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第1页
    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第2页
    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第3页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0,15~0, 二烷氨基乙醇羧酸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全卷共两大题20小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长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清楚。
    2.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直接作答。
    3.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2B铅笔填涂。
    4.非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 茶叶生产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其中信阳毛尖以“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盛名传播国内外。下列关于茶叶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采摘的新鲜茶叶的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H2O
    B. 茶叶和人体所含元素种类大致相同,但含量有差异
    C. 制好的成品茶相比新鲜茶叶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高
    D. 新鲜茶叶的细胞内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生物体内,占细胞鲜重比例最高的化合物是水,其次是蛋白质,因此占细胞干重比例最高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详解】A、H2O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采摘的新鲜茶叶的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H2O,A正确;
    B、不同生物体所含元素种类大致相同,但含量有差异,茶叶和人体所含元素种类大致相同,但含量有差异,B正确;
    C、制好的成品茶自由水的含量下降,所以制好的成品茶相比新鲜茶叶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高,C错误;
    D、蛋白质是生命活动主要承担者,新鲜茶叶的细胞内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D正确。
    故选C。
    2. 完整的核糖体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下图为真核细胞核糖体大、小亚基的合成、装配及运输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上图所示过程可发生在有丝分裂中期
    B. 细胞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于rDNA中
    C. 核仁是合成rRNA和核糖体蛋白的场所
    D. 核糖体亚基在细胞核中装配完成后由核孔运出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中显示出了核糖体的合成过程,位于核仁中的rDNA经过转录形成了rRNA前体物质,核糖体蛋白从核孔进入细胞核后,和rRNA前体结合,一部分生成了核糖体小亚基,另一部分和核仁外DNA转录形成的5S rRNA结合生成核糖体大亚基,都从核孔进入细胞质。
    【详解】A、有丝分裂中核膜、核仁已经在前期解体,该过程不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中期,A错误;
    B、rDNA上的信息主要与核糖体合成有关,不是细胞的遗传信息的主要储存载体,B错误;
    C、从图中看出核仁是合成rRNA的场所,而核糖体蛋白的合成场所在核糖体,C错误;
    D、从图中看出,细胞核装配好核糖体亚基后从核孔中运出,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核糖体的合成过程,需要考生分析图示,理解图中核糖体的合成过程,结合教材转录和翻译的基本知识进行解答。
    3.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测定某植物组织细胞液浓度设计了如下实验:取相同试管分为甲、乙两组,依次编号为1~6号,相同的试管编号中加入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在甲试管中放入待测植物材料一段时间后,从中取小液滴滴入乙试管(如图所示),结果如表所示(注:甲试管内加入适量的甲烯蓝,甲烯蓝可使蔗糖溶液变蓝,忽略甲烯蓝对蔗糖浓度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注:液滴下沉表明液滴的浓度大于试管内溶液浓度,反之则低于试管内溶液浓度。
    A. 若上述实验中蓝色液滴均上升,则需适当降低外界溶液浓度
    B.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待测植物的细胞液浓度相当于1.5~2.0ml/L的蔗糖溶液
    C. 上述实验不能用等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代替蔗糖溶液
    D. 蓝色小液滴在1~3号试管中均下降,下降速度最快的是在1号试管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该实验的原理为:当外界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使外界溶液浓度升高,导致乙组蓝色小液滴下降;当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使外界溶液浓度降低,导致乙组蓝色小液滴上升;当外界溶液浓度等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水分进出平衡,外界溶液浓度不变,导致乙组蓝色小滴扩散。由实验步骤分析得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蔗糖溶液的浓度,因变量是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观察指标是蓝色小液滴的移动方向(小液滴放到低浓度溶液中时,液滴下沉;反之则上升)。
    【详解】A、蓝色小液滴上升,说明植物细胞失水,即所有外界溶液浓度均高于细胞液浓度,则需适当降低外界溶液浓度,A正确;
