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16份)
专题八 人口的变化—2025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八 人口的变化—2025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6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27:人口迁移与人口容量(13-24题,27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婚配性别比是指在初婚市场中,某年龄段可供选择的男性与女性人口数之比。下图示意2010—2030年的我国城乡大龄未婚人口(33~40岁)婚配性别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农村未婚人口婚配性别比明显高于城镇,主要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城乡贫富差距大,女性城市集中度高
B.农村男青年素质偏低,缺少技术
C.居住偏僻,交通条件差
D.家庭贫穷,经济收入低
2.预测未来20年,我国大龄未婚人口婚配性别比发展趋势及原因是( )
A.下降 经济发展B.上升 婚育观念
C.上升 国家政策D.下降 人口迁移
3.当前我国广大乡村地区为了缩小婚配性别比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振兴乡村,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②鼓励生育,宣传男女平等
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④实行合村并镇,减少乡村数量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一个国家的就业比高,抚养比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即出现“人口红利”;反之出现“人口负债”(抚养比是指少儿和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下图示意中国抚养比和就业比历史变迁及预测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抚养比低于50%即处于“人口红利”期。我国“人口红利”期出现在( )
A.1990~2030年B.1985~2050年
C.1990~2015年D.2000~2020年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抚养比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成正比
B.就业比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同步变化
C.60年代抚养比高主要是婴儿潮所致
D.2016年以后抚养比升高是老龄化所致
6.应对“人口负债”的措施,可取的是( )
①全面实施二孩生育政策
②限制劳动年龄人口迁移国外
③渐进式延长退休年龄
④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国际上一般把15~64岁的人口称作劳动适龄人口。图示意19502100年我国总人口数量和劳动适龄人口占比变化(含预测)。据此完成下题。
7.1970年左右,我国劳动适龄人口占比较小的原因是( )
A.人口老龄化严重B.人口出生率高
C.医疗水平较差D.总人口数量较少
8.1980—2000年,导致我国总人口数量增长依然较快的主导因素是( )
A.国家生育政策B.人口迁移C.人口惯性D.人口素质
9.2010年以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会促使我国
①失业率上升
②抚养压力增大
③生育政策调整
④人口迁移率提高( )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下图为2018年我国四个一线城市常住人口统计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四城市( )
A.北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B.上海人口迁出量最大
C.广州人口增长速度变快D.深圳人口增长率最大
11.2018年一线城市常住人口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
A.北京老龄化有所提升B.上海劳动力缺口加大
C.广州区域中心地位增强D.深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12.下面哪些措施在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方面最为可行( )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转移部分人口,吸纳高素质人才
②植树种草,提高绿地面积
③建立立体交通道路系统,增加私人汽车数量
④控制人口增长,规划建设高大稠密的高档住宅楼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读模拟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大多数发达国家所处的城市化阶段,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 ②B. ⑤C. ⑥D. ⑦
14.我国目前最主要的人口迁移方向为( )
A. ②③B. ②④C. ③④D. ①②
15.我国目前部分地区农民工出现图中⑤的流动方向,对于这一现象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最为合理的是( )
A. 拉力是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B. 拉力是更完善的基础设施
C. 推力是环境质量日趋恶化D. 推力是高昂的生活成本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开始涌现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庞大外来人口群体,从而造成部分地区外来人口数量超过本地户籍人口数量,形成“人口倒挂”现象。下表示意我国某市2011~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该市出现“人口倒挂”现象的时间是( )
A.2011年B.2013年C.2015年D.2017年
17.该市“人口倒挂”是由于( )
①经济发展速度快
②户籍人口增长快
③落户门槛高
④生育政策调整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8.人口倒挂现象对该市的影响有( )
A.环境承载力增大B.城市化水平提高
C.人口老龄化加剧D.高新技术加快发展
江苏省地形以冲积平原为主,铁路全覆盖,县县通高速公路,综合经济实力在我国处于前列,尤其是受上海辐射的南部地区经济发展更快。下图为江苏省人口分布示意图。
19.符合江苏省人口分布特征的是( )
①东部沿海密度最大
②东北部高于东南部
③中部低于南部北部
④南部总体高于北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江苏省南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特征B.耕地面积C.经济水平D.开发历史
21.缓解江苏省人口分布不均的根本措施是( )
A.制定搬迁政策B.协调区域经济C.完善交通布局D.治理优化环境
下面两幅图表示我国的人口密度与海拔(左图)和年降水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右图).
