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徐州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徐州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含解析01
    2024徐州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含解析02
    2024徐州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含解析03
    还剩2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徐州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徐州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含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下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在空间转移的持续。但是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所以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成为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者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例子。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历史上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从已被拆除了的中华门(大明门、大清门)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进去,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为一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乐句、乐段)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然而整个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廊、门却全部都是按照明清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尽如此,都是无尽的重复。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
    但是,谁能不感到,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那些殿堂、楼门、廊庑虽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几步,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那整个景色、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一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成就。
    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的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十二年来,在全国各城市的建筑中,我们规划设计人员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能尽如人意。为了多快好省,我们做了大量标准设计,但是“好”中自应包括艺术的一面,也就是“百花齐放”。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有些街道又一幢房子一个样式、一个风格,互不和谐;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己”,“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却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这恼人的矛盾是建筑师们应该认真琢磨的问题。
    (节选自梁思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材料二
    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之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持续性”分为时间的持续、空间的持续和时间空间综合的持续,与之对应的艺术创作分别是音乐、绘画和建筑。
    B. 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是建筑的“词汇”,“词汇”之间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就是建筑的“文法”。
    C. 建筑有“大文章”和“小品”等不同的样式,“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等。
    D. 北京明清故宫的构成部分和制作方法是重复的、千篇一律的,例如殿、阁、廊、门等,有不可避免的单调枯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宫的“前三殿”和“后三殿”分别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廊、庑、楼、门像不变的“伴奏”。
    B. 使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特性和特色的原因。
    C. 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也是中国建筑的“文法”之一。
    D. 建筑“文法”虽然有一定的拘束性,但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可以呈现千变万化的艺术效果。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 颐和园回廊墙上的花窗各具一格,廊柱无尽重复。
    B. 李公麟《放牧图》整幅手卷就是无数匹马的重复,就是一首乐曲,用“骑”和“马”分成几个“主题”和“变奏”的“乐章”。
    C.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利用树木、船只、房屋等的共同特征、重复排列取得几条街道的统一性,重复之中有无穷变化。
    D. 阿房宫“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4. 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的主要论证方法。
    5. 如何运用中国建筑的“文法”做好城市建筑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统一?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琼斯先生的悲剧
    [加拿大]斯蒂芬·里柯克
    我曾经有一个朋友,名叫莫波麦纳斯·琼斯。他是个牧师,享年只有二十三岁。我痛心于他的英年早逝,每次想起他去世时的情景,都禁不住慨叹和悯惜。他生前对人十分谦恭,绝不是爱占别人便宜的人。他丝毫不懂别人的客套,却因此失去了生命。
    悲剧始于他假期的第一个下午,他去了一个朋友家里拜访。之后六个星期的假期都是他自己的了。他在朋友家里坐了两杯茶的工夫,然后好不容易鼓起了勇气,起身向女主人告辞道:“夫人,感谢您的款待,现在我该告辞了。”
    女主人热情地挽留说:“还早呢,琼斯先生,再聊会儿吧!”
    他看了看表:“噢,当然,我呢……可以再待一会儿……”
    他留下了,不知不觉喝了十一杯茶,天色已暗了下来,他站起来告辞:“夫人,天色不早了,我该走了。”
    “您要走吗?”女主人彬彬有礼地说,“晚饭时间到了呀,您还是留下来吃晚饭吧!”
    “是该吃晚饭了,可是——”他找不出理由来拒绝女主人的好意。
    “那请您留下吧,我丈夫会很高兴和您共进晚餐的。”
    “那……好吧。”他只好答应了。
    男主人下班回来了,他们一块儿吃晚饭。吃饭的时候,他一言不发,心里只盘算着在八点半告辞。这家人猜想他要不是蠢笨无礼,就是脾气古怪。
    吃过晚饭,女主人便找话题跟他聊天,拿了家里的相册和他一起看,相册里大约有一百多张照片。到八点半的时候,他只看了一半。他心中焦虑不已,向朋友夫妇请求说:“感谢你们的款待,现在,我该向你们道晚安了……”
    “道晚安?”朋友夫妇一起说,“还早呢,现在才刚八点半,您是有什么事吗?”
