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01
    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02
    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03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1页。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务必擦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 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①意象的运用,是加强叙事作品的诗化程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中国人对叙事学与诗学联姻所作出的贡献,它在叙事作品中的存在,往往成为行文的诗意浓郁和圆润光泽的突出标志。然而,意象的功能并非无限,它有醒目的功能,但对于过分炫目之处也须有所限制,求其醒目而不过分炫目,乃是发挥意象功能之道。一方面,意象可以点醒故事的精神。文章总是需要有一些才华焕发的光亮点的,在意象和非意象的相互间隔和节制中,以光亮点和非光亮点的疏密度,来控制叙事作品的审美色调、节奏和旋律。另一方面,叙事文学不能等同于写抒情诗,不能一味地堆砌意象。意象只不过是叙事过程中添加的要素,它的使用并非愈繁愈佳,而要讲究适度与自然。意象是故事的“眼睛”,而眼睛虽有神采,却不能代替五官的全部,更不能代替整个身躯。
    ②以点睛比喻以形传神,在中国自古及今的文学中已经形成传统,修养厚实的现代作家也深知其间妙处的。意象就是一种“点睛艺术”在叙事文学中的运用,它成为叙事过程中极为精彩、极有关键价值的笔墨。如果说,诗有“诗眼”,那么意象就可以成为“文眼”了。作为“文眼”, 意象的功能又有何等具体的表现?
    ③首先,意象作为“文眼”,它具有凝聚意义、凝聚精神的功能。意义在许多叙事之作中是不明白地说出来的,是渗透到行文的每一个细胞中的。叙事的过程既要表达意义,又要隐藏意义,使意义不是唾手拾得,而是细心解读方可得到。因而在意象别有意味地渗透于行文之时,意象可以作为意义的聚光点、意义的蓄水池,对作品的意义渗透进行有散有聚的调节,形成意义的聚散分合的体制。《聊斋志异》中的《婴宁》,它是以“笑”的意象作为“文眼”,而凝聚全文的精神和意义的,是为了突破束缚妇女的礼教规矩,而还原出自然人性和青春的魅力的。意象流的凝聚功能,使这篇文言小说异常强烈和充满诗意地成为青春的颂歌。
    ④意义一经凝聚,就会变得突出、集中和鲜明,积蓄为浓郁的审美滋味或强烈的审美撞击力。萧红的短篇小说《手》中“手”的意象,就具有强大的吸附力量,它在以象含意、以意拓象的复杂操作之间,广泛地关联着社会百态、心理感受,关联着城乡差别和教育制度等一系列问题,使意象运行的本身产生了某种凝聚意义的向心力。多重意义在这个独特的意象的凝聚下,互相交织,又互相撞击,在批评着社会,在怜悯着人生,其间所提供的心灵震撼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⑤其次,意象作为“文眼”,它具有疏通行文脉络、贯串叙事结构的功能。叙事作品往往是以情节或非情节的跳跃性思路,作为行文的线索的。在情节与情节的转换之间,设置一个意象,可以使转换不流于生硬简陋,而在从容转换中蕴含着审美意味。在情节或非情节的跳跃之间,如果也能设计一个意象,跳跃就会变得更加潇洒,甚至产生一点蒙太奇的效果。而且由于同一意象在纷纭复杂的情节或非情节线索之中,别具匠心地重复出现,就可能造成有若诗歌中同一语句、意象反复出现的回环复沓的旋律波动。意象的重复出现也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重复中的反重复,在物象的重现之中包含着意义的增添和递进,这就有助于形成行文脉络的层次感和节奏感。发挥意象在贯串叙事结构和疏通行文脉络方面的功能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而且存在着巨大的探索和创新的可能性。
    ⑥其三,意象作为“文眼”,它还具有保存审美意味、强化作品的耐读性的功能。叙事文学积蓄和保存审美意味的手段甚多,比如成功的人物性格、深刻的人生哲理、独特的生活细节,都可以从各自的角度积存审美意味的。但意象的积存效能又有其独到之处,一个或独特、或别致、或精彩、或铮亮的意象,往往具有相当程度的综合性,综合着物象和意义、综合着细节和哲理,由这种综合方式对审美意味加以积存,就更有效地达到耐人咀嚼、余味无穷的效果。
    ⑦《西游记》中套在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作为一个独特的意象,跟随着十万八千里、八十一难的全过程,它隐喻在追求真理与完成事业的艰难困苦中,由约束而到达自由境界的心灵历程,其意蕴之深邃是非常耐人寻味的。甚至可以说,许多人寻味了多少年还没有寻味透,还需要以求真求深的精神进一步地寻味。
