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原卷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展开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二、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1.景物描写的常见角度
2.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2)间接抒情
三、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四、古诗词的结构技巧
题型一 一般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这三种表达技巧在答题技巧、方法上基本一致,所以放在一起讲解,结构技巧有其独特之处,故单独讲解。
表达技巧答题“3步骤”
虽然表达技巧分为四大类,每大类又分多种技巧,但从高考及解题实际看,其解题步骤是一样的,均需采用“3步骤”。
第一步,明技巧 品读诗歌,明确诗意,结合诗中相关信息,明确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第二步,释运用 结合具体诗句,说明诗歌是如何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
第三步,析作用(效果) 分析表达技巧在形象、意境、结构、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说明:(1)若题干中已明确了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一步”可省略;(2)作答时“第二步、第三步”可以合并,也可以调换顺序。
题型二 结构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行文上的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都显示出诗歌篇章结构上的艺术。常见的结构技巧有铺垫、卒章显志、首尾呼应、以景结情、重章叠句、抑扬结合等。对此,高考命题时有涉及,经常会就诗歌的开头、中间、结尾、整体结构等设置问题。
【答题技巧】
结构技巧题的两大切入点:
切入点一:明确思考问题的角度
①线索的设置。②顺序的安排: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某种感情的变化为顺序等。③过渡照应。④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铺垫照应。⑤结构特点:倒叙、先抑后扬、重章叠句。⑥全篇构思:层层深入、一字贯穿。
切入点二:掌握一般规律性的知识
①诗歌开篇诗句的作用:总领全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照应题目、渲染气氛、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和下文的内容构成对比等。
②诗歌中间诗句的作用:过渡、承上启下、呼应前面内容。
③诗歌结尾诗句的作用:画龙点睛、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照应开头。
(2024·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2.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颈联写泉水的声音既响亮又微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4·四川绵阳·三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①寒食草青青。
寒食
孟云卿②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③。
[注]①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韦应物的家乡。②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③子推:相传春秋时晋国介子推辅佐重耳(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重耳烧山逼他出来,介子推抱树被烧死。晋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介子推死的那一日生火煮食,要吃冷食,这就是“寒食”(清明前一天或前两天)的来源。以后相沿成俗。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诗首句既写雨中炉火熄灭,空斋阴冷的景象,又写出诗人心情的清冷。
B.韦诗第二句“独”字既是上句“空”的延伸,又是下句“想”的伏笔。
C.孟诗首句描写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以乐景反衬诗人的悲苦之情。
D.两首诗诗句中的“寒食”,都指寒食节,孟诗中还暗含少食、无食意。
4.古诗的结构大多讲究“起承转合”,“合”常有暗示题旨的作用。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最后一句是如何体现“合”这一结构技巧的。
(2024·湖北武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九日与诸季①登高
李纲②
客中重九共登高。逼烟霄,见秋毫。云涌群山,山外海翻涛。回首中原何处是,天似幕,碧周遭。
茱萸蕊绽菊方苞。左倾醪③。右持螯。莫把闲愁,空使寸心劳。会取八荒皆我室,随节物,且游邀。
【注】①诸季:群弟。②李纲:南宋初主战派大臣。此词作于贬谪琼州(今属海南)途中。③醪(Iá):浊酒。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开篇扣题,点明重九登高。因在贬谪途中,故词人自称为“客”
B.画横线句描写高处所见之景,运用了夸张手法,所写景物层次分明。
C.下阕首句白描,写到了茱萸与菊花,与古人“重九”佩茱萸、赏菊的习俗有关。
