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班级、姓名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立了博士官职。对于这些博士传世文献记载较少,今尚知名的只有十几个人,大多是儒生,其职责是“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不参与政治决策,政治影响甚微。究其原因是( )
A. 百家争鸣的体现B. 制约皇权的需要
C. 太学教育的发展D. 治国理念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强调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儒生所秉持的儒家思想与秦朝的治国理念不太相符,所以这些博士虽然有一定职责,但不参与政治决策,政治影响甚微,这主要是受到秦朝治国理念的影响,D项正确;秦朝建立后实行思想专制,百家争鸣基本结束,排除A项;秦朝的博士制度并非是为了制约皇权,排除B项;太学是汉代才出现的,排除C项。故选D项。
2. 《尚书》中的经典名言:“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等。这些思想体现了( )
A. 提倡爱国,推崇天下为公B. 道法自然,崇尚天人合一
C. 民本思想,注重体察民情D. 厚德载物,崇尚自强不息
【答案】C
【解析】
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意思是人不应当用水当镜子来观察自己,而应依据群众的言论来反省自己;“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强调要永远保护人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表明民众的愿望,上天一定会顺从;“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是说上天所看到的是老百姓所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是我们老百姓所听到的;“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意思是上天公正无私,总是帮助品德高尚的人。这些都体现了对民众的重视,强调以民为本,注重体察民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君主应该如何以民为本,而非强调对国家的热爱或天下为公的理念,排除A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君主与民众的关系,而非关于自然法则或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排除B项;材料中的名言没有涉及到“厚德载物”或“自强不息”的概念,排除D项。故选C项。
3. “飞天”是佛教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北魏以前,莫高窟早期飞天多为男性,且都是上半身赤裸,双手合十具有浓厚的印度色彩。北魏后期,飞天开始向女性化发展,五官均匀,身上的飘带数量多达四五条,营造出飞动升空的视觉效果。这表明( )
A. 时代变迁影响壁画艺术风格B. 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加速
C. 外来文化决定飞天风格变化D. 北魏儒学受到巨大的冲击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根据材料,北魏以前飞天多为男性,具有印度色彩,北魏以后向女性化发展,可知伴随时代发展飞天的形象不断发生变化,表明时代变迁影响艺术风格,A项正确;飞天是外来文化,排除B项;C项错在“决定”,排除C项;材料没涉及儒学,排除D项。故选A项。
4. 宋代女性头饰不少是由动物的骨骼、麟角、羽毛等制作而成,诸如翠羽、白角、鹿胎、玳瑁等,而官方不断颁布针对翠羽等以动物为原材料饰品的禁令。其主要目的是( )
A. 遏制奢靡之风,规范等级秩序B. 强化生态保护,缓解统治危机
C. 整顿世风民俗,加强中央集权D. 倡导简朴之风,完善社会治理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女性头饰中动物制品的大量使用,形成奢靡风气的传播,冲击了封建等级秩序,引发了朝廷的高度重视,官方发布禁令的主要目的是遏制奢靡之风,规范等级秩序,A项正确;官方不断颁布针对翠羽等以动物为原材料饰品的禁令,虽然有利于生态保护,与“缓解统治危机”无关,排除B项;官方禁令的主要目的是遏制奢靡之风,规范等级秩序,不会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官方禁令的主要目的是遏制奢靡之风,规范等级秩序,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5. 上海正蒙书院是光绪四年(1878年)由上海邑绅张焕纶等创办,学生分为数班,即后来多级教授制,教科为国文、地理、经史、时务、格致、数学、歌诗等,后增设英法文、旁及体育,尤其注重德育。该书院( )
A. 与传统书院科目设置基本一致B. 略具近代学校性质的新式书院
C. 是洋务派开办的专门实业学堂D. 标志着新学制系统的全面建立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8年(中国)。材料中该书院教授的科目除了国文、地理、经史等传统内容外,还包括时务、格致、数学、英法文、体育等近代学科,且采用了多级教授制,这种形式不同于传统书院,具有近代学校的一些特征,所以可以说它是略具近代学校性质的新式书院,B项正确;它与传统书院科目设置有很大不同,增加了很多近代学科,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与洋务派及专门实业学堂的关系,排除C项;仅凭一所书院不能标志新学制系统的全面建立,该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故选B项。
