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0小题,共60分)
1. 要用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培育出以下基因型的品种:①AaBb,②AAaaBBBB,③aB。则对应的育种方法依次为( )
A. 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
B. 杂交育种、花药离体培养、多倍体育种
C. 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
D. 多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题意可知,将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培育出基因型为①AaBb的生物,对比二者可知,材料中只有B基因没有b基因,因此需要通过基因突变产生B的等位基因b,因此采用诱变育种的方法;将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培育出基因型为②AAaaBBBB的生物,对比二者可知,目的生物的基因在原生物的基础上加倍,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加倍或两个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因此采用的育种方法是多倍体育种或细胞融合技术;将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培育出基因型为③aB的生物,对比二者可知,目的生物的基因在原生物的基础上减半,属于单倍体,应采用花药,对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故选A。
考点:可遗传的变异在育种中的应用
2. 植株甲是自花传粉的二倍体植物,基因型为AaBb,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下图为利用植株甲培育植株A、B、C、D的过程。将植株甲自交所结的种子种下,可得到植株C。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利用植株甲的花粉粒获得植物A的育种方法称为单倍体育种
B. 植株A经秋水仙素处理可获得染色体数加倍的纯合四倍体植株B
C. 可选用植株B的根尖作材料观察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加倍
D. 若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植株C与植株D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4
【答案】D
【解析】
【分析】如图由植株A获得植株B的方法是单倍体育种;获得植株C是利用甲自交,是杂交育种,获得植株D的方法是植物组织培养。
【详解】A、育种工作者常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来获得植株A,经秋水仙素处理获得染色体数加倍的植株B,该种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A错误;
B、植株A经秋水仙素处理可获得染色体数加倍的纯合二倍体植株B,B错误;
C、鉴定染色体是否加倍的方法之一是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鉴定时一般不宜选用植株B的根尖作材料,因为秋水仙素处理的是单倍体植株A的芽尖,植株B的根细胞并没有经过诱导,染色体数目没有加倍,C错误;
D、将植株甲自交所结的种子(基因型为AaBb的概率为1/4)种下去,可得到植株C,若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植株C与植株D基因型(基因型为AaBb)相同的概率是1/4,D正确。
故选D。
3. 利用X射线人工诱导细胞进行基因突变和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时,X射线和秋水仙素分别作用于细胞周期( )
A. 均为前期
B. 均为间期
C. 前者为前期,后者为间期
D. 前者为间期,后者为前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X射线作用于间期DNA复制时,诱导基因突变;秋水仙素作用于前期,抑制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导致细胞染色体组增倍。D正确。
故选D
4. 人类的一个染色体组和人类的基因组的研究对象各包括( )
①46条染色体
②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或22条常染色体+Y染色体
③22常染色体+X、Y染色体
④44条常染色体+X、Y染色体
A. ①②B. ②③
C. ①③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详解】人类精子或卵细胞所含全部染色体为一个染色体组,即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或22条常染色体+Y染色体,即②;人体细胞共有23对染色体,前1~22对为常染色体,每对常染色体所含的基因种类一般相同,只需测定其中一条染色体即可;第23对为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和Y,这两条性染色体具有不同的基因和碱基序列,因此都需要测定.所以,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对象为22条常染色体+X、Y染色体,即③;故选B。
5. 下列有关变异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三倍体西瓜不能产生种子,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B. 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能产生三倍体,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C. 大肠杆菌不能发生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但可以发生基因突变
D. 某染色体上的DNA缺失15个碱基对所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片段缺失
【答案】C
【解析】
【分析】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前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后者是环境因素引起的。
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A、三倍体西瓜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属于可遗传变异,A错误;
B、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能产生三倍体,但三倍体高度不育,所以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错误;
C、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进行二分裂,不能发生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但可以发生基因突变 ,C正确;
D、某染色体上的DNA缺失15个碱基对所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C。
6. 美国科学家将萤火虫的荧光素基因转入烟草植物细胞,获得高水平的表达,长成的植株通体光亮。这一研究利用的原理有( )
①基因重组 ②染色体变异 ③细胞的全能性 ④中心法则
⑤密码子的通用性 ⑥基因突变
①②③④⑤A. ①③④⑤B. ①③⑤⑥C. ①③④⑥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②⑥将萤火虫的荧光素基因转入烟草植物细胞中需要采用基因工程技术,该技术的原理是基因重组,①正确,②错误,⑥错误;③转基因受体细胞可以发育成转基因植株,这是利用了细胞的全能性,③正确;④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可以复制和表达,即遵循中心法则,④正确; ⑤荧光素基因转入烟草植物细胞后能成功表达,说明萤火虫与烟草植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即密码子的通用性,⑤正确;
故选B。
7. 下列有关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简称限制酶,化学本质是DNA
B. 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
C. 一种限制酶能在不同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
D. 作用位点是碱基之间的化学键
【答案】B
【解析】
【分析】切割DNA分子的工具是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简称限制酶。这类酶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迄今分离的限制酶有数千种,许多已经被商业化生产。它们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磷酸二酯键断开。
【详解】A、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简称限制酶,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A错误;