    ⑧意象之所以有耐读性,有保存审美意味的功能,还在于它们中的不为少数,与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典故或掌故,被用为意象,又在叙事文学中加以丰富或变形,生发出雅趣,生发出反讽。于是有修养的读者在咀嚼一个意象之时,仿佛在翻阅一部文化史的某些篇章,而且是经过审美点化的文化史篇章。
    ⑨意象作为中华民族极有光彩和特色的叙事方式和谋略,从历史的深处走出来,接受了时代的考验和询问,在融合外来的现代思潮和叙事经验中,丰富了自己的形态,深化和更新了原意象的含义,创造了新的意象组织形式和意义形态,从而焕发出更加璀璨的神采了。意象叙事在其历史进化中,已经具备民族思维的优势和时代思维的优势,它使叙事作品诗化和精致化的生命力是难以磨灭的。
    (摘编自杨义《中国叙事学·意象篇》)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叙事作品中的意象,往往是作品行文的诗意浓郁和圆润光泽的突出标志。
    B.发挥意象功能的方法,是限制其过分炫目之处,求其醒目而不过分炫目。
    C.叙事作品中的意象,只是添加的要素,使用不能过多,要适度自然贴切。
    D.我们在咀嚼典故意象时,如同在翻阅经过了审美点化的文化史某些篇章。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叙事作品中意象的运用,是一种“点睛艺术”,意象是叙事过程中精彩而又有价值的“文眼”。
    B.因为意象所凝聚的意义需要我们细心地加以解读,所以叙事中既要表达又要隐藏意象的意义。
    C.在情节与情节之间,情节与非情节之间,我们可以设置一个意象,使之从容转换或潇洒跳跃。
    D.行文脉络的层次感和节奏感,可以借助物象在重复出现中所包含的意义的增添和递进来形成。
    3.下列关于本文的论证,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③段运用类比论证和举例论证方法,形象而具体地论述了意象具有凝聚意义、凝聚精神的功能。
    B.文章第④段例举“手”的意象,是为了论述叙事性作品中的意象都有浓郁的审美滋味和强烈的审美撞击力。
    C.文章第⑦段以独特的意象——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来例证意象具有耐人咀嚼、余味无穷的审美意味。
    D.文章的主体部分,采用层进式结构,从三个不同角度阐释了意象功能的具体表现,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4.下列选项中的意象,不属于本文所论述范围的一项是(3分)
    A. 屈原《离骚》中的“秋兰”。
    B. 沈从文《边城》中的“渡船”。
    C. 铁凝《哦, 香雪》中的“铅笔盒”。
    D. 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鲨鱼”。
    5.茹志娟《百合花》中的“百合花”这一意象具有多重功能,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洪水
    安石榴
    松花江决堤了!起初,冲出来的水,可着街道那么宽,贴着地皮一条线平推,像有人赶着它们似的,吱吱跑——其实没有什么声音,但它的速度、气势,就仿佛配着声效一般,每个奔跑的人耳朵里都汹涌着轰隆隆的水声,也可能是心鼓猛烈的敲击声,或者是嗷嗷大叫的喊声,洪水可是眼瞅着就追来了。老丫儿和妈妈掉转头往回跑——她们本来是去看江水的,担忧嘛,每天都去看的。这天还没到江边呢,就跟着人群往回跑,刚跑了几步,水就追到了脚后跟。然后,水就没了脚脖子、腿肚子了。都在跑,在叫,有人大哭起来,就像遇到了鬼,乱得不成体统。这时候老丫儿看到爸爸迎面跑来,她并不知道爸爸怎么跑出来的,反正她看到的别人都是背影,爸爸却迎面而来,只有爸爸一个人迎面而来。爸爸一把抓起她,拉着妈妈跑回家,进了屋,把老丫儿放在炕上,水就跟着上炕了。就这么快。
    老丫儿吓哭了。或者说这时候她才哭出声来。她连滚带爬跑到墙旮旯,后背抵进犄角,两只胳膊屈在胸前,小手儿抓挠着纠结在一起,浑身哆嗦,哇哇大哭。老丫儿九岁,又瘦又小,看起来也就六七岁的样子。小小的人儿,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爸爸把八仙桌扔到炕上,猛地推了一把,让它靠在间壁墙上,妈妈爬上炕,抓起老丫儿把她放在八仙桌上。做这些的时候他们一句话都没说,就像是洪水一瞬间进屋,他们的配合和应对也是一瞬间就完成了。他们都没有哄哄哭闹着的老丫儿,他们什么都来不及,什么都顾不上。从洪水中拔出腿来爬上炕的时候,妈妈才低低地发出一声:“天呐!”
