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考点04 辨析修辞手法(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命题趋势】
新课标《考试大纲》中对“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表述包含两点重要的信息:一是命题的范围——“常见”,《考试大纲》明确指出了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为常见的修辞手法;二是考查规律——“正确运用”,表明高考试题不直接考查名词术语(各修辞手法的概念),而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考查,即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进行判断、理解和正确运用。
从2020、2021高考均考核修辞手法,融合在具体语段中和标点句式综合考核,以后修辞应该是考核的重点。
【真题再现】
【2021年高考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________。
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________,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________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目的欢快气氛。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________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
①意义紧密相连。“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
【解析】
对偶的构成从结构、字数、意义、声调等角度去分析,表达效果应结合内容从语言、节奏、感染力、思想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
“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中“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并列式的名词性词组,且上下联的意思是相近相关的,都是传统节目,对仗非常工整。“描绘城乡风物”和“传播时代精神”都是动宾式结构,“描绘”对“传播”,都是动词,名词“城乡”对应“时代”,名词“风物”对应“精神”,“城乡风物”“时代精神”都是偏正式结构,词性相同,意思相近,且对仗非常工整。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内容上相关,构成一组对偶句。
“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运用对偶(对仗)的形式,长短句结合,句式整齐中富有变化,“剪纸灯谜”“秧歌花鼓”均选择了典型的节日活动,由点带面,凝练集中地概括了我国传统节日的节目内容各具特色、缤纷多彩花样繁多的特点,“描绘城乡风物”“传播时代精神”形容传统节日的价值和作用。形式上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抑扬顿挫,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
【2020年新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子,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让人馋涎欲滴。
“外边坐吧,外边有桌子, 凉快。”
看我在杯盘狼籍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建议,店门外是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一张桌于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来粥,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19.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③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固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解析】
扣住题干中“比喻具有相似性”,明确本体和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可分析出“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从形状角度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可分析出“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从状态角度,扣住“黏稠”一词,分析车流与河水的相似性,“黏稠”本义指浓度大,不易流动,联系上文“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可分析出“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固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考点详解】
一、常见的修辞及表达效果
1.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4.拟人:
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5.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
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二、易混修辞格辨析技巧
1.比喻与比拟
比喻与比拟,都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但它们却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
