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山东省实验中学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语文卷2(新高考Ⅰ卷专用)(解析版)
展开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创作并不是为细节而细节。细节的存在是因为细节具有提升作品品格的功能。人们也许会忘记作品的情节、人物,但会因一个典型细节而记住作品。
细节的存在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为鲜活。这也是人们对细节意义的普遍性认知。《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三仙姑等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这与赵树理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分不开。细节在某种条件下也往往会影响作品的结构。或者说,作者会设计一种类似于“中枢”意义的细节,并围绕这一细节来展开作品。刘慈欣的《乡村教师》中的乡村教师让孩子们背诵牛顿定律的细节是整个小说结构的重心。这种“宇宙巧合”的细节使人类与宇宙中的碳基联邦发生了奇异的联系,进而产生了拯救太阳系的功用。在很多情况下,细节会改变作品的艺术境界,使作品的品格发生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衡量的标准就在于对细节的使用是否合适。有一种情况是,由于细节的出现对作品中的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等形成某种暗示或隐喻。茅盾的《子夜》中描写吴老爷子从传统的乡下进入当时灯红酒绿的上海,立刻就晕了过去。这个细节充满了象征意味,隐喻当时的中国社会也将面临像吴老爷子一样的命运。可见,细节使作品变得血肉饱满、气韵生动,具有真实的力量和超越真实的灵动性。
尽管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作家都重视细节描写,但长于细节描写的作家一定是优秀的。他们具有营造细节的天赋、才华,以及准确运用细节提升作品品格的卓越能力。
作家首先要有艺术的敏感度。就是说作家对万物所蕴含的艺术可能性要有敏锐的鉴别力、感受力。如果作家没有这种敏锐性,对万事万物持冷漠、麻木、僵硬的态度,就难以发现艺术的细节。作家其次要有对生活的熟悉度。不熟悉、不了解生活,不知道人们是怎样度过每一天的,就难以表现出活色生香、充满人间气息的生活。而细节正隐藏在这样的生活中。细节可能是作家捻断数根须后创造的,但最好的状态是在熟悉描写对象之后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作家还要有表达的准确度。有的人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喜欢描写细节,但可能这些细节或者冗杂多余,或者与作品需要的艺术情境不符,或者张冠李戴,与人物的性格、精神品格相悖。这样的细节描写就是不妥的,甚至是失败的。细节的准确度除了要体现人物的性格、价值观之外,还要体现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的、文化的与伦理的……只有准确的细节才能点石成金、锦上添花,使作品的品格得到升华,艺术的魅力得到强化。
(摘编自杜学文《细节,无所不在又意味深长》)
材料二:
细节可以揭示出小说的秘密。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如何在时间之流中呈现一定密度和频次的细节,是小说艺术成败的关键要素。在这里,所谓密度是指一个细节单元的体量,频次主要是指相同或相似细节出现的频率。
一般而言,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越丰富越好,但这并不等于无原则的堆砌和罗列细节。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从其倡导的“总体性”出发,认为细节应该是情节之中的细节,应该是为了塑造人物、书写命运而存在,否则就是“细节肥大症”。
所谓“肥大”不仅是细节的“量”的问题,还指细节所承担的功能及其艺术效果。就人物塑造而言,作家常常采取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但如果没有抓住人物性格的关键特征,再多的细节也无法掩饰人物形象的模糊和空洞。“细节肥大症”不仅是写作技巧问题,还是以何种姿态来面对人、书写人的写作伦理问题。很多推理小说的细节描写极其严密和精细,但很少能塑造出光彩动人的人物形象,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把人物作为统率故事、细节的灵魂。
小说往往通过“细节的洪流”来成就别样的小说艺术。所谓“细节的洪流”,是说“众多细节不再是悬念或者宏大叙事抛弃的多余之物,相反这是一种历史存在”。卡夫卡的《变形记》用大量细节精细地描述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的各种变化和感受,细节不为情节发展而设置,却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艰难的生存境遇和体验。“细节的洪流”就是小说的主体,细节本身具有了自足性。如果没有这些“细节的洪流”,读者无法“原谅”一位不交待格里高尔“为何变”“如何变”的作者。
小说艺术常常通过调节相同或相似细节的出现频次来实现不同的艺术效果。美国文学评论家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写道:“对一部小说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注意诸如此类重复出现的现象来完成。”理解了这种“重复”与“频次”,也就拿到了打开小说艺术的钥匙。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奥雷里亚诺上校反复制作又销毁小金鱼的细节,似乎在象征着人类永不停息地劳作、永不停息地抗争,但这种抗争又是徒劳的。这个多频次的细节描写实现了制造悬念、推进叙事、前后呼应的效果。
(摘编自李晓禺《细节揭示出小说的秘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细节存在的意义在于提升作品的品格,最终让读者能够因某个典型细节记住作品。
B.真正优秀的作家一定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从而使作品变得血肉饱满、气韵生动。
C.很多推理小说犯了“细节肥大症”,虽然细节极其严密精细,人物形象却并不鲜明。
D.小说中运用多频次的细节描写,能实现制造悬念、推进叙事、前后呼应的艺术效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否合适地使用细节,是衡量作品品格朝着积极方向还是消极方向发生变化的标准。
B.作家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并对细节描写感兴趣,就能够使细节描写既妥当又成功。
C.细节可以揭示出小说的秘密,关键要合理安排小说细节的密度,调节细节出现的频次。
