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攀枝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展开高二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数字标号涂黑。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有关生命的起源,我的叙述只能是纯理论的。在这方面存在很多持对立观点的学说,但它们也有些共同的特点。我的概括性的叙述大概与事实不会相去太远。
生命出现之前,地球上有哪些大量的化学原料,我们不得而知。但很可能有水、二氧化碳、甲烷和氨,它们都是简单的复合物。就我们所知,它们至少存在于我们太阳系的其他一些行星上。一些化学家曾经试图模仿地球在远古时代所具有的化学条件。他们把这些简单的物质放入一个烧瓶中,并提供如紫外线或电火花之类的能源——原始时代闪电现象的模拟。几个星期之后,在瓶内通常可以找到一些有趣的东西:一种稀薄的褐色溶液,里面含有大量的分子,其结构比原来放入瓶内的分子来得复杂。特别是在里面找到了氨基酸——用以制造蛋白质的构件,蛋白质乃是两大类生物分子中的一类。在进行这种试验之前,人们原来认为天然的氨基酸是确定生命是否存在的依据。如果说在火星上发现氨基酸,那么火星上存在生命似乎是可以肯定无疑的了。但在今天,氨基酸的存在可能只是意味着在大气层中存在一些简单的气体,还有一些火山,阳光和发生雷鸣的天气。近年来,在实验室里模拟生命存在之前的地球的化学条件,结果获得了被称为嘌呤和嘧啶的有机物质。它们是组成遗传分子脱氧核糖核酸的构件,即DNA。
“原始汤”的形成想来必然是与此类似过程的结果。生物学家和化学家认为“原始汤”大约三十亿到四十亿年前的海洋中就存在。有机物质在某些地方积聚起来,也许在岸边逐渐干燥起来的浮垢上,或者在悬浮的微小的水珠中。在受到如太阳的紫外线之类的能量的进一步影响后,它们结合成大一些的分子。现今,大有机分子存在的时间不会太长,我们甚至觉察不到它们的存在,它们会很快地被细菌或其他生物所吞噬或破坏。但细菌以及我们人类都是后来
高二语文 第1页 共10页者 所以在那些日子里,大有机分子可以在稠浓的汤中平安无事地自由漂浮
到了某一个时刻,一个非凡的分子偶然形成,我们称之为复制基因.它并不见得是那些分子当中最大的或最复杂的。但它具有一种特殊的性质——能够复制自己的拷贝。看起来这种偶然性非常之小。的确是这样。发生这种偶然情况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实际上可以把这种千年难得一遇的情况视为不可能。这就是为什么你买的足球彩票永远不会中头奖的道理。但是我们人类在估计什么是可能或不可能发生的时候,我们不习惯于将其放在几亿年这样长久的时间内去考虑。如果你在一亿年中每星期都购买一次彩票,说不定你会中上几次头奖呢。
事实上,一个能复制自己拷贝的分子并不象我们原来所想象那样难得,这种情况只要发生一次就够了。我们可以把复制基因当作模型或样板。我们可以把它想象为由一条复杂的链所构成的大分子,链本身是由各种类型的起构件作用的分子所组成。在复制基因周围的汤里,这种小小的构件多的是。现在让我们假定每一块构件都具有吸引其同类的亲和力。来自汤里的这种构件一接触到它对之有亲和力的复制基因的另一部分,它往往就附着在那儿不动。按照这个方式附着在一起的构件会自动地仿照复制基因本身的序列排列起来。这时我们就不难设想,这些构件逐个地连接起来,形成一条稳定的链和原来复制基因的形成过程一模一样。这个一层一层地逐步堆叠起来的过程可以继续下去。结晶体就是这样形成的。另一方面,两条链也有一分为二的可能,这样就产生两个复制基因,而每个复制基因还能继续复制自己的拷贝。
一个更为复杂的可能性是,每块构件对其同类并无亲和力,而对其他的某一类构件却又互相吸引的亲和力。如果情况是这样,复制基因作为样板的作用并不产生全似的拷贝,而是某种“反象”,这种“反象”转过来再产生和原来的正象全似的拷贝,对我们来说,不管原来复制的过程是从正到反或从正到正都无足轻重;但有必要指出,现代的第一个复制基因即DNA分子,它所使用的是从正到反的复制过程。值得注意的是,突然间,一种新的“稳定性”产生了。在以前,汤里很可能并不存在非常大量的某种特殊类型的复杂分子,因为每一个分子都要依赖于那些碰巧产生特别稳定结构的构件。第一个复制基因一旦诞生了,它必然会迅速地在海洋里到处扩散它的拷贝,直至较小的构件分子日渐稀少,而其他较大的分子也越来越难得有机会形成。
这样我们到达了一个具有全都一样的复制品的大种群的阶段。现在,我们必须指出,任何复制过程都具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它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它准会发生差错。生物学的复制基因在其复制过程中所造成的错误确实能产生改良的效果的。对生命进化的进程来说,产生一些差错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差错最终使进化成为可能。原始的复制基因大概产生过多得多的差错,而且这些差错是积累性的。