(1)性质、作用不同: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是用喻体比本体,重点在“喻”。而比拟却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
(2)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比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为有比喻词和本体的明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拟为人或物,但无论是拟人,还是拟物,拟体一般都不出现。
2.借喻与借代
借喻与借代都是以借体代本体,本体不出现。它们的区别有两点:
(1)借喻重在打比方,可换成明喻;借代重在指称,不能换成明喻。
(2)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具有相关性。
3.排比与对偶
排比与对偶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点:
(1)排比是三项或三项以上的连说,而对偶则是两项的对说。
(2)排比不限字数,句式大体整齐即可;对偶不仅要求两句字数相等,还要求结构一致。
(3)排比中常含有反复出现的词语,对偶中则力求避免同字反复出现的现象。
4.设问与反问
设问与反问都是“明知故问”,在这一点上,它们不同于一般的疑问句。二者的主要区别有两点:
(1)设问自问自答,一般有问必答;反问则可以不答,实际上一般也不须要作答,因为答案已十分明确。
(2)设问句后要用问号;反问句后可以用问号,若感情强烈,则可以用叹号。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琴音乐,作为传统音乐中最具民族审美趣味的器乐,始终具有自己独立的音乐品格。古琴艺术在丰富多彩的唐乐中,绝不是取悦于喧闹的殿堂宴饮歌舞场合,而是企求在“简静”的意境中表现内在的情思和感受,是一种阳春白雪的超越尘世的音乐境界。
1.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B.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荷叶,像绿色的海洋。一阵清风吹来,“绿的海洋”霎时间波涛起伏,荷叶一片连着一片翻腾着。风停了,“绿的海洋”又平静下来了。叶面上的水珠儿,晶莹剔透,像一颗颗漂亮的珍珠。那片片荷叶,像撑开的一张张绿伞,有的轻浮于湖面,有的亭立在碧波之上,似层层绿浪,如片片翠玉。在那碧叶连天的绿波中,成千盈百的荷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谁也不让着谁。有的荷花花瓣全开了,那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像一位位穿着粉红衣裳的少女,头上戴着黄色的莲蓬,静静地站在那里。有的荷花半开着,莲蓬只露出了半个,像小姑娘只露出半张脸。放眼远眺,这一片荷花的海洋,似一片细细的雪,又如一片淡淡的霞,红花绿叶相映。俯身深吸一口,一阵清香扑鼻而来,顿觉沁人心脾、心旷神怡。
湖水清澈见底,水中红鲤历历可数,悠然自在地游嬉在荷丛之间。偶尔,还有几只青蛙跳到圆圆的荷叶上,溅起的朵朵水花变成了一颗颗圆滚滚的珍珠,在“玉盘”里滚来滚去。调皮的小蜻蜓也来凑热闹,它们扇动翅膀从一朵花飞到另一朵花,与荷花快乐地嬉戏着。我喜欢荷花,喜欢她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她的亭亭玉立,更喜欢她的高贵品质。
2.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喻、拟人、对偶B.比喻、引用、夸张
C.比喻、排比、反问D.拟人、借代、对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版图上,以山为邻的城市不少,但在天津这片土地上,唯蓟州周围都是大山。行走在这片大山的褶皱里,随处能看见一座山歪斜着身子,裸露的岩石层层叠叠,对石头的形容有万语千言,但此时却会有无语凝噎之感。石头与石头之间原本不应该是这样的形态,以山体倾斜的角度为朝向,排列有序,与表层的杂乱形成鲜明对比。遥想亿万年前地壳运动的惨烈,顷刻间,多少生命成为标本,多少灵魂碎成齑粉,多少隐秘成为亘古的传说,流传或不能流传。历史踏进了庚子年的春节,一场疫情席卷了大江南北,大家过得都不寻常。许多年后,人们对此定会记忆犹新。我从没觉得哪一年像今年这样漫长,虽然也曾出行,可总是心有惴惴,似乎敌人就在哪里潜伏,随时能有致命一击。就像钻进了时光隧道,每天都在祈祷,这样的时光快些过去吧。虽然这一年终于要过去了,但肯定会在人们心里留下烙印。这一年,有人流汗,有人流泪,有人流血。这一年,情感的记忆钻进了我们的心里,足够终生回味。蓟州是一个以草为名的地方,却有一片以山为邻的家园。蓟州人的性格中,有大山一般沉实的底色和倔强,只要看准的事,就不容易屈服和改变。
3.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互文、比喻、夸张B.拟人、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D.双关、借代、夸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了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
4.拟人的特征是把事物人格化,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拟人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之以浓酽胜者莫过于功夫茶。《潮嘉风月记》说功夫茶要细炭初沸连壶带碗泼浇,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数巡之后,又如嚼橄榄,舌根微涩,好像越喝越渴,欲罢不能。喝功夫茶,要有工夫,细呷细品,要有设备,要人服侍,如今乱糟糟的社会里谁有那么多的功夫?红泥小火炉哪里去找?伺候茶汤的人更无论矣。喝茶,喝好茶,往事如烟。提起喝茶的艺术,现在好像谈不到了,不提也罢。