D.“细节的洪流”是《变形记》的主体,细节本身具有了自足性,不为情节发展而设置。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林黛玉一共哭了37次,对这些“哭泣”细节的描写,凸显了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B.在《本巴》中,刘亮程把草木在风中“摇晃”的细节写成受到赞美之后的陶醉,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C.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用数十万字描写一天内发生的事情,充溢其间的细节包括情绪、想象和无意识碎片等。
D.《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前后多次说“别闹出什么乱子”,小说通过这一细节描写强化了人物形象。
4.根据材料一内容,结合下面的图画,下列对小说《祝福》中关于祥林嫂的细节描写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A.雪花满天飞舞的细节描写揭示了祥林嫂居无定所的生活状态。
B.热闹的祝福场景细节与祥林嫂此时的悲惨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C.手中的竹竿、篮中的破碗等细节透露出祥林嫂不幸的命运遭遇。
D.对祥林嫂眼神的细节描写升华了作品品格,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5.《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多处有关“风雪”的细节描写,显示出作者营造细节的能力,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C
2.B
3.B
4.A
5.①作者对”风雪”细节蕴含的价值与意义具有有敏锐的鉴别力、感受力。
②作者平时非常了解、熟悉生活,所以对“风雪”细节能自然呈现。
③作者用“风雪”细节准确暗示了主人公的生存环境,推动了情节发展。
④作者合理把控“风雪”细节呈现的密度和频次,实现了多方面的艺术效果。(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满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细节存在的意义在于提升作品的品格,最终让读者能够因某个典型细节记住作品”错误。原文的表述是“细节的存在是因为细节具有提升作品品格的功能。人们也许会忘记作品的情节、人物,但会因一个典型细节而记住作品”,将细节存在的最终意义归结为“最终让读者能够因某个典型细节记住作品”不恰当。
B.“真正优秀的作家一定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错误,原文说“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作家都重视细节描写”。
D.“小说中运用多频次的细节描写……”错误。原文中相关艺术效果的论述是针对《百年孤独》中的个例而言的,不能理解为普遍规律。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就能够使细节描写既妥当又成功”错误。“作家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并对细节描写感兴趣”,不是“能够使细节描写既妥当又成功”的充分条件。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基本观点是“小说创作中合理呈现一定密度和频次的细节,是小说艺术成功的关键”。
B.仅呈现了单一细节,谈不上“密度和频次”,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
A.“揭示了祥林嫂居无定所的生活状态”错误。解读牵强。相关描写的作用应为营造环境、渲染氛围。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作家首先要有艺术的敏感度。就是说作家对万物所蕴含的艺术可能性要有敏锐的鉴别力、感受力。如果作家没有这种敏锐性,对万事万物持冷漠、麻木、僵硬的态度,就难以发现艺术的细节”可知,作者对“风雪”细节蕴含的价值与意义具有有敏锐的鉴别力、感受力。
由“作家其次要有对生活的熟悉度。不熟悉、不了解生活,不知道人们是怎样度过每一天的,就难以表现出活色生香、充满人间气息的生活。而细节正隐藏在这样的生活中”可知,作者平时非常了解、熟悉生活,所以对“风雪”细节能自然呈现。
由“细节的准确度除了要体现人物的性格、价值观之外,还要体现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的、文化的与伦理的……只有准确的细节才能点石成金、锦上添花,使作品的品格得到升华,艺术的魅力得到强化”可知,作者用“风雪”细节准确暗示了主人公的生存环境,推动了情节发展。
由“有的人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喜欢描写细节,但可能这些细节或者冗杂多余,或者与作品需要的艺术情境不符,或者张冠李戴,与人物的性格、精神品格相悖。这样的细节描写就是不妥的,甚至是失败的”可知,作者合理把控“风雪”细节呈现的密度和频次,实现了多方面的艺术效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岩[注]
何其芳
①我是从山之国来的,让我向你们讲一个山间的故事。那么你对于山很有情感吗?不要问我,你简直敲到我悲哀的毽子上了,我只记得从小起我的屋前屋后都是山,装饰得童年的天地非常狭小,每每相反地想起平沙列万幕,但总想象不出那样的生活该是如何一个旷野,竟愁我的翅膀将永远飞不过那些岭嶂。如今则另是一种寂寞,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颇起哀思于这个比兴,若说是怀乡倒未必,我的思想空灵得并不归落于实地,只是,我真想再看一看我那屋前屋后的山啊,苍苍的树林如同一个池塘,该照见我的灵魂十分憔悴吧。然而要紧的是开始我的故事。凡文章最难于一个开始,我怎样能在你们面前绘出我这故事的背景呢?我怎样能使你们了解我对于这背景所起的情感的波动呢?
②我劝你们坐一次火车,到五岳归来不看山的东岳去。那虽颇与我家乡的山不同,平地起一个孤独之感,但我很称赏那绝顶上的舍身岩,说不准哪一天我还要再爬上去,在落日的光辉里和自己的影子踯躅一会,那时宇宙算得什么呢?泰山等于鸿毛了。其次我喜欢坐在对松亭里看岩半腰的松树,山风吹得它们永远长不大。
③是呵,岩半腰的松树,山风吹得你永远长不大,你在我想象里孤立得很,是什么时候一只飞鸟打这儿过,无意间嘴里掉下一粒种子,遂倔强地长起来了,却为鸦雀们所弃,不来借一枝之巢栖,老鹰在蓝天里盘旋又盘旋,最后也情愿止于黑色的岩石,作哲学家的冥想。但不要抖索,如果落了一根针叶总是个损失,我这故事的主人公将在你脚下出现。问他吧,你这与危险共嬉戏者,我看你是先以一绳系住腰,再系其一端于树上,然后附岩而下,你有什么理由轻视你的生命呢?你骄傲地向半空中挥起镰刀,青草从你手腕间纷纷下落没有一点声音……我看他殊无回答的工夫,让我老老实实地告诉你们,他乃一无父无母的孩子,就养于其叔父,始而牧猪,继而放牛,许多无辜的挞责创伤了他的心,于是极端的苦辛遂潜匿于一个无语的灵魂。
④那么他勇敢地向绝岩夺取的乃不过供牲口齿间之一啖而已。
⑤这道理我无法说明,大概你又是个江南人,忘不掉芳草连绵千里的境界,我且引你上岩顶去指点与你看啊,群山起伏,高高下下都是田亩,哪里有让你牵牛儿来吃草之地呢?
