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16 现代文综合练习(二)-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统编版)(教师版+学生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教师
      16 现代文综合练习(二)-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统编版)(教师版).docx
    • 学生
      16 现代文综合练习(二)-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统编版)(学生版) .docx
    16  现代文综合练习(二)-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统编版)(教师版+学生版)01
    16  现代文综合练习(二)-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统编版)(教师版+学生版)02
    16  现代文综合练习(二)-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统编版)(教师版+学生版)03
    16  现代文综合练习(二)-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统编版)(教师版+学生版)01
    16  现代文综合练习(二)-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统编版)(教师版+学生版)02
    16  现代文综合练习(二)-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统编版)(教师版+学生版)03
    还剩4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16 现代文综合练习(二)-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统编版)(教师版+学生版)

    展开
    这是一份16 现代文综合练习(二)-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统编版)(教师版+学生版),文件包含16现代文综合练习二-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统编版教师版docx、16现代文综合练习二-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统编版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1页, 欢迎下载使用。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2022·湖北·宜城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每种戏剧形式都有自己的经典:话剧有《茶馆》《雷雨》,京剧有《锁麟囊》,越剧有《梁祝》,豫剧有《朝阳沟》,河北梆子有《宝莲灯》……它们创作时间有早有晚,流传时间有长有短,但都已成为舞台上的“常客”。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某种艺术的本质规定性,犹如一块界碑,标识着这种艺术曾经达到的高度。
    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每次演出都会成为“灯迷”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
    同时,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作出微调。从某种意义上说,舞台艺术在打磨作品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戏剧是现场的、一次性的艺术,同时又是可以而且应该反复打磨的艺术。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并斟酌采纳提供了有利条件。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
    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其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比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报效祖国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更加丰富。但我们今天再看《朝阳沟》,依然会为作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
    如果我们把艺术视为情感的外化,那么这种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是深植于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之中的,在人的情感世界中具有统摄意义,最能引起心灵深处的共鸣。经典作品在描写具体的人与事的过程中,捕捉并呈现隽永的思想与情感,并将其与一定艺术技巧相结合。技与道的统一赋予了作品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艺术形式因历史感、人文感的加持而拓宽了审美空间,时代精神也因此获得了审美表达。相反,如果创作者眼中只有浮表化的情感,热衷于表现一时的情绪,追求短暂的热闹,其作品极有可能不是乏味单调就是浅薄庸俗,即便有些亮点,也似烟花转瞬即逝。
    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证。舞台艺术的现场性和冲击感,使作品的温度更具暖人的力量。当人们在舞台上看到自己与身边人的影子,内心的欢喜与忧愁就找到了出口。比如,河北梆子《宝莲灯》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已演了1400多场,是著名的保留剧目。当人们为舞台上的“沉香”热烈鼓掌时,掌声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包含着对孝心孝行以及惩恶扬善的赞许。贴近百姓口味自然就有口碑,而真正的经典作品恰是靠百姓口碑流传而具有现实温度的。
    总之,艺术的高度、文化的深度、生活的温度,是经典作品与观众之间的重要桥梁,也是作品常留舞台的诀窍所在。面对新时代条件下人民大众日益旺盛的美好生活需求,舞台艺术创作理应坚定文化自觉,推出更多贴近百姓口味、充满生活温度的精品力作,以高质量的艺术创作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丰盈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人们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胡一峰《为什么压箱底儿的经典老戏永不过时》)
    材料二:
    2018年两会上,出生于淮剧世家的陈澄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带去了《进一步强化戏曲进校园》的建议。“让戏曲进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让更多的人走进它,了解它,传承它,这是我的责任。”她深知戏曲的魅力,将一些经典剧目的光碟以及她和父亲陈德林先生的戏曲专辑随身携带,并送给参加采访活动时见到的孩子。她觉得,很多戏曲故事都融入了忠孝节义、催人奋进等思想元素,孩子们接触了就能感受到其中的道理,就很可能喜欢上戏曲。
    自2018年起,淮剧艺术开始走进校园。陈澄介绍,大型现代淮剧《小镇》进高校9场、“高雅艺术进校园传统折子戏专场”13场,还在多个高校进行了返场。“返场,说明戏曲是能够被当代青年人认可和喜欢的。”让陈澄高兴的是,进校园的效果远超她的想象。不仅是江苏省本地高校重视,很多外地高校也邀请她去为学生讲座、表演。
    “一开始进校园演出,发宣传页的时候没多少人去领,但学生们看过以后就去抢着要,排着长队伍要我们签名。有的剧社、对戏曲感兴趣的大学生们都留下来跟我们提问。”陈澄兴奋地说,我们的文化被新一代接受了,这条路我们是走对了。
    陈澄告诉记者,盐城一家幼儿园成立了淮剧班,专业演员将对娃娃们进行戏曲技术性的辅导。“这里面的孩子说不定未来就会走上戏曲道路,这就是我们的后备力量。”陈澄对戏曲的未来传承充满干劲和信心。
    (摘编自王启慧《大学生“追戏”戏曲被年轻人接受还有多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茶馆》《雷雨》《锁麟囊》虽然创作和流传时间不同,但都已经成为戏剧的经典之作,标识着京剧曾经达到的高度。
    B.张火丁的《锁麟囊》每演必火,既源于她技艺的炉火纯青,又因为她唱的是程派,程派最能保持“味儿”的纯正延续。
    C.尽管《朝阳沟》所讲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但该剧并未因时过境迁而被湮没,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有着深沉的家国情怀。
    D.陈澄为了挽救濒于危亡的淮剧,提出了戏曲进校园的建议,这一建议的实施对扩大淮剧影响并使之得到传承意义重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身段往往比较柔软”是说戏剧不僵化,能够根据演出需要作出微调,这一就近取譬,生动形象且易于读者理解。
    B.戏剧能把人们对祖国、乡土的热爱深植于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之中,统摄着人的情感世界,故而极易引起心灵的共鸣。
    C.如果创作者热衷于表现浮表化的情感,追求短暂的热闹,而不加持历史感、人文感,其戏剧艺术的审美空间必定狭窄。
    D.《小镇》等淮剧艺术多次走进校园,甚至还出现返场,说明演出效果良好,这让陈澄对淮剧艺术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一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
    A.话剧《天下第一楼》首演于上世纪80年代末,如今已被打磨成了百姓最爱看的戏剧之一。
    B.戏剧《白毛女》拍成电影后风靡全国,田华演的白毛女、陈强演的黄世仁,形象极为生动。
    C.现代评剧《过大年》讲述了辽北农村脱贫致富的故事,在2020年沈阳艺术节上备受好评。
    D.著名作家田汉赞颂革命者爱国情怀的剧作《黄花岗》,本计划写五幕,结果只写了两幕。
    4.材料一中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例证法,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例证法的妙处。
    5.依据上述材料,想要使戏剧被新一代人接受,戏剧人具体应该怎样做?请简要回答。
    【答案】1.C
    2.B
    3.A
    4.①材料一探讨的是经典老戏永不过时的原因,运用例证法对具体剧作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对原因作出归纳,将作者的观点阐述得具体生动,且易于读者理解。
    ②运用例证法,借助确凿、典型的实例来证明观点,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5.①要有精湛的技艺,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
    ②要对戏剧进行打磨,作出微调,使之适应时代审美语境。
    ③要扎根文化沃土,让剧作反映出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体现时代精神。
    ④要让剧作贴近新一代人的生活,使戏剧具有生活的温度,能引发人们共鸣。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茶馆》《雷雨》《锁麟囊》……标识着京剧曾经达到的高度”有误,依据原文“话剧有《茶馆》《雷雨》,京剧有《锁麟囊》……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某种艺术的本质规定性,犹如一块界碑,标识着这种艺术曾经达到的高度”可知,《茶馆》《雷雨》是话剧,不是京剧。
    B.“因为她唱的是程派,程派最能保持‘味儿’的纯正延续”理解有误,原文是“我唱的永远是程派”“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文中只是提到张火丁唱的是程派,这并不是原因,且未提及到“程派最能保持‘味儿’的纯正延续”。
    D.“陈澄为了挽救濒于危亡的淮剧”有误,初衷不对,依据原文“让戏曲进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让更多的人走进它,了解它,传承它,这是我的责任”,陈澄的向人大提出的建议,是为了让青少年了解它,传承它,而非“挽救危亡的淮剧”。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戏剧能把人们对祖国、乡土的热爱深植于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之中”有误,依据原文“如果我们把艺术视为情感的外化,那么这种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是深植于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之中的”,概念范围缩小,文本说的是“艺术”,却表述成“戏剧”。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观点是经典老戏魅力永存不过时。
    B.“《白毛女》拍成电影后”不适合,不是戏剧,且侧重演员的生动表演。
    C.“现代评剧”不适合,文本更多表现经典老戏。
    D.“本计划写五幕,结果只写了两幕”属于未成品,不足以作为论据。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先找出材料一使用了哪些例子,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运用这些例子有什么作用,即可得出答案。
    据材料一种“每种戏剧形式都有自己的经典:话剧有《茶馆》《雷雨》,京剧有《锁麟囊》,越剧有《梁祝》,豫剧有《朝阳沟》,河北梆子有《宝莲灯》……它们创作时间有早有晚,流传时间有长有短,但都已成为舞台上的‘常客’。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某种艺术的本质规定性,犹如一块界碑,标识着这种艺术曾经达到的高度”分析可知,这些剧目都是经典老戏,分析原因,不难发现这些例子充分说明经典剧目不过时的真正原因,即: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等。也就是材料一再探讨的是经典老戏永不过时的原因,只有通过对具体剧作进行分析,才能对原因作出归纳。
    根据材料一中“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每次演出都会成为……”“比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如今……”分析可以得出材料一借助具体剧作(举例子),将作者的观点阐述得具体生动,这样易于读者理解。
    根据材料一中“比如,河北梆子《宝莲灯》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已演了1400多场,是著名的保留剧目”等内容分析,材料一用确凿、典型的实例来证明观点“贴近百姓口味自然就有口碑,而真正的经典作品恰是靠百姓口碑流传而具有现实温度的”,这样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一“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可见,想要使戏剧被新一代人接受,戏剧人要有精湛的技艺,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
    从材料一“……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作出微调。从某种意义上说,舞台艺术在打磨作品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可见,想要使戏剧被新一代人接受,戏剧人要对戏剧进行打磨,作出微调使之适应时代审美语境。
    从材料一“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其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依然会为作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可见,想要使戏剧被新一代人接受,戏剧人要扎根文化沃土,让剧作反映出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体现时代精神。
    从材料一“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证”可见,想要使戏剧被新一代人接受,戏剧人要让剧作贴近新一代人的生活,使戏剧具有生活的温度,能引发人们共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2022·湖北·襄阳市襄州区第一高级中学高一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份久远的歉疚
    阎连科
    宛若我不知道我的出生年月一样,也说不清我是何年何月开始读书。家在中原的一个偏穷村落,父母计时,一般都依着农历序法,偶然说到公元年月,村人们都要愣怔半晌。在中国乡村,时间如同从日历上撕下的废纸。之所以有着时间,是因着某些事件。事件是年代的标记,如同老人脸上的皱纹标志着的岁月。
    20世纪70年代,我由初中晋升高中时,对阅读小说过分迷恋,而对人生,也因此变得有些迷惘。想横竖反正,我的命运就是同父母一样种地,不得不作于日出,息于日落;因此,并不相信你考取高中就可以不再耕田种地,可以让你变为不是农民的城里人了。也就无为而治,随遇而安,陪着同学们如同打哄看戏一样,参加了那年的升学考试。其时,录取的政策是凡有城镇户口的同学,必须百分之百地予以录取;而对农村户口的学生,既要看考试分数,还要看大队和学校的共同推荐。就分数而言,二姐的分数远高于我;就推荐而言,我姐弟二人,就只能有一人可读高中。
    话是午饭时候父亲从门外带进家的。那是夏天,知了的叫声,在果实累累的树枝上,叫得烦躁不安。父亲坐在我家的院里,说了我和二姐只有一人可以读书上学的景况之后,他看着我和二姐,有些为难、又有些犹豫地说道,家里的境况,你们也都明白,人多嘴多,谁都必须吃饭,又要给你们大姐看病(我大姐那时常年有病),这样,也是确实需要你们有一个留在家里种地,挣些工分。父亲说完,我和二姐在那个时候都端着饭碗,僵在父亲面前,谁都没有说话。有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地流动。就像时间成了石块,无形地砌在了我与二姐和父亲之间。
    就这样过了许久许久,母亲从灶房端着饭碗出来,说都吃饭吧,吃完了饭,再说这事。就都各自吃饭去了。
    忘记了二姐是端碗进了屋里,还是端碗去了别处,而我,端着用红薯叶子煮了红薯面条的一碗粗粮汤饭,到了门外的一棵树下。树下空无他人。我就在那乡村的空无里,却是无论如何也无心食咽那碗汤水饭食。也就在这个时候,在所谓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在我正为上学还是不上的迷惘里,下乡到我们村里的一个知青,男,穿着蓝色制服,三七分头,高个,他款款地从村街上走过,还和熟人点头说话。说话的顺序,是村人恭敬地先和他说。而他自己,只是懒懒洋洋地点头哼哈着答话别人。
    他答着去了。可我,在他走后很长的时间里,都还看着他的背影,就像看着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就在那一瞬间,我忽然猛烈地,想要继续读书,想要去念我的高中。也就匆匆地吃饭,匆匆地回到家里,看见二姐也正端着空碗,从哪儿出来到厨房盛饭。
    我们在院里对望了一眼,谁也没有说话,就和彼此谁都不太认识对方一样。
    下午,下地劳动,不知为何二姐没去。
    晚饭,二姐也没有在家吃饭。
    饭后,二姐也没有很快回家。
    我问母亲,二姐呢?母亲说,找她同学去了。也就这样,把一段命运暂时搁着,就像把一个疮疤暂时用膏药糊了一般,也就睡了。月落星稀,窗外有清明夜色,有蛐蛐的叫声,还有半透明的潮润的夜气。睡到半夜时候,也许我刚要睡着,也许我已经睡着,刚好醒来,就在这个时候,我家大门响了。二姐的脚步,轻柔地落在院里。接下,那脚步的声响,到了我睡的门口,犹犹豫豫,滞重下来,仿佛是犹豫之后,二姐推开了我睡的屋门,进来站到了我的床前。
    我从床上坐了起来。
    二姐说:“你没睡?”
