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孟德尔使用了假说一演绎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进行杂交之前,需要在开花前对母本进行人工去雄
B. 性状分离指同种性状的亲本的子代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性状的现象
C. F1进行测交,子代表型的数量比为178:181,这属于演绎阶段
D. 豌豆中并非所有的基因的遗传都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
2. 某农作物的基因型为Dd,其产生的某种雄配子有一定的致死率。该农作物自交,F1中DD:Dd:dd=2:3:1,据此推测,致死的雄配子及致死率分别为( )
A. D、1/2B. d、1/2C. D、1/3D. d、1/3
3. 某基因型为TtRr的雄性动物细胞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与核DNA数目比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四分体联会现象发生在CD段所对应的细胞时期
B. 处于EF段的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
C. BC段发生变化是因为减数分裂前的间期进行了DNA复制
D. 同一初级精母细胞分裂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可能是TR和tr
4. 假设红绿色盲和血友病分别由X染色体上的A/a、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图为某家族遗传系谱图,已知Ⅱ-6既患红绿色盲又患血友病,其他成员均正常。不考虑变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控制红绿色盲和血友病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若I-2的双亲均正常,则其母亲的基因型是XABXab
C. I-1和I-2再生一个女孩,该女孩正常的概率为1/2
D. 若Ⅱ-4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正常的概率是7/8
5. 某实验小组同学重做了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流程如图所示。在图中实验条件下,噬菌体每20分钟复制一代,40分钟后开始出现大肠杆菌裂解的情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长时间培养后,从A组试管I中分离出的T2噬菌体DNA具有放射性
B. 长时间培养后,从B组试管I中分离出的T2噬菌体蛋白质具有放射性
C. 若缩短B组试管Ⅱ培养时间,则离心后上清液的放射性强度几乎不变
D 培养1小时后,A组试管Ⅱ大部分子代噬菌体含有放射性
6. 双脱氧核苷酸常用于DNA测序,其结构与脱氧核苷酸相似,能参与DNA的合成,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合成时,在DNA聚合酶作用下,若连接上的是双脱氧核苷酸,则子链延伸终止;若连接上的是脱氧核苷酸,则子链延伸继续。在人工合成体系中,有适量的GGATACATACATCC的单链模板、腺嘌呤双脱氧核苷酸和4种脱氧核苷酸,则以该链为模板合成出的不同长度的子链最多有( )
A. 2种B. 3种C. 4种D. 5种
7. 牵牛花的颜色主要是由花青素决定的。花青素的合成途径与颜色变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若图中基因M不表达,则基因N和P也不能表达
B. 图中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牵牛花的性状
C. 两株牵牛花的基因型完全相同,其花色也可能不同
D. 图中基因和性状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8. 发芽的种子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低温处理才能够促进花芽的形成。研究发现,植物体内的DNA甲基化水平降低是植物开花的前提条件。用一定浓度的物质甲处理发芽的种子,不需要低温处理也能开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DNA的甲基化可使细胞中部分DNA序列改变
B. DNA甲基化引起表型改变不能传递给后代
C. 一定时间的低温处理能降低植物部分DNA的甲基化水平
D. 物质甲处理发芽种子会使植物DNA甲基化水平提高,从而使植物开花
9. 人体细胞中某基因含有84个碱基对,其表达过程如图所示,其中Ⅰ、Ⅱ表示基因表达的不同过程。已知UAG为终止密码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转录的模板链是α链
B. β链的碱基序列是3'-UACUGGCGU……AUAAUC-5'
C 图中肽链可能含有26个肽键
D. 过程Ⅰ、Ⅱ共有2种RNA参与
10. 生物的某些变异可通过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来识别。进行有性生殖的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的四种变异类型如图所示,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其中变异类型相同的是( )
A. 甲和乙B. 甲和丙C. 丙和丁D. 甲和丁
11. α-珠蛋白突变体(含146个氨基酸)是由α-珠蛋白(含141个氨基酸)基因的一个碱基对缺失引起的。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 基因可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B. 该突变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
C. 基因突变可引起蛋白质结构的改变
D. 基因突变前后,其碱基序列发生变化
12. 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六倍体生物细胞分裂时最多含有6个染色体组
B. 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是二倍体
C. 二倍体生物的一个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为一个染色体组
D. 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个体一定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13.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包含了共同由来学说,下列不属于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的是( )
A. 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B. 人和其他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会出现鳃裂和尾
C. 细胞色素c是细胞中普遍含有一种蛋白质
D. 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靠能量驱动的
14. 科研人员在高压、终年无光的深海中发现了一种超深渊狮子鱼,此狮子鱼与栖息于海岸岩礁的狮子鱼相比,色素、视觉相关基因大量丢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超深渊狮子鱼的这些变化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 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栖息于海岸岩礁的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不同
C. 超深渊狮子鱼个体间在争夺食物和栖息空间的过程中发生了协同进化
D. 超深渊狮子鱼产生的眼睛退化突变因适应环境而被保留下来
15. 经过长期驯化和改良,水稻产量不断提高,但仍有一类害虫(基因型为aa)严重危害水稻的产量,使用有机磷杀虫剂对其防治一段时间后,其抗药性快速增强。研究发现,其抗药性的增强与常染色体上的突变基因a1、a2有关。对某地中该害虫的基因型及频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此种群中所有个体的与抗性相关的所有基因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B. a与a1、a2互为等位基因,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C. 该种群中a1、a2基因频率分别为21.9%和51.9%
D. 若继续使用有机磷杀虫剂防治该害虫,则推测突变基因a1、a2的频率会继续升高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 某同学利用小桶和小球做相关模拟实验,小桶代表生殖器官,小球代表染色体,A/a、B/b和C/c代表基因,小桶和小球的放置情况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抓取的小球要放回且摇匀,确保抓到桶中某种小球的概率一直为50%
B. 若进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已选择1号小桶进行实验,则还需选择小桶2、3、5或6
C. 若进行自由组合定律的模拟,已选择1号小桶进行实验,则还需选择小桶4、5或6
D. 若用5、6号小桶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多次实验后,基因型AACC:AaCc:aacc接近1:2:1
