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届高中历史部编版高考一轮复习训练题(含解析) (共48份打包)
2025届高中历史部编版高考一轮复习课时训练题6(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中历史部编版高考一轮复习课时训练题6(含解析),共10页。
题组一 刷基础——固知识
1.宋代福建兴化县“田耗于秫糯(制酒原料),岁肩入城者,不知其几千万”。两浙路的苏州太湖洞庭山,“皆以树桑栀甘柚为常产”“糊口之物,尽仰商贩”。在湖州的山乡,“以蚕桑为岁计……兼工机织”。该现象反映了宋代( )
A.传统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B.农业生产专业化普遍
C.区域之间长途贩运发达 D.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
2.在元代,牛转翻车、高筒转车已被广泛应用。高筒转车利用水力,一次即可把水提高十丈,若将两车相接,则可把水提高二十丈。这可用以佐证元代( )
A.农业机械摆脱自然力限制 B.农业多种经营模式兴盛
C.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发展 D.南北农业技术交流频繁
3.唐代,世人多以能与世家大族通婚为荣;至宋代,上至宗室高官,下至村氓凡夫,嫁娶无不言财为先,婚姻聘财、嫁妆较之前代,数额更大,“风俗侈靡,日甚一日”。这一变化,说明宋代( )
A.门第观念基本湮灭 B.商品经济更加活跃
C.社会风气日趋低俗 D.社会价值观理学化
4.北宋“安定先生”胡瑗设经义斋,专授《六经》,“恳恳为诸生言,其所以治己而后治乎人者”,让儒家修齐治平的理论,深植学生心中;又设治事斋,“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历以明数”。这些举措( )
A.践行了“格物致知”的主张 B.表明程朱理学获得官方推崇
C.蕴含学术为现实服务的理念 D.适应了宋代崇文抑武的方针
5.杰里·本特利在他的《新全球史》中写道:“在唐宋两代,中国的工程师掀起了发明的热潮,中国引领着全世界的科学技术。”下列不属于唐宋时期取得的引领世界的科技成就( )
A.简仪发明用于天文观测 B.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
C.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 D.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战争
6.宋代画院如同学校,开设《说文》《尔雅》《释名》等文字音训课程,以加强画家的文化修养。画院的考试常以古诗句为题,如“踏花归去马蹄香”“竹锁桥边卖酒家”“蝴蝶梦中家万里”等。由此可见,宋代画院的绘画( )
A.注重表达深邃的意境 B.关注市井风俗画的创作
C.重视绘画理论的研究 D.推动了绘画技法的规范
题组二 刷模拟——培素养
7.[2024·福建高三联考]“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向海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古沉船。已打捞出水的一些文物与国内发现的同期产品有着很大差异,例如一些“喇叭口”大瓷碗,其式样在国内并不多见,却与阿拉伯人常用的“手抓饭”饭碗很类似。这可以用来说明,宋代( )
A.造船技术世界领先 B.对外交流推动审美观念转变
C.商人重视海外市场 D.海上丝路促进制瓷工艺发展
8.[2024·河南高三联考]北宋中叶的秦观认为:“今天下之田称沃衍者莫如吴、越、闽、蜀。其一亩所出,视他州辄数倍”。宋朝地方官在《劝农文》中通常以两浙的农作方式作为其他地区的示范,“农器之制必访诸浙,耕者、蚕者亦取法于浙”。这反映出当时( )
A.南方的精耕细作居于先进行列 B.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
C.农本观念对中原地区影响深厚 D.传统抑商政策得以改变
9.[2024·辽宁高三联考]以下表格列出的是唐宋时期主要省份公共工程数目表。这从侧面反映了( )
A.政府财政负担的加重 B.北方经济呈现衰退
C.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10.[2024·九省联考河南卷] 1240—1241年,杨惟中在燕京(今北京)建立太极书院,旨在“继学传道”,书院内设置周子(周敦颐)祠,墙壁上镌刻着《太极图》。同一时期,宋理宗诏令张载、程颢、朱熹等从祀孔庙。材料反映这一时期( )
A.南北正统思想存在差异 B.北宋政府力图挽救统治危机
C.理学的影响力得到增强 D.儒家的正统地位遭到了冲击
11.[2024·广东湛江高三阶段考]唐太宗时的房玄龄、杜如晦,唐玄宗时的姚崇、宋璟都是出色的政治家,却少有著述流传于世;才华横溢的李白、杜甫,则鲜少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宋朝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人则是既文采飞扬,又都在政界施展身手。唐宋两代的这一转变反映了( )
A.唐宋经济基础上的差异 B.科举制度的演变和完善
C.儒家学说的世俗化转型 D.重文教风气的日益流行
12.[2024·广东湛江高三统考开学考试]据《元史·天文志》载:钦命四海测验,以南北“取直测影”、纬度间隔为原则,遍及北海到南海,西凉州到高丽,特别关注中部城市或人口密集区域,如仅中书省就有大名、登州、大都等7个测点。不久,据测验结果,元朝颁行了《授时历》。据此可知,元朝四海测验( )
A.加强了京畿地的基层管理 B.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疆域
C.忽视了天文学的历史传承 D.具有科学和严谨的态度
题组三 刷真题——登顶峰
13.[2023·全国甲卷]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14.[2023·湖北卷]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 )
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
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15.[2023·山东卷]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 )