D.词人饮酒品蟹,闲愁顿消,是因为身处异乡可以尽情“游遨”,欣赏佳节美景。
6.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起伏变化的心情的?请简要分析。
(2024·辽宁辽阳·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 家 傲
欧阳修①
暖日迟迟花袅袅,人将红粉争花好。花不能言惟解笑。金壶倒,花开未老人年少。
车马九门②来扰扰,行人莫羡长安道。丹禁③漏声衢鼓④报。催昏晓,长安城里人先老。
[注]①词人时任参知政事。②九门:都城城门,此处代指京城。③丹禁:帝王所居的宫禁。④衢鼓:街上的更鼓。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以轻快之笔写青年男女暖日游春的喜人场面,下阕以沉重之笔写京城的景象与年华易老之叹。
B.“暖日迟迟花袅袅”句中“迟迟”形容阳光温暖,白昼日长;“袅袅”形容花枝摇曳、香气散发之状。
C.“花不能言惟解笑”这句将花当作人来写,花儿不会说话,任人品评,而绽开的花瓣恰似美人的笑靥。
D.“长安城里人先老”与“花开未老人年少”构成鲜明对比,意思是说在京都谋生立业艰难,使人未老先衰。
8.“车马九门来扰扰”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都运用了叠词。请分别简要分析两者的表达效果。
(2024·湖南怀化·二模)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①
纳兰性德
非关癖爱轻模样②,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③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注释】①本词是作者陪同康熙皇帝出巡塞外时所作。②轻模样:出自孙道绚的咏雪词《清平乐·雪》“悠悠飏飏,做尽轻模样”③谢娘:即谢道韫。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轻”字往往带给人一种轻浮之感,而词人喜欢雪花只是因为它在群芳尽绝的寒冷地带里与众不同的美。
B.“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是全词的点睛之笔,是词人不自在、不安宁的灵魂的集中表露。
C.“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写寒月照雪影,西风送悲笳,表现出雪花的不羁与高傲。
D.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意境苍凉冷峻,语言疏朗隽永,体现了词人清高孤傲无人同与的悲凉之感。
10.本词通篇无雪字,却写尽雪花美。请谈谈本词是如何塑造雪花形象的。
(2024·上海松江·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楼月①
唐 元稹
嘉陵江岸驿楼中,江在楼前月在空。
月色满床兼满地,江声如鼓复如风。
诚知远近皆三五,但恐阴晴有异同。
万一帝乡还洁白,几人潜傍杏园东。
江楼月
唐 白居易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注】①元稹以监察御史使东川,作《江楼月》寄给在长安的挚友白居易,白居易作同题诗以赠答。
11.下列对两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元诗写景视听结合,描绘了驿楼月景江声,意境开阔。
B.元诗语言浅近,直抒胸臆抒发了对白居易的思念之情。
C.白诗诗题、景物、情感与元诗相互应和,暗合“共语”。
D.白诗以“今朝”“方”表示迟寄之悔,倾诉思友深情。
12.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其异同。
(2024·福建漳州·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五月六日夜忆往岁秋与彻师①同宿
李商隐
紫阁②相逢处,丹岩议宿时。
堕蝉翻败叶,栖鸟定寒枝。
万里飘流远,三年问讯迟。
炎方忆初地,频梦碧琉璃③。
[注]①彻师:指唐末高僧僧彻。②紫阁:指紫阁峰,在终南山四皓祠之西,酃县东南三十里。③琉璃:各种天然的有光宝石,本名璧琉璃。此处指以琉璃装饰的佛像和佛寺。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往岁秋与彻师同宿”是本诗情感的触点,蕴含着诗人回忆与畅想的情感。
B.首联叙事,直接回忆往岁秋日与彻师在紫阁峰同宿的旧事,用“议宿时”点题。
C.颈联以数字入诗,用“万里”写漂泊之远,用“三年”写与彻师分开时间之长。
D.尾联与首联呼应,在点明频梦故地原因的同时,表达了诗人想皈依佛门的心愿。
14.这首诗的颔联是怎样表达诗人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2024·青海·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红树①
吴融②
一声南雁已先红,神女霜飞叶叶同。
自是孤根非暖地,莫惊他木耐秋风。
暖烟散去阴全薄,明月临来影半空。
长忆洞庭千万树,照山横浦夕阳中。
[注]①红树,枫树。②吴融,晚唐诗人,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薄宦京华,写此诗时,已年逾五十,体弱多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写在大雁南飞的哀鸣声中,枫树的叶子已先于其他树而变红。
B.“孤根”二字写出了枫树在北方的艰难处境,点出了其“先红”的原因。
C.“莫惊他木耐秋风”一句运用拟人手法,“莫惊”写出了诗人的淡定从容。
D.“阴全薄”“影半空”形象地描绘出了枫树兀然独立、枝干光秃的情状。
16.尾联由实入虚,移情于物,请结合诗句对此简要分析。
(2024·河南许昌·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喜【注】
陆游
雨足郊原正得晴,地绵万里尽春耕。
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
亭鼓不闻知盗息,社钱易敛庆秋成。
天公不负书生眼,留向人间看太平。
