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期末]吉林省白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试卷(解析版)
展开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孟德尔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成功地揭示了遗传学的两个基本定律,为遗传学的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关于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孟德尔得出遗传规律时使用了归纳法,并对实验数据做了统计学分析
B. “提出问题”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的
C. “推测测交后代有两种表型,比例为1:1”属于演绎推理过程
D. 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核基因控制的”
【答案】D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孟德尔得出遗传规律时使用了假说一演绎法,同时也利用了由一对到多对的归纳法,并对实验数据做统计学分析,最终得出了两大遗传定律,A正确;
B、“提出问题”是根据孟德尔做的豌豆杂交实验以及F1自交实验为基础提出的,这里的豌豆为纯合亲本,B正确;
C、“演绎推理”是设计测交实验并预测F₁测交后代出现两种表型且比例为1∶1的过程,C正确;
D、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D错误。
故选D。
2. 某种家鼠中,当用短尾鼠与正常鼠交配,得到的后代中正常尾与短尾比例相同;而短尾类型相互交配,子代中短尾与正常尾之比为2:1。对上述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家鼠的这对性状中正常尾对短尾为显性
B. 该种家鼠中正常尾个体均为纯合子
C. 该种家鼠中的显性杂合子有致死现象
D. 家鼠尾长短的性状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
【答案】B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短尾鼠与正常鼠交配,后代中正常尾与短尾比例为1: 1,符合孟德尔的测交实验;而短尾鼠交配,所产子代短尾与正常尾之比为2:1,如果亲本均为纯合子,则后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该实验中亲本短尾基因型全为Bb,他们之间杂交的后代基因型比例为BB: Bb: bb=1: 2: 1,又因为第二代杂交结果是短尾比正常是2:1,可以推出不能存活的基因型为BB,即显性纯合体死亡。
【详解】AD、两只短尾鼠交配,所产子代短尾与正常尾之比为2:1,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短尾是显性性状,正常尾为隐性性状,其遗传符合分离定律,AD错误;
BC、短尾鼠交配,所产子代短尾与正常尾之比为2:1,如果亲本均为纯合子,则后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该实验中亲本短尾基因型全为Bb,他们之间杂交的后代基因型比例为BB: Bb: bb=1: 2: 1,又因为第二代杂交结果是短尾比正常是2:1,可以推出不能存活的基因型为BB,即显性纯合体死亡,该种家鼠中正常尾个体(bb)均为纯合子,B正确,C错误。
故选B。
3. 某精原细胞(2n=20)的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双链均被15N标记,将其置于14N的环境下培养,使其进行减数分裂。不考虑染色体片段的移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减数分裂Ⅰ前期细胞中最多出现10个四分体
B. 减数分裂Ⅱ细胞中被15N标记的染色体最多有1条
C. 减数分裂Ⅱ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成为同源染色体
D. 该精原细胞形成的精细胞种类为210种
【答案】A
【分析】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亲代DNA复制一次成为两个DNA分子,亲代的两条母链分布在两个子代DNA分子中。有丝分裂每分裂一次,DNA只完成一次复制,而减数分裂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详解】A、该精原细胞有20条染色体,共10对同源染色体,因此减数分裂Ⅰ前期细胞中可出现10个四分体,A正确;
B、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DNA复制,由于一条染色体上的DNA 双链均被15N标记,复制后形成的两条染色单体上都含15N,减数分裂Ⅱ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细胞中被15N标记的染色体最多有2条,B错误;
C、减数分裂Ⅱ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不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不属于同源染色体,C错误;
D、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只能形成4个精细胞,不会是210种,D错误。
故选A。
4. 太平洋西北部的一种海蜇能发出绿色荧光,此种海蜇的DNA分子上有一段长度为5170个碱基对的片段——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有45170种
B. 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
C. 基因的特异性主要与它独特的双螺旋结构密切相关
D. 真核生物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细胞质中没有基因
【答案】B
【分析】(1)基因的概念: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碱基对)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
【详解】A、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是特定的基因,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即一种排列方式),A错误;