6. 1911年初,各地督抚引用曾国藩、胡林翼延揽人才、共襄中兴大业的例子,以反对清廷大幅核减京外各官公费。然而,户部尚书(度支部尚书)竟在电稿上批“七个字”:“今日亦有曾胡耶!”依据以上材料,可以推断( )
A. 晚清政府内部矛盾为民主革命提供契机B. 清末新政的经济改革彻底失败
C. 中央权力下移导致地方督抚势力膨胀D. 湘淮系官僚集团成为新兴力量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年初(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清末新政清廷大幅核减京外各官公费,遭到了各地督抚的反对,引发了户部等京官与各省督抚之间的矛盾,为民主革命提供了契机,A项正确;清末新政的经济改革彻底失败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各省督抚与户部尚书在核减公费的矛盾,无法说明中央权力下移导致地方督抚势力的膨胀,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后湘淮系官僚集团成为新兴力量,排除D项。故选A项。
7. 有学者对张謇辛亥日记中高频词统计(含“笺注”中相关电文)的结果为:“实业”8次,“教育”3次,“专制”3次,“立宪”3次,“革命”10次。这反映了( )
A. 实业救国思想开始出现B. 民主共和逐渐深入人心
C. 近代中国社会激荡转型D. 君主专制思想根深蒂固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张謇日记中的高频词汇“立宪”“教育”“实业”“专制”出现次数较低,而“实业”“革命”出现频次较高,“实业”和“教育”代表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专制”、“立宪”和“革命”则表明了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动,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的中国经历剧烈的变动,在社会激荡中走向转型,C项正确;实业救国思想开始出现在19世纪末期,排除A项;民主共和逐渐深入人心发生在民国建立之后,排除B项;“君主专制思想根深蒂固”与“专制”一词有关,但“立宪”和“革命”的出现表明了人们对专制体制的不满和对新体制的追求,排除D项。故选C项。
8. 图1为某同学参观近代某革命旧址时抄录的一份课程表(部分),下列口号与该课程表属于同一历史时期的是( )
A. “打倒列强除军阀”B. “打土豪 分田地”
C. “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D. “解放全中国”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课程表中的内容“三民主义”“农民问题”“社会主义”“军事运动与农民运动”等信息可知,这时期应该是国共合作领导的大革命时期,提出的口号是“打倒列强,除军阀”,A项正确;“打土豪,分田地”是国共十年对峙期间中共开展土地革命的口号,排除B项;“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中共为争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提出的口号,即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口号,排除C项;“解放全中国”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提出的口号,排除D项。故选A项。
9. 下图这一照片记录了陕甘宁边区的人民以“投豆选举”的方式选出心中信任的人选和政府的情景。这种做法( )
A. 表明了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B. 是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的初步尝试
C. 标志着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D. 体现了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果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后的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材料记录的是陕甘宁边区的人民以“投豆选举”的方式选出心中信任的人选和政府的情景,“陕甘宁”信息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人民选举信任的人选和政府反映的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即体现了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果,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根据地的农业政策,排除A项;革命根据地是指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排除C项。故选D项。
10. 1951年出版的扫盲教材《职工业余学校识字课本》,第一课内容是“工人”和“做工”,随着课程的深入,出现了“雾的成因”“空气和风”等内容。1956出版的《市民识字课本》,内容有认日历、认钟表、买菜、坐车等。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运动( )
A. 旨在培养高素质劳动人民B. 促成了义务教育逐渐普及
