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11, 北京时间15, 此次天气过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位于日本海附近的珲春与内陆的辽源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北京时间)的月均值不同(如表)。规定各日最高气温时刻与月均值相差超过1小时为偏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珲春7月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均值滞后当地正午约( )
A. 1小时40分钟B. 2小时00分钟C. 2小时40分钟D. 3小时20分钟
2. 珲春的最高气温时刻月均值滞后当地正午的时间长于辽源,原因是珲春( )
A. 降水多B. 受海洋影响强C. 风力强D. 受山地影响强
3. 辽源冬季偏离天数少,说明辽源冬季多( )
A. 雨雪天气B. 温带气旋C. 晴朗天气D. 冷锋过境
非洲冰鼠是啮齿类食草动物,夜伏昼出,不冬眠,不囤积食物,常通过晒太阳或蜷缩等方式应对寒冷。在非洲南部某山地(29°33`S,29°14`E)海拔2800米处的缓坡上,某科研团队对非洲冰鼠群体的活动规律进行观测。下图示意连续几日观测的平均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11:00至13:00,非洲冰鼠冬季与夏季活动规律差异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昼夜长短B. 天敌数量C. 太阳辐射D. 食物数量
5. 北京时间15:00左右,非洲冰鼠冬季晒太阳的地点最可能位于该山地的( )
A. 东北坡B. 西北坡C. 东南坡D. 西南坡
6. 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观测到非洲冰鼠晒太阳时间增多,地面觅食时间减少,主要原因是非洲冰鼠( )
①食物储备充足 ②冬季食物需求减少 ③需要调节体温 ④构筑雪下通道觅食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露点温度是指气压不变、水汽无增减情况下,未饱和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图所示的是2020年11月18—19日吉林省某气象站记录的一次较强降水过程相关信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此次降水过程呈现的天气变化依次是( )
A. 风雨交加、冻雨夹雪、雪花纷飞B. 疾风骤雨、雪花纷飞、冻雨夹雪
C. 雪花纷飞、风雨交加、冻雨夹雪D. 风和日丽、冻雨夹雪、和风细雨
8. 此次天气过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对流旺盛B. 逆温增强C. 暖锋经过D. 冷锋过境
水源涵养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其特有结构与水相互作用,将水分保持在生态系统的过程与功能。海南岛降水量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图示意1996-2020年海南岛降水量、蒸散量、水源涵养量的年际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相反B. 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C. 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变化趋势大致相同D. 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10. 据材料推测,海南岛水源涵养量的分布特征是( )
A. 东部低西部高B. 东部高西部低
C. 自北向南递减D. 自南向北递减
北京时间2022年4月25~26日,欧洲西部经历了一次明显的天气变化过程,下图示意这两日该区域的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期间,一艘驶向甲地的货轮正途经乙地(图b),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甲地这两日的天气变化是( )
A. 暖锋过境,雨过天晴B. 气压上升,气温降低
C. 风速减弱,云量增加D. 阴雨连绵,湿度增大
12. 此时,乙地货轮航行状况为( )
A. 顺风顺水B. 逆风逆水C. 逆风顺水D. 顺风逆水
13. 该货轮以40km/h的速度由乙地航行约660km到达甲地,届时甲地正值( )
A. 夕阳西下B. 深夜时分C. 太阳初升D. 日近正午
局部强降雨后,太阳光线以一定的角度投射在雨幕上可能形成彩虹。图3示意彩虹最高视点与太阳高度角(h)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华南是我国出现彩虹概率最大的地区之一,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
A. 锋面活动频繁B. 强对流天气多C. 地形较复杂D. 日照时数长
15. 暑假某日,小明同学在武夷山旅游,雨后邂逅一轮美丽的彩虹。此时的时间和他的朝向最可能是( )
A. 07:30-08:30,面向太阳B. 10:30-11:30,背向太阳
C. 14:30-15:30,面向太阳D. 16:30-17:30,背向太阳
16. 从冬季到夏季,我国北方的彩虹可见概率的增幅较南方更大,主要是因为夏季北方较南方( )
A. 白昼更长B. 降水更多C. 大气能见度更高D. 太阳高度角更大
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
A. 冰川作用B. 流水作用C. 构造运动D. 风沙作用
18. 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气温B. 降水C. 土壤温度D. 土壤水分
19. 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植被变化趋势为( )
A. 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上升B. 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下降
C. 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上升D. 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下降