    “我……没……没什么事……”他心神不宁,嘴里磕磕巴巴地承认着,神情痛苦地坐了下来。
    男主人开始讨厌琼斯了,讽刺地说家里有客房,他最好留下来过夜。
    他满腹的不情愿,但又怕辜负了朋友夫妇的一片好心。他毫无办法,含着泪向男主人道了谢。男主人把他安顿到客房后,心中狠狠地咒骂起来。
    次日早饭以后,男主人去城里上班,心都碎了的琼斯又一次留下了,因为女主人说他可以陪孩子们一块儿玩儿。
    男主人晚上回到家,看到琼斯还没走,又是惊讶又是恼怒,便想开个玩笑赶他走,说他应该按月付食宿费了。
    苦恼的琼斯说不出话来,握住男主人的手,真的拿出了一个月的食宿费,塞给了男主人。接着,他像个孩子似的失声痛哭。
    接下来的日子,他喜怒无常,不跟人说话。他整天在客厅里坐着,只是喝茶和看照片。长时间的自我封闭使得他变得行为怪异,有时他会盯着一张照片老半天,一会儿自言自语,一会儿咒骂。由于缺乏室外活动和新鲜空气,他的身体日渐虚弱,精神愈发恍惚。
    更严重的打击接踵而至,他发起了高烧,一病不起,连人也认不出了。他不时狂躁地从床上跳起来叫嚷着“我该告辞了”“来杯茶……再拿照片……哈哈”,随后剧烈地咳嗽着倒在床上。
    他病倒了一个月后,在假期的最后一天,他奄奄一息,脸上带着微笑从床上坐起,做了最后的告别:“天使在召唤我呢,我要走了,再见……”
    文本二
    在里柯克心目中,幽默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里柯克的幽默是一种淡淡的、含蓄的幽默,他不是靠奇特、滑稽的故事情节来把读者逗得哈哈大笑,而是善于从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一些为大家司空见惯却又往往熟视无睹的可笑的和不合理的东西,加以放大后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们产生共鸣而露出会心的微笑或无奈的苦笑。在里柯克看来,真正的幽默具有抚慰心灵创伤、净化甚至提升人类精神的作用。里柯克在其众多作品里通过幽默与讽刺艺术地表现了人生的种种尴尬,揭示了人类的众多人性弱点。他坚持用笑去净化和超越人生的尴尬与悲哀。喜剧精神与悲剧意识的完美结合,使里柯克的作品既引人发笑,又发人深省。
    (节选自里柯克《幽默之我见》译文的前言,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琼斯是一个谦恭、不懂得拒绝别人、也不懂得别人客套的人,他的悲剧与性格有关。
    B. 小说开篇部分“之后六个星期的假期都是他自己的”,和最后“在假期的最后一天,他奄奄一息”形成呼应,凸显了琼斯的悲剧。
    C. 女主热情地挽留,彬彬有礼地对琼斯说话,找话题跟他聊天,拿了家里相册和他一起看……这些行为,足见女主的真诚好客。
    D. 从“喝了十一杯茶”这个细节,可以看出琼斯在朋友家无所事事,百无聊赖,很不自在。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夸张的手法放大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揭示了人性的弱点。这种写法类同契诃夫的《变色龙》。
    B. 小说突出的艺术风格是冷静客观,不动声色,与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迥然不同。
    C. 小说结尾描写了琼斯临终时的动作和语言,以“天使在召唤我”为理由告辞,这样的结尾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D. 小说叙事舒缓,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却让人们在会心的微笑中引发思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8. 在几次告辞过程中,面对主人的挽留,琼斯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
    9. 文本二中斯蒂芬·里柯克的“幽默风格”,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叛,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懈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赐良金百镒,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
    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良说项王曰:“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节)
    材料二
    汉四年,信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节)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独其A将欲B叛耳C恐士卒D不从E不从必危F不如G因其懈H击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景驹自立为楚假王,韩信要求当齐假王,这两句中的“假”都是“代理”的意思,“假王”即指暂时代理的王。
    B. “沛公善之”中的“善”是“认为……说得好,赏识”的意思,和《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意思相同。
    C. “沛公殆天授”中的“殆”是“大概”的意思,和《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中的“殆”意思不同。
    D. “为五万人具食”中的“具”是“准备”的意思,和《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具”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良本想投靠景驹,遇见沛公之后慧眼识人,认为沛公大概是上天赐予人间的,于是决定追随他。
    B. 秦将叛变之后,想要和沛公一起向西攻打咸阳,沛公认为秦的士兵并没有叛变,士兵不服从就会有危险,所以拒绝了秦将。
    C. 项羽认为刘邦已经烧毁了栈道,说明他没有反叛之心,因此不再担忧刘邦,而是起兵向北攻打齐国。
    D. 刘邦认为如今自己被楚军围困,韩信不来解救,却要求封王,因此大怒,被张良陈平二人及时提醒后封韩信为齐王。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2)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
    14. 刘邦说张良可“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材料一、二中张良的哪些行为可以体现这一评价?请简要概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久不得张乔消息
    郑谷①
    天末②去程孤,沿淮复向吴。
    乱离何处甚,安稳到家无?
    树尽云垂野,樯稀月满湖。
    伤心绕村落,应少旧耕夫。
    【注】①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②天末:天的尽头,指极远的地方。
    15.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交代友人孤身一人乘舟沿准水而下,去往吴地,路途遥远。
    B. 颔联中诗人不知友人是否安稳到家,呼应了诗歌的标题。
    C. 颈联借景抒情,诗人看着眼前开阔、明丽的景色,心胸也开阔了起来。
    D. 尾联中诗人因友人离去而情绪低落,绕着村落漫步,心情十分复杂。
    16. 清代陆次云评价本诗“其念甚深,岂独怀友”。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抒发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只靠严刑和威慑的手段来统治百姓,老百姓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众说纷纭,有高度的赞誉,也有非议,如苏洵在《六国论国论》中这样评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扁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常常承载着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某种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忽抬头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至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说着,看着宝玉,唬的宝玉忙垂了头。众客忙用话开释。又说道:“此处的匾该题四个字。”贾政笑问:“那四字?”一个道是“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是“睢园雅迹”。贾政道:“也俗。”贾珍笑道:“还是宝兄弟拟一个来。”贾政忙道:“休如此纵了他。”因说道:“今日任你狂为乱道,先设议论来,然后方许你作。方才众人说的,可有使得的?”宝玉见问,答道:“都似不妥。”贾政冷笑道:“怎么不妥?”宝玉道:“这是第一处行幸之所,必须颂圣方可。若用四字的匾,又有古人现成的,何必再作?”贾政道:“难道‘淇水’‘睢园’不是古人的?”宝玉道:“这太板腐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众人都哄然叫妙。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因命:“再题一联来。”宝玉便念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贾政摇头道:“也未见长。”