C. 注重与日常生活实际结合D. 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职工业余学校识字课本》的内容从“工人”和“做工”开始,逐渐深入到“雾的成因”“空气和风”等自然科学知识;《市民识字课本》的内容则侧重于日常生活技能,这些内容直接关联到市民的日常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C项正确;虽然教材中包含了一些科学知识,但主要还是侧重于基础识字和日常生活技能,不能说是为了培养高素质劳动人民,排除A项;扫盲运动主要是为了提高成年人的识字率,而义务教育是针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的,排除B项;“认日历、认钟表、买菜、坐车”与国家认同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1. 蒙古西征冲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大军所至,焚毁田园,摧毁堡垒;更甚者,教廷的权威蒙受极大的打击,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这说明蒙古西征( )
A. 加强了文化交流B. 引发了宗教改革
C. 推动了民族迁徙D. 促进了思想解放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蒙古西征确实对欧洲的封建制度产生了巨大冲击,直接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统治基础。同时,蒙古西征也对教廷的权威构成了挑战,因为蒙古军队的行动使得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权威和主张,这种质疑促进了思想的解放,D项正确;材料体现蒙古西征对于欧洲的封建制度的破坏,没有体现文化交流,排除A项;引发了宗教改革是《九十五条论纲》,不是蒙古西征,排除B项;战争和征服可能导致了一定程度的人口流动,但是材料没有体现蒙古西征如何推动民族迁徙,排除C项。故选D项。
12. 在柬埔寨吴哥窟中,很多浮雕的题材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为蓝本。这反映了( )
A. 印度文化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大B. 吴哥王朝主要是盛行印度教
C. 柬埔寨石窟艺术源于古希腊文化D. 古代印度艺术与宗教有关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柬埔寨)。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吴哥窟中的很多浮雕的题材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为蓝本,反映了印度文化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吴哥王朝以印度教为国教,排除B项;吴哥窟中的很多浮雕的题材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为蓝本,体现了印度文化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不能说明柬埔寨石窟艺术源于古希腊文化,排除C项;吴哥窟中的很多浮雕的题材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为蓝本,体现了印度文化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不能说明柬埔寨艺术都与宗教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3. 如表是1650~1900年世界各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率变化情况(单位:‰)。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 疫病是非洲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B. 人口变化受世界市场扩展的影响
C. 技术革命推动了洲际间人口流动D. 奴隶贸易促使美洲丧失大量人口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50~1900年(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高产作物马铃薯等被引进到欧洲,再加上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得欧洲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因此这一时段欧洲人口增加快;非洲因三角贸易,大量黑奴被贩卖至美洲,因而人口下降迅速;美洲因殖民者的种族屠杀,再加上欧洲殖民者将流行疾病带到美洲,因此美洲人口迅速下降,后来人口比例增加是因为奴隶贸易从非洲运来了大量劳动力以及技术革命吸引大量移民等等。因此,材料说明随着世界市场扩展,世界各大洲联系加强,导致人口变化,B项正确;奴隶贸易是非洲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非洲人口大量减少不是因为技术革命,排除C项;奴隶贸易促使非洲丧失大量人口,使美洲人口数量增长,排除D项。故选B项。
14. 如图为1880~1996年世界贸易开放度、金融一体化程度、移民指数的变化情况。据此判断
A. 世界贸易的萎缩是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
B. 欧美国家始终奉行自由贸易的传统政策
C. 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影响全球化进程
