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育英中学中考冲刺卷生物试题
展开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人的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是46条,受精卵连续分裂4次后形成的新细胞数目、每个新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分别是( )
A. 8个23条 B. 16个23条 C. 8个46条 D. 16个46条
2、肺是人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外界气体经过呼吸道进入肺
B. 肺泡数量多,气体交换面积大
C. 肺泡与毛细血管气体交换后肺泡内氧气含量增加
D. 胸廓容积变小时,肺收缩,气体从肺内排出
3、动物行为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主要起调控作用的是
A. 神经系统 B. 感觉器官 C. 运动器官 D. 激素
4、灰喜鹊与青蛙都能大量消灭农业害虫,是对人类有益的生物,我们应该好好的保护它们。关于这两种生物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都属于脊椎动物
B. 在生态系统中有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C. 灰喜鹊的气囊和青蛙的皮肤,均能辅助呼吸并进行气体交换
D. 灰喜鹊体表有羽毛,青蛙皮肤裸露
5、制作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要将刮取的口腔上皮细胞涂抹到0.9%的生理盐水中,而不能涂抹到清水中,目的是
A. 防止细菌在装片中繁殖 B. 防止细胞吸水过多而胀破
C. 迅速杀死细胞以便观察 D. 利用生理盐水粘住细胞
6、研究人员把抗稻瘟病的基因连接到易感染稻瘟病的水稻细胞的DNA分子上,培育出抗稻瘟病水稻。这种生物技术是 ( )
A. 转基因技术 B. 克隆技术 C. 微生物发酵 D. 仿生技术
7、下列各项中,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 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B. 患过麻疹的人一般不会再患麻疹
C. 花粉过敏
D. 给狗注射狂犬疫苗
8、如图Ⅰ和Ⅱ分别表示某种病毒先后两次侵染人体后,人体产生抗体的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病毒第二次侵入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大量增多
B. 人体所产生的抗体只能对该种病毒有免疫作用
C. 第一次侵染后所形成的免疫功能属非特异性免疫
D. 人体内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属于血液中白细胞的一种
9、与两栖类动物相比,鸟类繁殖成活率较高,其主要原因是( )
①卵生 ②体内受精 ③卵内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④有孵卵与育雏行为
⑤卵有卵壳保护 ⑧生殖发育不受水的限制 ⑦卵的数量巨大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 ②④⑤⑥ C. ①③⑦ D. ①③⑧⑦
10、动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河蚌的贝壳,可以保护柔软的身体 B. 鲤鱼的鳃,利于在水中呼吸
C. 蜥蜴体表的鳞片,可减少水分散失 D. 蜜蜂的外骨骼,适于飞行生活
11、下列关于计划生育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晚婚晚育有助于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
B. 控制生育的主要方法有节育和避孕
C. 人口的迅速增长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D.“早栽秧,早打谷”早晚都只生一个孩子,所以晚生不如早生
12、在一片阴湿山洼的草丛中,有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蚂蚁群包括蚁后、雄蚁和工蚁,具有社会行为
B. 草和苔藓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
C. 老鼠、蚯蚓、蚂蚁、蜘蛛不能制造有机物,属于消费者
D. 该生态系统生物数量和种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13、生命起源的过程是( )
A. 无机物--有机物--原始生命
B. 有机物--无机物--原始生命
C. 无机物--原始生命- -有机物
D. 原始生命--无机物--有机物
14、长期生活在西藏的人与生活在北京地区的人相比,体内血液中成分相对较多的是 ( )
A. 血细胞 B. 白细胞 C. 血小板 D. 红细胞
15、我国倡导无偿献血。献血时一般从献血者肘窝处的静脉采血,而非动脉采血,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 静脉在皮下的分布大多较浅 B. 静脉管径较大、管壁薄
C. 静脉内血流速度较快 D. 静脉采血后容易止血
16、根据生物进化的历程,说出下列植物中最高等的是
17、小明非常喜欢家里的三角梅,想要增加种植,最恰当的方式是 ( )
A. 种子繁殖 B. 扦插 C. 压条 D. 嫁接
18、人的精子细胞的染色体可能为
A. 44条常染色体 +XY性染色体 B. 22条常染色体 +XY 性染色体
C. 11条常染色体 +Y性染色体 D. 22条常染色体 +X性染色体
19、影响小麦产量的环境因素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 )
A. 阳光 B. 水分
C. 害虫 D. 温度
20、 “十月怀胎”时,胎儿是在母体的( )内孕育的.
