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J镇位于黔东南地区,境内广泛分布着由森林、水源、村寨、稻田组成的各类梯田景观(下图)。这些梯田历史悠久,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外迁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该地梯田规模与种植结构等方面发生明显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 J镇梯田集中分布区( )
A. 坡度较小B. 海拔较低C. 位于西部D. 位于阳坡
2. 与Ⅱ类梯田相比,I类梯田布局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 )
A. 靠近河流,便于自流灌溉B. 靠近村寨,利于肥水灌溉
C. 远离森林,增加作物光照D. 远离森林,减少水土流失
【答案】1. B 2. B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图片中J镇梯田分布情况可知:在东北部及东部为梯田主要集中区,在这里梯田分布面积广,且海拔约在500~600米,海拔为该区域最低位置,B正确;与其它地区相比较,这里等高线密集,落差较大,A错误;西部梯田分布稀疏,面积小,C错误;东北部的山脊北侧,梯田集中,且为阴坡,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由右图可知,I类梯田处于村寨之下且靠近村寨,有利于村寨产生的肥水灌溉,B正确;与Ⅱ类梯田相比,I类梯田虽然更靠近河流,但由于梯田高于河面,不可能自流灌溉,A错误;作物的光照来自作物向阳的位置和日照时间的多少,不一定要远离森林,C错误;水土的流失取决于降水强度、植被覆盖度、坡度等原因,与森林位置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点睛】梯田是在丘陵山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
非洲冰鼠是啮齿类食草动物,夜伏昼出,不冬眠,不囤积食物,常通过晒太阳或蜷缩等方式应对寒冷。在非洲南部某山地(29°33`S,29°14`E)海拔2800米处的缓坡上,某科研团队对非洲冰鼠群体的活动规律进行观测。下图示意连续几日观测的平均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11:00至13:00,非洲冰鼠冬季与夏季活动规律差异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昼夜长短B. 天敌数量C. 太阳辐射D. 食物数量
4. 北京时间15:00左右,非洲冰鼠冬季晒太阳的地点最可能位于该山地的( )
A. 东北坡B. 西北坡C. 东南坡D. 西南坡
5. 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观测到非洲冰鼠晒太阳时间增多,地面觅食时间减少,主要原因是非洲冰鼠( )
①食物储备充足 ②冬季食物需求减少 ③需要调节体温 ④构筑雪下通道觅食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答案】3. C 4. A 5. D
【解析】
【3题详解】
读图可知,在11:00至13:00(正午前后),非洲冰鼠冬季在地表活动的比例高于夏季,这是因为与夏季相比,冬季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需要在地表晒太阳时间多,C符合题意;正午前后,非洲冰鼠在地表活动比例与昼夜长短、天敌数量和食物数量关系不大,排除ABD。故选C。
【4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当地经度为33`S,29°14`E,北京时间15:00时,当地地方时约为9时。当地冬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当地太阳从东北升起,正午时太阳位于当地正北,上午时间太阳均在东北方,9时时东北坡为向阳坡,因此非洲冰鼠冬季晒太阳的地点最可能位于该山地的东北坡,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5题详解】
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当地气温较会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则晒太阳时间增多,③符合题意;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食物大多在雪下,非洲冰鼠为了获得食物,往往构筑雪下通道觅食,则地面觅食时间减少,④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表明,非洲冰鼠不囤积食物,因此①不符合题意;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当地气温较会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需求的食物并不会明显减少,②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点睛】太阳方位规律:直射点在北半球,全球有太阳升落现象的各地东北升西北落,直射点在南半球,全球有太阳升落现象的各地东南升西南落;直射点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直射点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
