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假作业02 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文本阅读-【暑假分层作业】2024年高一语文暑假培优练(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暑假作业02 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文本阅读-【暑假分层作业】2024年高一语文暑假培优练(统编版),文件包含暑假作业02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文本阅读原卷版docx、暑假作业02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1.删。删除修饰语:删除原文中的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语,使句子意义发生变化;删除限定词:如“一些”、“大多数”等限定词被删除,导致范围扩大或缩小;删除时间状语:忽略原文中的时间信息,导致时态或事件顺序混乱;删除条件状语:省略原文中的条件状语,使句子逻辑不完整。
2.漏。遗漏关键信息:忽略原文中的关键信息点,如原因、结果、目的等;遗漏上下文联系:断章取义,不考虑原文的上下文联系,导致理解片面;遗漏条件限制:遗漏原文中的条件限制,导致结论或建议的适用范围扩大。
3.改。改换同义词:使用与原文意义不同的同义词或近义词替换原文词汇;改换概念定义:对原文中的概念或定义进行曲解或替换;改换主客体:将原文中的主语和宾语位置互换,导致句子意思发生变化;改换逻辑关系:改变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如将因果关系颠倒。
4.凑:拼凑不同信息:将原文中不相关的信息拼凑在一起,形成错误的理解;凑出无中生有的事实:根据原文的只言片语拼凑出原文没有提及的事实;凑出不合逻辑的结论:基于错误的信息拼凑出不符合逻辑的结论。
5.变。改变句子顺序:调整原文中句子的顺序,导致逻辑链条断裂或错乱;改变句子关系:将原文中的并列、转折、因果等关系改变,造成理解偏差;改变信息焦点:将原文的信息焦点转移,导致读者对重点的误解;改变事件顺序:改变原文中事件发生的顺序,造成时间线混乱。
6.造。生造原文没有的信息:编造原文中不存在的信息或数据;生造事实或结论:基于错误的理解或信息,编造出不符合原文的结论;混淆事实与观点:将原文中的观点或假设当作事实来陈述;制造逻辑陷阱。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曾经,在城市街道拐角,一部补鞋机,一个工具箱,外加剪刀粘胶纤维线和几只大小不一的棉拖鞋,修鞋匠与修鞋人聊着家长里短,开胶、断线、破掌的鞋子也就修补好了;曾经,丢了钥匙的孩子急得团团转,爸妈没有过多责备,走出小区,请配钥匙师傅重新再配一把;曾经,骑自行车上班一族,车胎扎了、车圈瓢了、车链断了,一点也不慌,只要往单位门口的修车摊一放,和修车大爷打个招呼,下班骑走就好。曾经,留守家中的老人总能听见“磨剪子戗菜刀”吆喝声;曾经,换纱窗、洗油烟机、空调加氟,各类服务____。一双双灵活熟练的手,让一件件破损的物品____,修补物品的同时修复了心情。这,何尝不是温暖的一幕?
可是,近年来,曾经和人间烟火气紧密联系的“小修小补”摊点,感觉是越来越少啦!一些专修老物件的摊点,跑遍通城也难寻踪影;那些手工业艺人,走遍街角也难觅足迹。曾经,那些“小修小补”的城市低收入群体,他们从不“躺平”,____,靠手艺吃饭,在家门口就业,通过这些“小而精”“小而专”的工作,努力奋斗,不断融入城市生活。是他们,给百姓生活带来了更便利、更舒心的感受,也让我们懂得人间烟火气的珍贵!
1.(3分)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应俱全 焕然一新 自食其力
B.五花八门 完好无损 自食其力
C.一应俱全 完好无损 独立自主
D.五花八门 焕然一新 独立自主
2.(5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3.(3分)请为文段拟写一个含有“小”与“大”二字的标题。
【答案】1.A 2.①形式上,多用短句,节奏明快,符合人们日常交流习惯:使用“打个”“瓢了”等口语化的词,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②内容上,选取修车等日常之事,勾勒市井生活图景,烟火气息浓郁。
3.示例一:小修补,大民生
示例二:百姓小生活,城市大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一应俱全:意为应有的一切都很齐全,指应有尽有。五花八门: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语境是说曾经各类服务品种齐全,可填“一应俱全”。
第二空,焕然一新:指改变陈旧的面貌,呈现出崭新的样子。完好无损:很完整、完好无缺,没有一点儿损坏或残缺。语境是通过灵巧的双手的修补,破损物品又呈现出崭新的样子,可填“焕然一新”。
第三空,自食其力:指依靠自己的能力而生活。独立自主:多指国家或政党维护主权,不受别人的控制或支配。结合后文“靠手艺吃饭”可知,这些人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可填“自食其力”。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
①由“车胎扎了、车圈瓢了、车链断了,一点也不慌”等句子可知,形式上,多用短句,节奏明快,符合人们日常交流习惯;由“车圈瓢了”“和修车大爷打个招呼,下班骑走就好”可知,使用“打个”“就好”“瓢了”等口语化的词,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②划线句涉及的是修车,“车圈瓢了、车链断了”是自行车常有的事;“修车”也是很日常的内容;“只要往单位门口的修车摊一放,和修车大爷打个招呼,下班骑走就好”更是很多人熟知的生活场景,是最普通的人间烟火气。由此可知,划线句内容上选取修车日常之事,勾勒市井生活图景,烟火气息浓郁。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标题的能力。
拟题注意要能涵盖主要内容,要简洁;且标题要醒目、能够吸引读者,可采用一些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注意题目要求拟写一个含有“小”,与“大”二字的标题。
何为“小”?文章第一段写的是过去修鞋、修车等日常小事,第二段直接点出“小修小补”“小而精”“小而专”,由此可以看出,“小”指的是“小修补”或者“百姓小生活”;
而“大”,结合第二段“是他们,给百姓生活带来了更便利、更舒心的感受,也让我们懂得人间烟火气的珍贵”可知,指的是“大民生”“城市大情怀”。
由此可用对仗结构拟题为:小修补,大民生;百姓小生活,城市大情怀。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4~5题。
《红楼梦》中的建筑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红楼梦》整体艺术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古人认为完美的园林景观应该 ① ,《红楼梦》中大观园的设计就非常注重这一点:在蓊郁的花草树木和潋滟水光的映衬下,幽径曲水,错落有致,楼台亭阁掩映于茂林修竹之中,极尽清幽旷达之妙。院落和山石花木交相辉映,极富自然情趣。
同时,大观园中每一处院落的建筑格调, ② 。如贾宝玉所住的“怡红院”,院中种植芭蕉和海棠,芭蕉为绿,海棠为红,于是贾宝玉便为其取名为“红香绿玉”,整体意境颜色艳丽,暗香浮动,与宝玉的性情相符; ③ ,“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自然情趣隐含其中,与黛玉率真的性格相合。可以说,大观园中的院落与其中所住人物已经融为一体了。
4.(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6分)“稻香村”是《红楼梦》中大观园里的一处建筑,后来成为李纨的居所。阅读下面的文字,分析“稻香村”是如何体现院落与其中所住人物融为一体的?
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梁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惟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选自《红楼梦》第四回,有删改)
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有删改)
【答案】4.①与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 ②都渗透着主人的个性特征 ③再如林黛玉所住的“潇湘馆” 5.①“稻香村”建筑风格恬淡宁静、简陋质朴;
②与李纨贞静淡泊、朴素清雅的性情相合。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由后文“院落和山石花木交相辉映,极富自然情趣”可知,此处是说园林景观和周围环境的紧密融合,融合得很好。故可填“与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之类的内容。
②处,前文句子主语是“建筑格调”,由后文“如贾宝玉所住的‘怡红院’……与宝玉的性情相符”“与林黛玉率真的性格相合”可知,此处是说院落的建筑格调和其中所住主人的性情相符,故谓语部分可填“都渗透着主人的个性特征”之类的内容。
