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期末]贵州省铜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解析版)
展开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 华中农业大学殷平教授研究组在《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线粒体外膜转位酶复合体(TOM)组装的分子机制。该研究有助于了解TOM的组装全过程,能更好地研究线粒体蛋白质的生物发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TOM的合成无需核糖体参与
B. 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空间结构决定了TOM的功能
C. 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均来自线粒体
D. 该研究可为线粒体疾病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答案】D
【分析】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能量代谢的中心。
【详解】A、TOM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需要核糖体的参与,A错误;
B、氨基酸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以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决定了TOM的功能,B错误;
C、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C错误;
D、TOM是线粒体外膜转位酶复合体,是线粒体的关键蛋白质之一,因此该研究可为线粒体疾病治疗提供理论基础,D正确。
故选D。
2. 下列生理过程中产生ATP的是( )
A. 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
B. 丙酮酸分解产生CO2
C. 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D. 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答案】B
【分析】ATP全称腺苷三磷酸,由一个磷酸、一个核糖和一个腺嘌呤碱基构成,ATP是直接能源物质。
【详解】A、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需要消耗ATP,A错误;
B、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分解产生CO2产生ATP,B正确;
C、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消耗光反应产生的ATP,C错误;
D、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产生ATP,D错误。
故选B。
3. 线粒体是细胞凋亡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细胞器。细胞缺氧损伤后,凋亡基因控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异常开放,导致线粒体内膜的跨膜电位下降,内膜蛋白细胞色素C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参与形成凋亡小体,激活“执行蛋白”,最终使细胞发生凋亡。相关推测错误的是( )
A. 线粒体内膜跨膜电位的形成可能与离子分布不均有关
B. 线粒体中NADH与O2的结合过程需要细胞色素C的参与
C. 凋亡小体可能被周围专职或非专职吞噬细胞吞噬
D. 控制“执行蛋白”合成的基因一定位于线粒体基质中
【答案】D
【分析】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进行,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进行,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进行。
【详解】A、凋亡基因控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异常开放,导致离子异常运动,进而使得离子分布不均,形成了线粒体内膜跨膜电位,A正确;
B、细胞缺氧损伤后,内膜蛋白细胞色素C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推测细胞色素C参与有氧呼吸的电子传递链阶段,即参与线粒体中NADH与O2结合过程,B正确;
C、凋亡小体激活“执行蛋白”,然后可能被周围专职或非专职吞噬细胞吞噬,最终使细胞发生凋亡,C正确;
D、“执行蛋白”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控制合成的基因可能位于细胞核中,D错误。
故选D。
4. 生物体经历出生、生长、成熟、繁殖、衰老直至最后死亡的生命历程,其体内活细胞也不例外,如经历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等过程。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导致染色单体的数目加倍
B.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因为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C 幼年个体体内不发生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
D. 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都受遗传信息的调控
【答案】D
【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详解】A、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导致染色单体分离,染色单体的数量为0,A错误;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因为细胞内的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错误;
C、幼年个体体内发生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生命全程中都存在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C错误;
D、遗传信息调控整个生命活动,包括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D正确。
故选D。
5. 下图为拟南芥(2n=10)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不同时期的显微照片。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细胞分裂顺序为⑥①②③④⑤⑦⑧