    B、1~6号试管中蔗糖溶液的浓度逐渐升高,由于乙组3号试管中,液滴下降,乙组4号试管中,液滴上升,推知植物材料的细胞液浓度介于0.15~0.2ml·L-1之间,B错误;
    C、硝酸钾可进入植物细胞,最后外界溶液浓度都低于细胞液浓度,无法判断细胞液浓度,C正确;
    D、蓝色小液滴在1~3号试管中均下降,即细胞都吸水,外界浓度越低,细胞吸水越多,小液滴的浓度越高,下降速度越快,下降最快的是1号试管,D正确。
    故选B。
    4. “生命在于运动”,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强度会影响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运动强度越低,骨骼肌的耗氧量越少。如图所示为在不同强度体育运动时,骨骼肌细胞呼吸消耗的糖类和脂类的相对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为骨骼肌供能的脂肪酸、葡萄糖和脂肪越少
    B. 在高强度剧烈运动过程中,骨骼肌细胞释放的CO2量大于吸收的O2量
    C. 骨骼肌在不同强度运动过程中主要供能的物质不同,催化反应的酶也完全不同
    D. 在不同条件下,催化丙酮酸的酶不同,说明不同的酶可作用于同一底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1分子葡萄糖被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的还原型氢,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丙酮酸和水在线粒体基质中被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还原型氢;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个阶段产生的还原型氢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水并释放大量的能量。
    【详解】A、如图显示在不同强度体育运动时,骨骼肌消耗的糖类和脂类的相对量,当运动强度较低时,主要利用脂肪酸供能;当运动强度中等时,主要供能物质是肌糖原,其次是脂肪酸;当运动强度较高时,主要利用肌糖原供能。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为骨骼肌供能的脂肪酸越来越少、葡萄糖略有增加,脂肪先增多后减少,A错误;
    B、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小于吸收的氧气量,原因是有脂肪也参与供能,脂肪氧化分解消耗的氧气多,B错误;
    C、骨骼肌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第一阶段是相同的,可见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催化反应的酶有相同之处,C错误;
    D、在不同条件下,催化丙酮酸分解或转化的酶不同,如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到线粒体中彻底氧化分解,在无氧条件下可转变成乳酸,因此,能说明不同的酶可作用于同一底物,D正确。
    故选D。
    5. 二烷氨基乙醇羧酸酯(DA-6)是一种新型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丙二醛是膜脂过氧化产物,其含量与生物膜受损程度呈正相关。为研究DA-6对不同光照强度下草莓光合作用的影响,测定了实验12天后的相关指标,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DA-6可通过影响光反应阶段来缓解遮光对光合作用造成的不利影响
    B. DA-6可通过增大气孔导度和提高RuBP羧化酶活性来提高光合速率
    C. 遮光条件下,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RuBP羧化酶活性降低
    D. 不遮光条件下,DA-6处理对提高光合速率的作用效果更为显著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表分析,本实验研究了光照强度和DA-6对草莓光合作用的影响,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和是否添加DA-6,因变量是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Rubisc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和DA-6可以提高草莓的光合速率。
    【详解】A、DA-6处理组丙二醛(MDA)的含量明显降低,能缓解叶绿体类囊体薄膜的损伤,从而缓解遮光带来的不利影响,A正确;
    B、由表分析,不管是遮光还是不遮光,添加DA-6都使气孔导度增大, RuBP羧化酶活性提高,所以推测DA-6可通过增大气孔导度和提高RuBP羧化酶活性来提高光合速率,B正确;
    C、由表分析遮光条件下,RuBP羧化酶活性降低,说明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RuBP羧化酶活性降低,C正确;
    D、不遮光条件和遮光条件下,分别与对照组相比较,DA-6处理对提高光合速率的作用效果相同,D错误。
    故选D。
    6.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质复合体。端粒DNA序列随着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逐渐缩短后,端粒内侧正常基因的DNA序列会受损伤,导致细胞衰老。端粒酶能以自身RNA为模板修复端粒。研究芪莲舒痞颗粒(QLSP)对胃炎模型鼠胃黏膜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端粒酶的功能类似于RNA聚合酶
    B. 同正常鼠相比胃炎模型鼠的黏膜细胞更易癌变,较高浓度的QLSP使端粒酶活性降低
    C. 端粒严重缩短后,可能引起细胞核体积变小、染色质收缩
    D. 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可能与端粒酶的低活性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研究芪莲舒痞颗粒(QLSP)对胃炎模型鼠胃黏膜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QLSP的有无及剂量,因变量是端粒酶为阳性和阴性的小鼠个体数,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端粒酶能以自身RNA为模板修复端粒,而端粒包含DNA,故端粒酶的功能类似于逆转录酶,A错误;
    B、由柱形图可知,胃炎模型鼠的黏膜细胞端粒酶阳性最多,端粒酶活性较高,黏膜细胞最易癌变,随QLSP浓度升高,端粒酶阳性的小鼠个体数逐渐减少,故较高浓度的QLSP,端粒酶活性降低,B正确;
    C、端粒严重缩短后,导致细胞衰老,可能引起细胞核体积变大、染色质收缩,C错误;
