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原卷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070259/0-172373793397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川省自贡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原卷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070259/0-172373793404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川省自贡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原卷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070259/0-172373793408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川省自贡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原卷版)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自贡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原卷版),共9页。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春晚,累的是手。”不仅要抢红包,更有不吐不快的拍砖或点赞。敲字、分享、转发……根本停不下来。难怪有人开玩笑说,如果给春晚加上弹幕,可能会覆盖整个荧屏,再没人能愉快地收看了。
类似的海量点评,又何止是在春晚?新闻新片新鲜事,总会招来各种雪片般的跟帖,或是怒赞,或是痛贬;微博微信客户端,总有大量匠心独运的原创,或让人捧腹,或让人流泪。有的网友爱“写诗”,有的网友爱“转发”,有的网友爱“分享”……正是在这人声鼎沸的言论广场上,“新集体生活”形成了自己不同以往的媒介气质。
就这样,我们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便捷的平台,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学会如何“与陌生人说话”。从“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到“春晚停办”的谣言,从关于转基因的争论到名人离世引发的舆论几度反转,很多时候,发布信息变成了造谣惑众,讨论交流变成了站队骂架,观点碰撞变成了语言暴力。“有话好好说”,成为塑造“新集体生活”最重要也最急需的一种规则。
不用往回走几十年,我们就能找到过去那种阡陌交通、老死不相往来的“大国寡民”遗迹。没错,唐诗宋词元曲是千年绝唱,但也只是千年绝唱,而不是合唱,绝大多数人被空间所隔离,直至终老也难得声气相通。他们做梦也难以想象“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自然也不需要太花心思去构建话语规则、规范交流秩序。
直到闯进网络这个居高自远的舞台,我们才蓦然发现,网络舆论场对我们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纾解情绪、体现价值、张扬个性的重要载体,成为影响生存发展的重要土壤。网络交流,不是在自家客厅里自说自话,需要尊重议事规则;公共空间,也不是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需要保持公共理性。有表达就有责任,有自由就有担当,有言论就有边界,每个人有了这样的主体意识、媒介素养,才能呵护好我们共同的集体生活,让信息汪洋中的小船,不致被喧嚣的情绪倾覆或吞噬。
有统计显示,生活在大城市的中国人,平均每天要查看智能手机100多次,吃饭、坐地铁、聚会、等候,大量空闲时间都被翻看公众号、转发分享、讨论沟通所填满。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生活空间!发言与聆听、表达与思考,都足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增强媒介素养、培养主体意识,并不是要限制表达权利,也不是要泯灭说话个性,而是强调对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担负一份责任,对他人权利、公共秩序存有一份敬畏。这种责任与敬畏,体现了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的公共意识,也彰显着“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的公共理性。
