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解析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耳二,鼻孔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填入答题卡中,每题 2 分,共 50 分)
1. 下列关于人体所需能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人体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都需要消耗能量
B. 人体所需的能量是营养物质分解释放的
C. 能量除了供给人体进行生命活动外,对于维持体温也非常重要
D. 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都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详解】A.人体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都需要消耗能量,人体所需能量约70%来源于糖类,人体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走路、消化和呼吸等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类,A正确。
B.人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出人体所需的能量,B正确。
C.呼吸作用通过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除了能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外,还能维持正常的体温,C正确。
D.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其中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并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是维生素、水和无机盐不能提供能量,D错误。
故选D。
2. 良好的饮食习惯与均衡的营养能够保证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图一为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二曲线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被消化的程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一I层食物中淀粉的消化过程可用图二中曲线①表示
B. 图一Ⅱ层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适量食用可预防坏血病
C.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要适量多吃图一中Ⅲ、Ⅳ层食物
D. 图一中V层食物最初被消化的部位是图二中的乙部位
【答案】D
【解析】
【分析】1.为了做到合理营养,按图一“平衡膳食宝塔”均衡摄取五类食物:Ⅰ层是谷类;Ⅱ层是蔬类水果类;Ⅲ层鱼、肉、蛋类;Ⅳ层是豆奶类;Ⅴ层是油脂类。
2.图二中横坐标依次表示消化道的各个器官,其中甲是咽和食道,乙是胃,丙是小肠;纵坐标表示食物未被消化的程度,曲线表示①表示淀粉的消化过程、②表示蛋白质的消化过程、③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
【详解】A.图一中Ⅰ层食物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的消化开始于口腔,符合图二中的①曲线,A正确。
B.缺乏维生素易患坏血病,图一Ⅱ层食物是果蔬类,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适量食用可预防坏血病,B正确。
C.蛋白质是构建和修复人体的重要原料,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对蛋白质的需求大,要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故应多吃图一中Ⅲ、Ⅳ层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C正确。
D.图一中Ⅴ层食物中主要含有脂肪,脂肪最初被消化的部位是图二中的丙部位(小肠),D错误。
故选D。
3. 下列关于人体各系统组成与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
B.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
C. 神经系统脑和脊髓组成,主要功能是调节各项生命活动
D. 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主要功能是完成运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1)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道可分为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腺。
(2)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
(3)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
(4)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骨连结)和肌肉组成的。
【详解】A.由分析知,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A正确。
B.由分析知,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B正确。
C.由分析知,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主要功能是调节各项生命活动,C错误。
D.由分析知,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骨骼包括骨和骨连结,主要功能是完成运动,D正确。
故选C。
4. 某实验小组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将三支试管均放置37℃的温水中,约10分钟后,分别向试管中滴加2滴碘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和丙对照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消化中的作用
B. 该实验说明了唾液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C. 滴加碘液后,颜色变蓝的是甲,颜色变浅蓝的是丙
D. 该实验说明了37℃是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即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表达和交流。
(2)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详解】A.人体口腔中的牙齿和舌能够起到咀嚼和搅拌的作用。结合题图可知,甲(馒头碎屑、充分搅拌)和丙(馒头块、不搅拌)对照,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消化中的作用,A正确。
B.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该实验能够说明淀粉的消化与唾液、舌和牙齿都有关,但不能说明唾液可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B错误。
C.实验中,甲试管加入了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在适宜的温度下,将淀粉全部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液不变蓝,因此该试管滴加碘液后不变蓝;乙试管加入了清水,清水不能将淀粉分解。因此,该试管中有淀粉存在,滴加碘液后变蓝;丙试管中加入了馒头块而且不搅拌,唾液与馒头中的淀粉没有充分混合,唾液不能把淀粉全部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变浅蓝。所以,滴加碘液后,颜色变蓝的是乙,颜色变浅蓝的是丙,C错误。