22.下列关于两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 )
①左图中的纵坐标为海拔,右图中的纵坐标为人口密度
②两图的纵坐标都为人口密度
③左图中的横坐标为海拔,右图中的横坐标为年降水量
④左图中的横坐标为年降水量,右图中的横坐标为海拔
A.①② B.②④C.①④ D.②③
23.关于两幅图所表示的内容的论断,正确的是( )
①随着海拔升高,人口密度均匀递减
②随着年降水量减少,人口密度均匀增加
③随着海拔升高,人口密度降低;海拔 1 000 米以上人口密度降速变慢
④随着年降水量增加,人口密度增大;年降水量 1 000 毫米以上增速变慢
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24.下列关于图中各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图中 A 点可能位于青藏高原某地
②图中 C 点可能位于四川盆地
③图中 E 点可能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
④图中 D 点可能位于东北平原
A. 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跨城通勤是指工作日往返于不同城市工作和居住的行为。上海与周边城市的跨城通勤以单向流入上海为主。苏州是流入上海跨城通勤人口的主要居住地。
材料二:下图是“苏州-上海跨城通勤人口主要居住地分布示意图”。
(1)简述跨城通勤上海的人口在苏州居住地的分布特点。(6分)
(2)简析苏州-上海跨城通勤规模大的原因。(6分)
(3)有人说未来苏州-上海跨城通勤规模还会扩大。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阐释理由。(6分)
26.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攀枝花位于金沙江畔,1953年的地质普查中攀枝花找到了钒钛磁铁矿而且呈带状分布的规律。同年4月22日,为了便于保密,国务院下发《关于攀枝花特区更名问题的批复》,同意将攀枝花特区改名为“渡口市”。1987年1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
材料二:“候鸟式”养老是当今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不少北方老年人选择冬季到南方的城市居住、旅游,北方天暖后再回到原地居住。近年来老钢铁工业城市攀枝花已成为我国冬季养老的热点城市之一。2015年来此过冬养老人数近10万,攀枝花正在实现由“钢城”向“阳光花城”的转型。2015年攀枝花市市长张剡在中国(攀枝花)芒果产业发展论坛上以“孝敬爸妈,请带到攀枝花”向参会人员发出邀请。
材料三:下图为四川省攀枝花市区位示意图
材料四:下表为攀枝花气温、降水资料。
(1)根据材料1,从人口迁移的角度分析攀枝花建市的主要原因。(4分)
(2)从材料推测攀枝花市市长提出“孝敬爸妈,请带到攀枝花”的理由。(6分)
(3)为了吸引更多老年人口到攀枝花定居,简述未来该市的发展举措。(6分)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国际上通常认为当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老龄率占21%以上则定义为超老龄社会。2023年末,中国人口总数140967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人。图示意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化趋势。
(1)简述当今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6分)
(2)指出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
(3)针对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请提出可行性应对措施。(6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城乡贫富差距大,农村大量未婚女性迁入城镇,女性城市集中度高,使得农村的未婚女性数量减少,农村未婚男性数量与未婚女性数量差异加大,导致农村未婚人口婚配性别比明显偏高,A正确;与城镇相比,农村教育水平有限,农村男青年素质偏低,缺少技术,即使外出务工不能满足企业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并不能获得很高的收入,个别家庭依然贫穷,造成农村男青年婚恋困难,BD正确;居住偏僻,交通条件差与农村未婚人口婚配性别比明显高于城镇的关联较小,C错。依据题意,故选C。
2.答案:B
解析:依据图中信息可知,我国城乡大龄未婚人口(33-40岁)婚配性别比呈现出上升发展趋势,据此可排除AD两项;由图可知,2010—2030年我国城乡大龄未婚人口婚配性别比远大于1,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几千年来积淀、残留下来的重男轻女的婚育观念影响,近几十年来,我国人口性别比一直偏高,这会导致未来20年客观上会存在数量较大的大龄男性未婚人口,使我国未来20年大龄未婚人口婚配性别比仍有上升的发展趋势,B正确;目前国家实施的二孩、三孩生育政策,会降低当前人口性别比,不会使未来20年我国大龄未婚人口婚配性别比呈上升趋势,C错。故选B。
3.答案:B
解析:我国农村和城镇婚配性别比差异较大的原因可能是农村大量未婚女性迁往城镇,通过振兴乡村,缩小城乡经济差距,使农村大量未婚女性在本地就业,从而可缩小城乡婚配性别比差异,①正确;基于国家全面开放三孩生育政策,鼓励生育,宣传男女平等,会使人口性别比例趋于改善,但该措施不能缩小“当前”的婚配性别比,②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环境有利于吸引投资,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增加就业岗位,有利于人口回流,缩小婚配性别比,③正确;实行合村并镇,只减少乡村数量,对人口的性别构成并无本质影响,对缩小婚配性别比作用不大,④错。①③正确,故选B。