    我以“嗯”做了回答。
    二姐说:“连科,念高中,姐不去了,还是你去念吧。”
    说完这话,二姐似乎借着窗中的月色,看了看我。我不知道那时的二姐,看见了我什么表情。而我,却隐约看见,二姐的脸上仿佛挂着凄淡的笑容。笑着转身走时,还又对我说道:“你好好读书,姐是女的,就留在家里种地。”
    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高中的开学。在开学的前一天里,二姐给我买了一支钢笔,送给我时,她眼里含着泪水,却是依然地笑着说道:“好好读书,连二姐的那份也给读上。”
    现在,三十年之后,我给我的孩子和侄男甥女们说起这些他们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不是不敢相信二姐因是女的,方才让我这个男孩读书,而是不敢相信,有个漫长的时代,作为父母,普遍无力去供他们的孩子吃饱肚子,并读完初中、高中。这是一个时代给所有做父母和子女的人们,留下的一份社会自己早已忘记了的歉疚。
    我想,我应该把这份歉疚记述下来,不说留给别人,也该留给我的孩子和我的那些侄男甥女们。
    (选自《今日文摘)2020年第14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列举了几个典型型事例“说不清自自己出生年月”“村人们说到公元年月要愣怔半晌”,表现了当时农村思想文化方面的状况。
    B.“无为而治”“随遇而安”在文章中到村里的知青,态度发生了改变。表明了我在开始时对考高中的态度很随便,后来我看到人们对村里的知青的态度,激发了内心读书的愿望。
    C.“就像看着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这句话饱含深意,写出了我对外面生活的向往,我开始重新考虑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D.我的后辈们听了我和二姐的故事后“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表明了两个时代差异很大,两代人之间无法理解和沟通。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地流动”,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写出我和二姐此时因为只有一人可以上学的问题而内心沉重。
    B.“下地劳动,不知为何二姐没去”“晚饭,二姐也没有在家吃饭”“饭后,二组也没有很快回家”这些语句引起读者的想象,为后文做了铺垫。
    C.文章描绘了优美热闹的夜景,意在烘托二姐主动牺牲自己成全弟弟的美好形象。抒发了对二姐的赞美之情,为全文增添了一丝轻快色彩。
    D.文章描述男知青时,通过外貌描写突出了他与村民的不同,同时男知青“点头哼哈”的态度和村民“先和他说话”的恭敬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3.请阅读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含意及作用。
    4.本文画线部分隐含着二姐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C
    3.含意:我对二姐有歉疚,我也认识到我和二姐的命运是时代造成的,那个贫穷的、特殊的时代对二姐的求学生涯有歉疚,我要把这份特殊时代的求学悲剧记载下来,让我的后人珍惜眼前幸福生活。
    作用: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呼应标题,表达了我的观点,点明并加深了文章主旨。
    4.①不能继续读书时内心的伤感和痛苦。如”笑容是凄淡的”“眼里含着泪水”。
    ②在弟弟面前强颜欢笑掩饰自己对读书的渴求,如”姐是女的,就留在家里种地”“连二姐的那份也给读上”。
    ③对弟弟读书的期望与祝福。如“好好读书”的叮嘱,送给弟弟钢笔。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
    D.“两代人之间无法理解和沟通”错误,文中“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只是他们对那段曾经的岁月不了解,并非无法理解和沟通,文末“也该留给我的孩子和我的那些侄男甥女们”等也可以看出两代人是可以理解和沟通的。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C.“文章描绘了优美热闹的夜景”错误,文中“有蛐蛐的叫声”是以声写静,“热闹”错误;“意在烘托二姐主动牺牲自己、成全弟弟的美好形象,抒发了对二姐的赞美之情”过度解读,本文中关于月光夜色的描绘并不在于烘托二姐形象,只是人物活动的环境。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段落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含意:“这份歉疚”是指二姐分数远高于我,却因为当时政策和家境的原因选择放弃上学,而让我有读高中的机会,因此心怀歉疚;“也该留给我的孩子和我的那些侄男甥女们”意思是指我和二姐的命运是时代造成的,那个贫穷的、特殊的时代对二姐的求学生涯有歉疚,我把它记述下来,意在让我的后人珍惜眼前幸福生活。
    作用:文章标题为“一份久远的歉疚”,最后一段呼应标题;联系上文“其时,录取的政策……就分数而言,二姐的分数远高于我;就推荐而言,我姐弟二人,就只能有一人可读高中”、父亲的话“家里的境况,你们也都明白,人多嘴多,……又要给你们大姐看病……也是确实需要你们有一个留在家里种地,挣些工分”和孩子们的感慨以及“不敢相信,有个漫长的时代,作为父母,普遍无力去供他们的孩子吃饱肚子,并读完初中、高中”等内容可知,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表明我对姐姐的歉疚之情,同时深化主旨,表明“这是一个时代给所有做父母和子女的人们,留下的一份社会自己早已忘记了的歉疚”。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文章画线部分隐含的二姐的心理,作答时可以结合对二姐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去加以分析。
    “二姐的脸上仿佛挂着凄淡的笑容”一句运用神态描写表现了二姐不能继续读书时内心的伤感和痛苦;
    “你好好读书;姐是女的,就留在家里种地”“连二姐的那份也给读上”“她眼里含着泪水,却是依然地笑着说”等语句运用神态和语言描写表现了二姐在弟弟面前通过强颜欢笑来掩饰自己对读书的渴求;
    “二姐给我买了一支钢笔,送给我”并叮嘱我“好好读书”,画线句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二姐对弟弟读书的期望与祝福。
    综合练习02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2022·湖南师大附中高一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首要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毒害”了全球关系并加剧了紧张。这是我们思考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一点。那么原因何在呢?
    主要原因在于中美之间日趋恶化的双边关系。从一开始,中国就遭到西方媒体以及一些西方政客恶意并且令人惊讶的攻击。尤其在一些西方国家,它对那些国家民众对于中国的态度产生了负面影响。尽管现在谩骂的海啸已经逐渐退却,但全球抗疫合作的前景却因此遭到了严重损害。
    新冠疫情对全球治理造成负面影响的第二个原因是,它带来的威胁如此之大,以至于引发了社会所有阶层的担忧和恐惧。这场危机远没有使各个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加紧密,相反却倾向于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它被一些国家视为一场国家性而非国际性危机,结果大家就在抗疫中各自为战。
    有关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二点思考是,抗疫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治理能力的一场巨大测试。面对疫情,世界各国的应对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在中国、韩国、越南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它们的抗疫方式当然存在重要差异,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相似之处: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抗疫的目标都是遏制和根除病毒,而非简单地控制。这被视为经济复苏的前提。它们在抗击疫情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考虑到中国的规模,它的表现尤其突出。第二种应对方式是西欧国家,它们一直在试图控制而非彻底消灭病毒,这些国家做得远没有东亚地区成功。第三种应对方式就是美国和巴西,那简直是场灾难,因为抗击病毒一直被认为是次要甚至被嫌弃的工作事项,而非根本要务。这些不同类型抗疫方式带来的后果将会影响深远。
    对于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三点思考,涉及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情况很难让人乐观。当前阶段的中美关系比年初时进一步割裂了。这会削弱全球治理的可能性。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便是美国退出世卫组织和缩减资金支持。因为美国的态度,世贸组织的未来也遭遇威胁,短期内不大可能正常运转。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治理的进展更可能会出现在地区层面。长远来看,新冠肺炎疫情也可能会带来更广泛形式的合作。东亚地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好于其他国家的原因之一,在于它们有应对“非典”的经验。假以时日,世卫组织将会得到加强,希望也是如此。
    (摘编自马丁·雅克《新冠疫情如何影响全球治理》)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及其国际化,对于中国大国形象塑造产生巨大挑战,也蕴藏着重要机遇。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谣言四起,恐慌加剧。中国政府及时发声,庄严承诺有能力、有把握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稳定了国内疫情防控大局,向世界表达了中国是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的重大信号。
    文明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精神。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的民族,困难和挑战越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越强。中华民族拥有战胜疫情的强大文化基因、丰富经验、强大心理承受能力和战胜疫情的勇气决心。中国政府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疫情防控分享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东方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气魄。中国充分发挥独特的制度优势、应对“非典”疫情和重大灾情的丰富经验、先进的防疫和治疗手段,展现出打赢疫情防控全民战争的信心、能力和把握。疫情爆发后,中国政府迅速反应,举全国之力开展疫情防控。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开启全民隔离模式;中国政府聚焦联防联控,科学、有序推进以武汉市及湖北省为重点、从中央到地方覆盖全国的全方位、多层次防控体系建设,“本着对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确保疫情可防、可控、可治,有效维护经济社会稳定。
    负责任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风范。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开展疫情防控。全力抢救受到病毒侵害的所有生命,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世界疫情防控贡献力量,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在当前全球疫情大流行风险加剧之时,中国表达了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保持紧密合作的意愿。
    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前景。中国政府拥有强大的领导力,全民众志成城战疫,依法开展疫情防控,充分保证治理效能最大化,彰显了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和旺盛活力。同时,中国拥有自我完善的勇气和决心,及时纠错、补齐制度短板和不足,将有效的政策和做法逐渐规范化、制度化和机制化,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彰显了中国制度强大的自我更新完善能力。
    (摘编自肖晞,宋国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中国大国形象塑造》)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冠疫情一开始,中国就遭到西方媒体以及一些西方政客恶意的攻击,尽管现在谩骂的海啸已经退却,但对全球抗疫合作的前景造成了严重损害。