D.该实验的变量不是温度,因此不能说明37℃是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D错误。
故选A。
5. 人的七窍,指头面部的七个孔窍(眼二、耳二,鼻孔二、口一),其中鼻腔的作用不包括( )
A. 气体进出体内的主要通道B. 感受化学气味的刺激
C. 气体交换的器官D. 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空气
【答案】C
【解析】
【分析】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呼吸道是气体的通道,并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但是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详解】AD.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呼吸道保证了气体的畅通。鼻腔是呼吸道的起始部位,其中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黏液可以粘住灰尘,对空气又清洁作用;鼻黏膜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AD不符合题意。
B.鼻腔内部的黏膜上有嗅觉细胞,能接受化学气味的刺激,能使人嗅到各种气味,B不符合题意。
C.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C符合题意。
故选C。
6. 下表列出了四种食物可食用部分(各100克)营养物质的含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多吃食物甲有利于预防夜盲症和贫血症
B. 经常牙龈出血的人,可以多食用食物乙
C. 佝偻病患者可多吃食物丙来辅助治疗
D. 食物丁不含维生素,所含能量极少,营养价值很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食物所含的六类营养物质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其中糖类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脂肪是人体内重要的备用能源物质。
【详解】A.食物甲中含有的维生素A、铁最丰富,有利于防治夜盲症和贫血症,故A正确。
B.食物乙中含有的维生素C最丰富,适合经常牙龈出血的人食用,故B正确。
C.食物丙中含有的钙最丰富,适于佝偻病和骨质疏松症患者食用来辅助治疗,故C正确。
D.食物丁含有的糖类最多,是主要的供能物质,故D错误。
故选D。
7. 肠道显微胶囊是一种用于诊断胃肠道疾病的可吞咽式小型设备(如图甲),它可以短时间捕捉到消化道内的三维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胃部检查时,显微胶囊经过的结构①是食道。
B. 显微胶囊能检测结构②的病变情况
C. 显微胶囊可进入结构③,此处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
D. 若结构⑤病变,则它分泌进入消化道的胰岛素会减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图乙中:①食道、②肝脏、③大肠、④胃、⑤胰腺、⑥小肠。
【详解】A.人体的消化道从上到下,依次是: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所以胃部检查是,显微胶囊可依次经过口腔→咽→食道→胃,所以,胃部检查时,显微胶囊经过的结构①是食道,故A正确。
B.②肝脏位于消化道外,所以显微胶囊不可能进入结构②,故B错误。
C.③是大肠,⑥是小肠,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故C错误。
D.⑤为胰腺,胰岛是胰腺的一部分,属于内分泌系统,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分泌后直接进入血液,故D错误。
故选A。
8. 如图是人体某处血液流速变化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人体内三种不同类型的血管,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血管Ⅰ的管壁最厚,弹性大,血流速快
B. 血管Ⅲ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
C. 血管Ⅰ大多分布于人体较深部位,内有较多瓣膜防止血液倒流
D. Ⅱ内血液流速最慢,管腔很细,红细胞在此处单行通过
【答案】C
【解析】
【分析】(1)把血液从心脏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叫做动脉;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血液在三种血管内的流动方向一般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2)根据图中血液流速变化,Ⅰ血流速度快,是动脉;Ⅱ内血液流速最慢,是毛细血管;Ⅲ内血液流速较慢,是静脉。
【详解】A.血管Ⅰ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的动脉,管壁最厚,弹性大,血液速度最快,故A正确。
B.血管Ⅲ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静脉,管腔最大,管壁薄,血流速度较慢,弹性较小,故B正确。
C.血管Ⅰ动脉大多分布于人体较深部位,其内没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故C错误。
D.血管Ⅱ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管壁最薄,仅由一层上皮细包构成,管腔最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最慢,适于物质交换,故D正确。
故选C。
9. 观察如图,分析找出其中不正确的说法是( )
A. 图甲曲线BC段的变化中,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由大变小
B. 从营养平衡角度看,图乙属于合理膳食
C. 图丙可以表示唾液淀粉酶在不同温度下催化能力的变化
D. 图丁表示饭后半小时,进出小肠的血液内四种物质的相对含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1)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2)合理营养的含义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各种营养素与身体对这些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平衡,既不缺乏,也不过多。
(3)酶发挥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温度太低或太高都会使酶的活性降低。
(4)血液流经不同的器官,由于不同的器官的作用不同,所以当血液流经这些器官时,发生的变化也是不同的。
【详解】A.由图甲可知,纵坐标表示肺内气压,横坐标表示呼吸时间,AB段的肺内气压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曲线BC段肺内气压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呼气时,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肋间外肌舒张,胸骨下移,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缩小,使胸廓容积缩小,A正确。
B.根据“平衡膳食宝塔”均衡地摄取五类食物,“平衡膳食宝塔”是根据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为各类食物的大致比率,并以直观的宝塔形式表现出来,在“平衡膳食宝塔”底层的食物需要量最多,越往上需要量越少,最顶端需要量最少。由下往上第一层为谷类,主要是提供淀粉等糖类,能提供能量;第二层为瓜果蔬菜类,主要提供维生素无机盐;第三层为肉类等动物性食品,第四层为奶制品,豆制品,均主要提供蛋白质;第五层为油脂类,需要量是最少的,图乙所示的蛋奶类过多,B错误。