⑥但是我不愿再往前走了,乱石累累,我怀疑你是个诱敌深入的向导,我才不愿迷入你的阵图中,但是,我耳边已隐隐有金鼓杀伐之声,唉,老丈,你引我从哪个方向出去呢?不要乱想,此乃一个废圮的寨子,昔日土人筑之以避白莲教者,我们且择一块石头坐下,风吹得我们的衣袖单薄了。我很不喜人类之中有所谓战争,然于异国中古时的骑士与城堡则常起一种浪漫的怀想,至于此垒乱石以为城,我却嫌太草率了,虽是避难也不应如此,并且,我看你们这地方山势险恶,民风一定剽悍,令我悲哀之至。不,这实在是一个山间的桃源,我想桃源避秦人既然娶妻生子,总不免也会有些小小的不幸。说人生有什么巨大的悲恸大概是戏剧家的夸张,只是永远被一些小小的不幸缠绕得苦,然而我的意思是说天上未必胜过人间,我且再指点那岩后的山坡与你看呵,白杨多悲风,但见丘与坟,而它们一个个都绿得那样沉默。
⑦还是向前走好了,人生就譬如走路,我的一个朋友曾说过,举起步子就忘记是在走,至于此岩上之所有我从此一口气告诉你们,刚才问答得殊不称意。这是颓墙,这是碎瓦,都琐琐不足为外人道,但我却颇满意于这荒凉,说不准哪一天谢绝人世,归结茅屋于此,最后这是干涸的水池,那立于岩尾的木架则是轱辘,塘水上山的道路,它朽腐的身躯仍是一个诱惑,会使你失足落下绝岩如一根草,唉,不要提它,我这故事的主人公就苦无工夫来这岩上游玩,常遥望那轱辘而心喜,大概我这故事将有一个悲伤的结局了,但是你瞧,他已牵牛到塘边饮水去了,我们也下岩去吧。
⑧我们也到塘边去吧。偃鼠饮河,不过满腹,然而此水毫无流动之致,令我忧愁。小人物呵你立在遥遥的对岸,手中之绳牵得牲口微微喘息。我想起一个故事了,夏夜的塘边,一个过路人坐下濯足,突然被紧握于一只水中之手,力往下拽,此人大概颇有几分胆量,乃自言自语道,天气真热,我脱了衣裳下去游泳一会儿吧,于是遂兔脱而鸟遁了。小人物呵你一定没有听见,我不过惆怅于我幼时的怯弱而已,那时我不敢走夜路,为的怕鬼物在岩边水边幻作一条路来诱引我,直至如今仍无力正视人生之阴影方面,虽说我自信是个彻底怀疑者,人世的羁绊未必能限制我,但从无逸轨的行为,一只飞蛾之死就使我心动。唉,暮色竟涂上了我思想的领域,我感觉到人在天地之间孤独得很,目睹同类匍匐将入于井而无从救援,正如对一个书中人物之爱莫能助。无父无母的孩子呵风吹得这黄昏凄冷了,回家去吧,我殊不愿再饶舌,我希望就合上了眼睛就永远张不开,做一个算命的盲人给你一句预言:岩边水边切要留心。
⑨我这故事是完了,但谁也不会餍足,我并不说人生是无结构的,因为就我所知,实事之像故事乃有过于向壁虚构者,并且我自己起初也拟有一点穿插,大概是关于一位无儿无女的疯了的老太太,最后塘水一段乃为她而描写,但是,我的笔啊,你若在我手中变成乐器,那倒会有一番嘈嘈切切错杂弹吧,不过那时你们必又说道,你的乐器准是龙门之桐且烧焦了尾的,是以有北鄙之音凄且厉,其能久乎,可不是吗,你听你听,我的弦断了。
成时雨正凄其。
(选自何其芳散文集《画梦录》,有删改)
[注]本文作于20世纪30年代。面对动荡的社会现实以及自己屡遭打击的生活经历,作者创作了《画梦录》。本文采用独白的行文方式,主要以作者的意识进行表情达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中引用“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两句诗,抒发“我”对前途的担忧,点明寂寞、哀愁的原因。
B.第⑥段中引用“白杨多悲风,但见丘与坟”这两句诗,实写岩后山坡的凄凉景象,隐含对时局的忧虑。
C.“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这句话原意是欲望有限,极易满足;在第⑧段这句话指“我”对塘水毫无流动之致的忧愁。
D.第⑨段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引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以说明乐声像琵琶女弹奏琵琶时的变化和优美。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中将“苍苍的树林”喻为“池塘”,比喻新奇,且与后文想象契合;说它照见“我的灵魂”,想象新颖。
B.第③段描写岩半腰间孤立、倔强、为山风吹得长不大的松树,烘托山岩的险峻,交代故事主人公的出场环境。
C.第⑧段插叙“我”想起的一个故事,意在提醒那个无父无母的孩子注意安全,也含蓄地表达了超脱尘世的渴望。
D.文章末段说“实事之像故事乃有过于向壁虚构者”,这表明上文所述这个“山间的故事”是现实世界的折射。
8.文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怎样思想性格的形象?通读全文,请简要概括。(5分)
9.有评论指出,何其芳的散文是“诗人的散文”,他的散文集《画梦录》极具诗性美。请以《岩》为例,简要评说。(6分)
【答案】
6.C
7.C
8.①厌恶战争,感时伤世;②怀疑、怯弱,畏惧黑暗现实(或无力正视人生阴影);③孤独哀怨,友善仁爱,力不从心;④多愁善感,满怀忧患意识。(答对1点得2分,答对2点得4分,答对3点得满分)