【注】作此诗时陆游乡居山阴,时年74岁。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过天晴,土地湿润,广袤无垠的田野上,农人忙于春耕,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B.亭中示警的鼓声止息表明没有盗贼,因此人们踊跃交纳社钱以庆祝社会安定。
C.整首诗语言平易明畅,生动自然,又不乏用词上的精心锤炼,富有表现力。
D.该诗风格清新,不同于陆游金戈铁马式的诗作,体现出诗人多样的诗歌风貌。
18.颔联是如何表现丰收之景的?请简要分析。
(2024·云南普洱·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五丈原
唐 温庭筠
铁马云骓久绝尘,柳营①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
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②是老臣。
【注】①柳营: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后用“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②谯周:蜀汉时出仕散官,后被魏封为阳城亭侯,入晋又拜骑都尉。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开头气势凌厉。蜀汉的铁骑高举着绘有“云骓”的战旗,以排山倒海之势,飞速北进,威震中原。
B.前四句首联写春季,颔联跳写秋季。第三句写白昼,第四句又转写夜间。诗行之间跌宕起伏,摇曳多姿。
C.“老臣”出自杜甫“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用在这里表达了诗人对曾任蜀汉散官谯周的赞誉。
D.温庭筠诗本以恻艳为工,而此篇却以风骨道劲见长。后四句纯是议论,以历史事实为据,悲切而中肯。
20.分析概括温庭筠《过五丈原》与杜甫《蜀相》两首诗写作手法的相同之处。
(2024·河北石家庄·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袁秀才下第归毗陵
欧阳詹
羸马出都门,修途指江东。
关河昨夜雨,草木非春风。
矢舍虽未中,璞全终待攻。
层霄秋可翔,岂不随高鸿。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起兴,“羸”字写出袁秀才下第后垂头丧气之貌,表现其郁郁不平之意。
B.作者认为袁秀才这块“璞”要“全”,还需要“攻”,这是提醒其继续奋斗。
C.末句是作者对袁秀才的勉励,认为他必将像鸿飞九天一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D.本诗层次分明,叙事、写景、议论相结合;语言饱含深情,有动人的力量。
22.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本诗颔联作简要赏析。
(2024·湖南·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一字至七字诗·茶
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①煎黄蕊色,碗转麹②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注】①铫(dià):煎药或烧水用的器具。②麹(qū)尘花:茶汤上面的沫饽(浮沫)。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句式灵活自由,从一字至七字,以特有的形式排列诗句,层次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韵律感。
B.开门见山,第一字就点出了诗题《茶》。接着从碾茶、煎茶、品茶等多方面进行叙写,表现出了茶的特点。
C.先要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叶碾碎,再用红纱制成的茶罗把茶粉筛分。这两处写出茶具的精致和煎茶的细致。
D.末句写饮茶的好处:不仅可以洗去古往今来的历史给人们带来的沉重倦意,还可以驱散醉酒之人的醉意。
24.这首诗题为“茶”,诗人是如何写茶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4·湖南岳阳·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坊正字剑子歌
【唐】李贺
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隙月①斜明刮露寒,练带平铺吹不起。
蛟胎皮②老蒺藜刺,鸊鹈③淬花白鹇尾。直是荆轲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
挼丝团金④悬簏簌⑤,神光欲截蓝田玉。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
【注】①隙月:缝隙中的月光。比喻剑。②蛟胎皮:鲨鱼皮,有珠纹而坚硬,古代的剑鞘多用它做成。③鸊鹈:水鸟名,用它的脂肪涂剑可以防锈。④挼丝团金:用金丝编制成的圆形繐子。⑤簏簌:下垂的样子。
2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入吴潭斩龙子”一句,暗用《世说新语》中载周处在古吴地的义兴长桥斩蛟的故事,以宝剑的不凡经历凸显其神威,构思新颖,入题巧妙。
B.“蛟胎皮老蒺藜刺”“挼丝团金悬簏簌” 两句,通过描写剑鞘的质地花纹与剑穗的材质精巧,细腻刻画了宝剑精美绝伦的特点。
C.“直是荆轲一片心”两句,由剑及人,将宝剑之锋利精美与义士之胸襟抱负关联起来,直接抒发了诗人渴望遇到明主以一试锋芒的豪情。
D.全诗由形到神,由物及人,炼字生动,用典多而不晦涩,跳跃大而脉络暗藏,主题深刻而无枯燥之嫌,不愧为咏剑的名篇。
26.这首诗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
(2024·湖南·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大雾
苏舜钦
欲晓霜气重不收,余阴乘势相淹留。
化为大雾塞白昼,咫尺不辨人与牛。
群鸟啁啾满庭树,欲飞恐遭罗网囚。
四檐晻蔼下重幕,微风吹过冷自流。
窃思朝廷政无滥,未尝一日封五侯①。
何为终朝不肯散,焉知其下无蚩尤?