C.低温和高温都会影响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发挥,低温会抑制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高温会使唾液定粉酶失去活性。因此,图丙可以表示唾液淀粉酶在不同温度下催化能力的变化,C正确。
D.饭后半小时,流经小肠的血液,由于吸收作用,流出小肠的血液中葡萄糖等营养物质比流入小肠的多;由于小肠处组织细胞呼吸作用,血液中氧气给组织细胞,因此流出小肠的血液比流入小肠的血液氧含量下降,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同时经过小肠处物质交换,流出小肠的血液比流入小肠的血液中尿素(形成于肝脏)等代谢废物基本不变,与图丁各物质变化相吻合,D正确。
故选B。
10. 了解急救方法对于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对煤气中毒导致昏迷的患者急救时,应先将其移至通风处
B. 对溺水者急救时,应先保证其呼吸道畅通,再进行心肺复苏
C. 非处方药在使用之前,不用阅读药品说明书,因为非处方药都是安全的
D. 对动脉出血的外伤患者急救时,应按压或捆扎伤口的近心端止血
【答案】C
【解析】
【分析】当你遇到某人因意外事故而突然停止呼吸和心跳时,应首先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心脏停止的病人也伴随着呼吸停止,因此在做心脏挤压时要同时进行人工呼吸,以恢复病人肺的通气,达到通过肺换气来改善全身缺氧,促进呼吸中枢功能的恢复,从而产生自主呼吸。
【详解】A.发现有人煤气中毒,导致昏迷的患者,应该迅速关紧煤气阀,打开门窗通风,降低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再将其快速移到通风处开展救治,A正确。
B.溺水者由于长时间处于水下,呼吸道可能被水堵塞,导致窒息。在进行心肺复苏之前,必须首先保证呼吸道的畅通,否则即使进行了心肺复苏,也无法使氧气进入肺部,无法起到有效的急救作用,B正确。
C.非处方药虽然相对安全,但仍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或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使用。药品说明书是了解药品性质、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的重要信息来源,不阅读说明书就随意使用药品可能会带来安全隐患,C错误。
D.动脉是指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动脉出血的特点是:血液鲜红、血流速度快,呈喷射状。因此,对动脉出血的外伤患者急救时,应按压或捆扎伤口的近心端止血,D正确。
故选C。
11. 如图是哺乳动物心脏解剖图。下列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
①[I]动脉瓣可防止静脉血逆流回[b]左心室
②[II]房室瓣可防止动脉血逆流回[a]右心房
③[b]左心室壁最厚与将血液泵入[3]主动脉并运送至全身相适应
④扎紧[2]下腔静脉,向[1]上腔静脉注水,水从[4]肺动脉流出
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中,1上腔静脉、2下腔静脉、3主动脉、4肺动脉、a右心房、b左心室、Ⅰ动脉瓣、Ⅱ房室瓣。
【详解】①图中Ⅰ位于主动脉和左心室之间,为动脉瓣,可防止动脉血逆流回b左心室,说法错误;
②Ⅱ位于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为房室瓣,可防止静脉血逆流回a右心房,说法错误;
③心脏有四个腔,其中左心室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距离最远,需要的动力最大,因此左心室壁最厚,故b左心室壁最厚与将血液泵入3主动脉并运送至全身相适应,说法正确;
④心脏注水过程中,扎紧下腔静脉,从上腔静脉灌水入心脏,水在心脏内流动的途径是: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流出,故扎紧2下腔静脉,向1上腔静脉注水,水从4肺动脉流出,说法正确;
因此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2. 下表所列实验的相关操作与实验目的对应错误的是( )
A. AB. BC. C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1)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的差别是呼出的气体比环境中的气体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2)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是紫色,维生素C可以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在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水果汁,在滴加高锰酸钾溶液,滴入的越少,说明水果汁中含的维生素C越多。
【详解】A.人体吸入的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含量是0.03%,而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是4%,在两个集气瓶中分别伸入一根点燃的细木条,无法判断两瓶气体中有无二氧化碳,因此不能达到所要的目的,检测二氧化碳可通入澄清的石灰水,A错误。
B.在装有新鲜血液的试管内加入质量分数为5%的柠檬酸钠溶液可以防止血液凝固,血液出现分层现象后认识血液的组成,B正确。
C.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相等量的水果蔬菜的汁液,滴入0.01%高锰酸钾溶液,滴的高锰酸钾溶液量越多,证明维生素C的含量越少,C正确。
D.膝跳反射实验:一位同学作为受试者坐在椅子上,一条腿放松,另一条腿自然地搭在这条腿上;另一位同学用手掌内侧的边缘,迅速叩击一下受试同学上面那条膝盖下面的韧带,同时观察到这条腿有迅速前伸反应,D正确。
故选A。
13. “切脉”是中医常用的诊疗手段。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切脉”切的是动脉,其管壁厚,管腔小(与静脉相比),弹性大
B. 动脉内壁的动脉瓣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功能
C. 正常人脉搏的次数可以反映心跳的次数
D. 动脉中流动的血液不一定都是动脉血
【答案】B
【解析】
【分析】1.血管是人体内血液流动的管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将血液从心脏送到全身各处的血管是动脉,将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的血管是静脉,毛细血管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
2.动脉血管的管壁较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大多动脉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静脉血管的管壁较薄、弹性小,血流速度慢。
【详解】A.“切脉”切的是动脉(桡动脉)。与静脉相比,动脉的管壁厚,管腔小,弹性大,A正确。
B.同侧心室与动脉之间,有防止血液倒流的动脉瓣,这有利于保证血液按照心室到动脉的方向流动。动脉内壁没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B错误。
C.脉搏即动脉搏动,动脉随着心脏有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动脉管壁相应的出现扩张和回缩的搏动。正常人的脉搏的次数与心跳的次数是一致的。所以,正常人脉搏的次数可以反映心跳的次数,C正确。
D.并不是所有的动脉内都流动脉血,如肺动脉内流的是静脉血,D正确。
故选B。
14. 晓明爸爸驾驶汽车在路上行驶,突然发现一只小狗跑到路中央,他立刻踩下刹车。对于该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 其神经中枢在脊髓中
C. 传出神经是视神经
D. 属于非条件反射
【答案】A
【解析】
【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也称为简单反射,如:缩手反射等;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正确。
B.分析题干可知爸爸的这种反应属于条件反射,中枢在大脑皮层,错误。
C.爸爸看见小狗急刹车,感受器是视网膜,视神经是传入神经,错误。