A. 输卵管 B. 卵巢 C. 子宫 D. 阴道
21、生物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员老师的帮助下,选取栽培于花盆中正常生长的牵牛花为实验材料,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接着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此装置放于黑暗处一昼夜后,移至光下数小时,再将这三片叶取下,分别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
②用清水漂洗后放入培养皿中,分别向甲、乙、丙三片叶上滴加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将此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
(2) 在光下放置数小时后,发现两玻璃瓶的内壁上有小水珠,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3) 叶片甲滴加碘液后的现象是 ,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
(4) 将叶片甲、乙、丙用酒精隔水加热漂洗再滴加碘液后的颜色变化先后是 。
(5)要使实验达到预期的结果,装置中两个玻璃瓶上的塞子要密封好,目的是 。
22、请分析下面的资料,并回答问题。
资料一 老鼠和猫本是一对天敌,然而某户人家养的一只大白猫却和一只小老鼠和睦相处,并且这只刚产崽的母猫还给小老鼠喂奶吃。
资料二 蓬莱海洋极地世界里,海豚表演的跳高顶球、跳迪斯科、转呼啦圈等节目往往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资料三 白蚁中有蚁后、蚁王、工蚁和兵蚁之分,蚁后专职产卵; 蚁王具有生殖能力,主要负责与蚁后的交配;工蚁承担了觅食、筑巢、照料蚁后产下的卵和饲喂白蚁等大部分工作;兵蚁专司蚁巢的保卫工作.
(1) 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资料一中的母猫喂养小老鼠的行为于 ,该行为是由母猫体内的 所决定的.
(2) 在资料二中,海豚的表演属于 行为,动物的这种行为可以使动物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一般来说,动物越 ,该行为就越强、越复杂.
(3)由资料三判断,白蚁是具有 行为的动物.判断的依据是它们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 、形成一定的 ,它们是营 生活的动物.
参考答案
1、D
【解题分析】
(1)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分裂时细胞核先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
(2)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其目的是保证新细胞内的染色体数与原细胞相同,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如图:
N表示染色体
【题目详解】
细胞的分裂是指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一个细胞经过一次分裂,形成两个新细胞,经过两次分裂后,形成四个新细胞。所以1个细胞分裂N次后的个数是 2°.因此,人的受精卵连续分裂4次后形成的新细胞数目是 2⁴=16(个)。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首先染色体要进行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这样就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因此,受精卵的染色体是23对,受精卵连续分裂4次后,分裂后的新细胞的染色体和原来一样,即23对或46条。选项D符合题意。
【题目点拨】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细胞分裂以及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特点。
2、C
【解题分析】
肺是人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由许多肺泡构成。
【题目详解】
外界气体经过呼吸道进入肺,呼吸道不仅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而且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A正确: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肺泡与血液充分的进行气体交换,肺泡数量多,气体交换面积大。B正确;肺泡与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时,肺泡内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所以肺泡内二氧化碳含量增加。C错误; 呼气时,呼吸肌舒张,胸廓容积变小,肺收缩,气体从肺内排出。D 正确。
【题目点拨】
此题考查的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要求理解并掌握。
3、A
【解题分析】
动物行为的产生主要是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体内刺激作出的反应,主要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控。
【题目详解】
动物行为是生物进行的从外部可察觉到的有适应意义的活动。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他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行为。不仅包括身体的运动,还包括静止的姿势、体色的改变或身体标志的显示、发声,以及气味的释放等。动物行为是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体内刺激作出的反应,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控,还受激素调节,如繁殖行为,
A符合题意。
【题目点拨】
明确动物行为产生起调控作用的是神经系统。
4、C
【解题分析】
灰喜鹊属于鸟类,青蛙属于爬行类,它们体内都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都属于脊椎动物,A正确:
灰喜鹊与青蛙都能大量消灭农业害虫,是对人类有益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有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B正确;
