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质量检测地理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质量检测地理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综合读图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类型是( )
A.恒星和星云B.行星和卫星C.恒星和行星D.恒星和彗星
2.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大气、水、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
A.重力势能B.生物能C.太阳辐射能D.风能
2022年7月24日,搭载中国空间站首个科学实验舱——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该火箭在完成发射任务以后,残骸在太空中“飘荡”,7月31日火箭末级残骸再入大气层,但绝大部分器件不会降落到地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问天实验舱( )
A.属于天体B.不属于天体
C.发射时属于天体D.在轨运行时属于天体
4.绝大部分火箭末级残骸不会降落到地面的主要原因是( )
A.采用了易降解材料B.永远环绕地球运动
C.被大气层烧蚀销毁D.距离地面过于遥远
“生命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在图中所示的“生命宜居带”中,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温度条件B.恒星质量C.行星体积D.大气成分
6.如果太阴质量是现在的两倍,则出现生命的行星应该是( )
A.金星B.地球C.木星D.天王星
7.太阳外部圈层与太阳活动,对应正确的是( )
A.日冕层——耀斑B.色球层——黑子
C.光球层——黑子D.色球层——太阳风
2021年9月28日,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我国研制的太阳双超卫星首次亮相。作为我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计划在今年发射,卫星若发射成功,将标志中国正式进入“探日时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与太阳辐射有关的是( )
①豫章郡出石,可燃为薪。
②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③烟火冲天,其声如雷,昼夜不绝,声闻五六十里,其飞出者皆黑石硫黄之类,经年不断……热气逼人三十余里。
④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挹之,乃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
①太阳活动强烈时,会对卫星导航、空间通信等带来影响
②耀斑爆发时,太阳风变得强劲,从而干扰地球的电离层
③黑子每11年出现一次,与地震、暴雨等灾害密切相关
④释放出高能带电粒子流干扰地球磁场,使全球可见极光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0.太阳活动强烈时,下列行为能有效防范其影响的是( )
A.增加户外活动,增强皮肤活力B.加强监测和预报,做好应急准备
C.扩大电信网络建设,保持网络通畅D.清理“宇宙垃圾”,保护宇宙环境
张家口张北大疙瘩村石柱群呈现四棱、五棱、六棱、七棱状,直径在15至80厘米之间,排列紧密。这些石柱是地下熔融的高温岩浆随着火山爆发喷出地面,沿着地表流动,逐渐冷却形成的熔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形成石柱群的高温岩浆主要发源地是( )
A.①B.②C.③D.④
12.关于石柱群所在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是厚度最大的圈层B.岩石圈是连续而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渗透于全部岩石圈D.岩石圈包括地壳及地幔软流层以上部分
如图示意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据材料,新生代第三纪初期的气候特点应该是( )
A.冷湿B.冷干C.暖湿D.暖干
14.在石炭纪向二叠纪过渡时期( )
A.被子植物极其繁盛B.大陆冰川面积较广
C.海平面略高于现代D.喜马拉雅山脉形成
15.图中化石对应生物生存的地质时期被称为( )
A.爬行动物时代B.海生脊椎动物时代
C.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D.灵长哺乳动物时代
下图为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①两栖动物
②被子动物
③爬行动物
④鱼
⑤哺乳动物
16.图示生物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是( )
A.①-④-⑤-③B.②-④-①-③C.④-①-③-⑤D.⑤-②-③-④
17.下列关于图示生物生存时期的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是重要的铁矿成矿期 B.②—发生了全球性生物灭绝事件
C.③—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形成D.⑤—喜马拉雅山脉在此时期形成
下图为我国桂林山水地貌,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8.与图中所示地区山体岩石、地貌类型及其形成的外力作用对应的是( )
A.石灰岩、球状风化地貌、风力作用B.花岗岩、流水沉积地貌、流水作用
C.大理岩、风力侵蚀地貌、风力作用D.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流水作用
19.图中的景观在以下哪一地形区中广泛分布( )
A.青藏高原B.长江中下游平原
C.云贵高原D.四川盆地
下图为某地貌景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图中地貌可能是( )
A.冲积扇B.三角洲C.河漫滩平原D.沙丘
21.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
A.流水侵蚀B.风力堆积C.海水侵蚀D.流水堆积
在河谷两侧分布有洪水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一般大江大河的两岸常出现多级阶地。下图为某河流阶地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图中最先形成的是( )
A.河漫滩B.一级阶地C.二级阶地D.三级阶地
23.图中河流阶地( )
A.位置越高,地形越平坦B.组成颗粒物较粗
