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期末]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生物][期末]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间:50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每年的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吸烟能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人体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下列哪个器官组成的( )
A. 鼻B. 喉
C. 气管D. 肺
【答案】D
【分析】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详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呼吸道保证了气体的畅通,还能对进入人体的空气做一定的处理;肺由许多肺泡构成,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因此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故选D。
2. 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相比,其变化是( )
①氧气含量增加 ②氧气含量减少 ③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④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答案】C
【分析】人吸气时,吸入气体体积分数比例为:氮气(78%)、氧气(21%)、二氧化碳(0.03%)、水(0.07%)、其它(0.9%)。
人呼气时,呼出的气体体积分数比例为:氮气(78%)、氧气(16%)、二氧化碳(4%)、水(1.1%)、其它(0.9%)。
【详解】结合分析可知,人进行呼吸时,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水分增加(0.07%→1.1%)、 氮气含量不变(78%→78%)、②氧气减少(21%→16%)、③二氧化碳含量增加(0.03%→4%)。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 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 )
①声带 ;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 ;③鼻黏膜; ④会厌软骨 ;⑤鼻毛 ;⑥嗅细胞
A. ③⑤⑥B. ①②④C. ②③⑤D. ①④⑤
【答案】C
【分析】呼吸系统包括肺和呼吸道,呼吸道由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组成,不但保证了气体的畅通,对空气还有清洁、温暖和湿润的作用,减少了对肺的刺激。
【详解】①声带振动会发出声音,与清洁气体无关。
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可以摆动,把外来的尘粒、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
③鼻黏膜上有腺细胞,腺细胞可以分泌黏液,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
④会厌软骨可防止食物进入气管,与清洁气体无关。
⑤鼻毛可以阻挡灰尘,黏液可以粘住灰尘,对空气又清洁作用。
⑥嗅细胞与嗅觉有关,与清洁气体无关。因此能使吸入的气体变清洁的结构有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鼻黏膜分泌的黏液、鼻毛。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4. 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气体经过的路线是( )
A. 外界气体→食管→肺
B. 肺→气管→口腔→外界
C. 外界气体→气管→肺
D. 肺→气管→鼻腔→外界
【答案】D
【分析】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的基本意义是实现了肺的通气,即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有效地提供机体代谢所需的氧气,排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
【详解】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肺内气压减小,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增大,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因此当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时呼气,呼气时,气体从肺→支气管→气管→鼻腔→外界,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5. 人体内不能同时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
A. 肺循环和体循环B. 消化和吸收
C. 吞咽和呼吸D. 心跳和呼吸
【答案】C
【分析】人的咽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气管在前,食管在后,气体和食物各行其道,有条不紊,这就要归功于会厌软骨。会厌软骨犹如铁路上的道岔。人们吞咽食物时,喉上升,会厌软骨向后倾斜,将喉门盖住,食物顺利进入食管。下咽动作完成以后,会厌软骨又恢复直立状态,以便进行呼吸。所以,人体内不能同时进行的生理活动是吞咽和呼吸。
【详解】A.肺循环和体循环是可以同时进行的,A错误。
B.消化和吸收是能够同时进行的,B错误。
C.根据分析可知,吞咽和呼吸是不能同时进行的,C正确。
D.心跳和呼吸可以同时进行,D错误。
故选C
6. 下列有关肺泡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肺泡壁外缠绕着毛细血管
B. 肺泡小、数目多,总面积大
C. 肺泡壁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D. 体育锻炼能增加肺泡的数目
【答案】D
