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铅笔认真填涂考号。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1小题,每小题2分,共62分。
古宗祠建筑作为我国传统建筑中的典型类型,在选址、适应当地风环境等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因地制宜的地理哲学思想。我国浙江西部古宗祠分布较多,与北方宗祠坐北朝南不同,该地古宗祠并不全是坐北朝南,下图示意该地某村落宗祠位置。该宗祠充分利用微环境,提升了宗祠的舒适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该地宗祠并不全是坐北朝南可能是因为( )
①地貌复杂②降水较多③纬度较低④族人偏好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2. 为利用微环境来降低宗祠夏季内部闷热状况,该宗祠正门最合适的朝向是( )
A. 东B. 南C. 西D. 北
3. 仅从减轻冬季风对宗祠影响角度考虑、宗祠周边建筑( )
A. 西北侧密度小、高度低B. 西南侧密度大、高度高
C. 东南侧密度小、高度低D. 东北侧密度大、高度高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由于我国北方地区地处北半球中纬度,为获得好的光热资源故一般建筑坐北朝南,该地纬度较低,光热资源较北方地区更为丰富,因此不要求必须坐北朝南,③正确;该地位于浙江西部,地形复杂,为适应自然环境,只能依山而建,故有时宗祠并非完全是坐北朝南,①正确。与降水、族人偏好关系不大,②④不正确。故选B。
【2题详解】
从图中可知,该宗祠西临池塘,夏季池塘温度较低,风从池塘吹向朝西的正门,可缓解闷热状况,C正确,排除ABD。故选C。
【3题详解】
该地冬季盛行偏北风,仅从减轻冬季风对宗祠的影响而言,应将北侧建筑建得又高又密,这样挡风效果最好,D正确,排除ABC。故选D。
【点睛】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我省某地农业以发展畜牧业、林果业、庭院经济(农户利用庭院区域进行种养业、园艺、手工业等产业)、农家乐(农户向城市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为主,形成了下列问所示经济模式.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4. 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 )
A. 畜牧业、林果业、庭院经济、农家乐
B. 林果业、庭院经济、农家乐、畜牧业
C. 庭院经济、林果业、畜牧业、农家乐
D. 农家乐、庭院经济、林果业、畜牧业
5. 发展该农业经济模式的目的是( )
A. 促进商品粮生产
B. 将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C. 形成以畜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D. 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
【答案】4. D 5. D
【解析】
【4题详解】
结合图示因果关系分析,丙丁提供果、树叶,为甲提供果品,说明丙为林果业,丁为丙(林果业)提供粪肥,为甲提供蛋奶肉,说明丁为畜牧业,甲为农家乐,乙为庭院经济,D项正确,ABC错误;故选D。
【5题详解】
形成该农业模式为生态农业,减少废物排放,发展该农业经济模式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所以选D项。
【点睛】农、林、牧、副、渔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全面发展,依靠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可再生资源,充分利用其内部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换、各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共生、相养规律,减少了化肥、农药和动力的使用,降低了农业成本。
不同类型食物的碳足迹差异显著。图1示意某市1978~2015年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图2示意该市同期消费的食物产生的碳足迹结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1 图2
6. 该市1978~2015年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特点主要表现为( )
A. 植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下降,动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上升
B. 植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下降,动物源食物占比同步下降
C. 植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上升,动物源食物占比同步上升
D. 植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上升,动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下降
7. 碳足迹系数为某类食物产生的碳足迹与该类食物的消费量之比。下列食物中碳足迹系数最大的是( )
A. 粮食B. 蔬菜C. 禽肉D. 畜肉