C.土质较为肥沃D.洪水期被水淹没
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岛上多石灰岩低丘,最高处海拔253m,植被稀少,气候特点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该国旅游业发达,著名景点“蓝窗”就分布在戈佐岛西北角,但该景观已于2017年3月8日上午坍塌。读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蓝窗”景观属于( )
A.流水地貌B.风成地貌C.海岸地貌D.山岳地貌
25.一年中,“蓝窗”被破坏最强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携带月壤返回地球并安全着陆。下图为“嫦娥五号”返回路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6.“嫦娥五号”升空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大气层是( )
A.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B.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
C.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D.对流层、高层大气、平流层
27.“嫦娥五号”返回途中,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甲—乙段出现雷雨天气B.乙—丙段出现了臭氧层
C.丙—丁段空气对流显著D.丁—戊段空气密度增大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8.表示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9.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主要是由于( )
A.大气吸收①辐射少B.大气吸收②辐射少
C.地面吸收③辐射少D.地面吸收④辐射少
30.在热力环流图中,四处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
A.④>③>②>①B.③>②>①>④C.②>①>④>③D.④>①>②>③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1.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
A.增强①B.增强②C.增强③D.增强④
32.阴天的白天气温不高的主要原因是( )
A.云层吸收了地面辐射B.云层反射太阳辐射较强
C.云层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D.云层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33.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 )
A.①减弱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增强
读下图,甲图表示某海滨地区海陆上空气温变化情况,乙图表示同一地区海洋与陆地表面气流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34.有关甲图描述正确的是( )
A.虚线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
B.实线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
C.实线所示气温日较差大的主要原因是昼夜长短所致
D.虚线所示气温日较差小的主要原因是纬度所致
35.由乙图可知甲图出现时间约为( )
A.6时~18时B.18时~次日6时C.9时~16时D.16时~次日8时
二、材料分析题
36.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喀斯特地貌(KaratLandfrm),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熔性岩石(如石灰岩)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我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图左为喀斯特地貌景观图,图右为某地喀斯特地貌等高线地形图。
(1)图左所示的是地表喀斯特地貌中的__________景观,群峰竞秀,该地貌主要分布于图右中的__________部区域(填方位)。除图左呈现以外,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还有__________等。
(2)说出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主要自然条件。
(3)说出喀斯特地貌对生产、生活带来的有利及不利影响(各一条)。
37.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从地貌上.看甲图是__________,乙图是__________,二者都是河流__________地貌。
(2)若甲、乙两地貌在丙图中有分布,则其对应为甲在__________处分布,乙在__________处分布。
3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无处不在,“低碳经济”悄然融入百姓生活,下图是某城市太阳能路灯街道景观。
材料二: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图。
材料三:我国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
(1)仅从自然条件考虑,在兰州、贵阳、海口、昆明四个城市中推广太阳能路灯条件最差的是____。
(2)全球年太阳总辐射量的纬度分布规律是从____向____递减。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影响某地年太阳总辐射量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等因素。
(3)青藏高原地区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试分析其原因。
三、综合读图题
39.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______波,B表示__________波,其判断依据是什么。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F表示__________界面,F面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__________态,判断依据是什么?