9.①以喷薄的诗情营造诗的意境。《岩》无论叙事、写人、绘景、状物,都饱蘸作者自己深挚的情感体验,呈现孤独、忧郁、惆怅、落寞的意境。②以诗意的构思表现诗的结构。《岩》以情绪为主线贯穿全文,以“我”与“你们”的对话推进叙事,以山间的故事隐喻堪忧的现实。③以诗的手法形成诗的内涵。《岩》以象征与暗示性叙述,以想象与现实的跳跃性叙述,来产生隽永的诗意。④以唯美的语言体现诗的表达。《岩》行文注重长短句的交织,讲究古典诗句、成语典故等的穿插和文言词语、句式的运用,语言雅致与通俗兼具,情真意挚。(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抒发‘我’对前途的担忧”错,只能突出寂寞、哀愁的原因。
B.“实写岩后山坡的凄凉景象,隐含对时局的忧虑”错,根据原文语境,这不是实写,而属于作者向壁虚构的故事中的场景之一,是虚写。
D.“优美”错,文末所指的音乐是忧伤的。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也含蓄地表达了超脱尘世的渴望”错,依据文本上下文语境,插叙这个故事意在表明环境之险恶,烘托“我”的惆怅、怯弱的心理。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我很不喜人类之中有所谓战争”“然而我的意思是说天上未必胜过人间”,可见“我”对战争的憎恶、对时世的感伤。
由“我不过惆怅于我幼时的怯弱而已”“我自信是个彻底怀疑者”“直至如今仍无力正视人生之阴影方面”,可见“我”的怀疑、怯弱的性格,对于现实的黑暗一面存在无力感。
由“只是永远被一些小小的不幸缠绕得苦”“我感觉到人在天地之间孤独得很”“目睹同类匍匐将入于井而无从救援”,可见“我”的孤独,有友善仁爱之心,但自觉无力;
由“因为就我所知,实事之像故事乃有过于向壁虚构者”“是以有北鄙之音凄且厉”“我的弦断了”等,含蓄表明“我”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对国家命运、民生现实充满忧患。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评说“诗性美”,可以从意境、表现手法、结构思路、语言特色等角度来展开分析。
①意境:如“如今则另是一种寂寞,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我那屋前屋后的山啊,苍苍的树林”“这是颓墙,这是碎瓦”“但我却颇满意于这荒凉”等内容,呈现出孤独、忧郁、惆怅、落寞的意境,之所以呈现出这些意境,原因在于饱含作者自己深挚的情感体验。
②结构思路:全文的主体内容是“我向你们讲一个山间的故事”,通篇以“我”与“你们”的对话推进叙事,全文的主线则是“情感的波动”,表面上写山间的故事,实则隐喻堪忧的现实,通篇的思路呈现出诗意的构思。
③表现手法:全文的叙述,有象征意味,其中山间的故事,就是堪忧的现实的象征或隐喻;另外,全文在想象与现实之间进行跳跃性叙述,如“岩半腰的松树”“乱石累累”“塘边”等内容是“现实”,“只记得”“你在我想象里”“我想桃源避秦人……”等内容是“想象”,想象与现实交织,颇有虚实结合的韵味,产生隽永的诗意。
④语言特色:行文注重长短句的交织,语言精炼且通俗兼具,同时穿插古典诗句、成语典故等,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泰山等于鸿毛了”“群山起伏,高高下下都是田亩”“乱石累累”“桃源避秦人”等,通篇语言典雅、流畅,而又情真意挚。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周之世官大者史。史之外无有语言焉;史之外无有文字焉;史之外无人伦品目焉。史存而周存,史亡而周亡。殷纣时,其史尹挚抱籍以归于周;周之初,始为是官者,佚是。周公、召公、太公,既劳周室,改质家跻于文家,置太史。
夏之亡也,孔子曰:“文献杞不足征。”伤夏史之亡也。殷之亡,曰:“文献宋不足征。”伤殷史之亡也。周之东也,孔子曰:“天子失官。”伤周之史亡也。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选自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二》)
材料二
史之尊,非其职语言、司谤誉之谓,尊其心也。
心何如而尊?善入。何者善入?天下山川形势,人心风气,土所宜,姓所贵,皆知之;国之祖宗之令,下逮吏胥之所守,皆知之。其于言礼、言兵、言政、言狱、言掌故、言文体、言人贤否,如其言家事,可为入矣。
又如何而尊?善出。何者善出?天下山川形势,人心风气,土所宜,姓所贵,国之祖宗之令,下逮吏胥之所守,皆有联事焉,皆非所专官。其于言礼、言兵、言政、言狱、言掌故、言文体、言人贤否,如优人在堂下,号咣舞歌,哀乐万千,堂上观者,肃然踞坐,眄眯而指点焉,可谓出矣。
不善入者,非实录,垣外之耳,乌能治堂而皇之中之优也耶?则史之言,必有余呓。不善出者必无高情至论,优人哀乐万千。手口沸羹,彼岂复能自言其哀乐也耶?则史之言,必有余喘。
是故欲为史,若为史之别子也者,毋呓毋喘。自尊其心。心尊,则其官尊矣,心尊,则其言尊矣。官尊言尊,则其人亦尊矣。
尊之之所归宿如何?曰:乃又有所大出入焉。何者大出入?曰: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此非我所闻,乃刘向、班固之所闻。向、固有征乎?我征之曰:古有柱下史老聃,卒为道家大宗,我无征也欤哉?