③处,由横线前面的分号可判断,此处对应前文“如贾宝玉所住的‘怡红院’”;再由后文“与黛玉率真的性格相合”可知,此处应介绍林黛玉在大观园中的住所的名称,呼应上文,故可填“再如林黛玉所住的‘潇湘馆’”之类的内容。
5.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和相关语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答题时,既要答出“稻香村”的建筑风格,又要指出其中所住人物李纨的性格特点,注意要从二者的相似之处回答。
由“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惟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可知,李纨贞静淡泊、朴素清雅,一生清苦与寂寞。
由“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可知,“稻香村”有的只是泥墙茅屋,树条篱笆,土井菜地,完全跳脱出了贾府的富贵气象,一派乡野气息,没有任何富丽装饰,建筑风格恬淡宁静、简陋质朴,与李纨朴素清雅的性情相合。其中“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是点李纨也是青春正茂,结合上文“青春丧偶”和此处稻香村的清素之景,更添人物的清冷寂寞、贞静淡泊。
(一)论述性文本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答,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千百年来勉强能够养家糊口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我在2017年4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从2007年的5万公顷增长到2016年的18万公顷。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应该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们有许多藜麦。”
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利益。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一点: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
(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6.(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之选。
B.“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中的“此”,指一些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这一做法。
C.藜麦的大面积种植,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也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D.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媒体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发点却不是恶意的,他们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感到担忧。
7.(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当一起事件超出了我们直接观察的范围时,有些人会根据他人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判断,形成对该事件的看法。
B.“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为市场对蔡麦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麦的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供给日益增长。
C.“新手辩论者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可见他们都选择有助于推进个人意图的真相,这些真相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D.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机可能会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真正的伤害。
8.(3分)下列不属于介绍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竞争性真相”的一项是( )
A.《独立报》通过片面的事实和数据,称藜麦价格的上涨使玻利维亚人吃不起藜麦了。
B.《纽约时报》直接援引他人研究,得出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的结论。
C.《卫报》使用了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标题强调黎麦价格上涨对藜麦种植者造成的伤害。
D.《独立报》2013年发表了一篇报道后,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9.(3分)下列对作者证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所采用的方法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列举西方媒体对玻利维亚和秘鲁等藜麦种植区相关事例的报道来证明并批判“竞争性真相”的大量存在。
B.第二段引出马克·贝勒马尔等人的质疑,引用相关经济学家的调查论证来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
C.第三段作者亲自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借助实地考察的真相对报道中的错误信息进行批驳。
D.最后一段以新手论辩与犯错误小学生的自我辩护技巧进行类比,借助常规逻辑认知批判报道中的“竞争性真相”。
10.(5分)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答案】6.B 7.C 8.D 9.A
10.①第一段在介绍藜麦的优点和价值的基础上,指出媒体关于藜麦生产和消费的报道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②第二、三段论述了西方媒体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③第四段指出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给当地人造成真正的伤害,点明这些真相叫做“竞争性真相”。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指一些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这一做法”错,“此”指的应是被国外需求推高的藜麦价格给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人造成伤害这一说法。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这些真相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错,应是“对这种真相内容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不是侧重介绍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竞争性真相”,而是写这些报道带来的后果。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证明并批判‘竞争性真相’的大量存在”错误,西方媒体对玻利维亚和秘鲁等藜麦种植区相关事例的报道只能证明“竞争性真相”的存在,还没有形成对其的批判。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需要逐段把握关键语句,归纳段意,理出思路。
①第一段,“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介绍藜麦的优点和价值的基础上,指出媒体关于藜麦生产和消费的报道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②第二、三段,“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们有许多藜麦。’”,论述了西方媒体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
