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河南省濮阳市2022_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河南省濮阳市2022_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01
    河南省濮阳市2022_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02
    河南省濮阳市2022_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03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河南省濮阳市2022_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濮阳市2022_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类媒介载体逐渐打破彼此间的对立竞争关系,实现扬优互补、融合发展、合作共赢,构建起一种全新的媒体运作模式和传播体系,预示着融媒体时代的正式来临。跨文化传播是指各种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流动、共享和互动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跨文化、跨区域的一种“延伸”过程。在融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提升我国跨文化传播能力,优化跨文化传播效果,成为构建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融媒体时代给跨文化传播带来了先进的媒介技术,但是如果陈旧的思维不革新,再先进的媒介技术也难以发挥作用。所以,归根到底改变传播思维是重中之重。要坚持“受者本位”的传播原则。研究海外受众对中国形象的接受途径和认知要素,摒弃“秀肌肉”“大喇叭”“高音炮”式的传播方式,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化“硬传播”为“软传播”,将文化以更持久的方式潜入受众头脑。特别是要融通中外概念、范畴、表述,强调“说理”的同时注重“陈情”,将宏大叙事转化为故事性叙述,以小见大,润物无声,从而淡化宣教、灌输的色彩,消解海外受众对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等异文化的抵触感。要注重运用非语言和视觉传播的技巧。视觉听觉的感染力往往优于语言传播,可以有效减少海外受众在语言转化过程中对文化符号的误读,增强传播的有效性。
    融媒体时代,随着媒介技术革新,“内容为王”的观念受到一定冲击。但在新媒体语境下,要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变的是信息技术、传播环境、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不变的是“内容为王”的信条。跨文化传播既不能“自说自话”,只传播政治性、严肃性内容,也不能过分依赖经典的传统文化符号。
    一方面,要探求异质文化之间的共性,打破受众认知要素障碍。共通性是传受双方进行传播行为的前提,所以在内容选取上注重普世价值和共通理念,将时代发展进步和国家繁荣富强,浓缩到一个个具体可见的普通人身上,让“浮动的符号”在进入不同语境后,也可以实现落地,从而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情感共鸣,获得普遍的文化认同。2017年制作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进入新时代》以七个普通人为切入点,充分运用“平民化”视角,用讲故事的方式,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的时代发展和价值理念,有力提升了我国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要注重文化的差异性,挖掘优质的传播内容。坚定文化自信是跨文化传播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拥有5000年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我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但是,大量优质的传统文化资源还没有被挖掘和开发。所以,要深挖传统文化的精髓,避免机械输出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要将承载着中国精神和价值理念的文化作为传播载体,突出内容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增强吸引力,激发海外受众的好奇心。如中国的茶文化、酒文化、古建筑以及经典古籍等,这些带有浓浓中国元素的文化内容,都是海外受众感兴趣的传播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隔阂。
    (摘编自段龙江《我国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优化路径》)
    材料二:
    任何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都依赖于理解者和解释者的前理解,任何解释一开始就有先入之见。适用于文本的前理解是理解的助力,反之会成为阻碍。没有人可以在不具备任何相关知识的前提下去真正理解文本,正是这些偏见本身可能成为阐释过程中的再创造,它不会使我们与文本分离,而是使文本向我们开放。前理解为理解者和阐释者提供了特殊的视域。在现代哲学阐释学的创始人伽达默尔看来,理解者和阐释者的任务就是扩大自己的视域,并使之与其他视域相交融,从而实现“视域融合”,而理解和阐释的过程就是一个视域融合的过程,一个全新视域构建的过程。
    国际传播的目的在于使对方理解并接纳。面对西方社会的刻板成见,我国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着眼点,一方面在于调整我们的传播策略,改变单向度的传播惯性;另一方面在于研究西方的社会“偏见”因素,并相应地进行传播策略的积极调适。在此基础上,寻找共情的传播结合点,以西方社会可以“共情”的理解文本和解释文本,转译中国故事的话语表达,阐释他们陌生而又富有价值、有趣的中国经验。这些丰富的信息,定然会引致其扩大视域,并与之交融,从而实现“视域融合”,实现一个全新视域的构建。
    (摘编自张芳芳《加强国际传播力建设的文本阐释》)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先改变陈旧的传播思维,才能有效发挥先进媒介技术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B. 新媒体语境下“内容为王”的信条不变,充分说明内容是跨文化传播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C. 在融媒体时代,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不属于优质传播内容,无法满足新需求。