17. 科学家新发现了与人类卵细胞死亡相关的基因,该基因异常会导致卵细胞膜上控制ATP释放的P蛋白结构异常,从而使得卵细胞中的ATP大量释放出来,引起卵细胞死亡。下图为某患者的家系遗传系谱图,对其中某些个体基因检测的结果如表所示。不考虑突变和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注:“+”表示含有,“-”表示不含有。
A. 该遗传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4号携带该致病基因
C. 该致病基因在男性细胞中可能不表达
D. 3号与不携带该致病基因的男性结婚,生下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4
18. 人体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能够促进红细胞的成熟。当机体缺氧时,低氧诱导因子(HIF)与EPO基因的低氧应答元件结合,使EPO基因表达加强,促进EPO的合成,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发生在细胞核,过程②发生在细胞质
B. 过程①和过程②都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
C. 低氧应答元件含有起始密码子的序列
D. 生活在海拔较高地区的人的EPO基因表达加强
19. “三体细胞”(染色体比正常体细胞多1条)在有丝分裂时,三条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随机丢失,可产生染色体数目正常的体细胞,这种现象称为“三体自救”,其过程如图所示。二倍体的体细胞中,若某对同源染色体全部来自父方或母方,称为单亲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图中染色体为常染色体,则由甲、乙、丙发育的个体性别相同
B. 甲、乙、丙三种细胞中可发育为单亲二体的是丙
C. 图中受精卵发生“三体自救”时,不会出现联会现象
D. 二体卵子形成的原因是母方减数分裂Ⅱ出现了异常
20. 除草剂的使用使杂草的生存阻力增加,从而导致某种杂草种群中抗除草剂个体逐渐增多,除草剂的使用效果逐渐减弱。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杂草种群中抗除草剂个体与不抗除草剂个体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 使用除草剂后,该杂草种群发生了进化
C. 杂草种群中抗除草剂个体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重组
D. 除草剂对杂草种群中抗除草剂个体进行了定向选择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果蝇常用作生物实验材料,是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模式生物。图1为某果蝇细胞中染色体示意图,A/a、W/w表示相关染色体上的基因。图2表示该果蝇在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细胞相关物质的数量变化。不考虑突变及其他染色体上的基因,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细胞一个染色体组含有的染色体是___(写出相应染色体编号)。若要对果蝇的基因组进行测序,需要测定___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
(2)若图1细胞取自精原细胞,且在减数分裂时A基因与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了互换,则A基因与a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图2中的___细胞,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图2中的___细胞(填字母)。
(3)若图1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AaXW的精子,不考虑突变、互换及其他染色体上的基因,则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___。
(4)某种荧光染料能将A、a基因染成黄色,W、w基因染成绿色,每个基因可观察到一个荧光点。在图2的a细胞中可观察到的荧光点的种类和数量分别是___,d细胞中可观察到的荧光点的种类和数量分别是___。
22. 白花三叶草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叶片内含氰(有剧毒)和不含氰为一对相对性状,其叶片内氰的产生途径如图所示。现有甲、乙,丙、丁4株基因型不同的白花三叶草,其中甲的叶片内含氰,乙,丙、丁的叶片内都不含氰,其中丁的基因型为ddhh。为确认甲,乙、丙三株白花三叶草的基因型及相关性状的遗传机制,实验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两个杂交组合中能够确认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是______(填“杂交组合①”或“杂交组合②”或“杂交组合①和②”)。
(2)植株甲的基因型是______,如果用植株甲自交,其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
(3)上述杂交实验并不能够确认植株乙和丙的基因型。为了进一步确认植株乙的基因型,实验人员选取植株乙的叶片,研碎后制成提取液,并在提取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氰酸酶溶液。若______,则植株乙的基因型为Ddhh;若______,则植株乙的基因型为______。
23. 某生物兴趣小组用模型模拟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复制需要的原料是______,其遗传物质中,嘌呤碱基数/嘧啶碱基数______(填“>1”“<1”或“=1”)。
(2)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若______,则可能出现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有较高的放射性的情况。
(3)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两种类型。将下面某同学确定病毒类型的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及结论(只考虑DNA复制和RNA复制)补充完整。
实验思路:
甲组:将宿主细胞在含有放射性标记的尿嘧啶的培养基中培养,然后接种新病毒,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
乙组:将宿主细胞在含有______的培养基中培养,然后接种新病毒,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
预期结果及结论: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______;反之为______。
24. 秋、冬季节是甲型流感的高发季节,甲型流感主要由H1N1病毒(RNA病毒)感染引起,该病毒侵染细胞的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H1N1病毒遗传信息传递的过程:______。宿主细胞可为该病毒的复制提供______等基本条件。
(2)过程②中的碱基互补配对与过程①中的______(填“一致”或“不一致”)。过程②中一条mRNA上可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其意义是______。同一条mRNA上多个核糖体合成的肽链的氨基酸序列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25. 遗传病在人类疾病中非常普遍,遗传病的发病率和遗传方式的调查是预防遗传病的首要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______而引起的人类疾病。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手段有遗传咨询和______等。
(2)21三体综合征是一种______遗传病,它的成因是在生殖细胞形成的过程中21号染色体没有分离,可能发生的时期是______。
(3)已知高度近视(近视度数在600度以上)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某女性为高度近视,其父母正常。
a.由此可推断,高度近视的遗传方式可能为______(不考虑XY同源区段)。某同学想要通过调查的方式验证高度近视的遗传方式,应该从______(填“患者家系”或“人群”)中调查。
b.该女性的母亲的初级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Ⅰ前期,两对非同源染色体出现如图所示(图中①~④为染色体编号,①②为同源染色体,③④为同源染色体)的现象。若减数分裂Ⅰ后期4条染色体随机两两分离(不考虑互换),可能会形成______种类型的卵细胞,其中含有编号为______染色体的配子是正常配子。
基因型
aa
aa1
aa2
a1a1
a1a2
a2a2
频率/%
20
18
24
1
15
22
1号小桶
200个标注为A的小球,200个标注为a的小球
2号小桶
200个标注为A的小球,200个标注为a的小球
3号小桶
10个标注为A的小球,10个标注为a的小球
4号小桶
200个标注为B的小球,200个标注为b的小球
5号小桶
200个标注为AC的小球,200个标注为ac的小球
6号小桶
200个标注为AC的小球,200个标注为ac的小球
项目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正常的P蛋白基因
+
+
+
?