    一面说,一面走,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18. 下列各项与加点词语词义相近的一项是( )
    A. 洞若观火B. 管中窥豹C. 见微知著D. 目无全牛
    19. 贾宝玉给这处满是竹子的后来叫“潇湘馆”的地方题的一副对联是( )
    A. 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B. 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也香
    C.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D.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对李纨后来所居之处“稻香村”的环境描写,请结合材料简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一张照片,一段声音,逝去的人就可以音容并茂,“开口”说话。人们感慨AI“复活”技术的愈发“先进”、智能,也对“复活”逝去的人表示担忧。
    事实上,____①____。支持“复活”的人,认为形式新颖、成本不高,隔空互动可以寄托对逝者的情感慰藉;反对“复活”的人,则认为这项技术是在“揭活人伤疤”,甚至侵犯了逝者的肖像、名誉和隐私。不难看出,涉及逝者这一特殊群体,Al“复活”服务就不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____②____。
    AI技术并无原罪,____③____。回看此前和近期陆续曝出的多起AI“复活”服务案例,之所以屡屡引发不小争议,主要问题出在了权益相关者是否知情同意,以及如何规避风险上。一些被曝“复活”的人,其亲人、家属往往对此并不知情,更谈不上经过他人明确的授权同意。而诸如明星等公众人物,由于光环特殊,即使已经逝去,也存在隐私泄露、侵权、诈骗等法律风险,极易带来“次生灾害”。
    AI新场景不断落地,技术商业化持续加速的今天,AI“复活”逝者引发的争议,给人们提供了及时必要的冷思考——技术本无罪,实践须规范。技术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技术演变越是先进,越要有所敬畏,守住伦理底线和法治边界,技术才能更好造福人类。
    21.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破折号,其用法和下列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
    A. 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睡着了。
    B. 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C. 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D. 非常荣幸在这里接受今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这一生物医学领域最负盛名的奖项,衷心感谢评委会对我在发现青蒿素及其治疗疟疾的功效等方面贡献的肯定。
    22. 请在文中画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纷繁的生活中,人们往往习惯于走相同的路线,看相同的景物,到同样的目的地。习惯让人有种莫名的安全感,但也可能让你错失良多。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下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在空间转移的持续。但是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所以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成为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者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例子。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历史上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从已被拆除了的中华门(大明门、大清门)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进去,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为一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乐句、乐段)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然而整个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廊、门却全部都是按照明清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尽如此,都是无尽的重复。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
    但是,谁能不感到,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那些殿堂、楼门、廊庑虽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几步,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那整个景色、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一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成就。
    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的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十二年来,在全国各城市的建筑中,我们规划设计人员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能尽如人意。为了多快好省,我们做了大量标准设计,但是“好”中自应包括艺术的一面,也就是“百花齐放”。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有些街道又一幢房子一个样式、一个风格,互不和谐;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己”,“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却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这恼人的矛盾是建筑师们应该认真琢磨的问题。
    (节选自梁思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材料二
    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之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持续性”分为时间的持续、空间的持续和时间空间综合的持续,与之对应的艺术创作分别是音乐、绘画和建筑。
    B. 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是建筑的“词汇”,“词汇”之间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就是建筑的“文法”。
    C. 建筑有“大文章”和“小品”等不同的样式,“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等。
    D. 北京明清故宫的构成部分和制作方法是重复的、千篇一律的,例如殿、阁、廊、门等,有不可避免的单调枯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宫“前三殿”和“后三殿”分别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廊、庑、楼、门像不变的“伴奏”。
    B. 使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特性和特色的原因。
    C. 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也是中国建筑的“文法”之一。
    D. 建筑“文法”虽然有一定的拘束性,但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可以呈现千变万化的艺术效果。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 颐和园回廊墙上的花窗各具一格,廊柱无尽重复。