(选自龚自珍《定盒文集·续集》)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正确的序号。(3分)
湮塞A人之教B必先去C其史D夷人之祖E宗F必G先H去I其史。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隳,指毁坏,与《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中“隳”的意义不相同。
B.逮,“到、及”的意思,与《陈情表》“逮奉圣朝”中“逮”的词义相同。
C.垣,本文是墙的意思,与《诗经》中“乘彼垝垣”中的“垣”用法相同。
D.归宿,指人或事物的最终着落、结局,与现在所说的“归宿”意义一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有文书典籍都属于历史范畴,龚自珍不独视六经为史,在这一基础上他提出“灭国必先去史”的论断。
B.作者比喻“不善出者”为“余呓”,即痴人说梦;比喻“不善入者”为“余喘”,即心迷目眩、喘息不暇,醒目警世。
C.作者认为史官是掌握国家的文献典籍和执行褒贬人事的职权的人,就应该是社会的喉舌和社会现实的代言人。
D.作者以老子为周室史官,熟知古今成败治乱,卒为道家宗主,作“出史之道”之证,加深了“史”与“道”的关系的论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小题4分)
(1)周公、召公、太公,既劳周室,改质家跻于文家,置太史。
(2)是故欲为史,若为史之别子也者,毋呓毋喘。
14.从材料二看,合格的史官应做到哪几点?(5分)
【答案】
10.BDF
11.A
12.B
13.(1)周公、召公、太公一边为周王室操劳,一边由注重实干尚实跻身尚文,设置了太史一职。(“劳”,为……操劳;“跻”,跻身;“置”,设置。)(每点1分,句意1分)
(2)因此,要成为史官,成为与别人不同的史官,就不要说梦话,不要死气沉沉。(“是故”,因此;“呓”,说梦话;“喘”,死气沉沉。)(每点1分,句意1分)
14.示例:①善“入”,即广泛地了解和熟悉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②善“出”,即对社会上的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事情找出其内在的规律性,作出全面而又正确的评论。③自尊其心,自己尊重自己的思想、精神。(答对1点得2分,答对2点得4分,答对3点得满分)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堵塞改变别人国家的思想文化教育途径,必定要先篡改除去他们记载过去事实的历史;污蔑诛伐别人国家民族的祖宗,必定要先篡改除去他们记载过去事实的历史。
两个“必先去其史”与上文“必先去其史”结构、内容完全一致,单独成句,前后BDF断开。
故选BDF。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都是毁坏的意思。句意:毁坏颠覆别人国家的政权。/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
B.正确。句意:到下级官吏所应遵守的职责。/到了晋朝建立。
C.正确。句意:像隔墙听人讲话一样。/爬上那垛破土墙。
D.正确。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B.表述相反。应该是将“不善入者”比喻为“余呓”,将“不善出者”比喻为“余喘”。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心何如而尊?善入。何者善入?天下山川形势,人心风气,土所宜,姓所贵,皆知之;国之祖宗之令,下逮吏胥之所守,皆知之”可知,善“入”,即广泛地了解和熟悉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②由原文“又如何而尊?善出。何者善出……其于言礼、言兵、言政、言狱、言掌故、言文体、言人贤否,如优人在堂下,号咣舞歌,哀乐万千,堂上观者,肃然踞坐,眄眯而指点焉,可谓出矣”可知,善“出”,即对社会上的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事情找出其内在的规律性,作出全面而又正确的评论。
③由原文“自尊其心。心尊,则其官尊矣,心尊,则其言尊矣”可知,自尊其心,自己尊重自己的思想、精神。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周朝的时候最大官就是史官。在历史典籍之外再没有语言的产生;在历史典籍之外再没有文字了;在历史之外再没有人伦物品概念产生。历史典籍存在,周朝就存在,历史典籍丧失,周朝也就灭亡了。殷纣时它的史官抱着典籍归附了周朝;周朝一开始才开始设置这一官职,就是佚。周公、召公、太公一边为周王室操劳,一边由注重实干尚实跻身尚文,设置了太史一职。
面对夏朝的灭亡,孔子说:“夏代的礼仪制度我还能讲出来,只是夏的后代杞国没有留下足够证明这些的文献了。”伤感于夏的历史丧失啊。面对殷的灭亡,孔子说:“殷商的礼仪制度我也能讲出来,只是殷商的后代宋国没有留下足够证明这些制度的文献。”伤感于殷的历史丧失啊。周朝东迁,孔子说:“天子丧失了自己的职守。”伤感于周朝历史的丧失啊。要灭亡别人的国家,必定要先篡改除去他们记载过去事实的历史;毁坏颠覆别人国家的政权,破坏别人国家的法度,必定要先篡改除去他们记载过去事实的历史;断绝别人国家的贤能人才,堵塞改变别人国家的思想文化教育途径,必定要先篡改除去他们记载过去事实的历史;污蔑诛伐别人国家民族的祖宗,必定要先篡改除去他们记载过去事实的历史。
材料二:
史官所以受尊重,并不是因为他们有掌管文献典籍、执行褒贬人事的职权,而是尊重他们的思想、精神。
什么样的思想、精神才值得尊重呢?要善于“入”。什么是善于“入”呢?天下的山川形势,人的精神面貌,土地适宜种植什么,哪些姓氏应当受到尊重,他们都了解;从朝廷祖宗的法令,到下级官吏所应遵守的职责,他们都知道。他们在谈论礼仪、军事、政治、刑法、掌故、文章,以及评论人的好坏时,就像讲述自己的家事那样熟悉,这就可以称为“入”了。
还有什么样的思想、精神才值得尊重呢?还要善于“出”。什么是善于“出”呢?天下的山川形势,人的精神面貌,社会的风气,土地适宜种植什么,哪些姓氏应当受尊重,从朝廷祖宗的法令,到下级官吏所应遵守的职责,都是互相联系着的,这些都不是史官专门负责掌管的。但他们在谈论礼仪、军事、政治、刑法、掌故、文章,以及评论人的好坏时,就像以乐舞为业的人在堂下纵情歌舞,哀乐万千,堂上观看的人严肃地坐在上面,边欣赏边指点那样。这就可以称为“出”了。
不善于“入”的,就不是据实地记录,像隔墙听人讲话一样,怎能研究和指导堂中艺人的表演呢? 这样,史官的言论,就必定像讲梦话那样胡说八道。不善于“出”的,一定没有什么真诚的感情、深刻的评论,这就像艺人表演出各种各样喜怒哀乐的情态,手舞足蹈,纵情歌唱,忙得像沸腾的滚汤似的,他们又怎能自己讲出那种哀乐的情况呢?这样,史官的言论,就必定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气。