思得壮士翻白日,光照万里销我之沉忧!
【注】①西汉成帝时,外戚王氏执掌朝政,汉成帝悉封诸舅为侯。
2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塞白昼”“咫尺不辨人与牛”来隐喻奸臣掌权、贤人与不肖难辨,赋予作品深刻的现实意义。
B.第九、十句运用典故,表达了对朝廷政治混乱、赏罚不明的不满,认为这是造成“大雾”的重要原因之一。
C.“何为终朝不肯散,焉知其下无蚩尤”中的蚩尤是坏人的代表,作者借此表达了对朝廷有坏人作怪的担忧。
D.最后两句诗人疾呼,希望有澄清天下的壮士,来驱散迷雾,让太阳照射万里,消除自己心中的忧患。
28.诗歌前八句是如何写雾大的?请简要分析。
(2024·陕西安康·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雪后苦寒行饶抚道中有感
陆游
残雪暮还结,朔风晴更寒。
重裘犹粟肤,连酌无骍①颜。
指直不可握,终日缩袖间。
十年走万里。何适不艰难。
附火才须臾,揽辔复慨叹。
恨不以此劳,为国戍玉关。
【注释】①骍,红色。
2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还结”写出傍晚时路上刚融化的雪重新结成冰碴的状态,体物细致、描写准确。
B.“十年走万里,何适不艰难”两句道出了诗人对自己仕途坎坷且迁徙不定的慨叹。
C.“附火”一句是说诗人在篝火旁烤了很长时间才暖和过来,侧面写出了天气苦寒。
D.玉关,即玉门关,诗人借此表达了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期待为国戍守边疆的愿望。
30.诗人是如何写“苦寒”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4·河北邯郸·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贺新郎·同父①见和,再用韵答之
辛弃疾
老大那堪说。但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②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③、神州毕竟,几番离合④?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⑤,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注】①同父:陈亮的字。②硬语盘空:形容文章的气势雄伟,矫健有力。③渠侬:对他的称呼,指南宋当权者。④离合:分裂和统一。此为偏义复词,谓分裂。⑤中宵舞:东晋名祖逖“闻鸡起舞”事。
3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题目“答之”可知,本词是写给朋友的唱和之作,词人用两个典故表明朋友具有元龙、孟公般的气质,且与自己志趣相投。
B.“记当时”回忆词人患病、朋友探望的情形:二人痛饮高歌、彻夜谈论雄文,但无人欣赏,只有窗外的月亮照着二人。
C.下片词人对当政者进行批判:汗血良马拖着笨重的盐车无人顾惜,当政者却要收买骏马的骸骨,表现了统治者对人才的不珍惜。
D.结尾用“我最怜君”直抒胸臆,表达对朋友闻鸡起舞、坚决抗金北伐的同情;同时期待朋友大显身手,为恢复中原作出贡献。
32.这首词的上片除用典外,还运用哪些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概念
说明
作用
示例
赏析
1.比喻
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
词句巧妙地以“月”作比,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叫拟物。
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写白鹤爱梅情切,还未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偷看;“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断魂。把它们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3.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以设问作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4.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分为部分代全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身等。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如梦令》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与“花”,写出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了词人的伤感情怀。
5.反问
用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词人旷达的情怀。
6.对比
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震撼人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深切,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7.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
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8.双关
分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
表达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晴”与“情”同音,以天气的晴朗、下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
9.互文
指诗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渲染诗歌的气氛,使诗句整齐、对仗。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惊”“鸣”互文,正确的翻译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词的意境更显丰富幽美。
10.叠字
重复使用同一个字。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这七组叠词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在声律上急促跳动,铿锵有韵,有节奏感
角度
举例
分析
点面结合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
远近结合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前两句描绘远景,后两句描绘近景。
感官结合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从体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角度侧面写雪。
动静结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前一句是静景,是所见;后一句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清幽怡人的风景画。
声色结合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其三》)
两句中既有“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还有黄鹂的鸣叫,传达出欢快的情绪。
正侧结合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第三、四句则以环境的荒凉偏僻侧面烘托。
白描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
本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出父子辛勤耕耘劳作、官家筑仓虎视以待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细节描写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细节描写是诗人的精心设置和安排。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临发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借助景
乐景写哀情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以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的乐景抒发哀悼之情。