夏季,青藏高原气温较周边大气高出4℃~6℃,甚至达10℃。这会促使高原面出现热力上升运动,带动四周水汽向高原集聚辐合上升,这种运动会对周边地区产生重大影响。研究表明,不同季节青藏高原与周边大气温度差异会影响亚洲季风势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青藏高原夏季气温较周边同高度大气高是因为( )
A. 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吸收太阳辐射升温快
B. 高原表面多冻土,热容量小,升温快
C 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含量少,热容量小,吸收地面辐射升温快
D. 高原空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多,升温快
7. 夏季青藏高原面出现的这种热力上升运动,使得其北部塔里木盆地的降水( )
A. 增多B. 减少C. 不变D. 季节分配均匀
8. 青藏高原与周边大气温度差异会使得亚洲( )
A. 夏季风势力增强,冬季风势力减弱B. 夏季风势力减弱,冬季风势力增强
C. 夏季风和冬季风势力均增强D. 夏季风和冬季风势力均减弱
【答案】6. D 7. B 8. C
【解析】
【6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青藏高原与周边同高度大气的稀薄程度是相似的,AC错误;冻土含水率高,比热容大,B错误;高原空气距离地面热源近,吸收地面辐射多,升温快,D正确。故选D。
【7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青藏高原近地面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由于热力环流关系,北部塔里木盆地盛行下沉气流,降水有所减少,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夏季,青藏高原较同海拔大气气温高,热力上升,东部和南部同海拔高度气温低,气流下沉,同海拔高度气温差导致气压差,气流由东部和南部流向青藏高原,形成偏东风和偏南风,与南亚夏季西南季风和东亚夏季东南季风势力叠加,加强夏季风势力;冬季,地面辐射散热,高原面附近气温下降快,与东部和南部同海拔高度气温较高区域形成气压差,气流由青藏高原流向东部和南部,形成偏西风和偏北风,与南亚冬季东北季风和东亚冬季西北季风势力叠加,加强冬季风势力。综上所述,夏季风和冬季风势力均增强,C正确,排除ABD。故选C。
【点睛】受纬度、海陆分布和地势起伏的影响,我国气温分布总的特点表现为南暖北冷,温差较大,受青藏高原的影响,我国气温分布产生极大的变化。西部地区夏季出现了与南热北冷的纬度变化规律相反的南冷北热现象。夏季全国普遍高温,虽然等温线平行于海岸线,但仍有南热北冷的变化规律。青藏高原的西部由于地势高峻,夏季原面平均气温低于北部的塔里木盆地。高原北部边缘山地对塔里木盆地热量散发产生阻滞作用,使之成为夏季全国最热的地方,而高原地区却成为夏季全国之冷极。
有效辐射为下垫面向上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差值。如图表示2003—2012年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向上长波辐射(L↑)及其上大气逆辐射(L↓)的月平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与7—9月相比,2—4月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之上的大气逆辐射值较低,主要是因为2—4月期间( )
A. 降水较多B. 云雾较少C. 地表植被覆盖度较低D. 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
10. 根据有效辐射变化可知,一年中该地热带季雨林的林冠层( )
A. 表面的温度保持恒定B. 热量主要来自大气层
C. 各月都是其上表层大气的冷源D. 夏季对大气加热效果小于冬季
【答案】9. B 10. D
【解析】
【9题详解】
云南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植被带对应热带季风气候,7-9月降水量远大于2-4月,2-4月由于降水较少,云雾日数少,天气以晴朗为主,故此林冠之上的大气逆辐射较弱,B正确,A错误;热带季雨林的植被覆盖度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排除C;2-4月相比于7-9月西双版纳更远离太阳直射点,对应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D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受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影响,当地热带季雨林林冠层表面温度也会出现季节变化,夏季高于冬季,A错误;林冠向上的长波辐射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总是高于大气逆辐射,因此林冠层有效辐射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均是正值,这表明热带季节雨林林冠始终是大气的一个热源,是林冠层向大气提供热源,BC错误;据图示信息可知林冠层的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差值在夏季较冬季小,说明林冠层有效辐射夏季小于冬季,林冠层对大气的加热效果夏季小于冬季,D正确。故选D。
