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3.1 百合花图片ppt课件
展开1.作者知识茹志鹃(1925—1998),浙江杭州人,作家。出生于上海。3岁时丧母,幼年随祖母以做手工活儿为生。11岁进上海私立普志小学读书,一年后辍学。1938年祖母逝世,曾被送入上海基督会所办的孤儿院。后经补习插班进入浙江武康中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曾任苏中军区前线话剧团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此时在《申报》副刊发表作品《生活》。1955年转业到上海,任《文艺月报》编辑。出版小说集《关大妈》《黎明前的故事》。
1958年发表短篇小说《百合花》,以细腻的笔触、清新的文风受到茅盾的赞赏,声名鹊起。1960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是中国作协会员,出版了小说集《静静的产院》。1977年发表小说《出山》,重新开始创作。对历史现实进行反思,批判极“左”路线的作品《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等是其之后的代表作品。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2.背景知识(1)关于这篇小说,作者如是说:“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我丈夫王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2)《百合花》里的人物、事件,都不是真人真事,也不是依据真人真事来加工的。但是小说里所写的战斗,以及战斗的时间、地点都是真的。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之一,总攻海安战斗的时间,正是一九四六年的八月中秋。那时候,我确实是在总攻团的前线包扎所里做战勤工作。我在包扎所的第一个工作,也正是去借被子。而该小说中对通讯员的描写,则主要取材于我在莱芜战役中和一位通讯员去战斗最前沿的亲身经历。我在确定小通讯员的性格、特点的同时,就出现了一个女性的“我”,来串起整个故事。——茹志鹃《我写〈百合花〉的经过》
3.知识链接(1)诗化小说诗化小说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一个产物,“五四”时期传入中国,是指“思维发散化、结构散文化、人物形象淡化”的小说类型。诗化小说具有散文和诗的某些特征,自废名开其滥觞,经沈从文扛其大旗,至萧红、汪曾祺等人延其发展,一直延续至今。
情节方面: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往往不将事件作为线索,而将情感、心理作为线索。人物方面:人物形象不是特别鲜明、饱满,文中传递出作者的某种意绪和感悟。环境方面:重自然环境描写,文中常有大段的景物描写,物象也往往具有象征意义。主题方面:表面上美丽、祥和,关系融洽,但深层往往弥漫着苦难和伤痛。
(2)叙述视角叙述学中,一般把“谁说故事”“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称为叙述视角,可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即叙述者站在局外,不出现在故事中,但对事件的前因后果及人物心理、过去和未来都十分清楚,有时甚至走到前台发表议论、评价人物。“有限视角”,即叙述者为当事人,参与故事发展,我们依赖他的眼睛看世界,靠他引领进入故事。第一人称叙事真实而有感染力,属于“有限视角”;第二人称叙事有对话效果,便于倾诉强烈的感情;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可全景式表现生活。后两者既可以是“全知视角”,也可以是“有限视角”。
把握情节内容,结合具体情节赏析人物形象,欣赏细节描写。
新版电影《百合花》将于国庆档期上映,同时,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活动也即将拉开帷幕。电影制作公司开展宣传活动,全力争取电影票房和最佳影片奖“双冠军”。为了宣扬经典,请参与以下任务。
参与电影制作,重现经典
1.一般电影都是以跌宕起伏的情节或者大场面打动观众,该片虽然情节不够跌宕起伏,但仍有耐人寻味的“故事”。如果你是导演,在影片正式上映之前要简述剧情,以满足观众的急切期待,你需要完成以下任务。(1)小说以_____为顺序,以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展开情节。
概述主要情节,理清发展脉络
(2)填导图(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筛选人物画面,把握性格特征
2.如果你是摄影师,需要剪辑一些主角和配角的经典“故事”镜头以制作片花,突出电影的亮点,达到宣传效果,请说明剪辑的理由。(提示:结合课文,补写情节内容或人物性格特点)
勇敢、大方、乐观、善做工作
步枪筒里插了几根树枝和一枝野菊花
带路时的沉默、张皇,走走停停,给“我”两个馒头
纯朴、善良、纯真、高洁
赏析动人细节,感悟人性之美
3.电影上映后,有些观众不理解影片中的一些特写镜头,如果你是影评人,请为观众答疑。(提示:赏析细节描写)(1)关于步枪筒中的“点缀”第一次出现在去包扎所的路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第二次出现在“我”目送他走远了: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赏析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几根树枝和一枝野菊花是生命的象征,反映了一个年轻战士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同时也表现了通讯员的天真和在紧张战斗生活中的从容、镇定。
(2)关于“馒头”第一次出现在通讯员离开包扎所返回团部时: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挎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第二次出现在通讯员牺牲后: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赏析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个馒头第一次出现,表现了通讯员的细致和对革命同志的关心。第二次出现是在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摸到两个干硬的馒头。睹物思人,物存人亡,产生了“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使“我”痛失战友的心情更加悲愤,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3)关于衣服肩膀上的“破洞”