    B. 李公麟的《放牧图》整幅手卷就是无数匹马的重复,就是一首乐曲,用“骑”和“马”分成几个“主题”和“变奏”的“乐章”。
    C.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利用树木、船只、房屋等的共同特征、重复排列取得几条街道的统一性,重复之中有无穷变化。
    D. 阿房宫“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4. 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的主要论证方法。
    5. 如何运用中国建筑的“文法”做好城市建筑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统一?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 2. A
    3. D 4. ①材料一主要运用举例论证,以《鳟鱼》五重奏、“舞蹈”“北京的明清故宫”为例论证重复与变化的统一;
    ②材料二主要运用比喻论证,以语言文字中的“文法”“词汇”“大文章”“小品”为喻,来阐明中国建筑的形式。
    5. ①首先熟悉中国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遵守中国建筑的惯例法式,体现中国建筑的共同的特性和特色;
    ②要关注中国建筑“文法”的灵活性,为了不同的需要,用多样性的创作表达不同的情感,解决不同的问题;
    ③规划设计人员做标准设计的同时,要兼顾建筑的艺术性;
    ④在继承中国建筑形式的基础上为求发展和超越。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与之对应的艺术创作分别是音乐、绘画和建筑”错。结合材料一第八段“但是,谁能不感到,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可知,建筑和绘画一样,二者都是时间、空间综合持续的艺术创作。
    C.“‘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等”错。结合材料二第二段“‘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可知,一面横额和一副对子只是文字上的装饰,并不是建筑“小品”。
    D.“北京明清故宫……是重复的、千篇一律的……有不可避免的单调枯燥”错。结合材料一第七段“‘前三殿’与……‘后三殿’的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可知,北京明清故宫虽重复,但并非一成不变,是重复与变化的统一,所以说它有不可避免的单调枯燥并不恰当。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A.“廊、庑、楼、门像不变的‘伴奏’”错。结合材料一第七段“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可知,廊、庑、楼、门是以重复为主,但亦有变化的“伴奏”,并非不变。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结合出处“梁思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材料一第一段“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和材料一第九段“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的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可知,材料一的中心论点是: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辩证统一是艺术创作的规律。
    A.适合。“花窗各具一格,廊柱无尽重复”体现了重复与变化。
    B.适合。《放牧图》既有“无数匹马的重复”,又有“变奏”,体现了重复与变化。
    C.适合。《清明上河图》有“街道的统一性”和“无穷变化”,体现了重复与变化。
    D.不适合。“盘盘”“囷囷”“蜂房”“几千万落”只能说明阿房宫宫殿之多,且重复,没有体现变化。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所用论证方法的辨析能力。
    ①材料一开篇就提出“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并表明“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即:重复与变化是辩证统一的。接着作者从艺术和建筑两方面来进行论证。
    从艺术方面论证时,第三段作者举了“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的音乐例子来论证,第四段作者举了“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舞蹈的例子来论证;从建筑方面论证时,作者举了“北京的明清故宫”的例子来论证。
    综上可见,材料一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列举“《鳟鱼》五重奏”“舞蹈”“北京明清故宫”的例子来论证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这一艺术创作规律。
    ②材料二作者来论证中国建筑的形式时采用的是比喻的论证方法。如第一段“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和第二段“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中,作者将建筑中的构成部分比作语言文字中的“文法”,将“建筑”比作“文章”。
    综上可见,材料二主要采用比喻论证,将“建筑”比作“文章”,将建筑中的“构成部分”比作“词汇”,来生动形象地阐述中国建筑的特征。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做好城市建筑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统一,既要注重继承“中国建筑共性”,又要结合时代创新“变化”,然后结合中国建筑的“文法”来进行具体阐述并提出做法即可。
    ①结合材料二第一段“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和第二段“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可知,中国建筑有独特的法式,沿用的惯例,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遵守和继承“中国建筑的共性”。
    ②结合材料二第二段“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和“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可知,中国建筑同语言文字一样,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所以要关注其灵活性,力求用多样化的创作表达多样化的情感。
    ③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为了多快好省,我们做了大量标准设计,但是‘好’中自应包括艺术的一面,也就是‘百花齐放’”可知,做好城市建筑,既要做标准涉及,又要兼顾艺术的一面,力求多样化的设计。
    ④结合材料二第二段“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可知,要兼顾建筑“文法”的拘束性和灵活性,既要继承中国建筑形式的基础,又要在此基础上力求创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琼斯先生的悲剧
    [加拿大]斯蒂芬·里柯克
    我曾经有一个朋友,名叫莫波麦纳斯·琼斯。他是个牧师,享年只有二十三岁。我痛心于他的英年早逝,每次想起他去世时的情景,都禁不住慨叹和悯惜。他生前对人十分谦恭,绝不是爱占别人便宜的人。他丝毫不懂别人的客套,却因此失去了生命。
    悲剧始于他假期的第一个下午,他去了一个朋友家里拜访。之后六个星期的假期都是他自己的了。他在朋友家里坐了两杯茶的工夫,然后好不容易鼓起了勇气,起身向女主人告辞道:“夫人,感谢您的款待,现在我该告辞了。”
    女主人热情地挽留说:“还早呢,琼斯先生,再聊会儿吧!”
    他看了看表:“噢,当然,我呢……可以再待一会儿……”
    他留下了,不知不觉喝了十一杯茶,天色已暗了下来,他站起来告辞:“夫人,天色不早了,我该走了。”
    “您要走吗?”女主人彬彬有礼地说,“晚饭时间到了呀,您还是留下来吃晚饭吧!”
    “是该吃晚饭了,可是——”他找不出理由来拒绝女主人的好意。
    “那请您留下吧,我丈夫会很高兴和您共进晚餐的。”
    “那……好吧。”他只好答应了。
    男主人下班回来了,他们一块儿吃晚饭。吃饭的时候,他一言不发,心里只盘算着在八点半告辞。这家人猜想他要不是蠢笨无礼,就是脾气古怪。
    吃过晚饭,女主人便找话题跟他聊天,拿了家里的相册和他一起看,相册里大约有一百多张照片。到八点半的时候,他只看了一半。他心中焦虑不已,向朋友夫妇请求说:“感谢你们的款待,现在,我该向你们道晚安了……”
    “道晚安?”朋友夫妇一起说,“还早呢,现在才刚八点半,您是有什么事吗?”