D. 第二次世界大战直接造成世界贸易停滞
【答案】C
【解析】
根据曲线图可以看出,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贸易、金融以及移民也随之发生变化,这说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影响全球化进程,C项正确;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导致,排除A项;欧美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放弃了自由贸易的传统,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排除B项;D项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5. 国际日是经联合国的专门机构及其他国际组织建议,由联合国大会讨论确定的,也有一些是由联合国的专门机构及其他国际组织根据自己的任务而确定的、在国际范围内开展的单项活动日。例如:国际消除种族歧视日(3月21日)、世界环境日(6月5日)、世界难民日(6月20日)等。这说明了( )
A. 世界性问题需要国际合作应对B. 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
C.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阻挡D. 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起决定作用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材料中关于教育、消除种族歧视、防治疟疾和世界难民等重要的国际日的设置,体现的是这些世界性的问题需要国际共同努力应对解决,A项正确;世界发展不平衡是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存在导致的,排除B项;材料强调世界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没有体现世界的格局,排除C项;材料中强调“经联合国或其他国际组织建议”开展相关活动,并不是只有联合国,排除D项。故选A项。
16. 世界遗产委员会在1978年将戈雷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描述道“在戈雷岛上,既能看到奴隶住的简陋的屋子,也能找到奴隶贸易商居住的优雅的庭院,两类建筑物形成鲜明对比。今天的戈雷岛,依然能使人们记起那段人剥削人的历史。”这一遗产旨在( )
A. 控诉欧美国家的恶行B. 宣传近代的建筑艺术
C. 传承非洲的特色文化D. 促进平等对话与和解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代,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保留大量欧洲人贩卖非洲黑人遗迹的戈雷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对比奴隶贩子和黑人的处境,要人们“记取人剥削人的历史”,旨在促进东西方的平等对话与和解,D项正确;控诉欧美国家的恶行只符合非洲人民的意愿,排除A项;宣传近代的建筑艺术与“使人们记起那段人剥削人的历史”等不符,排除B项;传承非洲的特色文化并非将以贩卖黑人奴隶著称的戈雷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30年,中国的茶叶被荷兰商人带到英国。但在很长的时间里,茶对于英国人而言是一种奢侈的饮品。1652年到1667年,经过两次英荷战争的胜利,英国取代荷兰,垄断了中国茶叶贸易。当茶开始向更广泛的人群普及时,有人指责饮茶败坏世风,无益健康。后来人们发现,茶叶不仅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饮有害的说法渐渐消失,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0万磅,与此同时,东印度公司对华输入的英国产品却打不开销路,英国的贸易逆差在继续扩大。于是在185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前往中国,将中国制茶工人以及若干茶苗茶种秘密运到印度。在福琼的帮助下,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成功引种茶树。此后,印度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红茶出口第一大国。1866年,在英国人消费的茶叶中,只有4%来自印度。到1903年,这个比率上升到了59%。当时,中国茶叶占输往西方的茶叶中的份额下降到了10%。
——摘编自周重林《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
(1)据材料归纳英国饮茶之风和茶叶贸易的演变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演变的主要原因。
【答案】(1)演变特点:从奢侈品到普通饮品(饮茶人员范围平民化);从受指责、争议到普遍欢迎;从荷兰垄断到英国垄断茶叶贸易;从依赖中国到依赖印度进口茶叶。
(2)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掠夺,世界贸易的较大发展;英国打败荷兰逐渐确立殖民霸权;英国扶植印度茶叶种植;工业革命促进英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对饮茶健康功能的认识加强。
【解析】