B、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双链 DNA分子的特定核苷酸序列,B正确;
C、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双链DNA分子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即在特定切点上切割DNA分子,C错误;
D、限制酶的作用位点使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D错误。
故选B。
8. 目前科学家把兔子血红蛋白基因导入到大肠杆菌细胞中,在大肠杆菌细胞中合成了兔子的血红蛋白。下列所叙述的哪一项不是这一先进技术的理论依据( )
A. 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子
B. 基因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C. 兔子血红蛋白基因与大肠杆菌的DNA都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都具有相同的空间结构
D. 兔子与大肠杆菌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答案】D
【解析】
【详解】兔子血红蛋白基因与大肠杆菌的DNA都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并且共用一套密码子,说明兔子和大肠杆菌有共同的原始祖先,由于血红蛋白基因和大肠杆菌DNA控制合成的产物不同,说明它们的核苷酸数量、排列顺序不同,但两者的空间结构都是双螺旋结构,虽然兔子和大肠杆菌有共同的祖先,但这一点与转基因技术无关,综上所述, D项错误。
9. 某植物单株年产数百粒种子,其中大部分被鸟所食,或因气候、土壤、水分等原因不能在第二年长成成熟的植株。按照达尔文的观点,这现象说明
A. 物种是可以改变的B.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
C. 选择的不定向性D. 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答案】B
【解析】
【详解】年产百粒种子,大部分不能长成成株,按达尔文的观点,这一现象说明过度繁殖,生存斗争,B正确。
10. 下列关于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其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B. 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C. 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的重组,从而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
D. 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因此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B错误;
C、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这就大大加快了生物变异的可能性,因而出现了很多新的形状和新的基因,所以大大加快了生物的进化,C 正确;
D、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D正确。
故选B。
11.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下列有关种群及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并决定了生物的进化方向
B. 只有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 被捕食者大多是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利于种群的发展
D. 研究种群间差异的关键是它们能否出现地理隔离和形成生殖隔离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并决定了生物的进化方向,A错误;B.引起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突变和基因重组、种群大小、是否自由交配、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等,B错误;C. 被捕食者大多是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利于种群的发展,这是“精明的捕食者策略”,C正确;D. 研究种群间差异的关键是它们之间的种群特征,D错误。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名师点睛】
易错点拨:
有关基因频率计算的三点提醒
提醒1:计算基因频率的公式为:该基因总数/该等位基因总数×100%。
提醒2:当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时,等位基因总数不是总人数乘以2,而应该先单独求出女性和男性分别含有的基因数再相加。
提醒3:满足下面5个条件:“种群非常大;雌雄个体可以自由交配;没有自然选择;没有突变;没有迁入和迁出”,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即没有发生进化,可以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基因频率。遗传平衡定律的公式:设p是基因A的频率,q是基因a的频率,则(p+q)2=p2+2pq+q2=1。
12. 埃及斑蚊是传播登革热病毒的媒介之一。有一地区在密集喷洒杀虫剂后,此蚊种群量减少了99%,但是一年后,该种群又恢复到原来的数量,此时再度喷洒相同量的杀虫剂后,仅杀死了40%的斑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来的斑蚊种群中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
B. 斑蚊体内累积的杀虫剂增加了自身的抗药性
C. 杀虫剂导致斑蚊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基因
D. 第一年的斑蚊种群没有基因突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原斑蚊种群中少数个体有抗药基因,A正确;
B、斑蚊体内累积的杀虫剂没有增加自身抗药性,只是起选择作用,B错误;
C、抗药性基因在使用杀虫剂之前就存在,C错误;
D、第一年的斑蚊种群存在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3. 将杂合体豌豆植株(只考虑一对等位基因)分别种植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连续n代自交,发现每一代杂合体出现的概率均为l/2n。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两个豌豆种群在这些年中
A. 没有发生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B. 没有发生生物进化
C. 产生了生殖隔离
D. 体现了自然选择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在杂合体连续自交过程中,纯合体逐渐增加,杂合体逐渐减小,基因型频率每一代都不一样,A错误;由于题目中没有涉及环境的选择作用,两个区域植株分别种植,种群基因频率不变,B正确,两区域间只存在地理隔离,没有形成生殖隔离,C错误;该内容中没有自然选择,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规律和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4. 在一个随机交配的大种群中,经调查发现控制某性状的基因型只有两种:AA基因型的频率为40%,Aa基因型的频率为60%,aa基因型(致死型)的频率为0,那么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A基因型的个体占( )
A. 2/3B. 49/91C. 11/17D. 49/100
【答案】B
【解析】
【分析】已知某种群中某性状的基因型只有两种:AA基因型的频率为40%,Aa基因型的频率为60%,aa基因型(致死型)的频率为0,则A的基因频率=40%+1/2×60%=70%,a的基因频率=1/2×60%=30%,据此答题。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以知道,A的基因频率为70%,a的基因频率为3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其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A基因型频率=70%×70%=49%,Aa的基因型频率=2×70%×30%=42%,aa的基因型频率=30%×30%=9%,其中aa为致死型,因此AA基因型的个体占49%÷(49%+42%)=49/91,故选B。
【点睛】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方式,考生需掌握。
15. 某生物兴趣小组抽样调查的100人中,各种基因型和人数情况表所示,则这100人中,Xb的基因频率为( )
A. 15%B. 20%C. 80%D. 85%
【答案】B
【解析】
