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四章 课时二5 海—气相互作用-2025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展开高中地理与初中的内容相差很大,高中是为什么,尤其高一的自然地理部分,学习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科思维。考生在高三复习中可以在以下方面进展尝试:第一部分:打牢基础,构建知识框架1. 回归课本,梳理知识点 2. 理解原理,深化概念3. 练习题海战术,巩固知识第二部分:提升能力,拓展思维深度1. 强化地图技能,提升空间思维 2. 分析热点问题,培养综合分析能力3. 模拟考试,适应考试节奏一轮复习结束后,要进行至少一次的全真模拟考试,以检验复习效果,并适应高考的考试节奏。模拟考试后,要认真分析试卷,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同时,要学会合理分配答题时间,确保在真实考试中能够稳妥应对。
第一部分 第四章 课时25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气相互作用、水热平衡、厄尔尼诺、拉尼娜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原理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影响:海—气相互作用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使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 输,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为什么热带地区是海—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
答案 热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多;热带地区海洋平均每月向大气输送的热量最多;热带地区海区面积大,海水蒸发旺盛,向大气输送的水汽也丰富。
①海洋通过长波辐射和潜热向大气提供能量
②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提供水汽的多少主要与水温有关。水温越高,蒸发越旺盛,空气湿度也越大。
③海洋对气温有调节作用海水的比热容大,冷却、增温比陆地慢,海洋最高温和最低温比陆地晚一个月;受海洋影响大的区域,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比较小
④海洋对大气的温室效应有缓解作用海洋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数十倍,并且海洋通过生物固碳等作用调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影响着全球气温和大气环流过程;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向大气提供了40%的再生氧气。
①大气通过风推动海水运动,影响海水性质。②大气因参与海陆间水循环而影响海水性质。大气通过水汽输送、蒸发、降水等环节参与水循环,其中降水的强弱直接影响海水盐度分布;大气云层可减弱到达海面的太阳辐射,影响海面增温,进而影响海水的运动。③大气通过降尘向海洋提供营养元素。
分布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及其以南(0°~5°S)的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东部和西部影响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发生均与沃克环流有关,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直接导致赤道地区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变化,是判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发生的重要依据
思考:判断下面两幅图分别表示什么现象,并推测沃克环流的变化状况。
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
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太平洋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附近表层暖水向东回流。东太平洋冷海水上泛现象消失,暖水回流加剧,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升高
思考:读图,描述厄尔尼诺的形成原因,并推测其对气候和生物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温润多雨变为干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
2017年厄尔尼诺年份秘鲁洪水
2019年厄尔尼诺印度尼西亚森林大火
对生物的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下层海水中的无机盐类等营养成分不再涌向海面,导致当地的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渔业大幅度减产,大批鸟类也因饥饿而死
思考:读图,描述拉尼娜的形成原因,并推测其对气候和生物的影响
太平洋东南信风异常增强,把赤道附近表层暖水向西太平洋输送,表层海水产生强大的离岸流,造成这里持续的海水辐散;下层冷海水上泛增多,同时秘鲁寒流也北上补充,导致海面温度大幅降低
对气候的影响:海水温度低于气温,大气层结稳定,对流不易发展,赤道东太平洋及其沿岸地区降雨偏少,气候偏干旱;西太平洋及其沿岸地区降水异常增多,常形成洪涝灾害