8.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可行的饮食方式有( )
①保证营养需求的同时,将动物源食物消费保持在合理范围
②保持动物源食物占比,由水产品消费大幅度转向畜肉消费
②减少水果、蔬菜和禽肉的消费,增加畜肉消费
④增加水果、蔬菜和禽肉的消费,减少畜肉消费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答案】6. A 7. D 8. B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读图1可知,该市1978~2015年植物源食物(水果、蔬菜、粮食)占比由92%下降到约74%,动物源食物(奶类、蛋类、水产品、禽肉、畜肉)占比由8%上升到约26%,植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下降,动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上升,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题详解】
图2示意该市同期消费的食物产生的碳足迹结构变化。由题干“碳足迹系数为某类食物产生的碳足迹与该类食物的消费量之比”可知,某类食物碳足迹结构占比越大,其碳足迹系数越大。读图2可知,该市1978~2015年碳足迹结构占比最大的是畜肉,说明畜肉碳足迹系数最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题详解】
读图2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市1978~2015年碳足迹结构占比最大的是畜肉,即畜肉产生的碳足迹最多,从倡导绿色低碳生活角度,可行的饮食方式是减少畜肉消费,排除②③选项;从总体上看,该市1978~2015年动物源食物(奶类、蛋类、水产品、禽肉、畜肉)总体占比大于植物源食物(水果、蔬菜、粮食)总体占比,水果、蔬菜和禽肉碳足迹结构占比较小,综上,从倡导绿色低碳生活角度,可行的饮食方式是保证营养需求的同时,将动物源食物消费保持在合理范围,增加水果、蔬菜和禽肉的消费,减少畜肉消费,①④正确。故选B。
【点睛】碳足迹表示人类在生产和消费活动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它包括两部分:一是燃烧化石燃料(如家庭能源消费与交通)排出二氧化碳的直接(初级)碳足迹;二是人们所用产品从其制造到最终分解的整个生命周期排放出二氧化碳的间接(次级)碳足迹。
物流业是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产业之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障。研究表明,基尼系数可用于度量产业发展在空间上的平衡性,数值越高,表明产业在空间上的发展越不平衡。下图示意我国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的演变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图中代表我国东部地区物流业基尼系数的曲线是( )
A. 甲曲线B. 乙曲线C. 丙曲线D. 丁曲线
10. 影响我国物流业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A. 人口容量B. 经济水平C. 高校数量D. 交通设施
11. 推进物流业的技术革新主要有助于( )
A. 减少高技能员工B. 保障生态环境C. 消除运输成本D. 优化产业结构
【答案】9. D 10. B 11. D
【解析】
【9题详解】
据题干信息可知,基尼系数数值越高,表明产业在空间上的发展越不平衡。我国东部地区经济较全国平均、中部、西部更发达,物流业整体空间发展水平高,相对空间发展差异小,四条曲线中整体数值偏小的是丁曲线,反映物流业整体发展差异小,D正确;其他三个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对应的物流业发展水平差异大,所以基尼系数应较高,ABC错误。故选D。
【10题详解】
经济水平越高的地区,物流运输需求量越大,物流业空间分布越多越密集,B正确;人口容量与高校数量对物流运输业的影响十分有限,AC错误;交通设施是为物流业提供重要的基础,但决定物流业分布的还是货物运量,而货物运量与经济水平密切相关,D错误。故选B。
【11题详解】
减少高技能员工不利于产业技术革新,A错误;保障生态环境与推进物流业的技术革新无关,B错误;运输成本不能被消除,也无法消除,C错误;推进物流业的技术革新有利于物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优化物流产业结构,D正确。故选D。
【点睛】物流业是为保证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供给,由运输业、仓储业、通信业等多种行业整合的结果。
为充分发挥高校创新源头作用、优化高校创新创业环境、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上海、武汉等地积极规划建设大学城新模式——环高校创新圈。环高校创新圈以大学为中心,由校区、社区、景区、园区组成,为知识生产、转化与传播提供大量灵活的空间载体。下图示意环高校创新圈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环节适宜布局在( )
A. 校区B. 园区C. 景区D. 社区
13. 校城互动的主要目的是( )
A. 吸引人才安居B. 提升土地价值C. 优化创新环境D. 共享基础设施
14. 与传统大学城相比,环高校创新圈的创新之处在于( )
A. 优化环境B. 崇尚知识C. 注重生产D. 功能融合
【答案】12. B 13. A 14. D
【解析】
