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雨霖铃(寒蝉凄切)优秀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文章导读
(一)题解
“雨霖铃”原是唐教坊曲名。相传唐太宗因安史之乱入蜀,在路上发生了兵变,杨贵妃死了。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得铃声无比凄切,遂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二)创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
(三)主要内容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上阕写临别的情景,是实写。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至兰舟催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描述离别的场景和惜别的情态,场面生动形象,逼真传神。下阕设想分别后的情景,是虚写。“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表明冷落的深秋时节,离情更加难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融情入景,创造出一个惝恍迷离、凄清冷落的怀人意境。“此去”以下放笔直写,回环往复而又一气贯注,抒写出“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原文再现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字音
凄(qī)切 骤(zhòu)雨 凝(níng)
噎(yē) 暮霭(ǎi) 堪(kān)
(二)词语释义
〔雨霖铃〕词牌名。
〔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凄切〕凄凉急促。
〔骤雨〕急猛的阵雨。
〔都门帐饮〕在都城汴京的城外,设帐置酒送别。
〔无绪〕没有情绪,心情不好。
〔兰舟〕兰木做的船,一般用作船的美称。
〔凝噎〕因悲伤而哽咽。
〔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暮霭〕傍晚的云雾。
〔沉沉〕深厚的样子。
〔楚天〕楚地的天空,这里泛指南方的天空。
〔清秋节〕深秋时节。
〔今宵〕今夜。
〔经年〕年复一年。
〔千种风情〕形容说不尽的相爱、相思之情。
(三)白话译文
秋蝉的叫声凄凉而急促,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骤雨刚停。在京都郊外设帐饯行,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对方的手含着泪对视,哽咽的说不出话来。想到这一去路途遥远,千里烟波渺茫,傍晚的云雾笼罩着蓝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伤感,更何况是在这冷清、凄凉的秋天!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二、文学常识
知识要点
(一)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二)词牌名简介
1.词牌名
词牌名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的名称,亦即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
词牌数目,大约有八百七十多个(包括少数金、元词调),词的内容多数已与词牌的意义无关。从北宋开始,词人在词牌之外,往往另加题名或序言以说明词意。至于各词牌的出处,只有少数是可以考证的,绝大部分已无法弄清其来历了。
2.词牌名的产生
一般而言,词牌的产生大约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原来的乐府诗题(如“乌夜啼”,“长相思”等)
⑵唐代教坊乐曲的名称(如“浪淘沙,”“西江月”等)
⑶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如“临江仙”----原写水仙,“双双燕”----原咏燕子等)
⑷取别人诗句中几字(如“醉春风”----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丝管醉春风”,“看花回”----刘禹锡《玄都观桃花》“无人不道看花回”等)
⑸取某些历史故事(如“解连环”----出《庄子》“连环可解也”,“塞翁吟”----出《淮南子》塞翁失马等)
⑹取本词几字(如“忆秦娥”,“占春芳”等)
⑺词人自制(如柳永、姜夔等本身就是作曲家,他们作的曲自己填上词,再根据词意自定等)
⑻用原有词牌,增字数后改称(如“甘州令”,“浪淘沙慢”等)
⑼根据词的字数定(如“三字令”,“十六字令”等)⑽有综合两个词牌定的(如“江城梅花引”等)
⑾用人名(如“西施”,“虞美人”等)
⑿用地名(如“南浦”,“伊川令”等)
⒀用乐调(如“角招”,“四犯令”等)
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情景相生。
2.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上阕重点在记别,下阕重点在述怀,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
3.白描的艺术手法:词作在表现离人分别时,通过离别场面的描写、铺叙,让读者深切感悟离情。
同步精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雨霖铃》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A.起首三句交代离别的时间、地点,用“寒蝉”“长亭晚”等景物渲染凄楚氛围。
B.下阕先点明“伤离别”自古皆然,再用“更那堪”强化清秋离别的凄凉氛围。
C.“酒醒何处”对应“帐饮无绪”,“与何人说”暗合“无语凝咽”,照应自然巧妙。
D.上阕写景由虚到实,下阕抒情由实到虚,写景、抒情虚实结合,情景相生。
2.下列对《雨霖铃》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晩,骤雨初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恋人离别的时节、地点与环境氛围。
B.从“晚”“暮”到“今宵”“晓”,直至“此去经年”,从眼前写到将来,承接自然。
C.柳词善于运用“点染”,“念去去”三句先点明离别之情,再用景色渲染烘托。
D.实写“执手相看”“无语凝噎”和“千种风情”,将“伤离别”描摹得缠绵动人。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3.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几句是写分别后,词人在旅路途中所见的景象。
B.“都门帐饮”是指在都城外设帐置酒送别。“无绪”是指没有心思,心情不好。
C.全词围绕“伤离别”构思,从离别之前写到别后的想象,情景交融。
D.这首词主要内容是以冷落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别绪。
4.下面的诗(词)句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杏花春雨江南。
B.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雨霖铃①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②无绪,留恋处,兰舟③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②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③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为眼前之景,是实写;“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之景,为虚写。
B.“都门帐饮无绪”,明写送别的地点,同时暗示了送别时的情感。“无绪”即没有心思,将词人的情感世界置于送别的大环境之中。
C.“此去经年……更与何人说?”——这一走,年复一年,恋人啊,纵然有良辰美景,也形同虚设;纵然有深情蜜意,我还能向谁诉说?