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
16.[2023·海南卷]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
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
第二关 课时小练·提能力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2024·江西景德镇高三统考]唐元日(元旦)期间,长安城里各家各户要悬幡立竿,设丰盛的家宴,举家同庆。入宋以后,宋人“入市店饮宴,惯习成风”“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这种转变( )
A.打破了坊市功能界限 B.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C.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扩大了城市消费市场
2.[2024·重庆北碚高三模拟预测]南宋时,临安有谚语说:“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盖东门绝无民居,弥望皆菜圃。”而南宋诗人赵蕃也在《抚州城外作》中写道“不惟稻陇有佳色,菜畦苗叶相与昌”。上述材料反映出( )
A.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 B.外来农作物品种传播
C.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 D.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
3.[2024·山东滨州高三统考]投壶活动,兴起于先秦,集礼仪、娱乐、体育于一体(如图所示),在宋代盛行全国。司马光专门修改了投壶规则并强调了修改的初衷:“投壶者不使之过,亦不使之不及,所以为中也;不使之偏颇流散,所谓正也;中正,道之根也。”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B.注重道德教化手段的革新
C.国家文化体育政策开明 D.政治理念在社会领域渗透
4.[2024·湖南岳阳高三模拟预测]北宋法律规定,所有与农户有关的田宅、婚姻、债务之类的民事诉讼,必须在每年十月一日后才能起诉,次年正月二十日停止受理,三月三日以前审理完毕。这一规定体现了北宋( )
A.法律规范性强 B.重视民事诉讼
C.强调本业思想 D.行政效率较高
5.[2024·湖南娄底高三统考]魏晋士大夫追求“名士风度”,往往是与不拘礼法、率性纵情、风流潇洒、饮酒服药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到了宋代,士大夫则追求“圣贤气象”,总是体现出一种忧患民生、兼济天下、恪守礼教、修养心性的人生追求。这种变化( )
A.和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密切相关 B.是程朱理学受官方尊崇的产物
C.反映了市民文化的崛起和发展 D.缘于政治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
6.[2024·湖北高三联考]宋朝人常以新体例、新方式对篇幅浩大的历史巨著加以改编。如王当将《左传》改编成传记体《春秋列国名臣传》五十卷,取得“人竞传之”的良好效果;翟汝文将《后汉书》“删取精要,总合传注”改编成《东汉通史》五十卷。这一做法( )
A.体现理学思想对史学的影响 B.促进了史学发展和历史知识传播
C.适应了科举制度完善的需要 D.有利于古代文化典籍整理和保存
7.[2024·河南郑州高三统考]据史料记载,宋太祖亲自为精通天文历法的官员王处讷编制的新历作序并赐名《应天历》;宋徽宗奖励注释考证了当时通行《算经》的算学生武仲轩;朝廷出台一系列制度,根据医者的水平和成就予以奖励。这反映了宋代( )
A.科技水平超越前代 B.科学技术非常发达
C.政府重视科技发展 D.科学技术服务生活
8.[2024·重庆高三统考]元朝是中国统一王朝史上第一个多民族文字并用的时代,《辽史》《宋史》《金史》由多民族史学家共同编修;儒家经典著作译为蒙文出版。蒙古、契丹、女真人中涌现大批汉文著述家,西域各族文化进一步向中原传播。这些史实说明,元朝( )
A.推动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进程 B.开创运用少数民族文字编修史籍先例
C.儒家学说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D.促进了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日趋国际化
二、非选择题(9题14分,10题12分,共26分)
9.[2024·江苏连云港高三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北宋代周而立后,北方的契丹与西北的西夏对其形成了长期的军事与政治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北宋便形成了以满足京城与禁军驻地物资之需为主要目的,且以都城开封为重心的新的交通格局。南宋时,政治格局又为之一变,中国的交通重心发生了进一步转移,亦即以临安府为中心,形成了向周围各地辐射的水路交通网络。当然,这也与当时国家经济重心南移的大背景密切相关。宋朝也鼓励海洋贸易,设立市舶司,一开始就以追求经济利益为重,获取市舶收入,认识到“国家之利莫盛于市舶”,其乃“富国裕民之本”。商人为躲避苛征,便寻求不设税务、税场的路线行走。这种不征商税的道路便是“私路”,不断被商人们增辟,宋代各州县间道路愈加繁密。
材料二 北宋时,宋辽边境“甚有人户衷私兴贩”。这就突破了宋政府对边塞交通贸易种种限制措施。宋元两朝激发出的沿海百姓贸易求利的海洋意识及中国在海洋贸易中的优势,使中国对外贸易真正进入海洋贸易时代。宋代各水陆交通线上,除常规性的官物运输外,则是频繁的商旅往来。为多征商税,并防止商人漏税,宋朝从中央到地方州县、关、镇皆置税务,于交通要道或贸易兴盛处,皆置税场,形成了严密的商税征收网络。但随着政府商税收入的增长,各地刁难商人、重复征税、拦截商货、高抬税额之事时有发生。
——摘编自曹家齐《宋代的交通形势与制度》等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交通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9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交通变化的影响。(5分)