随着复制错误的产生和扩散,原始汤中充满了由好几个品种的复制分子组成的种群,而不
高二语文 第2页 共10页是清一色的全都一样的复制品,但都是同一个祖先的“后裔” 它们当中会不会有些品种比其他品种拥有更多的成员?几乎可以肯定他说:是的。某些品种由于内在的因素会比其他品种来得稳定。某些分子一旦形成后就安于现状,不象其他分子那样易于分裂。在汤里,这种类型的分子将会相对地多起来,这不仅仅是“长寿”的直接逻辑后果,而且是因为它们有充裕的时间去复制自己的拷贝 因此,长寿的复制基因往往会兴旺起来。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话,那就会在分子的种群中出现一个朝着寿命变得更长的“进化趋向”.
但其他的条件可能是不相等的。对某一品种的复制基因来说,它具有另外一个甚至更为重要的、为了在种群中传布的特性。这就是复制的速度或“生育力”。如果A型复制分子复制拷贝的平均速度是每星期一次,而B型复制分子则是每小时一次。显而易见,不需多久,A型分子就要大为相形见拙。即使A型分子的“寿命”再长也无济于事。因此,汤里面的分子很可能出现一个朝着“生育力”变得更强的“进化趋向”。复制基因分子肯定会选择的第三个特性是复制的准确性。假定X型分子与Y型分子的寿命同样长,复制的速度也一样快,但X型分子平均在每十次复制过程中犯一次错误,而Y型只在每一百次复制过程中犯一次错误,那么Y型分子肯定要变得多起来。
(摘编自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复制基因》)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太阳的紫外线之类的能量影响下,积聚起来的有机物质会结合成大一些的分子,随之就形成复制基因。
B.早在约30亿年前,在海洋中就产生了存在有机物质的“原始汤”,有机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形成子生命。
C.每两种构件都能彼此亲和,会自动仿照复制基因本身的序列一层一层逐步堆叠,继续下去,构成结晶体。
D.从现代的第一个复制基因是从正到反的复制过程,可以明确早先的复制基因大多也是从正到反的方式。
2.下列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段第二句中的“很可能”体现严谨性,“很”表示可能性很大,这样表述是因为没有人或考古发现来佐证这一猜想。
B.在说明复制自己拷贝的分子时,文章用“链”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特征解说大分子,突出了“链”的样貌和结构。
C.第六段中的“反象”和“稳定性”,这两处使用的引号标引着重指出的部分,这种用法与倒数第二段的“后裔”具有明显的不同。
D.原始汤中第一个复制基因诞生后,就会让原始汤形成新的“稳定性”,即原始汤中会产生大量结构稳定的构件。
高二语文 第3页 共10页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段作者说无人看到生命起源的现场以及存在与作者观点对立的学说等,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学说是纯理论的。
B.文章通过对比如今的大有机分子和“原始汤”中的分子存在时间的长短,证明‘原始汤’时代没有细菌或其他生物。
C.文中用生活中买足球彩票不会中头奖的现象来说明复制基因能够形成的偶然性非常小,易于让读者明白、接受的事实论据。
D.文章用个别想象与普遍现象的对比来说明复制基因必然会产生差错,但这一错误是生命进化中必不可少的道理。
4. 影响种群“进化趋向”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5.班级要举行一场读书阅读会,你将要为此文撰写一份读书报告。请你结合有关阅读自然科学著作的经验,写出你的读书报告思路。(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绝 对
张中杰
“吃了吗?饿了家里还有饺子……”
“今儿立秋,晚上冷,记得穿厚点儿,加件衣裳……”
风凉飕飕,夜黑沉沉。这是一个凄冷而寂寥的夜晚。月光被厚厚的云层遮挡,只剩下零星的星光点缀着这片黑暗。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冷清的气息,仿佛连呼吸都变得困难起来。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狗吠,更增添了这个夜晚的寂静和凄凉。在这样的夜晚,人们仿佛能够感受到时间的停滞,似乎整个世界都被冻结在了这一刻。
他没有开灯,发过两条信息,手机屏俏皮得似星星点点闪烁,儿子星星青春含笑的脸,如在眼前。
“您也保重!”