乐景写乐情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情与景会,意到笔随,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哀景写哀情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以孤鸿、翔鸟写忧思伤心。
哀景写乐情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李颀《琴歌》)
以室外凄清的秋景来反衬华堂上炉火融融、红烛高烧的温暖欢乐。
借助物
托物言志
“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诗歌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凭借某种外在,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
借助事
借古讽今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才调无伦的贾生喻指李商隐,诚问鬼神的文帝影射晚唐昏君。
用典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尾联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表明归隐之情。
叙事抒情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羁旅之人对家乡、对亲人那种无限牵挂的微妙心理,正是通过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表现出来的。
概念
说明
作用
示例
赏析
烘托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使烘托的事物更加突出、形象。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点染
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点明的情感。
运用点染法,会收到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点明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染,渲染了离别之悲、冷落之苦。
渲染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
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汉乐府民歌《江南》)
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塑造一个典型。
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比喻,塑造出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想象
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赋予抽象的事物以形体,使平凡的事物显得奇特。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选择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衬托
衬托分正衬与反衬两种。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考试常考的是反衬,如用乐景反衬哀情,用动反衬静,用虚反衬实等。
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诗人用碧绿的江水、青葱的山峦、火红的花和洁白的鸟勾勒出一幅色彩绚丽、意境优美的图画。以乐景衬哀情,抒发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之感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
这是一首贺婚诗。诗中以嫩红的桃花,比兴美满的婚姻,表达对女子出嫁的纯真美好的祝愿。
虚实结合
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虚实相映,激发联想与想象,丰富内容,拓展意境,鲜明突出,富于变化。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
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虚,通过“行人”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借古讽今
这在咏史、怀古诗中是最常见的,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向当权者提出忠告。
委婉含蓄地表达主旨。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面对赤壁之战怀古,诗人预感到唐朝将亡,发出慨叹。诗中蕴含哲理:兴盛与衰亡,有着历史的必然,但是谁成谁败,何时成何时败,也有偶然性。
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
作者个人的志向、意愿、情趣,借助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高洁、淡雅,秉持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概念
说明
示例
赏析
开门见山
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揭示主题或全篇的主要内容。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首句概括写出数十年客居他乡的事实,有自伤“老大”之情,下联儿童的淡淡一问就在情理之中了。
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最后两句写山上所望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卒章显志
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心态。
铺垫
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做铺垫。
首尾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内容做必要的回答,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长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或褒扬),而后透露自己褒扬(或贬抑)的真实意图。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以小见大
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
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鲜明对比,以小见大,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意象组合
诗歌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诗人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写早行,情景鲜明生动。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鉴赏课件PPT: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鉴赏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驳论方法之一归谬法,诗歌表达方式鉴赏,抒情方式,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古诗词的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古诗词主旨表现,以少总多,关于结构构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高考知识储备):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 知识储备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高考知识储备):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 知识储备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23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原卷版)-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天津专用): 这是一份考点23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原卷版)-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天津专用),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