    “我……没……没什么事……”他心神不宁,嘴里磕磕巴巴地承认着,神情痛苦地坐了下来。
    男主人开始讨厌琼斯了,讽刺地说家里有客房,他最好留下来过夜。
    他满腹的不情愿,但又怕辜负了朋友夫妇的一片好心。他毫无办法,含着泪向男主人道了谢。男主人把他安顿到客房后,心中狠狠地咒骂起来。
    次日早饭以后,男主人去城里上班,心都碎了的琼斯又一次留下了,因为女主人说他可以陪孩子们一块儿玩儿。
    男主人晚上回到家,看到琼斯还没走,又是惊讶又是恼怒,便想开个玩笑赶他走,说他应该按月付食宿费了。
    苦恼的琼斯说不出话来,握住男主人的手,真的拿出了一个月的食宿费,塞给了男主人。接着,他像个孩子似的失声痛哭。
    接下来的日子,他喜怒无常,不跟人说话。他整天在客厅里坐着,只是喝茶和看照片。长时间的自我封闭使得他变得行为怪异,有时他会盯着一张照片老半天,一会儿自言自语,一会儿咒骂。由于缺乏室外活动和新鲜空气,他的身体日渐虚弱,精神愈发恍惚。
    更严重的打击接踵而至,他发起了高烧,一病不起,连人也认不出了。他不时狂躁地从床上跳起来叫嚷着“我该告辞了”“来杯茶……再拿照片……哈哈”,随后剧烈地咳嗽着倒在床上。
    他病倒了一个月后,在假期的最后一天,他奄奄一息,脸上带着微笑从床上坐起,做了最后的告别:“天使在召唤我呢,我要走了,再见……”
    文本二
    在里柯克心目中,幽默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里柯克的幽默是一种淡淡的、含蓄的幽默,他不是靠奇特、滑稽的故事情节来把读者逗得哈哈大笑,而是善于从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一些为大家司空见惯却又往往熟视无睹的可笑的和不合理的东西,加以放大后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们产生共鸣而露出会心的微笑或无奈的苦笑。在里柯克看来,真正的幽默具有抚慰心灵创伤、净化甚至提升人类精神的作用。里柯克在其众多作品里通过幽默与讽刺艺术地表现了人生的种种尴尬,揭示了人类的众多人性弱点。他坚持用笑去净化和超越人生的尴尬与悲哀。喜剧精神与悲剧意识的完美结合,使里柯克的作品既引人发笑,又发人深省。
    (节选自里柯克《幽默之我见》译文的前言,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琼斯是一个谦恭、不懂得拒绝别人、也不懂得别人客套的人,他的悲剧与性格有关。
    B. 小说开篇部分“之后六个星期的假期都是他自己的”,和最后“在假期的最后一天,他奄奄一息”形成呼应,凸显了琼斯的悲剧。
    C. 女主热情地挽留,彬彬有礼地对琼斯说话,找话题跟他聊天,拿了家里相册和他一起看……这些行为,足见女主的真诚好客。
    D. 从“喝了十一杯茶”这个细节,可以看出琼斯在朋友家无所事事,百无聊赖,很不自在。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夸张的手法放大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揭示了人性的弱点。这种写法类同契诃夫的《变色龙》。
    B. 小说突出的艺术风格是冷静客观,不动声色,与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迥然不同。
    C. 小说结尾描写了琼斯临终时的动作和语言,以“天使在召唤我”为理由告辞,这样的结尾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D. 小说叙事舒缓,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却让人们在会心的微笑中引发思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8. 在几次告辞过程中,面对主人的挽留,琼斯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
    9. 文本二中斯蒂芬·里柯克的“幽默风格”,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6. C 7. B
    8. 面对第一次挽留,表现出一定的动摇;
    面对第二次挽留,难以决定而犹豫和纠结;
    面对第三次挽留,神情痛苦,心神不宁。
    9. ①平凡的生活场景:小说描述琼斯这样一个普通人物在平凡的生活场景中的遭遇,通过琼斯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尴尬和困境,展现了幽默感。
    ②对细节的夸张:琼斯先生在告辞过程中反复被主人挽留,这种日常的社交场景被夸张成一种几乎荒谬的故事,展现出一种带有“微笑”的幽默。
    ③含蓄与讽刺,洞察人性:描写琼斯先生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以及他在社交中的尴尬,揭示了人性恐惧、虚荣、虚伪等弱点。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足见女主的真诚好客”错,女主人挽留琼斯先生,不完全是真诚好客,也有客套的成分。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与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迥然不同”错,《装在套子里的人》也比较冷静客观。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第一次挽留时,“他看了看表:‘噢,当然,我呢……可以再待一会儿……’”,他思考是否应该再待一会儿,以表达尊重和感激主人的好意,可见琼斯先生表现出一定的动摇。
    第二次挽留时,琼斯先生的心理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是该吃晚饭了,可是——’他找不出理由来拒绝女主人的好意”“‘那……好吧。’他只好答应了”,他越来越觉得离开是个艰难的决定,可看出他难以决定而犹豫和纠结。
    第三次挽留时,找不出坚决离开的理由,只能回答“‘我……没……没什么事……’他心神不宁,嘴里磕磕巴巴地承认着,神情痛苦地坐了下来”,虽然“他满腹的不情愿”,但是“他毫无办法”,突出他神情痛苦,心神不宁。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由“善于从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一些为大家司空见惯却又往往熟视无睹的可笑的和不合理的东西”,可提炼出“平凡的生活场景”,文本一描述了琼斯先生这样一个普通人物,在平凡的生活场景中的发生的悲剧,琼斯先生的悲剧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重大悲剧,而是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尴尬和困境,展现出幽默感。
    ②由“加以放大后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们产生共鸣而露出会心的微笑或无奈的苦笑”,可提炼出“对细节的夸张”,如文本一在描述琼斯先生的心理和周围环境时,就多使用夸张手法,尤其时琼斯先生在告辞过程中反复被主人挽留,这种日常的社交场景被夸张成一种几乎荒谬的戏剧性冲突,从而使读者在会心的微笑中感受到其中的幽默。
    ③由“真正的幽默具有抚慰心灵创伤、净化甚至提升人类精神的作用”“通过幽默与讽刺艺术地表现了人生的种种尴尬,揭示了人类的众多人性弱点。他坚持用笑去净化和超越人生的尴尬与悲哀”等内容,可提炼出“含蓄与讽刺,洞察人性”,文本一通过琼斯先生的经历,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如恐惧、虚荣、虚伪等,并且将这些弱点以夸张、微笑的幽默进行呈现,既揭示了问题,又避免了过于严肃的批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叛,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懈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赐良金百镒,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
    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良说项王曰:“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节)
    材料二
    汉四年,信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节)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独其A将欲B叛耳C恐士卒D不从E不从必危F不如G因其懈H击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景驹自立为楚假王,韩信要求当齐假王,这两句中的“假”都是“代理”的意思,“假王”即指暂时代理的王。