【点睛】西双版纳地处热带北部边缘,北有哀牢山、无量山为屏障,阻挡了南下的寒流;离海洋不远,夏季受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和太平洋东南气流的影响,造成了高温多雨、干湿季分明而四季不明显的气候特点,因而西双版纳气候终年温暖湿润,无四季之分,只有干湿季之别,形成热带季风气候。
亚洲的天气、气候与气压场的分布及变化直接相关。下图为沿100°E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年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甲、乙气压系统分别为( )
A. 赤道低压、极地高压B. 印度低压、副热带高压
C. 亚洲低压、西伯利亚高压D. 副极地低压、亚洲高压
12. 图中气压年变化最大的地方( )
A. 春季气压变化,能减少沙尘灾害天气B. 夏季气压控制,易出现东南季风降水
C. 秋季气压变化,可降低气旋出现频率D. 冬季气压控制,常形成低空逆温现象
【答案】11. C 12. D
【解析】
【11题详解】
据图可知,甲出现的时间是7月左右,其气压中心位置为北纬30°附近,且气压值较低,说明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在7月,亚洲大陆较同纬度海洋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即甲为亚洲低压;乙出现的时间是1月左右,其气压中心位置位于50°N附近地区,气压值较高,说明1月,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亚洲大陆降温快,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气压,被称为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所以甲是亚洲低压(印度低压),乙是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据图中经纬度位置推断,气压年变化最大的地方位于亚洲中部(中国西北)附近。春季升温快,气压变化大,则容易造成大风天气,容易增加沙尘灾害天气,所以A项错误。夏季受低气压控制,容易出现降水,但并不一定是东南季风造成的降水,所以B项错误。秋季气压变化与气旋出现频率的降低并非直接相关,气旋的出现频率受热力、动力等多种因素影响,所以C项错误。冬季受气压(亚洲高压)控制,多晴朗天气,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降温快,气温低,上层气温降温相对较慢,常形成下冷上暖的低空逆温现象,D项正确。故选D。
【点睛】7月,亚欧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印度低压(或亚洲低压),副热带高气压带保留在太平洋(夏威夷高压)和大西洋(亚速尔高压)上。 1月,亚欧大陆上形成冷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或亚洲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保留在太平洋(阿留申低压)和大西洋(冰岛低压)上。
“回南天”是指我国南方沿海地区每年2月至4月,室内墙壁、地板、天花板等出现凝水的天气“返潮”现象。其物理成因是暖湿空气中的气态水,接触到较冷的物体后,在其表面凝结成液态水,与露珠的形成原理相同。下图是2012年广州“回南天”过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回南天”的气象成因是( )
A. 冷空气持续影响B. 气温持续升高
C. 气温先降后升D. 持续雨雪天气
14. 图中每次“回南天”结束的气象条件是( )
A. 空气湿度不断增加B.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
C. 温度持续升高D. 新一轮冷空气来袭
15. 在“回南天”出现期间,往往会伴有( )
A. 大雾B. 霜冻C. 雨雪D. 强风
【答案】13. C 14. D 15. A
【解析】
【13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回南天”是指我国南方沿海地区每年2月至4月,室内墙壁、地板、天花板等出现凝水的天气“返潮”现象。其物理成因是暖湿空气中的气态水,接触到较冷的物体后,在其表面凝结成液态水,与露珠的形成原理相同。结合图示可知,“回南天”过程主要发生时间是气温回升的时间段,因此“回南天”的气象成因是气温先降后升,冷空气过境后,暖湿气流迅速反攻,室内气温回升慢,室外暖湿空气进入到室内,接触到较冷的物体后,在其表面凝结成液态水,形成“回南天”,C正确,冷空气持续影响、气温持续升高、持续雨雪天气都不利于“回南天”的形成,ABD错误。故选C。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每次“回南天”结束的主要原因是气温下降,暖湿空气减少,因此结束的气象条件是新一轮冷空气来袭,D正确;空气湿度不断增加、冷暖气团势力相当、温度持续升高都不会导致暖湿空气减少,ABC错误。故选D。
【15题详解】
“回南天”出现期间是每年2月至4月,水汽充足,春季温差较大,早晨气温较低时,水汽遇冷凝结易形成大雾,A正确;“回南天”出现期间,气温较高,不易伴有霜冻、雨雪,BC错误;强风会促进水汽扩散,空气湿度减小,不利于“回南天”形成,D错误。故选A。
【点睛】回南天是天气返潮现象,一般出现在春季的二三月份,主要是因为冷空气走后,暖湿气流迅速反攻,致使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加大,一些冰冷的物体表面遇到暖湿气流后,容易产生水珠。“回南天”出现时,空气湿度接近饱和,墙壁甚至地面都会“冒水”,到处是湿漉漉的景象,空气似乎都能拧出水来。而浓雾则是“回南天”的最具特色的表象。回南天现象严重时可使能见度降至50米。在回南天天气中,一些物品或食品很容易受潮,进而霉变腐烂,因此,要适当采取相应的防潮措施。