    D、端粒DNA序列随着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逐渐缩短,而端粒酶可以修复端粒,故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可能与端粒酶活性增加有关,D错误。
    故选B。
    7. 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缺陷症(PORD)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在正常人群中,其携带者的概率为1/100。图1是某PORD患者家系的遗传系谱图,图2中a、b、c、d条带分别是Ⅰ1、Ⅰ2、Ⅱ5、Ⅱ6的该对基因电泳检测结果(不考虑突变及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Ⅲ8的一个致病基因只能来源于Ⅰ1个体,不可能来源于Ⅰ2个体
    C. Ⅱ5和Ⅱ6再生育一个表型正常的儿子,其基因电泳检测结果与c相同
    D. Ⅲ7与人群中一个表型正常的男子婚配,后代女孩患病概率为1/800
    【答案】B
    【解析】
    【分析】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相传。(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详解】A、题图分析,图1中,Ⅱ5 、Ⅱ6表现正常,生出了患病的孩子,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I1是患者,只有下面的条带,I2个体不患病,有上下两个条带,可知下面条带为致病基因对应条带,上面条带为正常基因对应条带。有2个条带的I2个体不患病,说明正常基因为显性基因,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Ⅱ5 、Ⅱ6正常,且均有两个条带,说明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A错误;
    B、Ⅲ8个体的两个致病基因其中一个一定来源于Ⅱ5个体,Ⅱ5个体是致病基因携带者,其致病基因只能来源于Ⅰ1个体,不会来源于Ⅰ2个体,且Ⅰ5表型正常,而I1属于隐性纯合,必传一个隐性基因给Ⅰ5,B正确;
    C、Ⅱ5和Ⅱ6均为杂合子,再生育一个表型正常的儿子,则其可能为显性纯合子或杂合子,基因电泳检测的结果不一定与c(杂合子)相同,C错误;
    D、Ⅲ7个体的母亲Ⅱ4是PORD病患者,且表现正常,则Ⅲ7个体一定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正常人群中携带者的概率为1/100,则两人婚配,所生的孩子患病概率应为1/100×1/4=1/400,因为是常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故男女患病率相同,均为1/400,D错误。
    故选B。
    8. “小卫星DNA”是总长度由几百至几千个碱基组成的串联重复序列,不同个体间存在串联数目的差异,表现出高度的个体特异性。“小卫星DNA”中有一小段序列在所有个体中都一样,称为“核心序列”。若把“核心序列”串联起来作为分子探针,与不同个体的DNA进行分子杂交,就会呈现出各自特有的杂交图谱,被称作“DNA指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DNA指纹”中杂交带的位置在亲子代中不会发生变化
    B. 不同个体的“小卫星 DNA”中嘌呤碱基所占比例相同
    C. 利用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细胞得到的“DNA指纹”相同
    D. 不同个体的“小卫星DNA”中的“核心序列”碱基排序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DNA分子中千变万化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DNA分子中碱基对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详解】A、“小卫星DNA”是总长度由几百至几千个碱基组成的串联重复序列,不同个体间存在串联数目的差异,表现出高度的个体特异性,所以“DNA指纹”中杂交带的位置在亲子代中会发生变化,A错误;
    B、DNA符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小卫星DNA”是总长度由几百至几千个碱基组成的串联重复序列,则不同个体的碱基比例都相同,所以不同个体的“小卫星 DNA”中嘌呤碱基所占比例相同,B正确;
    C、同一个体的所有细胞都来源于相同的受精卵,则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细胞得到的“DNA指纹”相同,C正确;
    D、“小卫星DNA”是总长度由几百至几千个碱基组成的串联重复序列,则不同个体的“小卫星DNA”中的“核心序列”碱基排序相同,D正确。
    故选A。
    9. 图1表示某种哺乳动物(2n=6)个体甲某一细胞正常分裂的图像。图2是同种动物个体乙的一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的数量(该细胞分裂过程仅发生了一次染色体异常分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1为次级精母细胞,含有两套遗传信息,两个染色体组
    B. 图2中处于T3时期的细中Y染色体数量可能为0、1、2
    C. 图1细胞所处时期与图2的T2时期相同,该细胞中可能含有等基因
    D. 该精原细胞最终形成的4个精细胞中染色体数分别为4、4、2、2
    【答案】D
    【解析】
    【分析】哺乳动物(2n=6)个体甲某一细胞正常分裂的图像,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者极体;图2是同种动物个体乙的一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的数量,T1是减数第一次分裂,T2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T3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图1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含有两套遗传信息,两个染色体组,A错误;
    B、T2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染色体多了一条,所以T3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可能没有Y染色体或者两条Y染色体,B错误;
    C、图1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T2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C错误;
    D、T2染色体多了一条,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2和4,该精原细胞最终形成的4个精细胞中染色体数分别为4、4、2、2,D正确。
    故选D。