红树林主要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红树种子的传播受盛行风、洋流等影响。图为环南海区域红树物种数量分布和夏季红树种子传播路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20. 巴拉望岛红树物种数量较少主要原因是( )
A. 海水温度较高B. 河口和滩涂少
C. 洋流影响较小D. 火山和地震多
21. 夏季红树种子在图中虚线段海域传播规模小,主要是因为该段海域( )
A. 西南季风受阻B. 离岸风影响大
C. 洋流推力减弱D. 潮间带面积小
夏季风北边缘线表示夏季风到达的最北边界,其位置随夏季风强弱而移动。毛乌素沙地在距今约10000~8500年期间风沙堆积,约8500~3000年期间土壤发育。下图示意最近几十年夏季风北边缘线的平均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22. 毛乌素沙地10000年以来的变化过程,反映了夏季风北边缘线( )
A. 持续往东南移动B. 先向东南再向西北移动
C. 持续往西北移动D. 先向西北再向东南移动
23. 毛乌素沙地湖沼沉积增强期间,河西走廊中部地区广泛发育( )
A. 森林土B. 草原土C. 荒漠土D. 高寒土
唐朝时期,吴淞江未形成较稳定的河道。北宋时期,吴江长堤建成后,吴淞江河道日趋稳定,成为太湖的主要泄洪通道。近代以来,吴淞江成为上海港体系的一部分。图2示意唐代以来太湖东部水系的演变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晚唐诗人许浑泛舟吴淞江,留下“杨柳北归路,蒹葭(芦苇)南渡舟”的诗句。诗中所述河段南北两侧植被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坡向B. 热量C. 堆积状况D. 盛行风向
25 北宋时期吴江长堤建成导致( )
A. 长堤以西河湖淤积加强B. 吴淞江输沙量减少
C. 长堤以东湖水冲刷加强D. 吴淞江径流量减少
26. 近代以来吴淞江逐渐成为上海“米粮要道”,主要原因是( )
A. 吴淞江航运条件改善B. 上海工商业发展
C. 吴淞江防洪能力提高D. 上海港泊位不足
南美洲赤道附近的钦博拉索峰海拔6310米。1802年该峰植被分布上限是4600米,2012年上升到5185米。研究表明植被上限上升段的土壤温度有所升高。完成下面小题。
27. 从受热过程看,引起植被上限上升段土壤温度升高主要原因是( )
A. 地面辐射减少B. 大气辐射减少
C. 太阳辐射增加D. 地面吸收增加
28. 植被上限上升后,该山地垂直带谱中( )
A. 雪线海拔高度下降B. 上限植被是高山草甸
C. 自然带的数量减少D. 森林带向高海拔扩展
水分利用效率是指植物消耗单位质量的水所固定二氧化碳(或生成干物质)的量,一般表述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与实际蒸散发量(蒸发量和植物蒸腾量)的比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 自然状态下,下列选项中水分利用效率最低的是我国( )
A. 7月的热带季雨林B. 12月的热带季雨林C. 7月的落叶阔叶林D. 12月的落叶阔叶林
30. 最可能提高祁连山区高寒草甸年均水分利用效率的是( )
A 生长季结束时间提前B. 月平均风速均减小
C. 生长季降水比例降低D. 月平均温度均降低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40分)
31.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雅斯河发源于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构造运动导致其水系发生了演变(左图)。乔治湖水位波动大,有时连年干涸,湖底覆盖着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右图)。
(1)指出与古河道形成有关的主要内、外力作用。
(2)说明左图中水系的演化过程。
(3)指出河流对湖区地下水补给的特点。
3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森林茂密,但多为结构相似的低龄次生林。该地区林冠层主要由松树组成,光线可穿透到地面,促进了林下植物生长,这些植物富含油脂,野火风险很高。研究人员在该地区开展了一项火灾应对试验项目,图左示意试验区位置,图右示意项目技术方案。
(1)说明该地野火高发的原因。
(2)据图描述该项目技术方案,并分析这些策略对林下自然环境的影响。
(3)列举该方案的推广条件。
3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为意大利那波利和美国蒙特雷的地理位置。图2为意大利那波利和美国蒙特雷的气候资料。
(1)比较那波利和蒙特雷气候特点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两地所在区域均位于泥石流灾害高风险区,分析其自然原因。
(3)分别说出那波利及其同纬度亚欧大陆东岸的陆地自然带。
气象台站
经度
纬度
1月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均值
1月偏离天数/天
7月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均值
7月偏离天数/天
珲春
130.35°E
42.86°N
约14时00分
20.8
约14时40分
19.6
辽源
125.15°E
42.90°N
约13时20分
14.4
约13时50分
17.2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试题
地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位于日本海附近的珲春与内陆的辽源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北京时间)的月均值不同(如表)。规定各日最高气温时刻与月均值相差超过1小时为偏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珲春7月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均值滞后当地正午约( )
A. 1小时40分钟B. 2小时00分钟C. 2小时40分钟D. 3小时20分钟
2. 珲春的最高气温时刻月均值滞后当地正午的时间长于辽源,原因是珲春( )