【分析】对于伴性遗传来说,位于X、Y同源区段上的基因,其基因频率计算与常染色体计算相同;而位于X、Y非同源区段上的基因,伴X染色体遗传,在Y染色体上没有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同理,伴Y染色体遗传,在X染色体上也没有其对等的基因。所以在计算基因总数时,应只考虑X染色体(或Y染色体)上的基因总数。
【详解】由题干和表格数据可以算出:基因型是XBXB的有39人,基因型是XBXb的有7人,基因型是XbXb的有4人,基因型是XBY的有35人,基因型是XbY的有15人,由基因频率的定义可知Xb的基因频率是Xb/(XB+Xb)×100%=(7+2×4+15)/(7+2×4+15+39×2+7+35)×100%=20%,B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基因频率的计算,易错点在于Y染色体上无对应的等位基因,在计算基因总数时要考虑到。
16. 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错误的是( )
A. ①表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B. ②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C. ③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 ④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图分析可知,图示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其中①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②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③表示新物种形成;④表示地理隔离。
【详解】A、由分析可知,①是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是进化的原材料,A错误;
B、②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正确;
C、③表示新物种形成,生物的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过程,C正确;
D、④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D正确。
故选A。
【点睛】
17. 关于生物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肠杆菌以DNA为主要遗传物质
B. 豌豆的遗传物质是DNA
C. HIV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
D. 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23条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
【答案】B
【解析】
【分析】地球上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其中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内同时具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是遗传物质是DNA。病毒体内只含有一种核酸,根据体内含有核酸的种类可以把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详解】A、大肠杆菌以DNA为遗传物质,A错误;
B、豌豆的遗传物质是DNA,B正确;
C、HIV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4种核糖核苷酸,C错误;
D、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22条常染色体和XY两条性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D错误。
故选B。
18. 科学家最近在墨西哥湾深海发现了一种新的鮟鱇鱼,雌鱼头顶自带“钓鱼竿”﹣﹣若干个肉状突起,可发出光源,吸引猎物。雄鱼则吸附在雌鱼体表提供繁殖所需的精子,同时通过雌鱼血液获取营养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长期诱导的结果
B. 雌雄鱼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中相互适应形成的
C. 鮟鱇鱼种群在深海环境条件稳定时,基因频率也可能会改变
D. 鮟鱇鱼形成的过程仅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答案】C
【解析】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详解】A、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
B、共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鮟鱇鱼的雌鱼与雄鱼属于同一物种,B错误;
C、鮟鱇鱼种群在深海环境条件稳定时,基因频率也可能会改变,如突变也会影响基因频率,C正确;
D、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错误。
故选C。
19. 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 O2、胰岛素、血红蛋白、H+
B. DNA聚合酶、抗体、激素、H2O
C. 血浆蛋白、Ca2+、通道蛋白、HPO42﹣
D. Na+、葡萄糖、尿素、血浆蛋白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是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详解】A、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
B、DNA聚合酶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
C、通道蛋白在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错误;
D、Na+、葡萄糖、尿素、血浆蛋白都可存在于细胞外液,属于内环境成分,D正确。
故选D。
20. 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 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 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 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 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 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答案】C
【解析】
【分析】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同时刺激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补充水分。而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时,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会减弱。
【详解】A、 0.9%NaCl 溶液的渗透压和血浆渗透压相同,机体血浆渗透压不会降低,A错误;
BCD、0.9%NaCl溶液为生理盐水,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注入体内后血浆量增加,机体通过调节排出多余的水和NaCl ,血浆量恢复到注射前水平,血浆渗透压保持不变,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1. 毛细血管壁仅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下图表示毛细血管壁细胞与内环境可能的物质交换途径(图中字母代表不同体液)。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b,c依次代表细胞内液、组织液和淋巴
B. 4种体液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b
C. 水分子必须依赖转运蛋白才能由b进入a
D. 内环境稳态是指4种体液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A
【解析】
【分析】1、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生活的环境。由此可见,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分析图:a是细胞内液、b是组织液、c是淋巴、d是血浆。
【详解】A、据分析可知,a、b,c依次代表细胞内液、组织液和淋巴,A正确;
B、4种体液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a,细胞内液,B错误;
C、水分子通过自由扩散由b进入a,不需要蛋白质,C错误;
D、内环境稳态是指b、c、d三种体液组成的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D错误。
故选A。
22. 人体能适应冬夏气温较大的变化,而人体的单个细胞却只能在37 ℃左右的环境中生活。金鱼能在pH=10的水中生活较长时间,而金鱼的细胞在pH=10的培养液中培养会很快死亡。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的稳态是生物对多变环境的适应