D.晓明爸爸驾驶汽车在路上行驶,突然发现一只小狗跑到路中央,他立刻踩下刹车。这是大脑皮层参与的条件反射,错误。
故选A。
15. 2023年世界献血者日的主题是“捐献血液,捐献血浆,分享生命,经常分享”。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血液的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
B. 血液和心脏、血管共同构成了血液循环系统,进行人体内物质运输
C. 血浆主要具有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功能
D. “捐献血液,分享生命”,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答案】C
【解析】
【分析】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血液的成分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详解】A.血液的成分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A正确。
B.血液循环系统有心脏和血管组成,其中血管是血液运输的管道系统,心脏是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血液(运输载体)、血管(运输管道)和心脏(动力器官)构成了血液循环系统,B正确。
C.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输养料和废物,运载血细胞,C错误。
D.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在没有同型血的紧急情况下,AB血型的人可以少量接受任何血型,但只能输给AB型血,O型血可以少量输给任何血型的人,但只能接受O型血,D正确。
故选C。
16. 如图为人体的泌尿系统组成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尿液的形成及排出途径:①→②→③→④
B. 肾静脉中流动的是尿素含量较少的静脉血
C. 人体每天形成原尿180升、尿液1.5升,因为②的重吸收作用
D. 人体排尿,不仅能排出废物,还能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答案】C
【解析】
【分析】泌尿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其中主要的器官是肾脏。肾脏主要作用是形成尿液;输尿管能输送尿液至膀胱;膀胱具有暂时储存尿液的作用;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人就产生尿意,而尿道的功能是排出尿液。因此,尿液形成后,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储存。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人就会产生尿意。排尿时,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分析图可知:①肾脏、②输尿管、③膀胱、④尿道。
【详解】A.尿液的形成及排出途径:①肾脏→②输尿管→③膀胱→④尿道,故A正确。
B.尿素属于代谢废物,因此一般情况下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后,血液中尿素的含量会增加,但是血液流经肾脏后尿素含量较少,因为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当血液流经肾脏时经过肾小球时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尿液被排出体外,导致从肾静脉流出的血液中尿素含量最少。因此,肾静脉中流动的是尿素含量较少的静脉血,故B正确。
C.人体每天形成原尿180升、尿液1.5升,因为肾脏的肾单位中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②是输尿管,故C错误。
D.人体排出尿液,不仅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含量,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有重要的作用,故D正确。
故选C。
17. 我们在天气炎热或运动中会大量出汗,这与遍布全身皮肤的230多万个汗腺有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最主要的排泄器官
B. 人体通过汗腺能排出部分尿素、无机盐和水等物质
C. 汗腺位于皮肤角质层,汗液的蒸发有助于体温调节
D. 皮肤的表皮内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能够感受外界的冷、热、痛、触等刺激
【答案】B
【解析】
【分析】皮肤由表皮和真皮两部分组成;表皮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是已经角质化的细胞,生发层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增生能力;真皮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以及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
【详解】A.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但不是最主要的排泄器官,最主要的排泄器官是肾脏,故A错误。
B.人体通过汗腺汗腺分泌汗液,汗液中含有多余的水分、无机盐和尿素等,所以皮肤能够排出废物,因此人体通过汗腺能排出部分尿素、无机盐和水等物质,故B正确。
C.汗腺位于皮肤的真皮层,故C错误。
D.皮肤的表皮内没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而真皮内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能够感受外界的冷、热、痛、触等刺激,故D错误。
故选B。
18. 下图所示的曲线表示人体血液中某种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若②为脑部毛细血管,则曲线代表的是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
B. 若②为肺泡处的毛细血管,则曲线代表的是氧气的含量变化
C. 若②为肾小管处的毛细血管,则曲线可代表尿素的含量变化
D. 若②为小肠绒毛内毛细血管,则曲线可代表营养物质的含量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血液在循环过程中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的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因此血液流经人体的某一器官后其成分会发生变化。图示中的曲线表示人体血液中某种成分含量的变化。
【详解】A.血液流经脑组织处毛细血管时,由于组织细胞里氧气的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少,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多,因此血液中的氧气就扩散到组织细胞里,细胞里的二氧化碳就扩散到血液里,这样,血液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A正确。
B.血液通过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时,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由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气较多、二氧化碳较少的动脉血;因此如果③内流动脉血,①内流静脉血。B正确。
C.肾小球的一端连着入球小动脉,另一端连着出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里都流动脉血;当血液经过肾小管处的毛细血管后,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尿素的含量会降低,C错误。
D.如果曲线表示小肠绒毛内毛细血管,由于血液流经小肠后,吸收了营养物质,营养物质增加,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使掌握各个器官的功能。