+
异常的P蛋白基因
+
-
+
?
+
杂交组合
子代的表型及比例
①甲×丁
含氰植株:不含氰植株=1:3
②乙×丙
含氰植株:不含氰植株=1:3
南阳地区2024年春季高一期末适应性考试
生物学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孟德尔使用了假说一演绎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进行杂交之前,需要在开花前对母本进行人工去雄
B. 性状分离指同种性状的亲本的子代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性状的现象
C. F1进行测交,子代表型的数量比为178:181,这属于演绎阶段
D. 豌豆中并非所有的基因的遗传都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
【答案】C
【解析】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母本豌豆植株需要在花粉成熟前进行去雄和套袋,A正确;
B、在孟德尔的杂交实验中,性状分离是指让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全部个体都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F2个体大部分表现显性性状,小部分表现隐性性状的现象,即同种性状的亲本的子代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性状的现象,B正确;
C、F1进行测交,子代表型的数量比为178:181,这属于实验验证阶段,C错误;
D、豌豆中控制同一性状的等位基因才符合分离定律,因此并非所有的基因的遗传都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D正确;
故选C。
2. 某农作物的基因型为Dd,其产生的某种雄配子有一定的致死率。该农作物自交,F1中DD:Dd:dd=2:3:1,据此推测,致死的雄配子及致死率分别为( )
A. D、1/2B. d、1/2C. D、1/3D. d、1/3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详解】已知某种雄配子有一定的致死率,dd占子代的1/6,雌配子(d)的比例为1/2,则雄配子(d)的比例为1/3,则说明致死的雄配子为d,雄配子中D:d=2:1,则d的致死率为(2-1)/2=1/2。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3. 某基因型为TtRr的雄性动物细胞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与核DNA数目比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四分体联会现象发生在CD段所对应的细胞时期
B. 处于EF段的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
C. BC段发生变化是因为减数分裂前的间期进行了DNA复制
D. 同一初级精母细胞分裂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可能是TR和tr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BC段表示DNA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前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CD段代表有丝分裂前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全过程以及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DE段表示着丝粒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EF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末期和减数第二次后末期。
【详解】A、四分体联会现象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此时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两个DNA分子,对应与图中的CD段,A正确;
B、处于EF段的细胞可以表示有丝分裂后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末期,因此,此时的细胞代表的是精细胞和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B正确;
C、BC段发生变化是细胞中的染色体由一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的状态变成一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的状态,因为在减数分裂前的间期进行了DNA复制,C正确;
D、该动物同一初级精母细胞分裂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可能是TTRR和ttrr或ttRR和TTrr,D错误。
故选D。
4. 假设红绿色盲和血友病分别由X染色体上的A/a、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图为某家族遗传系谱图,已知Ⅱ-6既患红绿色盲又患血友病,其他成员均正常。不考虑变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控制红绿色盲和血友病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若I-2的双亲均正常,则其母亲的基因型是XABXab
C. I-1和I-2再生一个女孩,该女孩正常的概率为1/2
D. 若Ⅱ-4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正常的概率是7/8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该遗传系谱图可知,Ⅰ-1和Ⅰ-2正常,却生下Ⅱ-6既患红绿色盲又患血友病,“无中生有”为隐性,且题干信息说明了红绿色盲和血友病分别由X染色体上的A/a、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则红绿色盲和血友病均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控制红绿色盲和血友病的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在遗传过程中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Ⅰ-1和Ⅰ-2正常,却生下Ⅱ-6既患红绿色盲又患血友病,且红绿色盲和血友病分别由X染色体上的A/a、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则红绿色盲和血友病均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Ⅰ-2的基因型为XABXab,若I-2的双亲均正常,则I-2的父亲基因型为XABY,I-2的母亲基因型为XABXab,B正确;
C、I-1基因型为XABY,Ⅰ-2的基因型为XABXab,再生一个女孩的基因型可能为XABXAB、XABXab,因此该女孩正常的概率为100%,C错误;
D、I-1的基因型为XABY,Ⅰ-2的基因型为XABXab,生出Ⅱ-4的基因型可能为1/2XABXAB、1/2XABXab,与一个正常男性(XABY)结婚,生出患病孩子(XabY)的概率为1/2×1/4=1/8,因此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正常的概率是7/8,D正确。
故选C。
5. 某实验小组同学重做了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流程如图所示。在图中实验条件下,噬菌体每20分钟复制一代,40分钟后开始出现大肠杆菌裂解的情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长时间培养后,从A组试管I中分离出的T2噬菌体DNA具有放射性
B. 长时间培养后,从B组试管I中分离出的T2噬菌体蛋白质具有放射性
C. 若缩短B组试管Ⅱ的培养时间,则离心后上清液的放射性强度几乎不变
D. 培养1小时后,A组试管Ⅱ大部分子代噬菌体含有放射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赫尔希和蔡斯在做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用32P和35S分别标记的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噬菌体在细菌内繁殖的过程为: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详解】A、长时间培养后,A试管I中的噬菌体以试管中32P标记的大肠杆菌作为宿主细胞,繁殖产生子代的T2噬菌体,其DNA是使用宿主细胞中32P为原料合成,因此具有放射性,A正确;