A. 降水多B. 受海洋影响强C. 风力强D. 受山地影响强
3. 辽源冬季偏离天数少,说明辽源冬季多( )
A. 雨雪天气B. 温带气旋C. 晴朗天气D. 冷锋过境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珲春的经度可知,当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早约40分钟,当地正午时,北京时间约为11时20分。7月该地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均值约为14时40分,滞后当地正午约3小时20分钟,故D正确,排除ABC;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海陆位置及热力性质对气温的影响,与珲春相比,辽源更靠近内陆,海陆位置不同,受海洋影响的程度不同;水体比热容大,升温较慢,珲春受海洋影响较强,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晚于辽源,B正确,D错误;最高气温时刻月均值滞后与该地降水、风力关系不大,排除AC选项。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影响气温的因素,辽源冬季各日最高气温时刻与月均值偏离较少,说明此时段大气较稳定,多晴天,故C正确;受雨雪天气、温带气旋、冷锋过境影响下,天气变化较大,气温不稳定,偏离的天数较多,排除A、B、D选项。故选C。
【点睛】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很多,如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地形、天气等。晴天时,太阳辐射最强在正午12点,地面温度最高在中午后13点,气温最高值在午后14时左右,阴雨天气时,偏离会较大。
非洲冰鼠是啮齿类食草动物,夜伏昼出,不冬眠,不囤积食物,常通过晒太阳或蜷缩等方式应对寒冷。在非洲南部某山地(29°33`S,29°14`E)海拔2800米处的缓坡上,某科研团队对非洲冰鼠群体的活动规律进行观测。下图示意连续几日观测的平均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11:00至13:00,非洲冰鼠冬季与夏季活动规律差异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昼夜长短B. 天敌数量C. 太阳辐射D. 食物数量
5. 北京时间15:00左右,非洲冰鼠冬季晒太阳的地点最可能位于该山地的( )
A. 东北坡B. 西北坡C. 东南坡D. 西南坡
6. 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观测到非洲冰鼠晒太阳时间增多,地面觅食时间减少,主要原因是非洲冰鼠( )
①食物储备充足 ②冬季食物需求减少 ③需要调节体温 ④构筑雪下通道觅食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答案】4. C 5. A 6. D
【解析】
【4题详解】
读图可知,在11:00至13:00(正午前后),非洲冰鼠冬季在地表活动的比例高于夏季,这是因为与夏季相比,冬季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需要在地表晒太阳时间多,C符合题意;正午前后,非洲冰鼠在地表活动比例与昼夜长短、天敌数量和食物数量关系不大,排除ABD。故选C。
【5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当地经度为33`S,29°14`E,北京时间15:00时,当地地方时约为9时。当地冬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当地太阳从东北升起,正午时太阳位于当地正北,上午时间太阳均在东北方,9时时东北坡为向阳坡,因此非洲冰鼠冬季晒太阳的地点最可能位于该山地的东北坡,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6题详解】
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当地气温较会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则晒太阳时间增多,③符合题意;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食物大多在雪下,非洲冰鼠为了获得食物,往往构筑雪下通道觅食,则地面觅食时间减少,④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表明,非洲冰鼠不囤积食物,因此①不符合题意;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当地气温较会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需求的食物并不会明显减少,②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点睛】太阳方位规律:直射点在北半球,全球有太阳升落现象的各地东北升西北落,直射点在南半球,全球有太阳升落现象的各地东南升西南落;直射点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直射点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
露点温度是指气压不变、水汽无增减情况下,未饱和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图所示的是2020年11月18—19日吉林省某气象站记录的一次较强降水过程相关信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此次降水过程呈现的天气变化依次是( )
A. 风雨交加、冻雨夹雪、雪花纷飞B. 疾风骤雨、雪花纷飞、冻雨夹雪
C. 雪花纷飞、风雨交加、冻雨夹雪D. 风和日丽、冻雨夹雪、和风细雨
8. 此次天气过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对流旺盛B. 逆温增强C. 暖锋经过D. 冷锋过境
【答案】7. A 8. D
【解析】