10.[2024·河北保定高三联考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学术界对宋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地位存在不同看法。或认为宋朝是“积贫积弱”的王朝,并非盛世;另则认为宋朝虽非盛世,但其社会是继盛世而又有所发展的。或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高峰在唐朝;另则认为是在宋朝,或认为宋朝政策因循保守,无大作为;另则认为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其社会发展演变多多,如水之澜。
——摘编自胡昭曦《我对宋朝历史地位的认识》
围绕“宋朝的历史地位”,选取材料中一种观点或自拟一种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课时练6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第一关 狂刷小题·夯基础
1.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南方部分地区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农业手工业生产日趋专业化,说明传统经济结构有所突破,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宋代南方部分地区农业手工业生产日趋专业化的特点,但不能说明农业生产专业化普遍,排除B项;明清时期区域之间长途贩运发达,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材料虽提及宋代,但未明确交代是北宋还是南宋,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C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元代牛转翻车、高筒转车等工具被广泛用于提水和灌溉,反映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C项正确;据材料“高筒转车利用水力”可知,元代农业机械远未摆脱自然力限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经营模式多元化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具体说明牛转翻车、高筒转车等工具与南北技术交流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B
解析:据材料通婚由唐朝的与世家通婚变成多以财为先,可见宋时期商品经济发达,B项正确;门第观念在宋代仍然存在,排除A项;材料没体现社会风气的低俗,而是变化,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社会价值观理学化,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C
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胡瑗设经义斋,专授《六经》,教授儒家修齐治平的理论,设治事斋,教授学生治民、讲武、算历等知识,这些举措蕴含学术为现实服务的理念,C项正确;“格物致知”强调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程朱理学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的是学术为现实服务,没有强调宋代崇文抑武,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简仪是元朝郭守敬的发明,不符合唐宋的时期,由于本题是反向题,A项符合题意;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在宋朝,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宋朝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宋朝时期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战争,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
6.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宋代画院注重加强学生文化的修养,倡导绘画应表达深邃的意境,A项正确;据材料“加强画家的文化修养”“倡导绘画应表达深邃的意境”可知并非关注市井风俗画的创作,排除B项;材料反映宋代画院注重画家文化修养,未提及重视绘画理论的研究,排除C项;材料中宋代画院加强画家文化修养、倡导绘画应表达深邃的意境,与“绘画技法的规范”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宋初期向海外运送瓷器不同于国内发现的同期产品,其式样与阿拉伯人常用的“手抓饭”饭碗很类似,说明宋代商人重视海外市场,根据海外市场需求设计产品,C项正确;材料反映宋朝对外贸易瓷器式样与国内同期产品有着很大差异,未涉及宋代造船技术,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宋代商人根据海外市场需求设计产品,未体现宋代审美观念转变,排除B项;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宋代商人重视海外市场,未涉及制瓷工艺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吴、越、闽、蜀“一亩所出,视他州辄数倍”,并且以两浙的生产方式作为其他地区的示范,这反映出当时南方区域的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居于全国先进行列,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产品大量流向市场,无法得出农业生产的市场化趋向,排除B项;“吴越闽蜀”不属于中原地区,且材料未体现农本观念,排除C项;材料仅能体现宋朝“重农”,但无法体现抑商,无法得出传统抑商政策得以改变,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