    10. 某地草地贪夜蛾(二倍体)幼虫大量啃食植物的茎和叶,严重危害农作物。使用有机磷杀虫剂对其防治一段时间后,其抗药性快速增强。研究发现其常染色体上抗性相关基因a可突变为a1、a2。对该地草地贪夜蛾的基因型及比例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贪夜蛾的某个细胞的染色体上可能同时存在a、a1、a2
    B. 各基因型的产生体现了自然选择的不定向性
    C. 该种群中a1、a2基因频率分别为21.9%和51.9%
    D. a、a1、a2的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答案】A
    【解析】
    【分析】基因频率的计算:(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2)一个基因的频率=基因个数÷全部等位基因数×100%。
    【详解】A、a1、a2是由a发生基因突变产生的,三者之间互为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贪夜蛾的某个细胞的染色体上可能同时存在a、a1、a2,A正确;
    B、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的特点,但是自然选择将有利基因保留下来,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错误;
    C、a1基因频率=(18+1×2+15)÷(100×2)×100%=17.5%,a2基因频率=(24+15+22×2)÷(100×2)×100%=41.5%,C错误;
    D、a、a1、a2互为等位基因,其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D错误。
    故选A。
    11. 谷氨酸是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释放、回收的途径如图所示。EAAT是谷氨酸转运蛋白,物质X可提高EAAT活性,物质Y可提高谷氨酸受体离子通道复合物的数量。谷氨酸堆积在突触间隙会导致神经元受损,引发相关疾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神经元A为突触前神经元,谷氨酸只介导了图中神经元A、B之间的信息交流
    B. 据图可推测突触小泡膜上可能存在EAAT将细胞质基质中的谷氨酸运至突触小泡中储存
    C. 神经元A、B的信号转换形式相反,且谷氨酸在突触间隙中的运输不耗能
    D. 物质X和Y可分别促进谷氨酸的回收和神经元B将谷氨酸吸收至胞内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作用于突触后膜,完成信息传递,然后被回收或降解。
    【详解】A、神经胶质细胞无谷氨酸受体,仅参与谷氨酸回收,即神经元A为突触前神经元,谷氨酸只介导了图中神经元A、B之间的信息交流,A正确;
    B、谷氨酸可从细胞质基质转运至突触小泡中,可能由突触小泡膜上的EAAT参与,B正确;
    C、神经元A、B的信号转换形式分别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和化学信号→电信号,谷氨酸在二者之间的扩散不耗能,C正确;
    D、神经递质不能被突触后膜吸收至胞内,D错误。
    故选D。
    12. 研究证实,被良好照顾的大鼠幼崽通过下列途径,使脑内激素皮质醇的受体表达量升高。据下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大鼠的情绪受多个基因的共同调控
    B. 皮质醇受体的高表达与表观遗传有关
    C. 据图可知组蛋白乙酰化与 DNA 甲基化成正相关
    D. 大鼠的情绪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对大鼠幼仔大量的舔舐和清理,会使大鼠快乐神经递质血清素表达升高,进而升高HAT,进一步引起了皮质醇受体的高表达。
    【详解】A、由题意可知,大鼠的情绪受多个基因的共同调控,如神经递质血清素基因,皮质醇受体基因等,A正确;
    B、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皮质醇受体的高表达与DNA甲基化被移除有关,与表观遗传有关,B正确;
    C、根据题意可知,DNA乙酰化导致DNA甲基化被移除,故二者呈负相关,C错误;
    D、大鼠的情绪与神经递质、激素均有关,故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13. 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图所示。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曲线①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B. 随着曲线②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变慢
    C. 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血糖浓度能保持动态平衡
    D. 在低血糖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的神经中枢处于兴奋状态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本题的自变量是血浆胰岛素含量,包括胰岛B细胞的分泌量和体外注射剂量两部分;因变量是血糖含量,观测指标是血糖的补充速率和血糖的消耗速率。胰岛素是哺乳动物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横坐标从左到右,随着注射胰岛素含量不断增多,健康小鼠血糖浓度从高到低,血糖的补充速率逐渐下降(②曲线)和血糖的消耗速率升高(①曲线)。
    【详解】A、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随着曲线①血糖消耗速率的上升,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使葡萄糖转变成肝糖原和肌糖原的速度加快,A正确;
    B、胰岛素作用是使血糖浓度降低,随着曲线②血糖补充速率的下降,肝脏细胞水解糖原和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变慢,B正确;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血糖补充速率是1mg/kg·min,血糖消耗速率3.8mg/kg·min,血糖浓度有降低的趋势,C错误;
    D、血浆胰岛素含量不断增多,会刺激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将处于兴奋状态,促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D正确。
    故选C。
    14. 呼吸道、消化道等黏膜下分布有约50%的淋巴组织,组成了人体黏膜免疫系统(MIS)。鼻喷式疫苗模拟呼吸道病毒侵染,鼻喷式流感减毒活疫苗是我国首个只需要在鼻孔里喷一喷就能预防流感的新型疫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属于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