5.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模拟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水乡,没有桥就捆住了双脚,有了桥就像插上了翅膀。修建一座桥就像是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从一种方言走进另一种方言,从一种风俗走进另一种风俗。有了桥,目力所及,都可以踩在脚下。桥,是村庄拥抱外部世界的臂膀,连两地成一家。桥,是河流的第三个堤岸,它模糊了此岸与彼岸,弥合了楚河汉界,改变了世界的结构,扩大了生存空间。它让阻隔变得通畅,让闭塞变得开阔,是此岸与彼岸的情愫。
我的胞衣之地,那个依偎在梓辛河中段叫作“大元”的村庄,绿树覆盖,碧水环绕,朴素中透着清新。从卫星地图上看,村庄恰似莲藕一样伸展,环绕的河水像盛开的荷花,周围的田地,经络分明,麦苗青青,犹如一张巨大的荷叶。村庄也在像莲藕一样生长,经冬阅秋,历久弥新。我喜欢在没有喧嚣的宁静乡道上漫步,从这座桥到另一座桥,从中年走向老年。家乡的桥,承载了多少游子回家的脚步,它可知道,游子对家乡的感情,比桥下的流水还要深长!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生活中的“刷脸”应用也越来越常见。
B.如今,“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正变成可能。
C.像这样奉行本本主义、不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家”越少越好。
D.国家实施“互联网+”战略的这几年,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
2.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喻、对比、排比
B.比喻、夸张、排比
C.拟人、对比、夸张
D.拟人、对比、顶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的故乡,绿树覆盖,碧水环绕,它位于梓辛河中段,素朴中透着清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二、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4-6题。
近日,三星堆遗址再次启动发掘,6个新坑、3000 多年前的丝绸、500 多件重要文物,掀起了三星堆文化热,神秘的古蜀文化“沉睡三千年,一醒天下惊”。
长期以来,由于文献记载缺乏,古蜀国对我们知之甚少,而在关于三星堆的热烈讨论中,让我们看到无数网友对文物的关心。大家自愿化身“国宝守护人”,将对历史的崇敬、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认同寄托在了青铜神树上、黄金面具上、象牙制品上,让自豪和热血沸腾了千年时光。
浩瀚的中华大地上,可能还有更多的“三星堆”等待着我们唤醒。商鼎周彝、战国错金、秦俑汉陶、晋帖唐画……它们和三星堆文化一样,( )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唤醒沉睡的文明,更要传承它们,发扬它们,携着辉煌的文明走向未来。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守望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等待着苏醒绽放,等待着惊艳世界。
B.等待着苏醒绽放,等待着惊艳世界,守望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
C.守望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等待着惊艳世界,等待着苏醒绽放。
D.等待着惊艳世界,等待着苏醒绽放,守望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
5.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B.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C.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D.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6.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①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所谓的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这句话很著名,很铁血。我没有鲁迅先生那样的思想高度,可我也不会轻易反对鲁迅先生说过的话。然而,对具体的写作感受来说,我和鲁迅的看法又稍有偏颇。在我的悲剧书写里,最让我感到痛心的并不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而是“把我所爱东西撕碎给人看”。②“有价值”和“所爱”,它们是等值的么?不能这么说。③“有价值”很可能是你的“所爱”;但“有价值”未必就一定是你的“所爱”。我不想就“有价值”和“所爱”发表什么长篇大论,作为作者,④我只想排列一个次序,——小说家首先面对的其实是他的“所爱”,然后才是“价值”。说到底,小说家不是机器,不是人工智能,他无法规避他的情感。
7.上文标序号的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B.②C.③D.④
8.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B.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养在家里的家虫。
C.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D.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资源。
9.文段中加点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清人张岱有名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这话也适用于山水之乐。细读古人山水游记,不难发现,一些颇为怪异的 反而为旅行增加了不少乐趣。( )除了腊前早雪雅致珍贵之故,雪水也是烹茶的绝妙水源。