    D. 研究西方社会“偏见”因素,并相应调整传播策略,是构建全新视域不可缺少的条件。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提高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应坚持“受者本位”的传播原则,化“硬传播”为“软传播”,重“陈情”而轻“说理”,消解海外受众的抵触感。
    B. 探求异质文化之间的共性,应注重所选内容的普世价值和共通理念,将时代变化浓缩到普通人身上,从而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情感共鸣。
    C.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隔阂,增强对海外受众的吸引力,就必须选择那些具有文化独特性和差异性、包含中国元素的内容。
    D. 如果把西方社会对我国的刻板成见看作对我国国际传播文本的前理解,那么这种前理解会阻碍中西方之间的互相理解,进而影响国际传播。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伽达默尔观点的一项是( )
    A. 多年来,中国政府和高校与相关国家和高校先后签署了数百份互派留学生协议,这些留学生为国际文化交流、为各自国家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B. 一位网络博主在短视频中生动活泼地讲解各地的文化景点,每个视频最后他都邀请网友推荐当地景点,网友反响十分热烈,他的视频也越做越好。
    C. 学习课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时,某班同学按照老师要求,先去自行选择参观一些古建筑,然后在班内交流探讨,加深了对古代建筑艺术的认识。
    D. 据设计者介绍,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诞生经历了一个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的过程,他自己先后创作了500多个卡通形象,绘制了上万张草图。
    4. 材料一在语言运用方面很有特点,请以第二段为例进行分析。
    5. 老木匠“阿木爷爷”擅长中国传统榫卯技术,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就能把寻常木头打造成精致的工艺品。他的视频在海外社交平台推出后迅速走红,其高超技艺让世界惊叹。他的事迹被评为“年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十大案例”之一。请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传播案例的理解。
    【答案】1. C2. B3. D
    4. ①逻辑严密。运用“但是”“如果”“所以”“从而”等关联词语,表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阐释更清晰,更具说服力。②准确恰当。“归根到底”“特别是”“往往”“可以”“要”“更”等词语,使表达重点突出,观点鲜明。③形象生动。“秀肌肉”“大喇叭”“硬传播”“陈情”等词语,使语言更加形象可感,生动活泼,易于理解。
    5. ①该案例从一个普通手艺者的角度,以小见大,利于消解海外受众的抵触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②以中国传统木工手艺作为传播内容,对海外受众来说,有独特性和差异性、有趣味、吸引力强;③纯熟的木工手艺隐含着工匠精神,这一具有普世价值和共通理念的精神内核能够引起海外受众共鸣,获得认同;④采用视频传播方式,能够减少海外受众的误读,增强了传播的有效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不属于优质传播内容,无法满足新需求”错,材料一认为“要深挖传统文化的精髓,避免机械输出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突出内容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增强吸引力,激发海外受众的好奇心”,强调深挖中国传统的内容,突出独特性和差异性,避免机械输出,但不能说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不属于优质传播内容,无法满足新需求,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
    A.“重‘陈情’而轻‘说理’”错,原文为“强调‘说理’的同时注重‘陈情’”。
    C.“必须”错,据材料一“要将承载着中国精神和价值理念的文化作为传播载体,突出内容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增强吸引力,激发海外受众的好奇心”可知选项就必须选择那些具有文化独特性和差异性、包含中国元素的内容表述绝对。
    D.“阻碍中西方之间的互相理解”错,据材料二“适用于文本的前理解是理解的助力,反之会成为阻碍”,可以推知西方社会对我国的刻板成见是不适用于文本的前理解,会形成理解的阻碍,而文中未提及我国对西方社会的前理解是否会形成理解的阻碍,故“互相”错。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
    伽达默尔的观点是扩大自身视域与其他视域形成视域融合,最终构建全新视域。
    ABC三项从不同方面和层面体现了这一观点,D项则完全没有体现。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由材料一第二段“融媒体时代给跨文化传播带来了先进的媒介技术,但是如果陈旧的思维不革新,再先进的媒介技术也难以发挥作用。所以,归根到底改变传播思维是重中之重”“从而淡化宣教、灌输的色彩,消解海外受众对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等异文化的抵触感”得出①逻辑严密。运用“但是”“如果”“所以”“从而”等关联词语,表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阐释更清晰,更具说服力。
    材料一第二段“特别是要融通中外概念、范畴、表述,强调”“要注重运用非语言和视觉传播的技巧。视觉听觉的感染力往往优于语言传播,可以有效减少海外受众在语言转化过程中对文化符号的误读,增强传播的有效性”,结尾段“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隔阂”“融媒体时代,随着媒介技术革新,“内容为王”的观念受到一定冲击”得出②准确恰当。“归根到底”“特别是”“往往”“可以”“要”“更”“一定”等词语,使表达重点突出,观点鲜明。
    由材料一第二段“摒弃‘秀肌肉’‘大喇叭’‘高音炮’式的传播方式,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化‘硬传播’为‘软传播’,将文化以更持久的方式潜入受众头脑”得出③形象生动。“秀肌肉”“大喇叭”“硬传播”“陈情”等词语,使语言更加形象可感,生动活泼,易于理解。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问题创新解读的能力。