B、长时间培养后,B试管I中的噬菌体以试管中35S标记的大肠杆菌作为宿主细胞,繁殖产生子代的T2噬菌体,其蛋白质是使用宿主细胞中35S为原料合成,因此具有放射性,B正确;
C、B组用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经搅拌和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出现在上清液,但B组试管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与接种后的培养时间无关,C正确;
D、由于DNA为半保留复制,亲代被标记,原料没有被标记,故子代中只有部分噬菌体具有放射性,培养1小时后,A组试管Ⅱ大部分子代噬菌体不含有放射性,只有小部分含放射性,D错误。
故选D。
6. 双脱氧核苷酸常用于DNA测序,其结构与脱氧核苷酸相似,能参与DNA的合成,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合成时,在DNA聚合酶作用下,若连接上的是双脱氧核苷酸,则子链延伸终止;若连接上的是脱氧核苷酸,则子链延伸继续。在人工合成体系中,有适量的GGATACATACATCC的单链模板、腺嘌呤双脱氧核苷酸和4种脱氧核苷酸,则以该链为模板合成出的不同长度的子链最多有( )
A. 2种B. 3种C. 4种D. 5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DNA复制:复制开始时,在细胞提供的能量驱动下,解旋酶将DNA双螺旋的两条链解开,然后DNA聚合酶等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以细胞中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条子链,随着模板链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也在不断延伸,同时,每条新链与其对应的模板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详解】根据题意,DNA合成时,在DNA聚合酶作用下,若连接上的是双脱氧核苷酸,则子链延伸终止,若连接上的是脱氧核苷酸,则子链延伸继续,在人工合成体系中,腺嘌呤双脱氧核苷酸可与任一个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进行配对,而使DNA复制停止,GGATACATACATCC中有3个T,则以该链为模板合成出的不同长度的子链最多有4种(子链CCTA、CCTATGTA、CCTATGTATGTA、CCTATGTATGTAGG),C符合题意。
故选C。
7. 牵牛花的颜色主要是由花青素决定的。花青素的合成途径与颜色变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若图中基因M不表达,则基因N和P也不能表达
B. 图中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牵牛花的性状
C. 两株牵牛花的基因型完全相同,其花色也可能不同
D. 图中基因和性状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答案】A
【解析】
【分析】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性状;
2、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控制蛋白质结构进而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详解】A、基因M表达不表达,不影响基因N和P的表达,A错误;
B、由图可知,图中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牵牛花的性状,B正确;
C、性状受基因和环境共同控制,两株牵牛花的基因型完全相同,其花色也可能不同,C正确;
D、图中基因和性状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花色受M、N、P三个基因的控制,D正确。
故选A。
8. 发芽的种子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低温处理才能够促进花芽的形成。研究发现,植物体内的DNA甲基化水平降低是植物开花的前提条件。用一定浓度的物质甲处理发芽的种子,不需要低温处理也能开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DNA的甲基化可使细胞中部分DNA序列改变
B. DNA甲基化引起的表型改变不能传递给后代
C. 一定时间的低温处理能降低植物部分DNA的甲基化水平
D. 物质甲处理发芽种子会使植物DNA甲基化水平提高,从而使植物开花
【答案】C
【解析】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细胞内基因序列没有改变,但发生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使基因的表达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表型模拟是指由环境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表型改变,类似于某基因型改变引起的表型变化的现象。
【详解】AB、DNA发生甲基化后不会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引起的表型改变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A错误,B错误;
CD、根据题中所给信息可知,一定时间低温作用可以降低该植物DNA的甲基化水平,从而间接促进开花,物质甲处理发芽种子使植物DNA甲基化水平提高,会抑制开花,C正确;D错误。
故选C。
9. 人体细胞中某基因含有84个碱基对,其表达过程如图所示,其中Ⅰ、Ⅱ表示基因表达的不同过程。已知UAG为终止密码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转录的模板链是α链
B. β链的碱基序列是3'-UACUGGCGU……AUAAUC-5'
C. 图中肽链可能含有26个肽键
D. 过程Ⅰ、Ⅱ共有2种RNA参与
【答案】C
【解析】
【分析】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RNA的过程。
【详解】A、分析题图中DNA两条链上的碱基序列和mRNA的碱基序列可知,图中转录的模板链是链,A错误;
B、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β链的碱基序列是3'-UACUGGCGU……AUAAUC-5'或5'-UACUGGCGU……AUAAUC-3',B错误;
C、分析题意,人体细胞中某基因含有84个碱基对,则转录得到的mRNA可能含有84个碱基,其中有3个碱基形成终止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则mRNA上共有81个碱基,即81÷3=27个密码子决定氨酸,则图中肽链可能含有27-1=26个肽键,C正确;
D、过程Ⅰ、Ⅱ共有3种RNA参与(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tRNA转运翻译的原料氨基酸,rRNA合成翻译的场所核糖体),D错误。
故选C。
10. 生物的某些变异可通过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来识别。进行有性生殖的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的四种变异类型如图所示,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其中变异类型相同的是( )
A. 甲和乙B. 甲和丙C. 丙和丁D. 甲和丁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甲为染色体结构变异,图乙为染色体数目变异,图丙为基因重组,图丁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详解】A、甲和乙均属于染色体变异,但前者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后者是染色体数目变异,A错误;
B、甲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丙为基因重组,B错误;
C、丙为基因重组,丁为染色体结构变异,C错误;
D、甲和丁均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前者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染色体片段重复,后者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D正确。
故选D。
11. α-珠蛋白突变体(含146个氨基酸)是由α-珠蛋白(含141个氨基酸)基因的一个碱基对缺失引起的。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 基因可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B. 该突变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