19. ICL晶体植入手术可以矫正近视,其原理可以理解为在眼球的虹膜后面、晶状体前面植入一个柔软超薄的“隐形眼镜”(如图),以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小曼通过此手术对近视进行了矫正,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手术前,小曼看不清远处物体是因为物像落到视网膜后方
B. 植入小曼眼球的ICL晶体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C. ICL晶体应该与眼球的虹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一样,是无色透明的
D. 近视矫正的首选措施是配戴眼镜,近视的度数越高,佩戴的凸透镜曲度越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晶状体似双凸透镜,有折光作用;虹膜中央有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玻璃体是透明的胶状物;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详解】A.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所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造成近视。因此手术前,小曼看不清远处物体是因为物像落到了视网膜的前方,A错误。
B.近视眼可以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因此植入小曼眼球的 ICL 晶体相当于一个凹透镜,B正确。
C.虹膜有色素;房水是充满在眼前、后房内的一种透明清澈液体;晶状体似双凸透镜,有折光作用,玻璃体:透明胶状物质,支撑眼球壁,折射光线,C错误。
D.近视眼需要依靠凹透镜矫正,而凹透镜是一个中间比边缘薄的的透镜,也就是说,眼镜度数越高,镜片的曲度越大,镜片边缘越厚,镜片中间越薄,D错误。
故选B。
20. 如图为手被针扎后的缩手反射及痛觉形成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缩手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B. 缩手反射的感受器是①
C. 缩手后感到疼痛,痛觉中枢位于⑦
D. ②受损后,有痛觉,无法完成缩手反射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中:①效应器,②传出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入神经,⑤感受器,⑥脑干,⑦小脑,⑧大脑。
【详解】A.缩手反射是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即可完成,属于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A错误。
B.缩手反射感受器是⑤,而①是效应器,B错误。
C.缩手后感到疼痛,痛觉中枢位于⑧大脑(大脑皮层),而⑦是小脑,C错误。
D.若传出神经受损,反射弧不完整,神经中枢处理后的神经冲动不能传到效应器,即使有适宜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但是脊髓的传导功能是正常的,神经冲动可以通过上行传导到大脑皮层相应的神经中枢,因此人能够感受到疼痛,但无法完成缩手反射。可见,②传出神经受损后,有痛觉,无法完成缩手反射,D正确。
故选D。
21. 激素在人体内含量极少,但对人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命活动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
B. 进入青春期的男孩第二性征越来越明显,与睾丸分泌的雄性激素有关
C. 侏儒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均是由于同一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疾病
D.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身体消瘦,情绪激动,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1)外分泌腺:有导管的腺体,分泌物由导管排出;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的腺体,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
(2)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异常会引起人体患病。
【详解】A.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A正确。
B.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的性器官迅速发育,男性的睾丸重量增加,并能够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雄性激素,雄性激素能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如男孩长喉结、胡须等,B正确。
C.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刺激细胞生长,对肌肉增生和软骨形成与钙化有特别重要的用。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患侏儒症,分泌过多会患巨人症;成年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患肢端肥大症,因此侏儒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均是由于同一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疾病,C正确。
D.甲状腺激素分泌太多时,会导致身体消瘦,情绪激动,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表现为甲亢的症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人的整个活力程度下降,主要表现为怕冷、乏力、嗜睡、反应迟钝、贫血、大便干结,颜面部及双下肢浮肿,心动过缓,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心包积液、胸腔积液,或伴有胸闷、憋气等症状,这些都是由于甲状腺激素水平分泌降低导致的,称为甲状腺功能减退,D错误。
故选D。
22. 流行性感冒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传染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出门佩戴口罩是切断流感病毒传播途径的措施之一
B. 流感病毒是引起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
C. 只有婴幼儿是流行性感冒的易感人群
D. 患流行性感冒时,服用抗生素可痊愈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和人之间或人和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叫做传染病。它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详解】A.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出门佩戴口罩是切断流感病毒传播途径的措施,A正确。
B.流感病毒是引起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B错误。
C.婴幼儿或者老年人等免疫力低的人是流行性感冒的易感人群,C错误。
D. 流行性感冒90%是由于病毒引起的,抗生素是用来杀细菌的,对病毒不起任何作用,所以效果不明显,D错误。
故选A。
23. 医生对某人的血糖含量进行动态监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B血糖升高是由于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
B. B→C血糖含量下降,可能是胰岛素降低了血糖浓度
C. C→D血糖含量下降,可能是运动消耗了较多葡萄糖