    B. 鼻喷式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C. 鼻喷式疫苗也可以是重组蛋白疫苗或灭活病毒疫苗
    D. 与注射疫苗相比,接种鼻喷式疫苗可避免触痛、骚痒等不良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鼻喷式疫苗是减毒活疫苗,鼻孔里喷一喷疫苗可以侵染人体细胞,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详解】A、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属于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A正确;
    B、鼻喷式疫苗作为抗原,可以诱导机体产生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正确;
    C、鼻喷式疫苗模拟呼吸道病毒侵染,重组蛋白疫苗和灭活的病毒疫苗都不能感染细胞,所以鼻喷式疫苗不可以是重组蛋白疫苗或灭活病毒疫苗,C错误;
    D、与注射疫苗相比,接种鼻喷式疫苗可避免触痛、骚痒等不良反应,D正确。
    故选C。
    15. 吹绵蚧是一种严重危害果园生产的害虫,澳洲瓢虫以吹绵蚧为食,可以有效抑制该害虫的数量。科学家研究了吹绵蚧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其中补充率代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吹绵蚧增长的比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吹绵蚧数量也可能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
    B. 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0-m点之间时,种群很可能会灭亡
    C. 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m-n点之间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n点
    D. 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n-p点之间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n点
    【答案】A
    【解析】
    【分析】图中显示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为,m点之前种群数量增加,m点之后种群数量下降,逐渐在m点稳定下来,n点时种群数量达到平衡,高于n点之后种群数量增大,p点达到新的平衡点,高于p点之后,种群数量下降,然后在p点稳定。
    【详解】A、当种群数量超过P点时,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因此种群数量下降,最终稳定在p点,A正确;
    B、m点之前种群数量增加,m点之后种群数量下降,逐渐在m点稳定下来,B错误;
    C、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m~n点之间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因此可推测种群数量会逐渐下降而后稳定在m点,C错误;
    D、当种群数量超过n点时,由于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会增加,当种群数量超过P点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因此种群数量下降,最终稳定在p点,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除标注外,每空两分,共55分)
    16. 大型海藻广泛分布在潮间带,构成了海洋初级生产力10%左右,对近岸碳循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某实验小组对广东汕头南澳岛潮间带海藻浒苔低潮时干出状态下的光合作用速率进行测定,测定了不同脱水率对浒苔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乙图表示有氧条件下可能发生在植物的生理反应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浒苔叶肉细胞中消耗H2O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发生在____________。乙图过程中,能使ATP含量增多的过程是_____(写标号),其中发生在生物膜上的过程是___________(写标号)。
    (2)光补偿点是指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根据图示结果分析,随着浒苔脱水率的增大,其光补偿点___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含水量会影响酶活性,且不同酶的酶活性对水分依赖的敏感程度不同,试结合结果说明脱水导致光补偿点发生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脱水会改变浒苔的光饱和点,试设计实验探究这种改变是否是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要求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类囊体 ②. ②④⑦⑧ ③. ②⑦
    (2) ①. 升高 ②. 呼吸作用有关的酶对脱水不敏感,脱水不影响呼吸作用速率,而光合作用有关酶对脱水敏感,脱水降低了光合作用的酶活性,减低了光合速率,导致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升高 ③. 取脱水的浒苔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获得子代浒苔,置于正常环境中培养,检测其光合作用速率是否得到恢复
    【解析】
    【分析】1、从物质来看: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变为有机物,为呼吸作用提供营养物质。
    2、从气体来看: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为细胞的有氧呼吸提供氧气,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为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供原料。
    3、从能量来看:呼吸作用将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能量(ATP)可以为植物其他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如光合作用所要矿质元素的吸收等。