一方面写出通讯员的朴实、腼腆、执拗,并略带对新媳妇的愠意;另一方面也写出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情节上,为衣服上第二次出现破洞做铺垫。
写出了通讯员天真质朴的心理和回团部时乐观的情绪。情节上,呼应前文,说明这个破洞确实不小;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一直目送通讯员远去,简练而细腻地表现了“我”对通讯员的真挚情感。
一方面,呼应前文,通过这个破洞印证了受重伤的就是通讯员,也说明战事吃紧,他从包扎所回团部后一直无暇顾及这个破洞,并且最后连这个破洞都来不及补就牺牲了;另一方面写出了新媳妇和“我”为此而万分痛惜的心情。
新媳妇“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这其中包含着她对当初使通讯员“受气”的懊悔和内疚,更包含着她对烈士的痛悼和敬爱。
体会“动人处”,解读女性视角
4.如果你是制片人,选择把小说《百合花》搬上屏幕,是因其具有独特的魅力。(1)作家茅盾曾说,《百合花》“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千余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请你结合小说主旨,谈一谈《百合花》最打动人心的原因。
答案 (示例)《百合花》表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圣洁情感,以及普通人的善良、纯朴。正义的战争正是为了保护人的生命,保护和平的生活以及人类美好纯洁的感情。尽管小说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场面,却以一种别样的方式高扬了正义。美好的人性、温暖的情感和正义的行为正是感动人心的源泉,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
(2)有人认为《百合花》是一首“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女性视角是其具有独特魅力的原因之一。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种视角的艺术效果。
答案 (示例)①女性观察细致,以其视角叙述故事,可更多地展现细节,增强情节的生动性,让人如临其境。如写通讯员枪筒里插着树枝和野菊花,充满浪漫主义情调。②女性感觉敏锐,可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如通讯员的牢骚、新媳妇的羞涩,更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特点。③以女性视角描写战争,绕开激烈的战斗场面,从侧面写战争的残酷,突出表现人情美与人性美,更好地把握内容和主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他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发出米粒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身子为之一震,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夏日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倒西歪,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战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一身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动词用得好,试分析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①运用拟人修辞,“翻滚”“旋转”“战栗”“呻吟”这一系列动词把洋槐人格化。②风暴很猛烈,对洋槐进行摧残,而洋槐在猛烈的风雨中岿然不动,凸显了其坚强的品质。③借物喻人,表达了作者对洋槐的赞美以及人生追求。
2.文学作品的标点符号有时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请分析第一段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答案 ①表示补充说明;②进一步描绘出洋槐长出花苞后,在春日的照射下含苞待放的美好画面,突出了春季的洋槐沉稳、朴实的特点。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和《百合花》选句中都有“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1)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2)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
答案 (1)“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运用比喻,把“花苞”比作“葡萄”,“似的”表示“好像”。(2)“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意思是“我点头,伤员的伤并不会好”,“似的”表示看似是,但其实不是,总体上表示否定。
二、课外拓展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给我一支枪茹志鹃我赤手空拳,紧贴在绝壁上,面前是万丈深渊。战斗机笔直地俯冲下来,在我头上掠过,接着,咯咯地射来一串机枪子弹,第二架又怪声啸叫着,从我头上擦过去,接着第三架,羞辱我,威吓我,而我只有怒目相对。我要是有一支枪,哪怕是一支短枪,我也不会遭到这样肆无忌惮的欺凌,我愤怒地大喝一声:
“强盗!”我从床上直坐了起来,犹觉得心在乱跳。好熟悉的梦啊!它又不是梦,是我在熟睡中重新记起的十几年前的一次经历。那年,我从文工团下到营部,是营里唯一没有枪的兵。在一次回营部的路上,我碰到了三架战斗机的围攻。最后,是沂蒙山的臂膀掩护了我。我回去,跑到营长面前:“发我一支枪!”营长朝我看看,没有说话。我们是没有枪的,我们的枪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于是,我仍是全营中唯一没有武器的人,穿着军装,但没有枪。
“我一定要一支枪。”这一要求在我心中越来越强烈起来。钟敲了十二下,已经是半夜了。我重又躺下,感到一种夜的馨香,纯洁恬静,自由舒畅。我越发想起了枪。“我要一支枪!”这声音好像就在我的跟前,不是十多年前的。是小鲁,我明白了,是他引来这难以平复的思潮。小鲁是战友的儿子。昨天傍晚,小义惊喜地跳进来报告,“妈妈,小鲁大哥哥来了!”小鲁站在房门口,穿着簇新的军装,帽檐儿压到眉上,拘束地在我身边坐下。孩子趴在他膝上,尊敬而又羡慕地端详他。“叔叔!”突然,孩子改变了对他的称呼,问道:“你怎么没有枪?”