因此,要成为史官,成为与别人不同的史官,就不要说梦话,不要死气沉沉,必须先要自己尊重自己的思想、精神。自己尊重自己的思想、精神,他的职务也就会受到尊重了,自己尊重自己的思想、精神,他的言论也就会受到尊重了。职务、言论都受到尊重了,史官本人也就会受到尊重了。
这些都受到尊重会有什么结果呢?那就会有大的“出”和“入”。什么是大的“出”和“入”呢?那就是跳出纷繁的史料,进入了解历史发展的根本道理,要想懂得根本道理,就必须首先研究史料、懂得历史。这一点不是我发现的,是刘向、班固已经说过的。刘向、班固讲的这个道理有证据吗?我的证据是:古代的柱下史老聃,终于成为道家的创始人。这难道不是我的证据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淮上雪①
王以宁
天工何意,碎琼珰五佩,书空②千尺。箬笠蓑翁扁舟下,淮口烟林如织。飞观嶙峋,子亭突兀,影浸澄淮碧。纶巾鹤氅,是谁独笑携策?
遥想易水燕山,有人方醉赏,六花③如席。云重天低酣歌罢,胆壮乾坤犹窄。射雉归来,铁鳞十万,踏碎千山白。紫箫声断,唤回春满南陌。
【注】①此词作于宋徽宗宜和六年(1124年),词人任职于淮南发运司。②书空:形容雪在空中飞舞如书写字画。③六花:指雪花。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15.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阙前三句写雪,以“天工何意”发问起势,再写雪之晶莹与盛大,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
B.大雪中烟林如织,淮水澄碧,亭台楼观倒映水中,渔翁与词人点缀其间,动静相映,富有情趣。
C.“易水”“燕山”既是现实地名,也是文化符号,使“遥想”的内涵更丰富,情感更深沉蕴藉。
D.下阕刻画了纵横疆场的将领形象,“踏碎千山白”与岳飞《满江红》“踏破贺兰山缺”异曲同工。
16.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豪迈奔放的创作风格,请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5.D
16.①意境宏大开阔。诗人写雪,由眼前的淮南写到北方的易水燕山,纵横南北,勾连虚实古今,营造宏大开阔的意境。②情感豪迈奔放。“天工何意”“胆壮乾坤犹窄”直抒胸臆,表达词人赏雪时豪迈奔放的感情。③形象英勇无畏。词人赏雪时“独笑携策”,表明其孤傲和无畏;词人想象自己在北方率领十万大军狩猎,并放言“踏碎千山白”“唤回春满南陌”,表明词人有迎难而上、扭转乾坤之志。④热切深沉的家国情怀。词人咏雪不止于赞美景物,更有对北方形势的关切和保家卫国的赤诚。(每点2分)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纵横疆场”错。下阕并未描写“纵横疆场”,由“遥想”可知是词人的想象,想象自己在北方率领十万大军狩猎。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创作风格的能力。
本题从意境、人物形象、情感等方面赏析作者豪迈奔放的创作风格。
(1)诗人前三句就勾勒宏大开阔的意境。诗人选择晶莹与盛大的雪景,如“碎琼珰五佩,书空千尺”,打碎了琼珠玉佩白屑纷飞,在千尺高空狂书飞舞。境界开阔。再写“淮口烟林如织……逸想易水燕山”,由眼前的淮南写到北方的易水燕山,由实到虚,南北纵横,古今连接,营造宏大开阔的意境。
(2)上阙开篇以“天工何意”句发问起势,诗人直接发问:不知天上的工匠是何用意?然后通过描写雪——“碎琼珰五佩,书空千尺”,赞美雪的晶莹与盛大,抒发了词人欣赏雪景的豪迈之情;下片中,“胆壮乾坤犹窄”,意为:我觉得胆大无边世界小。词人直抒胸臆,表达词人赏雪时豪迈奔放的感情。
(3)“纶巾鹤氅,是谁独笑携策”,意为:是何人笑我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独自拄一根拐杖。词人赏雪时“独笑携策”,表明其孤傲和无畏;“射雉归来,铁鳞十万,踏碎千山白。紫箫声断,唤回春满南陌”,意为:打猎射雉归来,随从铁骑十万,踏碎了千山雪道。吹断的紫箫,声声催唤着春光回到南陌青草。词人想象自己在北方率领十万大军狩猎,塑造了词人勇敢无畏的英雄形象,表明了词人有迎难而上、扭转乾坤之志。
(4)热切深沉的家国情怀。该词的上阙描写自己欣赏宏大开阔的雪景,下阙想象燕山雪景以及自己在北方率领十万大军狩猎的场景。词人咏雪,并不止于赞美景物,更有对北方形势的关切和保家卫国的赤诚。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诗解》“戍既久,室家相望之情极矣”,评价的是高适《燕歌行》中的诗句“ , ”。
(2)世人咏七夕,往往以牵牛、织女聚少离多为恨,秦观《鹊桥仙》“ , ”,则翻出新意,立意高远。
(3)小刚拍摄了一张远山飘云、鸟儿归巢的照片,老师说配上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名句,更富韵味。
【答案】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每空1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戍”“箸”“暮”“岫”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现在的微信聊天,已经发展出了一套相当精妙的、基于文字和符号的社交礼仪。
比如,用微信时,句子结尾用不用句号大有讲究。别人请你帮个忙,你回一句“好的”或“好的。”有没有这个句号, A 。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句号表示一句话的结束,新一句话的开始。但微信通常是一句一句发送的,你写完一句话不用句号直接发送了,对方完全能明白。①也就是说,②微信已经不需要句号的“分隔开两句话” 这个功能,③“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也已经让人们适应了。④在这种情况下,⑤你在句末加一个句号,⑥就刻意像是在告诉对方“我说完了”。这个语气是生硬的!如果前面是以“好、可以、同意”之类的正面词汇,句号立即就让这句话产生消极抵抗的意味。
还有,现在年轻人一般都不用“微笑”这个表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表情本来表示开心、微笑,但忽然之间,年轻人用它来表示“呵呵”的心情,含有一种嘲讽的意味。试想,聊得兴起时对方突然发一个微笑表情过来,你是越看越不舒服,简直就是( )。如今在微信中你想表达像生活中的那种微笑,要表达出真诚、友好,请使用“龇牙”;如果你真的笑出了声,现有表情已不足以表达,你最好直接用文字告诉对方“我笑出声了”。