    B. “沛公善之”中的“善”是“认为……说得好,赏识”的意思,和《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意思相同。
    C. “沛公殆天授”中的“殆”是“大概”的意思,和《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中的“殆”意思不同。
    D. “为五万人具食”中的“具”是“准备”的意思,和《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具”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良本想投靠景驹,遇见沛公之后慧眼识人,认为沛公大概是上天赐予人间的,于是决定追随他。
    B. 秦将叛变之后,想要和沛公一起向西攻打咸阳,沛公认为秦的士兵并没有叛变,士兵不服从就会有危险,所以拒绝了秦将。
    C. 项羽认为刘邦已经烧毁了栈道,说明他没有反叛之心,因此不再担忧刘邦,而是起兵向北攻打齐国。
    D. 刘邦认为如今自己被楚军围困,韩信不来解救,却要求封王,因此大怒,被张良陈平二人及时提醒后封韩信为齐王。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2)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
    14. 刘邦说张良可“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材料一、二中张良的哪些行为可以体现这一评价?请简要概述。
    【答案】10. CEF
    11. B 12. B
    13. (1)秦军还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峣关的守将是屠户的儿子,商人容易以利相诱。
    (2)不如乘势立他为王,好好地对待他,让他镇守一方。不这样做的话,就会发生变乱。
    14. ①攻打峣关时,张良建议先设疑兵之计,再诱降,最后击败,一一获得了成功,最后直到咸阳。②为刘邦谋得汉中的土地。③建议刘邦烧绝栈道,解除项羽疑心。④说服刘邦封韩信为王,共击楚军。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只是他们的守将想反叛而已,恐怕士卒们不听从。士卒们不听从必定有危害,不如趁着他们懈怠时攻打他们。
    “此……耳”,判断句,单独成句,C处断开;
    “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都是完整的主谓句,“不从”与“不从”二者中间E处应断开;
    “不如”引出后面内容,前面F处断开。
    故CEF三处需要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错误。认为……说得好,赏识。/交好,友善。句意:沛公很赏识他。/一向与张良交好。
    C.正确。大概。/近于,几乎。句意:沛公大概是天授予人间的。/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
    D.正确。准备。/详细。句意:给五万人预备吃的东西。/希望您详细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拒绝了秦将”错误,原文为“因其懈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没有拒绝,而是趁机击败了秦将。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尚强”,还强大;“贾竖”,商人;“动以利”,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利动”。
    (2)“因”,乘势,趁机;“遇”,对待;“变”,变乱。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①结合“秦兵尚强,未可轻……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不如因其懈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可概括出,攻打峣关时,张良建议先设疑兵之计,再诱降,最后击败,一一获得了成功,最后直到咸阳。
    ②结合“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可概括出,为刘邦谋得汉中土地。
    ③结合“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可概括出,建议刘邦烧绝栈道,解除项羽疑心。
    ④结合“张良……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可概括出,说服刘邦封韩信为王,共击楚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秦国灭掉了韩国,张良年轻,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张良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谋刺秦王,替韩国报仇。
    十年后,陈涉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个年轻人。景驹自立为楚国代理君王,驻扎在留县。张良打算前去跟随他,半道上遇见了沛公。沛公率领几千人,攻占下邳以西的地方,张良便归附了他。沛公任命张良做厩将。张良多次根据《太公兵法》劝说沛公,沛公很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谋。张良对别人讲这些,别人都不能领悟。张良说:“沛公大概是天授予人间的。”所以张良就追随了沛公,不再去拜见景驹。
    沛公想用两万人攻打秦朝峣关的军队,张良劝告说:“秦军还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峣关的守将是屠户的儿子,商人容易以利相诱。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去,给五万人预备吃的东西,在各个山头上增挂旗帜,作为疑兵,命令郦食其带着贵重的宝物利诱秦军的将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跟沛公联合一起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听从秦将的计划。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守将想反叛而已,恐怕士卒们不听从。士卒们不听从必定有危害,不如趁着他们懈怠时攻打他们。”沛公于是率兵攻打秦军,大败敌兵。沛公一直追击败兵到了蓝田,再次交锋,秦军最终大败。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了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封为汉王,在巴、蜀地区做王。汉王赐给张良黄金一百镒,珍珠二斗,张良全部用来献给项伯。汉王也因此让张良厚赠项伯,托他向项王请求汉中这块地方。项王就答应了他,于是沛公就得到了汉中这个地方。
    汉王要到自己的封国汉中去,张良送他到褒中,汉王派张良回到韩国去。张良于是劝说汉王说:“大王为何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人表示没有返回的心思了,以使项王的内心稳固。”于是让张良返回。汉王前去汉中之后,就烧毁了栈道。张良来到韩地,劝说项王说:“汉王烧断了栈道,没有返回的心思了。”就把齐王田荣造反的事,用书信报告给项王。项王从此没有忧虑西边汉王的心思,因而发兵向北攻打齐王。
    材料二:
    汉四年,韩信派人向汉王禀报说:“齐国伪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面与楚国交界,不设立一个代理的王来镇抚百姓,势必不能安定。我希望做代理的王以便利国家。”当时,楚军正将汉王紧紧围困在荥阳,韩信的使者到达以后,汉王打开书信一看,勃然大怒,骂道:“我被围困在这里,日夜盼你来帮我,你却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暗中踩汉王的脚,接着凑近汉王的耳边低声说:“汉军正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乘势立他为王,好好地对待他,让他镇守一方。不这样做的话,就会发生变乱。”汉王也明白过来,接着又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那应当立为真王。为什么还要做个代理的王呢!”于是,汉王派张良前往立韩信为齐王,征调韩信的军队攻打楚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久不得张乔消息
    郑谷①
    天末②去程孤,沿淮复向吴。
    乱离何处甚,安稳到家无?