我看见小鲁的脸慢慢地红了,停了半晌,才说:“我说我要一支枪,他们说还要慢一慢。”当然,现在给新战士发一支枪,已经不是问题了。从第一批工农拿起系着红缨的梭镖起,我们就知道,没有枪,要付出什么代价!我伸手开了灯,床前的玫瑰花儿立即跳回窗帘上去了。小鲁明天就要出发,昨晚硬给小义留了下来,说是要和解放军叔叔睡一夜。我走到外间,电灯还亮着,柔和地照着两个人。小鲁眉毛乌黑,舒展两臂,像要展翅奋飞。孩子那毛茸茸的头,略仰着脸,似乎在问:“叔叔,你有枪吗?”
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支枪,是在同年的秋末。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那一天,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住在一位以前的村干部家里,家里没有男人,房东是位大嫂。“大嫂,你家大哥呢?”她没有回答,用嘴向村外努了努。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牺牲了,一起七个。”大嫂的脸呆呆的,好像总结似的说:“没有枪!咱们没有枪!手榴弹也没有……”
忽然,小鲁在梦中皱了皱眉,一个翻身,把小义抱在怀里。年轻的战士,你梦见了什么?梦见自己还没有一支枪吗?我给他们关上了半扇窗。窗外是洁白的月光,一只纺织娘时断时续地在唱。生活在行进,时而严峻、鲜明,时而又温和、含蓄,絮絮地向我们披心沥胆。我们的队伍集合出发了,房东大嫂抱着孩子,站在门口目送我们,我对营长说:“让我上去缴一支枪。”营长轻轻说道:“这次战斗下来,给你想办法。”
战斗结束,敌人被歼的消息传来,通讯员果然给我送来一支枪。小巧的左轮枪,用一块大红绸子包着,装着六颗子弹,正是营长皮带上的那支。“营长牺牲了。”通讯员垂下眼。一支左轮,六颗子弹,用一块大红绸子裹着,这就是我拿到武器时的情景。小鲁,年轻的战士,不用我说,你能懂得我当时的心情……生活已经进入了新的一天,我们离过去又远一天了,但是,历史是不会消亡的,也绝不重复。小鲁,现在你不会等自己同志牺牲以后再有一支枪的。
我有一支枪了,我到底有一支枪了。我揣着它,日夜不离,一直到我转业的时候,交给组织,一把左轮,五颗子弹。还有一颗,我用了。虽则是清风徐来,但凉气更重了。电灯光温柔照着战士和孩子。他们盖得很好,睡得也很好。我拉直小鲁挂在椅背上的军衣,轻轻地给他们关上了电灯,掩上了门。
回到床上,我却无法入睡。一闭眼,又仿佛看见战斗机在我头上盘旋、低飞,侧着身子俯冲、扫机枪。我伏在一片开阔地上,还带了一个妇女会的姑娘。敌机没有遭到任何抵抗,越飞越低,毫无顾忌地在我们头上削过去,搅起地上的灰土。姑娘脸色有点苍白,伏着一动不动。我愤怒,但没有屈辱的感觉,因为我想起我有一支枪,我到底有了枪。我朝那直插下来的飞机打了一枪。子弹不知飞到哪里去了,但是我在战斗,在保卫自己,保卫解放了的土地。敌机尾巴一沉,朝上飞去,小心地在上空盘旋扫机枪。他怕了,他胆怯了。
钟敲两点了,窗帘上的玫瑰已悄悄地爬上了墙。真是该睡了,天明还有工作呢!我们的夜,纯洁恬静,自由舒畅,她守护我,我也守护她。天亮了,小鲁穿着簇新的军装,向我告辞。小义眼睛焕然发亮,从身后拿出一朵花来,花是普通的纸做的,每一个花瓣都涂了不同的颜色。他踮起脚,把花插在小鲁的胸前,欢快地喊道:“敬礼,解放军叔叔!”小鲁低下头,摘下那朵花,小心翼翼地放进内衣口袋里。我看见在那穿着军装、束着皮带的身影上,仿佛已经背上一支枪……1962年1月5日(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的梦境缘于战争时期的一次真实经历,面对敌机却没有武器反 抗的愤怒,让“我”多年后仍然不能忘怀。B.小义开始叫“大哥哥”,后来又改称“叔权”,对小鲁称呼的改变, 表现出解放军战士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C.小鲁入伍却没有领到枪,因而显得十分拘束,当小义问起时,他的脸 “慢慢地红了”,说明还是有些委屈的。D.“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几堆新土”,鲁西南地区的这种 景象,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民众的苦难。
5.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玫瑰花图案从床前“跳回窗帘”“悄悄地爬上了墙”,运用比拟手法, 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也增添了文章的灵动气息。B.文中多次写到左轮枪的子弹,数量由“六颗”变为“五颗”,反映了 “我”心境的改变,也顺势引出后文的故事。C.本文淡化情节,用简笔勾勒人物,通过简洁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塑造 出一系列特征鲜明、性格各异的普通人形象。D.作者通过女性视角,描写温馨的夜色和孩子们安睡的场景,笔触细腻, 凸显了歌颂和平、追求幸福生活的小说主题。