B. 单个细胞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远低于多细胞生物本身
C. 内环境稳态就是指血浆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的稳定
D 高等动物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稳态,单个细胞缺少此机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不仅指内环境的成分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也处于动态平衡中。
【详解】A、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的稳态是生物对多变环境的适应,A正确;
B、多细胞生物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稳态,单个细胞缺少此机制,因此单个细胞适应环境的能力差,B正确;
C、内环境稳态包括理化性质、化学成分等多方面的稳态,C错误;
D、高等动物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稳态,单细胞生物没有组织、系统层次,故没有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C。
23. 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共同组成内环境.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肝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
B. 肝细胞通过协助扩散从①中获得氧气
C. 与①②相比,③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 ③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葡萄糖含量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图中①是组织液,②是淋巴,③是血浆,三者共同组成内环境,肝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A错误;
B、肝细胞通过自由扩散从①中获得氧气,B错误;
C、与①②相比,③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正确;
D、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及蛋白质含量有关,D错误。
故选C。
24. 内环境渗透压可分为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下列有关组织水肿,说法错误的是( )
A. 组织水肿的发生主要与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晶体渗透压失衡有关
B. 过敏反应中组织胺释放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易引发组织水肿
C.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肺部积水可能是肺部毛细血管中血浆蛋白外渗造成的
D. 静脉输入白蛋白配合利尿剂可快速缓解肝癌晚期患者腹部积水
【答案】A
【解析】
【分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由于渗透压是由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组成,二者的平衡构成人体渗透压平衡,所以组织水肿的发生与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失衡都有关系,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组织水肿的发生主要与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胶体渗透压失衡有关,A错误;
B、过敏反应中组织胺释放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血浆进入组织液,造成组织液增多,引发组织水肿,B正确;
C、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肺部积水可能是肺部毛细血管中的血浆蛋白外渗致使组织液渗透压增加,血浆中水分进入组织液增加,最终导致组织液增多,C正确;
D、静脉输入白蛋白增加血浆渗透压,促进组织液回流,利尿剂有利于人体多余水分排出体外,二者配合使用有利于将组织液中的水分带出体外,可以快速缓解肝癌晚期患者腹部积水,D正确。
故选A。
25. 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表述,正确的有几项?
①神经递质小泡存在于内环境中
②过氧化氢酶、载体、抗体、血浆蛋白不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③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④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恒定不变
⑤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
⑥当血液的化学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生病
⑦运动员进行跳高比赛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有变化,说明人体内环境处于不稳定状态
A. 2项B. 3项C. 4项D. 5项
【答案】A
【解析】
【详解】神经递质小泡存在突触前膜,不属于内环境,①错误;过氧化氢酶、载体、抗体不属于内环境成分;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②正确;血浆成分稳定只是机体内环境稳态的一个方面,③错误;体内环境稳态中,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是相对稳定的,④错误;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组织液增加,进而淋巴增加,⑤正确;当血液的化学成分稳定时,人也可能生病,如遗传病,⑥错误;运动员进行跳高比赛时,通过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有变化,调节血糖浓度维持相对稳定,⑦错误。因此,以上说法正确的只有②⑤,故选A。
26. 下图为人体神经元细胞模式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结构②参与了④的形成
B. 当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时,钠离子通过细胞膜内流时需要能量
C. ④通过突触前膜的方式为胞吐
D. 药物麻醉的原理是抑制⑤的分泌或抑制⑤与受体的结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结构②高尔基体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所以参与了④突触小泡的形成,A正确。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钠离子是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的,不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是胞吐,C正确。药物麻醉一般不破坏反射弧的结构,所以可以是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或抑制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D正确。
【点睛】突触传递异常分析
(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
(2)异常情况:①若某种有毒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②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则神经递质不能与之结合,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阻断信息传递。
27. 反射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之分。下列有关它们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者都有助于动物适应环境
B.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
C. 条件反射是可以消退的,非条件反射一般是永久的
D.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形成都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答案】D
【解析】
【分析】条件反射是有大脑皮层参与的反射活动。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形成的,条件反射是后天学习获得的。
【详解】A、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都有助于动物适应环境,A正确;
B、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B正确;