D.“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几句叙述全篇文意,是词的主旨句。
6.简析这首词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①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②,留恋处,兰舟③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④。念去去⑤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⑥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⑦,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①[长亭]古时路旁亭舍,供人休息,亦是送别的地方。②[都门帐饮无绪]都门,京城,这里指汴京。帐饮,在郊外设帐幕宴饮饯别。无绪,没有好的情绪。③[兰舟]船的美称。④[凝噎]说不出话。⑤[去去]分手后越来越远。⑥[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中下游一带属楚国,故称。⑦[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
7.下面对本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一对恋人分别之时心心相印,只需以眼神示意,已不必用言语道别。
B.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舍难分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C.“念去去”句中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后面的“去去”二字叠用,读时需一字一顿,方能使读者体会出道路遥远,前途茫茫。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此去”二字,呼应上阕“念去去”,“经年”二字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密有致。
8.试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词。
阅读《雨霖铃》这首词,完成题目。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9.下列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渲染出一种萧瑟凄凉的送别气氛。
B.“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想到离别后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用想象虚写出离愁之深、之浓。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用议论表明了作者在此情此景当中所产生的离情别绪和古人一样深。
D.“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此处已经由景语变为情语,是直抒胸臆之笔,更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10.下列有关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在饿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单纯客观地直抒别情,而是通过对景物进行描写,对氛围进行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B.“无绪”“留恋”“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些词句语言平直通俗,但感情真挚,出之自然,所绘形象生动形象。
C.“念去去”中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去”字的叠用,更显示出了离别的深情,读时一字一顿,让人觉得路途茫茫,道路遥远。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了另一种意境。“此去”二字.呼应上阕“念去去”,“经年”二字呼应“今宵”,在空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
1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所称道,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12.下列对柳永《雨霖铃》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A.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
B.“都门”三句,离别时的场景描写,惜别之情真实可感。
C.“念去去”三句,则承上启下,千里烟波,楚天空阔,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而漫长。
D.“今宵”三句实写别后的凄清画面,以景写情。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调见《乐章集》。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三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B.“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该句在诗中为“过片”,承上启下,并表明诗歌主旨情感,为全词“诗眼”。表达细腻,情感凄苦,感人至深。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运用工笔细描写法,把浓烈的感情毫无痕迹地揉进这个场景内的三个意象中,借用最能触动离人情丝的三个极富暗示性和夸张性的典型物象——杨柳、晓风、残月,表达离人的离愁别绪。
E.“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离别时的人物表情动作的描写。“执手”之精妙:紧紧地抓住不愿松开。表达了恋人之间的柔情蜜意和此刻的难舍难分。
14.赏析“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5.下面对《雨霖铃》一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舍难分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一对恋人分别之时心心相印,只需以眼神示意,已不必用言语道别。
C.“念去去”句中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后面的“去去”二字叠用,读时需一字一顿,方能使读者体会出道路遥远,前途茫茫。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此去”二字,呼应上阕“念去去”,“经年”二字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密有致。
16.《雨霖铃》是怎样有层次地写离情别绪的?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17.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分别概括词的上阕和下阕的的主要内容。
(2)概括“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的作用。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技巧的能力。
D项,“上阕写景由虚到实”错误,上阕 写景由实到虚,“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竟无语凝噎”主要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情景,是实写,“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是虚写。
故选D。
2.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实写……‘千种风情’”错误,“千种风情”是想象离别之后情景,是虚写。
故选D。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3.A 4.C
【解析】3.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生解答这类题型,通常情况下,要读懂全诗,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然后对其手法进行分析。
A项,“词人在旅途中所见的景象”分析错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应是作者想象之景,为虚写,并不是词人在旅路途中所见的景象。
故选A。