【分析】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构成肺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肺泡。在左、右支气管进入左右两肺形成的树枝状分支的末端形成了许多肺泡。肺泡外面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适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详解】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这些结构特点都是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肺泡壁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没有软骨支撑。肺泡外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利于气体交换,A选项正确;肺泡小、数目多,总面积大,气体交换的效率高,B选项正确;毛细血管壁只由一层上皮细胞,利于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C选项正确;体育锻炼能增加参与气体交换的肺泡数目,而不是增加了肺泡的数目,D选项错误。
7. 平常所说的痰来自( )
A. 气管和支气管B. 咽C. 喉D. 鼻
【答案】A
【分析】痰来自气管和支气管,痰里含有病毒和细菌,能够传播疾病,所以不要随地吐痰。
【详解】气管和支气管的表面的黏膜上有腺细胞和纤毛,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气管内湿润,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纤毛的摆动可将外来的灰尘、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因此不要随地吐痰,以免传播病菌。故B、C、D错误, A正确。
故选A。
8. 人的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网,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这有利于( )
A. 血液与肺泡内的气体交换B.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C. 增加肺泡的数量D. 组织细胞与血液的物质交换
【答案】A
【分析】人体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肺的功能单位是肺泡。
【详解】肺泡数量多,肺泡外面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佷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如图所示:
这些特点,适于血液与肺泡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故选:A。
9. 感冒了会感到鼻塞,闻不到食物的香味,这是因为( )
A. 病菌侵犯,味觉失灵
B. 病毒阻挡,空气通过量少
C. 病毒过多,鼻腔堵塞
D. 鼻腔黏膜充血肿胀,嗅细胞接触不到气味的刺激
【答案】D
【分析】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具有清洁、温暖、湿润的作用。分析作答。
【详解】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呼吸道保证了气体的畅通。鼻腔是呼吸道的组成器官,其中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黏液可以粘住灰尘,对空气又清洁作用;鼻黏膜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鼻黏膜中还有嗅细胞,当人体感冒时,鼻黏膜充血肿胀,会堵塞空气进出的通道,嗅细胞也就嗅出不到气味的刺激,所以会感到呼吸困难、闻不到食物的香味。
故选D。
10. 对溺水者先要清除他口鼻内的污物,再进行人工呼吸。这样可以( )
A. 使进入人体肺部的气体变得温暖
B. 使进入人体肺部的气体变得湿润
C. 保证救者的安全
D. 保持呼吸道通畅
【答案】D
【分析】根据呼吸运动的原理,用人工方法让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以帮助呼吸运动减弱或暂时停止呼吸的患者维持肺的通气功能,这就叫人工呼吸。人工呼吸常用于抢救呼吸暂停的病人,如溺水、煤气中毒、触电等心脏仍在跳动,而呼吸停止;或心跳停止,但做人工呼吸利于进行人工心脏按摩,以人工维持病人的肺通气,达到通过肺换气来改善全身缺氧,促进呼吸中枢功能的恢复,从而产生自发呼吸。
【详解】AB.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呼吸道对吸入的气体有温暖、湿润和清洁的作用。与人工呼吸时清除口鼻内的污物没有关系,故AB不符合题意。
C.溺水者口鼻内的污物对施救者没有安全威胁,故C不符合题意。
D.清除口鼻内的污物,是为了保持呼吸道通畅,便于人工呼吸的进行,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1. 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你会感觉到( )
A. 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B. 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扩大
C. 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缩小
D. 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
【答案】D
【分析】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其动力来自于呼吸肌。
【详解】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时,肋间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肺内的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2. 如图为人体呼吸系统结构示意图,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构①能清洁、温暖、湿润空气
B. 结构③有会厌软骨,避免食物误入气管
C. 结构④只是保证空气顺畅进入肺
D. 呼吸道由①②③④⑤⑥组成
【答案】A
【分析】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题图中:①鼻,②咽,③喉,④气管,⑤支气管,⑥肺。
【详解】A.鼻腔内部有鼻毛,可阻挡灰尘;内表面的鼻黏膜上的腺细胞能够分泌黏液,粘住和阻挡灰尘和湿润空气,黏膜中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起到温暖空气的作用。可见,①鼻对吸入的空气有温暖、湿润和清洁的作用,A正确。