天山北坡天池山、谷风相当典型,风速也很大。高山冰川形成的冰川风也对山、谷风产生一定影响,下左图示意天山天池气象站周边区域等高线分布,下右图示意该气象站某年7月27日06时到28日15时的气温、相对湿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7月27日16时,该气象站的相对湿度和风向分别是( )
A. 湿度高东南风B. 湿度低西北风C. 湿度高西北风D. 湿度低东南风
17. 图示时段,影响气象站山风与谷风差异的是( )
A. 受天池影响,山风较谷风快B. 受河谷地形影响,山风较谷风慢
C. 受植被覆盖率影响,山风较谷风时间长D. 受昼夜长短影响,山风较谷风时间短
18. 冰川风也对山、谷风产生一定影响,并且不同季节影响程度不同,推测冰川风对天池气象站附近山谷风影响有( )
①冰川风加强了山风②冰川风加强了谷风③冰川风效应冬季最为显著④冰川风效应夏季最为显著
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
【答案】16. B 17. D 18. A
【解析】
【16题详解】
天山北坡山、谷风相当典型,白天吹谷风,温度高,相对湿度小;夜间吹山风,温度低,再加上天池加湿作用,相对湿度大,16时为白天,因此湿度小;白天吹谷风,由低处向高处,结合图中位置和指向标可判断此时风向为西北风。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7题详解】
山风和谷风的形成是因为山坡和山谷的气温差异引起的,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图示时段为7月,昼长夜短,因此受昼夜长短影响,山风较谷风时间短,D正确;受天池增温慢降温也慢,会削弱山谷风,A错误;受河谷地形影响,山风顺地势下沉,风速较谷风快,B错误;植被覆盖率对山风和谷风的时间影响较小,C错误。故选D。
【18题详解】
在冰川地区,由于冰川表面上空气温度比谷中同高度空气温度低,冰川表面较稳定而下沉的冷却气流沿冰面向冰川前方运动,形成了由冰川表面向冰缘地带吹送的冰川风。冰川风与山风风向一致,对山风加强作用明显,①正确,②错误。冬季雪面面积更大,冰川风效应更显著,③正确,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山、谷风之间都有一个转换期,风速全天最小。转换期出现时间因季节而有不同,山风转谷风的转换期一般约落后于日出;谷风转山风一般仅稍早于日落,冬季可早一个多小时。天池站谷风冬季最短,以夏季最长,主要受昼夜短影响。
雅江县城(30°N,101°E)位于雅砻江中游南北走向的河谷西侧。2024年3月16日下午该县发生森林火灾,烟尘随高空风飘散到成都上空。下图为该日雅江县城气象要素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9:00-13:00,该县城经历了一次明显的升温过程,是因为( )
①受东南暖湿气流影响增强②气压降低,保温作用增强
③位于河谷西侧,气流下沉增温④太阳高度增大,太阳辐射增强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20. 导致烟尘飘散到成都的高空气压状况是( )
A. AB. BC. CD. D
【答案】19. B 20. A
【解析】
【19题详解】
该月份是3月份,受东南暖湿气流影响较小,①错误: 气压降低,不会导致气温升高,②错误;由于河谷是南北走向,而县城位于河谷,白天太阳辐射使山坡增温快,山坡上的暖空气上升,谷地冷空气下沉至县城所在河谷西侧,气流下沉过程中空气压缩增温,③正确;从时间上看,雅江县城在101°E,北京时间9:00-13:00时,雅江县的地方时大致为12:00之前,该时段太阳高度确实在增大,太阳辐射也在增强,这是导致升温的直接原因之一,④正确。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20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烟尘飘散到成都需要高空风为西南风。西南风是从高压吹向低压的,高空风向向右偏转90°后与等压线平行。所以通过对风向的判断,在给出的选项中,只有A选项(成都高空为低压)符合这一条件,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在等压线图中判断风向方法:
判断气压梯度力:
阅读等压线图,判断气压的高低。垂直于等压线(即垂直于该点等压线的切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方向,即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气压梯度力一般用虚线表示。
确定地转偏向力:
分清图示区域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在北半球,由于地球自转偏向力(科里奥利力)的作用,风向会向右偏;在南半球,风向会向左偏。
定偏转角度:
对于近地面的风,由于同时受到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最终风向与等压线之间会有一个角度(大约为30°到45°)。对于高空的风,由于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主要受到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最终会与等压线平行。