【7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当气温高于露点温度时,水汽不会凝结。读图2可知,18日14时一20时气温达到露点温度,空气中的水汽饱和形成降水,且风速逐渐增大,应为风雨交加;同时在18日20时左右,离地2m气温开始逐渐低于0℃,降水容易以固态的形式呈现且气温依旧达到露点温度,在此阶段经历了大风、降雨、降雪且持续降温过程,因此天气变化依次为风雨交加、冻雨夹雪、雪花纷飞,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此地位于我国吉林省,且在18日14时—19日20时经历了降水、大风、降温等一系列天气现象,此时为11月中旬,故最有可能是冷锋过境,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冷锋:冷气团(锋后)推动冷锋向暖气团(锋前)一侧移动。过境前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晴朗,气温较高,气压较低;过境时降温,常有大风、雨雪或沙尘天气;过境后冷气团代替暖气团的位置,单一冷气团控制,天气转晴,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水源涵养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其特有结构与水相互作用,将水分保持在生态系统的过程与功能。海南岛降水量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图示意1996-2020年海南岛降水量、蒸散量、水源涵养量的年际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相反B. 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C. 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D. 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10. 据材料推测,海南岛水源涵养量的分布特征是( )
A. 东部低西部高B. 东部高西部低
C. 自北向南递减D. 自南向北递减
【答案】9. D 10. B
【解析】
【9题详解】
读图可知,蒸散量曲线较平缓,与降水量和水源涵养量相关性不明显。而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明显呈正相关,二者变化趋势大致相同。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0题详解】
根据上题可知,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明显呈正相关,海南岛降水量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因此水源涵养量也应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蒸散量曲线较平缓,降水量和水源涵养量波动较大。从图中读出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明显呈正相关是解本组题目的关键。
北京时间2022年4月25~26日,欧洲西部经历了一次明显的天气变化过程,下图示意这两日该区域的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期间,一艘驶向甲地的货轮正途经乙地(图b),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甲地这两日的天气变化是( )
A. 暖锋过境,雨过天晴B. 气压上升,气温降低
C. 风速减弱,云量增加D. 阴雨连绵,湿度增大
12. 此时,乙地货轮航行状况为( )
A. 顺风顺水B. 逆风逆水C. 逆风顺水D. 顺风逆水
13. 该货轮以40km/h的速度由乙地航行约660km到达甲地,届时甲地正值( )
A. 夕阳西下B. 深夜时分C. 太阳初升D. 日近正午
【答案】11. B 12. C 13. B
【解析】
【11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处由低压槽的位置,转到高压脊的位置,说明冷锋过境,天气转晴,云量减少,气压上升,气温降低,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读图可知,乙地位于欧洲西部的大西洋中,位于40°~60°N的盛行西风带,此时受高压系统影响,乙处盛行风向是偏东风,从乙地驶往甲地的货轮逆风航行,AD错误;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从乙地驶往甲地的货轮顺水航行,C正确,B错误。故选C。
【13题详解】
据题干信息“该货轮以40km/h的速度由乙地航行约660km到达甲地”可知,乙地航行到甲地需要16.5小时,读图可知,此时北京时间是26日17时,甲地位于0°附近,时间是26日9时,再加上航线时间,甲地时间大约27日1时30分,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锋面在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冷锋。冷锋过境时,多会出现积雨云,发生雷暴及强降水。若冷锋移动快,则积雨云分布在锋前狭窄的区域中,锋后会迅速转少云到晴;如冷锋移动慢,则会形成范围较大的高层云和雨层云。
局部强降雨后,太阳光线以一定的角度投射在雨幕上可能形成彩虹。图3示意彩虹最高视点与太阳高度角(h)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华南是我国出现彩虹概率最大的地区之一,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
A. 锋面活动频繁B. 强对流天气多C. 地形较复杂D. 日照时数长
15. 暑假某日,小明同学在武夷山旅游,雨后邂逅一轮美丽的彩虹。此时的时间和他的朝向最可能是( )
A. 07:30-08:30,面向太阳B. 10:30-11:30,背向太阳
C. 14:30-15:30,面向太阳D. 16:30-17:30,背向太阳
16. 从冬季到夏季,我国北方的彩虹可见概率的增幅较南方更大,主要是因为夏季北方较南方( )
A. 白昼更长B. 降水更多C. 大气能见度更高D. 太阳高度角更大
【答案】14. B 15. D 16. C
【解析】
【1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彩虹是在局部性强降雨后形成的,锋面雨涉及范围较大,难以形成局部降水,A错误;强对流天气一般发生在午后,此时太阳高度角较小,且空气中水汽多,适合彩虹的形成,B正确;地形复杂不一定会形成区域性强降水,C错误;日照时数长与彩虹形成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15题详解】