6.小说中的“枪”在不同场景中具有不同内涵,请找出三处并加以分析。
答案 ①“我”拿着枪朝敌机开枪,枪是指一支用来射击的枪,是抵抗敌人、保家卫国的武器。②小鲁因为没有枪而脸红,这时的枪是军人身份的象征。③在“我”接过营长的枪时,枪是斗争精神的传承。
7.同为战争题材小说,茹志鹃的《百合花》叙事完整连贯,表现了战争年代的人性之美。本文的叙事方式却与之不同,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示例)本文以“给我一支枪”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叙述故事不是按照一条线,而是双线并行。一方面写和平年代,以时间为线索,先写梦境,再写战友刚刚当兵的儿子小鲁,最后写小鲁离开;另一方面写战争年代,以回忆的方式展开对十几年前经历的叙述,写碰到敌人三架战斗机的围攻,写进入鲁西南后了解到房东大哥的牺牲,再写营长牺牲,“我”终于有了一支枪,最后写用这支枪打敌机的场景。小说的叙述在现实与回忆之中来回穿插,多次转换,但因为线索清晰,给人的感觉是多变而不乱。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减字木兰花[宋]李清照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西湖绝句(其一)[清]柳如是垂杨小院绣帘东,莺阁残枝蝶趁风。大抵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
8.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词中女子买得一枝含苞待放的花,被花引发相思之情,于是暗自垂 泪,在花瓣上留下泪痕。B.李词描写了买花、赏花、比花的过程,用词生动活泼,使得天真、爱 美、好胜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C.柳诗第一、二句动静结合,“垂杨”“小院”“绣帘”写环境的优美 静谧,“蝶趁风”为画面增添生机。D.柳诗第三句笔锋一转,“西泠”明确西湖的具体地点,“寒食”点明 时节,为最后一句的议论做准备。
9.李词和柳诗都使用了“花”这一重要意象,作者用意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同:借花抒情。(2)异:李词以花衬人,表现年轻女子天真、爱美和好胜的脾性;柳诗中桃花与美人互相映衬,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自信的心态。
高中人教统编版3.2* 哦,香雪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a href="/yw/tb_c4001726_t3/?tag_id=26" target="_blank">3.2* 哦,香雪教学课件ppt</a>,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2哦香雪,第3课,课前知识铺垫,课时1,活动一,初感悟理脉络,香雪夜归,活动二,细品读赏人物,活动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3.2* 哦,香雪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26_t3/?tag_id=26" target="_blank">3.2* 哦,香雪教学ppt课件</a>,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2哦香雪,活动一,物象藏深意,活动二,景象显诗意,活动三,视角展个性,活动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3.2* 哦,香雪集体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26_t3/?tag_id=26" target="_blank">3.2* 哦,香雪集体备课ppt课件</a>,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练习案•落实学科素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