B、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DNA 分子上含有多个基因,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B正确;
C、基因的特异性主要与脱氧核苷酸的排列密切相关,与双螺旋结构无关,C错误;
D、真核生物的基因包括核基因和质基因,核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质基因位于细胞质中,即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错误。
故选B。
5. 科学家以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小鼠为实验材料,进行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如下)。
组1:注射R型活细菌→小鼠存活
组2:注射S型活细菌→小鼠死亡
组3:注射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
组4:注射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和R型活细菌的混合物→小鼠死亡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组3的实验结果是小鼠存活
B. 本实验说明DNA是S型细菌的遗传物质
C. 组4中的R型细菌可能发生了基因重组
D. 组4死亡小鼠体内能分离出S型活细菌
【答案】B
【分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组3中注射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S型细菌死亡后失去侵染能力,故研究人员记录的小鼠情况中组3实验结果为小鼠存活,A正确;
B、实验证明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是因为存在“转化因子”,但不能证明是由S型细菌的DNA 引起的,B错误;
C、组4中R 型活细菌与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DNA)能使R型活细菌转化成S型活细菌,R型细菌发生了基因重组,C正确;
D、组4死亡小鼠死亡是由于R型菌转变成S型菌引起的,即S型菌导致小鼠死亡,故小鼠体内可分离出S型活细菌,D正确。
故选B。
6. 某植物的花有紫、红、白三种颜色。两株红花植株杂交,F1全为紫花;F1自交,F2表型及比例为紫花:红花:白花=9:6:1。取F2中红花植株随机传粉,杂交所得子代的表型比例为( )
A. 2:6:1B. 9:6:1
C. 25:40:16D. 0:5:1
【答案】A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两株红花植株杂交,F1全为紫花,F1自交,F2表现及比例为紫花:红花:白花=9:6:1,说明紫色为双显性个体,白色为双隐性个体,而红色植株为单显性个体,植物花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两株红花植株杂交,F1全为紫花,F1自交,F2表现及比例为紫花:红花:白花=9:6:1,说明该性状是由2对独立的等位基因控制,假设两对基因分别为A、a和B、b,则紫花性状的基因组成为A_B_,白花个体的基因组成为aabb,红花个体的基因组成为A_bb和aaB_。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共有4种:AAbb:Aabb:aaBB:aaBb=1:2:1:2,则产生的配子类型之比为Ab:ab:aB=1:1:1,取F2中红花植株随机传粉,后代紫花(AaBb)为、白花(aabb)、红花(A_bb、aaB_),所以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花(AaBb)、红花(A_bb、aaB_)、白花(aabb)=2:6:1,A正确。
故选A。
7. 实验课上某同学组装DNA 双链模型(要求含10个碱基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模型中脱氧核糖和碱基的比例为1:1
B. 碱基和磷酸连接排列在模型的外侧
C. 碱基A和T的数量分别为6个和4个
D. 最多能组装出20种不同的DNA 模型
【答案】A
【分析】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如下:
(1)DNA是由两条单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碱基之间配对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总是与T配对、C总是与G配对。
【详解】A、依据题干信息,组装含有10个碱基对的DNA双链模型,由于DNA的单体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每个核苷酸都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故模型中脱氧核糖和碱基的比例为1:1,A正确;
B、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B错误;
C、DNA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碱基之间配对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总是与T配对、C总是与G配对,故碱基A与碱基T的数量相等,C错误;
D、该DNA要搭建只有10个碱基对的DNA双链结构模型,碱基之间配对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就会决定第二条的碱基排列顺序,故搭建的DNA种类数最多有410种,D错误。
故选A。
8. 图1为动物(2n=20)体内某一精原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图2为该动物体内细胞分裂过程中某物质数量变化曲线图的一部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细胞②比细胞①体积增大,染色体数目发生加倍
B. 图1中细胞③和初级卵母细胞均为细胞质均等分裂
C. 若表示②产生③④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变化可用图2表示
D. 若图2表示减数分裂中着丝粒的数量变化,则可发生在图1中细胞②产生③④的过程中