B.人们吞咽食物时,喉上升,会厌软骨向后倾斜,将喉门盖住,食物顺利进入食管。下咽动作完成以后,会厌软骨又恢复直立状态,以便进行呼吸。 但是,结构③是喉,会厌软骨不属于喉,B错误。
C.④气管有软骨作支架,可以保证呼吸道内的气流通畅结构,气管内还有黏液等结构,对吸入的空气有温暖、湿润和清洁的作用,C错误。
D.呼吸道包括①鼻、②咽、③喉、④气管、⑤支气管组成,⑥肺不属于呼吸道,D错误。
故选A。
13. 哮喘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严重时会导致肺泡的弹性回缩减弱,此情况将直接影响( )
A.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B. 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C.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D. 胸廓的扩张与回缩
【答案】A
【详解】试题分析:呼吸的过程主要包括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以及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其中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叫做肺的通气,它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哮喘一般是由于吸入了过敏性物质引起的支气管感染,症状有咳嗽、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痰等。典型的表现是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严重时会导致肺泡的弹性回缩减弱,此情况将直接影响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严重者可被迫采取坐位或呈端坐呼吸,干咳或咯大量白色泡沫痰,甚至出现紫绀等。
故选A。
14. 如图为肺泡内气体交换示意图(字母表示气体,序号表示部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氧气从毛细血管进入肺泡中靠的是扩散
B. a和c均表示二氧化碳
C. ②处血液中氧气比①处少
D. b从肺泡到达③需穿过2层细胞
【答案】D
【分析】图中肺与外界气体交换过程中:c吸气、d呼气;肺与血液气体交换过程中:a二氧化碳、b氧气;①处血液中氧气含量少,二氧化碳含量高、②处的血液氧气含量高,二氧化碳含量较少、③表示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
【详解】A.在肺泡内气体交换过程中,氧气是从肺泡内的高浓度区域通过扩散作用进入毛细血管内的低浓度区域的,而不是从毛细血管进入肺泡,A错误。
B.在肺泡内气体交换时,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同时二氧化碳从血液进入肺泡。根据图示,a表示的是从血液进入肺泡的二氧化碳,c表示的是肺与外界气体交换中的吸气过程,吸入的气体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B错误。
C.当血液流经肺泡时,肺泡中氧的浓度高,周围血液中氧的浓度低,这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所以②处血液中氧气比①处多,①处血液中二氧化碳比② 处多,C错误。
D.b从肺泡到达③需穿过一层肺泡壁和一层毛细血管壁,共2层细胞,D正确。
故选D。
15. 呼吸道不仅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下列对呼吸道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呼吸道有骨和软骨做支架,保证了气流通畅
B. 鼻腔内的鼻毛和黏液在阻挡灰尘、细菌时形成痰
C. 吞咽食物时,会厌软骨会遮住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
D. 鼻腔黏膜中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温暖
【答案】B
【详解】试题分析:呼吸道有骨和软骨做支架,保证了气流通畅,A正确;鼻腔内的鼻毛和黏液在阻挡灰尘、细菌,但不会形成痰;痰是痰是在气管和支气管形成的,B错误;吞咽食物时,会厌软骨会遮住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C正确;鼻腔黏膜中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温暖,D正确.
16. 为比较人体呼吸过程中气体成分的变化,某同学设计了如图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吸气时应用手捏紧B处,呼气时用手捏紧C处
B. 呼气过程中,肋间肌和膈肌均处于收缩状态
C. 实验结果是甲中石灰水明显变浑浊,乙无明显变化
D. 该实验能证明,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答案】D
【分析】(1)人吸气时,吸入的气体比例为: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分别约为78%、21%、0.03%;人呼气时,呼出的气体比例为: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分别约为78%、16%、4%。
(2)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a、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减小→外界气体进入肺(即吸气);b、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胸廓缩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排出(即呼气)。
【详解】A. 吸气时应用手捏紧C处,从甲装置吸入气体,呼气时用手捏紧B处,从乙装置呼出气体,A错误。
B. 呼气过程中,肋间肌和膈肌均处于舒张状态,B错误。
C. 实验结果是甲中石灰水无明显变化,乙中的石灰水明显变浑浊,C错误。
D. 该实验能证明,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D正确。
17. 俗话说:“食不言,寝不语。”吃饭时不能大声谈笑的主要原因是( )
A. 有利于保护声带
B. 唾液腺分泌唾液的量减少
C. 流经消化器官的血量减少
D. 防止食物由咽误入气管
【答案】D
【分析】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咽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