由图可知,要观测到彩虹必须背对太阳,AC错误;10:30-11:30接近正午,武夷山纬度较低,夏季太阳高度角大于42°,不能形成彩虹,B错误;16:30~17:30太阳高度角较小,可能会形成彩虹,D正确。故选D。
【16题详解】
夏季北方昼长较南方长,但昼长与彩虹形成关系不大,A错误;北方降雨少于南方,B错误;北方太阳高度角更小,D错误;北方夏季降水较少,大气能见度更高,太阳光线的投射角度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干扰少,C正确。故选C。
【点睛】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7种颜色组成的,当照射到水滴上时会出现第一次折射,由于这7种颜色光的波长不同,它们的偏向角度也会不同,这时太阳光就会分解为7种单色光;折射后的单色光到达水滴的背面后,会按照反射规律发生反射;反射后的单色光将回到入射水滴的这一面,这时将发生第二次折射,并仍然以单色光的形式射出水滴。
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
A. 冰川作用B. 流水作用C. 构造运动D. 风沙作用
18. 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气温B. 降水C. 土壤温度D. 土壤水分
19. 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植被变化趋势为( )
A. 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上升B. 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下降
C 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上升D. 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下降
【答案】17. C 18. D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该区域的基本地貌表现为地壳挤压形成的褶皱山脉,故C正确;图中并没有显示冰川作用的痕迹,A错误;流水作用形成山谷中的沉积物,但不是地貌的主要方面,B错误;图中植被较为茂密,风沙作用比较微弱,D错误。故选C。
【18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坡地势较高,而山谷地势较低,造成地下水水位不一,谷地中地下水接近地表,造成土壤中水分较多,形成沼泽化土壤,形成草甸植被,故D正确;山坡和山谷气温、土壤温度差异不是造成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AC错误;山坡和山谷地区降水量差异较小,B错误。故选D。
19题详解】
由材料“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可知,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地区沉积物不断增厚,地势抬升,由上题分析可知,地下水水位将会不断下降,土壤水分减少,谷地植被与当地地带性植被差异将会不断缩小,非地带性植被草甸比例下降,故B正确,排除ACD。故选B。
【点睛】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貌的基本格局,但是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红树林主要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红树种子的传播受盛行风、洋流等影响。图为环南海区域红树物种数量分布和夏季红树种子传播路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20. 巴拉望岛红树物种数量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海水温度较高B. 河口和滩涂少
C 洋流影响较小D. 火山和地震多
21. 夏季红树种子在图中虚线段海域传播规模小,主要是因为该段海域( )
A. 西南季风受阻B. 离岸风影响大
C. 洋流推力减弱D. 潮间带面积小
【答案】20. B 21. C
【解析】
【20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红树林主要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巴拉望岛位于环太平洋第一岛弧链上,为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岛屿,整体地势较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巴拉望岛岛屿南北狭长、东西较短,河流和滩涂欠发育,淤泥质潮间带面积较少,不利于红树林的生长,B正确;该地纬度位置较低,海水温度较高,A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巴拉望岛位于红树种子传播路线上,说明洋流对其影响较大,C错误;火山和地震对红树林影响较小,D错误。所以选B。
【21题详解】
夏季,受洋流和海陆分布等影响,红树种子传播主要由南向北,传播路线分为两个分支,西侧分支在中南半岛东部海域传播规模明显变小。依据图中季风信息,主要是由于东南季风带动海水,在中南半岛东侧形成反向洋流,极大地弱化了洋流向北的推动作用,C正确;在图中的马来半岛和中南半岛北部(受离岸的西南季风影响)红树种子均可传播,故与离岸风、潮间带(主要影响红树林的生存环境)关系很小;中南半岛虽然对西南季风存在一定的阻挡作用,但从海南岛附近种子的传播规模可以推断,其对种子的向北传播影响小,ABD错误。综上所述,故选C。
【点睛】潮间带,是指平均最高潮位和最低潮位间的海岸,也就是,从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始,到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的水面,之间的范围。潮间带以上,海浪的水滴可以达到的海岸,称为潮上带。潮间带以下,向海延伸至约三十公尺深的地带,称为亚潮带。
夏季风北边缘线表示夏季风到达的最北边界,其位置随夏季风强弱而移动。毛乌素沙地在距今约10000~8500年期间风沙堆积,约8500~3000年期间土壤发育。下图示意最近几十年夏季风北边缘线的平均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22. 毛乌素沙地10000年以来变化过程,反映了夏季风北边缘线( )