B. 图①③中的细胞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C. 图⑤⑥⑦中的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
D. 图①中的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
【答案】C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依次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包括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包括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详解】A、减数分裂过程依次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包括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包括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图中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①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②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③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④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⑤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⑦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⑧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所以细胞分裂顺序为⑥①②③④⑤⑦⑧,A正确;
B、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交叉互换)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图①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图③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所以图①③中的细胞可能发生基因重组,B正确;
C、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图⑤⑦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所以图⑤⑦中的细胞不含有同源染色体,C 错误;
D、图①中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含有 2 个染色体组,D正确。
故选C。
6. 西瓜籽粒大小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A/a、B/b、C/c…表示)。研究者将大籽西瓜和小籽西瓜杂交,获得的F1个体均是小籽,F2个体中小籽:大籽=13:3。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 籽粒大小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
B. 亲本中小籽西瓜的基因型为AABB
C. F2个体中小籽的基因型有7种
D. F2大籽自交后代中的大籽占比5/6
【答案】B
【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为位于非同源染色体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的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F2个体中小籽:大籽=13:3,13:3是9:3:3:1的变式,因此推断籽粒大小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A正确;
B、F2个体中小籽:大籽=13:3,13:3是9:3:3:1的变式,因此推断籽粒大小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又因为大籽西瓜和小籽西瓜杂交,获得的F1个体均是小籽,因此F1个体基因型为AaBb,F1AaBb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_ B_: A_ bb: aaB_ : aabb=9:3:3:1;其中9A_ B_、 3A_ bb(或aaB_ b)、laabb表现为小籽西瓜,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B错误;
C、F2个体中小籽:大籽=13:3,因此推断F2个体中小籽的基因型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共7种,C正确;
D、F2大籽的基因型1/3aaBB、2/3aaBb,出现小籽aabb的概率2/3×1/4=1/6,自交出现大籽的概率为5/6,D正确。
故选B。
7. 孟德尔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其基本过程是: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测交实验。据此研究方法,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中F2出现3:1性状分离比,属于假说
B. “测交实验”是为了对推理及结果进行的验证过程
C. 测交结果出现表型比为1:1:1:1,属于演绎推理
D.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可以解释所有生物的遗传现象
【答案】B
【分析】“假说一演绎法”五个步骤:发现现象一提出问题一作出假设-演绎推理一实验验证。
【详解】A、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中F,出现3:1性状分离比”属于实验中发现的问题,A错误;
B、进行测交实验是为了对推理及结果进行的验证过程,B正确;
C、测交结果出现表型比为1:1:1:1的结果是对演绎推理的验证,C错误;
D、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只适合真核生物的核基因遗传,D错误。
故选B。
8. 钟摆型眼球震颤是以眼球持续水平性震颤为特点的一种伴性遗传疾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如图是某家庭该遗传病的系谱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钟摆型眼球震颤一种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 I2、Ⅱ5的基因型分别为XAXa、XaXa
C. Ⅲ8患病的概率为1/2,若为女孩,则一定患病
D. 若Ⅲ8为男性,则该男性能产生染色体组成为22条+Xa的精子