【答案】D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发生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井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细胞在间期会有适度的增长,图1中细胞②比细胞①体积增大,但间期复制,染色体数目不变,A错误;
B、图1中细胞③(次级精母细胞)细胞质分裂方式为均等分裂,而初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B错误;
C、细胞②产生细胞③④的过程中是减数分裂Ⅰ过程,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分裂Ⅰ末期同源染色体对数为0,因此不能图2表示②产生③④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变化,C错误;
D、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都会发生因细胞分裂导致着丝粒的数量减半的现象,故可发生在细胞②产生细胞③④的过程中即减数分裂Ⅰ过程,D正确。
故选D。
9. 在遗传学上,把遗传信息沿一定方向的流动叫做信息流。信息流的方向可以用下图表示,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⑤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碱基配对的方式不完全相同
B.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细胞都能发生①②③过程
C. ③过程发生在核糖体,有3种RNA参与
D. 一个DNA分子经过②过程可能形成多个、多种RNA分子
【答案】B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DNA的自我复制,②表示转录,③表示翻译,④表示RNA自我复制,⑤表示逆转录。
【详解】A、①过程中的碱基配对为A-T、T-A、C-G、G-C,②过程中的碱基配对为A-U、T-A、C-G、G-C,③过程中的碱基配对为A-U、U-A、C-G、G-C,④过程中的碱基配对为A-U、U-A、C-G、G-C,⑤过程中的碱基配对为A-T、U-A、C-G、G-C,由此可见,①②③④⑤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碱基配对的方式不完全相同,A正确;
B、人体中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分裂的能力,不能发生①DNA复制的过程,但可发生②转录和③翻译,因此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细胞并不是都能发生①②③过程,B错误;
C、③过程是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需要tRNA、rRNA、mRNA3种RNA参与,C正确;
D、一个DNA分子含有许多基因,转录时只转录其中部分片段,且同一个基因可以重复转录,因此一个DNA分子经过②过程可能形成多个、多种RNA分子,D正确。
故选B。
10. 如图是基因型为AaBb的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染色体Ⅰ上同时出现A与a,这是基因突变造成的
B. A与a基因的本质区别是碱基种类及排列顺序不同
C. 该细胞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的基因重组
D. 基因突变不会改变细胞中基因的数量
【答案】B
【分析】基因重组的类型: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随着等位基因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工程中,人们将目的基因加到运载体上再导入受体细胞,这也属于基因重组。
题图分析:图示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细胞表现为细胞质均等分裂,因而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
【详解】A、由图可知,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染色体Ⅰ上同时出现A与a基因,而染色体Ⅱ姐妹染色单体上都是a基因,因此染色体Ⅰ上的a基因是突变造成的,A正确;
B、A与a基因的本质区别是碱基排列顺序不同,但二者的碱基种类相同,B错误;
C、减数分裂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C正确;
D、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了新的等位基因,因而不会改变细胞中基因的数量,D正确。
故选B。
11. 如图,甲所示核糖核苷酸(NMP)的结构,乙所示脱氧核苷酸(dNMP)的结构。若图乙中 3’-OH也脱氧变成一H,就变成双脱氧核苷酸(ddNMP)。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内构成NMP 和dNMP的碱基不完全相同
B. 基因转录时,游离的 NMP 添加到新生 RNA 链的 3'-OH端
C. 若ddNMP掺入到正在合成的 DNA 链中,不影响DNA的正常复制
D. 若 DNA 一条链的序列是 5’-TTGAC-3’,则互补链的序列是 5'-GTCAA-3'
【答案】C
【分析】DNA复制:
(1)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2)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详解】A、细胞内构成NMP和dNMP的碱基不完全相同,A正确;
B、基因转录时,游离的NMP添加到新生RNA链的3'—OH端,B正确;
C、DNA复制时,游离的dNMP添加到子链的3'—OH端,而ddNMP的3'端是—H而不是—OH,无法再继续连接脱氧核苷酸,因而ddNMP掺入到DNA链中后会影响DNA的正常复制,C错误;
D、DNA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若DNA一条链的序列是5'—TTGAC—3',则互补链的序列是5'—GTCAA—3',D正确。
故选C。
12. 血友病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凝血因子基因隐性突变,导致机体发生凝血障碍所致。在雌性哺乳动物的体细胞中含有两条X染色体,细胞通过随机失活某条X染色体来调控某些基因的表达量,这种现象称为X染色体失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凝血因子基因突变后,转录过程即被抑制