低涡是一种出现于大气低层的水平和垂直范围都较小的低压涡旋(类似于气旋)。生成于西南地区的低涡在影响我国降水的天气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贵州省受西南低涡影响频繁。图示2023年5月23日20时贵州省及周边地区850hPa切变线及风场。
21. 贵州省受西南低涡影响降水较多的原因可能是( )
A. 受低压槽控制,形成连续性降水。B. 受地形抬升影响,多地形雨
C. 受来自印度洋的热带气旋影响D. 受冷暖气团交汇,形成冷锋
22. 贵州省内 850hPa切变线两侧气流性质的差异( )
A. 北侧冷湿,南侧暖湿B. 北侧冷干,南侧暖湿
C. 北侧暖湿,南侧冷干D. 北侧暖干,南侧冷湿。
23. 推测图示地区的主要天气情况( )
A. 甲地即将锋面过境,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B. 乙地未来几天可能出现阴雨天气,气温升高
C. 丙地天气晴朗,气温高,气压低
D. 丁地气流下沉,晴朗天气为主
【答案】21. D 22. B 23. C
【解析】
【分析】本题以低压涡旋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低涡带来降水的原因、天气系统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1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低涡是一种出现于大气低层的水平和垂直范围都较小的低压涡旋(类似于气旋)”,贵州位于低涡左侧,处于切变线附近,切变线上的气流呈气旋环流,水平辐合明显,有利于上升运动,易产生云雨天气;故该地区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高纬度的干冷气候,相遇在贵州附近,形成锋面雨带,由图可知,切变线北侧偏北风风力较大,故低压涡旋(气旋)的西侧,形成冷锋,降水强度较大,降水较多,D正确;由于本次降水伴有较大的风,雨带推进速度快,不属于连续性降水,A错;该地本次降水主要受西南低涡影响,与地形抬升、热带气旋无关,BC错误。故选D。
【22题详解】
贵州省内850hPa切变线南侧的气流以偏南风为主,气流暖湿;北侧的气流以来自较高纬度的偏北风为主,气流冷干,ACD错误,B正确。故选B。
【23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低压涡旋类似于气旋,图中两条切变线两侧的气流水平方向上呈辐合状,根据切变线两侧的风向可知,低涡中心西南方向切边线为冷锋,东北方向切变线为暖锋。甲地位于冷锋的锋后,冷锋已经过境,A错误;乙地位于暖锋的锋后,暖锋过境后天气转晴,B错误;丙地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C正确;丁地位于低涡中心附近,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D错误。故选C。
【点睛】切变线是在一定区域内,两侧空气的流向、流速有显著差异的分界线。切变线附近常有利于出现降水天气。
土壤水分转化是联系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重要环节。某科研小组进行人工降雨实验,测量降雨前后土壤体积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过程:降雨情景相同,土壤质地相同,在30°的坡地上设置覆盖石子、裸地两种情况,土壤体积含水率的测量深度分别为30厘米、60厘米和100厘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图b中曲线Ⅱ和Ⅲ没有明显变化,表明( )
A. 降雨最大B. 地表产流多
C. 土壤水分饱和D. 雨水下渗多
25. 相对于裸地,坡地上覆盖石子有利于增加( )
①地表径流②地下径流③土壤水分④蒸发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答案】24. B 25. C
【解析】
【24题详解】
从图b中可以看出,I曲线变化明显,降雨后土壤含水量上升明显,说明其为测量深度30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曲线Ⅱ和Ⅲ为测量60厘米和100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Ⅱ和Ⅲ在降雨后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裸地下渗量小,地下径流少,地表产流多,对土壤深处的土壤含水率影响不大,B正确,CD错误;图b中曲线I、Ⅱ和Ⅲ是同时进行人工降雨实验,降水量一致,A错误。故选B。
【25题详解】
相对于裸地,坡地上覆盖石子能够增大地表粗糙度,拦截地表径流,降水后下渗增加,因此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土壤水分增加,②③正确,①错误;与裸地相比,在坡地上覆盖石子使得土壤上有覆盖物,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④错误,综上所述,C项的②③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它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气候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
近年来,白令海海冰面积发生显著的变化,对区域水文、大气等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图示意2012年和2020年3月20日的白令海海冰外缘线呈“S”型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26. 导致白令海海冰外缘线呈“S”型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 太阳辐射B. 极地东风C. 表层洋流D. 陆地轮廓