【详解】人咽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气管在前,食管在后,气体和食物各行其道,有条不紊,这就要归功于会厌软骨。会厌软骨犹如铁路上的道岔。人们吞咽食物时,喉上升,会厌软骨向后倾斜,将喉门盖住,食物顺利进入食管。下咽动作完成以后,会厌软骨又恢复直立状态,以便进行呼吸。倘若吃饭时谈笑风生就会使会厌软骨的动作无所适从,导致食物“呛”入气管的事故发生,因为人的右支气管一般短而粗,左支气管细而长,所以食管会落入右支气管,严重时可患吸入性肺炎。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8. 下图甲、乙是人体呼吸时胸廓与膈肌的状态,图丙是肺内压随时间变化曲线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图甲是吸气状态,膈肌收缩,膈顶部上升
B. 图甲所示吸气时,肺扩张导致胸腔容积扩大
C. 图乙是呼气状态,肋间肌舒张,肋骨向上向外运动
D. 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状态时,对应图丙曲线的bd段
【答案】D
【分析】图中:甲表示吸气,乙表示呼气。
丙图中:ab段个de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bd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
【详解】AB.图甲是吸气状态。此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AB错误。
C.图乙是呼气状态。呼气时,肋间外肌舒张,肋骨因重力作用而下降,胸骨和肋骨向下、向内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这时,胸廓缩小,肺跟着回缩,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升高,迫使肺泡内的部分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到体外,C错误。
D.乙表示呼气。bd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D正确。
故选D。
19. 吸烟有害健康。为了直观地认识吸烟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某兴趣小组制作了一个模型模拟吸烟。关于这个模拟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挤压饮料瓶时,瓶内气压升高,模拟的是吸气过程
B. 模型中笔筒模拟了呼吸系统的气管,饮料瓶模拟了呼吸系统的肺
C. 实验过程中,发现面巾纸卷变成黄色、笔筒被熏黄,这说明呼吸道对空气有一定的处理能力
D. 实验过程中,无论挤压力度和次数如何变化,饮料瓶中仍残留大量烟雾,这说明呼气时并不能将肺内的有害气体全部排出
【答案】A
【分析】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具体如下图:
可知模拟实验中:饮料瓶模拟肺,笔筒模拟气管。
【详解】A.挤压饮料瓶时,瓶内的气压会升高,大于外界气压,气体会从瓶内流向瓶外,模拟了呼气过程,A错误。
B.根据分析可知,笔筒模拟了呼吸系统的气管,饮料瓶模拟了呼吸系统的肺,B正确。
C.呼吸道对空气有湿润、清洁和温暖的作用,实验后,面巾纸卷变成黄色、笔筒被熏黄这说明烟中的一些物质残留在面巾纸卷和笔筒上,进而说明呼吸道能清洁吸入的气体,C正确。
D.饮料瓶模拟的是肺,就无论如何挤压饮料瓶中仍残留大量烟雾,说明烟雾无法被完全挤压出去,也就说明人体在呼气时,肺并不能将吸入的气体全部排出,D正确。
故选A。
20. 如图所示,图甲为某人在呼吸时胸廓容积与肺内气压关系的曲线图;图乙为他的胸腔底部膈肌所处的①、②两种状态示意图,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图甲曲线的a点,膈肌处于图乙的①状态
B. 图甲曲线的c点,膈肌处于图乙的②状态
C. 图甲曲线的cda段,膈肌舒张,位置上升
D. 图甲曲线的adc段,膈肌处于图乙的②→①状态
【答案】D
【分析】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呼气时,肋间外肌舒张,肋骨因重力作用而下降,胸骨向下、向内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这时,胸廓缩小,肺跟着回缩,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升高,迫使肺泡内的部分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到体外,完成呼气动作。
【详解】A.图甲曲线的a 点,胸腔容积小,肺内气压等于大气压,表示呼气结束的一瞬间,膈肌处于图乙的①状态,膈肌舒张,顶部上升,胸腔容积小,A正确。
B.图甲曲线的c点,胸腔容积大,肺内气压等于大气压,表示吸气结束的一瞬间,膈肌处于图乙的②状态,膈肌舒张,顶部下降,胸腔容积大,B正确。
C.在图甲曲线的cba段时,肺内气压上升,表示呼气,膈肌舒张,位置上升,C正确。
D.图甲曲线的adc 段,肺内气压下降,表示吸气,膈肌收缩,位置下降,膈肌处于图乙的①→②状态,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30分)
21. 回答问题:
(1)有人溺水被救后没有呼吸,医务人员采取急救措施并为之进行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是指用___,使病人的胸廓___地扩大和回缩,逐步恢复呼吸作用。
(2)若用“”表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其中①代表的气体是___。
(3)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扩张,气体被___(填“吸入”或“排出”)。
(4)当交警怀疑某司机是酒后驾车时,都会要求该司机对着酒精测试仪吹气。司机在吹气时,膈肌状态的变化为___。
【答案】(1)①. 外力 ②. 被动
(2)氧气 (3)吸入
(4)膈肌由收缩变为舒张
【分析】人工呼吸:口对口吹气,每分钟15—20次。口对口吹气法的具体操作方法:①使病人仰卧,头后仰,将病人的衣领解开,腰带放松。②清除病人口鼻内的异物和污物,保持呼吸道畅通。③救护者一只手托起病人的下颚,另一只手捏紧病人的鼻孔,用口包住病人的口,平缓吹气2次,每次持续1秒以上。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这些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过程排出体外。进入血液中的氧气,通过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