灰喜鹊属于鸟类,鸟类的气囊与肺相通,主要功能是贮存空气,辅助呼吸,不能进行气体交换; 蛙的皮肤裸露,湿润的皮肤里密布着毛细血管,能分泌粘液,也可进行气体交换,以辅助呼吸,C错误;
鸟类体表有羽毛,具有保温作用,蛙的皮肤裸露,能辅助呼吸,D正确。
5、B
【解题分析】
0.9%的生理盐水,也就是0.9%的氯化钠溶液,浓度与组织液的浓度相当,这样不会因为过浓或过淡而引起细胞的失水或吸水对细胞造成损害,能够保持细胞的形状,且细胞不死亡,便于实验的观察。
【题目详解】
A. 0.9%的生理盐水中细菌也能生存,起不到杀菌的作用,A错误。
B. 0.9%的生理盐水与细胞内部的渗透压相等,可以保持细胞在体外的正常形态。大于0.9%,细胞就会失水,萎缩;小于0.9%,细胞就会吸水胀破,都不利于显微镜下的观察,B正确。
C. 0.9%的生理盐水是杀不死细胞的,C错误。
D. 生理盐水没有粘住细胞的作用,D错误。
故选: B。
【题目点拨】
本题让学生明确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要滴一滴清水,而观察口腔上皮细胞要滴一滴0.9%的生理盐水的原因。
6、A
【解题分析】
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抗虫基因能转移到植物体内的根本原因是它们都是植物能表达真核生物的基因,使用相似的表达系统。
【题目详解】
研究人员把抗稻瘟病的基因连接到易感染稻瘟病的水稻细胞的DNA 分子上,使该水稻获得了抗稻瘟病的能力。这种生物技术是转基因技术,这个事实可以说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题目点拨】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转基因技术的原理。
7、A
【解题分析】
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 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抵抗抗原。其中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
【题目详解】
A.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符合题意。
B.患过麻疹的人一般不会再患麻疹,属于特异性免疫,不符合题意。
C.有些人对花粉过敏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不符合题意。
D.注射狂犬疫苗产生的抗体,只能对狂犬病毒有免疫作用,因此这种免疫类型属于特异性免疫,不符合题意。故选A。
8、C
【解题分析】
试题分析:首次感染时,病毒侵入人体,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随着病毒的增殖,抗体也慢慢增加,呈上升趋势,其后抗体开始与相应抗原结合从而使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抗体慢慢减少. 当第二次,同样的病毒侵入人体后,病毒刚开始繁殖,抗体的数量便会急剧膨胀,比病毒要多得多,然后病毒开始减少,抗体也随之减少. 因此病毒第二次侵入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大量增多,A正确; 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人体所产生的抗体只能对该种病毒有免疫作用,B正确; 产生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因此第一次侵染后所形成的免疫功能属于特异性免疫,不是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 人体内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淋巴细胞,属于血液中白细胞的一种,D正确。
考点:抗体和抗原: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9、B
【解题分析】
鸟类的生殖行为有占区、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和育雏,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生,且卵外有坚硬的外壳。两栖动物青蛙雌雄抱对后将受精卵和精子产到水中,进行体外受精,在水中发育,它生殖发育都离不开水。
【题目详解】
两栖动物雌雄异体,生殖和发育都在水中完成,雌雄蛙抱对后,将精子和卵子产在水中,体外受精,幼体在水中发育,抱对可以增加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率。青蛙发育的四个阶段是: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为变态发育,生殖和发育都是在水中完成的。鸟类在繁殖季节,许多鸟类会选择合适的场所筑巢,然后求偶,求偶成功,雌雄鸟进行交配。精
子和卵细胞在雌鸟的体内结合成受精卵。卵有卵壳保护,鸟的受精卵在雌鸟的体内就开始发育。所以,鸟类的生殖和发育为:雌雄异体,体内受精,体内发育。鸟类的筑巢、孵卵、育雏等行为,卵有卵壳保护,摆脱了卵孵化对环境的依赖,生殖发育不受水的限制,提高了卵的孵化率,育雏提高它们后代的成活率。故选B。
【题目点拨】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鸟类和两栖类动物的特征。
10、D
【解题分析】
在生物界中,生物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性,这些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比如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是与其运动方式相适应的。
【题目详解】
河蚌属于软体动物,有贝壳,贝壳具有保护柔软身体的作用,A正确。鲫鱼的呼吸器官是鳃,是由许多的鳃丝组成的,鳃丝又多又细,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利于在水中呼吸,B正确。蜥蜴的体表有角质的鳞片,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适应干燥的陆生生活,C正确。蜜蜂的外骨骼,可以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保护内部器官,适于陆地生活,但是与飞行生活无关,D错误。
【题目点拨】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各种生物的结构特征。
11、D
【解题分析】