27. 近年来白令海海冰面积的变化,将导致所在区域( )
A. 低层大气温度降低B. 表层海水盐度降低
C. 海水吸收热量减少D. 受西风带影响增强
【答案】26. C 27. B
【解析】
【26题详解】
由图可知,海冰外缘线与表层洋流的分布一致,C正确;太阳辐射受纬度的影响,纬度越高太阳辐射量越小,受此影响海冰外缘线应该与纬线平行,故A错误;极地东风为东北风,不会使海冰外缘线呈S型分布,可能会使海冰呈东北西南方向分布,与事实不符,B错误;海冰外缘线未与陆地轮廓完全重合,且海边外缘线的变化也不与大陆轮廓一致,而是与洋流分布一致,D错误;故选C。
【27题详解】
白令海海冰大面积消融,海域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降低,致使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增多,导致海水升温,白令海海水升温,导致海水蒸发加强,能够增加水汽和云量,一方面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另一方面大气逆辐射明显增加,加强大气温室效应,致使白令海低层大气气温升高,AC错误;海水升温又能够消融更多的海冰,对海水起到稀释作用,导致海水盐度降低,B正确;海冰面积缩小,水温升高,高低纬间温差变小,可能会减弱西风带影响,D错误;故选B。
【点睛】表层海水盐度主要与降水量、蒸发量有关。一般情况,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海区,海水盐度小;反之,盐度大。此外,陆地径流、结冰和融冰、洋流等对海水的盐度也有影响。
某全球海洋观测网在全球海洋投放数千个监测浮标,获取了全球海洋不同深度的温度、盐度、溶解氧、叶绿素等海量数据。我国于21世纪初加入该观测网。图1为我国在阿拉伯海投放的某个浮标2011年11月至2016年6月持续漂移轨迹示意,图2为该浮标获取的不同深度海水逐旬平均温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1 图2
28. 浮标获取的数据显示,在200~500m深度,甲海区海水年均盐度高于乙海区,主要原因是甲海区( )
A. 受高盐海水输入影响B. 蒸发旺盛C. 缺少陆地淡水注入D. 降水稀少
29. 图2中7—8月份表层与50m深度海水温度相近,主要是因为( )
A. 西南季风强劲,形成持续大量降雨B. 西南季风强劲,带动下层海水上涌
C. 热带气旋活跃,减少太阳直接辐射D. 热带气旋活跃,消耗海洋表层热量
30. 该全球海洋观测网获取的海量数据可应用于( )
①研究厄尔尼诺现象 ②提高中长期天气预报能力
③调控海水温度和盐度 ④指导远洋捕鱼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答案】28. A 29. B 30. B
【解析】
【28题详解】
蒸发、降水、陆地径流主要影响表层海水盐度,所以BCD错误。浮标获取200~500m深度海水盐度说明甲海区受高盐海水输入影响,海水年平均盐度高于乙,A正确。故选A。
【29题详解】
该海域夏季7、8月份受西南季风影响形成上升补偿流,冷海水上泛导致表层和50米深度海水温度相近。所以B正确,A错误。夏季7、8阿拉伯海西部海域受到上升流影响,表层海水温度低,不利于热带气旋生成,阿拉伯海热带气旋主要活跃在4-6和9-11月,CD错误。故选B。
【30题详解】
根据材料,该全球海洋观测网在全球海面投放数千个监测浮标,获取了全球海洋不同深度的温度、盐度、溶解氧、叶绿素等海量数据可知,这些海量数据可以为研究厄尔尼诺现象提供依据,以及提高长中长期天气预报的能力,指导远洋捕捕鱼意义重大,所以①②④正确,但不能调控海水温度和盐度,所以③错误,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
【点睛】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蒸发与降水的关系,陆地径流,温度,洋流,海区封闭程度,结冰融冰。
二、综合题(共40分)
3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洋性大陆是指由中国南海东面和南面的一系列大大小小岛屿及周边海域组成的群岛区域(以下简称“该大陆”);“该大陆”因表层海水温度高于周边海域而被称为印——太暖池。冬春季节,“该大陆”与中国华南地区之间形成一个局地经圈环流(下图,以下简称“该环流”)。“该大陆”上分布着地球上面积第三大的热带雨林,也是全球热带雨林过度砍伐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热带雨林的大量砍伐会导致“该大陆”降水增加和我国华南地区冬春季节降水减少。
(1)从海——气作用的角度,判断印—太暖池对“该大陆”降水总量增减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2)说明“该大陆”热带雨林大量砍伐导致当地降水量增加的过程。
(3)分析“该大陆”热带雨林大量砍伐会导致我国华南地区冬春季节降水减少的原因。
【答案】(1)影响:降水总量增加。
理由:表层水温较高,蒸发旺盛,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传递给近地面大气的热量较多,对流增强(由于对流增强、湿度增加,导致降水量增加)。
(2)雨林大量砍伐,裸地面积增加;地表升温引起暖空气抬升,近表面风由海洋向岛屿辐合加强,带来充足的水汽,引起当地降水增多。