(3)C层表示__________,软流层位于__________层(填字母)。地球的岩石圈是指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结合课本所学的基础知识可知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为恒星和星云,可知BCD错误,A正确。故选A。
2.答案:C
解析: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的能量十分巨大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对维持地表温度,为人类提供能量、提供能源(常规能源、新能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3.答案:D
解析:地球是一个天体,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不属于天体,问天实验舱尚未发射前或者发射时不属于天体,在轨运行时属于天体,A、B、C错误,D正确,故选D。
4.答案:C
解析:火箭末级产生的绝大部分残骸都会在进入大气层时被高温烧毁,不会降落到地面,C正确;采用的材料一般不易降解,A错误;不会让它永远环绕地球运动,这样会产生很多太空垃圾,B错误;距离地面过于遥远不是不会降落到地面的原因,D错误。故选C。
5.答案:A
解析:地球生命存在需要有适宜的温度、适合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液态水及穗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而恒星质量决定光热辐射强度和引力大小,故“生命宜居带”内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适宜的温度
6.答案:C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恒星质量越大,出现生命的行星距离恒星越远。
7.答案:C
解析:耀斑是发生在色球层上的太阳活动而不是在日冕层,故A错误。黑子是发生在光球层上的太阳活动而不是在色球层,故B错误。黑子是发生在光球层上的太阳活动,故C正确。太阳风是发生在日冕层上的太阳活动而不是色球层,故D错误。故选:C。
8.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①为煤炭,②为风的运动,④为石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均是由太阳能转化来的,大气运动、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来自太阳辐射能,①②④正确。③为火山喷发现象,其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与太阳辐射能无关。故选B。
9.答案:A
解析: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并非11年出现一次,③错误;释放出高能带电粒子流干扰地球磁场,是地球出现磁暴现象,④错误。①②正确,故选A。
10.答案:B
解析:太阳活动强烈时增加户外活动,会导致皮肤疾病的发病率上升,A错误; 加强监测和预报,做好应急准备,能有效防范太阳活动的不利影响,B正确; 扩大电信网络建设,会更容易受到太阳活动影响,C错误; 清理“宇宙垃圾”,保护宇宙环境,不能防范太阳活动产生的影响,D错误,故选B。
11.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根据右侧四点的海拔高度、深度范围可以判断,①为平流层,②为地壳,③为软流层,④为外核,其中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故形成石柱群的高温岩浆主要发源地是③,C正确、排除ABD;故选C。
12.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包括整个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D正确;岩石圈厚度较小,远小于地幔、地核等圈层,A错误;岩石圈并不是连续的圈层,整个岩石圈并不是一整块,B错误;生物圈渗透到岩石圈的上部,C错误;故选D。
13.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新生代第三纪初期全球平均气温比现代高,全球平均降水比现代多,说明当时气候的特点是暖湿,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答案:B
解析:被子植物极其繁盛和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发生在新生代时期,AD错误。石炭纪向二叠纪过渡时期全球平均温度较低,地球处于冰期,大陆冰川面积广大,海平面较低,B正确,C错误。故选:B。
15.答案:A
解析:根据图片,图中化石对应的生物是恐龙,生存在中生代时期,该时期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和裸子植物时代,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6.答案:C
解析:生物进化的整体趋势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结合所学知识,并按照图中各类动植物的特点可知,在晚古生代早期出现鱼类(海洋脊椎动物)晚古生代进化出两栖动物,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在新生代出现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故排序正确的是④①③⑤或④①③②,C正确。
17.答案:D
解析:①生物生存的地质时期是晚古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不是重要的铁矿成矿期,A错误;②生物生存的地质时期是新生代,而全球性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B错误:③生物生存的地质时期是中生代,中生代联合古陆开始解体,新生代才形成了现代海陆分布格局,C错误:⑤生物生存的地质时期是新生代,喜马拉雅山脉在这一时期形成,D正确。
18.答案:D
解析:桂林山水为喀斯特地貌,而非球状风化地貌。当地的岩石类型为石灰岩(沉积岩),而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排除ABC。喀斯特地貌是当地石灰岩受流水溶蚀作用而形成,D正确,故选D。
19.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云贵地区多喀斯特地貌,C正确。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四川盆地等地喀斯特地貌不典型,并非广泛分布。故选C。
20.答案:B