望着下边加了心的“你”,他有些迷茫,别扭。这不像儿子的风格。五年前,老伴儿病逝后,星星和他像哥儿俩。称呼早在心里揣着了,从不加的。
窗外,夜色墨汁一般又黑又稠,浇在空气中,压抑住呼吸。紧张。手微微地颤抖,恍惚中回复。
孤单犹如无数条冰冷的蛇,一寸寸挤压,迫近,抑制,噬咬他的心。
“向太阳奔跑”,他这个刚退休的老交警的网名没有暮气沉沉,反有一股朝气。
“向星星出发”,刑警儿子的网名自带职业习惯。夜晚是最好的陪伴。
老伴儿故去,那个叫“月亮”的已经销声匿迹。微信群里,唯有太阳与星星的对话,隔三岔五。
当初,太阳和星星父子俩可互相争着发光呢。
农业大县,县城周边全是乡路,接合部交通事故频发。被屡屡通报丢人不说,那老百姓的
宜一语文 第4页 共10页命可重要呢。尤其是三轮车夫、农机车手缺乏交通安全意识,为省出时间干活儿,功夫不搭到路上,总是呼朋唤友三五成群坐到三轮车上,一出事就是大事。可是,他和同事们苦口婆心嘴皮磨成一张纸,宣传教育效果倒像是骆驼群里的一只蚂蚁,啥也不显。他琢磨三天三夜,逐个儿去往三轮车上贴反光帖,警示条成“防撞条”,让车在其他开车人那儿“被看见”,黄昏时分非常醒目。事故率像温度计掉进冰窟窿,直下降。
星星从派出所被抽到刑警队,片儿警的活儿因为人少一时脱不了手。两头忙,还都想出彩。大案要案发一破一,够让人惊喜了,可蹊跷的是,星星硬是当了和谐小区的“好管家”。是怎么做到的?星星拿小区三分之一住户的钥匙。那是个郊区迁置小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多,老人忘性大,孩予们又贪玩,备用钥匙都让星星保管。
比赛结果,星星总能胜出一筹。那次,有个小女孩报警说路边有被遗弃的小猫。星星出警,却找不到收养者,无奈自己把它抱回家,取名平安,弄得父子俩藏青色的服装上总有白猫的毛。
星儿,难道你是会七十二变的齐天大圣,有三头六臂?披星戴月,脚不沾地两头儿跑,熬的是时间也是命呀。你知道逞这个能有多累吗?
他心疼地埋怨,也好像是在数落自己。
“你的腿伤好点儿了吧?”
“你的血压有点儿高,该上医院看看了。”
他耐不住,又在群里发信息。
许久,回答他的是一片空白。
“好了。这个案件忙完就去!”
漫长的无望等待后,一条信息冒出来。时光可真绝情,转眼他这个太阳像骤然跌落黄昏的夕阳,弄也跑不动了。
温热液体蓄在眼窝,停泊一会儿,顺着鼻翼两侧悄悄滑落。他鼻腔瞬间酸酸的,涩涩的,又升腾滚涌到眼角。眼睫毛湿润了,白花花雾茫茫一片,手机屏幕花了,什么也看不见。
黑洞。空洞。一切都在寂静的夜里影影绰绰。独自坐在房间的角落,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和寂寞。四周一片漆黑,仿佛所有的声音都被吞噬在无尽的黑暗中,只剩下他心跳的声音在耳边回荡他的眼神空洞而迷茫,仿佛失去了焦点,不知道该看向哪里。他感到自己仿佛被困在一个无法逃脱的旋涡中,感受着那种无法言说的疼痛和挣扎。
“你和芳的婚事赶紧办了吧,你妈等不及都走了。听话啊?!”他嗔怪地又发。
“好,过了元旦就办。这不有个大案专案紧张,芳在医院比咱还忙!”
