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
1.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促进了中原的“诸华”(亦称诸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与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华夏族。可见,春秋争霸战争促进了
A.各国改革B.民族交融C.技术进步D.思想繁荣
2.《三字经》里说:“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维系西周长久统治的重要制度是( )
A.分封制B.皇帝制C.郡县制D.行省制
3.如表为不同史籍中关于秦朝中央官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丞相权力很大并得到皇帝信任B.丞相为百官之首并独揽大权
C.御史大夫位尊权重等同于丞相D.御史大夫拥有一定的司法权
4.在我国古代医药学的重要成就中,奠定后世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的是( )
A.《黄帝内经》B.《本草纲目》C.五禽戏D.《伤寒杂病论》
5.“我祖赫赫,开辟洪荒;功化神圣,世代仰望。”2019年4月5日,万余名海内外中华儿女共祭“人文初祖”。这是祭拜( )
A.蚩尤B.炎帝C.黄帝D.大禹
6.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有一个学派,太史公称它“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该学派是( )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
7.《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汉武帝时西汉的繁荣B.工商业者的地位提高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豪强地主控制了郡县
8.在评论秦朝的灭亡时,历史学家张岂之说:“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
A.称皇帝制《秦律》B.置三公行郡县
C.焚书坑儒筑长城D.统一文字平南越
9.陆贽评论某制度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以之为理,则法不烦而教化行;以之成赋,则下不困而上用足。”这一制度
A.由北魏孝文帝首创B.与均田制相始终
C.特点是土地为标准D.解决了贫困问题
10.唐朝的对外开放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唐朝“开放”的表现包括
①鉴真东渡日本 ②玄奘西游天竺 ③文成公主入藏 ④空海来华求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1.“炀帝此举,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炀帝此举”是指( )
A. 建立隋朝 B. 统一全国 C. 开凿大运河 D. 征伐高丽
12.如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笔记,请你根据笔记内容,概括他的学习主题( )
A.江南经济的开发B.繁荣开放的社会
C.经济重心的南移D.民族关系的发展
13.两晋之际,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此时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由此可见,引发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是( )
A.北方自然环境恶化
B.南方气候宜人
C.南方相对安定
D.南方统治政策宽松
14.“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时法,有书,有算。”这“贡士之法”是指( )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5.贞观二年(628年),太宗对大臣说:“一个国家要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是经营衣服粮食的,以不耽误时机为本。想要不耽误时机,作为君主,他的政策措施就应该精简,让人民静养。”这段话反映的基本思想是
A.以农为本,重农抑商B.以民为本,与民休息
C.以民为本,号召人民建功立业D.以民为本,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16.历史学家吴晗在其著作中对唐代门下省官员的功能解释为:“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其有不便者,涂篡而奏还,谓之涂归。”材料主要体现了唐代门下省( )
A.是皇权不断加强的表现
B.体现了互相制衡的原则
C.分散了皇帝的决策权
D.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17.如表是部分唐诗的摘录,从表中内容可推断出
A.诗歌成为唐代文学主流B.浪漫主义主导诗歌创作
C.诗歌创作源于劳动生活D.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
18.如表为唐代水利工程建设统计表。这表明( )
A.政府主导水利建设B.区域经济相对均衡
C.江南地区得到发展D.水利工程质量提高
19. 宋代,以士大夫为基础的官僚政治取代了以往的士族门阀政治,文人出身的官员成了国家官僚队伍的主体和政治结构的中坚。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世家大族的没落B.以文治国的推行
C.科举规模的扩大D.武将势力的削弱
20.中国古代的某位思想家,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这位思想家是( )
A.董仲舒B.张载C.朱熹D.王阳明
21.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其中的“匈奴”指的是
A.匈奴统治者
B.女真统治者
C.契丹统治者
D.党项统治者
22.据《梦粱录》记载:“(南宋)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这一记载反映了( )
A.市民生活的富足B.小农经济走向解体
C.商品经济的发展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
23.元朝创立行省制度,是我国政区管理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元朝实行这一制度旨在( )
A.实现对地方“因俗而治”B.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融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D.缩小内地与边疆的差距
24.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侯家驹著《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文化的统一和地域的统一,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
——张践《儒家“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经济统制”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文化一统”的措施及其目的。
26.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古代封建世袭,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做官人有一定的血统……。但到秦汉时期便不同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汉朝实行察举制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及积极影响。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中期商业出现繁荣,一些原为政治和军事中心的城市,大多发展为商业中心。
由于首都长安的规模最大和最为繁荣,长安城外城共有108坊,这里主要是王侯将相大小官员的住宅,坊外围东西二市,店肆林立,排置有序,商品充足,行人鼎沸。由于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达,交通事业亦大大地发展起来,各大城市之间,特别是长安同各地都有宽阔的驿道。
材料二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变化,当时的商业最为发达的是都城开封,到处是手工作坊,到处是商店,酒楼,茶馆,旅社,行商坐贾,人来车往,热闹非常。市场上的商品从金银器具到水产果品,应有尽有,街道上的营业,既有日市,也有夜市。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启良《中国文明史》
材料三 江春铺网阔,夜晚鬻蔬迟。子美犹如此,翻然不敢悲。传闻殊不定,銮辂几时还。俗易无常性,江清见老颜。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唐)郑谷《峡中寓止二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中期商业繁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草市在南北朝、唐代和宋代的发展概况。
参考答案
1.【答案】B
【详解】