C. 基因突变可引起蛋白质结构的改变
D. 基因突变前后,其碱基序列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详解】A、分析题意,α-珠蛋白突变体(含146个氨基酸)是由α-珠蛋白(含141个氨基酸)基因的一个碱基对缺失引起的,由此可知,基因发生变化,合成的蛋白质也发生了改变,由此可知,基因可指导蛋白质的合成,A正确;
B、α-珠蛋白突变体(含146个氨基酸)是由α-珠蛋白(含141个氨基酸)基因的一个碱基对缺失引起的,由此可知,该突变导致终止密码子延后出现,B错误;
C、由于碱基对的缺失,导致α-珠蛋白变为α-珠蛋白突变体,氨基酸的数目增加了,即蛋白质的结构改变了,由此可知,基因突变可引起蛋白质结构的改变,C正确;
D、该过程发生了碱基对的缺失,即基因突变前后,其碱基序列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B。
12. 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六倍体生物细胞分裂时最多含有6个染色体组
B. 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是二倍体
C. 二倍体生物的一个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为一个染色体组
D. 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个体一定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答案】C
【解析】
【分析】1、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2、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无论细胞中含有1个或几个染色体组,均称为单倍体。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雄蜂也是单倍体。
3、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均称为二倍体。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都属于二倍体。
4、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均称为多倍体。如香蕉是三倍体,马铃薯是四倍体,普通小麦是六倍体。
【详解】A、六倍体生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时最多含有12个染色体组,A错误;
B、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不一定是二倍体.如果该生物体是由配子发育而来,则为单倍体;如果该生物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则为二倍体,B错误;
C、二倍体生物经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配子中只含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即含一个染色体组,C正确;
D、单倍体可以含有1个或几个染色体组,故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不一定是二倍体,还可以是多倍体,D错误。
故选C。
13.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包含了共同由来学说,下列不属于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的是( )
A. 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B. 人和其他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会出现鳃裂和尾
C. 细胞色素c是细胞中普遍含有的一种蛋白质
D. 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靠能量驱动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
(2)比较解刨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
(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
(4)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证据。
【详解】A、所有细胞类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且在基因表达的过程几乎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这是支持生物有共同祖先的分子生物学证据,A正确;
B、人与其他脊椎动物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相似的鳃裂和尾,这是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胚胎学方面的证据,B正确;
C、细胞色素c是细胞中普遍含有的一种蛋白质,这是支持生物有共同祖先的分子生物学证据,C正确;
D、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靠细胞来完成的,但不是所有的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驱动,D错误。
故选D。
14. 科研人员在高压、终年无光的深海中发现了一种超深渊狮子鱼,此狮子鱼与栖息于海岸岩礁的狮子鱼相比,色素、视觉相关基因大量丢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超深渊狮子鱼的这些变化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 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栖息于海岸岩礁的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不同
C. 超深渊狮子鱼个体间在争夺食物和栖息空间的过程中发生了协同进化
D. 超深渊狮子鱼产生的眼睛退化突变因适应环境而被保留下来
【答案】C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超深渊狮子鱼产生的眼睛退化的突变(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大量丢失)因适应环境并被保留下来,A正确;
B、因自然选择,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使得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栖息于海岸岩礁的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不同,B正确;
C、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而超深渊狮子鱼是一个物种,因此深渊狮子鱼个体间在争夺食物和栖息空间中相互选择,不属于协同进化,C错误;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超深渊狮子鱼视觉退化属于自然选择下的进化,即超深渊狮子鱼产生的眼睛退化的突变适应环境并被保留下来,D正确。
故选C。
15. 经过长期驯化和改良,水稻产量不断提高,但仍有一类害虫(基因型为aa)严重危害水稻的产量,使用有机磷杀虫剂对其防治一段时间后,其抗药性快速增强。研究发现,其抗药性的增强与常染色体上的突变基因a1、a2有关。对某地中该害虫的基因型及频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此种群中所有个体与抗性相关的所有基因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B. a与a1、a2互为等位基因,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C. 该种群中a1、a2基因频率分别为21.9%和51.9%
D. 若继续使用有机磷杀虫剂防治该害虫,则推测突变基因a1、a2的频率会继续升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1、基因频率的计算:(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2)一个基因的频率=基因个数÷全部等位基因数×100%。
2、种群中所有个体的所有基因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详解】A、种群中所有个体的所有基因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A错误;