    这一年是1932年8月7日,松花江边一个叫马家船口的地方。隔岸就是哈尔滨。这一年从7月开始,连续下了27天雨,松花江决堤,洪水泛滥,一度在街道上掀起十几米高的大浪。从此以后,历史留下了一个名词解释:哈尔滨大洪水。
    不是没有防备,爸爸早就在房门前修砌了一座弧形小坝,还多灌了几个砂石草袋子预备着。小坝只有爸爸的膝盖高,最终洪水越过了它。此刻浪头消失,洪水与老丫儿家的炕持平。老丫儿的家是一块幸运之地,在一处高岗之上。这一片高岗与洪水在这一刻平衡下来,或者说进入对峙。没有人知道它就此停下脚步还是正蓄势待发。
    那是个不眠之夜,老丫儿最后睡在了桌子上。爸爸妈妈加高了小坝,淘了一宿水。老丫儿早上醒来的时候还在桌子上,她看见炕上堆满杂物,屋里没有水了,留下黑兮兮的污迹。没有看到爸爸妈妈,她悄悄爬下桌子,站在窗台前向外看。
    老丫儿吃了一惊。
    窗外白茫茫一片,从前密密麻麻的房屋、街道、树木都不见了。几棵榆树的树冠黑乎乎地在水中荡悠着。老丫儿打了一个冷战,呆了一下,一时间恍惚起来,仿佛她来到了一个新地方——自己从来没到过的地方。她往前抽了神脖子,看清楚极远的地方,有几块木板木方从水中支棱出来,竖着或斜插天空。
    爸爸拖着一只小船,蹚着齐腰深的水,向家门口走来。老丫儿喊,妈妈!妈妈擦着手从外屋进来,又马上反身出门,帮着爸爸把小船拖进屋里。
    这是一条小木船,第一眼看起来还不错,的确是一条船。老丫儿坐过这样的小木船,曾经在爸爸的帮助下划过小木船。老丫儿走近小木船。船底一个狭长漏洞赫然入目,船壁上还有另外至少三个破洞。老丫儿突然洞悉了真相似的,指着破洞“哇”一声哭了。妈妈把她抱起,她扭脸睁大了眼睛看爸爸,泪珠像是受到一股力量的拥挤,一颗一颗迸发,成串滚落,两只眼睛似乎更黑更大了,它们直直地盯着爸爸,一动不动。爸爸说:“老丫儿别怕,爸爸一会儿就修好,给老丫儿修一个结结实实的小船!”老丫儿陡然减弱了哭声,眼睛还是不肯离开爸爸。
    爸爸进里屋,从一个旧箱子中翻出来一团麻,又去厨房取来猪油,端来半盆石灰——爸爸笑了,对妈妈说:“我还怕找不到石灰呢,寻思别是早就使完了,一点儿没剩。”爸爸把麻撕开,放到盆里,兑上猪油,上手和。全都和匀了,他开始摔打。盆子里的东西起初平摊在盆底,粗糙、松散、破裂,摔着打着,它们逐渐凝聚,均匀,渐渐润泽,慢慢有了形。爸爸继续摔打它,它从扁圆形变成方块,再被压成长条,又团成球,就这样反反复复。然后,爸爸把它抓在手上,举起来,递到老丫儿跟前,说:“闻一闻,揪一块。”老丫儿凑上去,她闻到一股味道,可她并不知道那是什么味道,抓在手上又滑又腻,她一块儿也没能揪下来。爸爸呵呵笑出了声,回到小船前,把手中的东西捏成一根一根的长条,填充在那些狭长的破损和块状的漏洞里。他用一根木勺柄压实,全部压实之后,再重新填充。这一次,他没有用木勺压平,而是用手抹,不断地向外抹,一直抹到没有破洞的地方。然后他说:“妥了,嘎嘎结实,啥都不怕了!老丫儿你就说吧,想上哪儿?爸爸划船带你去。”妈妈问:“能沾水吗?”又自言自语,“许是不行吧?”爸爸瞪了妈妈一眼, 又看了看老丫儿的脸,说:“怎么不行?好着呐!什么水啊火啊,它现在啥都不怕。”他洗了手,点燃一根烟,接过老丫儿,坐在一个矮凳上,爷儿俩一齐看着它。
    那的确是一条船了,至少看起来是那样。
    接下来的一整天,爸爸除了出门瞭水,回到家里就守在小船边抽烟。
    几天之后,洪水退了些。
    小船还在屋里。爸爸没用过它,从来就没用过它啊。