收纳山中白雪赠人,听起来至少也不算 。但是你听过赠送云朵的吗?清代《秋灯丛话》里有一个故事。黄山云海翻腾,尤以天都峰上 ,传为天下第一。游客慕名而来,常常随身携带一只 精美的木盒,跑到峰上,打开盒子,收纳云气,紧固盒口。等到下山返乡,这个负离子满满的木盒便成为赠送亲朋好友的地道“旅游纪念品”。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幕:亲友们好奇而郑重地掀开盒盖,“云气”瞬间“结成峰朵,直冲霄汉”,引来啧啧赞叹。这奇观恐怕十之八九是作者的想象,不过时人千里送云,想必本来也就在于一份情怀吧。
1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爱好 费尽心机 蔚为大观 装点
B.癖好 枉费心思 蔚为壮观 装饰
C.癖好 费尽心机 蔚为壮观 装帧
D.爱好 枉费心思 蔚为大观 装潢
1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宋代每岁腊前,见雪独早,杭州五云山地势高寒,僧人必将收集起来的洁净白雪,呈给官家。
B.杭州五云山地势高寒,宋代每岁腊前,见雪独早,僧人必将洁净的白雪收集起来,呈给官家。
C.杭州五云山地势高寒,见雪独早,宋代每岁腊前,僧人必将收集起来的洁净白雪,呈给官家。
D.宋代每岁腊前,杭州五云山地势高寒,见雪独早,僧人必将洁净的白雪收集起来,呈给官家。
12.夸张的特征是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请说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怎样的夸张。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在一些“经典”的前辈作家那里,即便是写一个短篇,也要积存并“开垦”大量的材料,以从中撷选最独特、最富表现力的东西。
所谓“精当”,必由大量舍弃而来,而舍弃的前提是具有大量丰厚的积存。
当今的文学“操练者”大都能侃几句“冰山”理论——( )。“省略”是个不那么轻巧的词儿,一个作家因为不了解而省略某些东西,其作品只会出现漏洞。
没有厚重深广的贮存和明锐犀利的洞察,谈何剔抉舍弃,谈何“水面上”与“水面下”?更何况大量舍弃的还在“八分之七”以外,蕴含在作品之下之后的“八分之七”也不仅仅是一堆生活事象,那里更重要的还有作家的人格修为、气质秉赋、灵性才情、魂魄血肉及其对人生、对时代、对自然、对艺术的领悟、发现与理解。
多年前曾有人指出某些“乡土诗”写得过实过满、具体物事堆砌过多、泥土味呛鼻、视野浑浊没有天空的弊病。而在一些充斥目下刊物的所谓都市及市民小说那里,我们看到的同样是一派不加节制、选择和提炼的俗世生活之流的率意截取,大量无新鲜感无独特性无目的指向的庸常细节的胡乱堆砌,没有景深,看不见天空,读者如入垃圾站或废旧物品市场,只感觉窒闷恶心、烦乱狂躁,冗赘繁杂的后面空洞单调如一片白地。
13.下面句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划线句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少了陶渊明的“两分梁甫一分骚”,清代张英的山林之志更多的是园林雅趣。
B.陈丹青先生认为,每个“个人”的品质是需要唤醒的,是需要锻造的。
C.《红楼梦》中,一人一个腔调,刘姥姥、林黛玉乃至焦大一开口,就是独特的话语,“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D.“直隶三书”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民国时期的直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编纂者居功至伟。
14.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不知道冰山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也不明白那水下的八分之七从何而来,意味着什么
B.他们知道冰山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却不明白那水下的八分之七从何而来,意味着什么
C.他们知道冰山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意味着什么,也明白那水下的八分之七从何而来
D.他们不知道冰山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意味着什么,却明白那水下的八分之七从何而来
15.比喻,能够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读者通过对喻体的认识,更好地理解被比喻对象,请结合语段内容,说说“白地”在这里具体指什么。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宛如、犹如等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考点10 图文转换(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考点10 图文转换(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考点10图文转换原卷版doc、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考点10图文转换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考点08 压缩语段(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考点08 压缩语段(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考点08压缩语段原卷版doc、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考点08压缩语段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考点07 补写句子(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考点07 补写句子(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考点07补写句子原卷版doc、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考点07补写句子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