A. 持续往东南移动B. 先向东南再向西北移动
C. 持续往西北移动D. 先向西北再向东南移动
23. 毛乌素沙地湖沼沉积增强期间,河西走廊中部地区广泛发育( )
A. 森林土B. 草原土C. 荒漠土D. 高寒土
【答案】22. D 23. B
【解析】
【22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毛乌素沙地在距今约10000~8500年期间风沙堆积,说明该地在距今约10000~8500年期间降水较少,不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风北边缘线位置偏南,约8500~3000年期间土壤发育,说明该地在距今约8500~3000年期间,降水较多,表明夏季风北边缘向西北移动;毛乌素沙地目前为沙地景观,表明与3000多年前降水减少,夏季风北边缘线应向东南移动,因此毛乌素沙地距今约10000年以来主要经历了从干到湿再变干的过程,可以推断出夏季风北边缘线先向西北再向东南移动,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23题详解】
毛乌素沙地湖沼沉积增强期间,说明河流径流量增加,降水增多,河西走廊的气候暖湿化,植被增加,当地主要植被为荒漠草原,植被增加,草原面积增加,广泛发育草原土,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点睛】草原土壤指半干旱地区草甸草原及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广泛分布于温带、暖温带以及热带的大陆内地,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3%,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特点是:①土壤淋溶作用较弱,剖面下部均有钙积层;②土壤盐基物质丰富,交换性盐基呈饱和状态;③土壤反应多呈中性至碱性;④有机质主要以根系形式进入土壤,故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
唐朝时期,吴淞江未形成较稳定的河道。北宋时期,吴江长堤建成后,吴淞江河道日趋稳定,成为太湖的主要泄洪通道。近代以来,吴淞江成为上海港体系的一部分。图2示意唐代以来太湖东部水系的演变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晚唐诗人许浑泛舟吴淞江,留下“杨柳北归路,蒹葭(芦苇)南渡舟”的诗句。诗中所述河段南北两侧植被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坡向B. 热量C. 堆积状况D. 盛行风向
25. 北宋时期吴江长堤建成导致( )
A. 长堤以西河湖淤积加强B. 吴淞江输沙量减少
C. 长堤以东湖水冲刷加强D. 吴淞江径流量减少
26. 近代以来吴淞江逐渐成为上海“米粮要道”,主要原因是( )
A. 吴淞江航运条件改善B. 上海工商业发展
C. 吴淞江防洪能力提高D. 上海港泊位不足
【答案】24. C 25. A 26. B
【解析】
【24题详解】
吴淞江南北两岸同属于一个跨度较小的小尺度空间内,在坡向、热量、盛行风向上几乎不存在差异,不会导致吴淞江南北两岸植被上的显著差异,ABD错误;由于地转偏向力、水流惯性等原因,吴淞江南北两岸会形成堆积岸和侵蚀岸的差异,从而使南北岸形成了堆积岸凸岸芦苇、侵蚀岸凹岸杨柳的差异,C正确。故选C。
【25题详解】
据图文材料可知,吴江长堤使北宋时期建成且吴江长堤西侧到现在的太湖岸线之间有大面积的北宋以后淤积区,说明北宋吴江长堤建成后其西侧淤积现象显著增强,A正确;受吴江长堤的阻隔和保护作用,湖水难以再对长堤的东侧产生冲刷作用,且长堤东侧河湖岸线不断向北收缩说明长堤东侧也是淤积加强而非侵蚀加强,C错误;吴江长堤建成后成为太湖的主要泄洪通道,即汛期时太湖通过吴淞江向外泄出的水(吴淞江的径流量〉和输出的沙也显著增加,BD错误。故选A。
【26题详解】
据图可知,唐朝以来,太湖逐渐萎缩,蓄水量减少,导致吴淞江水量减少航运条件变差,A错误;上海工商业发展,农业用地少,粮食产量减少,且人口不断增加,粮食需求加大,而太湖平原为该区域的主要商品粮基地,因而吴淞江成为上海“米粮运输”要道,B正确;吴淞江防洪能力提高、上海港泊位不足与吴淞江成为上海“米粮要道”无直接关系,CD错误。故选B。
【点睛】吴淞江原为长江入海前最后一条支流,长江入海口也被称作"吴淞口"。明代"黄浦夺淞"以后吴淞江成为黄浦的支流,但长江入海口仍被叫作吴淞口 。
南美洲赤道附近的钦博拉索峰海拔6310米。1802年该峰植被分布上限是4600米,2012年上升到5185米。研究表明植被上限上升段的土壤温度有所升高。完成下面小题。
27. 从受热过程看,引起植被上限上升段土壤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面辐射减少B. 大气辐射减少
C. 太阳辐射增加D. 地面吸收增加
28. 植被上限上升后,该山地垂直带谱中( )
A. 雪线海拔高度下降B. 上限植被是高山草甸
C. 自然带的数量减少D. 森林带向高海拔扩展
【答案】27. D 28. D
【解析】
【27题详解】
地面吸收的辐射量增多,增温幅度加大,导致土壤温度上升,D正确;地面吸收增加,土壤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增多,大气辐射也增多,AB错误;太阳辐射量没有明显变化,C错误。故选D。
【28题详解】
随着热量条件改善,植被上限上升后,雪线海拔高度上升,A错误;植被分布上限上升到5185米,但该山峰海拔为6310米,因此上限植被不是高山草甸,海拔更高处还有高寒荒漠和冰川积雪,自然带的数量并没有减少,BC错误;由于土壤温度有所升高,植被上限上升后,森林带也向高海拔扩展,D正确。
【点睛】垂直带谱是指山地自下而上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的垂直自然带系列。垂直带谱的结构类型主要取决于山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山体本身的特点(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山脉排列形式等)。
水分利用效率是指植物消耗单位质量的水所固定二氧化碳(或生成干物质)的量,一般表述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与实际蒸散发量(蒸发量和植物蒸腾量)的比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 自然状态下,下列选项中水分利用效率最低的是我国( )