(1)饮茶的变化特点:根据材料“茶对于英国人而言是一种奢侈的饮品“茶对于英国人而言是一种奢侈的饮品”“当茶开始向更广泛的人群普及时”可知从奢侈品到普通饮品;根据材料“当茶开始向更广泛的人群普及时,有人指责饮茶败坏世风,无益健康。后来人们发现,茶叶不仅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饮有害的说法渐渐消失,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可知从受指责、争议到普遍欢迎;茶叶贸易的特点:根据材料“经过两次英荷战争的胜利,英国取代荷兰,垄断了中国茶叶贸易”可知从荷兰垄断到英国垄断茶叶贸易;根据材料“1866年,在英国人消费的茶叶中,只有4%来自印度。到1903年,这个比率上升到了59%。当时,中国茶叶占输往西方的茶叶中的份额下降到了10%”可知从依赖中国到依赖印度进口茶叶。
(2)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世界对于世界尤其是东方的认知愈加清晰,因此西方列强逐渐清楚了茶叶的主要来源是中国,因此伴随下殖民扩张的扩展尤其是对华的侵略加深,世界的茶叶贸易也在不断的扩大;根据材料“1652年到1667年,经过两次英荷战争的胜利,英国取代荷兰,垄断了中国茶叶贸易”可知英国打败荷兰逐渐确立殖民霸权;根据材料“在福琼的帮助下,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成功引种茶树”可知英国扶植印度茶叶种植;根据材料“后来人们发现,茶叶不仅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可知对饮茶健康功能的认识加强;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又因为工人阶级需要廉价有营养的饮料,因此庞大的需求推动了世界的茶叶贸易。
18. 讲史小说
材料一 讲史小说大约兴起于北宋,在元明时期进入鼎盛。作者借用“讲史” 形式创作小说,以抒发对现实的情感和理想。《三国演义》就是典型的讲史小说。
——摘编自朱维铮《走出中世纪》
材料二
材料三 关羽本为三国时期蜀汉的武将。进入宋代以后,他不仅受到国家祭祀,宋徽宗还赐以“义勇武安王”的神号,作为保佑宋代军事行动的武神崇拜。
关羽的故乡解州(今山西运城)是重要的盐产地,元明清时期来此的商人都会拜访关帝庙以祈求旅途安全、生意兴隆。在元代杂剧《关云长大破蚩尤》中,关羽被塑造为山西盐商的守护神。
明朝万历年间发生蒙古王公和西南土司的叛乱,平叛期间皇帝敕封关羽为“关圣帝君”。清朝乾隆帝对《三国志》中关羽“壮(勇猛)缪(名实不符)侯”的谥号不满,下令“关帝之谥,改为忠义”,在全国遍立关帝庙。
——摘编自田海《关羽:由凡入神的历史与想象》等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讲史小说的特点,并结合材料二内容举例说明。
(2)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关羽崇拜”逐步扩大的历史原因。
【答案】(1)特点:以记叙历史故事、描写历史人物为主要内容,往往以前代正史、野史、民间故事传说为素材进行艺术加工而成;讲史话本比起史书来更多发挥,且能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抒发对现实的情感和理想。
说明:《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诸葛亮”“曹操”“关羽”、地理名称“三江口”“玉泉山”、主要事件“赤壁之战”“魏蜀吴建立”与《三国志》基本相同。结合“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可知,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进行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丑化等等,《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较为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
(2)原因:两宋民族矛盾突出,关羽身上勇武、忠义的特质契合了统治者的需要和当时反抗异族压迫的社会心理需求;儒学复兴,理学兴起,关羽身上的忠义,契合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受到极力推崇;市民文学的兴盛,完成了对关羽形象的重塑;明清统治者对关羽大加封谥,渲染其“忠义”,以此训导民众,维护封建统治的秩序:关羽形象中的“义”契合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中凝聚众商、以诚取信的社会需求;下层百姓从其自身的某种现实需要和避祸得福的生活理想推动了对关羽的信仰和崇拜。
【解析】
【小问1】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作者借用‘讲史’ 形式创作小说”并结合材料二中《三国演义》相关回目涉及的历史事件可得出以记叙历史故事、描写历史人物为主要内容,往往以前代正史、野史、民间故事传说为素材进行艺术加工而成。据材料二中《三国演义》的相关回目内容可得出讲史话本比起史书来更多发挥,且能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据材料一“以抒发对现实的情感和理想”抒发对现实的情感和理想。
第二小问说明,结合材料二中《三国演义》相关回目涉及的历史事件举例说明即可,如《三国演义》相关回目反映了三国时期丰富的历史内容,结合所学可知,人物名称“诸葛亮”“曹操”“关羽”、地理名称“三江口”“玉泉山”、主要事件“赤壁之战”“魏蜀吴建立”与《三国志》基本相同。结合“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可知,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进行再发挥,抒发对现实的情感和理想。