    很多年以后,老太太讲起这个故事时总会说:“我家小船有双桨。我爸爸说了,老丫儿,双桨小船稳当,你想把它弄翻它都不翻。”
    她从来不曾怀疑过爸爸的话。一辈子都没有。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拟声词“吱吱”既形象地写出了洪水的肆虐,又使人联想到众人如小鼠般仓皇奔跑呼喊的混乱。
    B.“哈尔滨大洪水”是历史大事件,作者避开宏大的叙事,而是选择“老丫儿”的视角来叙事。
    C.小说不惜笔墨写爸爸补船洞,意在表现爸爸的经验老道和他对老丫儿当时恐惧不安心理的安抚。
    D.小说结尾老丫儿回忆当年爸爸说的一番话,寓意深刻,暗示了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善用细节来描摹人物,如“妈妈才低低地发出一声:‘天呐’”,真实地再现了母亲当时紧张慌乱的心理,形象真切可感。
    B.小说善用简笔勾勒环境,如“窗外白茫茫一片,从前密密麻麻的房屋、街道、树木都不见了”,以悲凄的氛围烘托出人的无助。
    C.小说人物语言充满浓郁的地域色彩,如“妥了,嘎嘎结实,啥都不怕了”,既体现了东北地区的语言特色,又使人物鲜活真实。
    D.小说以老丫儿一家面对大洪水的心路历程为故事主线,以小写大,凸显自然灾害的巨大威力和人类在其面前极其渺小的屯旨。
    8.“小木船”作为重要的意象,在小说中有丰富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5分)
    9.小说开头三段有怎样的特点?请从情节结构、叙述视角、表达效果的角度,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去上清三里,得麻叶洞。洞在麻叶湾,西为大岭,南为洪碧,东为云阳、枣核之支,北则枣核西垂。
    初觅炬倩[注]导,亦俱以炬应,而无敢导者。曰:“此中有神龙。”或曰:“此中有精怪,非有法术者不能摄服。”余乃过前村,寄行李于人家,与顾仆各持束炬入。时村民之随至洞口数十人,皆莫能从。
    余两人乃以足先入,历级转窦,递炬而下,数转至洞底。洞稍宽,可以侧身矫首,乃始以炬前向。其东西裂隙,俱无入处,直北有穴,低仅一尺,阔亦如之,然其下甚燥而平。乃先以炬入,后蛇伏以进,背磨腰贴,以身后耸,乃度此内洞之一关。其内裂隙既高,东西亦横亘,然亦无入处。又度第二关,其隘与低与前一辙,进法亦如之。既入,内层亦横裂,其西南裂者不甚深;其东北裂者,上一石坳,忽又纵裂而起,上穹下狭,高不见顶,至此石幻异形,肤理顿换,片窍俱灵。其西北之峡,渐入渐束,内夹一缝,不能容炬。转从东南之峡,仍下一坳,其底砂石平铺,如涧底洁溜,第干燥无水,不特免揭厉,且免沾污也。峡之东南尽处乱石轰驾若楼台层叠由其隙皆可攀跻而上。其上石窦一缕,直透洞顶,光由隙中下射,若明星钩月,可望而不可摘也。
    由层石下,北循涧底入,其隘甚低,与外二关相似。又直北半里,洞分上下两层,涧底由东北去,上洞由西北登。时余所赍火炬已去其七,恐归途莫辨,乃由前道数转而穿二隘关,抵透光处,炬恰尽矣。穿窍而出,恍若脱胎易世。
    洞外守视者,又增数十人,见余辈皆顶额称异,以为大法术人,且云: “前久侯以为必堕异吻,故余辈欲入不敢,欲去不能。兹安然无恙,非神灵摄服,安能得此!”余各谢之, 曰:“吾守吾常,吾探吾胜耳,烦诸君久伫,何以致之!”然其洞但入处多隘,其中洁净干燥,余所见洞,俱莫能及,不知土人何以畏入乃尔!
