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展开1038--1227年
1115--1234年
1127--1276年
1271--1368年
制度:宋二府三司、元中书省;路州县、知州、通判、提点刑狱司,行省制度、宣政院、澎湖巡检司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融合:两宋与辽、西夏、金、蒙古(元)等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农业:“不抑兼并”、租佃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手工业:瓷器(五大官窑、青花瓷、瓷器外销);棉纺织业(棉布成为主要衣料、黄道婆);以煤冶铁的记载商业:宋代“商业革命”;海外贸易繁盛(对外交通海路为主)
科技:四大发明的完成与西传;沈括与《梦溪笔谈》郭守敬与《授时历》文学:宋词、元曲、话本书法:“宋四家”、赵孟頫绘画:文人画、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思想:程朱理学,陆九渊心学
由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民族交融新高度
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以应用技术为主的科技达到顶峰
文化全面繁荣并呈现平民化、世俗化发展趋势
理学兴盛,儒学思辨化、伦理化、佛道化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第10讲 辽夏金元的统治
辽、西夏、金、元的统治
(石敬瑭)以辽有援立之劳,割幽州等十六州以献。太宗(耶律德光)升为南京,又曰燕京。 ——《辽史·卷十》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改国号为辽。
南: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皇帝和宫廷保持草原习俗而每年随季节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历史概念: 四时捺钵制度 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所谓“捺钵”就是辽朝皇帝在渔猎之地所设的行帐。辽朝借此加强对地方的统治,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其特点是因地制宜、民族特色;有利于进行军事训练,笼络归属民族酋长。
【概念阐释】 南、北面官(藩汉分治)
辽建国后,对契丹和汉人实行南北分治,治理汉人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宫的南面,称南面官,其设置按照唐制,设三省六部制,官吏亦多用汉人。治理契丹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宫的北面,称北面官,官员主要由契丹贵族担任,地位较南面官高,管理宫帐、部族、属国之事。
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交融。
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官称呈现双轨形态
(对辽:岁币 对金:岁贡)
3. 金朝——女真族(靺鞨、满族)
1127年,金灭北宋。
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定都会宁府。
1153年,金迁都燕京,改名中都。
“燕都地处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隍,俯视庭宇...亡辽虽小,止以得燕,故能控制南北,坐致宋币。...京都之选首也”——《金史·梁襄传》
是北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
南北方都出现了难得的国富民安局面,边境榷场贸易繁荣。
世宗死后,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1234年,金朝被蒙古汗国灭亡。
思考: 辽西夏金政治制度有何共同特点?
① “藩汉分治” ②都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
从“历史解释”的角度分析辽、西夏、金、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吸收汉人王朝先进政治制度,又保留本民族特色;因俗而治。
1279年元统一全国结束分裂局面
修筑驿道,设立驿站,设急递铺行省制度:全国共设10个
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吐蕃地区:萨班归附,设宣政院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台湾:设澎湖巡检司
地方各级:省—路—府—州—县(选一6)
行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以省官(中书省官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 ——【元】许有壬《至正集》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元】赵天麟《太平金镜策》
行省制度:地方行政管理的创举
②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相结合地方大而难独---中央有效控制
范围大!身份高!职权广!
①具有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
中书省辖地:腹里大都与周边地区
主体:十个大行省中书省派出管理
边疆民族地区有效管辖的新格局
【拓展】元代行省制的特点①行省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②行省制度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达到了中央与地方力量的平衡。③行省的领导体制是一署多员与长官节制相结合,有利于官员的相互制约。④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较成功地解决了地方势力坐大的问题。
(6)对外交往: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畅通。
(1)地方行政制度: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形成了省、路、府、州、县(五级)多级行政制度。
(2)官员选拔与管理 ①选官:元朝的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 后恢复科举制,但时断时续,科举录取人数不多 ②管理:元朝的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3)民族关系: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外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元朝对西藏地方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4)赋税制度: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征丁税、地税,在南方征夏税、秋粮。 元朝在税粮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
(5)户籍制度:按职业定户籍,如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诸色户计”, 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交通:①元朝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②元朝的京杭大运河。
蒙古西征: ①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②蒙古西征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西征的蒙古军队与当地居民融合。 ③大批移民自西东迁,进入中国中原地区。 ④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
③民族交融出现高潮。尽管元朝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分化政策,但这一时期各族人民互迁和相互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民族交融出现又一次高峰,是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
①结束了分裂割据和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重新实现了国家统一。元朝统一后的有效管辖措施,使其疆域空前广阔。修筑四通八达的驿道,设驿站,负责传递公文。
②首创行省制度。这是历史上从中央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又是强化中央集权的一项新的举措,对后世乃至今天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历史地位
④经济繁荣,漕运、海运规模空前,对外贸易发达。大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典例研析】 (2022·辽宁·统考高考真题)金朝海陵王前期,宰执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贵族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议国事、治国政。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这一变化反映了( )A.官僚体系完善B.宗室素质下降C.吏治腐败严重D.君主专制加强【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中期,金朝统治者改革中央官制,不再让女真大贵族担任宰执,削弱贵族在国事、国政中的影响,反映了君主专制加强,D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金朝官僚体系完善,排除A项;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不能说明宗室素质下降,排除B项;吏治腐败严重与宗室大贵族不再担任中枢高官等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典例研析】 (2021·海南·高考真题)元延祐元年(1314年)恢复开科取士,规定凡考经问或明经的人,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书。由此,科举再次成为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此举意在A.尊重前朝传统文化信仰B.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C.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恢复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书章句集注》均是汉族士人进入仕途的必读儒家经典,元朝恢复开科取士,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书章句集注》等书为课本和参考书,有利于汉族士人进入仕途,从而加强汉族士人对元朝的政治认同,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故B项正确;AD两项均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项。
第8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8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主题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中书省,门下省,唐三省六部,尚书省,中书门下政事堂,枢密院,宋二府三司,统兵权离调兵权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8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8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主题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中书省,门下省,唐三省六部,尚书省,中书门下政事堂,枢密院,宋二府三司,统兵权离调兵权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BC221,春秋战国,BC771,单元时空,BC476,历史解释,华夏认同,民族融合,课程标准,辽与西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