    由材料一第二段“特别是要融通中外概念、范畴、表述,强调‘说理’的同时注重‘陈情’,将宏大叙事转化为故事性叙述,以小见大,润物无声,从而淡化宣教、灌输的色彩,消解海外受众对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等异文化的抵触感”得出①该案例从一个普通手艺者的角度,以小见大,利于消解海外受众的抵触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
    由材料一结尾段“要深挖传统文化的精髓,避免机械输出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要将承载着中国精神和价值理念的文化作为传播载体,突出内容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增强吸引力,激发海外受众的好奇心”得出②以中国传统木工手艺作为传播内容,对海外受众来说,有独特性和差异性、有趣味、吸引力强;
    由材料二结尾段“寻找共情的传播结合点,以西方社会可以‘共情’的理解文本和解释文本,转译中国故事的话语表达,阐释他们陌生而又富有价值、有趣的中国经验。这些丰富的信息,定然会引致其扩大视域,并与之交融,从而实现‘视域融合’,实现一个全新视域的构建”得出③纯熟的木工手艺隐含着工匠精神,这一具有普世价值和共通理念的精神内核能够引起海外受众共鸣,获得认同;
    由材料一第二段“要注重运用非语言和视觉传播的技巧。视觉听觉的感染力往往优于语言传播,可以有效减少海外受众在语言转化过程中对文化符号的误读,增强传播的有效性”得出④采用视频传播方式,能够减少海外受众的误读,增强了传播的有效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番茄炒鸡蛋
    王若禹
    ①他已经在剧团演了五六年的戏了,生活平淡而规律。他的行当是文武丑,俗称“小花脸”,总是作为配角出现,闲起来甚至五六天都没有戏份儿。多数时候,他还要化上侍卫的妆,或是小厮的,拄着竿子在后面杵着,一杵一个钟头。听着鼓点,听着胡琴,他倒不累,就是思绪早飞到别处去了。
    ②他不禁怀念起在戏校,师父给他讲戏的日子。还有师父做的番茄炒鸡蛋,酸甜的,那个味儿,他再没吃到过。
    ③他个子较常人矮些,人也长得机灵,一条嗓子清清亮亮,喊个号子,湖面上都能起阵涟漪。师父说他“是个唱丑角儿的料”。他也着实喜欢这个行当,爱逗人乐。就算是练功累些,他也不怕,因为喜欢。他也喜欢师父。
    ④师父很幽默,有时甚至疯疯癫癫的,和他称兄道弟。他去师父家学戏,俩人一待就是一整天。也说戏,也唠嗑儿,常常误了饭点,师父就亲自下厨。师父是极简朴的,通常是拌点儿面条。他来了,师父就加一盘番茄炒鸡蛋,酸甜的;生长在北方的他第一次吃这种口味。
    ⑤“这里面为什么要搁糖?”他问师父。
    ⑥师父回答得很玄妙:“你看啊,生活是咸的,加点儿糖进去就中和了。”他太年轻,还不明白为什么“生活是咸的”。
    ⑦其实,他吃过不少苦了。自小学戏的孩子,有几个是没吃过苦头儿的?他十岁离家,和一帮师兄弟们出着晨功,踢着腿,翻着小翻儿就长大了。好在,师父是顶好的人。师父的声音洪亮,语气却是极谦和的,脸上挂着慈祥的笑。有时他偷了懒了,师父的小竹条子就在他的小腿肚子上挠挠。他“哇”地哭两声,转眼看到师父正扶着眼镜笑他一师父从未发过脾气。那些日子,他笑的比哭的多,总是那么无忧无虑的。他没有心事。
    ⑧但如今,他有些明白了。他觉得丑角儿在剧团是受冷落的。明明有着《时迁盗甲》《三岔口》等几出丑角大戏,却从来不排。《杨门女将》里他是奸臣王强;《锁麟囊》里他是男扮女装的丫鬟:唤作梅香或是碧玉。就连新排的交响乐京剧《赤壁》,他每天都跟全程;只一幕有词儿,还是“舌战群儒”中叫不出名的角色。除此之外,他要跑整场的龙套。
    ⑨剧团缺人。他是个万能膏药,哪儿用得着就往哪儿贴。
    ⑩他的那个角色名儿叫虞翻。为此,他把《三国演义》翻了好几遍,却没看明白。这人是谁啊?他很迷茫。
    ⑪他打电话给师父,本想发发牢骚,又觉得太矫情。他同师父讲话,一向是很干脆的。
    ⑫纠结半天,临了他来了一句:“师父,你那番茄炒鸡蛋是咋做的?”他私下试过,加一勺糖,没味儿;两勺糖,不甜;三勺,太甜了,除了甜没别的,不是师父做的味儿。
    ⑬师父哈哈地笑道:“一勺盐,两勺糖。”
    ⑭“甜的为什么放盐?”他不解。
    ⑮“没有那勺盐垫底,甜味儿怎么发得出来呢?”师父说。
    ⑯他放下电话想,他的问题已经解决了。
    ⑰“喂,”师父在电话里喊他,“那个虞翻,好角色啊,出彩的。你可要好好地演!”
    ⑱“师父怎么知道?”他想。
    ⑲师父当然知道。师父早就知道!
    ⑳一件红袍,一顶乌纱,乌纱旁边挂俩“翅膀”,脸上一抹白,他就上场了。他一副穷酸样,指指戳戳,宽大的袖子一会儿甩上去,一会儿甩下来。“……龙腾虎跃龙行虎步虎步龙行,轰轰隆隆轰轰隆隆哎——是曹公哎——!”台下笑了,他不敢笑,他的戏还没有结束。他在心里笑。
    ㉑“那刘备今已是山穷水尽,我看你孔明也黔驴技穷。无奈何搬救兵你把巧舌弄,说吴侯蹚浑水你你你你……移祸,移祸江东。”他的词结束了,他的戏还要继续。他屏气凝神地立着。
    ㉒这出戏结束了,下一出,还要继续。他是丑角儿,多数时候演配角,有时候也演主角。他再也没有忘记过,在一场戏中的定位。也永远记得师父的番茄炒鸡蛋的配方。
    ㉓“生旦净末丑,粉墨登场,才是一出大戏;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才是人生。”这些话,师父没有教过他,但是日子久了,他也就明白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2年11月11日有删改)
    文本二
    微型小说写作讲座(节选)
    刘海涛
    越来越多的文学青年从徽型小说起步而走向文坛的事实,反复地印证了阿·托尔斯泰的一句话:“微型小说是生活积累与艺术聚焦。”徽型小说由于它的“微”和“小”,首先构成了它篇幅短小,情节单一,人物单纯的形体特征。然而,它的短小不等于简陋,单一不等于单调,单纯不等于单薄。在短小中开掘深蕴,在单一中追求精美,在单纯中体现丰富,一句话,以小见大,以微显著,这才是微型小说从形体到本质的文体特征。这个特征在一般小说中并不存在(相对长中篇小说而言)或者并不突出(相对短篇小说而言),然而它却构成了微型小说的艺术生命。我们牢牢地把握这一点,才能使我们的微型小说创作进入到一个符合艺术规律的境界。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他站在舞台上,怀念起从前,主要是因为:自己有唱丑角的天分,也喜欢这个行当,但丑角儿在剧团里是不受重视的。
    B. 文中他私下反复尝试番茄炒鸡蛋,但始终做不出师父味儿,师父告诉他既要有糖,更要有盐,但他也没有从这句话中悟出什么。
    C. 师父能做出让他怀念回味的番茄炒鸡蛋,能猜中他的心事,给他加油鼓劲,这些情节表明师父一定有着与他相似的人生经历。
    D. 小说的结尾,他将虞翻演得活灵活现,观众笑了,但他只能在心里笑,因为他的戏还没结束,他明白只要坚持龙套终将变主角。
    7. 文中多次提到师父做的番茄炒鸡蛋,意味一样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8. 文本二说微型小说是“艺术聚焦”,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答案】6. A7. ①师父在戏校给“他”做的番茄炒鸡蛋,酸甜的味儿,体现师徒间的深厚情谊,师父对“他”的喜与关心。
    ②“他”在烦闷时给师傅打电话,师父告知“他”番茄炒鸡蛋的秘诀,意在点拨“他”,开导“他”:没有咸的衬托,甜无法被激发出来。劝导“他”放平心态,找准定位,演好丑角、配角。