C、条件反射是可以消退的,非条件反射一般是永久的,C正确;
D、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非条件反射可以由脊髓来控制完成,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条件反射有大脑皮层参与,非条件反射没有。
28. 图甲表示缩手反射示意图,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反射弧由3个神经元组成
B. 图甲刺激c处,则d、e处不能测到电位变化
C. 图乙A中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线粒体有关
D. 受体具有特异性,则图乙B上只含一种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甲图中e上有神经节,a、b、c、 e、f分别表示效应器、传出神经、中间神经元、传入神经、传入神经和感受器;乙图中A表示突触小泡、B表示突触后膜。
【详解】A、从图中分析可知,图甲反射弧由3个神经元参与组成,A正确;
B、由于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导,图甲刺激c神经中枢处,d(突触前神经元)、e传入神经处不能测到电位变化,B正确;
C、图乙A中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线粒体(提供能量)有关,C正确;
D、由于突触小体中含有多种神经递质,所以B上含有多种受体,D错误。
故选D。
29. 如图是反射弧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若检测到b、d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
B. 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 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
D. 电表①偏转一次,电表②偏转两次
【答案】D
【解析】
【详解】b、c、d在同一神经元上,刺激c点,b、d点有电位变化,可以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A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有促进兴奋的,也有抑制兴奋的,兴奋由c传到e时需要经过突触,在突触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B正确;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C正确;由于突触处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故电流表①指针不偏转;而传递到电流表②两极的时间不同,故可发生两次偏转,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突触处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进而判断刺激c点后两个电流表偏转的次数。
30. 兴奋由传入神经传导至神经中枢时,是在两个神经元之间进行的,这需要突触参与实现兴奋传递(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A为神经节,可作为判断反射弧中兴奋传导方向的依据
B. ③为突触小泡,其内贮藏着神经递质,③的形成与②有关
C. ①可为神经递质的释放提供能量,神经递质在④中通过扩散移向⑤
D. 神经递质与⑤上的相关受体结合后,促使⑤对Na+的通透性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A、图中A为神经节,位于传入神经上,而与传入神经直接相连的是感受器,而反射弧中的兴奋是从感受器沿神经中枢传向效应器的,因而神经节可作为判断反射弧中兴奋传导方向的依据,A正确;
B、神经递质贮藏在③突触小泡内,神经递质属于分泌物,因此突触小泡就即为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因此其形成与②高尔基体有关,B正确;
C、神经递质的释放属于胞吐,需要消耗能量,可由①线粒体提供能量,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是通过扩散移向⑤突触后膜的,C正确;
D、神经递质包括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因此神经递质与⑤突触后膜上的相关受体结合后,起促进或抑制作用,其中兴奋性递质可使突触后膜⑤对Na+通透性增加,D错误。
故选D。
31. 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 )
A. 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
B. 关闭突触后膜的Na+ 离子通道
C. 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D. 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作用,不作用于突触前膜,故流动性没有消失,故A错误;突触后膜仍能产生兴奋,故钠离子通道没有关闭,B错误;中毒后,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不能被分解,仍然留在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结合,那么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故C正确;有机磷农药没有作用于突触前膜,故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32. 科学家在研究大脑皮层某些区域(如图所示)时,发现其与语言活动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W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
②H区发生障碍,不能听见
③S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话
④V区发生障碍,不能看懂文字
A. ①②B. ②③
C. ①③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
【详解】①W区为书写中枢,发生障碍时,不能写字,①正确。
②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发生障碍时,是不能听懂话,而不是听不见,②错误。
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发生障碍时,不能说话,③错误。
④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发生障碍时,不能看懂文字,④正确。
故叙述不正确的有②③,即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3. 如图是人体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婴儿可以无意识排尿,成人在适宜的环境下才排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婴儿排尿反射的反射弧为:E→D→乙→B→A
B. 尿意不可能在图中的乙方框处产生
C. 兴奋在C处的传递(导)速度快于D处
D. 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一定能引起乙的兴奋
【答案】B
【解析】
【分析】1、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突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2、分析题图可知,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乙是脊髓内的低级中枢,甲是高级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
【详解】A、婴儿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排尿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属于低级中枢,位于方框乙内,B处有神经经,B是传入神经,因此其反射弧为:A→B→乙→D→E,A错误;
B、尿意产生于大脑皮层,属于高级神经中枢,位于方框甲内,B正确;
C、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涉及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信号转换,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因此兴奋在C处的传递(导)速度慢于D处,C错误;
D、由甲高级中枢发出的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引起乙的兴奋,也可以引起乙的抑制,D错误。
故选B。
34. 同学甲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同学乙患有小儿麻痹症,该病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引起的,关于两位同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B. 甲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 乙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