这次回复得可真快,那个伸舌头的小人儿表情真逗,几乎把他眼角的潮润一点一滴逼出来了。 两行。
“别给我贫,你小子还欠我一个生日宴。”六十岁,他过第一个生日,儿子像流星一样藏起来不见,遗憾。
“算了,我知道你总是忙。不用还了,要还就还个拥抱吧。”
高二语文 第5页 共10页他感觉自己说的是一种奢望,很勉强。 又不甘心。
“还,马上还,你等我。”
“我欠您的,下辈子一定还。”
这次,居然秒回。最后边是一串串小人儿的拥抱,似天上星星,数不清。
他关上两部手机,绵延无助的累,海潮般席卷了无望的疲惫。
餐桌上的菜早已凉透,星星爱吃饺子,饺子盘上还插着两双筷子。
他把早满好的三杯酒洒在地上。
“瞧你那点儿出息!”他暗暗责备自己。曾经那么果敢,眼神那么犀利,如今,双眸暗淡浑浊,没有一丝光。
喝毕,他慢慢转过身,用粗粝的手掌心擦了擦儿子英气逼人的遗像。汗泪浸湿的手,一遍又一遍。颤颤抖抖。
“喵。”平安从地上跳起来,扑进他的怀里。
其实,他啥都知道。今天,自己早已擦过无数次了。
上面,一尘不染。
今天是他的生日,他穿上警服,用手指弹弹灰尘。
一个人无声啜饮,独醉。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的父亲为了降低事故发生率,给三轮车贴反光条,表现出父亲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
B.父亲的网名叫“向太阳奔跑”,但他觉得自己像“骤然跌落黄昏的夕阳”,表现出儿子去世对他的打击之大。
C.儿子给收养的流浪猫取名为“平安”,自己却牺牲了,平安出现在他遗像前这一情节读来令人心痛。
D.反复擦拭遗像这一细节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思念,也展现了父亲在面对生活痛苦时的坚强和勇气。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夜色墨汁一般又黑又稠,浇在空气中”运用通感描绘了夜色的黑暗压抑,渲染了父亲无比悲痛的心理。
B.小说中写儿子对父亲“您也保重”的回复“不像儿子的风格”,能够为后文揭示儿子已经去世的真相埋下了伏笔。
C.小说中间部分讲述了作为交警的父亲工作上十分出色,以及儿子一人身兼数职“两头忙”的事迹丰富了二人的形象。
D.小说与茹志娟的《百合花》一样,善于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和朴实自然的语言描写发掘人物内心深处真挚的情感。
高二语文 第6页 共10页8. 简要分析小说中出现的微信对话的作用。(4分)
9.本文直到结尾才揭露儿子牺牲的事实,具有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馨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节选自《种树郭橐驼传》)
材料二:
子厚之体物精矣取喻当矣为官者当与民休息而不可生事以扰民。虽曰爱之,适以害之,是可叹也。然所谓烦其令者,虽未得爱之之道,而犹有爱之之心焉。若今日之吏,来于乡者,追呼耳,接克耳,是直操斧斤以入山林也,岂特爪其根,摇其本已哉?噫!
(张伯行重订《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四)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子厚A之体B物C精矣D取喻E当矣[F]为官者G当与民休息[H而不可生事[1以扰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不抑耗其实”的“其实”意思是“它的果实”,与“其实害之”用法和意思一致。
B. “蕃吾生”的“蕃”意思是“使……繁衍生息”,与“早而蕃之”的“番”用法一致。
C. “是可叹也”的“是”可译为“这”,与“觉今是而昨非”的“是”意义和用法不一致。
D. “爱之之道”中,第一个“之”是指代老百姓,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高二语文 第7页 共10页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郭橐驼种树时谨慎小心,种好后不再过问,只是顺应了树木的天性,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茂盛
B.材料一中,其他人栽种的树木,不如郭橐驼种的树木好,是因为他们过度担忧和关爱,违背了树木的天性。
C.材料一的选文融叙事说理于一体,婉而多讽。一个“知种树而已”的驼者,欲止又言,揭示出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部分官员口头上爱民,实际上是害民;部分官员政令繁杂,没有获得爱民的道术,但是仍有爱民的心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4分)
(2)是直操斧斤以入山林也,岂特爪其根,摇其本已哉?(4分)
14.对举和类比是材料一的说理方式,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送人游杭
石延年
激激霜风吹墨貂,男儿醉别气飘飘。
五湖载酒期吴客,六代成诗倍楚桥。
水树渐青含晚意,江云初白向春娇。
前秋①亦拟钱塘去,共看龙山八月潮。
【注】①前秋:明年秋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所在的地方尚是寒风猎猎,人们还穿着貂皮衣服,而友人要去的杭州则已经水草泛绿,春意融融,令人向往。
B.诗人运用想象手法,依次描写了杭州的五湖、楚桥、水树、云彩等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杭州一带美景的喜爱之情。
C.颔联中的“期”生动地表现出五湖对吴客到来的期待,而这其实表达的是诗人对友人到达杭州后尽情游玩的祝福。