【答案】B
【分析】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1)世代相传;(2)男患者少于女患者;(3)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女性正常个体的父亲和儿子都正常。
【详解】A、钟摆型眼球震颤是伴X染色体遗传病,根据I1正常男性和Ⅱ5女性患者可知,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正确;
B、钟摆型眼球震颤是一种伴X染色体遗传病,则I1、I2、Ⅱ4、Ⅱ5的基因型分别为XaY、XAXa、XAY、XAXa,B错误;
C、Ⅱ3、Ⅱ4的基因型分别为XaXa、XAY,则 其后代Ⅲ8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2XAXa、1/2XaY,患病的概率为1/2,若为女孩,则一定患病,C正确;
D、Ⅲ8为男性的基因型XaY,则该男性产生的精子染色体组成为22条+Xa或22条+Y,D正确。
故选B。
9. 格里菲思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培养后注射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其机理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注:caps为带有荚膜合成基因的 DNA 片段
A. 小鼠死亡的原因是小鼠体内含有致病性的S型活菌
B. S型活菌的出现说明转化的实质是发生了基因重组
C. caps是格里菲思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的转化因子
D. 艾弗里用DNA酶处理S型菌后caps结构、功能正常
【答案】D
【分析】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推断已经加热杀死的S型菌含有某种“转化因子”,能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提出了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详解】A、加热杀死的S型菌含有某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活菌转化为S型活菌,导致小鼠死亡,即小鼠死亡的原因是小鼠体内含有致病性的S型活菌,A正确;
B、S型菌的DNA断裂的片段整合到R型菌的DNA上属于基因重组,即S型活菌的出现说明转化的实质是发生了基因重组,B正确;
C、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提出了DNA才是转化因子,结合图示caps是格里菲思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的转化因子,C正确;
D、DNA酶会水解caps,故艾弗里用DNA酶处理S型菌后caps结构、功能不正常,D错误。
故选D。
10. 如图是干细胞(SC)分裂产生的DNA及在后代细胞中分配示意图。对此解释错误的是( )
A. 含有老的DNA链的DNA更倾向于分配至SC细胞中
B. 两条老的DNA链均分配到一个细胞中,不遵循半保留复制原则
C. SC细胞中与分化的体细胞中DNA上的遗传信息可能有差异
D. 此种分配DNA的方式可能有利于减少SC细胞中的复制错误
【答案】B
【分析】DNA复制过程: (1)解旋:需要细胞提供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2)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等酶的作用下,利用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3)形成子代DNA分子:延伸子链,母链和相应子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详解】A、含有老的DNA链为实线,由图可知,含有老的DNA链的DNA更倾向于分配至SC细胞中,A正确;
B、由SC对称分裂,得到的子代细胞DNA分子是一条实线,一条虚线,遵循半保留复制原则,B错误;
CD、由图可知,SC细胞在分裂和分化过程中,DNA分配方式存在不对称分裂,SC细胞DNA和亲本DNA相同,而分化出的体细胞的DNA上的遗传信息可能与SC细胞中的DNA上的遗传信息存在差异,这种DNA复制后的分配方式可能有利于减少SC细胞中的复制错误,CD正确。
故选B。
11. 鲜食番茄果形的F基因突变为f,导致番茄果实由圆形变为椭圆形,耐压能力增强,有利于机械化采收。目前所有加工番茄均含有f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b→c表示基因的复制和转录
B. 由图可知,TGA是f基因的终止密码子
C.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都可使F基因的碱基序列改变
D. 进行番茄育种过程中,人工选择使种群f基因频率升高
【答案】D
【分析】(1)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mRNA的过程。
(2)翻译: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3)密码子: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可以决定一个氨基酸,像这样的三个碱基叫作一个密码子。
【详解】A、a→b表示基因的转录过程,产物是RNA,b→c表示翻译的过程,产物是多肽,A错误;
B、由图可知,UGA是f基因的终止密码子,是翻译的终点,B错误;
C、基因突变可使F基因的碱基序列改变,但基因重组不会使F基因的碱基序列改变,C错误;
D、f基因控制的椭圆形番茄耐压能力增强,有利于机械化采收,人工选择椭圆形番茄,从而使种群f基因频率升高,D正确。
故选D。
12. DNA甲基化修饰方式有2种:①启动子的甲基化,使启动子与基因阻遏蛋白结合;②DNA序列在甲基化酶的作用下促进胞嘧啶脱氨,再甲基化变成胸腺嘧啶。除了DNA甲基化外,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还可以发生乙酰化等修饰影响基因的表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方式②中甲基化酶的作用可降低DNA分子的热稳定性
B. 方式①进行的基因甲基化修饰可能抑制基因的转录
C. 吸烟可能使人体细胞内DNA的甲基化水平升高
D. DNA甲基化和组蛋白的乙酰化都属于表观遗传
【答案】D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无法合成相应蛋白,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
【详解】A、DNA序列在甲基化酶的作用下促进胞嘧啶脱氨,再甲基化变成胸腺嘧啶,G和C之间有三个氢键,A和T之间有两个氢键,方式②中甲基化酶的作用是减少G和C的数量,增加A和T数量,氢键数量减少,DNA热稳定性降低,A正确;
B、方式①启动子的甲基化,使启动子与基因阻遏蛋白结合,从而抑制基因的转录,B正确;
C、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吸烟可能使人体细胞内DNA的甲基化水平升高,C正确;
D、DNA甲基化的方式②改变了基因中的碱基序列属于基因突变,不属于表观遗传,D错误。