    【小问1详解】
    浒苔叶肉细胞中消耗H2O并释放氧气发生在光反应阶段,光反应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能使ATP增多的是光反应阶段、有氧呼吸的全过程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即乙图的②④⑦⑧过程。其中发生在生物膜上的过程是②光反应阶段和⑦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小问2详解】
    根据图示可知,光补偿点是净光合作用速率为零时对应的光照强度,随着浒苔脱水率的增大,其光补偿点会增大。据图可知,脱水率不影响浒苔的呼吸作用速率,因此说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对脱水不敏感,而光合作用有关酶对脱水敏感,脱水不影响呼吸作用速率,但降低了光合作用的酶活性,导致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升高。脱水会改变浒苔的光饱和点,要设计实验探究这种改变是否是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可以先取脱水的浒苔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获得子代浒苔,保证子代浒苔的遗传物质不变,再置于正常环境中培养,检测其光合作用速率是否得到恢复。
    17. 甲、乙、丙三人在一次社区健康日活动中检测出尿糖超标,为进一步弄清是否患糖尿病,依据规范又进行了血液检测。图1、图2所示为空腹及餐后测定的血糖及胰岛素浓度。糖尿病血糖浓度标准为:空腹≥7.0mml/L,餐后2h≥11.1mml/L。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正常人不同,乙餐后3小时血糖降低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
    (2)据图初步判断_____________是糖尿病患者,需复查血糖。患者常因血糖浓度升高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__________产生渴感,表现为多饮。
    (3)除糖尿病外,尿糖超标的原因还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①一次性摄糖过多②低血糖患者③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④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
    (4)结合图1、图2分析,乙出现上述检测结果的原因可能有___(填序号)。
    ①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
    ②自身细胞毒性T细胞持续杀伤胰岛B细胞
    ③胰岛B细胞膜上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
    ④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
    【答案】(1)血糖浓度过高,超过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使葡萄糖随尿液排出
    (2) ①. 甲、乙 ②. 大脑皮层
    (3)①④(4)①④
    【解析】
    【分析】由图1可知,空腹时甲和乙血糖浓度偏高,丙的血糖浓度正常;餐后,甲、乙、丙的血糖浓度均有所上升,餐后1~2h,甲、乙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由图2可知,甲餐后胰岛素含量稍微有所升高,幅度较小;乙和丙的胰岛素含量先升高后下降,乙的胰岛素含量高于甲和丙。胰岛素的作用机理是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下降。
    【小问1详解】
    根据图1可知,乙餐前和餐后的血糖浓度均高于正常值,符合糖尿病的血糖标准,故可能是糖尿病患者,根据图2可知,餐后乙的胰岛素明显增加,说明乙的病因是胰岛素不能正常的发挥作用,从而使血糖不能快速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和储存,由于乙的血糖明显高于正常值,使肾小管和集合管不能完全吸收原尿中葡萄糖,因此会形成糖尿,所以与正常人不同,乙餐后3小时血糖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体外。
    【小问2详解】
    根据图1可知,甲和乙餐前和餐后的血糖浓度均高于正常值,符合糖尿病的血糖标准,故可能是糖尿病患者,需复查血糖。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一方面引起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另一方面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从而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
    【小问3详解】
    ①一次性摄糖过多也会出现暂时性尿糖,①正确;②低血糖患者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不会出现尿糖,②错误;③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不会引起尿糖,③错误;④肾小管会重吸收水、葡萄糖、氨基酸等成分,若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则可能会出现尿糖,④正确。故选①④。
    【小问4详解】
    ①④由图可知,乙餐后的胰岛素分泌量很高,但是血糖水平远远高于正常值,故可能是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或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胰岛素不能与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不能发挥降血糖的作用,①④正确;②若自身细胞毒性T细胞持续杀伤胰岛B细胞,则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与图2中乙的胰岛素分泌量较高不符,②错误;③若仅仅胰岛B细胞膜上的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其他细胞上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正常,则乙的血糖应该正常或稍微偏高,胰岛素水平也会正常或稍微偏高,③错误。故选①④。
    18. 水稻籽粒灌浆是否充实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研究发现D基因在水稻叶片、茎和颖果中都有表达,其编码的转运蛋白D可运输脱落酸(ABA)。D基因功能丧失的突变体籽粒灌浆缺陷,导致种子饱满程度降低,科研人员对其机制进行了研究。