B. 血友病基因携带者凝血因子水平都是正常的
C. 调查血友病发病率时应在患者家族随机调查
D. 可用正常基因取代或修补患者细胞中有缺陷的基因治疗血友病
【答案】D
【分析】转录是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翻译是在核糖体中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里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凝血因子基因突变后,转录或翻译过程不一定会受到影响,A错误;
B、由题意可知,血友病基因携带者细胞含有正常基因的X染色体随机失活,凝血因子水平可能低于正常值,B错误;
C、调查血友病发病率时应在人群中随机调查,C错误;
D、由于血友病是由单基因遗传病,因此,可用正常基因取代或修补患者细胞中有缺陷的基因治疗血友病,D正确。
故选D。
13. 下图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某对同源染色体(a和b)联会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a为正常染色体,则图示变异为染色体缺失
B. 若图示变异为重复,则生物的性状不会发生改变
C. 图示变异可导致基因中的碱基对增添或缺失
D. 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图示变异
【答案】A
【分析】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若a为正常染色体,则b为缺失了部分染色体片段的异常染色体,该变异为染色体缺失,A正确;
B、若图示变异为重复,因为细胞中基因的数量发生改变,也会影响生物性状,B错误;
C、染色体结构变异改变的是染色体上基因的数量和排列顺序,不改变基因中的碱基对排列顺序,C错误;
D、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都能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D错误。
故选A。
14. 形态多样的金鱼品系是由野生鲫鱼经长期人工选育而成,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 自然状态下,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并能产生可育后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金鱼与野生鲫鱼是两个不同的物种
B. 人工选择使鲫鱼产生多种变异
C. 人工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D. 人工选择使种群内个体保持随机交配
【答案】C
【分析】在遗传学和进化论的研究中,把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详解】A、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并能产生可育后代,金鱼与野生鲫鱼是同一物种,A错误;
B、人工选择可以积累人类喜好的变异,淘汰人类不喜好的变异,只对金鱼的变异类型起选择作用,不能使金鱼发生变异,B错误;
C、人工选择可以积累人类喜好的变异,淘汰人类不喜好的变异,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正确;
D、人工选择具有主观因素,不能使种群内个体保持随机交配,D错误。
故选C。
15. 茄子为雌雄同株植物,果皮颜色有白色、青色和紫色,果皮色素的合成途径如图所示,等位基因A/a、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紫色茄子自交,后代可能出现9∶3∶3∶1的表型比例
B. 杂合白色茄子自交,子代基因型有3种,其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4
C. 若想要判断青色茄子的基因型,可以让其自交观察后代表型
D. 基因型为AaBb和aaBb个体杂交,后代白色∶青色∶紫色=1∶4∶3
【答案】C
【分析】分析图可知白色果皮基因型为aa__,青色果皮基因型为A_bb,紫色果皮基因型为A_B_。
【详解】A、茄子果皮只有3种表型,紫色茄子自交,后代不会出现9∶3∶3∶1的表型比例,A错误;
B、杂合白色茄子(aaBb)自交,子代果皮基因型为1/4aaBB、1/2aaBb、1/4aabb三种,纯合子占1/2,B错误;
C、若想要判断青色茄子的基因型,可以让其自交观察后代表型,若出现性状分离则为Aabb,若全部为青色茄子则为AAbb,C正确;
D、基因型为AaBb和aaBb个体杂交,后代1/8Aabb、3/8AaB_、3/8aaB_、1/8aabb,故白色∶青色∶紫色=4∶1∶3,D错误。
故选C。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 某种鼠的黄色与鼠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正常尾与卷尾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T、t控制)。黄色卷尾鼠彼此交配,得子代:6/12黄色卷尾、2/12黄色正常尾、3/12鼠色卷尾、1/12鼠色正常尾。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上述遗传现象仍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子代鼠色正常尾和鼠色卷尾交配,后代鼠色卷尾:鼠色正常尾=2:1
C. 亲代黄色卷尾鼠的基因型为AaTt
D. 子代出现此比例的主要原因是基因T纯合致死
【答案】ABC
【分析】题意分析,已知一对黄色卷尾鼠杂交,得子代:6/12黄色卷尾、2/12黄色正常尾、3/12鼠色卷尾、1/12鼠色正常尾,比例为6∶2∶3∶1,逐对分析:黄色卷尾鼠彼此杂交,子代中黄色∶鼠色=8∶4=2∶1,对于毛色来说,性状发生了分离,说明该黄色卷尾鼠的黄色是杂合子,且黄色是显性性状,纯合致死;卷尾∶正常尾=3∶1,说明该黄色卷尾鼠的卷尾是杂合子,且卷尾是显性性状,说明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黄色卷尾鼠彼此杂交,子代中黄色∶鼠色=8∶4=2∶1,卷尾∶正常尾=3∶1,黄色卷尾∶黄色正常尾∶鼠色卷尾∶鼠色正常尾=6∶2∶3∶1,说明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由于每对性状的后代都发生了性状分离,所以彼此杂交的黄色卷尾亲本的基因型都为 AaTt,则子代鼠色正常尾为 aatt,鼠色卷尾为1/3aaTT、2/3aaTt, 它们杂交后代为2/3aaT_、1/3aatt, 即鼠色卷尾∶鼠色正常尾=2∶1,B正确;