故选D。
13. 胞外蛋白TGF-β1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激活胞内信号分子Smads,生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殖,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恶性肿瘤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因此易分散和转移
B. 健康的人和动物细胞中的DNA上不存在抑癌基因
C. 从功能来看,复合物诱导的靶基因属于原癌基因
D. 基因突变可以通过诱发产生,但不能通过自发产生
【答案】A
【分析】1、癌细胞是指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2、细胞癌变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是各种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3、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详解】A、恶性肿瘤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因此易分散和转移,A正确;
B、人体细胞需要增殖,增殖过程中需要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共同调控,所以正常人体细胞内存在与癌变有关的基因,B错误;
C、复合物诱导的靶基因的表达能阻止细胞异常增殖,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因此从功能来看,复合物诱导的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C错误;
D、基因突变可以通过诱发产生,也可能由于DNA复制偶尔发生错误等原因自发产生,D错误。
故选A。
14. 用浓度为2%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洋葱根尖5-6小时,发现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为探究低温(如4℃)处理水培的洋葱根尖是否也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材料可以用洋葱鳞片叶替代洋葱根尖进行实验
B. 低温和秋水仙紊作用原理都是抑制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
C. 实验采用卡诺氏液浸泡固定细胞形态后,需用清水冲洗2次再制作装片
D. 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发现所有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都加倍
【答案】B
【分析】低温或秋水仙素可以抑制纺锤体形成,导致后期分开的染色体不能被拉向两极,引起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
【详解】A、洋葱鳞片叶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无法观察染色体加倍的现象,A错误;
B、低温和秋水仙紊作用原理都是抑制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着丝粒正常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
C、实验采用卡诺氏液浸泡固定细胞形态后,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两次再制作装片,C错误;
D、低温(如4℃)处理水培的洋葱根尖细胞不能使所有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都加倍,D错误。
故选B。
15. 母亲血液中的胎儿游离DNA(cffDNA)以小片段双链DNA形式存在,其浓度随孕期增加而增加,但在母体血浆中很快被清除。基于cffDNA的无创产前诊断已经用于胎儿性别鉴定和一些单基因遗传病的诊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单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 长度不同的cffDNA嘌呤碱基所占比例不等
C. 若孕妇cffDNA中存在致病基因,则胎儿可能正常
D. 既往妊娠对cffDNA的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影响
【答案】C
【分析】产前诊断:在胎儿出生前,通过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及基因诊断等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
【详解】A、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错误;
B、cffDNA是双链DNA片段,由于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各占一半,故长度不同的cffDNA嘌呤碱基所占比例相等,都是50%,B错误;
C、若孕妇cffDNA中存在致病基因,但该致病基因可能是隐性基因,如果胎儿还有显性的正常基因,则胎儿不会患病,C正确;
D、据题意,由“cffDNA在母体血浆中能很快被清除”推测,既往妊娠对cffDNA的检测结果没有影响,D错误。
故选C。
16. 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有“亚洲虎蚁”之称。在白纹伊蚊猖獗的地区密集喷洒杀虫剂后,种群数量减少了90%,但过一段时间后,该种群又恢复到原来的数量,再次喷洒相同量的杀虫剂后仅杀死了30%的白纹伊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白纹伊蚊控制某性状的全部等位基因是该种群的基因库
B. 杀虫剂的选择作用提高了种群耐药基因的频率
C. 杀虫剂对白纹伊蚊的变异进行定向诱变,使其产生了耐药性
D. 白纹伊蚊产生的耐药性变异为有害变异
【答案】B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3)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详解】A、白纹伊蚊种群中所有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A错误;
B、在使用杀虫剂之前,原来的白纹伊蚊种群中就有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杀虫剂只是对白纹伊蚊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使白纹伊蚊的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B正确;
C、变异是不定向的,白纹伊蚊的抗药性基因在使用杀虫剂之前就已经产生,C错误;
D、变异有坏有利,白纹伊蚊产生的耐药性变异为对自己来说有利变异,对其天敌来说是有害变异,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题,共52分)