    B.新冠疫情的危机不仅远没有使各个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加紧密,而且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它被某些国家视为国家性危机,大家在抗疫中各自为战。
    C.中美之间日趋恶化的双边关系和新冠疫情威胁如此之大引发了社会所有阶层的担忧和恐惧,这是新冠疫情对全球治理造成负面影响的两大原因。
    D.美国退出世卫组织和缩减资金支持,说明了美国不负责任的态度,世贸组织的未来也因此遭遇威胁,世卫组织和世贸组织短期内不大可能正常运转。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韩国、越南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抗疫方式存在重要差异,但它们都秉持这样的理念:如果不能遏制和根除病毒,经济复苏就不可能。
    B.新冠疫情影响了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目前来看,虽然情况很难让人乐观,但从长远来看,新冠疫情也可能会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广泛形式的合作。
    C.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地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好于其他国家、地区的原因之一,是这些国家、地区有应对2003年“非典”疫情的丰富经验。
    D.因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独特优势和旺盛活力,中国政府凭借强大的领导力,众志成城,依法开展疫情防控,充分保证了治理效能最大化。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塑造中国大国形象的方法的一项是( )
    A.加强对外话语的构建,挑选和设计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
    B.制定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传播的系统策略,建设好对外话语体系。
    C.加强国际交流与媒体融合,增加讲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的手段。
    D.加强对国外受众的调查研究,增强讲述中国疫情防控故事的针对性。
    4.两则材料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5.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它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C
    2.D
    3.D
    4.①材料一采用的是并列式结构:文章主要谈了有关新冠疫情影响的三点思考,三点思考之间是并列式关系。
    ②材料二采用的是总分式结构:先总述新冠疫情对中国大国形象塑造产生的巨大挑战,再分别从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定位四个角度阐述了其彰显的中国精神、中国气魄、中国风范和中国前景。
    5.①使中国和一些国家的关系趋于紧张。
    ②将影响后疫情时代的国家治理和外交关系。
    ③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心理承受能力和凝聚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优势。
    ④疫情爆发考验了中国的防疫体系、医疗水平。
    ⑤考验了中国政府的治理能力,彰显了中国制度的优势和强大的自我更新完善能力,塑造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谩骂的海啸已经退却”不准确。原文是“谩骂的海啸已经逐渐退却”。
    B.“不仅……而且”逻辑关系不正确。原文“这场危机远没有使各个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加紧密,相反却倾向于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是并列关系,而选项成了递进关系;且“而且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的表述亦欠妥当,原文中为“倾向于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
    D.“世卫组织和世贸组织短期内不大可能正常运转”错误。原文只提到世贸组织“短期内不大可能正常运转”。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D.原文中“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和旺盛活力”是抗疫彰显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即使“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算作原因,“旺盛活力”也不能算原因。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D.“加强对国外受众的调查研究”是“增强讲述中国疫情防控故事的针对性”的一个措施,不是塑造中国大国形象的方法。“增强讲述中国疫情防控故事的针对性”有助于讲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但它本身不是塑造中国大国形象的方法。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结构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二段为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一点思考“新冠肺炎疫情‘毒害’了全球关系并加剧了紧张。第三、四段分别提出“抗疫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治理能力的一场巨大测试” “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情况很难让人乐观”的思考。这些有关新冠疫情影响的三点思考之间是并列式关系。可见材料一采用的是并列式结构。
    材料二第一段先总述新冠疫情对中国大国形象塑造产生的巨大挑战,“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及其国际化,对于中国大国形象塑造产生巨大挑战,也蕴藏着重要机遇”;二、三、四、五段再分别写了“文明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精神”“东方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气魄”“负责任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风范”“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前景”,从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定位四个角度阐述了其彰显的中国精神、中国气魄、中国风范和中国前景。可见材料二采用的是总分式结构。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涉及新冠肺炎疫情‘毒害’了全球关系并加剧了紧张”“中国就遭到西方媒体以及一些西方政客恶意并且令人惊讶的攻击”等内容可知,疫情使中国和一些国家的关系趋于紧张。
    结合“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新冠肺炎疫情也可能会带来更广泛形式的合作”等内容可知,疫情将影响后疫情时代的国家治理和外交关系。
    结合“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的民族,困难和挑战越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越强。中华民族拥有战胜疫情的强大文化基因、丰富经验、强大心理承受能力和战胜疫情的勇气决心”等内容可知,疫情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心理承受能力和凝聚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优势。
    结合“中国政府聚焦联防联控,科学、有序推进以武汉市及湖北省为重点、从中央到地方覆盖全国的全方位、多层次防控体系建设”等内容可知,疫情爆发考验了中国的防疫体系、医疗水平。
    结合“经济复苏”“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等语句可知,疫情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结合“中国充分发挥独特的制度优势”“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开展疫情防控。全力抢救受到病毒侵害的所有生命,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世界疫情防控贡献力量,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等内容可知,疫情考验了中国政府的治理能力,彰显了中国制度的优势和强大的自我更新完善能力,塑造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2022·湖南·长沙一中高一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卖火柴的小女孩
    王凑
    她穿上打着补丁却又鲜艳无比的衣服,一看就是为舞台而做的;她手里的火柴盒比烟盒还要大,每一根火柴都像小火炬,以便观众可以看清楚。她对这些道具原本是具有一种亲切感的,毕竟,学生时代,她也是学校里各项活动中的活跃分子。
    六一儿童节会演,家长也要出个节目,这个角色是学校老师指定要她演的,谁让她天生一张娃娃脸呢。其他家长嘛,过往的风霜雨雪全写在脸上,再来挑战这么稚嫩的角色显然太过牵强。这一直是她在心里引以为傲的资本,工资不高却稳定的工作,说不上富足却也平静安宁的家庭,抹的是分不清牌子的护肤品,过的是柴米油盐不用怎么费心的日子,这么些年来岁月似乎没怎么骚扰她,她只管在她的小世界里波澜不惊。她的办公室好友刘娜曾用分不清是羡慕还是嫉妒的语气对她说:“老天真是不公平!凭什么就那么看顾你啊,老公那么体贴,孩子又那么乖巧听话,公公婆婆也尽护着你,长得好看也就罢了,还一张娃娃脸,岁月不留痕!”
    但几天前的那场同学会却搅乱了一切,她的世界就像脆薄的鸡蛋壳一样,现在,蛋壳被敲开一条缝,焦虑和欲望从四面八方撑开裂缝,没多久就啪嗒一声粉碎成渣了。她一下子失去了庇护,空气层层叠叠压得她窒息。
    罪魁祸首应该是以前天天被罚站的李圭,如今竟成了知名上市公司的CEO,开口闭口不是区块链就是中美贸易战,硬生生把同学会变成了高端经济论坛;成绩很差长得还不错的同桌阿兰,这会儿成了时尚代言人了,手挽LV挎包,脚蹬GUCCI凉鞋,与明星同款的露背裙,卡地亚钻戒,鲜红的双唇轻轻抖动着传授“秘籍”:女人哪,必须舍得为自己花钱,可别一不小心就活成廉价的女子;还有那个不声不响的田丽,她居然真的独自踩单车穿越了西藏某个无人区,一下成了名人,同学们都围着她带来的相册时不时发出惊叹;更可气的是当初跟自己争班长没争上的那个满脸雀斑的刘姗姗,刚从国外回来的,满嘴中文夹英语,偶尔叹息一下,又要上EMBA,又要上礼仪课,天天还要留意华尔街动态,忙啊,末了还要用夸张的语气感叹:有什么办法呢,这年头,不进则退,可不能被时代抛弃呀。
    被时代抛弃也许没什么感觉,可被曾经自己瞧不起的同龄人远远地抛在身后,就有了强烈的刺痛感。她忽然觉得自己生活的支柱倒塌了,没钱没权活得不精致也就罢了,居然还不求上进!这是最可怕的,曾经是优等生的她第一次觉得自己很穷,太穷了!哪方面都太穷了!
    她感到了饥寒交迫,是的,就像她扮演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在漆黑的夜里,也只能对着别人家窗户飘出来的烤火鸡味道茫然搓着双手。她的忍耐力显然没有小女孩那么好,才片刻就决定要把火柴擦燃,为什么不呢?火不就是拿来取暖的吗?
    她果断擦燃一根火柴,眼前顿时亮堂起来。她昂首阔步走进领导办公室,甩下一封辞职信说,这样半死不活的工作,明摆着就是温水煮青蛙,别耽误了老娘的前程!领导惊愕的表情在摇摇晃晃的火光下显得十分滑稽。她大笑着又擦燃了一根火柴,地点转换为太古汇奢侈品商店,这个她从来都是远远望着不曾踏足的地方,今天她要把所有的店都扫一遍,把所有的信用卡都刷爆,把自己彻彻底底变成一个身价百倍的女人。光鲜的衣服,闪亮的指甲,精致的妆容,果然让她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对,就是这种感觉,一种即将改变人生的感觉。她趁热打铁又擦燃了一根火柴,一鼓作气把积蓄都拿出来,给自己报了许多的补习班,英语、口才、礼仪、插花……怎么精致怎么来。好了,断舍离了,内外兼修了。剩下最重要的一根火柴,该是为自己的前程谋划了。她擦燃了最后一根火柴,却迟迟想不到自己到底可以做什么,这么多年的机关生活,这会儿想起来,似乎自己只是会送送文件,打打字,整理整理档案,别的好像啥也不会,从头学起显然也来不及了,眼看火柴很快就要燃尽,她越来越着急,越急就越想不出来……在忙乱之中,似乎前面有个人影,她依稀认出那人是刘娜,她就叫:“刘娜,刘娜!”刘娜转过身来,古怪地看着她,满面是惊恐之色。她急促地问:“怎么啦,刘娜?我怎么啦?”刘娜从身后拿出一块镜子,递给她,她机械地接过来,只见朦胧的镜面,渐渐浮现一张怨妇的脸,皱纹如藤蔓般蔓延,色斑像果子一样挂在藤蔓上,身体渐渐蜷缩,只留下一张犀利的嘴在喋喋不休咒骂着世间的不公平。她吓坏了,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像是被谁拼命摇晃,一睁眼,却是女儿焦急的脸:妈妈,你怎么在这里睡着了?就快轮到你上场啦!
    她揉揉眼睛,自己就蜷在后台外边的走廊上,手上小火炬一样的火柴棒还在。她庆幸地摸着胸口长长吁了一口气。
    女儿好像不认识妈妈了,妈妈脸上那种沉迷未醒的表情,是她从来没有见过的。
    她幽幽地说了一句:相由心生啊。
    女儿一脸茫然,妈妈你说什么?