另外,现在 B ,人们总想用更强烈的词汇表达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作“形容词贬值”。大家都用一个词,那这个词就不足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了,必须用一个更夸张的词,这样原来那个词就贬值了,甚至意思走向了反面。比如,看完一场明星演唱会,用微信跟朋友形容现场人很多,你会用什么词呢?“很多” “特多” 都太平淡、太土气了,年轻人会用“巨多” “狂多” “暴多”这样的词,而且这里的形容词一直在换。
18.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五十步笑百步B.笑口常开C.皮笑肉不笑D.笑里藏刀
19.文中标有①~⑥序号的句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2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1.请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解释“形容词贬值”的现象,要求表达简洁明了,不超过60个字。(5分)
22.第四段中加点的“我们”和“大家”都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但在文中表意有差别,请作简要说明。(4分)
【答案】
18.C
19.语句③,改为:示例一:人们也已经适应了“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
示例二:“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人们也已经适应了。
示例三:“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也已经被人们适应了。
语句⑥,改为:就像是在刻意告诉对方“我说完了”。(每处1分)
20.示例:
A:示例一:意思完全不一样
示例二:语气和意味大不一样
B:微信语言(交际/表达)中还有一个趋势(一种现象/情况/情形/现象/变化)(每句2分)
21.示例:因为人们总想用更强烈的词汇表达同样的意思,所以喜欢使用更夸张的词,导致大家都用的词表达效果下降。(每句内容1分,因果句式1分,句意通顺1分)
22.段中的“我们”带有作者和读者交流的意味,营造了对话感。“大家”表示一种普遍现象。(每点2分)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见的俗语,语句复位的能力。
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是却讥笑别人。
笑口常开:笑容经常出现,形容人十分乐观、快乐,无忧无虑。
皮笑肉不笑:极其不自然地装出一副笑脸,形容虚伪或心怀恶意的样子,勉强带笑,给对方以不舒服的感觉。
笑里藏刀:指外表和气,内心却阴险毒辣。
前文说“你是越看越不舒服”,是因为虽然使用了微笑的表情,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快乐喜悦情绪,属于表里不一的“皮笑肉不笑”。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③不合逻辑。“‘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是不具备主观意志的存在,不可能有能力主动去让“人们”适应,故应将“人们”作为主语,或改成被动格式。如:人们也已经适应了“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人们也已经适应了;“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也已经被人们适应了。
⑥语序不当,“刻意告诉对方……”是作者猜想的内容,故应放在“像是在”后面,故句子应改为:就像是在刻意告诉对方“我说完了”。
20.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该段开头说“句子结尾用不用句号大有讲究”,可见作者在这里举例意在说明有没有这个句号会产生非常大的区别,而且该段最后“句号立即就让这句话产生消极抵抗的意味”说明句号也会产生不一样的语气,故可填“意思完全不一样/语气和意味大不一样”。
第二处,该段以“另外”开头,说明作者想要从另一个方向谈论微信交际语言的使用方向,也就是“人们总想用更强烈的词汇表达同样的意思”,故可填“微信语言(交际/表达)中还有一个趋势(一种现象/情况/情形/现象/变化)”。
21.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试题要求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解释“形容词贬值”的现象。根据原文可以看出“大家都用一个词,那这个词就不足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了”是原因,“这样原来那个词就贬值了,甚至意思走向了反面”是结果,也就是说对于同一件事情,当大家所使用的词情感表现力越来越强烈的时候,原先我们常使用的词可能相对的表达效果就会下降(贬值)。因此,可以用包含因果关系的连词如“因为……所以”“……是因为……”等,将前面两部分衔接起来。即:因为(关联词)“人们总想用更强烈的词汇表达同样的意思”(原因),所以(关联词)“喜欢使用更夸张的词,导致大家都用的词表达效果下降”(结果)。
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的语境义,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语段中“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作‘形容词贬值’”是对前文“人们总想用更强烈的词汇表达同样的意思”的进一步解读和概念解释。这里其实删去“我们”,只说“可以把这种现象叫作‘形容词贬值’”也完全能表达同样的意思。而作者在这里用“我们”,其实是包括了自己与读者,意图通过对话的形式,拉进与读者的距离,让概念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
“大家都用一个词,那这个词就不足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所有人都用一个词语的时候,这个词就不能够表达出与原先一样强烈的情感了。可见这里的“大家”是所有人的意思。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只有怀着一颗空白之心,才能够获得想象的灵魂。
对此,你是否认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以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3)不得套作。
【答案】例文:
谁持彩练当空舞?