    (节选自徐霞客《麻叶洞天》)
    材料二: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注]倩:请。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峡之东南A尽处B乱石C轰驾D若楼台E层叠F由其隙G皆可攀跻而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去,文中指距离,与《蜀道难》中“连峰去天不盈尺”的“去”意思相同。
    B.特,文中指仅仅、只是,与《陈情表》中“诏书特下”的“特”意思相同。
    C.赍,文中指拿着,与《孔雀东南飞》中“赍钱三百万”的“赍”意思不同。
    D.殆,文中指大概,与《论语·为政》中“思而不学则殆”的“殆”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霞客未受村民思想影响,仍和仆人坚持探访山洞,最终领略到神奇优美的风光。
    B.徐霞客在经过第一关时,发现那里的石头无论是形态还是纹理都与别处所见不同。
    C.当地村民愚昧迷信,即使徐霞客安然无恙地从洞中出来,也不能改变他们的想法。
    D.苏轼认为石钟山命名的依据之所以错误,是与世人习惯凭借主观去推断事情有关。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洞稍宽,可以侧身矫首,乃始以炬前向。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14.两则材料说明了相同的道理,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九日登梓州城①
    杜甫
    伊②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
    追欢筋力异,望远岁时同。
    弟妹悲歌里,乾坤③醉眼中。
    兵戈与关塞,此日意无穷。
    [注]①宝应元年(公元762 年),诗人送好友严武到绵州,未几,徐知道作乱,因入梓州。②伊,发语词。③乾坤,诗中指朝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题中的“九日”,点明了时令为重阳节,登高与饮黄花酒是重阳习俗。
    B.颔联将“异”与“同”对比,是为了突出诗人自己今不如昔的伤悲之情。
    C.颈联将家庭不幸置于国家动荡背景之下,传达出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D.本诗虽是登高诗,但没有着意眼前景物的描写,而是侧重于情感的抒发。
    16.尾联中的“意无穷”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唐太宗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联想到《论语·里仁》中“ , ”两句,既强调榜样的作用,又强调反思的意义。
    (2)《过秦论》中,贾谊叙述秦国“致万乘之势”后确立霸主地位的一句是“ 且在文末用“ ”揭示了秦王朝灭亡的原因。
    (3)“雨”是古诗中的重要意象,常成为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如借“雨”来表达诗人愁绪的诗句有“ 和 “ 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3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走进四川博物院,《高山仰止 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正在展出。以《苏轼宦游图》为引,展览利用大量文物、图像和诗文串联起苏轼人生中的亮点。陕西凤翔是苏轼政治生涯的起点,他深入民间与百姓一起抗旱救灾,著名的“喜雨亭”“凌虚台”皆有图文展示,生动直观。借助视频技术,西湖一角被“搬进”展厅,将苏轼两入杭州赈灾放粮、疏浚运河的故事 A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了解苏轼在密州惩治盗贼、整顿军政的事迹后,观众重读这首词,内心激荡,豪情油然而生。“乌台诗案”后,苏轼接连被贬,远至海南岛,尽管极其艰苦,他仍泰然处之。头戴斗笠,脚穿木屐,双手撩起衣摆,明代朱之蕃所绘的这幅苏轼像轴,生动地再现了苏轼流放儋州时的生活图景,让不少观众对苏轼有了直观印象。四海飘零,苏轼却进入了创作的高峰。展览展出的明代许光祚书《记承天寺夜游》、清康熙款青花《后赤壁赋》笔筒等珍贵文物,均有苏轼创作的印记,苏轼影响之深远,不言自明。此外,展览还围绕苏轼的爱好专设了一个单元,穿行在展厅中,看苏轼纵情山水、饮茶品酒、制作美食, B 的展品叙说着“此心安处是吾乡”。
    宋代四川的产业兴旺,催生了文化昌明、人才辈出的局面。通过一件件文物展现出苏轼成长的时代风貌.让观众触动他丰盈的精神世界。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下列句子中的“让”与文中加点的“让”,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一次。
    B.几件事过手,渐觉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
    C.他的微笑总是能让周围的人感受到温暖。