【小问2】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三“进入宋代以后,他不仅受到国家祭祀,宋徽宗还赐以‘义勇武安王’的神号,作为保佑宋代军事行动的武神崇拜。”并结合所学可知,两宋民族矛盾突出,关羽身上勇武、忠义的特质契合了统治者的需要和当时反抗异族压迫的社会心理需求;儒学复兴,理学兴起,关羽身上的忠义,契合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受到极力推崇;据材料三“在元代杂剧《关云长大破蚩尤》中,关羽被塑造为山西盐商的守护神。”可得出市民文学的兴盛,完成了对关羽形象的重塑;据材料三“明朝万历年间发生蒙古王公和西南土司的叛乱,平叛期间皇帝敕封关羽为‘关圣帝君’”可知,明清统治者对关羽大加封谥,渲染其“忠义”,以此训导民众,维护封建统治的秩序:据材料三“元明清时期来此的商人都会拜访关帝庙以祈求旅途安全、生意兴隆”“关羽被塑造为山西盐商的守护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关羽形象中的“义”契合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中凝聚众商、以诚取信的社会需求;下层百姓从其自身的某种现实需要和避祸得福的生活理想推动了对关羽的信仰和崇拜。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华侨发展简史
——摘编自《浙江侨联•华侨的概念和历史沿革》
从上表中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期的相关历史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切勿照抄材料。)
【答案】论题:华侨命运受到近代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影响。
明清时期,伴随早期的殖民扩张,东南亚部分地区变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贸易中转站,迫切需要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手工业品,因而吸引了更多的中国商人和破产的农民、手工艺人出国。到了近代,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扩展时期,列强对殖民地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急需大量廉价劳动力从事开发,中国清政府屈于外国列强的压力,被迫同意华工出国合法化,以契约移民方式为主的劳动力输出形成高潮。近代历史上,广大华侨遭受了巨大苦难,但客观上向世界传递着中国文化,为中国介绍外国文化,成为了传承中外文化的使者,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信息1271-1839年、1840-1949年,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以及工业革命的影响可知,华侨增多反映了西方列强对华罗多廉价劳动力的结果,也是列强侵略造成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破产的结果,由此可拟出论题:华侨命运受到近代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影响。可从明清时期和近代西方列强对我国侵略的影响和华侨对促进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等角度进行阐述。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故答案为:论题:华侨命运受到近代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影响。明清时期,伴随早期的殖民扩张,东南亚部分地区变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贸易中转站,迫切需要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手工业品,因而吸引了更多的中国商人和破产的农民、手工艺人出国。到了近代,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扩展时期,列强对殖民地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急需大量廉价劳动力从事开发,中国清政府屈于外国列强的压力,被迫同意华工出国合法化,以契约移民方式为主的劳动力输出形成高潮。近代历史上,广大华侨遭受了巨大苦难,但客观上向世界传递着中国文化,为中国介绍外国文化,成为了传承中外文化的使者,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晚清时期,世界外交体系处于1815年开始形成的维也纳体系,这一体系把世界各国按强弱分为三级。受此影响,晚清士人也开始对世界国家进行强弱分级,他们撰写了一系列的弱国史如康有为《波兰瓜分记》、梁启超《越南亡国史》、龚柴《越南考略》等。此时,正是中国主导下的天下朝贡体系逐渐解构,弱国数量逐渐减少,一个个陆续被吞并的时代;又是西方列强主导的远东国际条约体系逐渐建构,是强国对亚非控制幅度越来越大的时代。同时,中国人的“夷夏观”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晚清士人对世界弱国的历史撰述具有很多特点。他们开创了中国人对埃及史、波兰史等国别史的历史记载;在时段方面,他们的视域扩大到古罗马、奥斯曼帝国早期史。晚清士人撰述列强侵略殖民地历史时,能识破列强的话语陷阱,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有较强的整体感和格局感,摒弃了旧有的以中国为核心的天下朝贡体系观念,逐步接受民族国家理念。同时,他们也意识到西方所谓的万国公法实际上是以强权为公理的国际关系准则。晚清士人通过重构弱国史事来表达政治观点,他们笔下的世界弱国史并不完全是客观史实,而是为了推动中国的救亡图存事业,有意识地进行了重构。