    ③最后,“他”成功演绎了配角虞翻,“他”将永远记得师父的番茄炒鸡蛋的配方,表明“他”已经通过实践,深刻认识到找准定位、心如旁骛地表演的意义与价值,并将坚持走下去。
    8. ①以“番茄炒鸡蛋”为线索,将“他”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串联起来,中间辅以欲扬先抑等手法让情节富有波澜,增添阅读趣味。
    ②作者聚焦典型的普通角色,形象虽然很普通但极具代表性。从学艺时的志得意满到初登舞台的失落彷徨再到顿悟后坦然坚守,“他”的转变,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引发共鸣。
    ③小说赞美了师徒二人对艺术的坚守,但同时也以小见大,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他也没有从这句话中悟出什么”错误。结合“他放下电话想,他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可知,他已经悟出了师傅的话。
    C.“一定有着与他相似的人生经历”错误。太过绝对,只能说师父可能有着与他相似的人生经历。
    D.“他明白只要坚持龙套终将变主角”错误。文中最后一段,他演过配角也演过主角,师父的开导,台上的历练,让他明白角色不分大小,找准自己“在一场戏中的定位”才是最重要的。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小说中三次写到师父做的番茄炒鸡蛋。第一次是他在戏校上学时,“他去师父家学戏,俩人一待就是一整天。也说戏,也唠嗑儿,常常误了饭点,师父就亲自下厨。师父是极简朴的,通常是拌点儿面条。他来了,师父就加一盘番茄炒鸡蛋,酸甜的”,因为他的到来师父特意加一盘番茄炒鸡蛋,从中体现师徒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师父对我的喜爱与关爱。
    第二次是面对职业与艺术困境,他有些迷茫,“他打电话给师父,本想发发牢骚,又觉得太矫情。他同师父讲话,一向是很干脆的”“没有那勺盐垫底,甜味儿怎么发得出来呢?”“他放下电话想,他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他在烦闷时给师傅打电话,师父告知他番茄炒鸡蛋的秘诀,意在点拨他,开导他:没有咸的衬托,甜无法被激发出来。劝导他放平心态,找准定位,演好丑角配角。
    最后,他成功演绎了配角虞翻,“这出戏结束了,下一出,还要继续。他是丑角儿,多数时候演配角,有时候也演主角。他再也没有忘记过,在一场戏中的定位”,他通过实践,深刻认识到找准定位、心如旁骛地表演的意义与价值,并将坚持走下去。他将永远记得师父的番茄炒鸡蛋的配方。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所谓“艺术聚焦”,从材料二“在短小中开掘深蕴,在单一中追求精美,在单纯冲体现丰富,一句话,以小见大,以微显著,这才是微型小说从形体到本质的这体特征”可知,是指微型小说在“短小中开掘深蕴,在单一中追求精美,在单纯中体现丰富”,采用多种手法对题材进行艺术化处理。
    文本一中,小说多处写到“番茄炒鸡蛋”,“番茄炒鸡蛋”作为小说的线索,将“他”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串联起来,如在戏校学习的经历,与师父的交往,在剧团的地位以及“他”思绪的变化。小说虽小却并不简单,作者在小说中间辅以欲扬先抑等手法让情节富有波澜,如在戏校学戏偷懒被师父用小竹条子打的情节,比如他内心中对“明明有着《时迁盗甲》《三岔口》等几出丑角大戏,却从来不排”的愤懑,这些都让小说情节丰富曲折,体现出“在单纯中体现丰富”,增添阅读趣味。
    小说的选材上,作者聚焦典型的冷门行当——京剧中的武丑,主人公“他”人物想象简单,但极具代表性,代表着社会上那些不太为人所注意的职业从业者,那些容易被忽视的人。“他”从学艺时的志得意满到初登舞台的失落彷徨再到顿悟后坦然坚守,“他”的转变,代表着一个人真正的成熟,这样的人物塑造体现了“在单一中追求精美”,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引发共鸣。
    最后,小说赞美了师徒二人对艺术的坚守,以小见大,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他”最后的顿悟,只是改变了“他”对待艺术的态度,并没有改变“他”的艺术状态,“这出戏结束了,下一出,还要继续。他是丑角儿,多数时候演配角,有时候也演主角。他再也没有忘记过,在一场戏中的定位”,这就提醒读者,社会上类似的冷门很多,我们在赞美从业者执着坚守的同时,也应呼吁社会、大众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支持。所以,小说体现出“在短小中开掘深蕴”的特点。
    综上所述,文本一充分体现了小小说的“艺术聚焦”的特点。
    (三)现代文阅读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尔沙和他的冬窝子
    李娟
    ①我们还在喀吾图做生意时,就认识了尔沙。那天他走进我们店里,说要买裤子。开始他是站在柜台对面和我们说话的,后来大家都觉得很熟了,他就跳到柜台上盘腿坐着和我们说话。那天大家兴致勃勃地聊了很多很多,大半天都消磨过去了。等他离开后,我才想起来他是来买裤子的。可后来他根本就没提这事。
    ②尔沙长得并不漂亮,但看起来就是讨人喜欢。他很年轻,个子不高,脸膛黑黑的,眼睛很亮很亮,看人的时候总显得非常诚恳。要是说起汉话来,上一句和下一句之间,起码隔着三个逗号的停顿,这使得他的话语总是那么认真,以至于听起来稍嫌吃力。
    ③他说:“我嘛,,,今年嘛,,,第二次上山了嘛,,,山里面嘛,,,好嘛,,,绿绿的,,,”
    ④那天我们知道了尔沙原来是个老师呢!还是从乌鲁木齐的师范学校毕业的。刚毕业没两年,一直在牧业定居点的寄宿学校教书。
    ⑤我早就听说了,寄宿学校和定居地区的学校是不一样的,一年只开一学期的课,课程越过整个漫长的冬天。因此孩子们差不多就是半年上学,半年休假。老师们就冬天教书,夏天放羊。
    ⑥而在冬牧场上,在更为遥远的南戈壁,在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腹心,那些大地陷落之处,一个又一个的“冬窝子”在背风处深深蜷伏着。那是我们永远也不能去的地方。只知道,从那里回来的羊群,都是沉默的,忍耐的,有所洞悉而无所在意的。
    ⑦尔沙说:“冬窝子嘛,,,没有风,没有雪,,,还是有雪的,雪少,,,很少,,,也不是很少,,,羊嘛,就慢慢地走,,,慢慢地吃……”
    ⑧我们所知道的冬窝子,那是大地的起伏之处,悄然在冬季中凹下去一块。于是风啊、寒流啊到了那里,从更高的地方呼啸过去,使那里的气温相对暖和了一些,雪也就薄了许多。在那里,羊能够用嘴和前蹄刨开冰雪,啃食雪被下被覆盖的枯黄草茎。羊小心而珍惜地吃着。在那里,最最珍贵的事物莫过于一个晴朗的好天气。那样的天气里,牧人可以赶着羊走得更远一些,在冰雪斑驳的原野上寻找最后的枯草。在冬窝子,一般的人家是烧不起煤的。条件好一些就烧柴,否则只有羊粪取暖烧炊。一顶顶低矮简陋的毡房后,高高垛着的梭梭柴和羊粪块,是这个冬天最后的温暖。
    ⑨我们全部的话题是从一把刀子开始的。最开始尔沙想买走我手中正在把玩的刀子,尔沙要结婚了,结婚时可以送给新娘。我才舍不得呢!我的英吉沙小刀虽说花里胡哨,中看不中用,但我还是好喜欢。
    ⑩我说:“下次到乌鲁木齐,我再帮你带一把回来吧!”
