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课 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测试题
展开1.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有关丝绸之路的史实对应不准确的是( )
A.草原丝绸之路: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
B.海上丝绸之路:宋元时期,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
C.陆上丝绸之路:魏晋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影响,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D.西南丝绸之路: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2.1995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的中所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一块汉代织锦护臂(如图),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8个汉字,该文物( )
A.再现了汉代隶书风采和天文观念
B.反映了古代新疆高超的丝织水平
C.是中央政权管理西域地区的例证
D.反映丝绸之路有利区域文明交流
3.据《汉书》记载,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
A.刺史B.郡守C.州牧D.祭祀
4.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 )
A.北庭都护府B.安西都护府
C.西域都护府D.宣政院
5.《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偃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
A.恩泽贵族B.削弱王国势力
C.增加税收D.实现民族交融
6.关于“文景之治”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东汉初年的治世局面
B.以黄老无为思想为指导
C.政府采取了轻徭薄赋政策
D.其时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7.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
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
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
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
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8.汉制规定,每年八月祭祀宗庙,王侯皆须献黄金助祭,称为“酎金”。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以酣金斤两成色不足为由,一次即夺去106名列侯的爵位。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导致政权走向了动荡
C.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D.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9.汉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非常繁荣,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宋代,陆上丝绸之路地位下降,日益活跃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航海技术的发展B.政治经济形势的变迁
C.军事力量的孱弱D.朝贡贸易发展的需要
10.在青海都兰县唐代吐蕃贵族墓葬出土的纹锦中,有驾车出行的太阳神,题材来自欧洲,驾车的有翼神马源自希腊神话,联珠纹是波斯的特征,太阳神的手印和坐姿是弥勒菩萨的形象,织入的汉字“吉”和织造技术来自中原。据此可推知( )
A.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
B.中国丝织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
C.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D.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
11.汉武帝时期,罢黜了不治儒学五经的“太常博士”,把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一律排斥于正统官学之外,并优礼延揽了一批儒生进入朝廷参政。这客观上( )
A.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
B.造成了统治阶级内部纷争
C.实现了对官僚队伍的全面管理
D.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12.从西汉武帝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 )
A.皇帝喜好影响汉赋兴亡 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
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 D.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将百越、岭南之地分为诸侯王之地,一方面可以笼络诸侯之心,另一方面可以节省中原之物力人力,为中原百姓休养生息赢取精力。……秦末汉初,匈奴乘中原大乱迅速崛起,成为一大边患。韩王信所封之地尽有今山西中北部,先都晋阳,后徙马邑的主要原因即为需要防备匈奴。……郡县制属于极端专制的集权体制的单线统治,中央对郡县的绝对控制使郡与郡之间相互拆离,使郡与县之间没有相应的联系。中央政府对地方政权一旦控制不力,就会造成全国地方政权的大面积崩溃。
——摘编自费双应《简析汉初分封原因》
材料二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国实力越来越强,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文帝时大臣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汉景帝时期大臣晁错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朝臣主父偃上书汉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
——据班固《汉书》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解决王国问题的主张,并分别加以简要评价。
【答案】(1)原因:分封制的历史影响;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笼络诸侯王;国力衰弱,中原地区需要休养生息;巩固国防;郡县制不成熟。
(2)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该举措削弱了王国势力,但是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晁错:削藩。强硬的中央集权措施,引发政治动荡甚至地方与中央的军事对抗。
主父偃:推恩令。其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汉武帝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选择题
1.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有关丝绸之路的史实对应不准确的是( )
A.草原丝绸之路: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
B.海上丝绸之路:宋元时期,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
C.陆上丝绸之路:魏晋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影响,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D.西南丝绸之路: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答案】C
2.1995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的中所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一块汉代织锦护臂(如图),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8个汉字,该文物( )
A.再现了汉代隶书风采和天文观念
B.反映了古代新疆高超的丝织水平
C.是中央政权管理西域地区的例证
D.反映丝绸之路有利区域文明交流
【答案】D
3.据《汉书》记载,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
A.刺史B.郡守C.州牧D.祭祀
【答案】A
4.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 )
A.北庭都护府B.安西都护府
C.西域都护府D.宣政院
【答案】C
5.《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偃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
A.恩泽贵族B.削弱王国势力
C.增加税收D.实现民族交融
【答案】B
6.关于“文景之治”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东汉初年的治世局面
B.以黄老无为思想为指导
C.政府采取了轻徭薄赋政策
D.其时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答案】A
7.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
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
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
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
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答案】D
8.汉制规定,每年八月祭祀宗庙,王侯皆须献黄金助祭,称为“酎金”。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以酣金斤两成色不足为由,一次即夺去106名列侯的爵位。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导致政权走向了动荡
C.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D.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答案】A
9.汉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非常繁荣,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宋代,陆上丝绸之路地位下降,日益活跃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航海技术的发展B.政治经济形势的变迁
C.军事力量的孱弱D.朝贡贸易发展的需要
【答案】B
10.在青海都兰县唐代吐蕃贵族墓葬出土的纹锦中,有驾车出行的太阳神,题材来自欧洲,驾车的有翼神马源自希腊神话,联珠纹是波斯的特征,太阳神的手印和坐姿是弥勒菩萨的形象,织入的汉字“吉”和织造技术来自中原。据此可推知( )
A.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
B.中国丝织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
C.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D.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
【答案】C
11.汉武帝时期,罢黜了不治儒学五经的“太常博士”,把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一律排斥于正统官学之外,并优礼延揽了一批儒生进入朝廷参政。这客观上( )
A.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
B.造成了统治阶级内部纷争
C.实现了对官僚队伍的全面管理
D.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答案】D
12.从西汉武帝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 )
A.皇帝喜好影响汉赋兴亡 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
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 D.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
【答案】C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将百越、岭南之地分为诸侯王之地,一方面可以笼络诸侯之心,另一方面可以节省中原之物力人力,为中原百姓休养生息赢取精力。……秦末汉初,匈奴乘中原大乱迅速崛起,成为一大边患。韩王信所封之地尽有今山西中北部,先都晋阳,后徙马邑的主要原因即为需要防备匈奴。……郡县制属于极端专制的集权体制的单线统治,中央对郡县的绝对控制使郡与郡之间相互拆离,使郡与县之间没有相应的联系。中央政府对地方政权一旦控制不力,就会造成全国地方政权的大面积崩溃。
——摘编自费双应《简析汉初分封原因》
材料二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国实力越来越强,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文帝时大臣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汉景帝时期大臣晁错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朝臣主父偃上书汉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
——据班固《汉书》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解决王国问题的主张,并分别加以简要评价。
【答案】(1)原因:分封制的历史影响;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笼络诸侯王;国力衰弱,中原地区需要休养生息;巩固国防;郡县制不成熟。
(2)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该举措削弱了王国势力,但是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晁错:削藩。强硬的中央集权措施,引发政治动荡甚至地方与中央的军事对抗。
主父偃:推恩令。其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汉武帝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a href="/ls/tb_c160284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后作业题</a>,文件包含四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docx、四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作业,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