古代国家公共工程包括水利灌溉工程、文化建设工程、运河道路工程等,由表中数据可知陕西、河南、山西、直隶等北方省份工程数量呈减少的趋势,而南方省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的公共工程量增多,且差额逐渐拉大,侧面反映了经济重心的转移,D项正确;国家公共工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增加是一种正常现象,材料并没有涉及国家财政负担的情况,排除A项;从材料公共工程的数量无法得知北方经济呈现衰退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国家治理能力得到提升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太极书院是元代官方建立的第一所书院,设置周子(周敦颐)祠,与此同时宋理宗诏令张载、程颢、朱熹等从祀孔庙,说明这一时期理学受到元和南宋统治者的重视,其影响力得到增强,C项正确;材料强调南北都对理学思想加以重视,并非阐述其差异,排除A项;北宋统治时间为960年—1127年,此时北宋已经灭亡,排除B项;以朱熹理学体系的形成为标志,宋代儒学的发展已经趋于完备,儒学复兴的目标完成,而不是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D
解析:宋代选官更加重视文教,一方面体现在科举考试弱化诗赋,强调政论,另一方面有文采之人更受重用,这使得入仕的范仲淹等人既有文采,又能施展政治抱负,D项正确;宋代商业较唐代发达,但科举入仕的读书人并不经商,且文学素养和政治才能均与商业活动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宋代科举制度的完善主要在于考试程序更加公平,这与官员文采和才干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儒学世俗化指儒家思想向底层民众如农民、工匠、贩夫走卒传播,强调的是纲常伦理,与文采和治国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四海测验范围广,依据测验结果制定颁行的历法,能够普遍适用于各地区各民族,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具有科学和严谨的态度,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元朝四海测验具有科学和严谨的态度,A项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四海测验不等于开疆拓土,开疆拓土是测验的前提,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元朝四海测验具有科学和严谨的态度,题干没有表明“忽视天文学的历史传承”,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唐以后,随着坊市制和宵禁制度的松弛,夜市这一经济形态才在夹缝中逐渐萌芽。到了北宋时期,坊市制终于成为过去,这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造就了夜市的产生。历史上夜市的真正开放并形成规模是在宋代。据《宋代商业史研究》载: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太祖赵匡胤下令开封府:“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所以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B项正确;玉米在1531年最早传到广西,红薯进入中国约在1593年,而北宋的存续时间是960年—1127年,排除A项;中国历史上大量使用银子做货币开始于明朝中期,此时欧洲殖民者携带大量白银从美洲来到中国沿海,这些银子的涌入才让中国市场上白银的储量达到了可以支持日常交易的地步,排除C项;宋朝仁宗之时规定不准一般人身着黄色为底色和配图花样,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A
解析: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北宋宝元元年到元丰元年,三路客户增加的数量大于主户增加的数量,且三路客户比率均呈现上升趋势,说明没有田产的客户增多,反映了土地兼并程度加深,故A项正确。仅由材料无法体现地域经济差别扩大,也不能反映贫富差距逐渐缩小,B、D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土地兼并程度加深,说明人们仍视土地为重要的财富,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错误。
1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可知,张载认为,若一切都由中央朝廷来管,必有许多事情管理不好,所以,要实行“封建”,扩大地方的权力,这与北宋时期地方的边防无力有一定的联系,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中央权力过大,而非主张恢复郡国并行制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没有体现中央机构的健全以及官员选拔制度,排除C项和D项。故选A项。
16.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宋代识字率较高,即便是农村地区的村落,文化风气依然浓厚,因此可以推断宋代整个社会形成崇文风气,C项正确;材料仅显示宋代形成崇文风气,材料没有讲明是因书院制度完备而形成的,排除A项;B项表述符合史实,据材料无法得出宋代雕版印刷术相当普及,排除;材料中虽然有“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的信息,但是材料重点不是强调宋代文化重心南移,材料整体上突出宋代崇文的社会风气,排除D项。故选C项。