有人说,这个时代的标志之一是“人以群分”。但再细分的群仍然是“群”,集体的共识不可能在相互孤立中找到,沟通的能力更不可能在自我封闭中发展。过好“新集体生活”,不仅需要遵守规则,更需要建立凝聚共识的气氛,做一个开放包容的“传播主体”。张口闭口“脑残”,动不动就“拉黑”,只会不断强化坐井观天者的夜郎自大,无益于让我们结成的“新集体”进化成和谐共生、健康有为的有机体。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西方人关于召集会议的“罗伯特议事规则”,近年来在很多网络社区里成为热议的话题。更有趣的是,人们发现,依它行事其实并不容易。中国人的集体生活,已经走到今天的“多声部合唱”阶段,其声势之大、力量之巨,远非昔比。这对合唱者的技巧要求很高,既要留神稀里糊涂被别的声部带走,又不能故意越位破坏整体效果。精调音准、跟上节拍,才有最美和声。
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重新定义人与人相处的规则。身处“新集体生活”这个社会转型的实验场,多一点自律,多一点开放,多一点包容,我们才能不负时代的馈赠,也才能经受得起来自现代化的检阅。
(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部《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迎接网上“新集体生活”》)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是在这人声鼎沸的言论广场上”中的“这”,指的是纷纷攘攘的网络空间。
B. 网络空间让人们交流更便捷同时,也要求用心建构话语规则、规范交流秩序。
C. 网络空间巨大,以致大城市中国人吃饭、坐地铁、聚会、等候的时间都被填满。
D. 中国人的集体生活,如今已从传统“大国寡民”阶段走到“多声部合唱”阶段。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 从第一、二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人们在网络空间可以随心所欲、畅所欲言,这使网络生活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媒介气质。
B. 很多时候“发布信息变成了造谣惑众,讨论交流变成了站队骂架,观点碰撞变成了语言暴力”,说明网络的负面影响更大。
C. 网络空间“不是锁在抽屉里的笔记本”,网络交流“不是在自家客厅自说自话”,它们具有公共属性,需要坚持公共理性。
D. 人们发现,依据“罗伯特议事规则”行事不容易,这表明网民已经在积极关注自己的网上“新集体生活”规则并投入了实践。
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海量点评的现象描画入手引出议论话题,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激发思考。
B. 第三段列举网络舆论反转的典型例子,论证了对“有话好好说”极为急切的需要。
C. 第五段在指出网络舆论场的影响基础上,告诉人们如何才能呵护好共同集体生活。
D. 文章从“人以群分”的角度提出,“新集体”应是和谐共生、健康有为的有机体。
4. 文章第四段使用了两个“千年绝唱”,请简析其作用。
5. 如何才能更好地迎接网上“新集体生活”,请根据文本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攻(节选)
鲁迅
楚王早知道墨翟是北方的圣贤,一经公输般绍介,立刻接见了,用不着费力。
墨子穿着太短的衣裳,高脚鹭鸶似的,跟公输般走到便殿里,向楚王行过礼,从从容容的开口道:
“现在有一个人,不要轿车,却想偷邻家的破车子;不要锦绣,却想偷邻家的短毡袄;不要米肉,却想偷邻家的糠屑饭:这是怎样的人呢?”
“那一定是生了偷摸病了。”楚王率直的说。
“楚的地面,”墨子道,“方五千里,宋的却只方五百里,这就像轿车的和破车子;楚有云梦,满是犀兕麋鹿,江汉里的鱼鳖鼋鼍之多,那里都赛不过,宋却是所谓连雉兔鲫鱼也没有的,这就像米肉的和糠屑饭;楚有长松文梓楠木豫章,宋却没有大树,这就像锦绣的和短毡袄。所以据臣看来,王吏的攻宋,和这是同类的。”
“确也不错!”楚王点头说。“不过公输般已经给我在造云梯,总得去攻的了。”
“不过成败也还是说不定的。”墨子道。“只要有木片,现在就可以试一试。”
楚王是一位爱好新奇的王,非常高兴,便教侍臣赶快去拿木片来。墨子却解下自己的皮带,弯作弧形,向着公输子,算是城;把几十片木片分作两份,一份留下,一份交与公输子,便是攻和守的器具。
于是他们俩各各拿着木片,像下棋一般,开始斗起来了,攻的木片一进,守的就一架,这边一退,那边就一招。不过楚王和侍臣,却一点也看不懂。
只见这样的一进一退,一共有九回,大约是攻守各换了九种的花样。这之后,公输般歇手了。墨子就把皮带的弧形改向了自己,好像这回是由他来进攻。也还是一进一退的支架着,然而到第三回,墨子的木片就进了皮带的弧线里面了。
楚王和侍臣虽然莫名其妙,但看见公输般首先放下木片,脸上露出扫兴的神色,就知道他攻守两面,全都失败了。
楚王也觉得有些扫兴。
“我知道怎么赢你的,”停了一会,公输般讪讪的说。“但是我不说。”
“我也知道你怎么赢我的,”墨子却镇静的说。“但是我不说。”
“你们说的是些什么呀?”楚王惊讶着问道。
“公输子的意思,”墨子旋转身去,回答道,“不过想杀掉我,以为杀掉我,宋就没有人守,可以攻了。然而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了我的守御的器械,在宋城上,等候着楚国来的敌人。就是杀掉我,也还是攻不下的!”