(3)热带雨林大量砍伐导致冬春季节“该大陆”异常增温,使“该环流”增强北移,下沉气流增强;南海海域(南北气压差增大)东北风增强,水汽向西南方向输送量增大,使得华南地区水汽含量减少。
【解析】
【分析】本题以海洋性大陆的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海——气交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印——太暖池的温度比周围低海水温度高,蒸发旺盛,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海洋传递给大气的热量较多,海洋通过潜热输送的方式将热量传给大气,大气温度升高,上升气流增强,对流增强导致降水总量增加。
【小问2详解】
热带雨林大量砍伐,使裸地面积增加,裸地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增温快;地表升温引起暖空气抬升,对流增强,降水增加,近表面风由海洋向岛屿辐合加强,带来充足的水汽,引起当地降水增多。
【小问3详解】
热带雨林大量砍伐导致冬春季节“该大陆”异常增温,高空的高压势力增强,使高空的气流北上距离远,使我国华南地区的下沉气流增强;华南地区的近地面气压高,南海海域(南北气压差增大)东北风增强,近地表的水汽向西南方向输送量增大,使得华南地区水汽含量减少。
32.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4月10日~13日,一场强沙尘天气影响了我国西北、华北、华东等大范围地区。10日凌晨,沙尘气团由蒙古到达北京上空,北京本地气流的持续上升导致沙尘气溶胶一直悬浮在3000米左右的高空,到10日夜间,近地面PM10浓度急速攀升。4月12~13日北京因沙尘回流出现“回锅沙”天气,导致PM10浓度回升(如上图)。下面左右两图分别为4月10日21时和4月13日0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1)指出此次沙尘暴期间北京风向和气温的变化。
(2)分析北京4月10日夜间近地面PM10浓度急速攀升的原因。
(3)说明北京此次“回锅沙”天气的形成过程。
【答案】(1)风向:前期(4月10一11日)以偏北风为主,后期(4月12—13日)以偏南风为主;
气温:先下降后上升 (2)4月10日凌晨偏北风携带大量沙尘到达北京市上空;4月10日夜间北京市的上升气流减弱,下沉气流增强,较强的下沉气流致使北京上空的沙尘迅速沉降。
(3)传输阶段,在偏北气流作用下,沙尘粒子向北京南部输送;沙尘粒子在输送至北京南部地区过程中未完全沉降;回流阶段(4月12—13日)冷空气势力减弱,海洋高压位置向西移动,受其作用下,北京南部风向转为偏南风;偏南气流势力较弱,将未沉降的沙尘粒向北输送至北京,形成沙尘回流,即“回锅沙”。
【解析】
【分析】本题以北京因沙尘回流出现“回锅沙”天气为材料,涉及天气系统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前期(4月10一11日)为传输阶段,沙尘气团由蒙古到达北京上空,风向应以偏北风为主,后期(4月12—13日)为回流阶段,风向与前期相反,以偏南风为主;气温:前期气流为从高纬吹来的冷气流,气温下降,后期为从低纬度吹来的暖气流,气温上升。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10日凌晨,沙尘气团由蒙古到达北京上空,北京本地气流的持续上升导致沙尘气溶胶一直悬浮在3000米左右的高空,到10日夜间,近地面PM%浓度急选攀升。”可知,4月10日凌晨偏北风从蒙古携带大量沙尘到达北京市上空,因北京市的上升气流使沙尘一直停留在北京的高空;4月10日夜间北京市的上升气流减弱,下沉气流增强,较强的下沉气流致使北京上空的沙尘迅速沉降,导致近地面PM%浓度急选攀升。
【小问3详解】
根据第一题解析可知,前期(4月10一11日)传输阶段以偏北风为主,后期(4月12—13日)回流阶段以偏南风为主;在传输阶段,在偏北气流作用下,沙尘粒子向北京南部输送;沙尘粒子在输送至北京南部地区过程中未完全沉降;回流阶段(4月12—13日)冷空气势力减弱,海洋高压位置向西移动,受其作用下,北京南部风向转为偏南风;偏南气流势力较弱,将未沉降的沙尘粒向北输送至北京,形成沙尘回流,即“回锅沙”。
33.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石器时代以后,今洞庭湖地区一直在沉降。先秦汉晋时期,该地区为河网交错、局部有小湖分布的平原地貌景观。东晋、南朝之际,受长江荆江段兴筑堤坝等因素的影响,长江水分两股进入该地区,干扰该地区水系,在该地区迅速形成大湖景观。之后洞庭湖不断扩张,在宋代达历史最深。研究表明,宋代以来,长江含沙量持续增加;洞庭湖洪水特征逐渐由以“春溜满涨”为主转变为以“夏秋连涨”为主。至清代中叶,洪水期洞庭湖面积扩张至历史鼎盛。图1示意先秦汉晋时期该地区水系,图2示意明末清初该地区水系。
(1)洞庭湖主要补给类型
(2)简述宋代以来洞庭湖洪水由“春溜满涨”为主逐渐转变为“夏秋连涨”为主的原因。
(3)解释宋代以后洞庭湖在面积扩张的同时深度变浅的原因。
【答案】(1)洞庭湖主要来自降水补给和周围河水输入。
(2)宋代之前,洞庭湖入湖水量主要来自湘、资、沅、澧四水,流域纬度较低,春季受冷、暖气团交绥影响,多降水,入湖径流量大;随着长江河床抬高,长江倒灌进入洞庭湖的水量增大;与洞庭湖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纬度较高,雨带控制较晚;长江河床抬升导致洞庭湖水排泄受阻,叠加洞庭湖湖盆泥沙淤积,洪水期延长,出现夏秋连涨;气候变化导致夏季降水量增大,湖水夏秋连涨。