    (1)ABA是在植物一定部位合成,运输到特定器官,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微量_______。
    (2)图1为水稻植株的器官示意图,科研人员检测了野生型和突变体水稻授粉5天后不同器官中ABA的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据图2科研人员推测,颖果中的ABA 主要是由叶片合成后通过D蛋白转运过来的,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随后科研人员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验证了上述推测。
    (3)水稻灌浆结实的最高温度为35℃。进一步研究发现高温下突变体灌浆缺陷较野生型的差距更为显著。为探究其原因,科研人员将24 ℃生长的野生型水稻转入35℃培养2小时,分别检测不同温度下颖果中D基因的转录量,结果如图3。据图推测:________________。
    (4)ABA可以激活颖果中淀粉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水稻籽粒灌浆充实。综合上述信息,解释高温下野生型水稻确保正常灌浆的机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机物(2)叶片中ABA的含量野生型低于突变体,颖果中ABA的含量野生型高于突变体
    (3)温度升高促进D基因转录
    (4)高温下D基因转录量增加,蛋白D合成增多,促进ABA从叶片转运到颖果;颖果中ABA含量增加,激活淀粉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促进种子合成淀粉,从而确保水稻籽粒正常灌浆
    【解析】
    【分析】1、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叫作植物激素。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几乎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所有生命活动。
    2、脱落酸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
    【小问1详解】
    ABA是植物激素,植物激素是在植物的一定部位合成,运输到特定器官,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有机物,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小问2详解】
    分析图2可知,叶片中ABA的含量野生型低于突变体,颖果中ABA的含量野生型高于突变体,而突变体是D基因突变体,D基因编码的转运蛋白D可运输脱落酸(ABA),故可推测颖果中的ABA主要是由叶片合成后通过D蛋白转运过来的。
    【小问3详解】
    分析图3可知,该实验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D基因转录量的相对值,35℃条件下D基因的转录量相对值远高于24℃,说明温度升高促进D基因转录。
    【小问4详解】
    综合题目信息,高温能促进D基因转录,D基因转录量增加,蛋白D合成增多,蛋白D促进ABA从叶片转运到颖果。颖果中ABA含量增加,激活淀粉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促进种子合成淀粉,从而确保水稻籽粒正常灌浆。
    19. 肾上腺素是临床上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研究其合适的使用方法一直是医学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下表为来自某医院的相关数据,请分析并回答:
    (1)过敏性休克是_____(非特异性/特异性)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依据表中数据显示,为增加抢救该病有效性,在对患者用药时应注意采取____________措施。
    (2)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溶酶体膜上有一种蛋白质名为V-ATPase,其具有ATP水解酶活性,能够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逆浓度梯度将细胞质基质中的H+转运到溶酶体内。由此可知该溶酶体膜蛋白具有功能是____________;请在答题卡上的坐标图(如图所示)中画出呼吸道上皮细胞内V-ATPase运输H+的速率与氧浓度的关系。______
    【答案】19. ①. 特异性 ②. 使用稀释剂量,增加给药次数(多次给药)
    20. ①. 催化、运输 ②.
    【解析】
    【分析】1、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起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这样的免疫反应称为过敏反应。
    2、蛋白质的功能: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有组成细胞结构、催化、运输、信息传递、防御等重要功能。
    3、主动运输: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小问1详解】
    过敏性休克是体液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所以属于特异性免疫;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与使用常规剂量相比,使用稀释剂量,增加给药次数的患者不良反应少,且无死亡人数,因此对于抢救该病更为有效。
    【小问2详解】
    溶酶体膜上的V-ATPase具有ATP水解酶活性,且能够逆浓度梯度将细胞质基质中的H+转运到溶酶体内,说明该蛋白质具有催化、运输的功能;V-ATP逆浓度梯度运输H+,需要载体,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其运输速率与氧浓度的关系为:

    20. 科学家从虹豆的果实内发现了一种cpti基因,该基因表达出的蛋白质—-胰蛋白酶抑制剂(CpTI),具有抗虫谱广特点,某研究团队将酶切后的cpti基因和质粒拼接构建的基因表达载体转入大麦细胞后,获得三个抗虫大麦品系甲、乙、丙。
    (1)为进一步做抗虫的效果鉴定,该研究团队将三个抗虫品系分别与普通品系大麦杂交,F1均表现为抗虫,且F1自交所得F2的表型及比例为抗虫∶不抗虫=3∶l。又将上述过程获得的甲、乙、丙三个品系相互杂交,得到的结果如下:
    甲×乙→F1抗虫→F2抗虫∶不抗虫=15∶l
    乙×丙→F1抗虫→F2抗虫∶不抗虫=15∶l
    丙×甲→F1抗虫→F2抗虫∶不抗虫=99∶l