    树尽云垂野,樯稀月满湖。
    伤心绕村落,应少旧耕夫。
    【注】①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②天末:天的尽头,指极远的地方。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交代友人孤身一人乘舟沿准水而下,去往吴地,路途遥远。
    B. 颔联中诗人不知友人是否安稳到家,呼应了诗歌的标题。
    C. 颈联借景抒情,诗人看着眼前开阔、明丽的景色,心胸也开阔了起来。
    D. 尾联中诗人因友人离去而情绪低落,绕着村落漫步,心情十分复杂。
    16. 清代陆次云评价本诗“其念甚深,岂独怀友”。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抒发的情感。
    【答案】15. C 16. ①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牵挂之情。友人孤身一人离去,路途遥远,不知友人是否到家。②抒发了自己对兵燹战乱的忧虑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心胸也开阔了起来”错误。第三联写景,景中含情。远处,树林的尽头,云挂低垂,接近原野;近处,帆船的桅杆,稀稀疏疏,月光满湖。“垂”“满”等字状云写月,形象贴切,使景物尤为清丽。但这旷野垂云、满湖月光静静地伴着诗人,更增添了诗人思念友人的惆怅之绪,更烘托出诗人因乱离而怀友的沉重担忧之情。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
    首联写友人张乔的离去。去路遥遥,友人孤身一人,好像要到天的尽头;沿着淮水,友人乘舟东下,又转向三吴。次联写对友人的牵挂。政治混乱,给百姓带来忧患,何处最深,不知友人是否已经平安到家。所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牵挂之情。
    “乱离何处甚”写到政治混乱,给百姓带来忧患,何处最深。尾联写到诗人因故交的离去,心里极度悲伤,便绕着村落转悠,感叹农民被征兵役,田园荒芜,无人耕种。所以,抒发了自己对兵燹战乱的忧虑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只靠严刑和威慑的手段来统治百姓,老百姓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众说纷纭,有高度的赞誉,也有非议,如苏洵在《六国论国论》中这样评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扁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常常承载着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某种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终苟免而不怀仁 ②. 貌恭而不心服 ③. 至丹以荆卿为计 ④. 始速祸焉 ⑤. 驾一叶之扁舟 ⑥. 举匏樽以相属/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苟”“恭”“卿”“匏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忽抬头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至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说着,看着宝玉,唬的宝玉忙垂了头。众客忙用话开释。又说道:“此处的匾该题四个字。”贾政笑问:“那四字?”一个道是“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是“睢园雅迹”。贾政道:“也俗。”贾珍笑道:“还是宝兄弟拟一个来。”贾政忙道:“休如此纵了他。”因说道:“今日任你狂为乱道,先设议论来,然后方许你作。方才众人说的,可有使得的?”宝玉见问,答道:“都似不妥。”贾政冷笑道:“怎么不妥?”宝玉道:“这是第一处行幸之所,必须颂圣方可。若用四字的匾,又有古人现成的,何必再作?”贾政道:“难道‘淇水’‘睢园’不是古人的?”宝玉道:“这太板腐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众人都哄然叫妙。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因命:“再题一联来。”宝玉便念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贾政摇头道:“也未见长。”
    一面说,一面走,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18. 下列各项与加点词语词义相近的一项是( )
    A. 洞若观火B. 管中窥豹C. 见微知著D. 目无全牛
    19. 贾宝玉给这处满是竹子的后来叫“潇湘馆”的地方题的一副对联是( )
    A. 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B. 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也香
    C.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D.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对李纨后来所居之处“稻香村”的环境描写,请结合材料简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 B 19. C
    20. ①稻香村呈现一派田园风光,与荣国府内的富贵繁华形成对比。色彩分明,浓淡相宜。青篱、辘轳、分畦、菜花等景象超然物外,好似另一处“桃花源”;“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色彩绚烂。
    ②环境描写为塑造人物做铺垫,暗示人物性格的两面性。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管窥蠡测:比喻对事物观察了解狭窄片面。文中用作贾政对贾宝玉的批判之词,批评贾宝玉见识狭隘。与之相近的是B项“管中窥豹”。管中窥豹: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A.洞若观火:清楚得就像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清楚透彻。
    C.见微知著:指见到细微的苗头,就能预知事物发展的方向。
    D.目无全牛: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
    A.这副对联的大意是:木兰桨拨着小船归来,划破了芙蓉花在水中的倒影;菱角和荷花的浓郁香味,从竹桥下随着流水一起涌泻出来。对联是贾母来赏桂时所见。
    B.是贾宝玉为大观园中的蘅芜苑即后来薛宝钗的居处题写的一副对联。蘅芜苑里面是巨石数块,藤蔓处处,香草天然。豆蔻、荼靡都是带有香味的灌木,所以这一对联与蘅芜苑中的景象相合。“蘅”“芷”都是香草名,“清芬”,谓清香芬芳。
    C.此联说烹茶鼎炉绿烟袅袅,窗下着棋指头生凉。而“闲茶”“棋罢”之后尚觉烟绿指凉,正是因为窗外有“千百竿翠竹遮映”。意在写竹子茂密幽深。
    D.柳树映衬着河堤,柳树倒映着河水的清波,三者互相映衬使得翠绿色更加浓厚。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①稻香村在青山怀抱之中,“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画面整体呈现一派田园风光,与荣国府内的富贵繁华形成对比。稻香村内青篱、辘轳、分畦、菜花等景象疏朗淡雅,如世外桃源般恬静宁谧;而“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红杏盛开的绚烂之景。色彩浓淡结合,画面鲜明。
    ②这样的环境描写更能有利地衬托人物形象,暗示李纨与世无争的表面下,也有贪嗔痴爱恨的一面。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一张照片,一段声音,逝去的人就可以音容并茂,“开口”说话。人们感慨AI“复活”技术的愈发“先进”、智能,也对“复活”逝去的人表示担忧。