4.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诗歌表现手法的种类:借景抒情、托物寓意、白描、渲染等。本题比较典型,题干中“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名词组合在一起,表达一种意境,属于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C项,采用议论的表现手法来直接抒发感情,属于直抒胸臆。题干及A项、B项、D项都是运用了名词并列成句的列锦手法(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意境),选取几处典型的景物勾勒出鲜明的意境,属于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故选C。
5.A 6.①“实”主要表现在上片开头的环境描写和中间的细节描写,词作主要通过这些描写了离别的环境,渲染了气氛,表现男女恋人的依依不舍。
②“虚”写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象前路的空旷迷茫,表现作者的孤独和迷惘;第二个层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情造景,设想酒醒之后的情景,表现作者离开恋人之后的痛苦;第三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设想在离开恋人后的漫长时间中,碰到“良辰美景”之时的感受,表现作者,又拓展了情感的表现空间,使感情进一步深化,增强了感染力。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为眼前之景,是实写”错误。“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意思是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一个“念”字领起,说明下面所写的景象只是一种想象,而不是眼前的实景,属于虚写。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实”主要表现在上片开头的环境描写和中间的细节描写,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后两句中“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不得不别的情景。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词作主要通过这些描写了离别的环境,渲染了气氛,表现男女恋人的依依不舍。
“虚”写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想象前路的空旷迷茫,表现作者的孤独和迷惘;第二个层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漂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此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因情造景,设想酒醒之后的情景,表现作者离开恋人之后的痛苦;第三层,再从此后长远设想:“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此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设想在离开恋人后的漫长时间中,碰到“良辰美景”之时的感受,表现作者,又拓展了情感的表现空间,使感情进一步深化,增强了感染力。
7.A 8.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1)“实”写主要表现在上片开头的环境描写和中间的细节描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写的是现实之景。(2)“虚”写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象前路的空旷迷茫,表现作者的孤独和迷惘;第二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情造景,设想酒醒之后的情景,表现作者离开恋人之后的痛苦;第三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设想在离开恋人后的漫长时间中,碰到“良辰美景”之时的感受,表现作者,又拓展了情感的表现空间,使感情进一步深化,增强了感染力。(3)本词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离别的内容,拓展了诗歌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强化了诗歌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A.“写一对恋人分别之时心心相印,只需以眼神示意,已不必用言语道别”错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译为: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写出了一对恋人分别时难过的无法用语言表达,是一种欲诉无言,欲语泪先流的情状。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词上片开头的环境描写和中间的细节描写为实景,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通过这些现实景物描写了离别的环境,渲染了气氛,表现男女恋人的依依不舍。
本词上片最后和下片转入虚景德描写,“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推想别后所历之境,转入虚写。浩瀚长江,一泻千里。千里烟波,楚天空阔,设想到别后的道路遥远而漫长。就此一别,人各东西,对情人的思念有如楚地沉沉烟波,伴随情人左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是虚写。词人设想旅途中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的杨柳,耳畔的清风,天边的残月!词人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烘托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同样是虚写。词人由今夕推及经年,想象别后相思的苦况,更深一层。
故本词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恋人分别时的难舍难分,并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形象的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9.C 10.D 1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词人漂泊江湖的感受。这几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了“景语即情语”。“柳”是“留”的谐音,表达不舍之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有今后难再重逢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了一种特有的意境。
【解析】9.本题考查对词句的理解能力。解答这类题需要学生认真审读选项,到文本中找到相关词句,认真比对分析,根据词句本身和语境,综合把握词句的含义,判断正误。
C项,“表明了作者在此情此景当中所产生的离情别绪和古人一样深”理解错误。词句中说“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同样伤离别,但是词人因为是在清秋节离别,比古人更加伤感,而非一样深。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有关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D项,“在空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分析错误。“经年”“今宵”是“时间”,而非“空间”。
故选D。
11.本题考查对诗歌精彩语句的赏析能力。赏析精彩诗句,一般有两个角度,首先要考虑其运用的手法,其次要注意诗句中的重要字词。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还要和诗歌的中心情感联系起来作答。
本题,首先理解这三句话的句意: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可以从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三句是在写景,从抒情的角度来说是借景抒情。“柳”“留”的谐音,暗含不舍,“晓风残月”都是凄凉之景,词人借景抒情,写出了离人的凄楚惆怅、孤独忧伤。也可以从设问、虚写或者炼字的角度分析。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2.D