C、黄色卷尾鼠彼此交配,子代中黄色卷尾∶黄色正常尾∶鼠色卷尾∶鼠色正常尾=6∶2∶3∶1,说明亲代黄色卷尾鼠的基因型为AaTt,C正确;
D、控制体色的基因A纯合致死,导致后代性状分离比偏离9∶3∶3∶1的情况,表现为6∶2∶3∶1,D错误。
故选ABC。
17.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进行实验,有力地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可用35S和32P同时标记T2噬菌体,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
B. 合成T2噬菌体的外壳所用的原料完全来自大肠杆菌
C. 用35S单独标记T2噬菌体时,若沉淀物出现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 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新形成的噬菌体均含放射性
【答案】BC
【分析】(1)噬菌体的增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实验中应用35S和32P 分别标记T2噬菌体,进行两组实验,比较两组实验的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进而得出结论,A错误;
B、T2噬菌体是一种病毒,没有独立的代谢系统,营寄生生活,因此,合成T2噬菌体的外壳所用的原料完全来自大肠杆菌,B正确;
C、用35S单独标记T2噬菌体时,实验结果应该表现为上清液中有较高的放射性,若沉淀物出现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C正确;
D、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由于 DNA 是半保留复制,而大肠杆菌不带有放射性,所以新形成的噬菌体有的含放射性,有的不含放射性,D错误。
故选BC。
18. DNA在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真核细胞内存在着游离于染色体基因组外的环状DNA(eccDNA)。某eccDNA分子中含有12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C+G所占的比例为6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复制时,脱氧核苷酸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连接到新合成子链的3′端
B. 该eccDNA连续复制3次,会消耗3360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C. 细胞缺水和营养不足将影响DNA的碱基组成
D. DNA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通过氢键连接
【答案】ACD
【分析】 DNA分子由两条链组成,两条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详解】A、DNA 复制时,子链的延伸方向是5'端→3'端,在DNA 聚合酶的作用下,脱氧核苷酸连接到脱氧核苷酸链的3'端,A正确;
B、该eccDNA 分子中含有 12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C+G所占的比例为60%,由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该eccDNA分子中C+G 所占的比例为60%, A=T=1200×2×(1-60%)÷2=480个, 该eccDNA 连续复制3次,会消耗(2³-1)×480=3360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B正确;
D、细胞缺水和营养不足不会影响DNA的碱基组成,C错误;
D、DNA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通过氢键连接,C与G之间存在3个氢键,A与T之间存在两个氢键,D正确。
故选ACD。
19. 艾弗里和他的同事将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破碎后,设法去除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制成细胞提取物进行实验,最终证明DNA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将细胞提取物加入有R型活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既有S型又有R型活细菌
B. 向细胞提取物中加入蛋白酶进行处理,采用了自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
C. 用RNA酶或酯酶处理后,细胞提取物仍然具有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活性
D. 由艾弗里的实验可知,DNA水解后的产物无法发挥转化作用
【答案】ACD
【分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分为活体转化和离体转化,活体转化得到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使得R型转成S型;离体转化实验分别将S中的物质转入到R型中,得到DNA是S型菌的遗传物质的结论。
【详解】A、S型菌细胞提取物中含有 DNA,将细胞提取物加入有R型活细菌的培养基中,培养基中既有S型又有R型活细菌,A正确;
B、艾弗里的实验在自变量控制中采用了减法原理,即逐个去除活细胞提取物中的成分,如向细胞提取物中加入蛋白酶除去蛋白质,观察实验结果,B错误;
C、DNA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因此用RNA 酶(分解RNA)或酯酶处理后,没有破坏DNA,细胞提取物中含有的DNA 仍然具有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活性,C正确;
D、实验中,加入 DNA酶(破坏DNA)组,不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说明DNA 水解后的产物无法发挥转化作用,D正确。