B、a与a1、a2互为等位基因,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a1基因频率=(18+1×2+15)÷(100×2)×100%=17.5%,a2基因频率=(24+15+22×2)÷(100×2)×100%=41.5%,C错误;
D、根据题意可知,有机磷农药对抗药基因进行定向选择,若继续使用有机磷杀虫剂防治该害虫,则推测突变基因a1、a2的频率会继续升高,D正确。
故选D。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 某同学利用小桶和小球做相关模拟实验,小桶代表生殖器官,小球代表染色体,A/a、B/b和C/c代表基因,小桶和小球的放置情况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抓取的小球要放回且摇匀,确保抓到桶中某种小球的概率一直为50%
B. 若进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已选择1号小桶进行实验,则还需选择小桶2、3、5或6
C. 若进行自由组合定律的模拟,已选择1号小桶进行实验,则还需选择小桶4、5或6
D. 若用5、6号小桶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多次实验后,基因型AACC:AaCc:aacc接近1:2:1
【答案】C
【解析】
【分析】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注意事项:①每个小桶内的带有两种不同基因的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以表示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的分离,以及形成数目相等的含显性基因和含隐性基因的配子。②实验开始时应将小桶内的小球混合均匀。③抓球时应该双手同时进行,而且要团眼,以避免人为误差,每次抓取后,应记录下两个小球的字母组合。④每次抓取的小球要放回桶内,目的是保证桶内显隐性配子数量相等。⑤每做完一次模拟实验,必须要摇匀小球,然后再做下一次模拟实验,实验需要重复50-100次。
【详解】A、抓取的小球要放回且摇匀,目的是保证桶内显隐性配子数量相等,确保抓到桶中某种小球的概率一直为50%,A正确;
B、若进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已选择1号小桶进行实验,则还需选择小桶2、3、5或6,表示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B正确;
C、若进行自由组合定律的模拟,已选择1号小桶进行实验,则还需选择小桶4,可以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C错误;
D、若用5、6号小桶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多次实验后,统计结果,基因型AACC:AaCc:aacc接近1:2:1,D正确
故选C。
17. 科学家新发现了与人类卵细胞死亡相关的基因,该基因异常会导致卵细胞膜上控制ATP释放的P蛋白结构异常,从而使得卵细胞中的ATP大量释放出来,引起卵细胞死亡。下图为某患者的家系遗传系谱图,对其中某些个体基因检测的结果如表所示。不考虑突变和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注:“+”表示含有,“-”表示不含有。
A. 该遗传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4号携带该致病基因
C. 该致病基因在男性细胞中可能不表达
D. 3号与不携带该致病基因的男性结婚,生下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4
【答案】ABD
【解析】
【分析】3号有一个正常的P蛋白基因,一个异常的P蛋白基因,3号为杂合子,表现为患病,说明该病为显性遗传病,1号个体带有致病基因和正常基因,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详解】A、3号有一个正常的P蛋白基因,一个异常的P蛋白基因,3号患病,且为杂合子,说明该病为显性遗传病,A错误;
B、该病为显性遗传病,而4号个体表现正常,因此,4号不带有致病基因,B错误;
C、3号个体和1号个体中蛋白质表达情况相同,说明相关基因型相同,但男性正常,说明该致病基因在男性细胞中可能不表达,C正确;
D、3号个体为患者,卵细胞会死亡,3号与不携带该致病基因的男性结婚,不会有孩子,生下患病孩子的概率为0,D错误。
故选ABD。
18. 人体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能够促进红细胞的成熟。当机体缺氧时,低氧诱导因子(HIF)与EPO基因的低氧应答元件结合,使EPO基因表达加强,促进EPO的合成,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发生在细胞核,过程②发生在细胞质
B. 过程①和过程②都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
C. 低氧应答元件含有起始密码子的序列
D. 生活在海拔较高地区的人的EPO基因表达加强
【答案】ABD
【解析】
【分析】图中①表示转录过程,②表示翻译过程。
【详解】A、①表示转录过程,发生在细胞核,②表示翻译过程,发生在细胞质,A正确;
B、转录和翻译过程均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B正确;
C、起始密码子位于mRNA上,C错误;
D、生活在海拔较高地区的人的EPO基因表达加强,促进EPO的合成,D正确。
故选ABD。
19. “三体细胞”(染色体比正常体细胞多1条)在有丝分裂时,三条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随机丢失,可产生染色体数目正常的体细胞,这种现象称为“三体自救”,其过程如图所示。二倍体的体细胞中,若某对同源染色体全部来自父方或母方,称为单亲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图中染色体为常染色体,则由甲、乙、丙发育的个体性别相同
B. 甲、乙、丙三种细胞中可发育为单亲二体的是丙
C. 图中受精卵发生“三体自救”时,不会出现联会现象
D. 二体卵子形成的原因是母方减数分裂Ⅱ出现了异常
【答案】ABC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前,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详解】A、若为常染色体,则甲、乙、丙中所含性染色体组成可能都为XX或都为XY,则由甲、乙、丙发育的个体性别相同,A正确;
B、由题干可知在二倍体的体细胞中,若某对同源染色体全部来自父方或母方,称为单亲二体,甲、乙、丙三种细胞中只有丙细胞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全部来自母方,可以发育为单亲二体,B正确;
C、受精卵不可能发生减数分裂,所以图中受精卵发生“三体自救”时,不会出现联会现象,C正确;
D、二体卵子中含有同源染色体,说明同源染色体没分离,所以其形成原因是母方减数分裂I出现了异常,D错误。
故选ABC。
20. 除草剂的使用使杂草的生存阻力增加,从而导致某种杂草种群中抗除草剂个体逐渐增多,除草剂的使用效果逐渐减弱。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杂草种群中抗除草剂个体与不抗除草剂个体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 使用除草剂后,该杂草种群发生了进化
C. 杂草种群中抗除草剂个体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重组
D. 除草剂对杂草种群中抗除草剂个体进行了定向选择
【答案】BD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抗除草剂杂草与原杂草之间可以杂交产生可育后代,所以没有产生生殖隔离,A错误;
B、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使用除草剂后,杂草中抗除草剂的个体存活下来,决定抗除草剂个体的基因得以保留下来,逐代积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正确;
C、新基因即抗除草剂基因的产生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的结果,C错误;
D、除草剂可对群体中可以抗除草剂的个体进行定向选择,淘汰不能抗除草剂的个体,自然选择可以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故选B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果蝇常用作生物实验材料,是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模式生物。图1为某果蝇细胞中染色体示意图,A/a、W/w表示相关染色体上的基因。图2表示该果蝇在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细胞相关物质的数量变化。不考虑突变及其他染色体上的基因,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细胞一个染色体组含有的染色体是___(写出相应染色体编号)。若要对果蝇的基因组进行测序,需要测定___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