【详解】试题分析:D项“今宵”三句是想象的画面,是虚写。词人不写情而写景,寓情于景中。他不直接说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只是借三种物象想象: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空中的残月,充分地表现凄哀悲苦之情。
13.BD 14.(1)直抒胸臆: “无绪”双方的留恋不舍尽现(2)细节描写 :“兰舟催发”船家的不耐烦,写出了离别双发的无奈;(3)映衬:“留恋处”离别双方怨时间过得太快,“催发”船家怨耽搁时间长,一急一缓,生动地刻画了分别时不同人物的心态。
【解析】13.试题分析:此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都有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这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理解错误,“念”可理解为“想”,因此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D项,“运用工笔细描写法”理解错误,这两句运用的是白描的写法。故选BD。
1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古诗词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时,(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4)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形成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本题中,“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是写离别的情形。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可谓“直抒胸臆”。“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这一细节描写既透露了船家嫌耽搁时间太长而不耐烦的心情,又映衬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点睛】赏析语句题是以句子为赏析对象的一种题型。“句子”可以是某联或某阕这些局部语言。题干用语一般为“请赏析……句”“请赏析……联的妙处”“请从角度赏析……两句”。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 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赏析语句分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该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答题步骤: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15.B 16.第一问:《雨霖铃》先写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分手时难舍难分的痛苦和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虚设”的极度孤独、无聊。第二问:上片主要写离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的设想。
【解析】15.本题考查对诗词分析综合的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已不必用言语道别”错,“竟无语凝噎”是因为过于伤心,说不出话,并非不必用言语道别。
故选B。
1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这里主要考查结构和描写技巧。解答此类题目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结构、构思和描写手法等方面入手,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再解释诗句,将表达技巧与思想感情结合起来。
第一问:本词的抒情以时间为顺序,感情逐层深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饯别时,以凄清的环境渲染暗淡低落的“无绪”的心情。第二阶段,分手时,以动作细节描写“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来表达难舍难分的痛苦。第三阶段,离别后,设想 “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虚设”,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极度的孤独、无聊。
第二问:上片是实写,主要写离别时的情景,下片是虚写,主要设想离别后的心情。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的少,含蓄隐晦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第一,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第二,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直接抒情的句子最容易看出主题。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更为准确深入。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做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
17.⑴ 上阕主要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下阕主要想象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
⑵ ①交代了离别时的时令、时间、地点、天气。②渲染了一种悲苦凄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③写出了饯别之时黯然痛苦的心情。
【详解】(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概括诗歌内容的题目,要求概括词的上阕和下阕的的主要内容,词的上片先写景物,然后写分手似的情景,由此可概括为“离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下片“今宵酒醒何处”可知写别后的情景,结合“杨柳岸、晓风残月”“更与何人说”可知是想象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句的作用的题目,要求概括“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的作用,注意从内容、手法和结构的角度作答,这三句诗从内容上看,交代了离别时的时令、时间、地点、天气;从手法上看,渲染了一种悲苦凄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写出了饯别之时黯然痛苦的心情。
点睛: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开头,注意从开头的作用分析。
中职部编高教版(2023)桂枝香·金陵怀古精品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中职部编高教版(2023)<a href="/yw/tb_c4040142_t7/?tag_id=28" target="_blank">桂枝香·金陵怀古精品课后练习题</a>,文件包含古诗词诵读2《桂枝香•金陵怀古》同步练习-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原卷版docx、古诗词诵读2《桂枝香•金陵怀古》同步练习-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古诗词诵读精品测试题: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a href="/yw/tb_c4040140_t7/?tag_id=28" target="_blank">古诗词诵读精品测试题</a>,文件包含古诗词诵读5《扬州慢》同步练习-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原卷版docx、古诗词诵读5《扬州慢》同步练习-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古诗词诵读优秀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a href="/yw/tb_c4040140_t7/?tag_id=28" target="_blank">古诗词诵读优秀综合训练题</a>,文件包含古诗词诵读3《苏幕遮•燎沉香》同步练习-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原卷版docx、古诗词诵读3《苏幕遮•燎沉香》同步练习-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