17. 鱼被宰杀后,鱼肉中的腺苷三磷酸降解转化成肌苷酸,能极大地提升鱼肉鲜味。肌苷酸在酸性磷酸酶(ACP)作用下降解导致鱼肉鲜味下降。为探究影响鱼类鲜味下降的因素,研究者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图1、图2。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图2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
(2)导致不同鱼ACP的最适温度和pH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____;当pH低于4.2、温度超过60℃时,鳝鱼ACP会因为____而失去活性。
(3)由图1、图2可知,放置相同的时间,草鱼在pH为____,温度为____的条件下,鱼肉鲜味下降最快。
【答案】(1)pH、温度和鱼的种类
(2)①. 控制合成ACP的基因不同 ②. 空间结构被破坏
(3)①. 5.0 ②. 60℃
【分析】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
(1)由图示曲线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H、温度和鱼的种类,因变量是酸性磷酸酶(ACP)的相对活性。
(2)不同鱼的ACP的最适温度和pH有差异,根本原因在于控制合成ACP的基因不同,直接原因在于不同鱼体内的ACP结构不同;当pH低于4.2、温度超过60℃时,鳝鱼ACP会因为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失去活性。
(3)分析题意可知,肌苷酸在酸性磷酸酶(ACP)作用下降解又导致鱼肉鲜味下降,由图示曲线可知,草鱼在PH5.0、温度60℃条件下酸性磷酸酶相对活性最高,导致鱼肉鲜味下降最快。
18. 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贮存在籽粒内称为灌浆。研究者发现水稻突变株因水稻籽粒灌浆异常,导致减产。为探究突变体产生的原因,开展如下实验。
(1)图1是水稻叶肉细胞光合作用产物的形成过程,其中磷酸丙糖转运器的活性受CO2浓度影响,CO2充足时活性降低。
由图1可知,C3被还原为磷酸丙糖后,下一步的去向是____。一般情况下,Pi与磷酸丙糖通过磷酸丙糖转运器严格按照1:1反向交换方式进行转运。若降低CO2浓度,短时间内磷酸丙糖的转运速率会____(填“升高”或“降低”),则更有利于____(填“淀粉”或“蔗糖”)的合成。
(2)蔗糖等光合作用产物在叶片和籽粒之间的运输·直接影响作物产量的高低。研究人员分别检测野生型水稻和突变体水稻叶片和籽粒中的蔗糖含量,结果如图2。
①据图2推测,突变体中的蔗糖从叶片到籽粒的运输受阻,引起籽粒灌浆异常,进而造成减产。该推测的依据是:________。
②为验证上述推测,依据图3所示实验,请利用下述实验材料、处理方法等写出验证推测的实验思路______。
a.野生型水稻b.突变体水稻c.施加14C蔗糖d.施加清水e.处理叶片的放射性强度f.籽粒的放射性强度
【答案】(1)①. 线粒体基质和细胞溶胶 ②. 升高 ③. 蔗糖
(2)①. 突变体叶片中的蔗糖含量多于野生型,而籽粒中的蔗糖含量少于野生型 ②. 对照组是野生型水稻(a),实验组是突变体水稻(b),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施加14C蔗糖 (c),然后分别检测处理叶片的放射性强度和籽粒的放射性强度(ef)
【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其中光反应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生成,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等。
(1)据图所示,C3被还原为磷酸丙糖后,磷酸丙糖一部分在叶绿体基质中再生五碳糖以及合成淀粉,还有一部分通过磷酸丙糖转运器转运到细胞质基质生成蔗糖。题干信息可知,CO2浓度充足时磷酸丙糖转运器的活性降低,因此若降低CO2浓度,短时间内磷酸丙糖的转运速率会升高,更多的磷酸丙糖进入细胞质基质用于蔗糖的合成。
(2)①结合图2分析,由于突变体叶片中的蔗糖含量多于野生型,而籽粒中的蔗糖含量少于野生型,说明突变体中的蔗糖从叶片到籽粒的运输受阻,引起籽粒灌浆异常,进而造成减产。
②为了验证突变体中的蔗糖从叶片到籽粒的运输受阻,因此以野生型植株作为对照组,突变型植株作为实验组,检测指标是叶片和籽粒中的蔗糖含量,因此实验思路是对照组是野生型水稻(a),实验组是突变体水稻(b),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施加14C蔗糖 (c),然后分别检测处理叶片的放射性强度和籽粒的放射性强度(ef)。若叶片中放射性强度突变型大于野生型,籽粒中放射性强度突变型小于野生型,说明突变体中的蔗糖从叶片到籽粒的运输受阻,引起籽粒灌浆异常,进而造成减产。
19. 某两性花植物的花色受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当A和B基因同时存在时花色为紫色,只存在A基因或只存在B基因时花色为红色,无A和B基因时花色为白色。现有两个基因型不同的红花植株进行杂交,F1出现了白花植株,回答下列问题:
(1)F1中紫花植株自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
(2)与杂交育种相比,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请写出快速获得能稳定遗传的紫花植株的育种思路:________。
(3)设计一个不同于(1)的实验,证明A/a和B/b两对基因可以自由组合,写出实验方案并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
【答案】(1)紫花:红花:白花=9:6:1
(2)选择F1中紫花植株的花粉进行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待其开花后,开紫花的植株即为能稳定遗传的紫花植株
(3)让F1的紫花植株自交,自交后代出现紫花:红花:白花=9:6:1;或让F1紫花植株和白花植株测交,测交后代出现紫花:红花:白花=1:2:1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植物花色遗传受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当A和B基因同时存在时花色为紫色,紫色基因型为A-B-,只存在A基因或只存在B基因时花色为红色,红色基因型为A-bb、AaBb-,无A和B基因时花色为白色,白色基因型为aabb。
两个基因型不同的红花植株进行杂交,F1出现了白花植株(aabb),说明两种红花都能产生ab配子,其基因型为Aabb和aaBb,F1的表型及比例为紫花(AaBb):红花(Aabb、aaBb):白花(aabb)=1:2:1,F1的表型为紫花自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紫花:红花:白花=9:6:1
(2)单倍体育种可在短时间内获得能稳定遗传的植株,即选择F1中紫花植株(AaBb)的花粉,基因型为AB、Ab、aB、ab,进行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待其开花后,开紫花的植株即为能稳定遗传的紫花植株。