试题分析:人口的增长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计划生育已被定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我国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坚持晚婚、晚育,对于国家来说,有利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对于个人来说,有利于青年的健康、工作和学习。少生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键,但并不是就是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优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控制生育的主要方法有节育和避孕。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计划生育及其目的和要求
12、C
【解题分析】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题目详解】
蚂蚁是营社群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式,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这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A正确; 草和苔藓属于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B正确; 老鼠、蚂蚁、蜘蛛不能制造有机物,属于消费者,蚯蚓以有机物为食分解有机物,属于分解者,C错误; 腐木中有植物、动物、真菌等生物,还有腐烂木头(温度等水、无机盐、光)等非生物部分,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整体,是一个生态系统。该生态系
统生物数量和种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D正确。
【题目点拨】
解答本题关键要知道生态系统的概念必须满足生物和环境两个条件。
13、A
【解题分析】
对于生命起源的问题,历史上对这个问题也存在着多种臆测和假说,并有很多争议。现在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据此回答。
【题目详解】
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简而言之即是:原始大气在雷电、紫外线等长期作用下,形成有机小分子,这些有机物随雨水汇集到原始海洋中,形成有机大分子,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最后形成原始的生命。体现了由“无机物→有机物→原始生命”过程。
【题目点拨】
熟知化学起源说的原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4、D
【解题分析】考点: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分析:
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 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解答:
高原地区含氧量低,与此相适应,居住在高原地区的人体内红细胞的数量很高,这样,参与运输氧的红细胞的数量增多,可以运输更多的氧,来满足人体对氧气的需要。
故选: D
15、C
【解题分析】
此题可根据静脉的特点分析解答。
【题目详解】
静脉的特点是:在皮下的分布大多较浅,如我们手臂上的“青筋”;管径较大、管壁薄;这样的特点采血时更易寻找并且针头容易刺入。血液是流经毛细血管后流入静脉,压力较低,因此静脉管内血流速度较慢,采血后容易止血。ABD 正确。C错误
【题目点拨】
本题要求掌握的是静脉的特点在医学上的应用。
16、A
【解题分析】
生物进化的历程是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
【题目详解】
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相比出现了花与果实,使其繁殖能力更强、后代的成活率更高,适应能力更强,也就更高等。A向日葵属于被子植物,B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C肾蕨属于蕨类植物,D衣藻属于藻类植物,因此这几种植物中最高等的是 A 向日葵。可见A 符合题意。
17、B
【解题分析】
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常见的植物无性生殖的方式有扦插、嫁接、压条和组织培养。
【题目详解】
扦插也称插条,是一种培育植物的常用繁殖方法。可以剪取某些植物的茎、叶、根、芽等(在园艺上称插穗),或插入土中、沙中,或浸泡在水中,等到生根后就可栽种,使之成为独立的新植株。扦插是无性繁殖,因此扦插所得植株不会变异,保持遗传基因的稳定,这种生殖方式的主要优点是周期短、繁殖速度快和能保持母体的优良性状,因此想要增加种植三角梅,适合用扦插技术,B正确。
【题目点拨】
掌握扦插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18、D
【解题分析】
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 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题目详解】
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染色体彼此分离,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22+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22+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则只产一种含22+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时,如果是含22+X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44+XX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22+Y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44+XY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
男性。因此人的精子中的染色体可能为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和含22条常染色体+Y染色体两种。
故选D。
【题目点拨】
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即22条常染色体+一条性染色体(X或Y),女性产生一种22条常染色体+一条性染色体X 的卵细胞.