对生物的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域冷海水上泛,将海底的营养盐类带到海面,鱼类丰富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021·广东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从冰架分离后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被形象地称为冰筏。罗斯海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是南极大陆周边冰山输出最强的海区,洋流环境复杂。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罗斯冰架崩离消融明显。模拟结果表明,若变暖进一步增强,南极地区的降水会更多地以降雨的形式出现。如图示意罗斯海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1)简述罗斯环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8分)(2)分析从罗斯冰架分离入海后的冰筏漂移的动力机制。(6分)(3)更多以降雨形式出现的降水会加速南极海冰融化,对其原因给出合理解释。(6分)
答案 (1)西风漂流(盛行西风)和陆坡流(极地东风)共同影响;广阔洋面,海陆轮廓的影响;地转偏向力影响。(2)冰架区表面辐射冷却剧烈,产生向海气压梯度力;叠加因地形高差引起的空气重力下沉运动,加强风速,将冰筏带向外海;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形成的极地东风(陆坡流),带动冰筏漂移。 (3)雨水温度较高,加剧海冰融化;雨水对冰雪的冲刷加剧,下垫面反射率降低,冰面温度增加;海冰融化,海水面积增加,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增加。
考向1 通过“海—气相互作用”考查“区域认知”(2023·广东深圳模拟)2021年5月,面积达4320平方千米的A-76冰山从南极洲罗恩冰架脱落,随后开始缓慢漂移。下图示意A-76冰山脱落位置及周边海域地理环境。据此完成1~2题。1.导致A-76冰山在脱落后出现a→b→c位置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①海陆轮廓 ②极地东风 ③地转偏向力 ④西风漂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3·广东深圳模拟)2021年5月,面积达4320平方千米的A-76冰山从南极洲罗恩冰架脱落,随后开始缓慢漂移。下图示意A-76冰山脱落位置及周边海域地理环境。据此完成1~2题。2.A-76冰山对所经海域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A.下垫面反射率减小B.大气逆辐射增强C.水汽输送量增大D.大气吸收的海面热量减少
考向2 通过“海雾的形成”考查“综合思维”(2023·江苏扬州统考)2022年11月30日,受强冷空气影响,辽宁大连气温骤降到-16 ℃,附近海面水汽上升后迅速凝结为小冰晶,冰晶随风飘动,海面出现水雾缭绕的“海浩”奇观。据此完成3~4题。3.从水循环的角度看,“海浩”现象发生在A.水汽输送环节 B.蒸发环节C.大气降水环节 D.径流环节
(2023·江苏扬州统考)2022年11月30日,受强冷空气影响,辽宁大连气温骤降到-16 ℃,附近海面水汽上升后迅速凝结为小冰晶,冰晶随风飘动,海面出现水雾缭绕的“海浩”奇观。据此完成3~4题。4.影响“海浩”强度的主要因素是A.海气温差 B.海面温度C.大气温度 D.昼夜温差
(2023·河南郑州期中)南北向洋流对于高低纬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具有重要意义。科考发现:近几十年来,德雷克海峡海冰数量呈现冰进—冰退—冰进的周期性变化,海冰进退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冰进(海冰较常年增多)会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减少,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冰退则反之。下图分别示意南极大陆周围海域海冰总面积季节变化和南太平洋附近海域洋流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当南极大陆周围海域海冰面积减小时,该海域A.上空大气温度降低B.与上空大气间热量交换减弱C.太阳辐射持续增强D.表层海水热量收入大于支出
2.德雷克海峡出现冰进时A.秘鲁寒流增强B.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升高C.赤道逆流增强D.南极大陆将变得更加寒冷
(2023·福建省名校联盟优质校联考)距今约300万年至今,世界海陆格局与当前基本一致;太平洋西侧赤道以北的热带海区降水多于赤道以南。下图示意不同地质历史时期赤道附近局部地区的海陆格局。距今约400万年~300万年,澳洲板块的北移使印尼通道逐渐变窄,太平洋流向印度洋的海水也由南太平洋最终转变为北太平洋,对印度洋海水性质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影响并最终形成亚洲、非洲的现代气候。据此完成3~5题。
3.在太平洋西侧的热带海域,与赤道以南海区相比,赤道以北海区表层海水A.温度较低、盐度较高B.温度较高、盐度较低C.温度、盐度均较高D.温度、盐度均较低
4.与当前相比,距今约500万年前赤道太平洋海区A.东西水温差异较大 B.沃克环流较弱C.向北输送热量较少 D.潜热输送较多
5.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印尼通道变窄将导致非洲东部A.上升气流减弱,气候变干B.东北信风增强,气候变湿C.海面辐射增强,气候变热D.沿岸洋流减弱,气候变冷