    ①若依次用A/a、B/b、D/d表示甲、乙、丙三个品系染色体上与抗虫性状相关的基因,由杂交实验结果推断出甲、乙、丙三个品系中抗虫性状相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甲与丙杂交,F2出现不抗虫植株,这最有可能与F1减数分裂中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甲、乙杂交的F1与乙、丙杂交的F1杂交,所得F2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
    (2)另一组科研团队通过诱变育种使m基因突变M基因,也获得了抗虫大麦品系丁
    ①大麦不同组织细胞的相同DNA进行转录过程时,启动的起始点_____(“都相同”“都不同”或“不完全相同”)。
    ②大麦品系丁的另一个基因R也发生了突变,但是表达的蛋白质不变,推测R基因在表达过程中以____(选择①或②)为模板进行转录。
    注:部分密码子:(色氨酸:UGG;苏氨酸:ACC,ACU,ACA,ACG;终止密码子:UGA,UAA,UAG)
    ③M基因与m基因DNA序列相比,非模板链上第1072和1094位的两个碱基突变为A,致使M蛋白质的第358和365位氨基酸分别变为x和y(图3);按5'-3'的方向,转运x(第358位)的tRNA上反密码子第_____位碱基必为U。
    【答案】(1) ①. A/a与D/d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与d在一条染色体上,B/b在另外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 抗虫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 ③. 抗虫∶不抗虫=15∶1
    (2) ①. 不完全相同 ②. ① ③. 3##三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①将三个抗虫品系与普通品系大麦杂交,F1均表现为抗虫,且F1自交所得F2的表型及比例为抗虫∶不抗虫=3∶1,说明三个品系中的CpTI基因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甲×乙、乙×丙的F1均表现为抗虫,F2的表型及比例均为抗虫:不抗虫=15:1,即(9+3+3):1,满足自由组合定律,说明甲和乙、乙和丙的抗虫基因各自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再结合丙×甲的F1均为抗虫,F2几乎全表现为抗虫,说明甲和丙的CpTI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也就是连锁)。若依次用A/a、B/b、D/d表示染色体上的抗虫基因,则根据杂交结果可看出,甲、乙杂交后为双杂合子,乙、丙杂交后出现与甲、乙杂交结果不同的双杂合子;甲、丙杂交结果也为双杂合子,但抗虫基因出现连锁,所以甲、乙、丙三个品系的基因型分别可用AAbbdd、aaBBdd、aabbDD表示。甲、乙、丙三个品系中抗虫性状相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A/a与D/d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与d在一条染色体上,B/b在另外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甲与丙杂交,F2出现不抗虫植株,可能是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抗虫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互换,产生了abd类型的配子。根据上述分析,甲、乙杂交的F1的基因型为AaBbdd,乙、丙杂交的F1的基因型为aaBbDd,又由于A/a与D/d在同一条染色体上,B/b在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所以若不发生互换的情况下,根据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可分别产生ABd、Abd、aBd、abd和aBD、aBd、abD、abd四种类型的配子,所得F2的表型及比例为抗虫∶不抗虫=15∶1。
    【小问2详解】
    ①大麦不同组织细胞的相同DNA进行转录过程时,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启动的起始点不完全相同。
    ②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若以①链为模板,则突变前后转录出来的密码子翻译出来均为苏氨酸,对表达产物没有影响,故据此推测,R基因在表达过程中以①为模板进行转录。
    乙组试管编号
    1
    2
    3
    4
    5
    6
    1ml/L的蔗糖溶液(mL)
    0.5
    1.0
    1.5
    2.0
    2.5
    3.0
    蒸馏水(mL)
    9.5
    9.0
    8.5
    8.0
    7.5
    7.0
    蓝色小滴升降情况
    下降
    下降
    下降
    上升
    上升
    上升
    处理
    光合速率
    [mml/(m2·s)]
    气孔导度
    [mml/(m2·s)]
    胞间CO2浓度
    [mml/(m2·s)]
    RuBP羧化酶活性[μml/(m2·s)]
    丙二醛
    (μml/g)
    不遮光+清水
    10.1
    016
    260
    38.2
    2.12
    不遮光+DA-6
    15.2
    0.24
    255
    42.1
    1.93
    遮光+清水
    8.3
    0.14
    278
    25.3
    2.74
    遮光+DA-6
    13.4
    0.23
    269
    35.7
    2.39
    项目
    基因型%
    aa
    aa1
    aa2
    a1a1
    a1a2
    a2a2
    比例
    20
    18
    24
    1
    15
    22
    草地贪夜蛾的基因型及比例
    病例(人)
    年龄范围(岁)
    给药方法
    使用剂量
    给药次数
    不良反应(如血压过高)
    死亡(人)
    31
    15--68
    静脉注射
    常规剂量
    1次

    5
    36
    14---72
    静脉注射
    稀释剂量
    2-3次

    0
    基因类型
    R基因
    R突变后的基因
    碱基对序列
    TGG-①
    ACC-②
    TGA-①
    ACT-②

    相关试卷

    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0,15~0, 二烷氨基乙醇羧酸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0, 野生型蚕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斯他林提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