    ⑪他就很失望的样子,最后才有点难过地说:“没去过,,,我哪里也没有去过。”
    ⑫我们一边和尔沙聊天,一边“啪嗒啪嗒”踩着缝纫机干活。尔沙高高盘腿坐在柜台上,像盘腿坐在自家床榻上一样。此时正是晚春,等转场的羊群全部经过喀吾图后,我们也将搬去夏牧场,尔沙则几天后就得进山了。
    ⑬他又说:“爸爸,,,身体不好,,,家里没有人了,,,但是,羊嘛,,,还要……”他停了下来,开始拼命搜索某个遥远而准确的词语。但是不一会儿就彻底沉默了。我们说:“尔沙,不要放羊了嘛,和我们一样做点生意嘛。像你这么聪明的小伙子,一定会赚很多钱的。”
    ⑭“不行。还是,,,放羊好嘛。我爷爷放羊,,,我爸爸,,,放羊,,,都好好的,,,我现在当老师,,,谁知道能当多久呢?”
    ⑮“放羊多受罪呀,天天搬家。”
    ⑯“那个搬家嘛,,,简单嘛,,,其实简单得很,,,”
    ⑰“放羊哪点好呀?”
    ⑱他想了好一会儿:“你们嘛,,,当裁缝嘛……你们当裁缝哪点好,,,我们,,,放羊嘛,,,就哪点好……”
    ⑲我们都笑了。然后我们又说到了冬牧场,遥远寂静的冬窝子。
    ⑳“冬窝子嘛,,,羊,,,快快地瘦下来,弱的羊,,,就,,,快快地杀掉,一定要,,,让羊群整齐的……冬窝子草少得很,,,羊,,,可怜得很,,,走得远远的,远远的,,,也找不到一点草吃……”
    ㉑年轻的尔沙在冬窝子,同羊群一起秘密地生活着。通往那里的路被重重大雪所阻寒,一整个冬天都与外界隔绝。所备的食物简单而有限,蔬菜和水果是不可能的食物。北风终日呼啸。尔沙一大早赶着羊群出去了,四处寻找有草的地方。今天去的地方可能会更远……冬窝子的生活多么艰难呀,多么不可想象。但是在尔沙怎样的一种,源于古老想法的理解中,理所当然地成了无所谓的了?
    ㉒尔沙又坐了一会儿,就告辞了,前去追赶他的羊群。我们把他送到门口,并约好六月份在沙依横布拉克夏牧场相见。但是,他真的还会来找我们吗?年轻又寂寞的尔沙,有一天以买裤子为借口,走进一家商店,从古老的、逐水草而居的迁徙路上暂离片刻,和我们说了那么多的话……会不会有一天我们也会这样,渴望诉说时,便走进一户人家,找一个人对他说啊说啊。说完后离开,便更满意于此时的生活了。
    (有删改)
    9.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画横线的句子表面是写从“冬窝子”回来的羊群沉默、忍耐,实则是写过着游牧生活的牧民忍受着贫穷、寂寞又习以为常的心理状态。
    B. 描写尔沙讲起汉话来,上一句和下一句之间,起码隔着三个逗号的停顿,李娟就真的用了三个逗号,尔沙说话时憨厚的样子立刻出现在眼前。
    C. 年轻的尔沙宁愿放羊也不肯做点生意,并把这种贫穷且艰难的生活看作理所当然而无所谓,表现了作者对他这种愚昧落后思想的痛惜与批判。
    D. 文章结尾精妙,作者由与尔沙分别时的约定,陷入了对现代人生活处境的深切思考,既有强烈的情感,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言有尽而意无穷。
    10. 作者是如何刻画“尔沙”这一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1. 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9. C10. ①肖像描写。如“他很年轻,个子不高,脸膛黑黑的,眼睛很亮很亮,看人的时候总显得非常诚恳”写出了他的年轻、憨厚、诚恳。
    ②语言描写。如“爸爸,,,身体不好,,,家里没有人了,,,但是,羊嘛,,,还要……”“那个搬家嘛,,,简单嘛,,,其实简单得很,,,”体现了他生活艰难,但乐观开朗。
    ③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如“后来大家都觉得很熟了,他就跳到柜台上盘腿坐着和我们说话”表现了他的朴实率真。
    ④侧面描写。文中通过对“冬窝子”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尔沙的贫穷艰难、孤独寂寞。
    11. ①人物对话有比较强的地域特点,鲜活真实。如文中尔沙的汉话表达不那么流畅,并且频繁使用“嘛”这一语气词。
    ②叙述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如“渴望诉说时,便走进一户人家,找一个人对他说啊说啊”等。
    ③善于运用语言描写生活细节,琐碎小事中充满生活气息。如“尔沙高高盘腿坐在柜台上,像盘腿坐在自家床榻上一样。”
    ④整体上形成了轻松活泼、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而不做作。如“我们一边和尔沙聊天,一边‘啪嗒啪嗒'踩着缝纫机干活。”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表现了作者对他这种愚昧落后思想的痛惜与批判”错误。年轻的尔沙宁愿放羊也不肯做点生意,并把这种贫穷且艰难的生活看作理所当然而无所谓,这种思维认知是由他所处的生活环境决定的,不存在愚昧落后,而且作者对他这种认知也不是痛惜与批判,而是一种理解与同情。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尔沙长得并不漂亮,但看起来就是讨人喜欢。他很年轻,个子不高,脸膛黑黑的,眼睛很亮很亮,看人的时候总显得非常诚恳”可知,运用肖像描写,写出了他的年轻、憨厚、诚恳。
    由“爸爸,,,身体不好,,,家里没有人了,,,但是,羊嘛,,,还要……”“那个搬家嘛,,,简单嘛,,,其实简单得很,,,”可知,运用语言描写,体现了他生活艰难,但乐观开朗。
    由“开始他是站在柜台对面和我们说话的,后来大家都觉得很熟了,他就跳到柜台上盘腿坐着和我们说话”“尔沙高高盘腿坐在柜台上,像盘腿坐在自家床榻上一样”可知,运用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了他的朴实率真。
    由“而在冬牧场上,在更为遥远的南戈壁,在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腹心,那些大地陷落之处,一个又一个的‘冬窝子’在背风处深深蜷伏着。那是我们永远也不能去的地方”“我们所知道的冬窝子,那是大地的起伏之处,悄然在冬季中凹下去一块。于是风啊、寒流啊到了那里,从更高的地方呼啸过去,使那里的气温相对暖和了一些,雪也就薄了许多。在那里,羊能够用嘴和前蹄刨开冰雪,啃食雪被下被覆盖的枯黄草茎”“那样的天气里,牧人可以赶着羊走得更远一些,在冰雪斑驳的原野上寻找最后的枯草。在冬窝子,一般的人家是烧不起煤的。条件好一些就烧柴,否则只有羊粪取暖烧炊。一顶顶低矮简陋的毡房后,高高垛着的梭梭柴和羊粪块,是这个冬天最后的温暖”可知,运用侧面描写,通过对“冬窝子”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尔沙的贫穷艰难、孤独寂寞。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语言风格的能力。
    由“他说:‘我嘛,,,今年嘛,,,第二次上山了嘛,,,山里面嘛,,,好嘛,,,绿绿的,,,’”可知,人物对话有比较强的地域特点,鲜活真实。如文中尔沙的汉话表达不那么流畅,并且频繁使用“嘛”这一语气词。