故选ACD。
20. 百岁兰是一种沙漠植物,曾在巴西采集到化石,其一生只有两片高度木质化的叶子。百岁兰基因组整体呈现重度甲基化,能够保持基因组的完整性,还能避免DNA的“有害”突变。在漫长的极端干旱和贫营养的条件下,百岁兰基因组朝着小且“低耗能”的方向演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化石是研究百岁兰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B. 重度甲基化有利于百岁兰避免“有害”突变,故突变无法为其进化提供原材料
C. 极端干旱和贫营养的条件,使百岁兰基因组“低耗能”相关基因的频率升高
D. 百岁兰一生只有两片高度木质化的叶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B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因此,研究百岁兰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也是化石,A正确;
B、重度甲基化有利于百岁兰避免“有害”突变,突变可为其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
C、极端干旱和贫营养的条件,作为自然选择的因素使百岁兰基因组“低耗能”相关基因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表现为升高,C正确;
D、百岁兰高度木质化的两片叶子起到了减少水分散失的作用,因而能适应干旱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图1中甲是果蝇体细胞示意图,乙是果蝇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的行为。图2是果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曲线,其中Ⅰ、Ⅱ、Ⅲ表示不同的生理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甲细胞可知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形成______个四分体,一个染色体组中有______条染色体,图甲基因型的果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含BCD基因的配子所占比例为______。
(2)图1乙细胞对应图2中的______(用字母表示)段,乙细胞中有______个核DNA分子,图2Ⅱ过程中发生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是______;在Ⅲ过程中,细胞中始终满足染色体数:核DNA分子数=1:1的时期是______(用字母表示)段。
(3)实验过程中,发现一只雄性果蝇(XBY)与一只雌性果蝇(XbXb)的后代中,有一只基因型为XBXbY的变异个体。经分析发现是某一亲本产生的配子发生异常所致,若不考虑基因突变,该亲本产生配子时发生异常的时期对应图2中______(用字母表示)段,具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写出具体的异常分裂过程)。
【答案】(1)①. 4 ②. 4 ③. 1/8
(2)①. ab ②. 8 ③. (精子和卵细胞发生)受精作用 ④. fg
(3)①. ab(或abh)②. (亲本雌性果蝇减数分裂过程正常)亲本雄性果蝇在减数分裂Ⅰ过程中,X和Y这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进入到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但减数分裂Ⅱ正常
【分析】分析图1可知:甲是果蝇体细胞,乙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精母细胞。分析图2:Ⅰ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Ⅱ表示受精作用,Ⅲ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
(1)由图1甲细胞是果蝇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形成4个四分体,一个染色体组中有4条染色体,图甲基因型为BbCcXDYd,在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含BCD基因的配子所占比例为1/2×1/2×1/2=1/8。
(2)图1乙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精母细胞,对应图2中的ab段,乙细胞中有8个核DNA分子,图2Ⅱ过程中发生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是(精子和卵细胞发生)受精作用;Ⅲ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该过程中,细胞中始终满足染色体数:核DNA分子数=1:1的时期是有丝分裂前后期,对应fg段。
(3)实验过程中,发现一只雄性果蝇(XBY)与一只雌性果蝇(XbXb)的后代中,有一只基因型为XBXbY的变异个体。经分析发现是某一亲本产生的配子发生异常所致,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具体的原因是(亲本雌性果蝇减数分裂过程正常)亲本雄性果蝇在减数分裂Ⅰ过程中,X和Y这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进入到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但减数分裂Ⅱ正常,该亲本产生配子时发生异常的时期对应图2中ab(或abh)段。
22. “卵子死亡”是我国科学家新发现的人类单基因遗传病。患者的卵子在体外放置一段时间或受精后一段时间,出现发黑、萎缩、退化的现象。进一步研究表明,“卵子死亡”的发生与PANX1基因的突变有关。PANX1是细胞膜上控制细胞ATP释放的通道蛋白,患者的PANX1通道蛋白因结构改变而被异常激活,卵母细胞中的ATP大量释放。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者发现PANX1基因有4种不同的突变,这体现了基因突变的______的特点。
(2)某家族中的PANX1基因发生了一种突变导致某些成员患病,下图表示该病系谱图,基因检测显示只有1号、4号、6号含有PANX1突变基因。
①单基因遗传病是指______。除基因检测外,常用于遗传病检测的产前诊断手段还包括______(答出1种)。