据材料“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促进了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民族的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到华夏族”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很多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国的疆域得以扩大,同时中原人民在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的交往与争斗中,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到华夏族,出现了民族交融局面,B正确;A、C、D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
2.【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西周推行分封制,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A正确;BC项是秦朝创立的,D项是元朝出现 的,排除BCD。
3.【答案】D
【详解】
从材料中的“始皇……遣御史逐问”“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等信息可知,御史大夫拥有一定的司法权,故D正确。材料中只涉及了丞相的地位和权力,并没有涉及皇帝与丞相的私人关系即是否得到信任的问题,故排除A。从“丞相……受成事,倚办于上”可知,丞相并不是独揽大权,故排除B。从材料中的“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可知,御史大夫并不是等同于丞相,故排除C。故选D。
4.【答案】D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后世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故D选项正确;《黄帝内经》是中医的奠基之作,故A选项错误;《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编订,没有奠定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故B选项错误;五禽戏是一种养生的功法,故C选项错误。
5.【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故选C。蚩尤是被炎黄共同打败的南方部落首领,不符合“人文初祖”的限定,排除A;炎帝与黄帝一起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但后炎帝部落也被黄帝部落打败,与C项相比,不是最佳选项,排除B;大禹因治水有功,被推举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的首领,后来建立了夏朝,不符合“人文初祖”的限定,排除D。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人文初祖”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即可。
6.【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认为,墨家主张的“俭”(与儒家主张有冲突),无法全部遵循,但有利于强本(农业发展)的“节用”思想不能废除,B项正确;强调“俭”和“节用”是墨家的主张,不是儒家、道家或法家的思想,ACD三项错误。
7.【答案】C
【详解】由材料“农牧业、采矿业……‘大者倾郡……不可胜数’”可知,西汉前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选C项;A项与西汉前期不符,B项与材料“农牧业”不符,D项与材料“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不符,均排除。
8.【答案】C
【详解】本题讨论的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从材料中“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说明秦朝灭亡是因为失去了人心。B、D选项是有利于国家发展的事情;A选项与C选项相比C选项更具有说服力,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9.【答案】B
【详解】租庸调制实施的基础是均田制,随着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随之结束,故B项正确;纳庸代役是唐代首创,故A项错误;纳税标准除土地还有人丁,故C项不准确,排除;D项夸大了租庸调制的作用,故排除。
10.【答案】D
【详解】
西藏属于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不属于域外民族,③错误;①②④均与题意相符,故选D项;排除ABC。
11.【答案】C
【详解】据材料“炀帝此举,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并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在位时期开凿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C项正确;隋文帝建立隋朝,排除A项;隋文帝建立隋朝,统一全国,排除B项;征伐高丽是隋炀帝暴政表现,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图片所给信息“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南朝时发明了灌钢法”、“番禺成为海外贸易的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西晋后期到南朝前期,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A项正确;B项是隋唐时期的主题,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还没有南移,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民族关系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C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由于北方战乱才导致北民南迁,而北民之所以南迁就是因为南方相对安定,选项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北方战乱,南方安定,而非北方自然环境恶化和南方自然环境宜人,排除A、B;材料未体现南方的统治政策,排除D。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即由于北方战乱才导致北民南迁。
14.【答案】D
【详解】从材料“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贡士之法”是指以考试成为依据的科举制,故D项正确;A项是以血缘为依据的,排除;B项是汉武帝时开始实行的,排除;C项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
点睛:材料“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材料中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15.【答案】B
【详解】材料“一个国家要以人为本”体现了唐太宗的“以民为本”思想,“让人民静养”体现了唐太宗的“与民休息”思想,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16.【答案】C
【详解】“其有不便者,涂篡而奏还”体现出尚书省对皇帝决策的一种制约,可以驳回皇帝的决策,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与材料叙述相悖;B选项错在材料没体现出三省之间的牵制;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
17.【答案】C
【详解】
根据“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可得出诗句的内容与农业耕种以及手工业生产有关,说明诗歌创作源于劳动生活,C项正确;没有比较,不能得出诗歌是主流,排除A项;材料中的内容是现实主义,排除B项;诗句不能得出农业快速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8.【答案】C
【详解】从材料中的水利工程修建数量来看,唐后期南方的水利工程数量远高于北方,说明是南方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地位上升,C项正确;材料与政府主导水利建设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水利工程质量,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9.【答案】B
20.【答案】C
【详解】理学兴起于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著有《四书章句集注》,C项正确;董仲舒是西汉人,排除A项;张载并未编著“四书”,排除B项;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并未编辑注四书,排除D项。故选C项。
21.【答案】B
【详解】
岳飞是著名的抗金名将,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中的“匈奴”指的是女真组建立的金政权,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
22.【答案】C
【详解】