    (选自《小小说》2019年第5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所写的同学会上,当年的同学一个个炫耀各自的人生成就,这既是女主人公产生心理失衡的原因,也是小说所针对的社会现实。
    B.“她忽然觉得自己生活的支柱倒塌了,没钱没权活得不精致也就罢了,居然还不求上进!”女主人公的沉痛反思,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焦虑。
    C.“擦火柴”的情节看似虚诞,却包含着生活的真实:人们往往对欲望的想象丰富饱满,而盘点本领和技能,就不免捉襟见肘,愧对自己了。
    D.小说中用了很多热词—区块链、断舍离、刷爆等,甚至直接使用洋文字母词汇,这使小说颇有时代气息,也暗含对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赞叹。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在交代女主人公所承当的节目角色时,似乎是顺手就交代了她的生活、工作和家庭状况,其实是为后面情节陡转所作的必要铺垫。
    B.“她的世界就像脆薄的鸡蛋壳一样”“被敲开一条缝”“撑开裂缝”“啪嗒一声粉碎成渣”这个比喻很形象,传神地展示了人物心理剧变的过程。
    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述故事,正是有了这个叙事视角的自由,才能让人物出入于现实与梦境,并充分地展现主人公曲折丰富的内心活动。
    D.“女儿一脸茫然,妈妈你说什么?”小说的这个结尾,让女主人公经历一番内心的大起大落再回到现实,颇有“余音袅袅”之效。
    3.女主人公“她”梦醒后念叨着“相由心生”,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相由心生”的理解。
    4.除标题外,本文作者还借助了安徒生同名童话中的哪些元素来完成“翻新”?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D
    2.C
    3.①字面意思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甚至外貌会在一定程度上受自身内心的想法和情绪的影响;(答“指一个人看到的事物,或者对事物的理解、解释、观感,由他的内心决定”也算对,但只能算字面意思的一种理解,即只算一个计分点)②“她”的面容常葆青春,是因为工作稳定,生活平静,家庭和睦而感到满足,没有忧愁;③梦中的“她”容颜迅速衰老,是因为失去平静,内心焦虑,情绪恶劣;④这是“她”从梦境中领悟到的处世道理;⑤这也是作者想要借此所要表达的处世之道。
    4.①借助童话中的“小女孩”作为女主人公参与童话剧表演时的角色;②借助以童话为内容的“六一”演出作为小说情节的开端;③借助童话中由现实而入梦境的方式来推动情节发展;④借助童话中梦境和现实的对比手法,来凸显主旨;⑤借助了童话中用梦境来表现主题的方式:童话让卖火柴的小女孩在梦境中摆脱痛苦,小说让女主人公在梦境中领悟生活哲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暗含对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赞叹”说法错误,作者对这些词语相关联的生活,是含有揶揄之意的,感慨昔日同学和自己的差距之大。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C.“才能让人物出入于现实与梦境”说法错误,全知视角可以有叙事视角的自由,充分地展现主人公曲折丰富的内心活动,但全知视角不是让人物出入于梦境的条件。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此题要求结合文章,谈谈你对“相由心生”的理解,首先应答出什么是“相由心生”。字面意思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甚至外貌会在一定程度上受自身内心的想法和情绪的影响。然后结和文本具体内容分析女主人公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这个特点。
    依据原文“谁让她天生一张娃娃脸呢……这一直是她在心里引以为傲的资本,工资不高却稳定的工作,说不上富足却也平静安宁的家庭,抹的是分不清牌子的护肤品,过的是柴米油盐不用怎么费心的日子,这么些年来岁月似乎没怎么骚扰她,她只管在她的小世界里波澜不惊”“她的办公室好友刘娜曾用分不清是羡慕还是嫉妒的语气对她说:‘老天真是不公平!凭什么就那么看顾你啊,老公那么体贴,孩子又那么乖巧听话,公公婆,婆也尽护着你,长得好看也就罢了,还一张娃娃脸,岁月不留痕!’”可知,女主人公原来是一张娃娃脸,让同事羡慕让自己自豪,而这样的面容是源于她的生活和心态,她认为自己有工资不高却稳定的工作,说不上富足却也平静安宁的家庭,这样波澜不惊的生活让她满足,因此脸上不带风霜,体现了“相由心生”。
    依据原文“只见朦胧的镜面,渐渐浮现一张怨妇的脸,皱纹如藤蔓般蔓延,色斑像果子一样挂在藤蔓上,身体渐渐蜷缩,只留下一张犀利的嘴在喋喋不休咒骂着世间的不公平”可知,梦中的她看见自己的脸迅速衰老,满是皱纹和色斑,这是因为她在参加完同学聚会以后,看见其它的同学的成功心理不平衡,失去平静,内心焦虑,情绪恶劣,才会在梦中看到那样衰老的脸。
    最后她这句感慨也是一种领悟,通过梦境意识到一个人内心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人的外在形态,好的心态在生活中至关重要,这是“她”从梦境中领悟到的处世道理,也是作者想要借此所要表达的处世之道。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依据原文“她穿上打着补丁却又鲜艳无比的衣服,一看就是为舞台而做的;她手里的火柴盒比烟盒还要大,每一根火柴都像小火炬,以便观众可以看清楚”可知,六一儿童节老师指定她来演出话剧角色,通过她的穿着和道具知道她扮演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其中的元素。并且以《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话剧演出作为小说的开端。
    依据原文“她感到了饥寒交迫,是的,就像她扮演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在漆黑的夜里,也只能对着别人家窗户飘出来的烤火鸡味道茫然搓着双手。她的忍耐力显然没有小女孩那么好,才片刻就决定要把火柴擦燃,为什么不呢?火不就是拿来取暖的吗?”“她果断擦燃一根火柴,眼前顿时亮堂起来……她大笑着又擦燃了一根火柴……她趁热打铁又擦燃了一根火柴,……她擦燃了最后一根火柴……”可知,文中她擦燃火柴满足自己一个个愿望的叙述,也是取自《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情节,借助了其中元素翻新处理。
    “只见朦胧的镜面,渐渐浮现一张怨妇的脸,皱纹如藤蔓般蔓延,色斑像果子一样挂在藤蔓上,身体渐渐蜷缩,只留下一张犀利的嘴在喋喋不休咒骂着世间的不公平”可知,梦境中衰老丑陋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差距极大,这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梦境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一样,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通过对比来凸显主旨。这也是借助了童话中的元素并翻新处理。
    从主题的表达方式来看,童话让卖火柴的小女孩在梦境中摆脱痛苦,小说让女主人公在梦境中领悟生活哲理,两者有相似性,是用梦境形式来表现不同主题,这也是借助了童话中的元素并翻新处理。
    综合练习03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2022·广东清远·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态,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实,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话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地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可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
    C.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孔子对“三年之丧”的礼制进行解释时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对“孝”的理解不同,所以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也不同。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C
    2.D
    3.C
    4.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②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③论证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论证等。
    5.①“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②但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错误。材料二第二段是这样的“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态,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可见选项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文中关于“述”和“孝”的统一关系是作者的认识,也就是说“这种理解”的具体内容是本文作者的认识,而孔子并未论及孝的内涵,也没有谈论关于孝和述两者间的关系,更没有说明二者是统一的这类观点。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D.“因对‘孝’的理解不同,所以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也不同”错误。由材料二最后一段“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可知,选项颠倒因果。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该项说的是“真理”和“安宁”的关系,不能作为材料二“孝”的论据。文本相关的信息是“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可见并没有谈到“安宁”,那么“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这种选择自然是与文本无关的,所以A项不能作为论据起支撑作用。
    B.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意,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有关“孝”的观点。
    C.能作为材料二孝道观的论据,文中确实提到了传承文化,但并非主要观点,文中相关信息仅有这么一处“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传承文化是“孝”的内涵之一。
    D.不能作为材料二观点的论据,材料二中虽然提到了与父子有关的内容,“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可见这里父子的内容仅是以比方、喻体的形式出现,本体“孝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才是论点重点,可见D孝顺父母宗亲的内容与中心论点没有直接的关系,自然不能作为论据。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色的能力。
    (1)分析论证结构
    材料二论点明确,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展开论述,论据多为孔子的有关“孝”的言行。
    (2)论证思路上,文章先从“孝”“述”的基本含义入手,然后是有关孔子践履“孝”的言行,最后扩而广之,写不同人的不同实践活动。文章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
    (2)分析各种论证方法
    引证法:大量引用古典书籍中相关的信息以及孔子的言论,丰富文本内容,增强说服力可信度。
    因果论证法:从现象看本质(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或由结果探究原因(“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让论证深刻,说理透彻。
    (3)比喻论证法:文中说“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传承天道的内涵,化抽象为具体,变陌生为熟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4)举例(类比)论证:文中列举了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事例,论据新颖典型,论证充分有力。也有所表述。
