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37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课件---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
展开一、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1.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1)食物采集时期——远古时期①工具: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______和渔猎。②生活方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过着______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③分工: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大部分食物。(2)食物生产时期——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①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②原始农耕③原始畜牧: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农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现而产生,世界不同地区的居民把几种主要的动物驯化为______。
(3)农业出现产生的影响①地位: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②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________。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③生活方式: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逐渐形成______。④社会分工: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⑤科学技术发展:如天文历法、______和其他相关学科。
2.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区域化明显(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①食物生产:农业区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和牛等家畜。②社会生活a.古巴比伦王国: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b.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以________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2)古代中国①食物生产: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______农业区。②社会生活a.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______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b.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__________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民往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c.秦以后:推行__________政策;重视水利工程。d.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______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3)古希腊①食物生产:大麦和小麦从______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②社会生活a.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______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b.斯巴达人将征服的希洛人全部变为奴隶,让他们承担所有的______劳动。
(4)古罗马①食物生产: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______。②社会生活a.古罗马实行__________,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b.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更多的土地,而小农却逐渐破产。(5)美洲①食物生产: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甘薯、马铃薯。②社会生活:____________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3.生产关系的变化(1)男子地位上升: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__________。(2)贫富分化出现: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利用权力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成私有财产。(3)阶级国家产生: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______应运而生。
二、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1.美洲物种的外传(1)概况①背景:新航路的开辟。②时间: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③物种: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④途径: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传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2.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农作物①概况a.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b.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c.蔬菜类:黄瓜、豌豆。d.经济类:甘蔗。②小麦:由__________带入美洲,从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到迅速推广,成为美洲主要粮食作物。③水稻:由__________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
(2)禽畜①概况:鸡、牛、驴、马、猪、羊等。②影响: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______的发展。3.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提高了______________,使世界人口激增。(2)改变了________________。(3)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4)推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5)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4.综合认识:材料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的,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思考:(1)据材料,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1)特点:①________________;②内容具有丰富性;③________________;④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⑤时间具有长期性。(2)积极影响: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
思维点拨食物物种交流的双重影响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给世界带来积极影响,但亦有消极影响。如大量荒地被开垦,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甘蔗等作物的引种,在美洲形成了使用奴隶的单一种植园经济,带有血泪的蔗糖种植给美洲带来了灾难。
三、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1.食物生产的现代化(1)农业现代化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传统农业向__________转变。②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________,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③20世纪下半叶以来,优良品种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使用。④以________为基础的设施农业发展,产量提高,保证了农牧产品的供应。⑤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2)农业机械化①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批量生产。播种机和____________等大大提高工作效率。②农业机械:美国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大、中、小型相结合。③21世纪初,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________转变。
(3)粮食品种的改进①20世纪以来,主要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有了新的突破。②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4)养殖业、畜牧业实现了机械化和__________。(5)水产养殖向工业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
易错提醒欧美各国农业机械化的完成时间欧美农业机械化的完成是在20世纪中叶,并非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1)存储食物①原始农业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存储余粮。②古代农业社会:粮仓储备技术改进,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__________。③20世纪50年代:美国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向全世界推广。④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⑤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推出,粮食储备自动化和________水平不断提高。
(2)保存食物①古代:用腌制或风干等办法加工保存食品,利用自然界中的冰保存食品。②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技术不断进步,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______________发展。
四、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1.粮食安全
知识补遗(1)粮食安全:所有人任何时候都能获得足够的、富有营养的和安全的食物,来满足健康的膳食需要和合理的喜好。(2)食品安全: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一、区域特色鲜明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主题阐释】 一、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西方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 1.东西方农业耕作技术的差异 中国是以复种连作制为主的种植农业,西欧是以轮作制为主的农牧混合农业,休耕和收获后的土地一般用作牧场。 2.东西方农业中种植与畜牧的比重差异 (1)中国是“主谷式”农业(先农后牧),农桑结合是中国农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2)西方是“谷草式”农业(农牧并重),农牧并举是西方农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3)中国人的食物是以植物性的素食结构的饭菜为主,粮食占主导地位,肉食在其中占的比重少之又少;西方人的食物结构中肉奶的含量较高,肉类一直是大宗食品,除谷物外,牛乳、乳酪、黄油也是必需品。