4.答案:A
解析:找到纵轴上表示50%的点,过此点作横轴的平行线,与抚养比曲线相交,将交点与横轴上的年份对应就可找到抚养比低于50%的年份,读图可知,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20世纪60年代,我国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所以出生率高,新生婴儿较多,抚养比高,故C选项正确。抚养比是指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抚养比与自然增长率有关,但二者不一定成正比,故A选项错误: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自然增长率越高,总人口越多,就业比越低,故B选项错误:2016年以后抚养比升高是国家实行全面二孩政策所致,故D选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实施全面二孩生育政策,会增加后续劳动力,缓解“人口负债”;渐进式延长退休年龄,会增加劳动力数量,使就业比上升,抚养比降低,故①③正确: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能缓解“人口负债”产生的社会压力,故④正确;限制劳动年龄人口迁出,会引发社会矛盾,②错误,故选D。
7.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1970年左右,我国人口出生率较高,少年儿童人口占比较大,劳动适龄人口占比较小。故B选项正确。
8.答案:C
解析:1980—2000年,我国总人口数量增长依然较快,主要是因为在此期间育龄人口数量庞大。故C项正确。
9.答案:C
解析:2010年以后,我国劳动适龄人口占比明显降低,导致社会抚养压力增大,②正确;同时,也会促使国家对生育政策进行调整,③正确。故C选项正确。
10.答案:D
解析:北京的常住人口减少,但无法判断其自然增长率变化,A错误;上海人口仍在增长,人口迁入量多于迁出量,B错误;广州常住人口增长较多,但只有一年的数据无法判断广州的人口增长速度,C错误;深圳总人口最少,但增长人口最多,因而其人口增长率最大,D正确;故选D。
11.答案:A
解析:北京人口减少,说明青壮年劳动力迁入减少,其老龄化有所提升,A正确;上海人口密集,目前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B错误;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其本身就是珠三角区域中心,区域中心地位无法再提升,C错误;深圳城市化水平很高,速度较慢但未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错误;故选A。
12.答案:A
解析: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有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将人口和工业分散出去,建设立体交通道路,缓解城市交通道路拥挤问题,增加绿地面积,改善环境质量,控制人口增长,改善居住条件。增加私人汽车数量会加大城市污染和交通拥挤状况,建筑物高大密集,会加剧城市热岛效应,①②对,③④错误,B、C、D错误,A正确。故选A。
13.答案: B
解析:大多数发达国家处在城市化的后期阶段部分城市出现逆城市化,由城市迁往乡村或小城镇,与⑤相符,B正确。②⑥⑦均由乡村迁往城市,应为城市化中期阶段,ACD错误,故选B。
14.答案: D
解析:我国处在城市化中期阶段,主要由乡村迁往城市,与图中①②相符,D正确。③为国际人口迁移,我国的城市化主要由国内人口迁移为主ABC错误。故选D。
15.答案: D
解析:⑤为由城市迁往郊区,表示的是我国农民工回流。拉力是乡村的因素,乡村的医疗卫生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弱于城市,AB错误。城市的环境质量不一定出现恶化,且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C错误。城市经济发达,生活成本较高,导致部分收入水平不高的农民工选择回乡创业、务工,D正确。故选D。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外来人口数量超过本地户籍人口数量,形成“人口倒挂”现象,常住人口数量-户籍人口数量,为外来人口数量,根据表格信息可知,2015年外来人口数量首次大于本地户籍人口数量,出现“人口倒挂”现象,C正确;2011年、2013年外来人口数量小于本地户籍人口数量,AB错误;2017年之前外来人口数量已大于本地户籍人口数量,D错误。所以选C。
17.答案:A
解析:该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吸引大量外来人口进城务工,外来人口数量超过本地户籍人口数量,形成“人口倒挂”现象,①正确;户籍人口增长速率较慢,②错误;落户门槛高,会导致外来人口数量转化为户籍人口的数量较少,③正确;生育政策对于外来人口影响较小,④错误。所以选A。
18.答案:B
解析:出现人口倒挂现象,说明城市外来人口数量较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城市化水平提高,B正确;人口倒挂现象对于环境承载力影响较小,A错误;外来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会导致城市老龄化程度降低,C错误;外来人口主要从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于高新技术影响较小,D错误。所以选B。
19.答案: D