(3)A/a和B/b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若想证明A/a和B/b两对基因可以自由组合,可以让F1的紫花植株(AaBb)自交,自交后代出现紫花:红花:白花=9:6:1;或让F1紫花植株(AaBb)和白花植株(aabb)测交,测交后代出现紫花:红花:白花=1:2:1。
20. 果蝇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模式生物。为研究果蝇致死原因,研究者利用果蝇的紫眼卷翅品系和红眼直翅品系进行如下实验(控制紫眼、红眼的基因:A/a;卷翅、直翅的基因:B/b)。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适合做遗传学材料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2)红眼为________性状,卷翅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
(3)亲代中的卷翅个体是杂合子,理由是________。卷翅基因纯合会导致果蝇死亡,依据是________。
(4)亲代(P)、子一代(F1)中的红眼直翅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
【答案】(1)易饲养、繁殖快;果蝇的染色体数目少,仅3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便于分析;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①. 显性 ②. 常
(3)①. F1红眼卷翅果蝇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或出现直翅性状),说明卷翅是显性性状再根据亲代卷翅个体的后代中卷翅:直翅=1:1,可推测其为杂合子 ②. F1卷翅相互交配,F2中卷翅:直翅=2:1
(4)AAbb、Aabb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和分离。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基因分离定律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1)果蝇易饲养、繁殖快;果蝇的染色体数目少,仅3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便于分析;上述特点是经常选择果蝇为遗传学材料的原因。
(2)用紫眼卷翅品系和红眼直翅品系进行正、反交,后代均为红眼,说明红眼对紫眼为显性,两品系杂交产生的后代中有直翅和卷翅,且性状表现与性别无关,据此推测卷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3)根据F1红眼卷翅果蝇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可推知F1红眼卷翅为杂合子,说明卷翅为显性,再结合亲代的性状表现可知亲代的杂交类似测交,因此可知亲本中卷翅个体是杂合子;根据F1卷翅相互交配,后代F2中卷翅∶直翅=2∶1,可推测卷翅基因纯合会导致果蝇死亡
(4)用紫眼卷翅品系和红眼直翅品系进行正、反交,后代均为红眼,说明红眼对紫眼为显性且位于常染色体上,两品系杂交产生的后代中有直翅和卷翅,且性状表现与性别无关,据此推测卷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因此亲代(P)、子一代(F1)中的红眼直翅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
21. 白化病和黑尿病都是由酶缺陷引起的人类遗传病,白化病患者不能将酪氨酸合成黑色素,黑尿病患者不能将尿黑酸转变为乙酰乙酸,排出的尿液因含有尿黑酸,遇空气后氧化变黑,相关物质的代谢途径如图1所示。在合成酶时,多个核糖体串联在一条mRNA上形成念珠状结构——多聚核糖体(如图2),多聚核糖体上合成同种肽链的每个核糖体都从mRNA同一位置开始翻译,移动至相同的位置结束翻译。
(1)图1中所体现的基因控制生物体性状的方式为______。
(2)白化病人不能合成黑色素,其根本原因可能是______。
(3)图2中同一条mRNA上同时有多个核糖体参与翻译,其生物学意义是______。
(4)图2中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_____(填“5'→3'”或“3'→5'”)。
(5)图2过程需要______作为运输氨基酸工具。已知该工具上的反密码子是AAG,则其携带的氨基酸是______(丙氨酸GCA、苯丙氨酸UUC、谷氨酰胺CAG)。
【答案】(1)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病人体内控制合成酶B的基因发生突变,酶B不能合成,导致酪氨酸不能转变成黑色素,从而使人会患白化病
(3)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能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4)5'→3' (5)①. mRNA ②. 苯丙氨酸
【分析】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也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对性状 控制是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实现的;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一个基因可能控制多个性状,一个性状可受多个基因控制。
(1)分析题图信息可知,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2)白化病人不能合成黑色素,其根本原因可能是患者体内控制合成酶B的基因发生突变,酶B不能合成,导致酪氨酸不能转变成黑色素,从而使人会患白化病。
(3)同一条mRNA上同时有多个核糖体参与翻译,其生物学意义是: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能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4)根据图2中肽链的长短,肽链长的翻译在前,可知翻译的方向(即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从左向右也就是5'→3'进行。
(5)图2为翻译过程,需要tRNA作为运输氨基酸工具。若该工具上的反密码子是AAG,对应的密码子是UUC,所以其携带的氨基酸是苯丙氨酸。
贵州省铜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贵州省铜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生物试题,共4页。
贵州省铜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贵州省铜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贵州省铜仁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贵州省铜仁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