    由“那天我们知道了尔沙原来是个老师呢!”“从古老的、逐水草而居的迁徙路上暂离片刻,和我们说了那么多的话……会不会有一天我们也会这样,渴望诉说时,便走进一户人家,找一个人对他说啊说啊。说完后离开,便更满意于此时的生活了”可知,叙述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
    由“开始他是站在柜台对面和我们说话的,后来大家都觉得很熟了,他就跳到柜台上盘腿坐着和我们说话”“尔沙高高盘腿坐在柜台上,像盘腿坐在自家床榻上一样”可知,善于运用语言描写生活细节,琐碎小事中充满生活气息。
    由“我们一边和尔沙聊天,一边‘啪嗒啪嗒’踩着缝纫机干活。尔沙高高盘腿坐在柜台上,像盘腿坐在自家床榻上一样”可知,整体上形成了轻松活泼、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而不做作。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愈再拜。
    ②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贫贱也,衣食于奔走,不得朝夕继见。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愈也道不加修,而文日益有名。夫道不加修,则贤者不与;文日益有名,则同进者忌。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以不与者之心,而听忌者之说,由是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
    ③去年春,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温乎其容,若加其新也;属乎其言,若闵其穷也。退而喜也,以告于人。其后如东京取妻子,又不得朝夕继见。及其还也,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邈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退而惧也,不敢复进。
    ④今则释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不敏之诛,无所逃避。不敢遂进,辄自疏其所以,并献近所为《复志赋》以下十首为一卷,卷有标轴;《送孟郊序》一首,生纸写,不加装饰,皆有揩字、注字处,急于自解而谢,不能俟更写,阁下取其意而略其礼可也。
    ⑤愈恐惧再拜。
    (节选自韩愈《与陈给事书》)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
    B. 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
    C. 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
    D. 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与“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两句中的“尝”字含义相同。
    B. “其后如东京取妻子”与“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两句中的“如”字含义相同。
    C. 阁下:对人的尊称,常用于书信中。阁下意谓不敢直指其人,故呼在其阁下的侍从者而告语之。
    D. 门墙:孔子弟子子贡把孔子高深的学问比做高高的宫墙,能得其门而入的人很少。门墙后指老师,韩愈在这里用来恭维尊贵者。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的通篇围绕着一个“见”字,历述了与陈给事的见面情况:前半部分从见说到不见,后半部分从不见说到想要见。
    B. 韩愈在写信前一年春天曾拜访过陈给事一次,在回东京去接妻子儿女回来后又曾拜访过陈给事一次。写这封信的同时又献上自己新近所作的诗文一卷。
    C. 韩愈认为陈给事地位越来越尊贵,跟贫贱的人就会逐渐疏远间隔;而自己品德修养方面没有加强,同时自己所写文章没有长进。这是陈给事的门庭之中没有了他的足迹的原因之一。
    D. 信中多处自贬自责,表现了韩愈诚惶诚恐的心态;同时在字里行间,又微微透露出其不甘低眉伏首的慷慨情态。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温乎其容,若加其新也;属乎其言,若闵其穷也。
    (2)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
    16. 《说文解字》:“退,却也。”韩愈字“退之”,本书信也记述了与“退”相关的事情;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自述“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两种“退”,反映出古人不同的人生志趣,请你简要分析。
    【答案】12. B13. D14. C
    15. (1)您面色温和,好像是接待新近结交的朋友;谈话连续不断,好像同情我穷困的处境。
    (2)您那种冷漠的表情,是责怪我不常去拜见的缘故;谈话很少,就是暗示这种意思的缘故。
    16. ①陶渊明“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表现了古人豪爽放达、不拘小节的一面;
    ②韩愈的字“退之”及本文中的“退”表现了古人追求谦逊、虚怀若谷的美德。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此后,您的地位越来越尊贵,依附侍候在您门下的人一天天地增多。地位越来越尊贵,跟贫贱的人就会一天天地疏远间隔;伺候在门下的人一天天在增加,那么由于您喜欢的人多了,而对旧友的情意也就不专了。
    “伺候”,固定词汇,不宜断开,排除AC;
    “伺候于门墙者”主语,“日益”作“进”的状语,故本句为主谓结构,中间不断开,排除D。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以及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
    A.两句中的“尝”,曾经;句意:开始时也曾受到您一些称赞;/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
    B.两句中的“如”,去,往;句意:此后,我回东京去接妻子儿女;/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
    D.“门墙后指老师”错误,应是“门墙后指师门”。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自己所写文章没有长进”错误。与原文“而文日益有名”中的意思相反。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若”,如同、好像;“属”,连续不断;“闵”,通“悯”,同情。