解析: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都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三角洲位于河流汇入其他相对静止的水体处,如河流入海、入湖以及支流入主流处的河口处;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河漫滩平原是河流在迁移弯曲的过程中,所携带的碎屑物在凸岸一侧沉积形成,故B正确,A、C错误,选B。沙丘在风力沉积作用下形成,而图中地貌位于河口处,应是流水作用下形成的,故D错误。
21.答案:D
解析:图中地貌为河口三角洲,是流水堆积的结果,故A、B、C错误,D正确,选D。
22.答案:D
解析: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阶地位置越高,年代越老,图中三级阶地的位置最高,所以最先形成的是三级阶地。故D正确,ABC错误。
23.答案:C
解析:A.河流阶地是在相对稳定堆积和迅速下切过程中形成的,由于下切侵蚀的条件不同,河流阶地的地势不同,故A选项错误;B.河流沉积具有分选性,流速快沉积物颗粒大,流速慢颗粒物小,河流阶地组成颗粒物的粗细因该阶段河流流速不同而不同,故B选项错误;C.河流阶地土质较为肥沃,故C选项正确;D河流两岸洪水期被淹没的部分是河漫滩,而不是河流阶地,故D选项错误。
24.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蓝窗”位于岛屿的沿海地区,深受海水作用的影响,形成了海蚀拱桥景观,为海岸地貌,C正确;“蓝窗”主要为海水侵蚀形成,不属于风成地貌和山岳地貌,C、D错误;流水地貌,主要是由陆上的流水侵蚀和堆积而形成,“蓝窗”主要为海水侵蚀形成,不属于流水地貌,A错误。故选C。
25.答案:D
解析:“蓝窗”主要是由海水侵蚀而成,“蓝窗”位于地中海的岛屿边缘。冬季,地中海受北半球西风带影响,风浪较大,对“蓝窗”景观的破坏性最强。故选D。
26.答案:A
解析:根据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地球的大气层由下而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因此“嫦娥五号”返回过程中随着海拔降低,依次穿越的大气层是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7.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距离地面约8~18km内为对流层,对流层顶至约50km的范围为平流层,平流层顶以上为高层大气,故甲距离地面高度为120千米,乙距离地面高度为60千米,甲—乙段经过的是高层大气,雷雨天气出现在对流层,A错误;乙距离地面高度为60千米,丙距离地面高度为100千米,乙—丙段经过高层大气,臭氧层位于平流层,B错误;丙距离地面高度为100千米,丁距离地面高度为10千米,丙—丁段依次经过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空气对流显著仅发生在对流层,C错误;丁距离地面高度为10千米,戊在地面,丁—戊段由高空到达地面,随着高度下降,空气密度不断增大,D正确。故选D。
28.答案:B
解析:根据大气受热过程相关知识可知,图中①②③④依次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物质吸收地面辐射能力较强,而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较少,因此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即图中的②。故选B。
29.答案:B
解析: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因此太阳辐射强;但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也少,而且大气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散失快,因此气温低。故选B。
30.答案:D
解析:读图,④处气流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①处气流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因此四处气压为:④>①>②>③。
故选:D。
31.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燃烧柴草产生的烟雾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即增强④,D正确;①不受大气层影响,A错误;烟雾会削弱②,B错误;地面辐射受地面温度影响,与烟雾无关,C错误。故选D。
32.答案:B
解析:阴天云层较厚,白天在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云层大量反射太阳辐射,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少,气温不会太高,B正确;云层吸收了地面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而不是使白天气温不高,AD错误;云层不会改变太阳辐射的波长,波长取决于辐射的温度,C错误。故选B。
33.答案:D
解析: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即更多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和增加大气逆辐射),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而大气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补偿给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由以上分析可知,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④增强,D正确;①不受大气层影响,A错误;二氧化碳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影响较小,即对②影响较小,B错误;地面辐射受地面温度影响,与二氧化碳增多无关,C错误。故选D。
34.答案:A
解析:海洋的热容量比陆地大,白天陆地增温比海洋快,夜晚陆地降温快于海洋,日温差大于海洋,因此实线是陆地表面气温日变化的曲线图,虚线是海洋表面气温日变化的曲线图,A正确,B错误;同一地区的海洋和陆地昼夜长短、纬度都是相似的,昼夜长短不是导致陆地日温差大的原因,纬度不是导致海洋日温差小的原因,CD错误。故选A。
35.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白天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比海洋气温高,陆地流上升,海洋气流下沉,造成近地面的陆地气压低于海洋,则风由海洋吹向大陆,形成海风,夜晚陆地降温快于海洋,风由大陆吹向海洋,形成陆风。读乙图可知此时盛行海风,此时陆地气温应比海洋气温高。上一题分析可知,甲图中实线是陆地表面气温日变化的曲线图,虚线是海洋表面气温日变化的曲线图,甲图显示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时段,大约是9时~16时,C正确。6时~18时,18时~次日6时,16时~次日8时,这三个时段全部或部分时间陆地气温低于海洋,应出现陆风或既出现陆风,也出现海风,ABD错误。故选C。