D. D→E点,检测发现体内某种激素含量增加,则其效果可能与胰岛素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正常人的血糖浓度总是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这是因为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调节体内糖的代谢。胰岛素的作用: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降低血糖的浓度。
【详解】A.人体食用的糖类物质,吸收进入血液,会引起短时间的血糖浓度升高,所以A→B血糖升高是由于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故A正确。
B.血糖含量下降因为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所以B→C血糖含量下降,可能是胰岛素降低了血糖浓度,故B正确。
C.运动强度越高,需要能量物质越多,需要分解更多的葡萄糖为运动提供能量,分析图可知C→D血糖含量下降,可能是运动消耗了较多葡萄糖,故C正确。
D.人体的正常血糖含量为90毫克/100毫升,但是不同的激素在人体内的正常含量是不同的,并且不同的激素升高或降低的调节的作用也不相同,所以D→E点,检测发现体内某种激素含量增加,则其效果可能与胰岛素相同,也可能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掌握胰岛素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24. 学习免疫学相关知识,预防疾病是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①艾滋病病毒使人患病,说明免疫系统抵抗病原体入侵的能力是有限的
②有同学说:“甲型流感我不怕,因为我接种过新冠疫苗”
③吸食毒品会严重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我们要远离毒品
④疫苗是一种抗体,接种后可有效消灭病原体
⑤将唾液涂抹在皮肤表面的小伤口处,可以起到抗菌的作用
A. ①②⑤B. ①③⑤C. ②③④D. 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1)艾滋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于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引发的全身性疾病。艾滋病病毒感染可导致人体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缺陷。
(2)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能够产生抗体来抵抗抗原。
(3)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生物制剂。疫苗失去了致病性,但保留了病原菌的抗原性,人体注射疫苗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使人体获得相应的免疫力。
【详解】①艾滋病属于自身免疫缺陷性疾病,患病后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被其他病原体侵袭,说明免疫系统抵抗病原体入侵的能力是有限的,①正确。②抗体具有专一性,通常一种抗体只能对一种抗原起作用,新冠疫苗只对新冠病毒起作用,不能预防甲型流感,②错误。③毒品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并使心肺等受损,我们要远离毒品,③正确。④接种的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增强抵抗力,从而避免传染病的感染,④错误。⑤在皮肤表面的小伤口处涂抹适量唾液可暂时起到杀菌消炎作用,因为唾液中含有溶菌酶,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这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⑤正确。综上,正确的是①③⑤。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5. 下列反射活动中,为人类所特有的是( )
A. 谈虎色变B. 老马识途C. 杯弓蛇影D. 闻鸡起舞
【答案】A
【解析】
【分析】(1)人和动物都能对具体刺激建立反射如简单反射和具体条件刺激的复杂反射,如常打针的小孩看到穿白衣服的护士就会哭,狗看见拿木棍的人会逃跑,表明人和动物都能对具体条件引起的刺激建立条件反射。
(2)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有特有的语言中枢,因此人类特有的反射是通过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特征建立的条件反射。
【详解】A.谈虎色变,这个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是语言中枢,所以属于人类特有的反射,A正确。
B.老马识途属于一种条件反射,人和动物都有,B错误。
C.杯弓蛇影是对具体的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人与动物共有,C错误。
D.闻鸡起舞属于条件反射,人和动物都有,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 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美食,主要原料是糯米,有的也加入豆类、猪肉等。如图是人体的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据图分析。
(1)粽子中糯米所含淀粉属于图一中的_____(填字母)。粽子中的豆类所含的主要营养物质在图二的[ ]_____中初步被消化。
(2)图三所示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④]_____,使小肠具有巨大的表面积,有利于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
(3)粽子中的肉选择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口感最好,图四中的曲线_____(填字母)能表示肥肉中所含主要成分的变化,参与该变化的消化液有_____。
【答案】(1) ①. B ②. 3胃
(2)小肠绒毛 (3) ①. Z ②. 胆汁、胰液、肠液
【解析】
【分析】图一中A水、B糖类、C脂肪、D维生素、E氨基酸,图二中1口腔,2食道,3胃,4胰腺,5大肠,6小肠,7肛门,8唾液腺,9肝脏。图三中①皱襞,②小肠绒毛壁,③毛细血管,④小肠绒毛,图四中F口腔、G咽和食道、H胃、I小肠。X曲线代表淀粉的消化,在口腔内初步消化,在小肠内完全消化;Y曲线代表蛋白质的消化,在胃内初步消化,在小肠内完全消化;Z曲线代表脂肪的消化,只在小肠内进行消化。
【小问1详解】
糯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在口腔内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在6小肠中被肠液、胰液分解为葡萄糖,因此,对应图一中B。粽子中的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蛋白质在3胃中开始被消化,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
【小问2详解】
图三中,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其内表面有许多环形①皱襞,它的表面又有很多小突起,称为④小肠绒毛,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小问3详解】
五花肉里含有丰富的脂肪,图四中的曲线Z能表示肥肉中所含主要成分的变化脂肪的消化过程在小肠内进行,脂肪先在胆汁的乳化下变为脂肪粒,脂肪粒在胰液和肠液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因此,图甲中C能表示肥肉中所含营养物质,参与该营养物质消化的消化液有胆汁、胰液、肠液。
27.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功能单位是肺泡;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是形成尿液的场所,其功能单位是肾单位,二者都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请回答下列问题:
(1)肺和肾脏都具有排泄功能,二者都可以排出的代谢废物是_____。
(2)[②]肺动脉中流动的血液是_____血。
(3)与血管[⑥]相比,血管[⑦]内的血液成分发生的主要变化是_____减少。
(4)人体的很多生理过程都是在毛细血管处完成的。图中[⑤]处完成的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_____。
(5)肺泡具有数量多、表面积大的特点,有利于进行物质交换,体现了_____的生物学观点。
【答案】(1)水 (2)静脉
(3)尿素 (4)气体交换
(5)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解析】
【分析】分析图可知:①肾小球、②肺动脉、③肺静脉、④肾小管、⑤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⑥肾动脉、⑦肾静脉。
【小问1详解】
二氧化碳和水以气体的形式由呼吸系统排出;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因此,肺和肾脏都具有排泄功能,二者都可以排出的代谢废物是水。
【小问2详解】
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如图所示:
即肺动脉流的是静脉血。
【小问3详解】
从肾动脉流入肾脏的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中的部分尿素等废物随尿液排出,因此从肾静脉流出的血液中,尿素等废物的含量减少。血液流经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与肾小管的细胞进行了物质交换,血液中的氧气和养料进入肾小管的细胞,肾小管的细胞分解有机物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所以,⑦肾静脉与⑥肾动脉血液成分相比,明显减少的是尿素,氧气。
【小问4详解】
气体扩散原理: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即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肺泡里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图中[⑤]处完成的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该过程的原理是气体扩散。
【小问5详解】
肺泡数量很多,气体交换的效率高;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进行气体交换;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利于气体交换,体现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8. 初中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中学时代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可以为我们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础。中学时代见证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这些将为我们的人生长卷打上更加丰富而厚实的底色。如图为某中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营养的一天从早餐开始,图中营养更合理的是食谱_____(填“1”或“2”)。
(2)活力课间后,该同学心跳加快,膈顶部由d到c表示的_____过程也加快,此时肺内压_______大气压(填“大于”或“小于”)。
(3)午餐后,葡萄糖吸收入血液,经血液循环运到骨骼肌细胞释放能量,在这过程中葡萄糖经过心脏四个腔(ABCD)的先后顺序是_____(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
(4)坚持认真做眼保健操有利于保护视力。若长期用眼不当,物体在眼球中成像位置如图所示,可通过佩戴_____镜加以矫正。
【答案】(1)1 (2) ①. 呼气 ②. 大于 (3)A→C→B→D
(4)凹
【解析】
【分析】(1)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全面”是指摄取的营养素(六类营养物质和膳食纤维)种类要齐全;“平衡”是指摄取各种营养素的量要合适(不少也不多,比例适当),与身体的需要要保持平衡。
(2)图中:a肱二头肌,b肱三头肌,cd膈肌。A是右心房、B左心房、C右心室、D左心室、①肺动脉、②肺部毛细血管、③肺静脉、④上下腔静脉、⑤肠静脉、⑥体静脉、⑦肺静脉、⑧主动脉、⑨体动脉。
【小问1详解】
健康食谱应当遵循两个原则:营养全面,营养物质比例搭配合理,食谱1,荤素搭配合理,食谱2,缺少维生素,故图中营养更合理的是食谱1。
小问2详解】
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肺的通气)。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肌顶部升高,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可见,膈顶部由d到c表示膈上升,处于呼气状态,呼气时肺容积变小,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
【小问3详解】
葡萄糖从小肠绒毛处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依次经过:小肠绒毛处毛细血管→小肠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骨骼肌处毛细血管→骨骼肌细胞、可见,故午餐后,葡萄糖吸收入血,经过心脏四个腔(ABCD)的先后顺序是:A→C→B→D。
【小问4详解】
近视形成的原因:晶状体曲度过度过大不能恢复原状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导致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经折射后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需要配戴凹透镜矫正。
29. 5月9日,2023年山东省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足球联赛暨第一届山东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在临沂市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拉开序幕,共有来自全省16地市约1600名运动员参加,共享足球的活力与激情。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足球比赛开始时,运动员听到哨声就开球是一种反射活动,其类型属于_____。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 ] _____,其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为:2→5→_____→下肢等相关肌肉(用数字、字母和箭头表示)。
(2)比赛中,小明被对方运动员踩踏迅速缩脚,然后感觉到疼痛。这一过程,先后涉及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运动员来不及思考就迅速缩脚,这一反射活动的意义是_____。
【答案】(1) ①. 条件反射##复杂反射 ②. 2耳蜗 ③. A→6→B→7
(2) ①. 脊髓、大脑皮层 ②. 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好地保护自己
【解析】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而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反射弧的组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
(2)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 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
(3)图中:1半规管,2耳蜗,3鼓膜,4咽鼓管,5听神经,6下行神经束,7传出神经,A大脑。
【小问1详解】