    (2)“邈”,远,表情冷漠;“怒”,责怪;“所以”,……的原因、缘故;“悄”,沉默寡言。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陶渊明“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意思是:喝一定要喝到醉,喝醉了就走,没有舍不得离开。陶渊明吃酒,毫无拘束,一去即饮,一醉方休,又反映了他的坦率与认真,并没有当时所谓名士的虚伪与矫情。表现了古人豪爽放达、不拘小节的一面。
    《说文解字》:“退,却也。”韩愈字“退之”,寓意“退而求其进”,即在退让中求得更大的进步;结合本文“夫道不加修,则贤者不与;文日益有名,则同进者忌。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以不与者之心,而听忌者之说,由是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中的“退”,表现了古人追求谦逊、虚怀若谷的美德。
    参考译文:
    韩愈再拜。
    我有幸同您认识已经好多年了。开始时也曾受到您一些称赞,后来由于我贫贱,为了生计而奔波,所以不能早晚经常拜见。此后,您的地位越来越尊贵,依附侍候在您门下的人一天天地增多。地位越来越尊贵,跟贫贱的人就会一天天地疏远间隔;伺候在门下的人一天天在增加,那么由于您喜欢的人多了,而对于旧友的情意也就不专了。我的品德修养方面没有加强,而所写的文章却一天比一天多出名。品德方面不完善,那么贤德的人就不会赞扬;文章越来越有名,那么我与同路求进的人就会妒忌。起初,您我由于经常不见面而疏远,以后又加上我对您感情不专的私下抱怨,而您又怀着不再赏识的情绪,并且听任妒忌者的闲话,由于这些原因,您的门庭之中,就没有我的足迹了。
    去年春天,我也曾经去拜见过您一次。您面色温和,好像是接待新近结交的朋友;谈话连续不断,好像同情我穷困的处境。告辞回来,非常高兴,便把这些情况告诉了别人。此后,我回东京去接妻子儿女,又不能朝夕连续与您相见了。等我回来后,我又曾经拜访过您一次。您表情冷漠,好像不体察我个人的苦衷;沉默寡言,好像是不理会我的情意。告辞回来,心中恐惧,不敢再登门拜见。
    现在我恍然大悟,非常懊悔,心里想:您那种冷漠的表情,是责怪我不常去拜见的缘故;谈话很少,就是暗示这种意思的缘故。对我性情愚钝的责怪,我是无法逃避的。我不敢马上去拜见您,就自己写信和分析陈述事情的缘由,同时献上近日写的《复志赋》等十篇文章作为一卷,卷有标签和轴。《送孟郊序》一文,用生纸写成,没有装饰,并且有涂改和加字的地方,因为我急于向您解释误会表示道歉,所以来不及重新誊写清楚。希望您接受我的心意,不计较我的礼节上的不周之处。
    我诚惶诚恐,再拜。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1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李白和杜甫依依不舍,分别前两人一起游览了鲁郡一带的名胜古迹,亭台楼阁。
    B. 颔联“何时”表明李白不忍离别,而“重”又表明李白希望离别后能尽快重逢的迫切心情。
    C. 颈联以动写静,展现了一幅空旷、萧条的秋色山水图,以抒写哀伤、失落的离别之情。
    D. 尾联以“飞蓬”喻指李白和杜甫,写出离别后各自飘零远逝的境况,说明两人难舍难分。
    18. 诗中是如何借“酒”抒情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7. C18. (1)首联起笔就写离别前喝醉酒,借酒抒写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2)颔联通过写饮酒来表达渴望重逢的热情,友情的深厚。
    (3)尾联以饮酒干杯结束,充满了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感情。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展现了一幅空旷、萧条的秋色山水图,以抒写哀伤、失落的离别之情”错误。应该是“展现了一幅开阔、明丽的秋色山水图,以抒写离别时的开朗乐观之情”。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醉别复几日”,没有几天便要离别了,那就痛快地一醉而别吧!两位大诗人在即将分手的日子里舍不得离开。首联起笔就写离别前喝醉酒,借酒抒写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李白多么盼望这次分别后还能再次重会,同游痛饮:“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石门,山名,在山东曲阜东北,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峦,山有寺院,泉水潺潺,李杜经常在这幽雅隐逸的胜地游览。“重有金樽开”这一“重”字,热烈地表达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又说明他们生活中有共同的乐趣,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读来令人感到亲切。颔联通过写饮酒来表达渴望重逢的热情,友情的深厚。
    在这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背景中,两个知心朋友在难舍难分,依依惜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好友离别,仿佛转蓬随风飞舞,各自飘零远逝,令人难过。语言不易表达情怀,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就倾尽手中杯,以酒抒怀,来一个醉别吧!感情是多么豪迈而爽朗。结句干脆有力,李白对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倾吐无遗。尾联以饮酒干杯结束,充满了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感情。
    这首送别诗以“醉别”开始,干杯结束,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希望而毫无缠绵哀伤的情调。
    (三)名篇名句默写
    1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________,_________”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营造轻松、亲切的环境后,又启发弟子各言其志的。
    (2)在《项羽本纪》中有几句话: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这些史实在《阿房宫赋》中也有相关概括:“_______,_______”。
    (3)尺寸之地,来之不易;大好河山,寸土不让。《六国论》在批评诸侯国对待土地的态度时,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子孙如弃草芥的土地,父辈祖先却要“________,_______”才能获得。