——以上摘编自刘澍《晚清士人世界弱国历史撰述的学术价值与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晚清士人撰述弱国史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晚清士人撰述弱国史的特点。
【答案】(1)历史背景:世界:世界处于维也纳体系下;西方列强对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形成;中国:天下朝贡体系解构;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或者民族危机加深;夷夏观念的转变;晚清爱国人士救亡图存。(世界方面任答2点,中国方面任答2点)
(2)特点:国别史的扩大或者开拓性;研究的跨度大或者国际化视野;具有批判色彩;具有政治性(目的);带有一定的虚构性。(任答3点)
【解析】
【小问1】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晚清时期,世界外交体系处于1815年开始形成的维也纳体系”得出,世界处于维也纳体系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形成。根据材料“中国主导下的天下朝贡体系逐渐解构”得出,天下朝贡体系的解构;根据材料“中国人的“夷夏观”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得出,夷夏观念的转变;根据材料“晚清士人也开始对世界国家进行强弱分级”得出,晚清爱国人士救亡图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中国受列强侵略,面临被瓜分的危机。
【小问2】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开创了中国人对埃及史、波兰史等国别史的历史记载”得出,国别史的扩大或者开拓性;根据材料“在时段方面,他们的视域扩大到古罗马、奥斯曼帝国早期史”得出,研究的跨度大或者国际化视野;根据材料“晚清士人撰述列强侵略殖民地历史时,能识破列强的话语陷阱,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得出,具有批判色彩;根据材料“晚清士人通过重构弱国史事来表达政治观点,他们笔下的世界弱国史并不完全是客观史实,而是为了推动中国的救亡图存事业,有意识地进行了重构。”得出,具有政治性(目的);带有一定的虚构性。年份
欧洲
非洲
美洲
世界总人口
1650
18.3
18.3
2.4
5.45亿
1750
19.2
13.1
1.6
7.28亿
1850
22.7
8.1
5.1
11.71亿
1900
24.9
7.4
9.0
16.08亿
《三国演义》相关回目
涉及历史事件
第四十九回
第五十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
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
赤壁之战
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洛阳城曹操感神
关羽兵败被杀
第七十八回 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
曹操去世
第八十回
第八十二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汉王正位续大统
孙权降魏受九锡先主征吴赏六军
魏蜀吴建立
时期
概况
相关事例
从唐代到南宋(618-1270年)
这个时期的华价大多居住在今天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人数大约为10万多人,
早期中国人出洋,多被称为“唐人”;南宋末年,战乱不止,华南人民为躲避战乱逃亡海外。
从元代至清代中叶(1271-1839年)
华价出国开始大量增加,东自日本、朝群,西至印度东部,北起缅甸,南迄印度尼西亚,几乎到处都见到华侨,其人口已达100万以上,
明朝郑和下西洋后,大批华侨开发南洋;1740年,荷兰殖民者在爪哇巴达维亚屠杀杀华侨上万名,制造“红河事件”
从鸦片战争到解放前夕(1840-1949年)
一批批“契约约华工”(俗称“猪仔被贩卖出洋,100多年里,中国约有700万人被卖到欧美国家及世界各地。这个时期,华侨出国的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分布之广、遭遇之苦,均属前所未有。
1869年,美国联合太平洋-中央太平洋铁路建成,五分之四的筑路工人都是华工;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沅在广州创立继昌隆缫丝厂;1894年孙中山联合20多位华侨在檀香山创办兴中会;抗战期间,爱国华侨陈嘉庆带头捐款捐物支援祖国抗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华侨大批出国的历史基本结束。部分中国人通过与亲人团聚、留学等方式移居国外.21世纪初海外华侨华人的人口总数超过5000万,分布在160多个国家。
1979年中国开始在靠近沿海、华侨众多的广东、福建等地设立经济特区,吸引外资。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文件包含高二历史试卷docx、高二历史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1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1为诸子百家的关系简图,据表1,以下解释合理的是,我国有许多大国重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