3.中国古代的精耕细作 中国古代的精耕细作原则体现在选种、耕地、施肥、中耕、灌溉、农作制等多个方面,正是这种耕作技术造就了中国古代十分发达的农业生产,为食物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使中国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于世界。 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地区的古代文明,主要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农业成为整个古代社会的决定性生产部门。易错提醒各地区物质文明的发展并不是同步和统一的,由于地理条件、历史因素、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各具特色。
二、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新航路开辟时期物种交流的影响
【素养提升】(2022·湖北选择考·T17)(节选)【古代农书与农业】(14分)材料一 古代农书是我国丰富农业技术经验的总结,也是了解农业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存农书大约260种,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以下为部分农书一览表:
——摘编自胡道静《中国古代典籍十讲》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书的特点。(6分)
思维流程NO.1 解前“读”→明确审题方向
NO.2 审设问→获取解读信息第(1)问
NO.3 解后“答”→整理组织答案(1)①编撰历史悠久,数量众多,种类繁多:既有综合性农书,也有专门性农书;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共计约260种。(2分)②内容丰富或范围广泛:包括农林牧副渔各方面。(2分)③内容来源多元或兼容并包:或来自前人著述,或来自作者亲身体验和观察,或吸收西方农业科技。(2分)
二、农业的现代化【主题阐释】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主要区别
【拓展延伸】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意义(1)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2)有利于保证农产品供给的质量。(3)有利于促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素养提升】材料 根据中外农业科技史专家的研究结论,人类在渔猎、采集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人;进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50人;进入连续种植的农业文明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1 000人,而在资本技术集约型经营的现代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供养的人口猛增至5 000人。①…… 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实质和核心是化“农”,就是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的历史演进过程。②——摘编自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归纳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解题思维第一步 审设问·定方向
第二步 读材料·提信息第三步 列要点·组答案现代农业中科技和资本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农作物的产量,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导致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大幅度下降,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而且农业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和城市化是相伴而生的。
【真题体验】1.(2022·天津等级考·T13)有学者指出,1950年至1985年,世界人口增长了1.9倍,世界谷物产量增长了2.8倍;但能源消耗量增长了3.7倍,全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自1981年后逐年下降。由此可见( )A.经济全球化的迫切性B.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C.南北不平衡的危险性D.世界多极化的必然性题眼:能源消耗,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下降
【解析】选B。材料体现出世界人口和谷物增长,但能源消耗量增长更快,全球粮食种植面积自1981年后也逐年下降,因此可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全球化问题,故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南北半球不平衡的问题,故C错误;材料只涉及粮食问题,没有体现世界多极化问题,故D错误。
角度二 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宋朝经济2.(2020·全国卷Ⅰ·T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题眼: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四川田土,无不种麦”
【解析】选A。题干材料中占城稻的引入和推广种植,大、小麦在南方的推广种植都增加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故选A;曹魏时已经改进翻车,且材料与灌溉工具的发明无关,排除B;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没有体现出均衡发展,排除C;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影响民众饮食结构,但没有根本改变,排除D。
【新题预测】1.原始人群从依靠狩猎采集等方式寻找食物的生活转化为开始依靠饲养和种植生活,新方式提供了主要的食物来源,这比以前的狩猎行为获得的食物来源要稳定的多。这些变化反映了( )A.农业成为古代社会基本生产部门B.种植生活是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C.种植经济根本改变人类生活方式D.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社会大分工
【解析】选B。材料信息主要反映了随着生产力发展,种植经济取代狩猎采集经济,开始了真正的农业经济,故B正确;材料未反映古代社会农业经济的发展,A错误;远古时期,种植经济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但仍存在以狩猎采集为生的人群,并非“根本改变”,故C错误;材料未体现农业和畜牧业是否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未体现社会大分工,故D错误。
【加固训练】美国学者在《食物:味道的历史》中指出:“约1万年前,近东的人类首先开始种植小麦和大麦等谷物。距今八九千年前,中美洲人率先开始种植玉米和豆子等重要作物,而中国人则是培育稻米的先驱。”这表明( )A.世界农耕起源多元B.世界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C.古代亚洲农业发达D.古代农业生产具有封闭性
【解析】选A。距今1万年左右,近东首先种植小麦、大麦,距今八九千年前,中美洲人率先种植玉米、豆子,中国最早培育稻米等,这表明世界农耕的起源具有多元特点,A正确;世界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与材料内容不符,B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古代亚洲农业发达,C错误;“古代农业生产具有封闭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错误。
2.18世纪以前,欧洲人的食物主要来源于谷物的供应,而此后土豆取代了由面包与粥构成的食物体系,而日益成为餐桌上的新主食。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美洲地区的开发B.香料用品的大量输入C.世界联系的加强D.民众生活的不断提升【解析】选C。土豆原产于美洲,而成为欧洲的主要食物,说明世界联系加强,故答案为C;美洲的开发不等于欧洲食物的变化,排除A;香料与土豆没有直接的关系,且香料来自亚洲,而土豆来自美洲,排除B;土豆取代谷物是食物品种的变化,不能说明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D。
3.据考证,唐代为了运送鲜荔枝到长安,将藏在地窖的寒冰和荔枝一起放入带有隔温夹层的木箱中进行运输。荔枝保鲜箱可谓当时冷库的雏形,而快马加鞭又全程“低温”的荔枝运输队伍,也算得上世界上较早的“冷链”系统。由此可知( )A.物种交流受到重视B.生活催生冷链物流C.长途贩运发展迅速D.茶马古道开始兴盛
【解析】选B。根据“将藏在地窖的寒冰和荔枝一起放入带有隔温夹层的木箱中进行运输。荔枝保鲜箱可谓当时冷库的雏形”可得出人类生活的需要催生了冷链物流的产生,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物种交流,排除A;材料强调物品的保鲜,而不是强调长途贩运发展迅速,排除C;茶马古道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商贸通道,主要货物为茶叶和马匹,排除D。
4.唐朝《唐律疏议》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材料反映出( )A.食品交易活动频繁,交易品种丰富B.最早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律规定C.强化运用法律手段维护食品安全D.杜绝了商人贩卖脯肉的经营行为
【解析】选C。从材料中《唐律疏议》规定可以看出,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判罚,反映出强化运用法律手段维护食品安全,故C正确;材料反映不出食品交易活动和交易品种情况,故A错误;从材料信息看不出是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律规定,故B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杜绝商人贩卖脯肉的经营行为,故D错误。
【思维拓展】冷链物流一般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
第35讲 食物生产、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课件---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35讲 食物生产、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课件---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梳理·夯实根基,主题探究·提升素养,真题透析·聚焦高考,课后训练·提能增分,视角1物种交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52讲 古代: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江苏版): 这是一份第52讲 古代: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江苏版),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考点定位,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主题一,和渔猎,大麦和小麦,君主和各级贵族,生产力,国家的产生,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58讲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课件--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58讲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课件--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主题概览,内容导航,一梳理必备知识,二突破关键能力,三链接高考热点,四课时精练,梳理必备知识,2农耕和畜牧,2古代中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