依据材料“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可以看出在杭城大街上,买卖昼夜不停,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市民的生活水平,排除A项;这一时期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排除B项;封建政府不可能放弃重农抑商,排除D项。故选C项。
23.【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元朝创立行省制度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ABD项均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BD项。故选C项。
24.【答案】B
【详解】
辽、宋、夏、金、元时期北方的经济重心已经彻底转移到南方,南方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和经济发达地区;同时,这一时期汉族政权与各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相互之间有和平交往也有征战,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关系的新发展。因此,这一时期的总体特征是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故B符合题意;A项是魏晋南北朝的特征,C项是明清时期的特征,D项是隋唐的特征,故排除ACD。。
25.【答案】(1)表现:抑制工商业者;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
影响:对百姓来说,增加了负担;对国家来说,增加了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正反两个方面)
(2)措施:尊崇儒术(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实现政治的一统;维持领土的统一;实现民族的一统(形成共同民族认同)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一中“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可知,征收重税,抑制工商业者;根据材料一中“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可知,实行盐铁官营;根据材料一中“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可知,推行均输平准。影响:根据材料一中“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可知,对百姓来说,增加了负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增加了政府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
(2)措施:根据材料二中“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及所学知识可知,尊崇儒术(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根据材料二中“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可知,实现政治的一统;根据材料二中“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文化的统一和地域的统一,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可知,维持领土的统一;实现民族的一统(形成共同民族认同)。
26.【答案】(1)标准:血缘、门第、等级。
(2)原因: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儒生参政,儒学渐成主流;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西汉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
(3)特点:进士科是科举制最重要的一科;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士人直接报名,差额选拔等。
积极影响: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官员的素质;促进了社会读书风尚的形成;宣扬公正公平的严格选官等。
【详解】(1)标准:由材料“封建世袭,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可知,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血缘、门第和等级。
(2)原因:由材料“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皆自仲舒发之”可知,汉朝实行察举制的原因是儒生参政,儒学渐成主流;另外再结合所学可从社会形势的变化、统治的需求等角度进行分析;从社会形势的变化上来看,秦朝之后,郡县制的推行意味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而察举制的实行恰恰就是对这种社会形势变化的回应;从统治的需求看,秦汉已经实现了在政治上的大一统,这就需要西汉通过察举制来广泛搜罗管理人才来加强中央集权。
(3)特点:由材料“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可归纳为进士科是科举制最重要的一科;由材料“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可归纳为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士人可直接报名,而后官府进行差额选拔。
积极影响:由材料“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可归纳为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由材料“官府择优录取”可归纳为提高了行政官员的素质;由材料“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可知,科举制的发展宣扬了公正公平的严格选官的观念,有力地促进了社会读书风尚的形成。
27.【答案】(1)表现:更多商业中心城市的出现;商业规模扩大;交通较为发达。
(2)新变化:坊市界被打破。
原因:农业、手工业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政策的松弛。
(3)概况:魏晋南北朝:草市形成,设置草市尉管理。唐代: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宋代:草市形成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详解】
本题考查唐宋时期的商业发展状况,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唐代中期商业繁荣的表现,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一些原为政治和军事中心的城市,大多发展为商业中心”“由于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达”“交通事业亦大大地发展起来”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联系所学可知,北宋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是坊市界被打破。其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到处是手工作坊,到处是商店,酒楼,茶馆,旅社,行商坐贾”等信息,并联系所学从农业手工业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政策的松弛等方面来回答。
(3)联系所学可知,草市在南北朝时形成,唐代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宋代草市形成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叙述
出处
“丞相,秦官,金印紫绶,掌承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
《汉书•百官公卿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李斯列传》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
《汉书•百官公卿表》
“始皇闲之,遣御史逐问”,“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
《史记•秦始皇本纪》
1.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
2.南朝时发明了灌钢法
3.番禺(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的中心
诗人
诗句
出处
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秋浦歌》
罗隐
“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
《绣》
白居易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观刈麦》
颜仁郁
“半夜呼儿趁晓耕,赢牛无力渐艰行。”
《农家》
道名
关内京畿
河东
河北
淮南
山南东山南西
江南东江南西
前期
22.5
15
57
7
1.5
41
后期
24
3
31
12
7
10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8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