(3)洞庭湖地区构造沉降,湖盆扩张;受人类活动破坏植被等影响,长江上游及湘、资、沅、澧四水流域水土流失加剧,注入洞庭湖的泥沙增加,泥沙在湖区沉积,导致湖盆变浅;湖盆变浅,相同的水量其水位更高,面积更大。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不同时期洞庭湖水系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湖泊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洞庭湖流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故其主要依靠降水补给。周边河流众多,故有河水输入。
【小问2详解】
“春溜满涨”指春季时河流或湖泊的水位上涨、水量充沛的情况;“夏秋连涨’则是指夏季和秋季连续的水位上涨现象。这反映了这两个季节降雨频繁、水量充沛的特点。宋代之前,洞庭湖入湖水量主要来自湘、资、沅、澧四水,这四水主要位于长江南岸,流域纬度较低,春季受冷暖气团交汇影响,多降水,入湖径流量大,湖泊水位升高,出现“春溜满涨”;宋代以后,随着荆江河床泥沙的不断淤积,洪水位持续抬升,使得洞庭湖受长江来水的影响越来越大,长江倒灌进入洞庭湖的水量增大;与四水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纬度较高,雨带控制较晚,夏秋季降水量大,水位较高;根据材料,宋代以来,由于江水变得相当浑浊,含沙量明显加大,长江河床抬升导致洞庭湖水排泄受阻,叠加洞庭湖湖盆泥沙淤积,洪水期延长,出现夏秋连涨;由于洞庭湖水主要受降水补给,气候变化导致夏季降水量增大,湖泊水位增高,故洞庭湖的洪水主要以春季为主,即“春溜满涨”逐渐转变为以夏季和秋季为主,即“夏秋连涨”。
【小问3详解】
宋代以后洞庭湖在面积扩张的同时深度变浅的原因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自然原因:根据材料“新石器时代以后,今洞庭湖地区一直在沉降”可知,洞庭湖地区构造沉降,湖盆不断扩张,使得湖泊面积增加。人为原因:宋代以后,随着人口增长和农业开发,长江上游及湘、资、沅、澧四水流域的森林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水土流失加剧,长江携带的泥沙量显著增多,这些泥沙在洞庭湖内沉积,导致湖底逐渐抬高,湖泊深度变浅;在相同水量的影响下,由于湖盆变浅,湖泊水位更高,面积更大。
34.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几内亚暖流(见下图)是北大西洋赤道暖流的组成部分,其自西向东流,势力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势力较强。几内亚暖流流经几内亚湾整个北部沿岸海域,绵延400~480千米,对沿岸地理环境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1)简述几内亚暖流的形成过程。
(2)说明几内亚暖流在夏季势力较强的原因。
(3)有人考察发现,几内亚暖流并没有增加甲区域的降水量。试分析原因。
【答案】(1)赤道南北两侧的海水在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的吹拂下向西流,形成南、北赤道暖流;南、北赤道暖流到达大西洋西岸时受陆地阻挡,其中一股返回形成赤道逆流;赤道逆流自西向东流至几内亚湾,形成几内亚暖流。
(2)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向右偏转成为西南风;几内亚暖流流向与盛行风风向一致,势力得到加强。
(3)受东北信风和海陆轮廓影响,几内亚暖流流经甲区域时转向南流,属于离岸流;受离岸流影响,沿岸形成上升流,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减湿作用。
【解析】
【分析】本题以几内亚湾暖流为材料,涉及补偿流的形成过程、南亚季风、影响降水的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和地理学科综合素养。
【小问1详解】
由材料可知,几内亚暖流是北大西洋赤道暖流的组成部分,其自西向东流。结合所学知识,赤道南北两侧的海水在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的吹拂下向西流,形成南、北赤道暖流,南、北赤道暖流到达大西洋西岸时受陆地阻挡,其中一股返回形成赤道逆流,赤道逆流是赤道两侧南、北赤道海流之间的逆向海流,它自西向东流动,以补充大洋东部因南北赤道暖流带走的海水,形成几内亚湾暖流。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其盛行风向与几内亚暖流流向相近,从而使几内亚暖流加强,使几内亚洋流势力强于其他季节。
【小问3详解】
受东北信风和海陆轮廓影响,几内亚暖流流经甲区域时转向南流,属于离岸流,来自海洋暖湿气流无法登陆,水汽含量较少;受离岸流影响,沿岸形成上升流补偿流,冷海水上泛,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减湿作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文件包含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docx、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文件包含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docx、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参考答案docx、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参考答案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