19、C
【解题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题目详解】
阳光、温度、水分属于环境中影响小麦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害虫属于环境中影响小麦生活的生物因素。
【题目点拨】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20、C
【解题分析】
此题考查胚胎发育过程,怀孕是受精卵从输卵管移动到子宫内,着床在子宫内膜开始。
【题目详解】
怀孕是从胚胎从输卵管移动到子宫内,着床在子宫内膜开始. 当胚胎成功着床后,胚胎发育到第8周末,其外貌开始像人,从此称作胎儿。母体怀孕280天(40周)左右,胎儿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从母体的阴道产出的过程成为分娩.分娩的结束标志着婴儿的诞生。可见,胚胎发育的初期在输卵管,当着床后到分娩前的一段时间是在母体的子宫内,胎儿(母体怀孕第8周--第40周)发育的场所是子宫。故选 C。
【题目点拨】
此题考查人体生殖问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人的生殖发育过程。
21、消耗掉叶片内的淀粉 植物的蒸腾作用和液体的蒸发 遮光部分不变蓝,见光部分变蓝色 光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光合作用需要光) 叶片由绿色变为黄白色,黄白色变为蓝色 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瓶内
【解题分析】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
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题目详解】
(1)实验前要将此装置放到黑暗片一昼夜,目的是消耗掉叶片内的淀粉。如果叶片内残留有以前光合作用制造的淀粉,实验结果就会不明显,为了排除原有淀粉的干扰,放到黑暗片一昼夜,植物叶片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淀粉,原来的淀粉消耗完后,就不会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加明显。因此,将此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消耗掉叶片内的淀粉。
(2)水分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叶片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蒸腾作用。在光下放置数小时后,发现两玻璃瓶的内壁上有小水珠,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一方面是瓶中的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出来的,另一方面是瓶中的溶液中的水分在阳光的照射下,通过蒸发也可以在瓶内壁凝结成水珠。因此,在光下放置数小时后,发现两玻璃瓶的内壁上有小水珠,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和液体的蒸发。
(3)将甲叶片部分用铝箔遮光,这样形成一组对照组。即叶片的一部分见光,另一部分不见光,光是惟一的变量。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遮光的部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后不变色,不遮盖的部位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后变成蓝色,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因此,叶片甲滴加碘液后的现象是遮光部分不变蓝,见光部分变蓝色,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光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光合作用需要光)。
(4) 酒精脱色使叶绿素能够溶解在酒精中,避免叶绿素的颜色对检验淀粉的干扰;淀粉遇到碘变蓝色,被黑纸片遮盖的部分没有变蓝色,见光部分变成蓝色。因此,将叶片甲、乙、丙用酒精隔水加热源洗再滴加碘液后的颜色变化先后是叶片由绿色变为黄白色,黄白色变为蓝色。
(5) 装置中两个玻璃瓶上的塞子要密封好,目的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瓶中。如果密封不好,外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到乙装置后,会使实验结果不明显,使实验失去说服力。
【题目点拨】
此题考查蒸腾作用、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实验。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实验过程及科学探究的过程。
22、先天性行为 遗传物质 学习 高等 社会 分工 组织 群体
【解题分析】
(1) 母猫喂养老鼠的行为是母猫生来就有的,受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2)海豚表演节目,是海豚通过后天学习和生活经验获得的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属于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不断适应多变环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证。动物的等级越高,其学习能力就越强,适应各种复杂生活环境的能力也越强。(3) 由资料三可知,白蚁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形成了一定的组织,这种动物群集行为,叫作社会行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名师点睛】关键知道动物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是根据动物行为从行为获得的途径上来分的。
2024年山西省太原市中考二模生物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山西省太原市中考二模生物试卷,共8页。
2023年山西省太原市中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山西省太原市中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24页。
2023年山西省太原市中考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山西省太原市中考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