D. 乙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答案】D
【解析】
【分析】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脊髓,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小儿麻痹症患者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所以会有运动障碍。
【详解】AB、甲因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脊髓折断部位以下的兴奋不能上传到大脑产生感觉;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因此,甲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AB错误;
CD、乙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出神经受损,上行到大脑的神经正常,所以有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C错误,D正确。
故选D。
35. 甘氨酸是一种神经递质,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开启Cl-通道,使Cl-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使膜内负电荷增多。已知甲神经细胞内Cl-的浓度低于细胞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甘氨酸作用于甲神经元时,会使该神经元兴奋
B. 甘氨酸与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后启动的Cl-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C. 甘氨酸从突触前膜释放的方式与人体肠道吸收甘氨酸的方式相同
D. 甘氨酸发挥作用后会存在于突触间隙,等待下一次被利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①神经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②神经递质的种类:乙酰胆碱、多巴胺等。
③神经递质的去向:迅速地分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或扩散离开突触间隙,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④受体的化学本质为糖蛋白。
⑤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
⑥传递特点:单向性,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⑦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慢。
【详解】A、甘氨酸能开启突触后神经元细胞膜上的Cl-通道,使Cl-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因此甘氨酸作用于甲神经元时,不会使该神经元兴奋,A错误;
B、甘氨酸与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后启动的Cl-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B正确;
C、甘氨酸从突触前膜释放的方式是胞吐,人体肠道吸收甘氨酸的方式是主动运输,C错误;
D、甘氨酸发挥作用后会迅速地分解或灭活,不会存在于突触间隙,D错误。
故选B。
【点睛】
36. 下列关于人体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大脑皮层能控制位于脊髓的排尿中枢
B. 能听懂别人的谈话,但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属于运动性失语症
C. 特定神经递质的含量与人脑的情绪功能密切相关
D. 短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A、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大脑皮层能控制位于脊髓的排尿中枢,低级中枢受到高级中枢的控制,A正确;
B、能听懂别人的谈话,但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属于运动性失语症,即S区受损,B正确;
C、特定神经递质的含量与人脑的情绪功能密切相关,C正确;
D、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错误。
故选D。
37. 图1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中甲能测出静息电位的大小,相当于图2中A点的电位
B. 若细胞外Na+浓度适当升高,在适宜强度刺激下图2中C点上移
C. 神经纤维的状态由A转变为B的过程中,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
D. 若要画出如图2的动作电位,需要多个图1装置测量神经纤维不同位点的电位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装置甲测得的电位是外正内负,相当于图2中的A点的电位,即静息电位。装置乙测得的电位是外负内正,相当于图2中的C点的电位,即动作电位。神经受到刺激后,兴奋部位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变化,Na+通道打开,导致Na+大量内流,引起电位逐步变化,此时相当于图2中的B段。
【详解】A、静息时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所以图1中甲能测出静息电位的大小,相当于图2中A点的电位,A正确;
B、图2中C点表示动作电位峰值,是Na+内流所致,所以若细胞外Na+浓度适当升高,则动作电位会增大,图2中C点上移,B正确;
C、神经纤维的状态由A转变到B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膜对 Na+的通透性增大,C正确;
D、图2表示的是神经纤维上一个位点的电位变化,不需要多个图1装置测量神经纤维不同位点的电位变化,D错误。
故选D。
38. 突触抑制包括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是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释放的递质减少,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突触后抑制指的是神经元兴奋导致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突触前抑制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的可能是兴奋性递质也可能是抑制性递质
B. 突触后抑制过程中,突触后膜的外正内负电位进一步加强
C. 突触后抑制过程中,在突触间隙中不能检测到正常数量的递质
D. 突触后抑制过程中,由于释放的递质不能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才发生抑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突触前抑制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但是释放的递质减少,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A错误;突触后抑制过程中,释放抑制性递质,使得突触后膜的外正内负电位进一步加强,B正确、C错误;突触后抑制过程中,释放的递质能够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两种突触抑制的作用原理,明确两种抑制都可以释放神经递质,前者释放的是兴奋性的,但是量少,而后者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39. 如图是利用野生猕猴桃种子(aa,2n=58)为材料培育无子弥候桃新品种(AAA)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②④过程原理都是基因重组
B. ③和⑥都可用秋水仙素处理来实现,产生种子都为纯种
C. 新品种AAA为三倍体,与野生猕猴桃aa为同一物种
D. 弥候桃品种AAA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为174条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产生了新基因A,为诱变育种,②④为自交,⑤为杂交,③⑥为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详解】A、基因型为aa个体经过程①产生了新基因,属于诱变育种,原理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过程②和过程④涉及的基因均为控制同一性状的等位基因,不属于基因重组,A错误;
B、经过过程③和⑥后细胞种染色体数目均加倍,可通过秋水仙素抑制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而实现,但过程③所获得个体基因型为AAaa,为杂合子,B错误;
C、新品种AAA由AA和AAAA杂交获得,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属于三倍体,会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而高度不育,与野生猕猴桃aa之间有生殖隔离,不能称为同一物种,C错误;