第二关 课时小练·提能力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唐元日(元旦)期间,长安城里各家各户要悬幡立竿,设丰盛的家宴,举家同庆”“入市店饮宴,惯习成风”“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可知,从唐到宋,节日庆典由家宴为主转为市店消费、外出游玩,体现了当时人们消费日益社会化、市场化,有利于扩大城市消费市场,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市墙、坊墙被拆毁,坊市界限不复存在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社会流动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到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到另一种职业,材料未涉及社会阶层流动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南北经济发展的差异,无法得出这一转变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南宋时期临安城所需要的物资要靠乡村供应,因此体现了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南宋时期的城乡经济联系,并不是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外来农作物品种的传入和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排除B、D项。故选C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投壶者不使之过,亦不使之不及,所以为中也;不使之偏颇流散,所谓正也;中正,道之根也。”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大儒司马光对投壶有悖于古礼而娱乐化的趋势进行修改,根据封建礼节对投壶做了全面的总结,竭力达到教育的目的,还对投壶的名称和计分规则,以“礼”的眼光做了修改,故宋代的投壶活动被赋予一定的教化意义,体现出政治理念在社会领域的渗透,D项正确;在中国古代,社会成员身份并不平等,也不能体现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变化趋势,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政治理念在社会领域的渗透,未涉及道德教化,无法得出注重道德教化手段的革新,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了投壶规则的变化,不能得出国家文化体育政策开明,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C
解析:据材料“所有与农户有关……民事诉讼,必须在每年十月一日后才能起诉,次年正月二十日停止受理,三月三日以前审理完毕”,这些事件都避开了农忙的时间,有利于保障农时,体现了对农业的重视,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诉讼的时间,没有涉及法律的内容,不能反映法律的规范性,排除A项;规定民事诉讼的时间不能在农忙之时,体现了对农业的重视,并非对民事诉讼的重视,排除B项;材料涉及民事诉讼的时间,没有体现行政效率的高低,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魏晋士大夫追求‘名士风度’,……宋代,士大夫则追求‘圣贤气象’”可知,唐宋时期,中国的政治社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革,并使得士大夫的价值观念与人格理念也发生重大变化,D项正确;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是在南宋时期,从北宋中期开始的儒学复兴运动就已经体现出士大夫对“圣贤气象”的追求了,排除A项;同样程朱理学受官方尊崇是在南宋后期开始,排除B项;士大夫的志趣追求更多体现的是封建儒家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不属于商品经济发展下的市民意识,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宋人流行对繁琐的史学典籍进行改编和缩写,以降低阅读难度,促进史学典籍的传播,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理学的信息,更不能体现理学的影响,排除A项;科举是选官制度,而材料中没有涉及到选官,排除C项;材料主要指对史学典籍的改变和缩写,并非是文化典籍的整理,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C
解析:《应天历》属于历法,《算经》属于数学,医者成就属于医学,材料所述的皇帝作序、政府奖励等举措体现重视科技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将宋朝科技与前代对比,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宋代科技领先和取得重大成就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科技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A
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元朝时期少数民族文字并用,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推动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进程,A项正确;元朝之前的辽、金、西夏已经运用少数民族文字编修史籍,排除B项;汉武帝时儒家学说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民族内部,而不是国际,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1)变化:交通重心由北向南多次转移;国内交通网络由陆路为主转为水路为主;对外贸易通道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私路大量出现,州县间道路日趋繁密。
原因:政治格局的变动;政府政策的调整;经济重心的转移;商人的抗争。
(2)影响:促进了商业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便利了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口流动;促使国家经济政策和制度调整;加剧了政府与人民的对立;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增强了贸易求利和海洋意识)。