    (5)对比论证:文中“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孝”的理解不同……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了观点。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1)分析积极方面的作用
    从材料三第一段中是“‘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已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概括为:“述而不作”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
    (2)总结出消极方面的内容
    从材料三第二和三两段,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2022·广东·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贾芸谋差【注】
    ①那天已是掌灯时候,贾芸吃了饭收拾歇息,一宿无话。次日一早起来,洗了脸,便出南门,大香铺里买了冰麝,便往荣国府来。打听贾琏出了门,贾芸便往后面来。到贾琏院门前,只见几个小厮拿着大高笤帚在那里扫院子呢。忽见周瑞家的从门里出来叫小厮们:“先别扫,奶奶出来了。”贾芸忙上前笑问:“二婶婶那去?”周瑞家的道:“老太太叫,想必是裁什么尺头。”
    ②正说着,只见一群人簇着凤姐出来了。贾芸深知凤姐是喜奉承尚排场的,忙把手逼着,恭恭敬敬抢上来请安。凤姐连正眼也不看,仍往前走着,只问他母亲好,“怎么不来我们这里逛逛?”贾芸道:“只是身上不大好,倒时常记挂着婶子,要来瞧瞧,又不能来。”凤姐笑道:“可是会撒谎,不是我提起他来,你就不说他想我了。”贾芸笑道:“侄儿不怕雷打了,就敢在长辈前撒谎。昨儿晚上还提起婶子来,说婶子身子生的单弱,事情又多,亏婶子好大精神,竟料理的周周全全;要是差一点儿的,早累的不知怎么样呢。”
    ③凤姐听了满脸是笑,不由的便止了步,问道:“怎么好好的你娘儿们在背地里嚼起我来?”贾芸道:“有个原故,只因我有个朋友,家里有几个钱,现开香铺。只因他身上捐着个通判,前儿选了云南不知那一处,连家眷一齐去,把这香铺也不在这里开了。便把帐物攒了一攒,该给人的给人,该贱发的贱发了,像这细贵的货,都分着送与亲朋。他就一共送了我些冰片、麝香。我就和我母亲商量,若要转卖,不但卖不出原价来,而且谁家拿这些银子买这个作什么,便是很有钱的大家子,也不过使个几分几钱就挺折腰了;若说送人,也没个人配使这些,倒叫他一文不值半文转卖了。因此我就想起婶子来。往年间我还见婶子大包的银子买这些东西呢,别说今年贵妃宫中,就是这个端阳节下,不用说这些香料自然是比往常加上十倍去的。因此想来想去,只孝顺婶子一个人才合式,方不算糟蹋这东西。”一边说,一边将一个锦匣举起来。
    ④凤姐正是要办端阳的节礼,采买香料药饵的时节,忽见贾芸如此一来,听这一篇话,心下又是得意又是欢喜,便命丰儿:“接过芸哥儿的来,送了家去,交给平儿。”因又说道:“看着你这样知好歹,怪道你叔叔常提你,说你说话儿也明白,心里有见识。”贾芸听这话入了港,便打进一步来,故意问道:“原来叔叔也曾提我的?”凤姐见问,才要告诉他与他管事情的那话,便忙又止住,心下想道:“我如今要告诉他那话,倒叫他看着我见不得东西似的,为得了这点子香,就混许他管事了。今儿先别提起这事。”想毕,便把派他监种花木工程的事都隐瞒的一字不提,随口说了两句淡话,便往贾母那里去了。贾芸也不好提的,只得回来。
    ⑤那贾芸一径回家。至次日来至大门前,可巧遇见凤姐往那边去请安,才上了车,见贾芸来,便命人唤住,隔窗子笑道:“芸儿,你竟有胆子在我的跟前弄鬼。怪道你送东西给我,原来你有事求我。昨儿你叔叔才告诉我说你求他。”贾芸笑道:“求叔叔这事,婶子休提,我昨儿正后悔呢。早知这样,我竟一起头求婶子,这会子也早完了。谁承望叔叔竟不能的。”凤姐笑道:“怪道你那里没成儿,昨儿又来寻我。”贾芸道:“婶子辜负了我的孝心,我并没有这个意思。若有这个意思,昨儿还不求婶子。如今婶子既知道了,我倒要把叔叔丢下,少不得求婶子好歹疼我一点儿。”
    ⑥凤姐冷笑道:“你们要拣远路儿走,叫我也难说。早告诉我一声儿,有什么不成的,多大点子事,耽误到这会子。那园子里还要种花,我只想不出一个人来,你早来不早完了。”贾芸笑道:“既这样,婶子明儿就派我罢。”凤姐半晌道:“这个我看着不大好。等明年正月里烟火灯烛那个大宗儿下来,再派你罢。”贾芸道:“好婶子,先把这个派了我罢。果然这个办的好,再派我那个。”凤姐笑道:“你倒会拉长线儿。罢了,要不是你叔叔说,我不管你的事。我也不过吃了饭就过来,你到午错的时候来领银子,后儿就进去种树。”说毕,令人驾起香车,一径去了。
    ⑦贾芸喜不自禁,来至绮霰斋打听宝玉,谁知宝玉一早便往北静王府里去了。贾芸便呆呆的坐到晌午,打听凤姐回来,便写个领票来领对牌。至院外,命人通报了,彩明走了出来,单要了领票进去,批了银数年月,一并连对牌交与了贾芸。贾芸接了,看那批上银数批了二百两,心中喜不自禁,翻身走到银库上,交与收牌票的,领了银子。回家告诉母亲,自是母子俱各欢喜。次日一个五鼓,贾芸先找了倪二,将前银按数还他。那倪二见贾芸有了银子,他便按数收回,不在话下。这里贾芸又拿了五十两,出西门找到花儿匠方椿家里去买树,不在话下。
    【注】本文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四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 痴女儿遗帕惹相思》,题目为编者所加。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芸谋差,起初求的是贾琏,以至最后受到凤姐的嘲笑“你们要拣远路儿走,叫我也难说。早告诉我一声儿,有什么不成的,多大点子事,耽误到这会子。”而贾芸的回答,不仅反映了其为人处世的经验,而且也体现了人生经历的艰涩。
    B.贾芸上前请安,凤姐“连正眼也不看,仍往前走着”,是因为她急着去贾母处,加上身边簇拥的人太多,根本无暇顾及贾芸。
    C.贾芸特意花钱买冰麝,却声称是朋友所送,这样说既可以适度掩饰送礼谋差的强烈意图,更容易让凤姐接受,也使自己避免尴尬。
    D.凤姐“心下又是得意又是欢喜”,得意的是贾芸的奉承之词彰显了自己的尊崇身份,欢喜的是贾芸所送礼品恰是自己所需之物。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小厮洒扫被叫停和周瑞家的关于“裁尺头”的对话,看似闲笔,实则为凤姐的出场做铺垫,彰显她在府中非同一般的地位。
    B.凤姐接受了冰麝,却只字不提派贾芸监种花木工程之事,这一细节在有力表现凤姐性格特点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故事情节的曲折性。
    C.选文语言描写颇有兴味,贾芸与凤姐对话中的表层意思与他们真实内心巧妙错位,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更具张力。
    D.选文部分贾琏虽未出场,却在贾芸谋事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缓冲作用,无论是凤姐还是贾芸,都在借贾琏来遮掩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3.请根据选文内容,简要概括凤姐的形象特点。
    4.贾芸是如何与凤姐沟通并最终谋差成功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 B
    2.D
    3.①喜奉承,尚排场;②好端架子,专权独断;③唯利是图,世故圆滑;④工于心计,精明能干。
    4.①放低姿态。初见凤姐,恭敬请安,笑脸应答,赢得凤姐好感。
    ②打感情牌。借母亲之名表达对凤姐的关心,拉近距离,转变了凤姐的态度。
    ③展现能力。通过赠送冰麝,展现了自己善于揣摩迎合的办事能力,投凤姐之所好。
    ④巧言奉承。借对凤姐治家能力、高贵身份的赞美,满足了凤姐的虚荣心。
    ⑤随机应变。在其送礼的真实目的被揭穿及凤姐故意拖延委派事务时,能够察言观色,自圆其说,顺势而为,摆脱窘境。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无暇顾及贾芸”错,真正的原因是凤姐根本没把贾芸放在眼里。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D.“在贾芸谋事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缓冲作用”错,贾芸提及贾琏是为了引出自己谋差这个目的。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第二段“只见一群人簇着凤姐出来了。贾芸深知凤姐是喜奉承尚排场的,忙把手逼着,恭恭敬敬抢上来请安”“说婶子身子生的单弱,事情又多,亏婶子好大精神,竟料理的周周全全”“凤姐听了满脸是笑,不由的便止了步”概括出凤姐喜爱奉承、排场;
    结合第二段“凤姐连正眼也不看,仍往前走着,只问他母亲好”第六段“凤姐冷笑道:‘你们要拣远道儿走么!早告诉我一声儿,多大点子事,还值得耽误到这会子’”概括出凤姐好端架子,专权独断,炫耀权力;
    结合第四段“凤姐正是要办端阳的节礼,采买香料药饵的时节,忽见贾芸如此一来,听这一篇话,心下又是得意又是欢喜”概括出凤姐唯利是图,世故圆滑;
    结合第四段“凤姐见问,才要告诉他与他管事情的那话,便忙又止住,心下想道:‘我如今要告诉他那话,倒叫他看着我见不得东西似的,为得了这点子香,就混许他管事了。今儿先别提起这事。’想毕,便把派他监种花木工程的事都隐瞒的一字不提,随口说了两句淡话,便往贾母那里去了”概括出凤姐工于心计,精明能干。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第一段“贾芸深知凤姐是喜奉承尚排场的,忙把手逼着,恭恭敬敬抢上来请安”可知贾芸初见凤姐,恭敬请安,笑脸应答,赢得凤姐好感。
    这是他放低姿态。由第二段“只是身上不大好,倒时常记挂着婶子,要来瞧瞧,又不能来”“昨儿晚上还提起婶子来,说婶子身子生的单弱,事情又多,亏婶子好大精神,竟料理的周周全全”借母亲之名表达对凤姐的关心,拉近距离,转变了凤姐的态度。这是在打感情牌。
    由第三段和第四段“他就一共送了我些冰片,麝香……因此想来想去,只孝顺婶子一个人才合适,方不算糟蹋这东西”“凤姐正是要办端阳的节礼,采买香料药饵的时节,忽见贾芸如此一来,听这一篇话,心下又是得意又是欢喜”可知通过赠送冰麝,展现了自己善于揣摩迎合的办事能力,投凤姐之所好。展现他的办事能力。
    由第二段“说婶子身子生的单弱,事情又多,亏婶子好大精神,竟料理的周周全全,要是差一点儿的,早累的不知怎么样呢”“因此想来想去,只孝顺婶子一个人才合适,方不算糟蹋这东西”可知借对凤姐治家能力、高贵身份的赞美,满足了凤姐的虚荣心。这是他善于巧言奉承。
    由第五段“早知这样,我竟一起头求婶子,这会子也早完了。谁承望叔叔竟不能的”“婶子辜负了我的孝心,我并没有这个意思。若有这个意思,昨儿还不求婶子。如今婶子既知道了,我倒要把叔叔丢下,少不得求婶子好歹疼我一点儿。”可知在其送礼的真实目的被揭穿及凤姐故意拖延委派事务时,能够察言观色,自圆其说,顺势而为,摆脱窘境。体现他随机应变的能力。
    综合练习04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2022·江苏南京·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的意趣态度,开卷两回中写得很不含糊,只苦于读者不肯理会!有两种观察,可以说明历来“红学家”迷误的起源。
    第一类红学家是猜谜派。他们大半预先存了主观上的偏见,然后把书上的事迹牵强附会上去。这派红学家有许多有学问名望的人,偏闹了笑话。为什么呢?其中有两个原故:一是他们有点好奇,以为那些平淡老实的话,决不配来解释《红楼梦》的。二是他们的偏见实在太深了,所以看不见这书的本来面目。从第一回,他们宁可相信极不可靠的传说,而不屑一视雪芹先生的自述。从第二回,把自己的意趣投射到作者身上去。如蔡孑民先生自己抱民族主义,而强谓《红楼梦》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总之,求深反浅,是这派红学家的通病。
    第二类红学家我们叫他消闲派。读《红楼梦》,他们本没有领略文学的兴趣,所以只当作闲书读,对于作者的原意如何,只是不求甚解的。他们心目中只有如何华贵,如何阔绰,如何繁盛,恨不得自己变了贾宝玉,十二钗做妻妾才好。这种眼光,自然不值一笑;不过他们却不安分,偏说那个应褒,那个应贬,信口雌黄,毫无是处,并且以这些阿其所好的论调,强拉作者来做他的同志。他们几时考究过书中本文来。
    我们要了解《红楼梦》作者的真态度,排除许多迷惑,不致于蹈前人的覆辙。我们现在先要讲作者的态度。
    说作者的态度,我以为至少有两条可靠的途径:第一,从作者书中所说的话,推测他做书时的态度。这是最可信的,因为除了他自己以外,没有一个人能完全了解他的意思。第二,是从作者所处的环境和他一生的历史,拿来印证我们所揣测的话。
    《红楼梦》的第一、第二两回,是本书的模子,是读全书关键。从这里边看来,作者的态度是很明显的。他差不多自己都说完了,不用我们费话。
    《红楼梦》是感叹自己身世的,雪芹为人是很孤傲自负的,看他的一生历史和书中宝玉的性格,便可知道;并且还穷愁潦倒了一生。所以在本书楔子里说道:
    “风尘碌碌,一事无成。”“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见第一、第二两回)
    这些话,明白极了。石头自怨一段,把雪芹怀才不遇的悲愤,完全写出。
    《红楼梦》是情场忏悔而作的。原书上说:
    “更于书中间用梦幻等字,都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空空道人遂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逐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见第一回)
    “警幻说:‘……或冀将来一悟,未可知也。’”(见第五回)
    (摘编自俞平伯《红楼梦辨》)
    材料二:
    就常识说,假定一部小说值得成为文学作品,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由“移感”而来的“共感”,一是由想象而来的构成。前者是创作者与欣赏者所同,后者是创作者所独有。
    “移感”是把自己的感情移向本来与自己不相干的对象上去,因而把自己化为对象,同时也把对象的感情移向自己身上来,因而把对象化为自己。这种感情的移出、移入,大体是同时活动的。在小说中所流注的感情,并非必须有作者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才可以发生。不过,成功的小说中,一定有作者个人的背景,及由此背景所引起的深厚感情。但若作者只能顺着自己个人的背景感情写成一部作品,这种作品有一个名称为“私小说”,在文学上的地位不高。
    移情的扩大,便成为“共感”。所谓“共感”是作者于不知不觉之间,以社会上某一方面的共同感情成为自己的感情。作者的共感愈深、愈广,则他的作品所引起的感染力愈大,所以共感是测度一部作品的基本条件。
    移情共感的历程,即是想象力发挥的程度。没有想象力便不能构成任何纯文学的作品。作者的背景,只能成为创作中的引子,决不能成为作品中的构成骨干。作品的构成骨干,主要是凭想象力而来的。
    没有人生观的作者不能成为有文学价值的文学作家。作者的人生观,常即形成一部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结构,即是主题的发展。作者在一部小说中,把现实人生中可能实现、分散实现、浮泛实现的人生某一部分,凭想象、构成之力,使其以集中、具体而深刻的形式实现出来。作者须凭观察与想象之力,把许多现实材料加以分解、拣择、增删,而重新加以融合,以适合于他所要求的人生实验的目的。
    上面所说的都是文学上的常识。但自胡适起,《红楼梦》考证这一派系在《红楼梦》研读上似乎都忽视了上述常识,挂出“科学考证”的招牌,非把《红楼梦》贬成私小说不可。并且把由阅读者所引起的移情、共感而来的批语,一概认为非批者亲身经历便不能写出而加以夸大,以作为自传或合传的证明,这便把《红楼梦》的感染力也抹煞了。费了几十年之久的红学家的工作,站在文学的立场,几可成为《红楼梦》的一劫。其实,赵先生因用力勤而目光锐,也摸到了这一点,他说:“曹雪芹的另一秘法张冠李戴,书中人物的亲属关系,与实际曹家上世的亲属大都吻合。但是书中的人的事迹,与真实人物的事迹又不符。”赵先生不能从此更进一步,以接上一位伟大文学家在创作历程中所发挥的因想象而来的构成技巧,而只认为是传记的一种秘法。
    (节选自《评赵先生的〈红楼梦〉研读》)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的意趣态度,作者写得并不含糊,在小说的第一二回都有非常明显的表述。
    B.在俞平伯看来,“消闲派”红学家产生阅读迷误的重要原因是很少研究过书中本文。
    C.没有想象力便不能构成任何纯文学的作品,作家的想象力是作品诞生的重要原因。
    D.小说主题就是作者的人生观的体现,作家具备了人生观,其作品才会有文学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俞平伯看来,相信极不可靠的传说,或把自己的意趣投射到作者身上,都是产生阅读偏见的主要原因。
    B.想要了解曹雪芹的写作态度,只能从《红楼梦》书中所说和作者所处环境及其一生历史这两条最可靠的途径着手。
    C.由于第一、第二两回是读《红楼梦》全书的关键,所以首先要从这两回入手,理清全书脉络。
    D.赵先生认识到《红楼梦》中的人物事迹和真实人物的事迹并不相符,可见赵先生反对《红楼梦》是作者自传的观点。
    3.下列对于《红楼梦》的解读不是材料一所驳斥的一项是( )
    A.贾宝玉的故事和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经历相似,所以《红楼梦》是讲纳兰家事。
    B.民间传说顺治帝最后出家为僧,书中宝黛爱情的原型是顺治帝和董鄂妃的故事。
    C.《红楼梦》中的刘姥姥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便出乖卖丑,是个毫无自尊心的村妪。
    D.《红楼梦》中几首描写贾宝玉的诗词似贬实褒,寄寓了曹雪芹的愤世嫉俗之情。
    4.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5.对于“考证派”将《红楼梦》看作是自传或合传,你怎么看?请结合自己阅读《红楼梦》的感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D
    2.A
    3.D
    4.①首先,指出“猜谜派”的错误做法;②接着,分析“猜谜派”错误的原因;③最后,得出结论:“猜谜派”的通病在于求深反浅。
    5.示例一:我反对考证派把《红楼梦》当成人物的自传或合传。优秀小说创作人物的方法或是杂取种种人,或是以一个人为模特儿。我认为,阅读《红楼梦》应当分析人物的典型性,由此探求小说的主题意蕴。比如,通过黛玉名字、黛玉出场、黛玉葬花、黛玉悲秋、潇湘馆等等分析黛玉的形象,分析黛玉对那个时代美好人物命运的概括性。
    示例二:我不赞同《红楼梦》是自传、合传的结论,但我赞同考证。我认为考证曹雪芹的人生及其生活中的人物与贾宝玉的人生及其生活中的人物的关系,能了解曹雪芹的创作思想、方法。如贾宝玉、曹雪芹都生活于钟鸣鼎食之家,但贾宝玉做了和尚而曹雪芹没有,这种比较,能帮助我们理解贾宝玉这一形象包含的思想及形象创造的手法。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就是”错误,原文为“作者的人生观,常即形成一部小说的主题”,人生观常常形成小说的主题。选项太绝对。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只能”有误,原文是“至少有两条可靠的途径”,是“至少”;
    C.“首先”“理清全书脉络”无中生有,文中只说“开卷两回中写得很不含糊,只苦于读者不肯理会……《红楼梦》的第一、第二两回,是本书的模子,是读全书关键。从这里边看来,作者的态度是很明显的。他差不多自己都说完了,不用我们费话”,选项于文无据。
    D.“可见赵先生反对《红楼梦》是作者自传的观点”错误,原文为“赵先生因用力勤而目光锐……赵先生……只认为是传记的一种秘法”,赵先生认为这只是“传记的一种秘法”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一段作者驳斥了红学家中的猜谜派和消闲派。
    A、B两项是“猜谜派”观点,C项是“消闲派”观点。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依据开篇“第一类红学家是猜谜派。他们大半预先存了主观上的偏见,然后把书上的事迹牵强附会上去”可知,首先,指出“猜谜派”的错误做法;
    依据“其中有两个原故:一是他们有点好奇……二是他们的偏见实在太深了……”,接着,分析“猜谜派”错误的原因;
    依据结尾“总之,求深反浅,是这派红学家的通病”可知,最后,得出结论:“猜谜派”的通病在于求深反浅。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运用文章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同意,可不同意,或者有自己其他相关的认识,言之成理即可。首先看“考证派”研读《红楼梦》的方法有哪些,然后针对其中的一点阐述自己的看法,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再结合《红楼梦》的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赵先生认为,“曹雪芹的另一秘法张冠李戴,书中人物的亲属关系,与实际曹家上世的亲属大都吻合。但是书中的人的事迹,与真实人物的事迹又不符”,他把《红楼梦》的内容与现实事件、人物一一对应。针对这种方法,可以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反对这种把小说与现实一一对应的考证方法。接着分析,文学作品总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红楼梦》通过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命运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表现其必然灭亡的命运;通过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悲剧结局表现的是封建制度对美的摧残,而不能只是将小说内容当作现实的映射。或者可以考证作者的有关情况,考证曹雪芹的人生及其生活中的人物与贾宝玉的人生及其生活中的人物的关系,能了解曹雪芹的创作思想、方法。但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还要注意到文本、作者、读者、世界四方面,通过作品中的描写分析主题、探究艺术创造,不能狭隘到认为就是写作者亲身经历。
    文中还有考证派的观点,如“把由阅读者所引起的移情、共感而来的批语,一概认为非批者亲身经历便不能写出而加以夸大,以作为自传或合传的证明”,也就是把《红楼梦》当作自传与合传。可以先明确自己的看法,我反对“考证派”把《红楼梦》当成人物的自传或合传,然后加以分析。如小说的人物都具有“典型性”,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并非是单单写这一个人。比如林黛玉的人物性格、经历等,应该是一个“集合体”,把诸多美好人物的个性集中在她身上,再通过人物的毁灭鞭挞丑恶的社会制度,不能仅仅把人物当作现实中的“某一个”。还有贾宝玉、曹雪芹都生活于钟鸣鼎食之家,但贾宝玉做了和尚而曹雪芹没有,这就说明艺术作品并非作者人生经历的简单描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2022·江苏连云港·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哈姆莱特(节选)
    莎士比亚
    国 王 亲爱的乔特鲁德,你也暂时离开我们,因为我们已经暗中差人去唤哈姆莱特到这来,让他和奧菲利娅见面,就像他们偶然相遇一般。她的父亲跟我两人将要权充一下密探,躲在可以看见他们,却不能被他们看见的地方,注意他们会面的情形,从他的行为上判断他的疯病究竟是不是因为恋爱上的苦闷。
    王 后 我愿意服从您的意旨。奥菲利娅,但愿你的美貌果然是哈姆莱特疯狂的原因,更愿你的美德能够帮助他恢复原状,使你们两人都能安享尊荣。
    奥 菲 利 娅 娘娘,但愿如此。(王后下)
    波 洛 涅 斯 奥菲利娅,你在这儿走走。陛下,我们就去躲起来吧。(向奥菲利娅)你拿这本书去读,他看见你这样用功,就不会疑心你为什么一个人在这儿了。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敬的行动,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心,这样的例子是太多了。
    国 王 (旁白)啊,这句话是太真实了!它在我的良心上抽了多么重的一鞭!涂脂抹粉的娼妇的脸,还不及掩藏在虚伪的言辞后面的我的行为更丑恶。难堪的重负啊!
    波 洛 涅 斯 我听见他来了。我们退下去吧,陛下。(国王及波洛涅斯下)
    哈姆菜特上。
    哈 姆 莱 特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
    奥 菲 利 娅 我的好殿下,您这许多天来贵体安好吗?
    哈 姆 莱 特 谢谢你,很好,很好,很好。
    奥 菲 利 娅 殿下,我有几件您送给我的纪念品,我早就想把它们还给您,请您现在收回去吧。
    哈 姆 莱 特 不,我不要,我从来没有给你什么东西。
    奥 菲 利 娅 殿下,我记得很清楚您把它们送给了我,那时候您还向我说了许多甜言蜜语,使这些东西格外显得贵重。现在它们的芳香已经消散,请您拿回去吧,因为在有骨气的人看来,送礼的人要是变了心,礼物虽贵,也会失去了价值。拿去吧,殿下。
    哈 姆 莱 特 哈哈!你贞洁吗?
    奥 菲 利 娅 殿下!
    哈 姆 莱 特 你美丽吗?
    奥 菲 利 娅 殿下是什么意思?
    哈 姆 莱 特 要是你既贞洁又美丽,那么你的贞洁应该断绝跟你的美丽来往。
    奥 菲 利 娅 殿下,难道美丽除了贞洁以外,还有什么更好的伴侣吗?
    哈 姆 莱 特 嗯,真的。因为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贞洁却未必能使美丽受它自己的感化。这句话从前像是怪诞之谈,可是现在时间已经把它证实了。我的确曾经爱过你。
    奥 菲 利 娅 真的,殿下,您曾经使我相信您爱我。
    哈 姆 莱 特 你当初就不应该相信我,因为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我没有爱过你。
    奥 菲 利 娅 那么我真是受了骗了。
    哈 姆 莱 特 出家去吧。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来呢?我自己还不算是一个顶坏的人,可是我可以指出我的许多过失,一个人有了那些过失,他的母亲还是不要生下他来的好。我很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我的想象也不能给它们形象,甚至于我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可以把它们实行出来。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我们都是些十足的坏人,一个也不要相信我们。出家去吧。你的父亲呢?
    奥 菲 利 娅 在家里,殿下。
    哈 姆 莱 特 把他关起来,让他只好在家里发发傻劲。再会!
    奥 菲 利 娅 哎哟,天哪!救救他!
    哈 姆 莱 特 要是你一定要嫁人,我就把这一个诅咒送给你做嫁奁:尽管你像冰一样坚贞,像雪一样纯洁,你还是逃不过谗人的诽谤。出家去吧,去。再会!或者要是你必须嫁人的话,就嫁给一个傻瓜吧,因为聪明人都明白你们会叫他们变成怎样的怪物。出家去吧,去,越快越好。再会!