(2)若图1细胞取自精原细胞,且在减数分裂时A基因与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了互换,则A基因与a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图2中的___细胞,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图2中的___细胞(填字母)。
(3)若图1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AaXW的精子,不考虑突变、互换及其他染色体上的基因,则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___。
(4)某种荧光染料能将A、a基因染成黄色,W、w基因染成绿色,每个基因可观察到一个荧光点。在图2的a细胞中可观察到的荧光点的种类和数量分别是___,d细胞中可观察到的荧光点的种类和数量分别是___。
【答案】(1) ①. Ⅱ、Ⅲ、IV、X或Ⅱ、Ⅲ、IV、Y ②. 5##五
(2) ①. b、c ②. b
(3)AaXW、Y、Y
(4) ①. 2种、6个 ②. 2种、4个或1种、2个
【解析】
【分析】图1表示某果蝇细胞中染色体示意图,结合图中染色体组成判定,该果蝇为雄性果蝇。
图2中a表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表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有丝分裂前期、中期,c表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或有丝分裂结束产生的子细胞,d表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e表示精细胞。
【小问1详解】
图1细胞为雄果蝇细胞,一个染色体组含有的染色体是Ⅱ、Ⅲ、IV、X或Ⅱ、Ⅲ、IV、Y,若要对果蝇的基因组进行测序,需要测定3条常染色体+2条性染色体=5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
【小问2详解】
若图1细胞取自精原细胞,且在减数分裂时A基因与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了互换,则A基因与a基因的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即图2中的b和c,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图2中的b细胞。
【小问3详解】
若图1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AaXW的精子,说明Aa未正常发生分裂,不考虑突变、互换及其他染色体上的基因,则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AaXW(与题干所述精子来自于同一次级精母细胞)、Y、Y(两个Y精子来自于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
【小问4详解】
在图2的a细胞中含有A/a基因、W/w基因两种基因,由于W/w基因在X染色体上,Y上无等位基因,经复制后两对等位基因共4+2=6个,所以在图2的a细胞(有丝分裂后期)中可观察到的荧光点的种类和数量分别是2种、6个。d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中可观察到的荧光点的种类和数量分别是2种、4个(即含X的精子)或1种、2个(即含Y的精子)。
22. 白花三叶草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叶片内含氰(有剧毒)和不含氰为一对相对性状,其叶片内氰的产生途径如图所示。现有甲、乙,丙、丁4株基因型不同的白花三叶草,其中甲的叶片内含氰,乙,丙、丁的叶片内都不含氰,其中丁的基因型为ddhh。为确认甲,乙、丙三株白花三叶草的基因型及相关性状的遗传机制,实验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两个杂交组合中能够确认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是______(填“杂交组合①”或“杂交组合②”或“杂交组合①和②”)。
(2)植株甲的基因型是______,如果用植株甲自交,其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
(3)上述杂交实验并不能够确认植株乙和丙的基因型。为了进一步确认植株乙的基因型,实验人员选取植株乙的叶片,研碎后制成提取液,并在提取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氰酸酶溶液。若______,则植株乙的基因型为Ddhh;若______,则植株乙的基因型为______。
【答案】(1)杂交组合①
(2) ①. DdHh ②. 含氰植株:不含氰植株=9:7
(3) ①. 提取液中有氰产生 ②. 提取液中没有氰产生 ③. ddHh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子代。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分析题干可知甲叶片内含氰,甲的基因型为D-H-,乙,丙、丁的叶片内都不含氰,其中丁的基因型为ddhh,乙和丙的基因型可能为D-hh、dd--
【小问1详解】
分析题干可知甲叶片内含氰,甲的基因型为D-H-,乙,丙、丁的叶片内都不含氰,其中丁的基因型为ddhh,乙和丙的基因型可能为D-hh、dd--,杂交组合①甲×丁,含氰植株:不含氰植株=1:3,属于测交类型,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小问2详解】
分析题干可知甲叶片内含氰,甲的基因型为D-H-,丁的基因型为ddhh,杂交组合①甲×丁,含氰植株:不含氰植株=1:3,则甲的基因型为DdHh,如果用甲植株自交,后代中D-H-表现为含含氰植株,其他均为不含氰植株,则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含氰植株(9D-H-):不含氰植株(3D-hh、3ddH-、1ddhh)=9:7
【小问3详解】
分析杂交组合②,乙和丙叶片都不含氰,子代中含氰植株:不含氰植株=1:3,说明乙和丙为杂合子,可能的基因型为Ddhh或ddHh,但无法确定。为了进一步确认植株乙的基因型,实验人员选取植株乙的叶片,研碎后制成提取液,并在提取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氰酸酶溶液。若提取液中有氰产生,说明植株乙可以产生产氰糖苷酶,将前体物转化为含氰糖苷,含有基因D,则植株乙的基因型为Ddhh;若提取液中没有氰产生说明植株乙不能产生产氰糖苷酶,将前体物转化为含氰糖苷,不含含有基因D,则植株乙的基因型为ddHh。
23. 某生物兴趣小组用模型模拟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复制需要的原料是______,其遗传物质中,嘌呤碱基数/嘧啶碱基数______(填“>1”“<1”或“=1”)。
(2)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若______,则可能出现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有较高的放射性的情况。
(3)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两种类型。将下面某同学确定病毒类型的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及结论(只考虑DNA复制和RNA复制)补充完整。
实验思路:
甲组:将宿主细胞在含有放射性标记的尿嘧啶的培养基中培养,然后接种新病毒,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
乙组:将宿主细胞在含有______的培养基中培养,然后接种新病毒,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
预期结果及结论: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______;反之为______。
【答案】(1) ①. 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②. =1
(2)搅拌不充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未能与细菌分离,会随大肠杆菌一起沉淀
(3) ①. 放射性标记的胸腺嘧啶 ②. RNA病毒 ③. DNA病毒
【解析】
【分析】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搅拌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离,离心的日的是让上清液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小问1详解】