②该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
③若6号与正常女性结婚,生出患病的孩子的概率是______。
【答案】(1)不定向性
(2)①. 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②. 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等 ③.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④. 1/4
【分析】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①男女患病概率相等; ②连续遗传;
常染色体隐性性遗传病的特点:①男女患病概率相等; ②隐性纯合发病,隔代遗传;
伴X显性遗传病的特点:①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②连续遗传; ③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
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①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②有隔代遗传、交叉遗传现象; ③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
(1)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表现为一个基因可以发生不同的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研究者发现了PANXI基因有4种不同的突变,这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的特点。
(2)①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除基因检测外,常用于遗传病检测的产前诊断手段还包括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等。
②4号含有致病基因,其母亲2号不含致病基因,因此4号体细胞中同时含有致病基因和正常基因。又因为4号表现为该病患者,所以该病是显性遗传病。若该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5号应该也是该病患者,与事实不符。综上所述,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③6号含有PANX1突变基因,若控制该病的基因为A、a,则6号基因型为 Aa,6号与正常女性aa结婚,后代Aa基因型的概率为1/2,若为患病个体,则需为女性,故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2×1/2=1/4。
23. 某种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的蛾类,其有眼和无眼是一对相对性状(受等位基因B/b控制),实验人员选择一只无眼雄蛾和一只有眼雌蛾进行杂交,F1中无眼雄蛾:有眼雄蛾:无眼雌蛾:有眼雌蛾=1:1:1:1。回答下列问题:
(1)若控制有眼和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根据以上杂交结果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有眼和无眼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2)若控制有眼和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则显性性状是______。
(3)实验人员从F1中选择无眼雄蛾和无眼雌蛾进行杂交,从杂交结果推断出控制有眼和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则杂交结果是______。
(4)除(3)题杂交组合外,还可以从F1中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另一种杂交实验来证明控制有眼和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①选择表型为______的雄蛾和______的雌蛾做亲本进行杂交实验。
②若雄蛾全表现为______,雌蛾全表现为______,则控制有眼和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答案】(1)不能 (2)无眼
(3)雄蛾全表现为无眼,雌蛾中无眼∶有眼=1∶1
(4)①. 有眼 ②. 无眼 ③. 无眼 ④. 有眼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一只无眼雄蛾和一只有眼雌蛾进行杂交,F1中无眼雄蛾∶有眼雄蛾∶无眼雌蛾∶有眼雌蛾=1∶1∶1∶1,若控制有眼和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不能判断有眼和无眼性状的显隐性。
(2)若控制有眼和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欲出现题干所述F1的表型及比例,则亲本的杂交组合为 ZB Zb×Zb W,因此显性性状为无眼,只有当无眼为显性性状时,子代雌、雄个体的表型才会都同时存在无眼和有眼。
(3)根据题意可知,从F1中选择无眼雄蛾和无眼雌蛾进行杂交,从杂交结果推断出控制有眼和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即杂交组合 ZBZb、 ZBW的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ZBZB∶ZBZb∶ ZBW∶ ZbW = 1∶ 1∶ 1∶1,即雄蛾全表现为无眼,雌蛾中无眼∶有眼=1∶1。
(4)除(3)题杂交组合外,还可用F1中的有眼雄蛾和无眼雌蛾进行杂交,即ZbZb×ZBW,则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ZBZb∶ ZbW=1 ∶ 1,即雄蛾全表现为无眼,雌蛾全表现为有眼,该杂交结果说明控制有眼和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24. 利福平属于广谱抗生素类药物,它通过与细菌的RNA聚合酶结合,抑制该酶的活性,使细菌的蛋白质合成受阻,最终导致细菌死亡。下图是细菌体内蛋白质合成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过程为______,b过程为______,利福平主要是通过抑制______(填图中字母)过程,从而起到杀菌作用的。