球员听到哨声就开球,不是生来就有的能力,是通过后天的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这种反射类型是条件反射。在2耳蜗内含有听觉感受器,能将振动转变为神经冲动,并通过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因此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2耳蜗,根据图示可见:其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为:2→5→A大脑皮层→6→B脊髓→7→效应器(下肢等相关肌肉)。
【小问2详解】
小明被对方运动员踩踏迅速缩脚,这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然后感觉到疼痛,痛觉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因此先后涉及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大脑皮层。运动员来不及思考就迅速缩脚,属于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提高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30. 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肺结核是多年来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症状是咳嗽、咳痰,低烧、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其元凶是结核杆菌,结核病人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大量飞沫,被健康人吸入后,结核杆菌大部分会被人体免疫系统杀死,但有一部分能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在体内存活。健康人群要主动做好防护:①在结核病传播的高风险环境中,主动佩戴口罩;②了解结核病防治关键知识点,学会进行结核病的自我筛查;③劳逸结合;④适量运动;⑤保证营养;⑥不随地吐痰;⑦室内经常开窗换气。
材料二:2023年5月18日,对小艾无疑是重生的一天,她激动地感谢医护团队给了她第二次生命。据悉,小艾曾被确诊为并发感染肺结核的危重孕产妇,一度生命垂危,经呼吸与重症医学科、妇产科、结核病研究中心等多学科医护人员近3个月的精心救治终于康复,期间经历了43天ECMO上机。ECMO又叫人工肺,如图是人工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1)从传染病的角度分析,肺结核病人属于_________。传染病的特点是_________。按照感染病原体的种类,肺结核病属于_________传染病。
(2)材料一中画横线部分,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是_________(用文中序号表示)。
(3)由于人工肺各种管路直接与血液循环系统相连,细菌可能通过管路进入血液引发感染,导致患者血液_________数量明显增加,这种免疫类型属于_________。
(4)我国新生儿注射的第一针疫苗是卡介苗,可以让新生儿获得针对结核杆菌的免疫能力。从免疫学角度看,卡介苗属于_________。某同学接种过卡介苗后,认为自己体内有了抗体,不会患上流感,这种想法对吗?请你回答并陈述理由:_________。
【答案】(1) ①. 传染源 ②. 流行性和传染性 ③. 细菌性 (2)①⑥⑦
(3) ①. 白细胞 ②. 非特异性免疫
(4) ①. 抗原 ②. 不对,接种卡介苗获得的是特异性免疫,只对肺结核有免疫力,不能产生针对流感病毒的抗体,所以对流感没有免疫作用##接种卡介苗获得的特异性免疫具有专一性,对流感没有免疫作用
【解析】
【分析】(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
(2)皮肤和黏膜是构成了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它们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黏膜的某些附属物有阻挡和清除异物的作用;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共同组成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功能是能产生抗体抵抗抗原(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小问1详解】
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因此从传染病的角度分析,肺结核病人属于传染源。传染病的特点是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性:病原体由一个宿主排出体外,经一定的传染途径传给另一个宿主,这种特性称为传染性,所有传染病都具有传染性,这也是传染病和其他普通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流行性:指传染病能在人群中传播、蔓延的特征,根据流行的强度和广度可以分为散发、流行、大流行以及暴发;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按照感染病原体的种类,肺结核病属于由结核杆菌引起,结核杆菌是细菌,因此肺结核病属于细菌性传染病。
【小问2详解】
传染病的预防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文中画横线部分,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是①在结核病传播的高风险环境中,主动佩戴口罩;⑥不随地吐痰;⑦室内经常开窗换气。②了解结核病防治关键知识点,学会进行结核病的自我筛查这属于控制传染源;③劳逸结合;④适量运动;⑤保证营养这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小问3详解】
由于各种管路及装置直接与血液系统相连,细菌可能通过管路进入血液引发感染,导致患者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血液中的白细胞具有吞噬细菌和防御疾病的作用。这种免疫类型属于第二道防线,第二道防线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小问4详解】
接种的疫苗进入人体可以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因此,接种的卡介苗从免疫学角度来看相当于抗原,抗原是指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接种过卡介苗,认为自己体内有抗体,不会患上流感这种传染病,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接种卡介苗疫苗获得的是特异性免疫,只对肺结核有免疫力,不能产生针对流感病毒的抗体,所以对流感没有免疫作用。食物
糖类(克)
维生素A(微克)
维生素C(毫克)
钙(毫克)
铁(毫克)
甲
5.0
4972
20
6
22.6
乙
18
3
220
10
0.7
丙
51.7
141
4
676
1.2
丁
76.8
0
0
11
1.1
选项
名称
操作
目的
A
比较人体呼出气体与空气的差别
向两个集气瓶中分别伸入一根点燃的细木条
检验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B
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
在装有新鲜血液的试管内加入质量分数为5%的柠檬酸钠溶液
认识血液的组成
C
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向2毫升质量分数为0.01%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入果蔬提取液
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多少
D
观察膝跳反射
快速叩击膝盖下方的韧带,观察小腿反应
认识反射现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原卷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耳二,鼻孔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原卷版docx、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