③第四段,“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指出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给当地人造成真正的伤害,点明这些真相叫做“竞争性真相”
(二)论述性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木叶”就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这当然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事实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什么呢?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为什么呢?因为“树”易让人想到繁茂的枝叶,而“木”则易让人想到树叶脱落,也就是说,“木”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签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离《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引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选自林庚《说“木叶”》,有删改)
11.(3分)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落叶”作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
B.从概念上说“木叶”与“树叶”意思相同,但在诗歌的形象思维中,两者却有较大区别。
C.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木”等形象都具有比较强的暗示性。
D.艺术形象领域里的一字之差几乎是一字千里,需要我们在阅读、鉴赏中去发现和品咂。
1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歌》中的“木叶”形象,不仅为后来诗人钟爱,而且能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B.“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句,凸显了“木叶”具有“微黄”的特点,却没有体现“木叶”的干燥之感。
C.“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因而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D.古代诗歌中,遇见“树叶”时一般都简称“叶”,这不仅仅与诗人们追求文字的洗炼有关。
13.(3分)下列诗文不能论证材料中“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的一项是( )
A.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张翰《思吴江歌》)
B.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C.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
D.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庾信《哀江南赋》)
14.(5分)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15.(6分)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行文脉络。
【答案】11.A 12.C 13.B
14.①易让人想到树叶脱落(或:含有落叶的因素);
②透着黄色,干燥,带来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
15.①提出问题: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出问题,即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
②分析问题:借助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古诗多用“木叶”的原因。
③得出结论:“木叶”与“树叶”虽一字之差,但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却相差千里。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错误。由材料第一段“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可知,屈原只是第一次在诗作中运用“木叶”,并非发现“第一个艺术特征”。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因而影响……”错误。由材料第四段“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可知影响我们更多地的是“木”的潜在形象。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A.此处的“木”指秋天的树,“木叶飞”是指树上的叶子纷纷落下,能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中“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B.夏木指高大的树木,广阔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田野边繁茂的树林中传来黄鹂婉转的啼声。不能论证“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C.“寒风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是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能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中“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D.辞别洞庭湖,此时落叶纷飞,离开涔阳,去往遥远的水滨。能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中“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因为‘树’易让人想到繁茂的枝叶,而‘木’则易让人想到树叶脱落,也就是说,‘木’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可知,易让人想到树叶脱落(或:含有落叶的因素);
由“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可知,透着黄色,干燥,带来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
第一、二段,提出问题。借用屈原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引出话题,为什么“木叶”是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用“树叶”。
第三到五段,分析问题。论证“木”的艺术特征及其原因。第三、四段,运用举例论证,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来论证“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第五段运用对比论证,如“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将“树”与“木”从颜色和质地上作了对比,来论证“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第六段总结,得出结论:“木叶”与“树叶”虽一字之差,但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却相差千里。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暑假作业14 语言文字运用+散文文本阅读-【暑假分层作业】2024年高一语文暑假培优练(统编版),文件包含暑假作业14语言文字运用+散文文本阅读原卷版docx、暑假作业14语言文字运用+散文文本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暑假作业13 名句名篇默写+信息类文本阅读-【暑假分层作业】2024年高一语文暑假培优练(统编版),文件包含暑假作业13名句名篇默写+信息类文本阅读原卷版docx、暑假作业13名句名篇默写+信息类文本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暑假作业12 语言文字运用+戏剧文本阅读-【暑假分层作业】2024年高一语文暑假培优练(统编版),文件包含暑假作业12语言文字运用+戏剧文本阅读原卷版docx、暑假作业12语言文字运用+戏剧文本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