A. 7月的热带季雨林B. 12月的热带季雨林C. 7月的落叶阔叶林D. 12月的落叶阔叶林
30. 最可能提高祁连山区高寒草甸年均水分利用效率的是( )
A. 生长季结束时间提前B. 月平均风速均减小
C. 生长季降水比例降低D. 月平均温度均降低
【答案】29. D 30. B
【解析】
【29题详解】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分利用效率一般表述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与实际蒸散发量(蒸发量和植物蒸腾量)的比值,要使水分利用效率最低,也就是单位面积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较小,而蒸散发量较大。我国7月的热带季雨林,高温多雨,降水量大,因此单位面积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质总量较大,故A错误;7月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因此夏季单位面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质量较大,因此水分利用效率较大,故C错误;12月的热带季雨林,气温较高,气候干旱,因此单位面积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质总量较小,且由于气候干旱,蒸散发量较大,因此比值较小,而12月的温带落叶阔叶林,12月属于冬季,温带落叶阔叶林冬季树叶已经掉落,没有叶面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水分利用率最低,故D正确。答案选择D。
【30题详解】
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祁连山属于我国地势的一二级阶梯分界线,深居内陆,海拔较高,其高山草甸年均水分利用效率较低,因此要提高水分利用率,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水量,使其水分增加,单位面积光合作用的合成有机质总量增加,故C错误;高山草甸的生长季结束时间提前,说明气温降低,而气温降低,将会减缓光合作用的速率,从而导致合成的有机质总量减少,故AD错误;月平均风速减小会减少蒸发量和蒸腾量,从而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故B正确。答案选择B。
【点睛】高寒草甸是祁连山区的优势植被类型,不但是当地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而且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碳储存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生态服务功能。放牧是草地最主要的利用方式。科学的放牧不但能够有效提高草地的生产力、维持较高的生物多样性,而且能够促进草地生态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40分)
31.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雅斯河发源于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构造运动导致其水系发生了演变(左图)。乔治湖水位波动大,有时连年干涸,湖底覆盖着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右图)。
(1)指出与古河道形成有关的主要内、外力作用。
(2)说明左图中水系的演化过程。
(3)指出河流对湖区地下水补给的特点。
【答案】(1)流水沉积。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沉积;地壳断裂抬升
(2)科拉林地垒两侧的河流原为同一水系,随着地垒的抬升,原水系一分为二;地垒东侧边缘成为新的分水岭,原河道的一段废弃成为古河道;分水岭以西形成新的水系,并沿断层线发育新的河流;分水岭以东形成断陷盆地,积水形成乔治湖,泰勒斯溪等河流汇入湖泊。
(3)主要通过湖盆边缘出露含水层补给;补给量小或者变化大
【解析】
【分析】本题以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古雅斯河地壳运动及乔治湖湖区剖面图为材料,涉及地壳运动、内外力作用、河流水文水系特征、补给类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培养图表分析、地理原理应用等地理学科综合素养的能力。
【小问1详解】
大分水岭为板块碰撞挤压形成,使得其河流水系沿大分水岭向西流动;从图中可以看到科拉林地垒,说明该地曾在地质时期受断层运动影响,地壳断裂抬升形成地垒;图中河流自大分水岭向西流动,该河段为河流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快,地表受流水向下侵蚀作用影响,形成河谷地貌;根据材料可知该段古河道河底有大量沉积物,说明其还存在流水沉积作用。
【小问2详解】
受板块挤压碰撞影响,澳大利亚东侧形成大分水岭,其山脉西部发育多条支流;由于澳大利亚东部为大分水岭,西部为大自流盆地,地势东高西低,支流向西流淌汇集,形成雅斯河;受断层作用影响,地壳抬升,形成科拉林地垒,大分水岭以西的支流无法注入雅斯河,雅斯河的支流被阻断;被阻断支流逐渐汇集形成乔治湖,原有古河道及科拉林地垒成为雅斯河上游地区,原有水系被分割成两个部分。
【小问3详解】
根据图片分析可知,湖盆上游边缘的含水层海拔高于湖盆,河流均由湖盆上游边缘向湖盆方向流淌。河流水在向湖区流淌时会下渗至湖盆边缘含水层,转化为地下水后再向湖中补给。该地处于山地背风坡一侧,降水相对较少,从图中可以看到泰勒斯溪其下游地区多为季节性河流,季节性河流会发生断流,由此可知河流对湖区地下水整体补给量较小。受季风影响,在夏季风较强的时间,该地山地降水较多,形成的河流流量较大,对湖区地下水补给较多,而在夏季风较弱时河流对于湖区地下水补给量较小。因降水具有不连续性,故该地的河流对湖区地下水补给水量变率较大。
3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森林茂密,但多为结构相似的低龄次生林。该地区林冠层主要由松树组成,光线可穿透到地面,促进了林下植物生长,这些植物富含油脂,野火风险很高。研究人员在该地区开展了一项火灾应对试验项目,图左示意试验区位置,图右示意项目技术方案。
(1)说明该地野火高发的原因。
(2)据图描述该项目技术方案,并分析这些策略对林下自然环境的影响。
(3)列举该方案的推广条件。