    【答案】 ①. 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 毋吾以也 ③. 楚人一炬 ④. 可怜焦土 ⑤. 暴霜露 ⑥. 斩荆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毋,炬,焦,暴,霜,露,斩,荆,棘。
    三、名著阅读
    20. 《红楼梦》中有一则判词:“富贵又何为?襁裸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这则判词说的是谁?其别号叫什么?请结合书中相关情节,分析其形象特点。
    【答案】这则判词说的是史湘云。
    其别号叫枕霞旧友。
    其形象特点是:
    ①乐观豁达: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寄人篱下,身世比林黛玉还苦,但在贾府却可随时听到她的笑声。
    ②才思敏捷:大观园里,才女云集,但才思可堪与钗、黛一拼的,仅湘云一人而已,芦雪庵、凹晶馆以及历次赛诗联句,湘云都来得快且多,诗会上她曾独战宝琴、宝钗、黛玉。
    ③善良热情:海棠结社争着做东;送人礼物,人人不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
    这则判词说的是史湘云,“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写湘云生于封建侯门富贵之家。所谓“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指的就是她家。湘云在婴儿时期“襁褓之间”父母便去世了。虽然富贵而无人关心,从小没得过温暖。“展眼吊斜辉”说的是转眼之间,只有湘云一人独自面对落日感伤了。“湘江水逝楚云飞”点出了“湘云”二字。湘江在湖南,地属古代的楚国,故有楚云之称。湘江流逝,楚云飞散,喻史家衰败以及湘云夫妇生活的短暂,以及家破的预兆,用的是楚怀王梦见巫山神女与之欢会的典故。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中,探春要史湘云起别号,宝钗说:“你们家也有这个水亭叫‘枕霞阁’……如今虽没了,你到底是旧主人。”湘云因以“枕霞旧友”为号。
    其形象特点是:
    史湘云性格旷达,随遇而安。她从小失去父母,叔叔家为了节省费用还经常让她做针线活做到三更半夜。对此,她的态度更多的不是抱怨,而是坦然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她也愿意帮助袭人做针线活,可见其热心肠。她曾经劝慰林黛玉,让她心宽。就是“抽身一步天地宽”的人生准则造就了史湘云乐观开朗的性格。史湘云尽管父母早逝、婶娘欺凌,生活十分艰辛,但她依然有着坚强乐观的性格,干脆利落、坦荡大方、心直口快,爱玩爱笑。她在本回中说了一句“是真名士自风流”,加上给丫鬟取名时引用的“惟大英雄能本色”,正好凑成一副对子,构成了她性格特征和人格魅力的真实写照。
    史湘云才思敏捷。史湘云爱诗是显而易见的。大观园成立诗社之后,她显得很兴奋。甚至说自己“扫地焚香”也要入社。进入诗社之后,史湘云的表现很亮眼。她写的两首《咏白海棠》清新自然,她写的《对菊》,《供菊》和《菊梦》明丽,流畅。其中“圃冷斜阳忆旧游”一句被林黛玉评为最佳,赞为“背面敷粉”。在咏雪的时候,她更是如抢命一般积极。因为和香菱讨论诗歌, 她还被薛宝钗打趣为“疯湘云的话多”。
    史湘云善良热情。她十分爱说话,一有活头就能却囔囔个不停,不管是什么,都会表现出然情。比如:香菱学习写诗,但不敢打扰抗宝汉,就向湖云请教,她越发高了兴,没昼夜高谈论调词起来,宝钗因此批评道地们不像女儿家,不守本分,“呆香菱之心苦,疯湘云之话多”;还有海棠结社她争着做东;送人礼物,人人不落。
    四、写作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关于“高中生活”,众说纷纭。有人说,高中生活三点一线,枯燥乏味;有人说,高中生活紧张忙碌,身心疲惫;有人说,高中生活有很多体育项目,丰富多彩;还有人说,高中生活非常充实,累并快乐着。高中生活可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但其实也没有那么糟。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想、联想或感慨?请以“高中生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或思考,不少于750字。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文体自定,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
    材料主要写关于“高中生活”的看法,高中生活在不同的眼中是不一样的。有人认为枯燥,有人认为疲惫,也有人认为丰富多彩,还有人认为累并快乐着。高中生活也可能不好,但也不你想的那么糟糕。
    总之,不同的人对高中生活有不同的看法。但最好还是从正面积极的立意写,比如认为高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以从多个角度写高中生活,尤其是各种各样的活动非常多,比如文学、艺术、体育活动等,让学生们得到锻炼和提升等。也可以写高中可以让人成长,比如写你在高中学会了责任、担当,学会了包容,学会了感恩等。还可以写高中生活的苦与乐,既写高中生活的苦,也谈高中生活的乐,苦可以谈学习之苦,乐可以谈进步之乐,同学之间的乐,或者是师生之乐等。
    总之,高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写,最好能够从高中生活中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文章有一定的抒情议论是最好。不要写成流水账。这个话题适合写成记叙文或散文,不太适合议论文。
    写作时,在开篇处可以先表明观点:高中生活让我累并快乐着。然后主体可以写高中生活之累,尤其是学习劳累,吃不好睡不好。然后再写,虽然劳累辛苦,但是学习成绩进步了,自己更有上进心了。最后,再照应写高中生活让我累并快乐着。
    立意:
    1.高中生活累并快乐着。
    2.高中生活让我学会了包容。
    相关试卷

    河南省漯河市2022_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河南省漯河市2022_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洛阳市2022_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河南省洛阳市2022_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洛阳市2022_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5月联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河南省洛阳市2022_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5月联考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