    事实上,____①____。支持“复活”的人,认为形式新颖、成本不高,隔空互动可以寄托对逝者的情感慰藉;反对“复活”的人,则认为这项技术是在“揭活人伤疤”,甚至侵犯了逝者的肖像、名誉和隐私。不难看出,涉及逝者这一特殊群体,Al“复活”服务就不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____②____。
    AI技术并无原罪,____③____。回看此前和近期陆续曝出的多起AI“复活”服务案例,之所以屡屡引发不小争议,主要问题出在了权益相关者是否知情同意,以及如何规避风险上。一些被曝“复活”的人,其亲人、家属往往对此并不知情,更谈不上经过他人明确的授权同意。而诸如明星等公众人物,由于光环特殊,即使已经逝去,也存在隐私泄露、侵权、诈骗等法律风险,极易带来“次生灾害”。
    AI新场景不断落地,技术商业化持续加速的今天,AI“复活”逝者引发的争议,给人们提供了及时必要的冷思考——技术本无罪,实践须规范。技术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技术演变越是先进,越要有所敬畏,守住伦理底线和法治边界,技术才能更好造福人类。
    21.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破折号,其用法和下列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
    A. 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睡着了。
    B. 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C. 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D. 非常荣幸在这里接受今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这一生物医学领域最负盛名的奖项,衷心感谢评委会对我在发现青蒿素及其治疗疟疾的功效等方面贡献的肯定。
    22. 请在文中画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 D 22. ①AI“复活”服务一直充满争议 ②还涉及到伦理、法律等问题 ③关键还在于怎样面对和使用它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并分析其用法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破折号,为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
    A.突出语意的转折。
    B.表示总结上文。
    C.突出语意的转换、跳跃。
    D.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结合后文“支持‘复活’的人,认为……”“反对‘复活’的人,则认为……”可知,AI“复活”服务存在争议,故此处可填“AI‘复活’服务一直充满争议”。
    第②处,结合前文“不仅是……”可知,此处应填“(而且)还……”;再结合前文“这项技术是在‘揭活人伤疤’,甚至侵犯了逝者的肖像、名誉和隐私”可知,这项技术还涉及到伦理、法律等问题,故此处可填“还涉及到伦理、法律等问题”。
    第③处,结合后文“主要问题出在了权益相关者是否知情同意,以及如何规避风险上”“技术本无罪,实践须规范”可知,此处可填“关键还在于怎样面对和使用它”。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纷繁的生活中,人们往往习惯于走相同的路线,看相同的景物,到同样的目的地。习惯让人有种莫名的安全感,但也可能让你错失良多。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两句。第一句交代存在一种社会现象:“走相同的路线,看相同的景物,到同样的目的地”,这是“习惯”使然。这种体验它来源于眼下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第二句,由这种现象引发思考。转折关系的表达,更强调后半句“有可能错失良多”,强调“习惯”有利有弊。材料的关键词是“习惯”,其内涵是:常规思维所呈现的行为模式。材料中的“习惯”具有两面性的特点,它既能给人带来安全感,又因为重复、熟习、稳定而可能会使人产生惰性,从而使人前进动力不足,缺乏改变和创新的勇气,因此,在需要开拓和创新的时候,人们需要突破这种思维及行为模式。
    写作时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关键词的理解与界定:材料指向明确,写作方向是针对“习惯”行为。材料中的关键词“习惯”,是一种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的“固定性反应”,是长期形成的类似于条件反射的某种规律性活动。它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生理上的习惯左右着我们的行为方式,心理上的习惯左右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二是深刻的思考:不是泛泛空谈,而是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现实社会人生,去深度挖掘这一“习惯”行为的性质和意义。比如:如何对待习惯背后强大的惯性力量,模式化的习惯会让我们错失什么,比如生活体验、科技创新、艺术创作、社会发展……
    写作时简要描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先肯定“习惯”有有利的一面,然后转到这些习惯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潜在阻碍,提出论点:我们需要改变因循的旧习,拥抱创新的精彩。主体部分采用层进式结构。先列举并阐述因循旧习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如思维僵化、效率低下、错失发展机遇等。然后强调打破“习惯”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如激发新思维、推动技术进步、创造就业机会等。最后提出如何激发和培养个人和团队的突破“习惯”的思维和意识,如鼓励思考、提供创新平台、学习新知识和技能、实践尝试与持续改进等。结尾总结全文。写作过程中,注意保持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同时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和实例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立意:
    1.冲破固习的束缚,拥抱发现的自由。
    2.正视惯性的力量,用好习惯之力。
    3.行成于良习,毁于恶习。
    相关试卷

    2024芜湖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芜湖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含解析,共28页。

    2024吕梁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吕梁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时使用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曲靖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曲靖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4徐州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含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