36.答案:(1)峰林;东;石芽、峰丛、孤峰、溶沟、洼地
(2)石灰岩广泛分布;湿润的气候。
(3)有利:旅游资源丰富;洞穴内冬暖夏凉,为居住、防空、储存提供便利。不利:土层薄且较为贫瘠;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生产;地形崎岖不平,交通不便;岩层保水性能差,水库易漏水,地表水缺乏:多地下溶洞和暗河,地质不够稳定。
解析:(1)根据喀斯特地貌景观可知,该地貌中位于地表,群峰竞秀,应以峰林景观为主。图中界线东侧多闭合等高线,中心海拔高,体现了群峰竞秀的特点,因此该地貌应位于地貌类型界线东侧。地表喀斯特地貌除了峰林外,还有石芽、峰丛、孤峰,溶洞、溶蚀沟、溶蚀洼地等。
(2)喀斯特地貌是湿热气候条件下,可溶性岩石在大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等作用下,经过流水化学溶蚀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①要有大面积的厚层石灰岩;②气候比较湿润,地表面河流较多。我国云贵高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降水量大且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易形成喀斯特地貌。
(3)影响类问题一般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考虑。喀斯特地貌因其具有多种多样的造型地貌,美学价值较高,许多喀斯特景观地被开发成旅游景点,如云南石林、广西桂林等。喀斯特溶洞是屏蔽放射性辐射的安全场所,洞穴内冬暖夏凉,为居住、储存提空空间,同时具有防空、防辐射等作用。不利的影响:喀斯特地貌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土壤较贫瘠,不利于农业生产。云贵高原“地无三尺平”,地表崎岖,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崎岖不平的地表使当地交通不便。喀斯特地貌区土层薄,多地下溶洞、暗河,岩层保水性能差,地表水缺乏,修建水库易漏水;地下溶洞使当地地质条件稳定性差,不利于大型工程建设。
37.答案:(1)①洪积扇 ②河口三角洲 ③堆积
(2)①B ②A
解析:(1)流水作用主要包括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常见的流水侵蚀地貌包括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地貌景观;常见的流水堆积地貌包括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2)山麓冲积扇一般形成于河流出山口位置,河口三角洲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处。
38.答案:(1)贵阳
(2)低纬 高纬 纬度 地形 天气状况
(3)青藏高原地区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削弱作用弱;加上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因此成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
解析:(1)阅读材料三所给图片可知,贵阳年太阳总辐射量在90~100千卡/平方厘米之间,兰州、海口和昆明年平均总辐射量均高于这个范围。太阳能路灯的正常工作与当地太阳辐射密切相关,因此,四个城市中推广太阳能路灯条件最差的是贵阳。
(2)分析材料二“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图”可知,低纬地区太阳年总辐射量较高,高纬地区太阳年总辐射量较低。因此,全球太阳辐射分布规律呈现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趋势。分析材料二可得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可知纬度是影响太阳辐射的重要因素;分析材料三发现我国太阳辐射西北强、东南弱,可知地形是影响太阳辐射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西北气候总体较为干旱,晴天多,太阳辐射强东南地区雨天多,太阳辐射弱,因此天气状况也会影响太阳辐射。
(3)根据材料三,青藏高原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较高。结合青藏高原区域特点和“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相关知识,可知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尘埃少,大气透明度高,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日照时间长,因此成为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
39.答案:(1)横;纵;A波传播速度慢,在2900千米附近消失;B波传播速度快。
(2)古登堡;液;横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
(3)地壳;E;地壳;上地幔顶部
解析:(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波传播速度慢,且在2900千米附近消失,表示横波。B波传播速度快,可以穿过地球内部三个圈层,表示纵波。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F处,地震波A完全消失,地震波B速度突然下降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固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液态,F面是古登堡面。
(3)读图结合所学知识,C层位于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是地壳。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即图中的E层。地球的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不包括软流层。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试卷,共11页。
这是一份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文件包含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试卷docx、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卷,文件包含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卷docx、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