【12题详解】
由图可知,园区校企合作,以生产功能为主,是大学城产学研相结合、将知识投入生产的区域,适宜布局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环节,B 正确。校区主要承担高校的教学科研任务,A错误;景区以生态休闲为主,C错误;社区主要承担生活服务功能,D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校城互动是指大学的科教资源与城市的服务等功能协同发展,能够提高人才吸引力,提升人力资源优势,利于人才安居,A正确。环高校创新圈的建设可以提升土地价值、优化创新环境、共享基础设施,但均不是校城互动的主要目的,B、C、D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由图可知,环高校创新圈各功能区之间相互嵌入、混合交融、高度互动,实现了校际联通、校企合作、校城互动、校景交融,D正确。A项主要体现在景区,B项主要体现在校区,且传统大学城也具备,C项主要体现在园区,排除ABC;故选D。
【点睛】校城互动中高校利用其对人才的吸引力优势,发挥汇聚优秀人才的蓄水池与聚宝盆的功能,进而成为城市吸引人才的重要管道。在筑巢引凤的同时,城市也从产业转型提升、平台建设、社会文化氛围等层面创造条件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人才才能的发挥提供用武之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与舞台。
在天气晴朗的山地区域,风向、风速昼夜间都有明显的变化,形成山谷风现象。图为湟水谷地某地段山谷风一定时间内风向频数及风速日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关于该地山谷风风速大小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 山风大于谷风;夜间坡谷温差大B. 谷风大于山风;夜间坡谷温差大
C. 山风大于谷风;白天坡谷温差大D. 谷风大于山风;白天坡谷温差大
16. 据图判断,湟水谷地该地段山风转为谷风的时间及风向变化是( )
A. 11:00偏西风转偏东风B. 11:00偏东风转偏西风
C. 24:00偏西风转偏东风D. 24:00偏东风转偏西风
【答案】15. D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地白天为偏东风(谷风) ,坡谷温差大,风速较大;夜晚为偏西风(山风),坡谷温差小,风速较小。因此,谷风大于山风是由于白天坡谷温差大所致,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6题详解】
夜晚,山坡降温比山谷快,近地面气流由山坡流向山谷,形成山风,白天,山坡比山谷升温快,近地面气流由山谷流向山坡,形成谷风。读图可知,湟水谷地山风转为谷风,即由偏西风转为偏东风的时间为11:00,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山谷风白天吹谷风(从谷底吹往山顶),晚上吹山风。其主要原理是:山顶与谷底附近空气的热力差异。白天山顶受热多,空气增温,气压低,所以风从气压高的谷底往上吹,晚上正好相反。
倒暖锋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特殊天气类型,一般出现在强寒潮过境2~3天后。下图示意某次倒暖锋过境时亚洲局部地区近地面气压形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图中低压系统的主要成因是( )
A. 山地海拔高故气压低B. 天气炎热对流旺盛
C. 气流被迫拾升成低压D.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18. 与影响我国的一般暖锋相比,倒暖锋的不同点有
①过境地区气温升高②锋前锋后均有降水
③移动方向整体相反④过境地区气压降低( )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19. 倒暖锋常常带来降雪天气,图中所示倒暖锋的主要水汽来源是( )
A. 北冰洋B. 鄂霍次克海C. 黄海D. 日本海
【答案】17. D 18. B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图中的低压系统在近海处,而此时陆地高压势力很强,据高压所在的位置可判断是亚洲高压,此时为北半球冬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冬季海洋降温幅度小,气温较高,所以在图中近海海域形成低压系统,D正确;低压系统在近海海域附近,海拔低,A错误;此时为北半球冬季,气温低,B错误;此低压系统与暖空气被迫抬升无关,C错误。故选D。
【18题详解】
暖锋过境时气温也会升高,与倒暖锋没有不同,①错误;据图示信息可知在锋面以北(锋后)和锋面以南(锋前)都有雨区分布,说明倒暖锋锋前锋后均有降水,而暖锋的降水在锋前,②正确;影响我国的一般暖锋的移动方向是由南向北,而本次倒暖锋锋面移动方向是由北向南,方向整体相反,③正确;倒暖锋和暖锋过境地区气压都有所降低,④错误。②③正确,故选B。
【19题详解】
由材料“东北地区的一种特殊天气类型”结合天气形势图可知,来自鄂霍次克海上空的暖湿气流(倒暖锋的水汽),由北向南输送并与冷空气相遇,产生降水(降雪),B正确;北冰洋距离图中倒暖锋位置过远,水汽来源不可能是北冰洋,A错误;日本海、黄海位于锋面以南,不可能带来水汽,C、D错误。故选B。
【点睛】冷锋过境常带来大风、降温、雨雪天气,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暖锋过境常带来持续性阴雨天气,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其中植被线形沙丘是该沙漠的主要沙丘形态。植被线形沙丘一般是在呈锐角的双向风作用下风沙沿合成风方向堆积而成,其形成过程经历四个阶段:a灌丛沙丘—b风影灌丛沙丘—c垄状沙链—d植被线形沙丘。图示意植被线形沙丘形成演化过程的四个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不同区域线形沙丘走向不同,主要反映各区域( )
