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六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植被与土壤练习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六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植被与土壤练习含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安徽宣城模拟)如图为一地理科考小组在我国不同地区收集到的典型植被叶片。据此完成第1~2题。
1.三种植被类型的典型地带性分布区所在纬度由高到低依次是( )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2.下列地区中冷杉分布较广泛的是( )
A.大兴安岭 B.青藏高原
C.东南丘陵 D.华北平原
【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枫树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冷杉属于温带针叶林,橡胶树叶属于热带植被,这三种植被分布的纬度由高到低分别应是冷杉、枫树、橡胶树,故②①③正确。第2题,冷杉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中美洲及非洲最北部的亚高山至高山地带,冷杉具有较强的耐阴性,适应温凉和寒冷的气候,在我国分布较广泛的是大兴安岭,A项正确。
(2023年山东高考地理)在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北部,有一条横贯东西、面积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因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而被称为“绿色荒漠”,但却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是全球重要的生物碳库之一。据此完成第3~4题。
3.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4.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生长季较长 B.有机物积累多
C.土壤肥力高 D.物种多样性高
【答案】3.B 4.B 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原因是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亚寒带针叶林位于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北部的亚寒带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因此适合分布的物种较少,生态系统结构简单,B项正确。第4题,亚寒带针叶林位于亚寒带地区,纬度高,气温低,微生物活性弱,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土壤有机物积累多,因此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
(2023年广东揭阳模拟)如图为我国某省份植被覆盖度(数值越大,表示植被覆盖状况越好)沿经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第5~6题。
5.影响该省份植被变化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降水 D.风
6.关于该省份主要植被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冬夏季相变化明显 B.全年常绿
C.茎花、板根现象 D.叶片宽阔
【答案】5.C 6.A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该省份跨过的经度从100°E向东一直到125°E,东西跨度大,且东部地区植被覆盖度高,水分条件好,西部地区植被覆盖度低,水分条件差,经度地带性分异明显,只有内蒙古自治区符合从东向西植被由森林过渡到草原到荒漠草原再到荒漠的状况,故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第6题,据上题分析可知,该省份位于北方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夏季高温,降水较多,植被呈现绿色,冬季寒冷,降水少,草木枯黄,冬夏季相变化明显。
(2023年山东济宁模拟)黑土是目前世界上最肥沃、最适宜耕作的土壤,有着“一两土,二两油”的美称。如图示意黑土形成过程。据此完成第7~8题。
7.甲层是( )
A.腐殖质层 B.淋溶层
C.淀积层 D.成土母质层
8.引起甲层从无到有、从薄到厚的因素有( )
①成土母质 ②地表生物 ③气候变暖 ④时间演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7.A 8.D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自然形成的土壤其剖面结构自上而下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等,所以甲层为腐殖质层。第8题,导致腐殖质层逐渐变厚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更新、枯枝落叶掉落以及动物死亡等覆盖在地层表面,通过长时间的分解和沉积,时间越长,覆盖的有机质腐殖物越多,因此腐殖质层逐渐变厚,②④正确;成土母质影响的矿物养分,对有机质影响较小,①错误;气候变暖对土壤的形成影响较小,③错误。
(2023年山东济宁开学考试)浙江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学活动,发现考察地土壤剖面呈均匀的土红色,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据此完成第9~10题。
9.关于该地土壤腐殖质少的原因,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①风化作用弱,提供有机质少 ②水热条件好,分解作用快 ③降水丰富,淋溶作用强
④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小明从研学地点带回一些土壤想用于阳台种植花草,以下改良措施及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
A.倒入茶叶渣—减缓土壤氧化
B.掺入河沙—增加土壤透气性
C.加入化肥—增加土壤有机质
D.浇纯净水—降低土壤盐碱度
【答案】9.D 10.B 解析:第9题,土壤腐殖质是死亡的生物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风化作用不能给土壤提供有机质,①错误;水热条件好,微生物分解作用快,有机质被大量分解,②正确;降水丰富,淋溶作用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使得有机质被侵蚀、搬运,③④正确。第10题,由材料可知,土壤需要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的透气性、改善土壤的酸碱性。倒入茶叶渣可以改变土壤的酸碱性;掺入河沙可以增加土壤透气性,B项正确。加入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化肥不是有机肥;浇纯净水不能降低土壤中盐分,纯净水蒸发后,土壤中盐分没有变化。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如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答案】(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12.(2023年山东高考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白浆化棕壤是指在土壤表层以下存在白浆层的棕壤,白浆层底部常见坚硬的铁锰结核层。白浆化棕壤分布区地下水位较低,年降水量800~950毫米,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目前,白浆化棕壤大部分被辟为农田,以种植花生、地瓜、冬小麦为主,是低产土壤之一。如图示意白浆化棕壤的剖面构型及各土层主要理化性质。
(1)分析白浆化棕壤“上砂下黏”的剖面构型在不同季节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2)针对白浆化棕壤低产的原因,江苏北部某地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了一种改良及合理利用白浆化棕壤的农田工程措施——丰产沟(如图)。说明丰产沟如何克服白浆化棕壤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答案】(1)由于上部土层(表土层和白浆层)为砂质壤土,质地较粗,保水蓄水能力弱,水分蒸发快,淀积层黏粒含量较高,质地黏重,阻碍地下水对上部土层水分的及时补给,导致少雨季节土壤水分缺乏;雨季上部土层水分易下渗,受淀积层阻挡容易滞水,导致土壤水分过多。
(2)培垄增加耕作层厚度,提高了土壤养分供给能力;培垄和沟底深翻减少了白浆层的不利影响,利于作物扎根;沟底深翻改变了土体“上砂下黏”的不良构型,有效缓解了土壤少雨季易旱、雨季易涝的问题,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沟底利于冬季积雪,可以改善冬小麦土壤墒情;雨季前冬小麦收获,两垄之间的沟有利于雨季排水,减轻渍涝危害。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六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三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练习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六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二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练习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练习第五六章植被与土壤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