D.本诗虽为送别诗,但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样,并没有着重表现诗人的不舍和伤感,反而含有豪迈之气。
16.诗歌写的是现在诗人送别友人,友人将到杭州游览,为什么在诗的结尾笔锋一转,写“前秋”的计划?(6分)
高二语文 第8页 共10页(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高适《燕歌行》中,“ , ”两句既写出了战士们打仗的辛苦,又写出了家中妻子对远征战士的思念。
(2)小刚沉浸在高一高二没有努力的懊悔中,忽略了当下和未来,班主任李老师就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劝解他。
(3)《拟行路难(其四)》中“ , ”两句将鲍照矛盾痛苦的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要解释“鼻祖”的来历, ① 。“鼻”的本字是“自”。在上古时代,“自”就是“鼻子”的意思。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自”的写法都很像人的鼻子的模样,那时候,“自”的读音和“鼻”的读音是一样的,所以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自,读若鼻。”应该说,“自”的本义就是鼻子,人们在说到自己的时候常常指着自己的鼻子,因此 ② ,成了第一人称代词。“自”的这个意思后来被广泛运用,结果反而不方便指它的本义——鼻子了。因此人们另外造了一个形声字:在“自”的下面加了一个声符“畀”,形成了一个新字“鼻”。从此, ③ ,各指各的意思。因为“自”引申为“开始”的意思,所以“鼻”也继承了“创始、开始”的意思。在《汉制考·说文》里“今以始生子为鼻子”的说法,意思是把第一个出生的儿子称为“鼻子”,就是根据“鼻”的“初始”意思作为本义得到的义项。因此,最早的祖先,创始人就被称为“鼻祖”。
18.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19. “自”和“鼻”是“古今字”,即同一义项在不同时代用了不同的汉字,这是一种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莫(本义是太阳落在草丛中)”和“暮”也是一对古今字,请根据材料的方式简述这两个字是如何构成一对古今字的。(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互文”,就是词异而义同:你说明我,我训释你。双音词中“互文”现象很常见,这是(甲)汉语形声文字的特性。我们必须把两个近义词中的重叠义项拴在一起,(乙)能将语词的含义固定住,彰显出来。
互文作为一种修辞,在古诗文中也很常见,指上下两句或一句(短语)中的前后部分,上句或下句(一句或短语的前部分或后部分)隐含着下句或上句(一句或短语的下部分或上部分)里
高二语文 第9页 共10页出现的词语,使上下句或一句(短语)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丙),互文的特点是通过上下句或一句(短语)前后两部分表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的语义内容。
比如“烟笼寒水月笼沙”,(丁)将其理解为“烟雾只笼罩寒水不笼罩沙,月光只笼罩沙不笼軍寒水”就错了。因为“烟笼”和“月笼”、“寒水”和“沙”互相补充,正确的解释应是“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
20.下列句子中的“通过”与文中加点的“通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路太窄导致汽车不能通过。 B.该提案以多数票获得通过。
C.这件事要群众通过才能做出决定。 D.通过老艺人收集民间故事。
2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甲、乙、丙、丁)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 就 因此 与其 B.缘于一就一于是 如果
C.因为 才 因此 如果 D.缘于 才 于是 与其
22.请根据画波浪线部分解释互文现象的方法,任选下面一个成语解说其互文现象。(4分)
南征北战 神出鬼没 名缰利锁 游山玩水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俗话说“响鼓不用重锤”,是比喻聪明人不用多指点就能领会意图把事情做好。然而,一个天赋再好的人,不经反复雕琢、历练,其聪明才智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
以上材料引发你了怎么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 第10页 共10页
四川省雅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雅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关于茅盾的《春蚕》,有评论家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8万亿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攀枝花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攀枝花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2023届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2023届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