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①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②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肌顶部升高,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
(1)当有人溺水被救后没有呼吸时,医务人员会采取急救措施并为之进行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是一种通过外力帮助病人恢复呼吸的方法。具体来说,它是用人工的方法,如口对口吹气,使病人的胸廓有规律地扩大和回缩。这样可以帮助病人的肺进行被动呼吸,逐步恢复其自主呼吸作用。
(2)关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我们通常用“肺泡⇌肺泡周围毛细血管”来表示。在这个过程中,①代表的气体是从肺泡进入血液的气体,即氧气。因为呼吸作用的主要目的是将空气中的氧气吸入体内,供给细胞进行有氧呼吸。而②则代表从血液进入肺泡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它是细胞有氧呼吸产生的废物。
(3)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会扩张,导致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根据气体扩散的原理,外界气体会被吸入肺内。相反,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胸廓会回缩,肺内气压升高,气体会被排出体外。
(4)当交警怀疑某司机是酒后驾车时,都会要求该司机对着酒精测试仪吹气。司机在吹气时,膈肌状态的变化为由收缩变为舒张。
22. 如图是人体呼吸系统组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⑤合成⑦___,其内的有骨或软骨做支架,是外界气体进入___的通道。
(2)[③]___是气体的通道,也是___的器官。
(3)图中数字④所示的结构名称是___。
(4)据图写出PM2.5进入肺所经过的结构:空气→___→肺(写出结构对应的序号及名称)。
(5)PM2.5能够入肺,说明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___。
【答案】(1)①. 呼吸道 ②. 肺
(2)①. 喉 ②. 发声
(3)气管 (4)①鼻→②咽→③喉→④气管→⑤支气管
(5)有一定限度的##有限的
【分析】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图中,①鼻、②咽、③喉、④气管、⑤支气管、⑥肺、⑦呼吸道。
(1)图中①到⑤所表示的结构共同构成了呼吸道,而呼吸道最终与肺相连,形成完整的呼吸系统。因此,图中①~⑤合成⑦呼吸道,它是外界气体进入肺部的通道。值得注意的是,呼吸道内的骨或软骨支架不仅为呼吸道提供了支撑,还保证了气流的畅通无阻。
(2)③在图中表示的是喉,它是气体进出肺部的必经之路,因此也是气体的通道。但喉部不仅仅是一个通道,它还具有发声的功能,是声音产生的关键器官之一。
(3)图中数字④所表示的结构是气管。
(4)当PM2.5进入人体时,它会首先通过鼻,然后经过咽、喉、气管、支气管,最终到达肺部。因此,PM2.5进入肺所经过的结构可以描述为:空气→①鼻→②咽→③喉→④气管→⑤支气管→肺。
(5)PM2.5能够进入肺部,这说明呼吸道虽然对空气有一定的处理能力,如清洁、湿润和温暖空气,但这种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当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过高时,呼吸道可能无法完全清除这些污染物,从而导致它们进入肺部并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因此,我们可以说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23. 如图是两幅曲线图表示某同学在两种不同状态下的呼吸情况、请根据曲线图分析回答:
(1)呼吸的动力主要来自___。
(2)曲线A和曲线B所反映的该同学可能的状态分别是___和___。
(3)与曲线A相比,曲线B所反映的呼吸状态特点是___。
(4)从两幅曲线图的对比中可知,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可使肺活量___(填“增加”或“减少”),从而增强肺的呼吸功能。
【答案】(1)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
(2)①. 平静状态 ②. 剧烈运动状态
(3)呼吸频率加快,呼吸深度加深
(4)增加
【分析】一个人在平静状态时的呼吸状况时,生命活动变缓,消耗的能量减少,需要的氧气减少,因此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小;剧烈的运动时,由于运动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需要的氧气多,所以呼吸的频率会增加,呼吸深度也增加。
(1)呼吸的动力主要来自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当呼吸肌收缩时,胸廓扩大,肺随之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形成吸气;当呼吸肌舒张时,胸廓缩小,肺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形成呼气。
(2)观察曲线图,我们可以看到曲线A的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也较小,这通常反映了一个人在平静状态下的呼吸情况。而曲线B的呼吸频率明显加快,呼吸深度也增大,这通常是在剧烈运动时,身体为了满足对氧气的更大需求而出现的呼吸状态。因此,曲线A和曲线B所反映的该同学可能的状态分别是平静状态和剧烈运动状态。
(3)与曲线A相比,曲线B所反映的呼吸状态特点是呼吸频率快、呼吸深度大。这是因为在剧烈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来支持肌肉的活动。因此,呼吸系统会加快呼吸频率和加深呼吸深度来满足这一需求。
(4)从两幅曲线图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得知,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显著提高肺活量。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气体量,这代表肺一次最大的机能活动量,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呼吸肌的力量和耐力,提高肺部的弹性,从而增加肺活量。肺活量的增加意味着肺部能够容纳更多的空气,为身体提供更多的氧气,从而增强肺的呼吸功能。