D、野生猕猴桃2n=58,则每个染色体组中有29条染色体,弥候桃品种AAA体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即3n=87条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因着丝粒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是染色体数目最多的细胞,因此弥候桃品种AAA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为有丝分裂后期3n×2=87×2=174条,D正确。
故选D。
40. 某人进入高原缺氧地区后呼吸困难、发热、排尿量减少,检查发现其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被确诊为高原性肺水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其体内CO2含量偏高
B. 体温维持在38℃时,该患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 患者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肺部组织液增加
D. 若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可使患者尿量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1、人体体温维持基本不变时,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2、组织液成分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多→尿量减少。
【详解】A、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CO2不能够及时排放出去,使体内CO2含量偏高,A正确;
B、体温维持在38℃时,患者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错误;
C、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使得肺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对水的吸引力增大,肺部组织液增加,C正确;
D、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原尿中的水吸收会减少,导致患者尿量增加,D正确。
故选B。
第Ⅱ卷(非选择题)
三.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41. 下图甲表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图乙是甲图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1)图甲中的a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___,图乙是图甲中[ ]___________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2)突触间隙的存在使神经元间信号的传递在神经递质参与下才能完成,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___________(细胞器)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⑤融合经___________作用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3)递质从合成到进入突触间隙的全过程需要___________直接提供能量,所以在突触小体含较多的[ ]___________;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即被胆碱酯酶分解为胆碱和乙酸而消除激发作用,施用有机磷农药可使害虫过度兴奋、虫体痉挛而死,推测其中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感受器 ②. c突触 ③. 高尔基体 ④. 胞吐 ⑤. ATP ⑥. ②线粒体 ⑦.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⑧. 有机磷农药可使胆碱酯酶失活,导致乙酸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后没有被分解,持续起作用
【解析】
【分析】分析图甲: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突触;d是神经中枢;e是传出神经;f是效应器。
分析图乙:①是轴突;②是线粒体;③是突触小泡;④是突触间隙;⑤是突触前膜;⑥突触后膜。
【详解】(1)由分析可知,图甲中的a表示的结构是感受器,图乙是突触结构,对应图甲中的c。
(2)突触小泡的形成需要经过高尔基体的包装、加工,突触小泡与⑤突触前膜融合经胞吐作用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3)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动物细胞中ATP的主要来源是有氧呼吸过程,所以突触小体含较多的②线粒体;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由于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即被胆碱酯酶分解为胆碱和乙酸而消除激发作用,而有机磷农药可使胆碱酯酶失活,导致乙酸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后没有被分解,持续起作用,所以施用有机磷农药可使害虫过度兴奋、虫体痉挛而死。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本题的难点在于第四问,在解决本题时需要根据题中信息
“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即被胆碱酯酶分解为胆碱和乙酸而消除激发作用”,进行推测虫体痉挛是由于乙酰胆碱持续作用,可知有机磷农药可使胆碱酯酶失活。
42. 如图1和图2分别是人体肺部和肝部的局部组织示意图,请根据相关信息作答:
(1)内环境的______和理化性质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达到内环境的稳态,而理化性质主要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方面。
(2)①②处的血糖浓度较高的是______,③④处的氧气浓度较高的是______。一个O2分子从肺泡腔来到D细胞内并被利用消耗,至少穿过了______层生物膜。
(3)酒精(学名乙醇)的代谢主要在肝脏中完成,其代谢途径如图3所示。
饮酒后服用或注射头孢类药物可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即乙醛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呼吸抑制、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危及生命。由以上信息可知,头孢类药物主要抑制______的活性。
【答案】(1) ①. 化学成分 ②. 渗透压 ③. 酸碱度 ④. 温度
(2) ①. ① ②. ③ ③. 11
(3)酶2
【解析】
【分析】1、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
【小问1详解】
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达到内环境的稳态,而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方面。
【小问2详解】
肺部细胞一直在消耗血糖,所以血流流向的下游,血糖在减少,故①②处的血糖浓度较高的是①;肝部细胞一直在消耗氧气,所以血流流向的下游,氧气在减少,故③④处的氧气浓度较高的是③;一个O2分子从肺泡腔来到D细胞内并被利用消耗的过程如下:O2过肺泡上皮细胞2层膜(进细胞穿过一层膜,出细胞穿过一层膜),过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进入血浆),从血浆进入红细胞1层膜,红细胞随血液循环来到肝部,从红细胞中离开来到血浆1层膜,过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进入组织液),进入肝细胞1层细胞膜,进入线粒体被利用过2层膜,一共是11层膜。
【小问3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当酶2活性被抑制时,可导致乙醛不能转化为乙酸从而使乙醛积累,发生乙醛中毒,因此饮酒后服用或注射头孢类药物可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即乙醛中毒,说明头孢类药物主要抑制酶2的活性。
43. 医学上常使用抗生素治疗由细菌引起的疾病。图1中①~⑤分别表示不同抗生素抑制细菌的作用机制,其中②表示抗生素通过损伤细胞膜从而达到抑菌的作用。字母a、b、c表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F、R表示不同的结构。图2表示该细菌细胞中某基因的表达过程。请回答:
(1)根据题意,图1中①表示抗生素能够抑制细菌______从而起到抑菌的作用;④表示抗生素能够抑制细菌______从而起到抑菌的作用。
(2)细菌在正常状态下,c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也会有损失,其原因是______。