如果一个人获得了想象的灵魂,我们也或许就能看到他的“空白之心”。
空者,有也。世人观“空”,为无所有,乃大谬也。空者,乃是不着实相,不拘牵于现实所有之大有也。白者,绚烂之极也。世人观“白”,为无有色,此近乎盲。有眼之人,洞若观火,一眼见“白”,即知此乃七色光之交融而又以承七色光者也。
孔子说,绘事后素。想象是无中生有。是想之象,是创造一个未有之物。想象的彩图不能呈现在满是轨道的大地上,因为合于轨道是寻常,不合轨道是覆灭。只有空白的纸张给予它彩色的翅膀。想象是内心的灵光一现,儒者说“静生定,定生慧”,智慧来自心灵的沉静;道人云“虚室生白” ,高青丘唱“冥茫八极游心兵,坐令无象作有声”,有空白之心是定,有空白之心是虚,有空白之心是呼唤,呼唤天地的声音。
你问我东晋风流何在?风流在有“空白之心”。你问我新亭之悲在何?悲在“执”空白之心。徒见阮籍穷途而哭,却不知其所向;徒慕刘伶酩然而袒,却不知其所袒。以空白之心捕获了想象的灵魂,就认为想象的灵魂只来自空白之心吗?
我一直在问,想象的灵魂到底是什么?想象的灵魂是倾听,倾听万有的声音。不是司马迁写作了《史记》,是过往的岁月浓缩了自己;不是荷马想象了《伊利亚特》,是吟唱的盲人、听诵的孩童融汇了渴望,想象不是无本之木,想象是一片二片三四片,是“种种人才能合成的一个人”。
愚昧啊!人!妄图看见别人的灵魂,却只抓住飘渺的影子。前进啊!人!请问你为什么渴望获得想象的灵魂?是为了抚慰受伤的心灵,是为了满足在现实中不能满足的愿望?是啊,“桃花源”不过是现实的反面,又有谁不想成为超出三界外的齐天大圣。原来,想象的灵魂在反思,反思你心中的那个“人”的声音。你想要什么啊?你想要这云再遮不住你眼,你想要这地涌出佳果万千,你想要直上云天漫步在时间之间。人啊,我们生来渺少,却不能被现实扭曲,想象的灵魂不过是你作为人之心的自然产物。
是啊,空白之心是我们获得想象灵魂的常见姿态,可是想象之魂只来自倾听万有的声音。不要执着于空白之空白,而要倾心于世界之多彩。多彩是想象的来源,更是想象的未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选自著名作家余华的言论,说的是人应当拥有怎样的灵魂。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当是对于“空白之心”一词的理解。对于“空白之心”,我们也可以将之转换为“赤子之心”去帮助理解。赤子之心,即毫无伪装的、真诚朴质、纯洁的心灵。当我们的心灵保持高度的纯粹,不被世俗的功名利禄、利害较量侵占过多空间时,我们才有足够的热情和余力去进行自由自在的想象。就像中国汉族的习俗里所描述的那样,婴儿为什么能够看见灵魂从一个行将死去的人的体内飞走,因为婴儿的眼睛最干净。只有干净的眼睛才能够看见灵魂,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是如此。被过多的平庸作品、庸俗追求弄脏了的心,确实看不见伟大作品的灵魂。所以,材料才会指出,只有拥有一颗空白之心,我们才能获得想象的灵魂。
对此,写作时,首先要对材料内涵进行阐释,说明拥有纯净心灵的重要性,以及纯净心灵与人的想象力之间的关系:当我们拥有一颗去除了尘世俗务的空白之心时,我们才可以保持诚实、坦荡、率性,因此能够不受功利的支配,只凭真正兴趣去展开丰富的有灵魂的想象。当然,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此展开批驳,说明脱离了现实,没有现实依据的想象只会成为摇摇欲坠的空中楼阁,对我们的人生成长未必会有益处。
立意:
1.真正伟大的心灵与想象当是纯真无伪的。
2.想象应当是从现实里爆发出来的渴望。
3.不失赤子之心,不忘想象本真。
2025届山东省实验中学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语文卷1(新高考Ⅰ卷专用)(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5届山东省实验中学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语文卷1(新高考Ⅰ卷专用)(解析版),共18页。
2025届辽宁省实验中学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语文卷3(新高考Ⅱ卷专用)(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5届辽宁省实验中学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语文卷3(新高考Ⅱ卷专用)(解析版),共18页。
2025届辽宁省实验中学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语文卷(新高考Ⅱ卷专用)01: 这是一份2025届辽宁省实验中学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语文卷(新高考Ⅱ卷专用)01,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