T2噬菌体是DNA病毒,遗传物质是DNA,DNA复制需要的原料是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T2噬菌体遗传物质DNA是双链结构,A=T、G=C,因此嘌呤碱基数/嘧啶碱基数=1。
【小问2详解】
用35S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在本实验中,放射性主要在上清液中,若实验中搅拌不充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未能与细菌分离,会随大肠杆菌一起沉淀,导致沉淀物中放射性升高。
【小问3详解】
DNA和RNA的化学组成存在差异,如DNA特有的碱基是T,而RNA特有的碱基是U,因此可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碱基T和碱基U,通过检测子代的放射性可知该病毒的类型。因此,实验思路为:
甲组:将宿主细胞在含有放射性标记的尿嘧啶的培养基中培养,然后接种新病毒,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
乙组:将宿主细胞在含有放射性标记的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培养,然后接种新病毒,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
预期结果及结论: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即该病毒增殖过程能利用碱基U,乙组无,即该病毒增殖过程不能利用碱基T,说明该病毒为RNA病毒;反之为DNA病毒。
24. 秋、冬季节是甲型流感的高发季节,甲型流感主要由H1N1病毒(RNA病毒)感染引起,该病毒侵染细胞的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H1N1病毒遗传信息传递过程:______。宿主细胞可为该病毒的复制提供______等基本条件。
(2)过程②中的碱基互补配对与过程①中的______(填“一致”或“不一致”)。过程②中一条mRNA上可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其意义是______。同一条mRNA上多个核糖体合成的肽链的氨基酸序列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答案】(1) ①. RNA复制形成RNA,RNA翻译形成蛋白质 ②. 酶、原料、能量和场所
(2) ①. 一致 ②. 少量的mRNA就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提高翻译效率 ③. 相同
【解析】
【分析】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RNA病毒,由于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因此病毒的生命活动必须依赖于宿主细胞,在宿主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进行增殖过程。
【小问1详解】
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RNA病毒,增殖时,RNA注入要寄生的细胞中,然后RNA释放出来,该RNA可以自我复制形成RNA,也可以形成与其互补的RNA,然后翻译形成蛋白质,然后RNA和蛋白质组装成一个甲型流感病毒,然后释放到细胞外,因此遗传信息传递过程是包括RNA自我复制、翻译形成蛋白质。宿主细胞可为该病毒的复制提供原料、能量、酶、场所等基本条件。
【小问2详解】
过程②表示mRNA翻译形成蛋白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为A-U、U-A、C-G、G-C,过程①应该表示+RNA形成-RNA,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也为A-U、U-A、C-G、G-C,因此过程②中的碱基互补配对与过程①中的一致。过程②中一条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每个核糖体可以单独合成一条肽链,这样少量的mRNA就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提高翻译的效率。由于以同一条mRNA为模板,所以同一条mRNA上多个核糖体最终合成的肽链的氨基酸序列相同。
25. 遗传病在人类疾病中非常普遍,遗传病的发病率和遗传方式的调查是预防遗传病的首要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______而引起的人类疾病。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手段有遗传咨询和______等。
(2)21三体综合征是一种______遗传病,它的成因是在生殖细胞形成的过程中21号染色体没有分离,可能发生的时期是______。
(3)已知高度近视(近视度数在600度以上)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某女性为高度近视,其父母正常。
a.由此可推断,高度近视的遗传方式可能为______(不考虑XY同源区段)。某同学想要通过调查的方式验证高度近视的遗传方式,应该从______(填“患者家系”或“人群”)中调查。
b.该女性的母亲的初级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Ⅰ前期,两对非同源染色体出现如图所示(图中①~④为染色体编号,①②为同源染色体,③④为同源染色体)的现象。若减数分裂Ⅰ后期4条染色体随机两两分离(不考虑互换),可能会形成______种类型的卵细胞,其中含有编号为______染色体的配子是正常配子。
【答案】(1) ①. 遗传物质改变 ②. 产前诊断
(2) ①. 染色体异常 ②. 减数分裂Ⅰ后期或减数分裂Ⅱ后期
(3) 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②. 患者家系 ③. 6 ##六 ④. ①④
【解析】
【分析】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人类遗传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小问1详解】
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人类遗传病。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手段有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
【小问2详解】
21三体综合征是一种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它的成因是在生殖细胞形成的过程中21号染色体没有分离,可能发生的时期是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或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分裂后,两条子染色体没有分离)。
【小问3详解】
a.已知高度近视(近视度数在600度以上)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某女性为高度近视,其父母正常。可以推测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该从患者家系中调查。b.图中染色体发生易位,减数分裂Ⅰ后期4条染色体随机两两分离(不考虑互换),会形成①③、②④、①④、②③、①②、③④六种类型的卵细胞,其中含有编号为①④染色体的配子是正常配子。
基因型
aa
aa1
aa2
a1a1
a1a2
a2a2
频率/%
20
18
24
1
15
22
1号小桶
200个标注为A的小球,200个标注为a的小球
2号小桶
200个标注为A的小球,200个标注为a的小球
3号小桶
10个标注为A的小球,10个标注为a的小球
4号小桶
200个标注为B的小球,200个标注为b的小球
5号小桶
200个标注为AC的小球,200个标注为ac的小球
6号小桶
200个标注为AC的小球,200个标注为ac的小球
项目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正常的P蛋白基因
+
+
+
?
+
异常的P蛋白基因
+
-
+
?
+
杂交组合
子代的表型及比例
①甲×丁
含氰植株:不含氰植株=1:3
②乙×丙
含氰植株:不含氰植株=1:3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新乡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漯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29页。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4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