解析:图示为江苏省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例颜色越深人口密度越大,由图可知江苏省人口分布不均匀,整体来看,南部人口稠密,北部较稠密,中部稀疏,南部总体高于北部,③④正确;南部及北部部分地区密度最大,①错误;江苏省东北部沿海人口密度较小,东北部低于东南部,④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答案: C
解析:江苏省南部人口密度大的主要原因是受上海辐射带动作用大,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迁入人口多,C正确;江苏省整体气候较为相似,气候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错误;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耕地面积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错误;开发历史差别不大,D错误。故选C。
21.答案: B
解析:缓解江苏省人口分布不均的首选措施是缩小南北经济差距,经济区域协调,B正确;政策移民对人口分布有一定影响,但不是根本措施,A错误:完善交通布局能够促进人口迁移,不能缓解人口分布不均,C错误;治理环境对人口分布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B。
2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两图的纵坐标从数值上判断应为人口密度,①错,②对;世界上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总体而言,人口密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所以左图中的横坐标表示海拔.降水极少的地区,气候干燥,多为荒漠或无人区,人口密度小,随着降水的增多人口密度显著增大.但随着降水的进一步增多,由于气候过湿,不适宜人类居住,人口密度的增长又缓慢,D正确,选择D.
23.答案:B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随着海拔的升高,人口密度并非均匀递减,在1000m以下的地区随海拔升高,人口密度降低,在1000m以上的地区,人口密度随海拔升高降速变慢,①错,③对.人口密度也并非随着年降水的减少而均匀增加,在1000毫米以下的地区,随年降水量增加,人口密度提高,在1000毫米以上的地区,人口密度随年降水量的增加,增速变慢,②错,④正确,综上,B对,ACD错.故选B.
24.答案:C
解析:图中A点的海拔约为4000m,可能位于青藏高原,①对;C点海拔接近于0米,不可能位于四川盆地,②错;E点年降水量极少,可能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③对;D点年降水量介于1500~2000毫米之间,东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不可能达到如此之大,④错,综上,C对,ABD错.故选C.
25.答案:(1)中、东部多;两市界线附近最多;沿交通线较多;主要分布在昆山、太仓和苏州城区。
(2)地理位置邻近;交通便捷,通勤成本相对较低;上海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上海居住成本较高。
(3)赞同、交通的发展进一步缩短时空距离,通勤成本下降;区域间发展差距、产业分工短期内难以改变;两地间房价差异短期内始终存在。
不赞同通勤耗时长,影响生活质量;随着上海辐射功能增强,苏沪间发展差距缩小;上海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在沪居住成本下降。
解析:(1)读图可知,跨城通勤上海的人口在苏州的居住地相对集中,从两地的位置关系来看,中、东部多;两市界线附近最多,每平方千米可达501—1213人;沿铁路、轨道交通线较多;从行政划分看,主要分布在昆山、太仓和苏州城区。
(2)跨城通勤要考虑通勤成本、居住成本。读图可知,苏州与上海在地理位置相邻,距离近,通勤所需要时间短;有铁路与轨道交通相连,交通便捷,成本相对较低;上海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但上海房价高、居住成本较高,而苏州居住成本相对更低。
(3)赞同。由已学可知,交通的发展、城际铁路、地铁的建设,缩短城市间居民的出行时间,通勤成本下降;上海作为区域的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间发展差距、产业分工短期内难以改变,上海仍有巨大的就业及经济收入优势;由于城市用地有限,经济水平的差距,两地间房价差异短期内始终存在,因此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未来苏州-上海跨城通勤规模还会扩大。不赞同,城市就业工作紧张,跨城通勤耗时长,占用大量休息时间,影响生活质量;随着上海辐射功能增强,产业的转移,苏沪的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提高,苏沪间发展差距逐渐缩小;上海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的建设,使在沪居住成本下降,故未来苏州-上海跨城通勤规模不会扩大。
26.答案:(1)国家政策;开发矿产资源。
(2)攀枝花冬季气温较高;“阳光花城”,环境优越;水果等农产品丰富、优质;交通便利。
(3)促进房地产、旅游、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减少重工业所占比重;调整工业布局,大力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解析:(1)题意表明,攀枝花建市的主要原因应结合材料信息从人口迁移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信息表明,1953年的地质普查中攀枝花找到了钒钛磁铁矿而且呈带状分布的规律。同年4月22日,为了便于保密,国务院下发《关于攀枝花特区更名问题的批复》,同意将攀枝花特区改名为“渡口市”。1987年1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因此攀枝共建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国家政策和矿产资源开发。