    奥 菲 利 娅 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陨落了!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这样无可挽回地陨落了!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啊!我好苦,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
    1.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波洛涅斯说“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敬的行动,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心”,是向奥菲利娅暗示国王罪恶深重。
    B.哈姆莱特在长长的内心独白中对“生死问题”和“思想和行动的关系”这两个问题思考得深入,认识得深刻。
    C.奥菲利娅认为如果送礼物的人变了心,那么再贵重的礼物的价值也不存在了,表现了她的爱情观是高尚纯洁的。
    D.在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以往生活的种种回忆中,可以看出哈姆莱特曾经是一个文明高贵、品格高尚的优秀青年。
    2.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善于通过自白的方式来表现哈姆莱特的性格,其中也包括一些飘忽不定、莫名其妙的因素,让他的悲剧具有了更多的思辨空间。
    B.哈姆莱特的长篇独白,语言雄辩华丽,思想复杂深刻,情感含蓄深沉,展现出这位青年王子崇高的精神境界。
    C.戏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往往集中而尖锐,奥菲利娅的深情与哈姆莱特的“疯傻”的矛盾就构成了戏剧的主要矛盾。
    D.奥菲利娅的语言描写用了丰富的比喻来展示哈姆莱特曾经的美好,如把他“高贵的理智”比作“谐和的音调”。
    3.节选部分中的人物“不约而同地既自我伪装,又进一步暴露自己”,请以国王、奥菲利娅为例加以说明。
    4.哈姆莱特的言语看似疯傻却处处蕴含深意,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1.A
    2.C
    3.国王装作不怀恶意,暴露出自己的心怀叵测(心中的阴谋);奥菲利娅装作正在“用功”读书,暴露出自己的幼稚天真。
    4.①他刚说曾爱过奥菲利娅,又说没爱过她,蕴含着希望她不要沉溺于爱情,想让她免受伤害。
    ②他说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蕴含着对人性复杂险恶的清醒认识。
    ③他让奥菲利娅把她父亲关起来,待在家里发发傻劲,蕴含着暗示她让她的父亲远离宫廷的争斗。
    ④劝奥菲利娅出家,蕴含着对身边宫廷社会的鄙夷。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向她暗示国王的罪恶深重”错误,目的是为了劝说女儿假装读书,与哈姆莱特相遇地更加自然。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奥菲利娅的深情与哈姆莱特的‘疯傻’的矛盾就构成了戏剧的主要矛盾”错。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的矛盾不是主要矛盾,也没有那么尖锐,戏剧的主要矛盾是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矛盾。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1)根据“我们已经暗中差人去唤哈姆莱特到这来,让他和奧菲利娅见面,就像他们偶然相遇一般。她的父亲跟我两人将要权充一下密探,躲在可以看见他们,却不能被他们看见的地方,注意他们会面的情形,从他的行为上判断他的疯病究竟是不是因为恋爱上的苦闷”“它在我的良心上抽了多么重的一鞭!涂脂抹粉的娼妇的脸,还不及掩藏在虚伪的言辞后面的我的行为更丑恶。难堪的重负啊”分析,国王装作不怀恶意,暴露出自己的心怀叵测(心中的阴谋)。
    (2)根据“向奥菲利娅)你拿这本书去读,他看见你这样用功,就不会疑心你为什么一个人在这儿了。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敬的行动,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心”分析,奥菲利娅装作正在“用功”读书,暴露出自己的幼稚天真。
    4.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1)由“我的确曾经爱过你”“你当初就不应该相信我,因为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我没有爱过你”分析,哈姆莱特刚说曾爱过奥菲利娅,又说没爱过她,蕴含着希望她不要沉溺于爱情,想让她免受伤害。
    (2)由“要是你既贞洁又美丽,那么你的贞洁应该断绝跟你的美丽来往”“因为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贞洁却未必能使美丽受它自己的感化。这句话从前像是怪诞之谈,可是现在时间已经把它证实了”分析,哈姆莱特说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蕴含着对人性复杂险恶的清醒认识。
    (3)由“把他关起来,让他只好在家里发发傻劲”分析,哈姆莱特让奥菲利娅把她父亲关起来,待在家里发发傻劲,蕴含着暗示她让她的父亲远离宫廷的争斗。
    (4)由“出家去吧”“要是你一定要嫁人,我就把这一个诅咒送给你做嫁奁:尽管你像冰一样坚贞,像雪一样纯洁,你还是逃不过谗人的诽谤。出家去吧,去。再会!或者要是你必须嫁人的话,就嫁给一个傻瓜吧,因为聪明人都明白你们会叫他们变成怎样的怪物。出家去吧,去,越快越好”分析,哈姆莱特劝奥菲利娅出家,蕴含着对身边宫廷社会的鄙夷。
    综合练习05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2022·辽宁·鞍山一中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共健康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大众健康的公共事业。它是全社会的事情,关涉到社会资源在人群中的分配,从而牵涉到社会正义问题。社会正义的基本原则是谋取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在公共健康领域,无论遇到何种利益冲突和价值冲突,都必须以社会正义作为最高原则,通过这个原则来平衡各种利益和价值。
    公共健康关系到所有社会成员的共生共存。它处于良好状态,将维护和促进个体健康;它发生危机,将威胁个体安全。公共健康保护的是每个个体的健康,需要所有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共同维护。当个人权利与公共健康发生冲突时,个人对某些权利做出妥协是必要的,是符合社会正义原则的。在公共健康领域,个人对社会的义务之一,就是为了公共健康而适当限制个人权利。
    在个人权利与公共健康发生冲突时,政府采取干预措施,必须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个人权利的侵犯必须尽量最小化。以公共健康为理由而牺牲某些人的权利,只有发生真正危及公共健康的事件,并真正需要某些人做出牺牲时才是合理的。因此,在践行社会正义时,公共健康不能要求公民无条件地随意牺牲个人权利。
    在公共健康实践中,当个人的自由、隐私、财产等权利为了公共健康而被迫牺牲时,国家和社会必须做出适当的补偿。否则,也是违背社会正义的。从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来看,个体利益是社会利益的基础和前提,不以个体利益获得为终极价值目标的社会利益是不正当的,个体对社会利益的服从,必须有助于个体利益的改善,并且这种服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应当得到补偿的。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也为这种补偿提供了法律依据。它规定,“在隔离期间,实施隔离措施的人民政府应当对隔离人员提供生活保障;被隔离人员有工作单位的,所在单位不得停止支付隔离期间的工作报酬”。个体为公共健康做出牺牲,政府要对此给予适当补偿,是维护社会正义的应有行为。
    (取材于李伦、喻文德《论公共健康的社会正义问题》)
    材料二
    在某种程度上,尊重个人隐私权和促进公共健康是一致的。公共健康取决于公众的信任与合作,如不能保护个人隐私权,就难以鼓励个人去参加公共健康项目,如疾病的筛查、对有密切关系者的告知及医学治疗等。然而,二者又是相冲突的,社会不可能在强调维护健康信息的公共利益的同时,又能充分保护个人隐私权。在公共健康领域,有关疾病的危险因素、趋势及原因等信息,是政府做出公共卫生理性决策的重要基础。为了公共利益,政府需要并且有权力取得、利用、保留及传递这些信息,以有效识别公共健康危险,制定公共健康决策。对政府的公共健康使命而言,这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这种对个人健康资料的系统化获取,使个人隐私面临巨大风险。健康信息能够显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生活最私密的方面,它能够影响到一个人就业、获得保险或社保福利等诸多方面。越来越多的个人资料被收集、传递给越来越多的使用者,个人保护隐私权的能力就会显著降低。而如果过度保护隐私权,严格限制可辨认健康数据的系统化收集,可能导致政府无法获得健康数据,从而无法做出保护公共健康的理性决策,也可能危害大量处于危险地位的第三人。
    因此,如何既能够强力保护隐私权,又能够充分发挥个人健康信息在公共健康中的价值,加强公共健康的保障,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
    (取材于李燕《限制与保护:公共健康领域的个人隐私权》)
    材料三
    疫情下对“隐私”和“公共健康”的决策平衡,更深层地反映了一国文化和认知传统。数据共享、位置信息追踪、人工智能技术等数字科技的规模化应用在有效抑制冠状病毒快速传播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然而,即使是同一种技术应用,各国在接受程度和推广范围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尤以韩国、新加坡、中国为代表的亚洲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根植于不同地域、文化和认知传统。在外在“法律形式”上,韩国、新加坡接近于欧盟,但其隐私观念的内核仍然是东方式的。韩国、新加坡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几乎都是以欧盟GDPR为模板,特别是近年来,韩国积极争取欧盟对其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的认可。但通过疫情可以看到,尽管具备形式上的相似性,但植根于社会文化深处的隐私观仍然有着巨大的不同。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集体主义是人们思想观念的一部分。当与公共利益关联更为密切的“健康”和更加注重私人自由保护的“隐私”两种价值发生冲突的时候,亚洲人更倾向于将重心放在公共利益上。普通网民也利用政府网站披露的患者数据,通过人肉搜索等方式识别和追踪特定个人。而对于欧洲国家而言,深厚的隐私文化传统早已被立法者融入GDPR等隐私保护规范当中。面对数字监控,强大的隐私观念让欧洲人犹豫不前。即使企业向政府共享的位置信息已经经过匿名化处理,欧盟议会议员仍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大规模监视表示担忧。
    (取材于腾讯研究院的《“隐私”与“公共健康”的决策平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危及公共健康的疫情面前,居家自行隔离或强制隔离,体现出个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为了公共健康而无条件牺牲个人的权利。
    B.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来看,个体利益是社会利益的基础,而社会利益是个体利益的终极目标。
    C.在公共健康实践中,国家对为公共健康被迫做出牺牲的个体,给予合理的补偿,不仅有法可依,而且能体现出应有的社会正义。
    D.过度保护隐私权,可能会使政府无法做出保护公共健康的理性决策,从而导致政府无法获得健康数据,危害到大量处于危险地位的第三人。
    2.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及了保障公共健康与维护个人权利的冲突,材料二着重指出二者的矛盾不可调和,无法解决。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及了公共健康和个人权利之间的矛盾关系,材料三则分析了在平衡这二者关系时不同决策所反映的不同文化认知。
    C.通过材料三可知,以韩国、新加坡为代表的一些亚洲国家,它们的外在“法律形式”和其文化“内核”是存在一定矛盾的。
    D.通过材料二、三可知,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十分看重对隐私权的保护,尽管在这方面他们还有很多挑战需要应对。
    3.下列做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疫情初期,佩戴口罩在西方社会被认为是多余甚至奇怪的行为,而在中国没有口罩你将无法进入商场、学校等公共场所。
    B.欧洲的一些学生在疫情期间不顾劝阻,仍旧组织游行集会;日本疫情一度控制良好,是因为其国民很怕给他人带来麻烦,通常生病就佩戴口罩。
    C.随着新冠疫情蔓延全球,多个国家及地区爆发了反对统筹防疫的抗议活动,人们反对“封城”,强调个人的自由人权更重要。
    D.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中国多家央企向海外捐赠了口罩、防护服等特别紧缺的防疫物资,助力海外“战疫”,展现了大国的担当。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5.在公共健康领域有突发情况时,政府如何合理对待个人权利?请结合材料一、二进行概述。
    【答案】1.C
    2.A
    3.D
    4.(1)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先提出“必须以社会正义作为最高原则来平衡各种利益和价值”的中心观点,再分别从“个人权利某种条件下要向公共健康妥协”和“公共健康不能随意牺牲个人权利”这两方面来论证。
    (2)论证方法上:
    ①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方法:第二段对比论证了公共健康处于良好和危机状态下的不同影响;
    ②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了《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
    ③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如“从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来看”等论述。
    5.(1)有重大突发情况时,政府应采取干预措施,为了公共健康适当限制个人权利。
    (2)政府可以限制但不能无条件随意牺牲个人权利,应对个体给予补偿。
    (3)政府在法律层面解决保护个人隐私权的问题。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为了公共健康而无条件牺牲个人的权利”曲解文意,原文是“适当限制”而非“无条件牺牲”。
    B.“社会利益是个体利益的终极目标”关系错置,原文为“个体利益是社会利益的基础和前提,不以个体利益获得为终极价值目标的社会利益是不正当的”,“个人利益”是“社会利益”的终极目标。
    D.“可能会……从而导致”因果倒置,原文为“如果过度保护隐私权,严格限制可辨认健康数据的系统化收集,可能导致政府无法获得健康数据,从而无法做出保护公共健康的理性决策,也可能危害大量处于危险地位的第三人”,先是“无法获得健康数据”从而导致“无法做出理性决策”;“可能危害”,或然变必然。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材料二着重指出二者的矛盾不可调和,无法解决”错误,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一个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可知,保障公共健康和保护个人隐私之间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三的观点是“疫情下对‘隐私’和‘公共健康’的决策平衡,更深层地反映了一国文化和认知传统”。
    D.捐赠行为与“隐私”无关。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
    论证结构上:
    第一段,“在公共健康领域,无论遇到何种利益冲突和价值冲突,都必须以社会正义作为最高原则,通过这个原则来平衡各种利益和价值”,提出“必须以社会正义作为最高原则来平衡各种利益和价值”的中心观点;
    第二,“公共健康保护的是每个个体的健康,需要所有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共同维护。当个人权利与公共健康发生冲突时,个人对某些权利做出妥协是必要的”,谈“个人权利某种条件下要向公共健康妥协”
    第三、四段,“在践行社会正义时,公共健康不能要求公民无条件地随意牺牲个人权利”“个体为公共健康做出牺牲,政府要对此给予适当补偿,是维护社会正义的应有行为”,谈“公共健康不能随意牺牲个人权利”。
    文章先提出中心论点,再展开论述具体怎么做,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
    论证方法上:
    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方法:第二段,“它处于良好状态,将维护和促进个体健康;它发生危机,将威胁个体安全”,对比论证了公共健康处于良好和危机状态下的不同影响;
    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也为这种补偿提供了法律依据。它规定,‘在隔离期间,实施隔离措施的人民政府应当对隔离人员提供生活保障;被隔离人员有工作单位的,所在单位不得停止支付隔离期间的工作报酬’”,引用了《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
    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如“社会正义的基本原则是谋取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在公共健康领域,无论遇到何种利益冲突和价值冲突,都必须以社会正义作为最高原则,通过这个原则来平衡各种利益和价值”“从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来看”等论述。
    5.本题考查对文本中信息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当个人权利与公共健康发生冲突时,个人对某些权利做出妥协是必要的,是符合社会正义原则的”“ 在公共健康领域,个人对社会的义务之一,就是为了公共健康而适当限制个人权利”说明公共健康优先于个人权利,有重大突发情况时,政府应采取干预措施,可以为了公共健康适当限制个人权利;
    “在践行社会正义时,公共健康不能要求公民无条件地随意牺牲个人权利” “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也为这种补偿提供了法律依据”“个体为公共健康做出牺牲,政府要对此给予适当补偿,是维护社会正义的应有行为”,说明不能无条件地随意牺牲个人权利,要给那些为公共健康做出牺牲的人给予适当的补偿;
    “公共健康取决于公众的信任与合作,如不能保护个人隐私权,就难以鼓励个人去参加公共健康项目”“如何既能够强力保护隐私权,又能够充分发挥个人健康信息在公共健康中的价值,加强公共健康的保障,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说明政府要极力保护个人隐私,并在法律层面解决保护个人隐私权的问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2022·辽宁·同泽高中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船上岸上
    沈从文
    船停到十八湾。上了岸无事可做,大多数人都坐在岸边石墩子上看一帮船。船的头尾全已站了人,相互欣赏。凡是日间在篷里呆睡呆坐的,这时全出到舱面来了。各个船上都在煮饭,在船头,在船尾,无一不腾起白的烟气。一些煮好了饭的,锅中就炒菜,有油落在锅里炸爆的声音,有切菜的声音。又有人蹲在船篷上唱戏。坐在岸边慢慢地看看天夜了。
    饭还不曾熟,我们就上了街。
    一共不到二十家铺子,这算南街。再过去,转一个拐直入山上去,进堡子门零零落落一些人家,比次而成一直行,算东街。
    我们到一个卖梨子花生的摊子边买梨。
    问那老妇人:“怎么卖?”