    D.有些人真的往前冲,但又让别人挡住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 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扇子又称凉友,本是引风消暑之物,在历史长河中,悄然演绎成了独特的视觉符号:诸葛亮“羽扇纶巾”神机妙算、济公手摇蒲扇法力无边……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手中握有的扇子,成为其形象的标志性物件。 ① :友人之间相互赠扇,表达惺惺相惜的情谊;文人在扇面上题诗作画,抒写高雅的情趣;有的地方还有端午赠扇的习俗,更不用说戏曲、相声等曲艺形式借扇展现舞台艺术美。
    扇有千百种, ② ?这与漆染技艺下的“无法预计”之美息息相关。游客参与制作漆扇的技术门槛较低,只需将白色扇面置于调制好的色漆中,便能以漆为笔、以水为墨,一沉一提之间,大漆便在扇面上翩翩起舞,色彩交错随机而成,山川水影跃然纸上。最妙的是,不同的色漆搭配,辅以点、甩、弹、划等不同手法,叠加水流方向、着色速度等“一半天意、一半人为”的因素,造就了每把扇面纹路的独一无二。最后,在扇面上盖章或题字,留下回忆或寄寓期待,颇有一番趣味。
    有人说,在漆扇流云变幻的制作过程中,可以悟到些顺其自然的人生哲学。那些拿在手中、留在照片中的扇,可能不只是物质上的道具, ③ 。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请结合第二段内容,给“漆扇技艺”下定义,不超过6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一中,徐霞客没有受制于村民,坚持探察神秘洞穴,从而领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他的经历给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马鞍山市2024年高二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1. D
    2. B
    3. C
    4. A
    5. ①“百合花”凝聚了军民的深厚情谊,展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主题。
    ②“百合花”体现了行文脉络,构成了小说的基本情节,结构上前后呼应。
    ③“百合花”体现了新媳妇善良和腼腆,烘托出小通讯员形象,具有审美趣味,可读性强。(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 C
    7. D
    8.①“小木船”是一家人面对洪灾时,所找到和修复的救生工具。
    ②“小木船”是情感载体,承载着父亲中对家人的关爱和责任。
    ③“小木船”象征着亲情和希望,映射人物内心的信念和坚持。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9.①从情节结构看,小说开篇入题,与第四段的背景交代照应,并引出下文情节,使文章结构严谨完整。
    ②从叙述视角看,结合文末“很多年以后,老太太讲起这个故事时”,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老丫儿”的视角来叙事。
    ③从表达效果看,描写大洪水突袭而来时的迅猛气势和人们仓皇奔逃的慌乱情景,营造了紧张氛围,给人以强烈震撼。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 BDF
    11. B
    12. B
    13.(1) (麻叶)洞逐渐变得宽敞,可以侧身抬头看了, (我们)才开始拿着火把前进。
    (“稍”“矫首”“以”各1分, 语句通顺1分)
    (2)然而浅薄的人,竟然用斧头敲击石头来考证 (石钟山)名字的由来,自认为得到了它命名的真相。
    (“乃”“考击”“其实”各1分, 语句通顺1分)
    14.①不轻信盲从他人观点 ②亲自实践,探求真相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15. B
    16.①年老体衰之悲 ②亲人离散之苦 ③战争不息之痛 ④羁旅他乡之愁。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17.(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序八州而朝同列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小楼一夜听春雨 /夜阑卧听风吹雨
    18. A娓娓道来 B琳琅满目
    19. ①成分残缺,删去“通过” ②搭配不当,将“触动”改为“走近”
    20. C
    21.①扇子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或“扇子体现了传统文化”)
    ②漆扇为什么广泛流行 (或“漆扇为什么备受青睐”)
    ③也是精神上的载体
    22.漆扇技艺是将白色扇面在色漆中一沉一提,并辅以点、甩、弹、划等手法,在扇面上留下独一无二的纹路的一门技艺。 (“漆扇技艺是一门技艺”2分,三个特点各1分)
    23.参照2024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相关试卷

    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0页。

    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0页。

    安徽省马鞍山市中加双语学校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马鞍山市中加双语学校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共19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