液)及相关问题探究。
试回答:
①室温时,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需要硝酸钾固体的质量为____g。在配制溶液的过程中用到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若配制好的溶液不慎洒出,则会导致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②烧杯中硝酸钾溶液丙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填“大于”“小于”“等于”)烧杯中硝酸钾溶液丁的溶质质量分数。
③将烧杯中硝酸钾溶液丁放入盛有冰水的装置中,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
④保持温度不变,将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_____。
A.加入适量硝酸钾 B.蒸发适量水并恢复到原温度 C.用玻璃棒搅拌
【答案】
(1) CO2 2H2O eq \\ac(\s\up7(通电),\(===,====))2H2↑+O2↑ 分解
(2) 10g加速溶解 不变 等于 有固体析出 AB
【解析】(1)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可得2X中有两个碳原子和四个氧原子,X中有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X为CO2,故填:CO2;
②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 eq \\ac(\s\up7(通电),\(===,====))2H2↑+O2↑,该反应有一个反应物两个生成物,为分解反应,故填:2H2O eq \\ac(\s\up7(通电),\(===,====))2H2↑+O2↑;分解;
(2)①溶质的质量等于溶液的质量乘以溶质质量分数,硝酸钾的质量为100g×10%=10g;玻璃棒是为了搅拌,加速溶质的溶解速率;溶液具有均一性,已经完成配置的溶液洒出的部分和剩余的部分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填:10g;搅拌,加速溶解;不变;
②丙烧杯中有固体剩余,溶液为饱和溶液,将剩余的固体过滤出去后,丁烧杯中溶液为恰好饱和溶液,温度不变,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荣纸质相同,故填:等于;
③硝酸钾的溶解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温度越高同样的水溶解的越多。丁为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溶解能力降低,会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故填:有晶体析出;
④将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增加溶质,减少溶剂,A为增加溶质,符合题意;B为减少溶质,符合题意;C只能改变溶解的速率,而不能改变其他,不符合题意;故选:AB;
【新考法】与考古发现结合
18、“秘色瓷莲花碗”是苏州博物馆三件国宝级文物之一。
I、瓷碗成分
“秘色瓷莲花碗”主要由性质稳定的瓷胎和彩色釉面组成。
(1)瓷胎的成分中的Na2SiO3也可以表示为xNa2O·ySiO2,其中x:y=___________。
(2)釉面的“秘色”来源十分复杂,其中一个反应是在高温条件下,CO将原料中的Fe2O3转化为FeO和CO2,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Ⅱ、瓷碗清洗
瓷器表面附有的泥土、沉积膜、氯化钠等物质对瓷器有伤害,同时影响观赏。瓷器出土后需要及时去除表面杂质,并覆膜保护。
(3)醇洗:用酒精溶液使泥土松散,便于脱离。酒精化学式为C2H5OH,其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__。
(4)除膜: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去除沉积膜中的碳酸钙等物质。
①2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___________。
②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5)脱盐:文物表面的氯化钠等可用蒸馏水多次浸泡除去。氯化钠溶于水生成自由移动的___________(填化学符号)使水的导电性增强。多次浸泡,当最后一次的浸出液的导电性与___________基本相同时,可判断文物表面氯化钠基本除尽。
【答案】
(1)1:1
(2)CO+Fe2O3eq \\ac(\s\up7(高温),\(===,====))2FeO+CO2
(3)3:8
(4) 25g CaCO3+2HCl=CaCl2+H2O+CO2↑
(5) Na+和Cl- 水
【解析】(1)Na2SiO3也可以表示为xNa2O·ySiO2,改写时要保证原子总数,化合价不变,按化合价分别写出氧化物的化学式,如有多个原子,在前面加上系数,使之成为倍数,因此x=1,y=1,故x:y=1:1。
(2)CO和Fe2O3在高温条件下生成FeO和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Fe2O3eq \\ac(\s\up7(高温),\(===,====))2FeO+CO2
(3)C2H5OH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1×6):16=3:8。
(4)①2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250g×10%=25g。
②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5)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因此氯化钠溶于水生成自由移动的Na+和Cl-使水的导电性增强。可判断文物表面氯化钠除尽时,最后一次的浸出液中没有氯化钠溶质,只有水,故其导电性与水基本相同。选 项
A
B
C
D
胶头滴管内液体
H2O2溶液
H2O
稀H2SO4
H2O
锥形瓶内固体
MnO2
CaO
Zn
NH4NO3
温度/°C
0
10
20
30
40
60
80
90
100
氯化钠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37.3
38.4
39.0
39.8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KNO3溶解度/g
20.9
31.6
45.8
63.9
85.5
110.0
相关试卷
专题14 常见的气体的制取和净化(讲义)-2024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
这是一份专题14 常见的气体的制取和净化(讲义)-2024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共22页。
专题05 化学实验基础(讲练)-2024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含答案):
这是一份专题05 化学实验基础(讲练)-2024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含答案),文件包含专题05化学实验基础讲练-2024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05化学实验基础讲练-2024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5 化学实验基础(测试)-2024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含答案):
这是一份专题05 化学实验基础(测试)-2024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含答案),文件包含专题05化学实验基础测试-2024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05化学实验基础测试-2024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