【答案】(1)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干燥;森林茂密,枯落物积累多;植物富含油脂,易燃。
(2)方案:冬季采用机械有选择性采伐部分林木,春季用机械移除地表枯枝落叶等可燃物,放牧通过牲畜食草,减少地表枯落物的数量。影响:减少地表枯落物数量,降低野火发生频率;利于减轻干扰,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林下光照增加,利于幼苗萌发与群落更新;不利于枯落物归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3)林下光照要充足;落叶具有季节性,相对集中;干湿季分明,湿季降水充足;森林群落结构复杂;资金充裕。
【解析】
【分析】本题以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森林火灾为背景材料,涉及到火灾的原因、防治森林火灾的措施方案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小问1详解】
试验点靠近地中海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夏季高温干燥;由材料可知该地区森林茂密,枯枝落叶积累多,易燃物多;该地区植物富含油脂,油脂易燃。
【小问2详解】
方案:由图可知,冬季采用机械,选择性采伐部分林下次生林木;春季用机械移除地表枯枝落叶,减少易燃物;并通过放牧牲畜,减少地表植被,减少地表枯枝落叶的数量,减少可燃物。影响:通过机械采伐、人工移除、放牧牲畜等减少地表枯枝落叶物等的数量,降低野火发生频率;对林下次生林木的采伐,利于减轻干扰因素,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通过对林下次生林木的采伐,增加了林下光照,利于幼苗萌发与林下群落更新;这种方案减少了枯枝落叶,不利于枯落物归还土壤,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小问3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地区林冠层主要由松树组成,光线可穿透到地面,促进了林下植物生长,所以说林下光照要充足;图中为亚热带地区季节明显,落叶具有季节性,落叶相对集中;地中海式气候降水有明显的的季节差异,干湿季分明,湿季降水充足;由图可知该地区的林木群落较复杂;各个阶段的实施需要机械作业,需要充足的资金。
【点睛】
3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为意大利那波利和美国蒙特雷的地理位置。图2为意大利那波利和美国蒙特雷的气候资料。
(1)比较那波利和蒙特雷气候特点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两地所在区域均位于泥石流灾害高风险区,分析其自然原因。
(3)分别说出那波利及其同纬度亚欧大陆东岸的陆地自然带。
【答案】(1)特点:那波利比蒙特雷夏季气温更高,气温年较差更大;那波利比蒙特雷年降水总量大,且降水时间长。
原因:蒙特雷受(加利福尼亚)寒流降温减湿影响;两地都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降水主要受西风影响,但那波利纬度高于蒙特雷,受西风影响时间长,降水时间长,年降水量大。
(2)那波利和蒙特雷所在区域地处板块交界附近,有地势起伏较大的沟谷地形;有大量松散的冲积物;山地降水集中。
(3)那波利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那波利同纬度亚欧大陆东岸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解析】
【分析】本题以意大利那波利和美国蒙特雷为背景材料,涉及到气候特征及成因的描述、泥石流成因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特点:比较两幅气候资料图中的气温曲线可以看出,那波利比蒙特雷夏季气温更高,气温年较差更大;比较降水柱状图可以看出,那波利比蒙特雷年降水总量大,且降水时间较长。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蒙特雷受加利福尼亚寒流影响,降温减湿明显,气温低,降水少;两地都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降水都主要受西风带的影响,从图可以看出那波利纬度高于蒙特雷,因此受中纬西风控制的时间更长,因而降水时间更长,导致年降水量更多。
【小问2详解】
从地质作用看,那波利和蒙特雷所在区域豆地处板块交界附近,地壳活跃,地质条件不稳定;两区域都位于山地附近,都地处地势起伏较大的沟谷地形;位于河谷地形,有大量来自于上游松散的冲积物,为泥石流提供物质来源;由气候资料图可知两个区域降水比较集中。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那波利为地中海式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同纬度亚欧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气候,发育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气象台站
经度
纬度
1月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均值
1月偏离天数/天
7月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均值
7月偏离天数/天
珲春
130.35°E
42.86°N
约14时00分
20.8
约14时40分
19.6
辽源
125.15°E
42.90°N
约13时20分
14.4
约13时50分
17.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8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历史上,从杭州到明州,降低出租车空载率的合理措施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8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8页。
这是一份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8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