A. 植被类型不同B. 盛行风向不同
C. 降水量不同D. 沙源不同
21. 植被线形沙丘形成过程中,其沙源主要( )
A. 来自上风向B. 来自两侧
C. 先源于上风向,后源于两侧D. 先源于两侧,后源于上风向
22. 形成植被线型沙丘的双向风,当两侧风力不等时( )
A. 强风的一侧坡面较陡B. 强风的一侧坡面较短
C. 脊线偏向于强风-一侧D. 脊线偏向于弱风一侧
【答案】20. B 21. C 22. D
【解析】
【20题详解】
由题中材料可知,植被线形沙丘一般是在呈锐角的双向风作用下风沙沿合成风方向堆积而成,所以沙丘走向与合成风方向有关,B正确;植被类型、降水量、沙源不影响沙丘走向主要影响沙丘大小、固定程度和规模大小,A、C、D错误。故选B。
【21题详解】
由图中所示,图a、b中显示出沙源来源于合成风上风向,图c、d中显示出沙源来自于两侧,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
【22题详解】
当两侧风力不等时,强风的一侧沙粒爬升较多,表现为坡度减缓,坡面较长,A、B错误;由于强风风力较大,导致合力方向会向弱风一侧倾斜,因此脊线偏向于弱风一侧,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沙丘的延长方向与起沙风合成风的方向基本平行,呈长条垄状展布,可达数十千米长,几十甚至上百米高,几百米宽。沙源丰富时形成复合型纵向沙垄。
地质工作者在流经青藏高原东部的澜沧江某干流河段附近发现一处古河道(图-a),古河道上存在一处堆积物高地,主要由棱角状碎石及砂土构成。为研究古河道的演化过程,工作者在达德沟口附近某处(海拔3244m)开挖人工剖面(图-b)。河流中沉积物的粒径大小受水动力制约,水动力减弱沉积物为黏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堆积物高地中的碎石及砂土主要来源于( )
A. 古河道B. 澜沧江C. 达德沟D. 软流层
24. 推断该剖面形成过程中大致经历了( )
A. 1~2次洪水B. 2~3次洪水
C. 3~4次洪水D. 1~2次干旱
25. 以下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①河流改道②高地初步形成③弯曲河道形成④河湖相沉积交替出现
A. ②③④①B. ①②④③C. ②④①③D. ③②④①
【答案】23. C 24. B 25. D
【解析】
【23题详解】
由于古河道上存在一处堆积物高地,主要由棱角状碎石及砂土构成,因此可以判断出堆积物高地中的碎石以及沙土磨圆度相对较差,说明其不是来源于河流,因为河流的沉积物磨圆度很好,AB错误。软流层为岩浆,软流层不是堆积物高地中的碎石及砂土主要来源,D错误。由于达德沟海拔较高,所以达德沟的固体碎屑物可能会移动到古河道上进行堆积,因此堆积物高地中的碎石及砂土主要来源于达德沟,C正确,故选C。
【24题详解】
当出现洪水时,水量较大,流速较快,因此洪水会带来大量的砾石,砾石在地层沉积会产生河流相砾石,所以河流相砾石的数目能够代表洪水次数,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该剖面有2~3个河流相砾石层,因此该剖面形成过程中大致经历了2~3次洪水,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5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图中古河道为弯曲的,因此可以判断出弯曲河道先形成,弯曲河道形成后导致高地初步的形成,由于高地的初步形成,河湖向沉积交替出现,并且最终河流发生改道,形成现如今的澜沧江干流,所以以下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③②④①,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堆积物是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通过快速侵蚀、搬运形成的产物,它包含着大量地质条件的形成、运动和堆积过程的信息。
我国西北地区有诸多大型闭合沉积盆地,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等,它们形成各自独立的水循环系统,盆地内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多次转化是区内水资源循环的基本方式,并使得水资源可以多次利用,增加了可用水资源量,但随着转化次数的增多,水质越来越差,盐碱度也不断增高。下图是我国西北地区某内陆盆地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 尾闾湖的水资源最终来自( )
A. 高大山体截留水汽B. 山间盆地集聚水分
C. 冲积平原地下水补给D. 冲积平原河流补给
27. 内陆盆地地表水和地下水会多次发生转化,图中地下水转化成地表水的地点是( )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
28. 在某些内陆盆地,人类的开发利用使最终汇入尾闾湖的地下水盐碱度下降,这是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地下水的( )
A. 水量B. 水位C. 流向D. 流速
【答案】26. A 27. B 28. B
【解析】