24. 呼吸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如果人体长期吸入粉尘污染的空气,肺泡组织会被损坏,继而出现异常修复、肺组织纤维化,造成"尘肺病"。患者出现咳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危机生命。下面甲图是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示意图,乙图是膈肌与呼吸运动的关系示意图,结合我们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当我们在吸气时,相当于图乙中的______状态,此时D处于______状态。
(2)人体吸入的氧气最终要进入图甲中的[ ]______,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3)外界空气经呼吸道进入肺,呼吸道会对吸入的空气进行______处理。因呼吸道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长期吸入粉尘就会引起肺组织纤维化,此时影响了图甲中肺与[ ]______内血液的气体交换。
(4)人患“尘肺病”后,会出现咳痰现象,痰形成的部位是______。
(5)“尘肺病”是呼吸系统疾病,很难治愈,接下来它会对其它系统产生影响,威胁人的健康。这说明人的各个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密切配合,体现了人体是一个______的生物学观点。
【答案】(1)①. B ②. 收缩 (2)②组织细胞
(3)①. 清洁、湿润、温暖 ②. ①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
(4)气管和支气管
(5)统一的整体
【分析】(1)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景和左右镜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图乙中的B表示吸气,此时D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2)人体从外界吸入的氧气是被组织细胞利用的。组织细胞内的线粒体利用氧,将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供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图甲中②代表组织细胞。
(3)呼吸道有骨或软骨做支架,保证了呼吸道的畅通。呼吸道黏膜内有毛细血管,对空气有温暖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且能分泌黏液,对空气有清洁和湿润作用。但是,呼吸道对气体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灰尘),并在肺泡处积存,会引起肺部纤维化,肺泡弹性下降,导致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受阻,使呼吸困难逐渐加重。即图甲中肺与①肺泡周围毛细血管内血液的气体交换。
(4)气管与支气管的表面的黏膜上有腺细胞和纤毛,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气管内湿润,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纤毛的摆动可将外来的灰尘、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可见痰的形成场所是气管和支气管。
(5) “尘肺病”是呼吸系统疾病,很难治愈,接下来它会对其它系统产生影响,威胁人的健康。这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有人体各器官、系统相互配合,人体才能有序的进行各项复杂的生命活动,从而使人体成为一个复杂、协调、完整的统一整体。
25. 如图图示中,图一为小刚胸腔底部膈肌所处的①、②两种状态示意图;图二是他的肺与外界、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示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不同的血管,a、b、c、d表示气体进出的过程;图三是他进行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值的变化曲线,图中A、B、C、D、E是曲线上的五个点。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膈肌由①状态向②状态转变时,图二中气体进出的过程进行的是___(填序号);图三中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差值对应曲线的___段(填“ABC”或“CDE”或“BCD”)。
(2)图二中的丁代表___,乙代表___;甲乙丙三处含氧量最高的是___。
(3)小刚在下列四种生活状态中,对应图三内A点到E点之间距离最短的是___(填序号)。
A. 漫步B. 静坐C. 打篮球D. 睡觉
【答案】(1)①. a ②. ABC
(2)①. 肺泡 ②. 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 ③. 丙 (3)C
【分析】图一中①②表示膈肌不同的状态
图二甲是肺动脉,乙是肺部毛细血管,丙是肺静脉,a氧气,b二氧化碳,c二氧化碳,d氧气。
(1)图一①②表示膈肌不同的状态。当膈肌由①状态向②状态转变时,即膈肌下降,表示吸气,即图二中a过程。
图三中ABC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
(2)图二中的丁代表肺泡,是外界与气体交换的场所。
乙是毛细血管,只允许单细胞通过,位于动脉和静脉之间。
经过乙毛细血管后,氧气和二氧化碳在乙中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故丙是三处含氧量最高的。
(3)选项中的打篮球状态,呼吸频率快,图三中A到E的距离最近。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原卷版docx、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期末]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有答案),共6页。
这是一份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生物试题,文件包含生物docx、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