解析:(1)本题为原因类材料题。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在这种形势下,北宋便形成了以满足京城与禁军驻地物资之需为主要目的,且以都城开封为重心的新的交通格局”“南宋时,政治格局又为之一变,中国的交通重心发生了进一步转移,亦即以临安府为中心,形成了向周围各地辐射的水路交通网络”可知,交通重心由北向南多次转移;根据材料“形成了向周围各地辐射的水路交通网络”可知,国内交通网络由陆路为主转为水路为主;根据材料“宋朝也鼓励海洋贸易,设立市舶司,一开始就以追求经济利益为重,获取市舶收入,认识到‘国家之利莫盛于市舶’”可知,对外贸易通道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根据材料“这种不征商税的道路便是‘私路’,不断被商人们增辟,宋代各州县间道路愈加繁密。”可知,私路大量出现,州县间道路日趋繁密。原因:根据材料“北宋代周而立后,北方的契丹与西北的西夏对其形成了长期的军事与政治压力”“南宋时,政治格局又为之一变”可知,政治格局的变动;根据材料“宋朝也鼓励海洋贸易,设立市舶司”可知,政府政策的调整;根据材料“当然,这也与当时国家经济重心南移的大背景密切相关”可知,经济重心的转移;根据材料“商人为躲避苛征,便寻求不设税务、税场的路线行走”可知,商人的抗争。
(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影响:宋代交通的变化促进了商业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根据材料“宋代各水陆交通线上,除常规性的官物运输外,则是频繁的商旅往来”可知,便利了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口流动;根据材料“为多征商税,并防止商人漏税,宋朝从中央到地方州县、关、镇皆置税务,于交通要道或贸易兴盛处,皆置税场,形成了严密的商税征收网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使国家经济政策和制度调整、加剧了政府与人民的对立;根据材料“宋元两朝激发出的沿海百姓贸易求利的海洋意识及中国在海洋贸易中的优势,使中国对外贸易真正进入海洋贸易时代”可知,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增强了贸易求利和海洋意识)。
10.答案:示例
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繁盛时期。
阐述:两宋时期,我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以及科学技术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坊与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商业交易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和不再受到时间上的限制,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在四川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两宋的儒学家在传统儒学的基础上融合了佛道义理,创造了新儒学——理学,从而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崛起,适合市民口味的宋词、话本小说等文学体裁走向繁荣。
综上所述,宋代是中国历史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为元明清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宋朝(中国)。首先,围绕“宋朝的历史地位”,选取材料中一种观点或自拟一种观点。根据材料“宋朝虽非盛世,但其社会是继盛世而又有所发展的”“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其社会发展演变多多,如水之澜”,可拟定论题: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繁盛时期。其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可从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具体发展表现以及理学的兴起、宋词和话本小说等文学体裁出现等方面予以论述。最后,概括总结可知,宋代是中国历史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为元明清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朝代
陕西
河南
山西
直隶
江苏
浙江
江西
福建
唐
32
11
32
24
18
44
20
29
北宋
12
7
25
20
43
86
18
45
金以及同时期的南宋
4
2
14
4
74
185
36
63
eq \(\s\up7(户别),\s\d5(政区))
eq \(\s\up7(年份),\s\d5(数据))
荆湖南路
荆湖北路
江南东路
主户
客户
客户
比率
主户
客户
客户
比率
主户
客户
客户
比率
宝元元年
456 431
354 626
0.437
350 593
238 709
0.405
902 261
171 499
0.160
元丰元年,
475 677
395 537
0.454
280 000
377 533
0.574
926 225
201 086
0.178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届高中历史部编版高考一轮复习课时训练题22(含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冷战呈现为‘两极’对抗的局面,二战后,一位历史学家指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届高中历史部编版高考一轮复习课时训练题16(含解析),共10页。
这是一份2025届高中历史部编版高考一轮复习课时训练题14(含解析),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