(2)图中核糖体沿mRNA移动的方向是______(填“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______个tRNA的结合位点。
(3)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其意义是______。
【答案】(1)①. 转录 ②. 翻译 ③. a
(2)①. 从左向右 ②. 2
(3)少量的mRNA 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提高翻译的效率。
【分析】分析题图:a过程表示转录;b过程表示翻译。转录是通过RNA聚合酶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tRNA为运载氨基酸的工具、以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为原料,在核糖体中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1)由图可知,a过程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转录过程; b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翻译过程。利福平可抑制 RNA 聚合酶的活性,进而抑制图中a所示的转录过程。
(2)核糖体沿mRNA 从5' 端向3' 端方向移动,即从左向右。在翻译过程中,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2个tRNA的结合位点。
(3)一个mRNA 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其意义在于:少量的mRNA 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提高翻译的效率。
25. 将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了___,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传粉,说明已产生了___。种群b和种群c是否为同一物种?___。
(2)在对植物b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第二年该种群中D基因的频率是多少,该种群是否发生进化?___。
A. 20%,发生了进化B. 80%,没有发生进化
C. 20%,没有发生进化D. 80%,发生了进化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___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___的过程。
【答案】(1)①. 地理隔离 ②. 生殖隔离 ③. 不是 (2)C
(3)①. 种群 ②. 自然选择 ③. 协同进化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将一种植物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以后,在种群内将形成地理隔离,由于各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发展,最终将形成生殖隔离,种群之间不能正常授粉是生殖隔离形成的标志。
(1)地理隔离是指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因此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地理隔离;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了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形成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因此种群b和种群c不是同一物种。
(2)调查植物乙种群,第一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则 Dd所占的比例为20%,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10%+20%×1/2=20%, d的基因频率为80%,第二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则 Dd 所占的比例为32%,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4%+32%×1/2=20%,d的基因频率为80%;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由于生物进化的过程是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过程,因此这一年中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C正确。
故选C。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即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选择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称为协同进化。
吉林省白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吉林省白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9页。
吉林省白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吉林省白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生物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某植物的花有紫、红、白三种颜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吉林省白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吉林省白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生物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