(3)人类滥用抗生素往往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其实质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______,使菌群中抗药基因频率增加。
(4)图2中a过程所需的酶是______,如果图中信使RNA对应的DNA片段连续复制5次,共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目为______个。
(5)在基因工程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常用到图1中的R,原因是含有多个限制酶切点,在受体细胞中能自我复制,并且含有______,便于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答案】(1) ①. 抗生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 ②. 抗生素能抑制细菌DNA的转录
(2)mRNA上有些碱基序列不能编码氨基酸,如终止密码
(3)选择 (4) ①. RNA聚合酶 ②. 217
(5)标记基因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①表示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从而使细菌不能繁殖;F是大型环状DNA分子,a是DNA复制过程,b是转录过程,c是翻译过程,所以③表示抑制DNA复制,④表示抑制细菌DNA的转录,⑤表示抑制翻译;图2中a表示转录,b表示翻译。
【小问1详解】
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结构中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拟合等,由图1可知,①表示抗生素能够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从而起到抑菌的作用;图中F表示环状裸露的DNA分子,过程b以DNA为模板合成单链的RNA,表示转录过程,则故④表示抗生素能够抑制细菌DNA转录从而起到抑菌的作用。
【小问2详解】
过程c表示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表示翻译,翻译过程中mRNA上的密码子决定氨基酸的种类,因为mRNA上有些碱基序列不编码氨基酸,如终止密码子,这样终止密码子后的遗传信息也不会传递下去,因此细菌在正常状态下,c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也会有损失。
【小问3详解】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滥用抗生素往往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其实质是环境中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的选择,使抗药性个体存活几率变大,使菌群中抗药基因频率增加。
【小问4详解】
图2中a过程为转录,所需的酶是RNA聚合酶,具有识别并结合基因中的启动子、断开氢键,打开双链,为转录提供模板、连接游离的核糖核苷酸形成核糖核苷酸长链等作用;图中信使RNA含6个碱基U,说明DNA模板链中有6个A,非模板链中有6个T;信使RNA含1个A说明模板链中含一个T,故信使RNA对应的DNA片段中含7个T,连续复制5次,共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目为(25-1)×7=31×7=217。
【小问5详解】
图1中的R为质粒,作为基因表达载体时,除了有多个限制酶切点,在受体细胞中能自我复制外,还应含有标记基因,便于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44. 玉米(2N=20)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遗传学问题:
(1)某玉米品种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S、s和M、m各控制一对相对性状,基因S在编码蛋白质时,控制最前端几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图1所示.已知起始密码子为AUG或GUG。
①基因S发生转录时,作为模板链的是图1中的______链。若基因S的b链中箭头所指碱基对G/C缺失,则该处对应的密码子将改变为______。
②某基因型为SsMm的植株自花传粉,后代出现了4种表现型,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变异的类型属于______,其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______。
(2)玉米的高秆易倒伏(H)对矮秆抗倒伏(h)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图2表示利用品种甲(HHRR)和乙(h hrr)通过三种育种方法(Ⅰ~Ⅲ)培育优良品种(hhRR)的过程。
①利用方法Ⅰ培育优良品种时,获得hR植株常用的方法为______,这种植株由于______,须经诱导染色体加倍后才能用于生产实践。图2所示的三种方法(Ⅰ~Ⅲ)中,最难获得优良品种(hhRR)的是方法______,其原因是______。
②用方法Ⅱ培育优良品种时,先将基因型为HhRr的植株自交获得子代(F2),F2代植株中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的基因型共有______种,这些植株在全部 F2代中的比例为______。
【答案】(1) ①. b ②. GUU ③. 基因重组 ④.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2) ①. 花药离体培养 ②. 长势弱小而且高度不育 ③. Ⅲ ④. 基因突变频率很低而且是不定向的 ⑤. 5 ⑥. 3/4
【解析】
【分析】1、图1中,由于起始密码子为AUG或GUG,故其对应的模板链碱基为TAC或CAC,由于b链中有TAC序列,故为模板链。
2、图2中,Ⅰ为单倍体育种,利用该方法工培育优良品种时,获得hR植株常用的方法为花药离体培养;Ⅱ为杂交育种,Ⅲ为诱变育种,这种方法最难获得优良品种(hhRR),因基因突变频率很低而且是不定向的。
【小问1详解】
①密码子位于mRNA上,由于起始密码子为AUG或GUG,故其对应的模板链碱基为TAC或CAC,由于b链中有TAC序列,故为模板链;以b链为模板链转录出的mRNA上碱基序列为GUAUGCAAGUCUCC,密码子是指mRNA上三个连续的碱基,具有连续性,且该mRNA序列上起始密码子为AUG,则密码子应从第三位碱基A开始读取,若碱基对G/C缺失,若b链中箭头所指碱基对G/C缺失,则导致mRNA中对应的第11位碱基C缺失,从左往右第三位碱基A开始读取密码子,第11位碱基C缺失后该处对应密码子将变为GUU。
②基因S、s和M、m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某基因型为SsMm的植株自花传粉,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雌配子或雄配子种类及比值均为1/2SM、1/2sm或1/2Sm、1/2sM,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子代基因型为SSMM、SsMm、ssmm或SSmm、SsMm、ssMM,若无变异,子代应该有2种或3种表现型,后代出现4种表现型,应该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互换,产生了SM、Sm、sM、sm四种雌配子或雄配子,这种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小问2详解】
①方法Ⅰ指将基因型为hR的配子培育为基因型为hhRR的纯合子植株,属于但胚子育种,过程中需先将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配子经花药离体培养为单倍体幼苗,单倍体植株长势弱小,且因只含一个染色体组而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导致高度不育,须经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使其恢复为二倍体植株后才能用于生产实践;图2中方法Ⅰ为单倍体育种,方法Ⅱ为杂交育种,方法Ⅲ为诱变育种,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低频性,故图2所示的三种方法(Ⅰ~Ⅲ)中,采用方法Ⅲ(诱变育种)最难获得优良品种(hhRR)。
②将基因型为HhRr的植株自交获得子代(F2),F2代植株中自交后代基因型共有9种,纯合子自交不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F2中纯合体为4种,基因型为HHRR、HHrr、hhrr、hhRR,所占比例为1/4×1/4×4=1/4,F2代植株中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的基因型共有9-4=5种,这些植株在全部 F2代中的比例为1-1/4=3/4。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人数
39
7
4
35
1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4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成都火锅的麻辣鲜香深受喜爱, 坐骨神经由多根神经纤维组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成都火锅的麻辣鲜香深受喜爱, 坐骨神经由多根神经纤维组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