“真好法子!”楚王感动的说。“那么,我也就不去攻宋罢。”
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原想即刻回往鲁国的,但因为应该换还公输般借他的衣裳,就只好再到他的寓里去。时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觉得肚子饿,主人自然坚留他吃午饭——或者已经是夜饭,还劝他宿一宵。
“走是总得今天就走的,”墨子说。“明年再来,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乡!”
“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那可也是的,”①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那可是我真送了你宋国了。”②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
当主客谈笑之间,午餐也摆好了,有鱼,有肉,有酒。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鱼,只吃了一点肉。公输般独自喝着酒,看见客人不大动刀匕,过意不去,只好劝他吃辣椒:
“请呀请呀!”他指着辣椒酱和大饼,恳切的说,“你尝尝,这还不坏。大葱可不及我们那里的肥……”
公输般喝过几杯酒,更加高兴了起来。
“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他问道。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不相亲而又油滑,马上就离散。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所以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但也大约很有了一些酒意:他其实是不会喝酒的。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他说着就跳起来,跑进后房去,好像是在翻箱子。不一会,又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成的喜鹊,交给墨子,口里说道:
“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的做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他削三寸的木头,就可以载重五十石。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
墨子说着,便取了小包裹,向主人告辞;公输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子身为鲁国人,而不辞辛劳劝说楚国停止攻宋,对其“行义”的主张身体力行。
B. 楚王“公输般已经给我在造云梯,总得去攻的了”的说辞形象地刻画了国人心理。
C.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墨子“行义”是要扶危济急、有利于多数人。
D. 将云梯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这一细节表现了公输般的敝帚自珍。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善于抓住细节刻画人物,开篇写墨子“高脚鹭鸶似的”,与《故乡》中写杨二嫂像“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都是传神之笔。
B. 这篇小说的人物形象都比较简单,写楚王突出了他的率直,墨子真诚救宋的善良之心很容易就让他感动了,他也因此放弃了攻宋计划。
C. 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发展,无论是写墨子劝说楚王还是与公输般谈话,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也给人紧张感,比如关于怎么赢的对话。
D. 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救了宋国的墨子归途经过宋国却“比来时更晦气”,这表现了鲁迅对英雄形象的理解:英雄往往是不被理解的。
8. 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高兴”分别刻画了人物怎么样的心理?请分析概括。
9. 《非攻》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内容取自真实的历史记载,文中使用“轿车”“老乡”“辣椒酱”“饭碗敲碎”“募捐救国队”等,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注]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选自苏辙《六国论》)
[注]埸(yì):边界。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四国休A息于内B以阴助C其D急E若此F可以应夫无G穷H彼秦者将何为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家,指《史记》用来记述王侯的一种传记体裁,古代也指世代显贵的家族。
B. 山西,战国、秦汉时称殽山或华山以西,又称关西;殽山或华山以东山东。
C. 蔽,指遮挡、隐蔽,与《鸿门宴》中“常以身翼蔽沛公”的“蔽”意思相同。
D. 道,指途径、方法,与苏洵《六国论》中“破灭之道也”的“道”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辙和其父苏洵都有感于六国有五倍于秦的土地、十倍于秦的民众,却不免于被秦灭亡的命运,因而均写了一篇《六国论》。