(2)题意表明,攀枝花市市长提出“孝敬爸妈,请带到攀枝花”的理由结合材料从环境条件、物质供应、交通等方面进行推测说明。2015年攀枝花市长张剡在中国(攀枝花)芒果产业发展论坛上以“孝敬爸妈,请带到攀枝花”向参会人员发出邀请,表明攀枝花市适合养老,适合旅游。攀枝花市海拔较高,夏季不热,受山地阻挡,当地冬季受冷气团影响较小,攀枝花冬季气温暖和,适合养老和旅游;材料信息表明,攀枝花市实现了由“钢城”向“阳光花城”的转型,环境优越,适合养老和旅游;攀枝花市所在地区水果等农产品丰富、优质,适合养老和旅游;图中显示,攀枝花的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便利,适合养老和旅游。
(3)为了吸引更多老年人口到攀枝花定居,未来该市的发展举措应从产业、环境等角度提出。为了吸引更多老年人口到攀枝花定居,首先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让来养老定居的老人生活方便,生活舒心,因此应促进房地产、旅游、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养老定居对环境质量要求高,而攀枝花过去以重工业为主,环境压力大,因此应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减少重工业所占比重;还可以通过调整工业布局,如污染较重的工业企业远离市区,远离河流上游,远离上风地带等,大力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对老人来此定居的吸引力。
27.答案:(1)老年人口数量多,比重大;老龄化严重;老龄化速度加快。
(2)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需求减弱,影响经济发展;劳动力减少,影响社会生产;社会、家庭养老负担加重,影响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3)鼓励生育;大力发展经济;建立健全社会养老福利体系;弘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适当延长老年人退休年龄等。
解析:(1)由材料信息“2023年末,中国人口总数140967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人”可知,老年人口数量多、比重大;2023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率达21676/140967=15.4%,远超7%,说明中国老龄化现象严重;读图可知,中国大概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2020年后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到2035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1%以上,进行重度老龄化阶段。
(2)人口老龄化严重,消费水平下降,社会需求减弱,影响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社会生产;老龄化加剧,老年人退休、养老费用增加,使社会、家庭养老负担加重,影响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3)针对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适当调整人口政策,鼓励生育,提高出生率,缓解人口老龄化,应对我国将来的劳动力不足;我们可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减轻社会养老负担;建立健全社会养老福利体系,保障老年人生活;弘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构建和谐的家庭养老模式;适当延长老年人退休年龄,缓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年份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常住人口(万人)
517.3
550.6
586.1
639.5
717.0
786.6
822.5
829.2
834.3
户籍人口(万人)
325.1
328.2
332.5
337.6
341.8
344.7
348.9
351.4
354.6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月均温/°C
13.6
16.8
21.0
24.4
25.8
26.3
25.2
24.7
22.4
20.2
16.1
12.8
20.8
降水/mm
4.2
3.5
10.0
11.7
45.4
133.4
207.1
210.0
140.9
61.2
20.5
1.5
849.4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一0六 中国地理—2025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7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一0五 世界地理—2025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五 地球上的水—2025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