    “四十钱一堆。”
    一堆梨有十来个,只去铜圆四枚,未免太贱,就一共买了四堆。
    “不,先生,这一共买就只要百二十钱。”
    “怎么?”
    “应当少要点。”
    望着那诚实、忧愁、憔悴的面容,我想起这老妇人有些地方像我的伯妈。只是不知这妇人有没有伯妈那一副好心肠。
    “那我们多把你这点钱也不要紧。”我就一面用草席包梨,一面望那妇人的脸。
    远也在望她。
    妇人是全像我伯妈了。她说既然多给钱也应多添几个梨子。
    一种诚朴的言语,出于这样一个乡下妇人口中,使我无端发愁。乡下人多么笨拙。这诚实,这城中人所不屑要的东西,为什么独在一个乡下穷妇人心中盘踞?良心这东西,也可以说是一种贫穷的元素。
    远似乎也被这妇人触动,望到这妇人又把筐中的梨捡出到簸箕里,大小平均兼扯地摆成一堆,要我们抓取,不愿抓,就轻轻嘘了一口气,趁我们不备,把一堆梨放到我们席包里了。
    天是渐夜了。日头沉到对河山下去,天空就剩一些朱红色的霞。这些霞还时时在变,从黄到红,又从红到紫,不到一会儿已成了深紫,真是快夜了。
    我们依然坐在那码头石墩子上,船上煎鱼的油味,顺着微风飘来时就可以闻到。
    在空中,有一些黑点,摆得极匀,在那灰云作背景的天空匆匆移向对岸远汀去。直到渐渐小去才听到叫出轲格轲格声音来,原来这是直嘴渔鹭鸶!
    我想起远家中的那只大白鹤,就问远,是不是还牵挂那只鸟。
    “怎么不?还有狗,还有那火枪,都会很寂寞。”狗是为远追逐田兔的,枪是不知打过多少山鸡的。
    “我也念它呢,”我说,“我念它第一次咬我吓了我,第二次同我亲热时扑上身来又吓了我!”
    当真这时家中的狗也许极无聊,因为正是吃夜饭时候,人既离了家,狗同谁到夜饭桌边去闹?因此我又想起那黑狗吓了我后被远的母亲用杖挞时伏于地面不动的情形。还有比狗更可恋的许多许多东西!此后坝上的鱼,谁去钓?鱼不也会寂寞么?
    到船上我闻到了煎鱼姜辣的香味,对岸已全为一种白色薄薄的烟雾所笼罩,天上是一片青色,有月亮可以看得出了。
    吃了饭又上岸。天上月更明亮了。在月下,有傍了各帮的船尾划着小划子的人曼声叫卖猪蹄子粉条,这声音,只像他是为唱歌而唱歌,竟不像是真在那里招引主顾。在水上远处,又可听到摇橹的歌声,声极清,又极远,声非常美。
    一切光景过分的幽美,反而会使人在这光景中忧愁。我们不能不念到渐渐远去的乡下所有各样的亲爱的熟习的东西。这歌,就是载着我们年轻人离开家乡向另一个世界找寻知识希望的送别歌!歌声渐渐不同,也像我们的船下行一样,是告诉我们离家乡越来越远。我们再也不能在一个地方听长久不变的歌声了!
    我想起要看看那卖梨子的妇人这时是不是还在做生意,就说我们可以再到街上去玩玩。我们就第二次上了街。
    到卖梨子妇人的小摊旁,见这老妇人正坐在一小板凳上搓一根麻绳,腰躬着,那梨子簸里的桐油灯便照着她的头发,像一个鸟窠。
    妇人知道我们原是上街玩,就起身搬了两个小竹凳子让我们坐。
    本来是预备来同这妇人说说话的我,且想送她一点钱,到此又觉得这想头近于幼稚,我们随即又转身到河边码头了。
    上船来,同远睡在一块儿,谈到这妇人,远想起他妈,拥着薄被哭。我只能装成大人,笑他“不济事”。出门不到三百里就想家,这一去还有三千里,怎么办?一会儿,都睡着了。
    (有删改)
    文本二:
    沈从文写的是下层社会人的日常生命状况,他探寻的是关于人的最为根本意义上的爱、真、美,他的小说具备生命力。他说他的作品是建一个希腊小庙。他通过对淳朴的爱恋的风土人情的描摹,营造了一个特殊精神空间,这个精神空间与作者所身处的特性空间形成强烈对照,这精神空间就是“希腊小庙”,庙里供奉的是一种充实人性和神性的爱。一方面他用作品经营着希腊小庙,一方面现实却是人欲横流,红尘滚滚,这样就必然产生孤独和悲凉,他的作品又温馨又哀伤是自然而然的。我画莲喜欢画出藕、茎和花,莲花就是藕的精神之花,这朵花是艳丽的、洁净的,又艳丽和洁净得无比哀伤。
    (贾平凹《沈从文的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与远由卖梨子的老妇人联想到自己的伯妈和妈妈,说明我们两个人离家远行,内心却始终牵挂着家乡的亲人,思亲情切。
    B.文本一中几次说到“愁”,有为乡下人笨拙、诚实、有良心却贫穷落后的忧愁,也有为自己要离开自己熟习的一切而走向另一个世界的忧愁。
    C.从“我只能装成大人,笑他'不济事”'来看,“我”虽然也思念家乡和亲人,但比远要坚强些,“笑他”也是为了缓和心中的悲伤。
    D.贾平凹以自己画莲为例,说明艺术创作应该有精神追求,但精神追求与现实会有矛盾,所以他的作品所展现的内容是美丽而哀伤的。
    2.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了十八湾码头傍晚的热闹情形以及人们的各种活动场景,绘声绘色,点面结合,描绘出一幅极具地方特色的风情图。
    B.文中回忆了“我”与远家中的狗相处的故事,充满温情,并由狗联想到家乡其他很多可恋的东西,表现出“我”对家乡的思念。
    C.文中写两次上街有详有略,第一次较为详细地描写了与老妇人的对话,以及由此引发的情感和回忆,第二次是为了重看老妇人;所以略写。
    D.文本一作为一篇小说,故事性并不强,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加入了细致的景物描写,间以恰到好处的抒情与少许议论,气氛温馨而哀伤。
    3.请赏析文本一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
    4.文本二指出,沈从文的作品是要建一个希腊小庙,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建一个希腊小庙”这一特点的。
    【答案】1.D
    2.A
    3.①运用口语和拟声词,语言质朴清新。“真是快夜了”“轲格轲格”等口语和拟声词的使用,使语言显得质朴活泼。②句式长短结合,语言简练而不烦琐。如“在空中,有一些黑点,摆得极匀”等句式简洁,有韵律感。③运用色彩,画面感强。运用颜色变化描绘黄昏时云霞的变幻以及直嘴渔鹭鸶在夜空中飞翔的场景,让人如见其景,极富画面感。
    4.①通过对买梨故事的描写,展现出卖梨老妇人虽然贫穷但诚实、善良的本性,表现淳朴的人情美和人性美。②通过对河边风土人情的描写,如描写月下有人划着小划子叫卖猪蹄粉条,表现质朴的乡野风情。③通过描写河边风景,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之美和人情人性之美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个理想化的精神空间。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D.“所以他的作品所展现的内容是美丽而哀伤的”错误,根据文本二的内容可知,“美丽而哀伤”说的是沈从文的作品所展现的内容,不是贾平凹的作品所展现的内容。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点面结合”错误,文本一开头是场景描写,以场面描写为主,并没有运用“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赏析语言特点时,可以从词语运用、句式特点、语言风格等角度入手。
    在词语运用方面,可以找出有特色的词语,如“天是渐夜了”真是快夜了”“轲格轲格”等,具有口语色彩,且运用了拟声词,使语言质朴活泼;
    在句式特点方面,可以分析句子的长短、整散等,如“在空中,有一些黑点,摆得极匀,在那灰云作背景的天空匆匆移向对岸远汀去”画线部分句式上有长有短,整体上显得不烦琐;
    在语言风格方面。“从黄到红,又从红到紫,不到一会儿已成了深紫”“有一些黑点”“灰云作背景的天空”等善于运用色彩来描绘景色,画面感强。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首先根据文本二,理解“建一个希腊小庙”的含义,要抓住关键信息,如“通过对淳朴的爱恋的风土人情的描摹,营造了一个特殊精神空间”“庙里供奉的是一种充实人性和神性的爱”等。
    然后结合文本一的内容,具体分析是从哪些方面表现“淳朴的爱恋的风土人情”“特殊精神空间”“人性和神性的爱”的。
    结合“应当少要点”“她说既然多给钱也应多添几个梨子”“这妇人又把筐中的梨捡出到簸箕里”“趁我们不备,把一堆梨放到我们席包里了”可知,卖梨老妇人虽然贫穷但不愿多收钱,体现淳朴善良的人情美人性美。
    结合“在月下,有傍了各帮的船尾划着小划子的人曼声叫卖猪蹄子粉条,这声音,只像他是为唱歌而唱歌,竟不像是真在那里招引主顾”可知,描写月下有人划着小划子叫卖猪蹄粉条,表现质朴的乡野风情。
    文中“天是渐夜了。日头沉到对河山下去,天空就剩一些朱红色的霞”“在空中,有一些黑点,摆得极匀,在那灰云作背景的天空匆匆移向对岸远汀去”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在月下,有傍了各帮的船尾划着小划子的人曼声叫卖猪蹄子粉条”“妇人知道我们原是上街玩,就起身搬了两个小竹凳子让我们坐”有淳朴的风土人情,“到船上我闻到了煎鱼姜辣的香味,对岸已全为一种白色薄薄的烟雾所笼罩,天上是一片青色,有月亮可以看得出了”自然美与人情人性之美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个理想化的精神空间。
    相关试卷

    人教版初升高一初语文预习24作文写作综合练习(二)-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学生版+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版初升高一初语文预习24作文写作综合练习(二)-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学生版+解析),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黄继光舍身堵枪眼,考查考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初升高一初语文预习21古诗文阅读综合练习(二)-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学生版+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版初升高一初语文预习21古诗文阅读综合练习(二)-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学生版+解析),共5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初升高一初语文预习20古诗文阅读综合练习(一)-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学生版+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版初升高一初语文预习20古诗文阅读综合练习(一)-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学生版+解析),共5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16 现代文综合练习(二)-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统编版)(教师版+学生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