B. 苏辙认为,秦国与各诸侯国争天下争的是韩、魏二国,韩、魏二国处于秦国通往山东各诸侯国的要道上,是秦国的心腹大患。
C. 韩、魏二国是当时天下最重要的地方,因此当秦昭王未收服韩、魏之时攻打齐国,范雎对此感到忧虑,秦国的忌惮由此可见。
D. 韩、魏二国可作山东各诸侯国的屏障,如果各国团结二国共同拒斥秦国,秦国就不敢越过二国窥视齐、楚、燕、赵等国家了。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2)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4. 苏辙认为,六国之士虑患疏、见利浅、不知天下之势,他的理由有哪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描绘词人登高所见,随着词人目光,故国江山的图景依次展开,层次井然。
B. 虽有彩舟、星河、飞鹭等色彩明丽、动静相宜之景在前,词人看来却满眼肃杀。
C. 下阕“谩嗟荣辱”与杜牧《阿房宫赋》中“哀之而不鉴之”所表达的情感相似。
D. 词人将六朝兴亡的感叹浓缩在“但寒烟衰草凝绿”的景物描写之中,意味深长。
16. 本词结尾化用唐代诗人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意,将苍茫的怀古意识与深切的现实关怀融合无痕,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向秦王进谏说,“________,________”;河流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君王不拒绝民众,所以能显示他的恩德。
(2)小刘最近学习有些松懈,班主任找他谈心,引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话告诫他说,古人云“________,________”,真正的成功者必须持之以恒。
(3)古来的诗人留下了许多描绘洞庭湖景象的名句,或波澜壮阔,气象恢弘;或碧波千里,明净如镜,如“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的那些时光,每有雪落,母亲都要蒸一锅馒头。窗外,纷纷扬扬的一场紧雪。厨房内,母亲盘着面,撒落的面粉如雪。吾乡称盘面时所撒的面粉为“布面”,面团“走路”之前必撒之,不然面团会粘案板。雪是谁的“布面”呢?雪落下来,会有我们看不到的事物踩着雪来到人间,比如:①节气,北风,年,一地苍茫的岁月。
话说母亲蒸的馒头真好。还在锅内蒸着的时候,已经散发着麦香。馒头出锅,像是在笼屉上摆出雪白的营帐,那是不惧热和火的“雪”,吃下去却是暖的。对了,吃馒头,一定要搭配“外婆酱”,即西瓜酱。从院子里扒开积雪,去掉蒙着的塑料纸,把“外婆酱”从坛子里“请”出来,满满一碗,搭配油炸花生米、藕丁、肉丁来炒。把新蒸好的馒头中间挖出一个槽,将它们放进去,食之格外开胃。我每次都要吃下两三个馒头。亦可搭配冻蒜(也称“腊八蒜”),翠绿翠绿的一粒粒蒜子,铿然嚼之,酸甜相宜,蒜香满口,与新蒸的馒头、满目雪景可谓绿白配。
吃馒头的少年,②多半会望着远方的雪景,寥廓的原野,起伏的山丘——此刻,土丘也成了大地上的“馒头”。
18.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真”和“馒头真好”中的“真”,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说……
B. 这幅水墨山水画可是宋人的真迹啊。
C. 也许是矿路学堂,已经有些记不真。
D. 走进山村,他有一种返璞归真之感。
19.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加入了文言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的多种多样,意味着人类在利用自然、获取资源的时候能有更多的选择。而更多的选择, ① 。例如,我国南方种植水稻,到了北方地区水稻生存不了但是小麦可以,而到了高海拔地区水稻和小麦都无法生存,人们又选育出了青稞作为粮食,正是生物多样性让不同地区的人类分别用不同的作物喂饱自己成为可能,让人类文明在更广大的土地上生存、延续。更多的选择,还意味着其中一种出问题的时候不至于引起太大的问题, ② 。想想看,如果某地的海鲜突然有问题,或者养鸡场出了负面新闻,大家只要暂时吃别的肉类就可以了,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也不会给经济运行带来混乱。 ③ ,人类社会或者自然界这样巨大的系统拥有了抵抗性、韧性或“超强纠错能力”,不会因为其中一环的故障而停止运行。人类的生存方式、利用自然的手段和发展经济的资料全部都是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的。与其说人类需要生物多样性,不如说人类绝对不敢失去生物多样性。
21. 请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出,网络时代应“强调对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担负一份责任,对他人权利、公共秩序存有一份敬畏”。责任与敬畏,不止涉及网络空间,也涉及学习、生活、工作乃至对自然的关系中,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人们的态度并不一致。
作为当代青年,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思考。请据此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自贡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四川省自贡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四川省自贡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