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及反思
展开1.了解气温的概念,并能举例说明气温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2.能够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地理实践力),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综合思维)
【教学重点】
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判读方法。
【教学难点】
等温线模式图的判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状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然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温?(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应当鼓励与引导,还能调动课堂气氛)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我很想知道什么时候气温降到很低了,就可能会下雪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呀?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
二、明确目标 有的放矢
课件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齐读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师解读学习目标。
三、师生互动 理解新知
(一)气温的变化
1.学生对照教材,完成相关内容。(气温的变化)
学生交流,展示明确答案。
2.学生探究学习:
(1)气温的测定。
设问:观测气温的仪器有哪些?放置在哪儿?每天人工记录气温一般测定几次?观测的时间一般在什么时候?
学生阅读教材P73思与学,请2~3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评论、补充,教师评价。然后教师出示温度计,说明其使用的方法,并让学生观测当时的气温值,读、写出来。注意给学生说明气温在0℃以下时的读法和表示方法。
投影展示教材P72图4.7“日平均气温示意”,让学生观察读出各时刻的气温值,并计算出日平均气温。然后思考怎样以类似的方法,求得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气温,归纳写出日、月、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
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
过渡语:让学生再观察投影“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说说气温在一日之内不同时刻的气温一样还是不一样,继而转入气温变化的学习。
(2)气温的日变化。
投影展示教材P73图4.8“气温日变化”,教师先向学生说明气温曲线图的结构:横坐标轴表示时间(24小时),纵坐标表示气温刻度,曲线是不同时刻气温高低的连线。然后让学生观察曲线的弯曲状况,说明一日之内气温的变化,指出最高气温出现在什么时间?(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间?(日出前后)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验证。教师进一步说明气温在一日之内的变化,叫气温的日变化。
最高气温——午后2时左右
最低气温——日出前后
根据图所示,让学生观察指出该图中气温的最高值是多少?(约31 ℃)最低值是多少?(约24.5 ℃)并让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差是多少?(约6.5 ℃)由此得出结论: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即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3)气温的年变化。
投影展示教材P73图4.9“气温年变化”,先让学生观察该图与气温日变化气温曲线图有什么不同?(横坐标表示的时间为一年的12个月,气温曲线是一年12个月的月平均气温的连线)然后让学生根据气温曲线的弯曲状况,观察一年内气温的变化趋势。以学习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并填表。
学以致用:
活动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74活动1。教师边讲述,边示范,引导学生共同来绘制该地气温曲线图,绘图如下。
活动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75活动2。结论如下:
(1)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7月,数值为23.3 ℃。
(2)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1月,数值为-20.1 ℃。
(3)气温年较差为23.3 ℃-(-20.1 ℃)=43.4 ℃。
(4)该地气温夏季热,冬季冷,年较差大,四季分明。
(5)该地是在北半球,因为该地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最低值出现在1月。气温曲线形状呈波峰状。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形状应该是呈波谷状。
(二)气温的分布
1.学生对照教材,完成相关内容。(气温的分布)
学生交流,展示明确答案。
2.学生探究学习:
(1)等温线图。
读教材图4.12,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等温线?(提示:根据以前所学的等高线的定义回答)
②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③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④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
⑤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学生讨论回答:等温线是把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同一条等温线上的各点气温相同;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2 ℃;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温差大,稀疏的地方,温差小;等温线闭合处,中心气温低是低温中心,中心气温高是高温中心。
(2)探究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原因。
①阅读教材P76图4.13“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思考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的分布规律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相比,哪个半球的等温线平直些?
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降低,低纬度地区,光照强烈,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多,气温高;南半球中纬度地区等温线比较平直。
②阅读教材P77图4.14“世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和图4.15“世界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思考:北半球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相比,1月份哪里气温高?7月份哪里气温高?影响因素是什么?
学生讨论探究,交流展示,明确答案:
北半球1月份海洋气温高,7月份陆地气温高。
过渡:除了纬度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外,海陆的分布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课前我们布置大家依照教材P78的活动,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
教师播放模拟实验视频(或选择使用酒精灯对实验装置加热代替光照,在课堂上完成模拟实验)。
学生回答: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低;冬季相反。这是海陆的物理性质不同造成的,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因此,吸收/放出同样的热量,陆地和海洋的温度不一样,因此,海陆上空大气的温度也不一样。
总结:我们这节课主要认识了气温,气温最大的特点是变,时间不同在变,空间不同也在变,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在变,不同时间同一空间也在变。我们用气温变化曲线图表述气温的时间变化,用等温线图表述气温的空间变化。
四、课堂小结 梳理新知
展示板书设计,梳理本节内容。
五、课堂检测 巩固新知
见图书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气温气温的变化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水平分布气温的分布气温的年变化气温的垂直分布项目
大陆
海洋
月平均
最高温
月平均
最低温
月平均
最高温
月平均
最低温
北半球
(7月)
(1月)
(8月)
(2月)
南半球
(1月)
(7月)
(2月)
(8月)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二节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dl/tb_c404957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节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dl/tb_c404957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地理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三节 多样的文化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dl/tb_c4049590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节 多样的文化教案及反思</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