【26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陆盆地处于高大山系之间,由于高大山脉对于暖湿气流的截留能力更强,将其转化为山地降水,A正确;而山间盆地的积聚水分也是来自于山脉阻挡后的降水或冰川融水,B错误;冲积平原地表水、地下水最初也是来自于山脉对水汽的阻挡,C、D错误。综上,本题选A。
【27题详解】
高山冰雪融水下渗,地下水向山麓渗流,遇到不透水层后,沿断层出露地表。①处的地层有裂隙,地下水转化为地表水;②处有断层和不透水岩层,来自高山的地表径流会沿着断层下渗,形成地下水;③④之间分布着不透水岩层,因此向山麓渗流的地下水会在③处出露地表,由地下水转化为地表水。综上,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本题选B。
【28题详解】
由图文材料可知,尾闾湖的盐碱主要来自地下水,由于人类活动如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地下水位升高,地下水的盐碱一部分在沿途地表通过蒸发析出,一部分流入尾闾湖,导致最终进入尾闾湖的水体盐碱度下降,B正确;地下水盐碱度与地下水水量关系不大,A错误;流向、流速不会使盐碱度降低,C、D错误。故正确选项为B。
【点睛】河流的补给形成有:降水补给、冰川融水补给、积雪融水补给、湖泊补给、地下水补给。
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相关学者通过野外实地调查获取我国某山地南北向穿越样线多个采样点的植被序列数据,得出了该地区物种丰富度及相关要素变化图,图中物种丰富度为每个样点的物种丰富程度。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9. 据图推测该地区位于我国( )
A. 横断山区B. 昆仑山脉C. 南岭山脉D. 秦巴山地
30. 由南向北亚热带物种减少,温带物种增加,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纬度升高②海拔升高③降水增多④光照变弱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31. 推测甲山地林线海拔大致为( )
A. 800~1200米B. 1200~1600米C. 1600米以上D. 不好确定
【答案】29. D 30. A 31. C
【解析】
【29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区亚热带物种丰富度自北向南递增,温带物种自北向南递减,则可推知该地区位于亚热带物种与温带物种交融之处,即该地区位于我国南北分界处,我国南北分界线为秦岭淮河一线,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0题详解】
读图可知,由南向北亚热带物种减少,温带物种增加,气温变低、降水减少的水热条件变化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对该地区南北水热差异影响较大的是纬度和海拔,①②对;自南向北或者自低海拔向高海拔,降水并不一定减少,光照也可能增强,③④错。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1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山地海拔高处的温带物种丰富度和总物种丰富度还很高,且由第1题分析可知该地区为秦巴山地,故可推测林线海拔大致为1600米以上,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界限。
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1月0℃等温线的界限。
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8分。
3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登巴萨市是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最大城市,也是巴厘省首府。该岛降水丰富且季节变化大。巴厘岛是世界著名旅游岛,每年7月到8月是登巴萨旅游的最佳时间。下图分别示意巴厘岛位置和登巴萨市的气候变化。
(1)推测登巴萨夏季日降水的特征。
(2)分析登巴萨4月气温全年最高的原因。
(3)分析登巴萨11月至次年3月降水丰富的原因。
(4)从气候角度分析每年7月到8月是登巴萨旅游最佳时间的原因。
【答案】(1)午后傍晚多对流雨;降水量大。
(2)降水较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高度较大。
(3)11月到次年3月,赤道低压位于南半球,气流上升,降水丰富;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形成西北季风,从海洋带来充足水汽,降水丰富。
(4)此时段太阳直射北半球,巴厘岛太阳高度较小,且受来自澳大利亚的冷空气北上影响,气温较低;赤道低压位于北半球,降水较少,适合旅游。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登巴萨市的气温降水资料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降水及其影响因素、气温及其影响因素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相关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巴厘岛地处低纬,为热带雨林气候。气温高,午后地表水体强烈蒸发,对流上升形成对流雨,降水量较大。
【小问2详解】
巴厘岛位于南半球,应当地夏半年,尤其在12月、1月、2月气温较高,由图可知,当地12月、1月、2月登巴萨降水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导致气温相对较低。4月份,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且降水较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较高。