(2023·江苏南通期末)秘鲁鳀是栖息于东南太平洋近岸30海里、50 m水深海域的冷水性鱼类,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单鱼种,环境变化极大地影响着鱼种的资源变动。如图为“东太平洋强厄尔尼诺年表层海水距平等温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6.强厄尔尼诺年时,秘鲁鳀迁徙的方向最可能是A.① B.② C.③ D.④
(2023·江苏南通期末)秘鲁鳀是栖息于东南太平洋近岸30海里、50 m水深海域的冷水性鱼类,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单鱼种,环境变化极大地影响着鱼种的资源变动。如图为“东太平洋强厄尔尼诺年表层海水距平等温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7.当秘鲁喜迎鳀鱼丰收大年时,秘鲁沿海A.气温上升 B.干旱缓解C.洋流减弱 D.信风增强
(2024·福建厦门模拟)沃克环流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海温存在差异而形成的热力环流,其强弱变化是评判气候异变的重要依据。下图示意沃克环流及典型拉尼娜年的海温距平(注: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包括正距平和负距平)分布(单位:℃)。据此完成8~9题。
8.拉尼娜现象发生时A.甲、乙海区温差增大,沃克环流增强,印度尼西亚降水增多B.甲、乙海区温差增大,沃克环流减弱,秘鲁沿海海域水温升高,渔业减产C.甲、乙海区温差变小,沃克环流增强,太平洋东岸降水增多,洪涝灾害多D.甲、乙海区温差变小,沃克环流减弱,对我国没有影响
9.拉尼娜现象导致2022年6月我国中东部偏热的原因是A.东北信风增强,日本暖流减弱B.甲处低压增强,对夏季风吸引增强C.中纬度暖高压发展加强,并北抬D.甲处低压减弱,对冬季风吸引增强
(2023·四川成都市期末)降水再循环率是指局地蒸发的水汽对降水的贡献率,反映了该区域陆—气相互作用的强度。近日研究发现,当前年冬天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次年夏季对流层低层有大尺度的异常反气旋环流抑制了印度半岛中北部降水,进而影响青藏高原。如图为“青藏高原夏季大气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0~11题。10.推测前年冬天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后,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再循环率A.变大 B.变小C.不变 D.无法确定
11.在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下,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再循环率变化的原因是①高压控制下,青藏高原降水减少 ②高压北部的偏西风促进热带水汽向青藏高原输送 ③多晴天,蒸发加强 ④阴雨天增加,蒸发减弱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
12.(2023·广东广州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泊,具有调节湄公河水量的功能。受太阳辐射、近地表气温、降水、风速、水位等因素的影响,洞里萨湖表面水温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如图示意洞里萨湖位置,
下表示意洞里萨湖表面水温、气温和水位的多年月平均状况。
(1)风对洞里萨湖表面水体有降温效应,试说明原因。(4分)
答案 风加快湖面蒸发散热;风加剧湖水的垂向扰动,促进上下层湖水的热交换,使湖面水温下降。
(2)与4~5月相比,6~8月洞里萨湖表面水温明显降低,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 洞里萨湖最高气温出现在4~5月,6~8月气温下降,水温下降;6~8月,降水增多,云量增大,表面湖水吸收太阳辐射减少;河水补给量大,水位上升,湖面扩大,蒸发散热增强,使表面水温降低;6~8月风速大,湖面水温下降。
第一部分 第四章 课时二4 海水的运动-2025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这是一份第一部分 第四章 课时二4 海水的运动-2025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文件包含第一部分第四章课时24海水的运动pptx、第一部分第四章训练24海水的运动专题练习docx、第一部分第四章课时24海水的运动教师版docx、第一部分第四章课时24海水的运动学生版学生版docx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部分 第四章 课时二3 海水的性质-2025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这是一份第一部分 第四章 课时二3 海水的性质-2025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文件包含第一部分第四章课时23海水的性质pptx、第一部分第四章训练23海水的性质专题练习docx、第一部分第四章课时23海水的性质教师版docx、第一部分第四章课时23海水的性质学生版学生版docx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部分 第四章 课时二1 水循环-2025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这是一份第一部分 第四章 课时二1 水循环-2025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文件包含第一部分第四章课时21水循环pptx、第一部分第四章训练21水循环专题练习docx、第一部分第四章课时21水循环教师版docx、第一部分第四章课时21水循环学生版学生版docx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