【小问3详解】
降水主要从大气环流的角度进行分析。由登巴萨的纬度位置可知,当地主要受赤道低压和信风带控制。11月至次年3月,气压带风带南移,赤道低压带位于南半球,登巴萨附近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该时间段内,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西北季风,从海洋带来充足水汽,使登巴萨降水丰富。
【小问4详解】
登巴萨为热带气候,且由材料“该岛降水丰富且季节变化大”可知,旅游最佳时间应选择气温相对凉爽、降水较少的季节。每年7月至8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巴厘岛(位于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较小,且受来自澳大利亚北上冷空气的影响,气温较低;且该月份,气压带风带北移,赤道低压带位于北半球,降水较少,适合旅游。
3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长白山是一座休眠中的活火山,山顶是火山喷发自然形成的火山口湖,也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江之源。因为它所处的位置高,水面海拔达2150米,所以被称为“天池”。(下图)
材料二饮用天然矿泉水是指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的或经钻井采集的,含有一定量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在一定区域内未受污染的水;在通常情况下,其化学成分、流量、水温等动态指标在天然周期波动范围内相对稳定。长白山(北纬41.35°~42.25°)因其自然环境和地质条件独特,被国际饮水资源保护(IFPDW)组织列为全球三大天然矿泉水富集地之一。
(1)简述长白山天池的形成过程。
(2)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在长白山优质天然矿泉水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有人说,瀑布倒退可能会导致长白山天池消失,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火山喷发形成火山锥;火山锥顶部冷却萎缩下陷形成火山口;雨水等水源汇集在火山口形成湖泊。
(2)气候:丰沛的降水、积雪融水为矿泉水的形成提供了水源补给保障;植被:提供了良好的水源涵养条件,增大了地下水下渗量:土壤、岩层:经深厚腐殖土、火山灰、火山碎屑岩、玄武岩等层层过滤,地下水在长期深层循环过程中,溶解了玄武岩中的有益矿物成分和微量元素:地形地质:(受火山活动影响)断裂构造发育,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遇断裂处以泉的形式出露地表。
(3)赞同,瀑布溯源侵蚀,不断向上游后退并和天池边缘相连,导致天池水大量外泄并最终消失:风化、侵蚀、生物遗体等堆积物使天池淤积,使湖泊容量降低。不赞同,构成天池的岩浆岩质地坚硬不易被侵蚀,瀑布溯源侵蚀的速度比较缓慢;长白山是活火山,下一次火山喷发又会在原有火山口上形成新的湖泊。
【解析】
【分析】本题以长白山天池为材料,涉及天池形成过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以及河流地貌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长白山是一座休眠中的活火山,山顶是火山喷发自然形成的火山口湖”可知,长白山是休眠火山,火山喷发形成火山锥,火山锥的中间岩浆通道冷却下来,形成火山口;雨水和地下水等在火山口汇聚,形成湖泊。
小问2详解】
长白山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风受到地形的抬升作用,降水多,丰沛的降水为矿泉水的形成提供了水源补给保障;冬季降雪春季融化,为矿泉水提供了丰沛的水源。植被覆盖率高,提供了良好的水源涵养条件;是我国重要的林区,森林茂密,枯枝落叶多,茂密的林冠和大量的枯枝落叶减弱了大气降水产生的径流强度,增大了下渗量,并减小了地下水季节性变化幅度。火山活动形成大量的玄武岩,使地表水经深厚腐殖土、火山灰、火山碎屑岩、玄武岩等慢慢过滤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在长期深层循环过程中,溶解了玄武岩中的有益矿物成分和微量元素。受火山活动影响形成独特的地质构造,断裂构造发育,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遇断裂处以泉的形式出露地表。
【小问3详解】
赞同:瀑布发生溯源侵蚀,导致瀑布不断向上游后退,与天池相连,导致天池的天然堤坝被侵蚀,湖水大量外泄,导致湖泊消失;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带来大量碎屑物质,湖泊中生物带来大量生物残体,在湖泊中大量沉积,导致湖泊容量减小。
不赞同:构成天池的岩石为岩浆岩,岩性较坚硬,不易被侵蚀,瀑布的溯源侵蚀作用较慢;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长白山是活火山,下一次火山喷发的时候,会在原火山口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火山口,发育新的湖泊。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